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

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

※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

※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

※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

(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

——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

(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

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library,documentation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中提出学科演进:统计书目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 设“信息计量学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rics,FID/IM),得到国际信息学界的承认

研究内容逐步从文献研究到内容研究

从传统的小样本抽样统计到信息计量工具的改进

国内情况

2.信息计量学的概念和内容体系

2.1 信息计量学的概念

信息计量学包含:广义和狭义信息计量学:

广义信息计量学中的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客观世界的3个基本要素,以系统不确定性变化的程度来度量信息;

狭义的信息计量学:主要是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主要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种种矛盾。

信息计量学是采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和研究情报(信息)的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数学、统计学和情报学广泛结合而形成的情报学的一个新兴的定量性分支学科。2.2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

根据巴克兰(美国)的解释,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比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得多。主要包括:数据、事件、实物、文本、文献

2.3 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

信息计量学的内容体系由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部分组成,

其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信息计量学基本问题:包括概念的数学描述、对象、内容、范围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

(2)信息的基本测度:

(3)几个基本规律的研究:例如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

(4)信息流模型研究:如文献增长、老化、离散等模型建立和评价;

(5)信息计量化方法的探讨:如等级排序、对数透视等;

(6)方法和工具的自动化实现研究:如聚类、引文数据库等;

(7)信息计量学的应用

信息计量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由以下几种方法组成:

(1)统计分析方法:包含基本的数量统计和数理统计方法。

(2)数学模型分析法:包含解析式和图像模型,方程组模型和图表模型三种类型。

(3)引文分析法:利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文献之间的引用数量和关系等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

(4)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以计算机系统来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模拟等信息计量的工作,来提高分析的效率。

2.4 信息计量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通过信息计量学的理论研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通过对科学活动中的信息过程和信息现象的研究,发现和揭示基本规律;实现文献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运用规律;实现量化管理;

信息计量学研究的意义:理论方面:检验规律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信息单元、知识单元和网络信息);实际应用方面:利用研究方法和计量技术,科学管理信息,优化馆藏,预测科技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可以政策,评价人才和机构等

3.信息计量学与相关学科关系P28

信息计量学是介于文献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之间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

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网络计量学webometrics

第二章文献增长和老化规律

1.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及增长规律研究意义

1.1.1 文献信息流的特性

在文献计量学中,将文献所含信息的汇流称为文献信息流。

1.1.2 文献信息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文献信息激增的影响:

1)文献激增,使得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对馆藏进行妥善存储和科学管理变得异常困难,影响了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情报事业的发展;

2)科技人员查阅文献时间大大增加,而且个人的知识接受能力与高速增长的文献信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3)查全和查准所需情报困难重重,造成科研工作的重复和浪费,造成的经济和资源损失难以估量。

文献信息激增的对策:

1)在理论上加强对文献规律的研究;

2)在技术手段上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处理和利用文献情报。

1.1.3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及意义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研究的意义:

1)可以大致揭示科学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2)可以根据文献数量的变化进行科学预测,这是情报分析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情报模型法”;

3)可以预测文献增长趋势,为科学情报工作未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当前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

1)理论研究:如何建立准确的模型及理论解释,揭示科学文献增长规律;

2)应用研究:

1.2 科学知识量的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

1.2.1科学知识量增长规律(P41)

1.2.2科学知识量增长与科学文献增长的关系

1.3 文献信息的指数和逻辑增长规律

1.3.1指数增长规律

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

弗里蒙特.赖德(Fremont Ryder);德里克.普赖斯(Derek de Solla Price).

普赖斯曲线如下图所示:

1.3.2逻辑增长规律

文献信息指数增长模型的关键人物: 普赖斯;

弗.纳里莫夫和格.弗莱杜茨。 数学表达式:

()/(1)kbt F t k ae -=+

其中,b>0,F(t)表示t 年的文献累积量,k 表示t 趋于正无穷时,文献的累积量,即文献累积量之最大值;a ,b 为参数.

文献增长的逻辑曲线如下图所示:

逻辑增长曲线的局限性:

根据其表达式,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科学文献的增长趋于0,这显然同指数增长模型一样,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局限性的原因:

1)逻辑曲线一部分是指数曲线,所以与指数模型一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科技文献的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很难预测。 1.4 文献信息增长的其他数学模型 (1)线性增长模型;

(2)分级滑动指数模型; (3)超越函数模型; (4)舍—布增长模型。

1.5 文献信息增长机理及应用

文献信息数量增长的原因:

1)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数量的激增; 2)专业范围的扩大和细分化; 3)学科之间的渗透; 4)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5)研究的合作化和集体化; 6)研究周期缩短,产生成果和转化的速度加快; 7)通讯、出版技术的改进和情报工作的加强。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的应用:

1)在科学学和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

2)在情报研究中的应用;

3)在文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2.文献信息老化规律

2.1科学信息老化的概念

2.1.1文献老化的早期研究

1943年,美国纽约大学戈斯内尔的博士论文《大学图书馆的图书老化》。

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老化速度的快慢。

2.1.2文献老化的三种认识

(1)过程观。(动态性)

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这是所有关于文献老化的一个主流,是历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2)状态观。(静态性)

认为文献老化是一种状态,是共时观察合理性的基础。

(3)过程状态辩证观

认为文献老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它使得共时和历时观察都有了合理性的基础。2.1.3文献老化的本质

科技文献的老化不是指科学知识的老化,而是包含这些知识的文献的老化。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针对某一“文献群体”而言的。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文献利用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科技文献的老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献的老化(obsolescence)≠文献的废弃(obsoleteness)

科技文献的老化受多因素的影响。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是其最根本原因。

2.2科学信息老化指标和模型

2.2.1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指标

(1)半衰期(Half-Life)

由来:1958年,美国学者贝尔纳(D.J.Bernal)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情报的传递:用户分析》的论文,他在描述科技文献使用情况时,提出了用“半衰期”来描述文献的老化速度。

概念:已出版的文献中有一半已不使用的时间。

意义:如化学文献的半衰期是8.1年,表示经过8.1年,化学文献一半的利用价值已逐渐衰减。

(2)中值引文年龄(median citation age)

由来:1960年,巴尔顿和凯普勒提出了文献老化方程和用其测定文献老化速度的方法。采用共时法获取的文献老化指标称为“中值引文年龄”

概念:某学科或专业目前正在被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发表的。

意义:指标值越大表示文献老化速度越慢。如化学文献的中值引文年龄是8.1年,表示尚在使用的全部化学文献的较新的一半是在最近8.1年内出版的。

(3)普赖斯指数(Price’s index)

由来:1971年,普赖斯研究发现,现时一年中被利用的(被引证的)的过去年代中发表的文献的半数,“年龄”不超过五年。这样所有被利用的文献,可以假定分为“档案性的”(大于五年)和“有现时作用的”(不大于五年)两类。用迅速老化的文献与长期起作用的经典著作的关系,可以说明各学科的特点。

概念:在某一知识领域,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来衡量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后人成为“普赖斯指数”。

意义:一般而言,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的老化速度越快。 2.2.2科学文献老化的测度模型 (1)贝尔纳的负指数模型

at

ke

t C -=)(

(2)巴-凯方程

)

(

12x

x

e

b e

a y +

-=

式中:

a+b=1;a=3.4596-4.1447y(x);

y---经过一定时间该学科领域尚在利用的文献的相对数量; x---时间,以10年为单位;

y(x)---实测10年累积引文相对比率。 令y=1/2,这时x 即为半衰期

]1.0)22[ln(102++-+=a a a x H

2.3科学信息老化机制的分析 2.

3.1科学信息的老化情形 文献中所含的信息已失效

文献中的信息已包含在其他著作中 被更新的文献所替代

研究兴趣下降引起文献的利用减少 文献中的科学知识已成为常识 2.3.2科学信息的老化影响因素 (一)科学信息增长的影响 (二)不同学科特点的影响

(三)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影响 (四)文献性质和类型的影响 (五)用户需求和信息环境的影响 (六)信息可获得性的影响

2.3.3科学文献增长与科学文献老化的关系

(一)科学文献的增长和老化从不同方面阐释科学的进步

(二)科学文献的增长是促成科学文献老化的重要因素

(三)在学科的不同发展阶段科学文献增长和老化速度不同

2.4科学信息老化的应用领域

一、在馆藏资源优化管理中的应用

二、在指导用户信息选择中的应用

三、在学科发展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第3章:文献信息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1、布拉德福定律产生的背景

(1)文献的分散是普遍的客观现象;

(2)科学的统一性原则:科学统一性原则是布拉德福定律产生的思想基础;

(3)文献统计研究是布氏定律产生的基础。

2、布拉德福定律的形成

○ 相关文献的概念:关于某一特定课题、学科或领域的论文,称为相关文献。

○ 布拉德福分散定律(Bradford’s law of Scattering),简称为布拉德福定律或布氏定律。

3、布拉德福定律的确立

1934年,布拉德福发表了《专门学科的情报源》(Source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一文,首次公开提出了定量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直到1948年,也就是布拉德福去世的那年,他的专著《Documentation》问世,这才引起了一些学者,特别是维克利(Vickery)的重视和研究,这时布拉德福定律才得以广泛的传播。

4、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描述

5、布拉德福定律图像描述

期刊等级排列序号取对数

6、布氏两种描述方法的对比

图像描述和区域描述不一致;图像描述更加准确,与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区域描述来自于实际统计的具体数据,是一种近似的经验方法;

两者都是对实际情况的近似描述,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准确。

7、布氏定律理论原则与实际的一致性

布氏定律的理论解释

格鲁斯下垂

理论与实际存在差异的原因

8、布拉德福定律的发展

8.1布拉德福定律的发展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1)创立阶段:1934-20世纪60年代;

(2)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研究空前活跃,研究论文不断的增加;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3)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布氏定律的发展由纯粹理论研究向广阔的应用领域。

8.2 维克利对布氏定律的修正

(1)维克利的两个推论:

◆图像表达式的推论◆布氏公式的推论

(2)维氏公式与布氏公式的比较

二者在数学上不可同时并存,但都能近似作为研究期刊分散规律的计算公式;

当维氏系数V足够大时,维氏公式和布氏公式趋于一致,也就是相关论文高度集中在核心期刊。

8.3 莱姆库勒对布氏定律的发展

莱姆库勒对区域法的发展

F ( x ) = ln (1 + Bx ) / ln ( 1 + B )

公式形式简单,单参数,便于应用。在确定了参数B以后,只要知道论文的覆盖比例就可以确定期刊的最低数量。

8.4 布鲁克斯对布氏定律的描述

8.5 布氏分布理论及发展趋势

布氏定律的基本内容

布氏分布理论的发展趋势

(1)进行具体的统计,验证布氏定律,并试图应用于实践;

(2)寻求普遍而精确的经验分布公式的理论解释,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9、布拉德福定律的应用研究

9.1 应用的基本方法

布氏定律应用的三大步骤

1、选用统计工具并获得原始数据;

2、等级排列数据

3、分析统计资料,最后得出统计分析结果

9.2 应用的领域

1. 确定核心期刊

2. 用于文献检索

3. 考察专著的分布

4. 动态馆藏的维护

5. 检索工具完整性测定

6. 学科幅度的比较

7. 指导读者利用期刊

8. 指导期刊订购工作

9.3 应用的条件和局限

论文的学科、专业领域或课题范围应当清楚的划定;

被分析的相关学科、领域、课题的期刊清单,以及这些期刊刊载的相关论文的统计是充分的;

被分析的期刊的时间应该清楚界定,以保证有关文献数据统计的一致性。

第4章:文献信息词频分布规律——齐普夫定律

1、齐普夫定律的理论基础—最省力法则

1.1 什么是“最省力法则”。

▲ 最省力法则,又被称为帕累托效应、80/20原则、不平衡原则、帕累托法则。

▲ 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在研究英国人收入问题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手中,而80%的人只有社会财富的20%。

▲ 1949年,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齐普夫(G.K.Zipf)发现了最省力法则,就是对“二八法则”的重新发现和解释。

1.2 最省力法则和词频分布规律

说话者以只用一个词表达所有概念为最省力—所谓“单一化的力”,希望计量简短

听话者以每个概念都用一个词表达为最省力—所谓“多样化的力”,希望能被理解

“单一化的力”和“多样化的力”取得平衡,使自然语言词汇的频次分布呈双曲线。

这里所说的力不同于物理学的力,只是打的一种比方。

2 、齐普夫定律的形成和确立

2.1 齐普夫定律形成的基础

(1)频率词典的出现

1898年,德国语言学家F.W.Kaeding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频率词典《德语频率词典》;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兼心理学家E.L.Thorndike先后编写了《教师二万词词数》和《教师三万词词数》,对英语的词汇作了大量的频次统计工作;

频率词典有两个基本的数量指标:词出现的频率和词的序号。

(2)艾思杜的发现

★ 1916年,法国速记学家艾思杜(J.Estoup)发现了在较长的文章中,词的出现频率分布的定量化形式。

★假设有一篇包含N个词的文献,N应该充分大,把这些词出现的绝对频率按照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且用自然数按顺序从1(绝对频率最大的词)到L(绝对频率最小的词)编上序号,他发现:

词的绝对频率与对应的词的序号的乘积大体上稳定于一个常数K。

用公式表示如下:

.

r

n r K

(3)贡东的公式

◇ 1928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物理学家贡东(E.Condon)根据杜威(Dewey)和阿里斯(Ayres)的统计资料,发现了以下规律:

也就是无论是绝对频率还是相对频率与词序号之间的乘积都稳定在一个常数值。

2.2 齐普夫定律的确立

齐普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大胆进行了探索,从而创立了词频分布定律。

1935年,齐普夫首先检验了贡东关系式的可靠性和C的性质;

齐普夫主要根据汉莱为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一书编的频率词典来进行工作,利用比贡东更大规模的数据来着重研究C是否是一个常数;

齐普夫经验法则:

3、齐普夫定律的适用性

由于词频分布是很复杂的,因此齐普夫得出的经验公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来说,齐普夫定律较符合西文文献中词频分布的实际情况,定量揭示文献信息的词频分布规律;

对出现频次特别高的词和特别低的词,不能圆满地反映其分布规律。

低频率的词,序号相同的很多。

高频率的词,序号相同的词随着频率的增高而越來越少。

4、齐普夫定律的发展

朱斯的双参数公式

芒代尔布罗的三参数公式

低频词分布规律——齐普夫第二定律

出现n次的词也有很多个,一般而言

5、齐普夫定律的应用

在文献标引和词表编制中的应用

在情报检索中的应用

在科学评价中的应用

第6章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

1、洛特卡定律的产生背景;

¤科学深度广度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核化学、原子能化学等新的学科分支出现;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投入了更多的科学劳动,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科学成果;

¤科技期刊增长,促使了文摘杂志的增加,而且出版日益规范化,普遍设有作者索引;

¤ 1922年,霍姆(Hulme)提出了统计书目学,为学者们提供了文献研究的新视角。

2、洛特卡定律的形成和基本内容;

2.1 科学生产率的概念

科学生产率:个体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所撰写的论文数量;

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1)衡量一门学科的发展:这门学科所发表的文献,研究者的著述规律及其与科学文献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术生产力之意:研究者在学术上锁表现出的能力和工作效果,通常用其生产的学术文献之数量来衡量,衡量学术生产能力的一项定量指标。

2.2 洛特卡定律的形成

数据集构建:选取物理和化学两个领域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德国奥尔巴赫编辑的《物理学史一览表》以及《化学文摘(CA)》。

CA的数据为1907-1916年以A和B开头的作者6891位及其论著;

物理学的数据截止到20世纪初的物理学领域的1325位科学家及其论著

得到了统计数据在P161。

根据统计得到数据,设x为作者撰写论文的数量,为撰写x篇论文的作者数量,洛特卡对这两个值求对数,分别得到lgx,lgy,得到了洛特卡分布曲线(P165),为了表现作者数量与作者生产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洛特卡将高产作者的点予以删除,得到了直线的斜率n.

对统计表中的物理和化学领域的前30个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n值近似为2。

因此得到了作者百分比与作者发文数量的数学公式:

2.3 洛特卡定律基本内容

(2)洛特卡定律的图像描述

X轴表示作者发表论文数量的对数值;

Y轴表示发表x篇论文的作者的百分比的对数值;

3、洛特卡定律的发展;

3.1 洛特卡定律的验证研究

洛特卡定律的研究工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洛特卡定律一般公式的研究

如何确定n和c的数值便成了洛特卡分布数据研究的重要任务和关键步骤关于n的值,一定非得为2;

研究表明,n=2是特例,n的取值要受到资料量的多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等因素之影响,不同的n值将产生一个不同的C值,而且n值的较小变化(特别是在n<2时),就会引起C支的明显变化。

(2)洛特卡经验法则适用性研究

一般认为,在一定统计条件下,洛特卡经验法则在大多数学科领域是适用的,能够描述科学文献作者分布规律和科学家著述的行为模式。

3.2 弗拉奇的贡献

弗拉奇自1972年起对洛特卡定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

①当时的有些研究工作或所谓的验证工作并没有达到乃至超过洛特卡定律最初的水平

②对于某些早已提出的基本概念,具体的验证工作没有进行彻底的研究。

他同时还发现了影响洛特卡分布的两个因素:

1)研究者本人所处的时代或环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结果,即该定律验证工作有一定的人为性;

2)论文作者的数量,即统计样本中有关作者的数据量或统计样本的容量与研究结果有关。

3.3 洛特卡定律的分布机制

(1)学科特征

理论科学领域,洛特卡经验法则n=2是合理的;

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n值会增大;

规模较大和科研合作程度较高的学科,n值会变小。

(2)统计条件

统计研究的时间跨度和作者数量;

统计的时间较长,作者集合较大,会得到较客观的结论

(3)研究方法

对合著者和高产作者群之不同处理会影响研究结果;

合著者和删除高产作者数据是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3.4 普赖斯定律

▲洛特卡定律在数据处理时候直接把高产作者删除了,而普赖斯发现这些高产作者对于领域的贡献是很大的;

▲他发现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了一篇文献,而另外有10%的科学家在其一生中所

发表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一半;

▲1969年,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指出:撰写全部论文一半的高产作者的数量,等于全部科学作者总数的平方根,用公式表示为:

普赖斯定律的重要推论:

4、洛特卡定律的应用

反映科技劳动成果状况;科学估计劳动规律;掌握科学论文的作者队伍

SCOPUS简介

简介:

什么是Scopus?-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新近推出的独特的多学科导航的数据库产品目前全球最大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

记录包括文献题目、作者和摘要+参考文献( Backward citations)+

被引用次数(Cited By’s)Forward Citations +个性化定制的全文链接

旗下拥有逾13,450种期刊,涵盖面广

强大的检索/浏览功能,它与Scirus检索引擎整合,可同时检索网络上的科技信息

图书馆资源整合;进入全文的捷径;简单易用,界面友好直观;作者分析工具

内容:

期刊:旗下拥有逾13,4500种期刊;来自4,000 多家出版商;含约世界上88%的由专家精审的期刊

摘要:

超过2600万条摘要;回溯到1966年;每年新增110万记录

参考文献:

截止到2004年2月,85%的期刊近7年的记录附有参考文献= 7500万条;

到2005年初,近10年的记录附有参考文献;每年新增记录2500万条

学科范围:

化学、物理、数学和工程学:5,400 种

生命科学及医学:6,300 种(涵盖100% Medline 的内容)

社会科学、心理学及经济学:1,975 种

生物学、农业及环境科学:2,800 种

特征与功能:

特征:

直观易用的界面;从宽泛的检索开始,利用限定工具迅速进行精确检索;列表式结果显

示,易于浏览及整理;通过浏览参考文献和引文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功能:

提供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快速检索;与科技检索引擎Scirus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整合,可同时检索网络信息;限定选项:检索结果限定,二次检索;保存、编辑检索、检索历史;浏览期刊;个性化定制的全文链接;检索提示和引文提示;输出、打印和电邮检索结果Scopus 检索规则

逻辑算符:and、or、and not

截词/通配符

任意数量的截词符*如:pharmac* 可检出pharmacy, pharmacology, pharmaceutics等;

只替代一个字母的截词符?如:wom?n可检出woman;women;;

词组检索“”如:“oyster toadfish”

Scopus 上的链接

图书馆可以自主控制全文链接,进行个性化定制,实现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标准全文链接

个性化服务

检索保存;检索提示;引文提示

Scopus --独特性

文献检索——Web of Science 功能介绍

科研信息的现状

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越来越大

每年新增>100万篇学术论文;>200万个专利文献;>20万篇会议文献;报告、标准…

Web of Science:高质量的信息

230 多个学科领域;9000种核心期刊;数据最早追溯到1898年

Cover-to-Cover 收录期刊每一期每一篇文献。收录除漫画与广告外的所有内容Web of Scienc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科学引文索引,SCIE)~8200种核心期刊,可回溯到1900年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2600种核心期刊,可回溯到1900年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艺术与人文索引A&HCI)~1400种核心期刊,可回溯到1975年

New!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 (CPCI-S)--1990-至今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CPCI-SSH)--1990-至今

Web of Science中的检索功能

如何快速得到课题的英文关键词

检索的布尔逻辑算符选择

布尔逻辑检索:

布尔逻辑算符:and,or,not,优先级(“()” )

在默认情况下,逻辑运算的顺序为从左到右。如果要改变逻辑运算的优先级次序,则需要使用“()”。括号可以嵌套,比如查询气候变化方面的文献climate and (change or variation)。检索词技巧

用+ 代表复数(s 和es)

例:cell+ 代表cell和cells

用* 代表截断

例:comput* 可代表computer,computation,computing等

用$ 代表通配符

例:wom$n 可检索出woman, women

用? 代表通配符

例:col?r 可检索出color, colour, colonizer, colorimeter

精确检索

做精确检索时,词组或短语需用引号或括号标引。

禁用词

如果用短语检索时,允许句中使用禁用词(and ,or, not, near)。但该语句必须用引号或括号括起。如:

{block and tackle} (滑轮)

或:“block and tackle”

Web of Science中的分析功能

强大的分析功能- 能够处理10万条记录

著者、出版年、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学科领域、国家与地区、文献类型、文献语种、会议标题

多层次的限定与精确的检索:

发现某研究领域的隐含的发展趋势;把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某特定课题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获取某学科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的信息。

分析某研究课题的总体发展趋势。

找到该研究课题中潜在的合作者和合作机构。

对该课题领域的国家信息分析,例:国家内领先机构和高校等。

了解某一研究理论是如何发展和被应用的,以发现新的研究思路。

Web of Science中的管理功能

个性化服务

Endnote Web文献管理软件简介

Endnote 简介

美国ISI ResearchSoft公司的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书目管理软件

国外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都采用它来辅助整理个人学术资料和撰写论文

可以创建个人参考文献图书馆,以收集贮存个人所需的各种参考文献,包括文本、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象网络数据库一样管理本地资料

可以按照科技期刊对投稿论文的引用要求和参考文献目录格式和内容的要求,将引用内容和参考文献目录插入和输出到文字处理文件中

资源共享

本公司中文网站下载ISI Web of knowledge培训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productraining/isiwebofknowledge/

本公司中文网站下载Web of Science培训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productraining/webofscience /

本公司中文网站下载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培训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productraining/journalcitationreport/

本公司中文网站下载BIOSIS Previews培训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productraining/BPtrainingsession/

本公司中文网站下载Inspec培训资料

https://www.doczj.com/doc/f311444146.html,/productraining/inspectrainingsession/

小结:

问题1:想让CiteSpace认识数据要做什么?

先从Web of Science下载数据,1-500条数据,下载成txt格式,文件的格式必须有download,即文献命名的前面必须有download,其他格式的文件都要按format conversion转换。

问题2:想要快速掌握一个领域在数据当中找什么类型?

基本操作:在Web of Science 中找review评论,左侧--review重要入口,查高产作者

问题3:全球收录在Web of Science的期刊有9000多种,我国收录在Web of Science的期刊有100中左右。

问题4:标题的共词怎么做?把标题次化作词组处理。

问题5:两个数据库输入比较:Web of Science大写,scopus大小写

问题6:分析一个领域的步骤:

获取数据(CNKI、CSSCI、维普、万方)--数据分析--分析对象的确定--分析方法的选择(矩阵分析法、构建共词矩阵、建立关系词矩阵、聚类分析法(层次聚类、MDS、共词))

问题7:齐普夫词频—等级分布定律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保险学复习知识点.docx

1、风险是偶然事件发生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可变性 基本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三者关系:风险因索客观存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索的综合作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程度,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的危害强度通过损失來度量 分类:按风险性质: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按牛产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按风险対象: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倍用风险;按风险的形成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2、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木取得最人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基本程序: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效果评价 风险频率风险程度方法选择 低低自留 咼低控制 高iWi避免或转移 低高转移 与保险的关系:研究对象相同、保险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提高保险经济效益 3、可保风险是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风险,是完全满足概率论和人数法则所要求的风险条件,损失能自动实现在投保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补偿的风险 特征:纯粹性,同质大量性,可测性,费率适中性,无巨灾损失 4、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町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特征:经济性、互助性、科学性、契约性、射幸性 比较特征:储蓄、赌博、自保、救济、担保 分类:按实施方式:H愿保险,强制保险;按保险标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人身保险;按风险转移方式:原保险,再保险,再再保险;按照保险金额与价值的关系:足额保险,不足额保险,超额保险;按承保的风险: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一切险;按投保人不同:个人保险,团体保险基木功能:分担风险、经济保障派牛功能:资金融通、监督风险 作用:经济社会的稳定器:直接维护社会成员利益、能够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保险品的设计有利于社会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小介: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5、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保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体现保险在国民经济屮额地位尸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保险密度是指统让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支出数额,即人均保费支出,反映收入用于保障的程度尸保费收入/常住人口数保险金额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额责任的最高额度 保险价值是指投保或出险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6、保险合同是保险关系双方Z间订立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给另一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事故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在约定时间出现时,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应具备的条件:保险合同当事人必须合法(保险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投保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保险合同主体的意思农示必须真实,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保险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保险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必须采収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 特征:双务性、射幸性、条件性、附和性、属人性 形式:投保单、暂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 构成:主体: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关系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辅助人(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客体:可保利益;内容:基本条款(当事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保险标的,保险金额/呆险费,保险期限),附加条款 保险合同履行:1 .订立:要约、承诺;2?生效:保险合同成立并不等于保险合同生效;3.履行;4.变更: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5.终止:因期限届满而终止、因履行而终止、因解除而终止、因违约失效而终止(复效期2年,如因保费为30-60天)、因标的灭失而终止6.解释原则与:文义解释原则、意图解释原则、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批注优于正文的解释原则、补充解释原则7.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一裁终局制度),诉讼 7、保险的基本原则: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冇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构成条件:必须是合法利益,经济利益,确定利益 可保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启可保利益,如果投保人对表现标的不具有可保

生物信息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讲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它体现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生物信息学通过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从而解读生命活动规律的目的。 生物信息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平台与工具,是今后进行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推手。 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区别及联系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提出,1990年启动。根据该计划,在2015年要把人体约4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揭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也就是说,要揭开组成人体4万个基因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HGP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百度百科)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发展,海量的生物学数据必须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换句话说,人类基因组计划为生物信息学提供了兴盛的契机。上文所说的基因、碱基对、遗传密码子等术语都是生物信息学需要着重研究的地方。 :

】 第二讲回顾细胞结构 细胞是所有生命形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组成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环绕在细胞表面的双层膜结构 细胞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区域:包含液体流质,夹杂物存储的营养、分泌物、天然色素和细胞器 细胞器细胞内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等 细胞核最大的细胞器 DNA的结构 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G) 。 核苷酸 核苷酸是构成DNA分子的重要模块。每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称作脱氧核糖的戊 糖(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每种核苷酸都有一个碱基对,也就 是A、T、C、G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 基因就是核苷酸序列。 大部分的基因大约是1000-4000个核苷酸那么长。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微观和宏观上影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产生。 基因在染色体上。

信息计量学考试知识点整理-精选.

信息计量学 一、信息计量学概述 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和发展 1.1 信息计量学的由来 ※信息计量学来自于德文Informetrie,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he)在1979年最早提出,其后很快出现了与之对应的英文术语informetrics; ※由于1987年以来的有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上都有informetrics标题,因此,很多情报学家都将1987年看成是informetrics被国际情报学界正式承认的一年; ※我国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将其作为对应于“情报学”的三级分支学科,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information从情报改译为信息,informetrics也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1.2 信息计量学的产生背景 (1)信息计量学是在传统文献计量学及科学计量学的基础上扩展和演变而成的;(文献计量学主要服务于图书馆学,情报数量>文献数量,情报计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情报学需要开辟与情报学对应的定量化研究领域); (2)信息计量学是情报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产物。 布鲁克斯提到:情报学如果不实现定量化,它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技艺,而不会成为科学。情报学定量化研究不可或缺。 (3)一批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推动了信息计量学发展。 1.3 信息计量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量化研究的前期实践 (2)信息计量规律的探索和发现 (3)信息计量学的形成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1923)——Bibliometrics(1969) ——Scientometrics(1969)——Informetrics(1979) (4)信息计量学的发展 1988年,英国布鲁克斯提出informetrics代替bibliometrics; 1990年,比利时埃格赫和鲁索在Introduction to informetrics:quantitative metiods in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整理:联立方程

联立方程模型 一、概念: 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将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大类。 由系统决定的,同时也对模型系统产生影响,它会受到随机项的影 响。一般都是经济变量。每一个内生变量的值都要利用模型中的全 部方程才能决定。 外生变量:是不由系统决定的变量,是系统外变量,取值由系统外决定。一般是确定性变量,或者是具有临界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参数不是 模型系统研究的元素。外生变量影响系统,但本身不受系统的影响。 外生变量一般是经济变量、条件变量、政策变量、虚变量。 先决变量:外生变量和滞后内生变量 注:联立方程模型中有多少个内生变量就必定有多少个方程 :根据经济理论和行为规律建立的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直接结构关系 的计量经济学方程系统称为结构式模型。 结构方程的正规形式:将一个内生变量表示为其他内生变量、先 决变量和随机干扰项的函数形式 完备的结构式模型:g个内生变量、k个先决变量、g个结构方程 行为方程:描述变量之间经验关系的方程,含有未知的参数和随 机扰动项。例如: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消费函数 制度方程:由法律、制度、政策等制度性规定的经济变量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税收方程。 恒等式:定义方程式和平衡方程。 简化式模型:用所有先决变量作为每个内生变量的解释变量所形成的模型。 参数关系体系:描述简化式参数与结构式参数之间的关系。

二、识别 方程之间的关系有严格的要求,一个方程模型想要能估计,必须可识别。 ∴进行模型的估计之前需要判断模型是否可以识别(即是否能被估计)。 1、识别的基本定义:是否具有确定的统计形式。 注:识别的定义是针对结构方程而言的。 模型中每个需要估计其参数的随机方程都存在识别问题。 如果一个模型中的所有随机方程都是可以识别的,则认为该联立方程模型 系统是可以识别的。反之不识别。 恒等方程由于不存在参数估计问题,所以也不存在识别问题。但是,在判 断随机方程的识别性问题时,应该将恒等方程考虑在内。 恰好识别:某一个随机方程只有一组参数估计量 过度识别:某一个随机方程具有多组参数估计量 方程的线性组合是否得到的新方程具有与消费方程相同的统计形式,决定了方程也是否是可以识别的。 2、如何修改模型使不可识别的方程变成可以识别 (1)或者在其它方程中增加变量; (2)或者在该不可识别方程中减少变量。 (3)必须保持经济意义的合理性。 3、识 别条件 结构式: B ΓN Y X +=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含义、基本构成要素、分类 风险的概念: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者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风险因素包括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3中,能够区分3种风险因素 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类: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2、按风险对象分类: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和人身风险 3、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注: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纯粹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程序 三、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保险是风险的管理方式 思考:为什么在保险学中要用大量篇幅讲风险的容?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 风险变化是保险的依据 风险变化影响保险的利益 保险是管理风险的工具 第二章保险的概述 一、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保险的要素 可保风险、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保险费率的制定、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合同的订立 三、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基本职能、派生职能 宏观和微观作用 四、保险与其他类似经济行为及制度的比较 保险与储蓄、保险与赌博、保险与救济 五、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和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 保险财政化的过程(保险史),中国将来保险趋势(数据说明,WTO后保险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最大诚信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基本容、违反这一原则的后果

生物信息学考试试卷修订稿

生物信息学考试试卷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物信息学 广义: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生物体系和过程中信息的存贮、传递和表达;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的中各种生物信息。 狭义:生物分子信息的获取、存贮、分析和利用。 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投入30亿美元,完成人类全部24条染色体的3×109脱氧核苷酸对(bp)的序列测定,主要任务包括作图(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建立及转录图谱的绘制)、测序和基因识别。其中还包括模式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线虫、小鼠等)基因组的作图和测序,以及信息系统的建立。作图和测序是基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解读和破译生物体生老病死以及和疾病相关的遗传信息。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 4、基因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5、中心法则 是指遗传信息从传递给,再从RNA传递给,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 6 、DNA序列比较 序列比较的根本任务是:(1)发现序列之间的相似性;(2)辨别序列之间的差异 目的: 相似序列相似的结构,相似的功能 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 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 7、一级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 8、基因识别 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基因识别的对象主要是蛋白质编码基因,也包括其他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因子,如RNA基因和调控因子。 9、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学(phylogenetics)——研究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10、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gene chip),又称DNA微阵列(microarray),是由大量cDNA或寡核苷酸探针密集排列所形成的探针阵列,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杂交检测信息。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超全版)

1 .经济变量:经济变量是用来描述经济因素数量水平的指标。(3分) 2. 解释变量:是用来解释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即因变量)为什么变动、如何变动的变量。(2分)它对因变量的变动做出解释,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中的因”。1 分) 3. 被解释变量: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变量。(1分)它的变动是由解释变量做出解释的,表现为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果。(2分) 4. 内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2分)表现为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是模型求解的结果。(1分) 5. 外生变量:是由模型系统之外的因素决定的变量,表现为非随机变量。(2分)它影响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其数值在模型求解之前就已经确定。(1分) 6?滞后变量:是滞后内生变量和滞后外生变量的合称,(1分)前期的内生变量称为滞后 内生变量;(1分)前期的外生变量称为滞后外生变量。(1分) 7.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1分)即是在模型求解以前 已经确定或需要确定的变量。(2分) &控制变量: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人为设置的反映政策要求、决策者意愿、经济系统运行条 件和状态等方面的变量,(2分)它一般属于外生变量。(1分) 9?计量经济模型: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 型,(2分)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1分) 10 .函数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可以通过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以某种形式惟一

地、精确地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函数关系。(3分) 11 .相关关系:如果一个变量y的取值受另一个变量或另一组变量的影响,但并不由它们 惟一确定,则y与这个变量或这组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相关关系。(3分) 12 .最小二乘法: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样本回归函数的方法,称为最小 二乘法。(3分) 13 .高斯-马尔可夫定理:在古典假定条件下,OLS估计量是模型参数的最佳线性无偏估计量,这一结论即是高斯—马尔可夫定理。(3分) 14 ?总变差(总离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观测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 和。(3分) 15 ?回归变差(回归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估计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2分)也就是由解释变量解释的变差。(1分) 16 ?剩余变差(残差平方和):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的观测值与估计值之差的平方和,(2分)是不能由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变差。(1分) 17 ?估计标准误差:在回归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方差的估计量的平方根。(3分) 18 .样本决定系数:回归平方和在总变差中所占的比重。(3分) 19 ?点预测:给定自变量的某一个值时,利用样本回归方程求出相应的样本拟合值,以此 作为因变量实际值和其均值的估计值。(3分) 20 ?拟合优度: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3分) 21 ?残差:样本回归方程的拟合值与观测值的误差称为回归残差。(3分) 22 ?显著性检验:利用样本结果,来证实一个虚拟假设的真伪的一种检验程序。(3分) 23 ?回归变差:简称ESS表示由回归直线(即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2分),表示x 对y的线

保险学重点复习整理(华东师范大学)

保险原理复习课 名词解释 保险密度(深度)P54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保费收入总额与GDP之比。 保险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人均保费。 损失P6 损失是指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价值的意外减少或灭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直接的物质损失;②经济收入的损失;③赔偿责任的损失;④额外费用的损失。 利差益(利差损) 指资产运用的实际利益率大于责任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益。 死差益(死差损) 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 费差益(费差损) 指实际所用的营业费用比依预定营业费用率所计算之营业费用少时所产生的利益。如果实际使用附加费低于预期,就产生费差益,反之则相反。 赔款准备金P293 赔款准备金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种法定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会计年度决算以前发生赔案应付而未付赔款,在当年收入的保费中提存的资金。 未到期准备金P295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是财产保险法定准备金的一种,是保险人在年终会计决算时,把属于未到期责任部分的保费提留出来,用作将来赔偿准备的资金。 危险单位P314 风险单位是保险标的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波及的最大损失范围。 赔偿限额P197 通常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后在保险单中载明,一般分为每一次产品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和保险有效期内的赔偿累计最高限额两种。 自动弃权禁止反言P107 弃权是指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通常是指保险人放弃合同解除权与抗辩权。 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既已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项权利,则日后不得再向另一方主张这种权利。在保险合同中,禁止反言是指保险人知道其有解除权和抗辩权,但是保险人没有行使其权利,反而向投保人或受益人明示或默示保险合同仍然有效,以致投保人或受益人不知合同可被解除或保险人有抗辩权,因而履行了合同,保险人便不得再主张解除合同或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P120 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关于损失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

生物信息学试题整理

UTR的含义是(B ) A.编码区 B. 非编码区 C. motif的含义是(D )。 A.基序 B. 跨叠克隆群 C. algorithm 的含义是(B )。 A.登录号 B. 算法 C. RGR^ (D )。 A.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 D.水稻基因组计划 下列Fasta格式正确的是(B) 低复杂度区域 D. 幵放阅读框 碱基对 D. 结构域 比对 D. 类推 B. 国家核酸数据库 C. 人类基因组计划 A. seql: agcggatccagacgctgcgtttgctggctttgatgaaaactctaactaaacactccctta B. >seq1 agcggatccagacgctgcgtttgctggctttgatgaaaactctaactaaacactccctta C. seq1:agcggatccagacgctgcgtttgctggctttgatgaaaactctaactaaacactccctta D. >seq1agcggatccagacgctgcgtttgctggctttgatgaaaactctaactaaacactccctta 如果我们试图做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分析,应使用(D) A. NDB 数据库 B. PDB 数据库 C. GenBank 数据库 D. SWISS-PROT 数

据库 Bioinformatics 的含义是(A )。 A. 生物信息学 B. 基因组学 C. 蛋白质组学 D. 表观遗传学 Gen Bank中分类码PLN表示是(D )。 A.哺乳类序列 B. 细菌序列 C.噬菌体序列 D. 植物、真菌和藻类序列 ortholog 的含义是(A)0 A.直系同源 B.旁系同源 C.直接进化 D.间接进化 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短序列是(D )o A. STS B. UTR C. CDS D. EST con tig的含义是(B )o A.基序 B. 跨叠克隆群 C. 碱基对 D. 结构域 TAIR (AtDB)数据库是(C)o A.线虫基因组 B. 果蝇基因组 C. 拟南芥数据库 D. 大肠杆菌基因组ORF的含义是(D )o A.调控区 B. 非编码区 C.低复杂度区域 D. 幵放阅读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 1一般性定义 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 研究的主体(出发点、归宿、核心): 经济现象及数量变化规律 研究的工具(手段): 模型数学和统计方法 必须明确: 方法手段要服从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与数学不同),方法是为经济问题服务 2注意:计量经济研究的三个方面 理论:即说明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 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经济行为观测所得到的信息——计量经济研究的原料或依据 方法:模型的方法与估计、检验、分析的方法——计量经济研究的工具与手段 三者缺一不可 3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类型 ●理论计量经济学 研究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某些领域的具体经济问题 4区别: ●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 ●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5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 ●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 ●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 6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联系: ●数理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 区别: ●数理统计学是在标准假定条件下抽象地研究一 般的随机变量的统计规律性; ●计量经济学是从经济模型出发,研究模型参数 的估计和推断,参数有特定的经济意义,标准 假定条件经常不能满足,需要建立一些专门的 经济计量方法 3、计量经济学的特点: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 (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法是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 A自留风险有三种情况①对潜在损失估计不足②损失金额相对较低,经济上微不足道③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认真分析,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B转移风险 ①保险保险购买者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保险公司接受保费,建立基金以赔付特

最新生物信息学考试复习

——古A.名词解释 1. 生物信息学:广义是指从事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的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狭义是指综合应用信息科学,数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的科学。 2. 基因芯片:将大量已知或未知序列的DNA片段点在固相载体上,通过物理吸附达到固定化(cDNA芯片),也可以在固相表面直接化学合成,得到寡聚核苷酸芯片。再将待研究的样品与芯片杂交,经过计算机扫描和数据处理,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可以反映大量基因在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生理条件下的表达调控情况。 3. NCBI: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是隶属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综合性数据库,提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和服务。 4. EMBL: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EBI为其一部分,是综合性数据库,提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和服务。 5. 简并引物:PCR引物的某一碱基位置有多种可能的多种引物的混合体。 6. 序列比对:为确定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以至于同源性,而将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7. 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是通过比对(alignment)在数据库中寻找和查询序列(query)相似度很高的序列的工具。 8. ORF:Open Reading Frame.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结束可以翻译成蛋白质的核酸序列,一个未知的基因,理论上具有6个ORF。 9.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开始转录所必须的一段DNA序列。原核生物启动子由上游调控元件和核心启动子组成,核心启动子包括-35区(Sextama box)TTGACA,-10区(Pribnow Box)TATAAT,以及+1区。真核生物启动子包括远上游序列和启动子基本元件构成,启动子基本元件包括启动子上游元件(GC岛,CAAT盒),核心启动子(TATA Box,+1区帽子位点)组成。 10. motif:模体,基序,是序列中局部的保守区域,或者是一组序列中共有的一小段序列模式。 11. 分子进化树:通过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差异的数值重建的进化树。 12. 相似性:序列比对过程中用来描述检测序列和目标序列之间相似DNA碱基或氨基酸残基序列所占的比例。 13. 同源性:两个基因或蛋白质序列具有共同祖先的结论。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整理

1.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已知一组样本观测值 {}n i Y X i i ,2,1:),(?=,普通最小二乘法要求样本回归函数尽可以好地拟合这组 值,即样本回归线上的点∧ i Y 与真实观测点Yt 的“总体误差”尽可能地小。普通 最小二乘法给出的判断标准是:被解释变量的估计值与实际观测值之差的平方和 最小。 2.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比普通最小二乘法更普遍的意义, 或者说普通最小二乘法只是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权恒取1时的一种特殊情况。从此 意义看,加权最小二乘法也称为广义最小二乘法。 3.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对原模型加权,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 存在异方差性的模型,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其参数。 4.工具变量法IV :工具变量法是克服解释变量与随机干扰项相关影响的一种 参数估计方法。 5.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 Two Stage Least Squares :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既适 用于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以适用于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的单方程估计方法。 6.间接最小二乘法ILS :间接最小二乘法是先对关于内生解释变量的简化式方程 采用普通小最二乘法估计简化式参数,得到简化式参数估计量,然后过通参数关 系体系,计算得到结构式参数的估计量的一种方法。 7.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 :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 而是互不相同,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性。 8.序列相关性Serial Correlation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模型的随机 干扰项相互独立或不相关。如果模型的随机干扰项违背了相互独立的基本假设, 称为存在序列相关性。 9.多重共线性Multicollinearity :对于模型i k i i X X X Y μββββ++?+++=i k 22110i , 其基本假设之一是解释变量X 1,X 2,…,Xk 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

保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保险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风险,风险具有哪些特征? 风险: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决策的过程中,预期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一)客观性(二)损失性(三)不确定性(四)普遍性(五)可测性 (六)可变性(发展性)(七)社会性 2、风险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风险因素:(二)风险事故(三)风险损失(从保险的角度研究)(四)风险载体 3、风险有哪几种分类方式?(2班了解) 一、按风险发生的原因分类(一)自然风险(二)社会风险(三)政治风险(四)经济风险 二、按风险性质(导致结果)分类:(一)纯粹风险(二)投机风险(三)收益风险 三、依风险发生的形态分类:(一)静态风险(二)动态风险 四、依风险涉及和影响的范围分类:(一)基本风险(二)特定风险 五、依风险指向的标的分类(一)财产风险(二)责任风险(三)信用风险(四)人身风险 六、按风险的损失程度分类:(一)高度风险(二)中度风险(三)低度风险 4、简述风险管理的程序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一)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二)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的基础(三)风险衡量(估价或评价)(四)风险处理(五)风险管理评估 5.简述可保风险的条件 一、可保风险的存在 (一)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1、只有损失,没有收益的风险; 2、个人受损时,社会也会受损 (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1、损失的程度不要偏大或偏小; 2、损失的发生必须具有偶然性 (三)存在大量具有同质风险的标的 1、同质风险: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 2、同质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同。 (四)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1、风险具有确定的概率分布; 2、损失可以用货币进行确定和计量。* 6、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何?(2班了解) (一)风险是保险与风险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客观依据,保险与风险管理同以风险为管理对象。 (二)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传统有效手段,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够

生物信息学期末考试重点

1、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 释等各方面的学科,也是随着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和计 算机科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 术而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 2、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它产生于 距今六十多年前,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 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 式。数据库有很多种类型,从最简单的存储有各种数据的表格到能够进行海量数 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表达序列标签从一个随机选择的cDNA 克隆进行5’端和3’端单一次测序获得的短 的cDNA 部分序列,代表一个完整基因的一小部分,在数据库中其长度一般从20 到7000bp 不等,平均长度为360 ±120bp。EST 来源于一定环境下一个组织总 mRNA 所构建的cDNA 文库,因此EST也能说明该组织中各基因的表达水平。 4、开放阅读框是基因序列中的一段无终止序列打断的碱基序列,可编码相应的蛋白。 ORF识别包括检测六个阅读框架并决定哪一个包含以启动子和终止子为界限的 DNA序列而其内部不包含启动子或终止子,符合这些条件的序列有可能对应一个 真正的单一的基因产物。ORF的识别是证明一个新的DNA序列为特定的蛋白质编 码基因的部分或全部的先决条件。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在每种蛋白质中氨基酸按照一定的数目和组成进行排列,并进 一步折叠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前者我们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也叫初级结构或基 本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是理解蛋白质结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同源蛋白质生理 功能的必要基础。 6、基因识别是生物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使用生物学实验或计算机等手段识别 DNA序列上的具有生物学特征的片段。基因识别的对象主要是蛋白质编码基因, 也包括其他具有一定生物学功能的因子,如RNA基因和调控因子。基因识别是基 因组研究的基础。

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计量经济学:根据理论和观测的事实,运用合适的推理方法使之联系起来同时推导,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的数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定量分析)是经济学(定性分析)、统计学和数学(定量分析)的结合。 目的:把实际经验的内容纳入经济理论,确定变现各种经济关系的经济参数,从而验证经济理论,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经济策略提供依据。 类型: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步骤: (一)模型设定: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适当的数学形式方程中的变量要具有可观测性 (二)估计参数:参数不能直接观测而且是未知的 (三)模型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统计推断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模型预测检验 (四)模型应用:经济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发展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是为了研究分析某个系统中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采用的随机代数模型,是以数学形式对客观经济现象所作的描述和概括。 计量经济研究中应用的数据包括:①时间序列②数据截面③数据面板④数据虚拟变量数据 第二章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只有一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可以用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去度量 总体相关系数:对于研究的总体,两个相互关联的变量得到相关系数。 总体相关系数Var方差Cov协议方差

总体回归函数:将总体被解释函数Y的条件期望表现为解释变量X的函数 总体 个体随机扰动项 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 ①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②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③作为众多细小因素的综合代表④模型的设定误差⑤变量的观测误差⑥经济现象的内在随机性。 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假定? (1)零均值假定时,即在给定解释变量Xi得到条件下,随机扰动项Ui的条件期望或条件均值为零。 (2)同方差假定,即对于给定的每一个Xi,随机扰动项Ui的条件方差等于某一常数。 (3)无相关假定,即随机扰动项Ui的逐次值互不相干,或者说对于所有的i和j(I不等于j),ui和uj的协方差为零。 (4)随机扰动项ui与解释变量Xi不想管 (5)正态性假定,即假定随机扰动项ui服从期望为零、方差为的正态分布。 最小二乘准则:用使估计的剩余平方和最小的原则确定杨讷回归函数 最小二乘估计量评价标准: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统计特性:线性特性、无偏性、有效性。 E()= P28

保险学重点整理(2)

保险学重点整理 一、概念 1.1风险管理:指人们对各种风险的认识,控制和处理的主动行为。 1.2可保风险:指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价的风险。 2.1保险:是以合同方式集合众多单位或个人的同类风险,通过科学计收分担金实现对少数成员因特定风险事故 发生所致的损害后果,给予经济补偿的社会互助制度。 2.2商业保险:保险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保险合同,由投保人交纳保险费,用于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 合同约定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事件时,保险人履行赔付或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2.3保险公司:是依法登记成立,按照保险制度经营风险,组织经济偿付,并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仅是保 险企业的一种。 4.1保险利益原则: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4.2最大诚信原则:是保险双方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时,必须以最大的诚意,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互不欺骗 和隐瞒,恪守合同的认定和承诺,否则保险合同无效。 4.3近因原则:近因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应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近因不属于保险责任的,保险人不负责赔偿责任 4.4损失补偿原则:指保险合同生效后,如果发生保险期限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被保险人有权按照合同的约定获 得全面、充分的赔偿。 4.5代位追偿原则:指在财产保险中,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造成推定全损或者保险标的由于第三者责任导致保 险损失,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赔偿责任后,依法取得对保险标的的所有权或对保险标的损失负有责任的第三者的追偿权。 7.1责任保险:以保险客户的法律赔偿风险为承保对象的保险。属于广义财产保险的范畴。 7.2公众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的公众责任为承保对象的责任保险。 7.3产品责任保险:以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维修者等的产品责任为承保风险。基础是产品责任法。 7.4雇主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的雇员在受雇期间从事业务时因遭受意外导致伤、残、死亡或患有与职业有关的 职业性疾病,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承保风险。 7.5职业责任险:承保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职业技术工作时,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合同对方或他人的人身伤害 或财产损失的经济赔偿责任。 8.1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或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一类保险。 8.2人寿保险:以被保险人的寿命作为保险标的,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作为保险事故的一种人身保险业务。 8.3健康保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补偿被保险人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一 种保险。 8.4两全保险:指在保险期间内以死亡或生存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 8.5意外伤害保险:指以意外伤害而致身故或残疾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 8.6.医疗保险:以合同约定的医疗费用作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 8.7收入保障保险:以因意外伤害或疾病导致收入中断或减少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 8.8团体保险:保险公司用一份保险合同为团体内的许多成员提供保险保障。 9.1危险单位:指保险标的发生一次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 9.2自留额:分出根据偿付能力所确定承担的责任限额。 9.3分保额:经过分保由接受公司所承担的责任限额。 9.4转分保:再保险人将其分入的承保的风险转向次保险人的行为分散风险,保证营业稳定。 9.5分保佣金:是办理初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向其它保险公司分保。 9.6临时再保险:将分出的具体情况和分保条件逐笔告诉对方的分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