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 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 波动学基础
第四章 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波动学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方法。

3、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

4、掌握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5、理解波的干涉、了解行波和驻波。

本章教学内容

§10-1波动的基本概念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10-3波的能量

§10-4波的叠加

§10-1机械波的形成波长周期波速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定义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机械振动称为波源,参与振动传播的物质为介质。水波,绳形成的波,弹簧形成的波,声波等

2、产生机械波的必要因素:

(1)首先要有一个振动的物体,即波的激发源,称为波源。

(2)波源的外面,还得有能够随波源而振动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故机械波又称为弹性波。

形成机械波必须要求介质有弹性,没有弹性或完全刚性的介质内是不能形成机械波的。在弹性介质中,各质点间是以弹性力互相联系的。已经开始振动的质点要依靠这种弹性力的作用来维持振动,还没有开始振动的质点也要依靠这种弹性力的作用而陆续介入振动,使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形成波动。由此可见,波源和弹性介质是机械波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3、波的分类

按照波速和质点振动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个类型。

(1)横波

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理想的模型,看机械波是如何由波源产生并在介质中传播的。如下图所示,一根绳子沿x轴放置,绳子的左端o点有一个波源,它在进行简谐振动。波源带动绳子,就有波不断从o点生成,并沿x轴向前传播。波的图形称为波形,对于机械波来说,波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波形推进的过程。波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观察表明,波在绳子上是匀速传播的。随着时间的延续,

可以看到,波源随时间的余弦振动在空间被匀速地展开,也生成一条余弦曲线,曲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不断向前平移。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在图中我们只作出了从t=0开始从o点发出的波形(实际上波形应该是一直向前伸延的)。

在什么讨论中,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要把波的传播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区分开来。在图中可以看出,波速是振动状态传播的速度,它是匀速率的,波一直向前传播;而波动中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是往复变化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运动而并不随波逐流。

下面我们定量地讨论这个模型。我们用x表示波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y表示它们振动的位移。于是,图中o点的振动方程为

0cos()

2

y A t π

ω

=-

t=0时(见最上面一个图),o点的相位是-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到t=T/4时,o点的相位变为0,它的位移为正最大。此时o点的下一个考察点a点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即相位为-π/2,这正是t=0时o点的相位。到t=T/2时,o点的相位为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负方向运动。此时a点的相位为0,a点下一个考察点b点的相位为-π/2,…到t=T时,从o点开始,沿传播的方向看过去,a、b、c、d各点的相位依次为3π/2、、π、π/2、0、-π/2,是由近及远依次落后的。

(2)纵波

在波动中,如果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的传

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如前面知

识点图中的绳波就是横波,横波的图象是峰谷

相间的图形。如果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

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这种波称为纵波。

如下图中所示,将一根弹簧水平放置,扰动弹

簧的左端使其沿水平方向左右振动,就可以看

到这种振动状态沿着弹簧向右传播。纵波的图

象是疏密相间的图形。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也是纵波。

4、机械波的特征

从上一个知识点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谐波的传播有如下两个基本特点:

1)各质点振动的周期与波源相同,都等于T,即它们在进行同频振动。

2)若我们在同一时刻(例如刚才分析的t=T时刻)考察各点的相位,振动的相位是从波源开始由近及远依次落后的。若我们在不同的时刻考察同一个相位,例如-π/2这个相位,从前面的图中可以看到,t=0时它在o点,t=T/4时到达a 点,然后才到b、c、d点,是在由近及远地向前推进,这就是波的传播概念。波

的传播实质上是相位的传播,相位传播实质上是在描述波动中各质点之间相位的关系,它是波动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二、描写波动过程的物理量

1、周期T

一个完整波通过介质中一点所需的时间,叫做波的周期,用T 表示。

2、波长

简谐波传播时,其图象是周期性的,我们把波的同一传播线上两个相邻的同相点(相位差为2π)之间的距离称为波的波长,用λ表示。由此我们可以判定,相距为整数个波长的两点的振动肯定是同相的(相差为N2π)。

3、波速u

波的传播实际上是振动状态即相位的传播,因而,波速实际上指的是相位的传播速度,即相速度(相速)。即在介质中波源的振动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距离。波速决定于波所处介质的弹性,即介质特性决定了波速。一个完整波通过这一点的过程中,该处的质点将进行一次全振动,所以波的周期就是该质点的振动周期,也即是波动中介质的所有质点振动的周期。容易理解,波速u 、波长λ和周期T 三者之间有如下的简单关系

u T λ

=

4、频率ν

周期的倒数,即单位时间内波动所传播的完整波的数目。

u νλ=

5、振幅(波幅)

波在形成后,各个质元振动的振幅叫波的振幅或波幅。除平面波外,介质中各处的波幅一般是不相等的。

6、波阵面、波前和波射线

我们把波动过程中,介质中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简称波面,把波面中走在最前面的那个波面称为波前。由于波面上各点的相位相同,所以波面是同相面。波面是平面的波称为平面波(如下图(a )),波面是球面的波称为球面波(如下图(b ))。

描述波的传播方向的有向曲线称为波射线简称波线。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波线总是与波面垂直,且指向振动相位降落的方向。所以,平面波的波线是垂直于波阵面的平行直线,球面波的波线是以波源为中心沿半径方向的直线,沿半径向外传播的称为发散波,沿半径向球心传播的称为汇聚波。

(a )平面波的波阵面和波线(b )球面波的波阵面和波线(图中只画出球面波阵面的一部分)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

1、什么是波函数

在波动中,每一个质点都在进行振动,对一个波的完整的描述,应该是给出波动中任一质点的振动方程,这种方程称为波动方程(或波函数)。我们知道,简谐波(余弦波或正弦波)是最基本的波,特别是平面简谐波,它的规律更为简单。我们先讨论平面简谐波在理想的无吸收的均匀无限大介质中传播时的波动方程。

2、平面简谐波的特点

我们在上一知识点中知道,

(1)平面简谐波传播时,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相同。

(2)对于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平面波,各质点的振幅也相等。

(3)因而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仅相位不同,表现为相位沿波的传播方向依次落后。

3、平面简谐波函数

设平面简谐波的周期为T ,波长为λ,波速为u ,对于波线上的两点,见下图所示,若B 点比A 点距离波源要远l ,l 称为A 、B 之间的波程,就是波由A 点到B 点所经历的路程。一个振动状态从A 点传到B 点需要一段时间Δt=l/u ,即A 点的振动到达某一状态后,要过Δt 这么一段时间B 点才到达这个状态,也

就是说,B 点的振动要比A 点在时间上落后。

l

l

t T u λ?==

由于A 点和B 点在进行同频率的简谐振动,按前面讨论过的两个同频率振动的相位差和时间差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到A 点和B 点的相位差

2π2πl l

l T u u ?ωλ?===

这表示B 点距离波源比A 点每远一个λ,相位落后一个2π。从上式我们容易判断,在同一波线上的两点,若它们的距离为整数个λ,则它们的振动同相;若它们的距离为半整数个λ,则它们的振动反相。

下面我们通过对相位的分析给出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如下图所示,设有一列平面简谐波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波速为u 。取任意一条波线为x 轴,设O 为x 轴的原点。假定O 点处(即x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cos()o y A t ω?=+

现在考察波线上任意一点P 的振动,设该点的坐标为x 。如上所述,P 点和O 点振动的振幅和频率相同,而P 点振动的相位比O 点落后。O 点到P 点的波

程为x ,则P 点的振动在时间上比O 点落后x t u ?=

故P 点的振动为

(,)cos[()]x

y x t A t u ω?=-+ 也可以通过相位差来进行推导,则P 点的振动在相位上比O 点落后

2πx

?λ?=,故P 点的振动为

(,)cos(2)x y x t A t ωπ?λ=-+

不难验证,以上两个方程实际上是同一个振动的两个不同的表述。它们都表示的是波线上(坐标为x )的任一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这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沿x 轴方向前进的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4、波函数的意义

cos[()]cos[2π()]x

t

x

y A t A u T ω??λ=-+=-+

1、当x 固定时,波函数表示该点的简谐运动方程,并给出该点与点O 振动的相位差.

2πx

x

u λ?ω?=-=-

(,)(,)y x t y x t T =+,波函数具有时间周期性。

2、当t 一定时,波函数表示该时刻波线上各点相对其平衡位置的位移,即此刻的波形。

212112122π

2πx x x ???λλ-??=-==

2πx ?λ??=

波具有空间的周期性

3、若,x t 均变化,波函数表示波形沿传播方向的运动情况(行波)

5、波动过程中质点的振动速度与加速度

介质中任一质点的振动速度,可通过波动方程表式,把x 看作为定值,将y 对t 求导数(偏导数)得到,记作

y t ??。以常用的波函数为例,质点的振动速度为 sin ()y

x v A t t u ωω?==--

? 质点的加速度为y 对t 的二阶偏导数:

222cos ()y

x a A t t u ωω?==--?

由此可知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变化的。

二、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求解

例1、见教材315页

例2、有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见下图。如果x 轴上坐标为x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00cos(]x y A t ω?=+,试求:(1)波动方程;(2)坐标原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3)原点处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

(1)如图所示,设考察点为x 轴上任意一点,坐标为x 。从x 0到x 的波程为x-x 0,按相位落后的关系,x 处质点的振动相位比x 0质点落后02x x π

λ-,故x 轴

上任意一点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00cos(2]x x y A t ωπ?λ-=-+

(2)把x=0带入上式,即得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0cos(2]x y A t ωπ?λ=++

(3)原点处质点的速度为

00

00sin(2)y x v A t t ωωπ?λ?==-++?

加速度为

2200002cos(2)y x a A t t ωωπ?λ?==-++?

例3、一简谐波逆着x 轴传播,波速u=8.0m/s 。设t=0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求:(1)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简谐波的波动方程;(3)34t T =

时的波形

曲线。

(1)由波形曲线图可看出,波的振幅A=0.02m,波长λ=2.0,故波的频率为

,角频率为。从图中还可以看出,t=0时原点处质点的位移为零,速度为正值,可知原点振动的初相为-π/2,故原点的振动方程为

(2)设x轴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从该点到原点的波程为x,按相位落后与

距离的关系,x处质点振动的时间比原点处质点超前,故x轴上任意一点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3)经过3T/4后的波形曲线应比图中的波形曲线向左平移3λ/4,也相当于向右平移λ/4,如图中虚线所示。

我们看到,如果知道了某一个质点的谐振方程,通过相位(或时间)超前或落后的概念就很容易得到谐波方程。

例4、有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长为λ,周期为T。如果x轴上坐标为x0处的质点在t0时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正在向负方向运动,试求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解】按题意可知,x0处质点在t0时的振动的相位为π/2。由于x0处质点振动的相位每过一个T要增加2π,所以x0处质点在任意t时的振动相位为

,故x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从x0到坐标为x的任意一点的波程为x-x0,按相位落后与距离的关系,x处

质点的振动相位比x0质点落后,故x点的振动方程,即波动方程为

我们也可以通过简谐波的通式用拟合的方法来求出波方程。注意到,对于正行波,x前面应该取负号,我们设波方程为

按题意,x0处质点在t0时的振动的相位为π/2,即

于是得到

代入通式即得波函数

用简谐波的通式通过拟合来求波方程是一个很简洁的方法,在数学上这相当于由通解定解的过程。由于通式中已包含了波动方程的全部物理思想,所以可以很直接地通过对比得到所需要的结果。

§10-3 波的能量

一、波的能量

当弹性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元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因而具有动能,同时该处的介质也将产生形变,因而也具有势能。

波动传播时,介质由近及远地开始振动,能量也源源不绝地向外传播出去。波在传播中携带着能量,能量随同波一起传播,这是波动的重要特征。

以平面简谐纵波在棒中传播的特殊情况为例,对能量的传播作简单说明。

1、动能

在棒中任取长度为Δx,截面为S,体积为=SΔx的体积元。体积元的质量为,r为棒的质量体密度),在不引起混淆的时候,我们也常把它简

称为质元。当波动传播到这个质元时,这质元将具有动能和弹性势能,设棒中平面简谐波的表式为

质元的动能是

由于质元的振动速度为

代入上式即得

2、势能

对质元的势能的分析要复杂一些,可以证明(过程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在平衡点处质点上下作用力合力为零,但形变达到最大,在平衡点处势能最大,顶点处最小)。质元的动能和势能相等,即有:

而质元的总机械能W即波能为

3、能量特点

波能表现出特殊的规律,即它的任何一个质元的动能和势能相等,它们同时达到最大,同时为零,是一种同相的关系。其必然结论是质元的机械能不守恒。

在简谐振动中,谐振子的动能最大时势能最小,势能最大时动能最小,二者相位相反因而机械能守恒。

在简谐波中每一个质元都在进行简谐振动,为什么它的动能和势能会始终相等,机械能不守恒呢?

(1)波动中的质元的模型和谐振子的模型不同。以弹簧振子为例,弹簧振子的动能集中在没有弹性的小球上,而势能却集中在没有质量的弹簧上,而波动中的质元却既有质量又有弹性,动能和势能都集中在它的身上。如果把质元当作小球,把旁边的其它质元当作弹簧,则模型本身就有误了。

(2)是它们运动的外在条件不同。我们前面讨论的谐振子是孤立系统,没有外力对它作功,因而它的机械能守恒。而波动中的任何一个质元都不是孤立的,在波传播的过程中,质元的前后两个截面上都有外力做功,而且两个外力还有相位差,即功率不相同。当输入大于输出时,质元的机械能增加,当输出大于输入时,质元的机械能减少。由于波动的周期性,这种增加和减少也呈周期性的规律,因而质元的机械能也呈周期性的变化,不是一个守恒量。

进一步讲,与势能相关的是介质的相对形变,质元的势能与相对形变的平方成正比。质元的长度是Δx,伸长为Δy,因而质元的相对形变为。借助于波形曲线(如上图)不难看出:在P点,速度为零,质元的动能为零;同时曲线斜率也为零,即相对形变为零,所以质元的弹性势能也为零。在Q处,速度最大,动能最大,同时波形曲线较陡,有最大值,所以弹性势能也最大。可见质元的动能和势能确实是同相的。

质元的动能和势能相等,机械能随时间而在零和最大值之间周期地变化着,这说明它在不断地接受和放出能量。波动之所以能传播能量,就是由于它能够交换能量,而孤立的振动系统是不传播能量的。

4、能量密度

介质中单位体积的波动能量,称为波的能量密度用w表示,有

波的能量密度是随时间迅速变化的,从传输能量的角度出发,我们通常关心它的时间平均值,即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因为正弦函数的平方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为1/2,所以波的平均能量密度为

这一公式虽然是从平面简谐波的纵波的特殊情况导出的,但是可以证明,这个结论对于所有的简谐波都适用。

二、波的能流

在波动中,波到达的地方,质元开始振动并拥有能量。可见能量是随着波动在介质中传播的。可以引入能流的概念,定量地描述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

1、能流的概念

我们把单位时间内通过介质中某面积的能量称为通过该面积的能流,表示为

2、能流密度的定义

能流对于能量传输的描述是粗略的,下面介绍能流密度的概念。通过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能流,称为能流密度,表示为

即能流密度为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垂面的波能。

3、能流密度与能量传播速度的关系

现在推导能流密度与能量传播速度的关系。在介质中垂

直于波速u取面积dS,沿波线取dl,构成一个立方体,如

右图所示,体积为,dV内的波能密度可以认为是

均匀的,故dV内的波能为。这些波能将

在dt=dl/u的时间内通过dS,故在该处波的能流密度为

由于dl/dt=u,我们得到波的能流密度I=wu。把能流密度定义为一个矢量记作I,其方向就是能量传播的方向即波速u的方向,于是有波的能流密度公式I=w u

即:能流密度等于能量密度乘以能量的传播速度。这种关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如在电流的知识点中我们学过的电流密度等于电荷密度乘以电荷运动速度。

4、波的强度

平均能流密度即波的强度(简称波强)定义为能流密度的时间平均值

其中为波的平均能量密度。对于简谐波,带入上式得到波强的大小

其中ρu是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表征介质特性的常量,称为介质的特性阻抗。上式表明,弹性介质中简谐波的强度与介质的特性阻抗成正比,还正比于振幅的二次方,正比于频率的二次方。在国际单位制中,波强的单位为W/m2。

5、能流与能流密度的关系

按照能流密度的定义,通过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面元dS的波的能流为

dP=IdS。如果面元不与波速的方向垂直,设面元的法线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夹角为α,则通过面元的波的能流为dP=IdScosα=I·d S,故通过任意曲面的波的能流为

即通过曲面的能流为能流密度在曲面上的积分。对上式取时间平均值得到波的平均能流公式

如果波的能流密度与曲面垂直且大小不变,则通过曲面的平均能流为

6、平面简谐波振幅不变

设有一平面简谐波以波速u在均匀介质中传播,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取两个

平面,面积都等于S,并且通过第一个平面的波线也通过第个二平面(下图)。设

和分别表示平面波在这两平面处的振幅,由平均能流密度公式可知,通过这两个平面的平均能流分别为

平面波的能流球面波的能流

如果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按能量守恒的观点,应有,因而有,即通过这两个平面的平面波的振幅相等。前面我们在推导平面谐波方程时曾谈到,对于在无吸收的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平面波,各质点的振幅相等,此处我们给出了振幅保持不变的理由,这实际上是能量守恒在波动中的一个必然结论。

7、球面波振幅的变化关系

对于球面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情况,见下图。可在距离波源为r处取一个球面,面积为。如果球面波的传播是各向同性的,通过球面的平均能流应等于

在介质不吸收波的能量的条件下,通过所有球面的平均能流应相等,得到

即振幅和离开波源的距离成反比。若距离波源为r1和r2的两点波的振幅分别为和,则有

如果球面波在距离球心r0处的振动为,则在任意r处的振幅为A=A0r/r0。由于从r0处到r处的波程为r-r0,因此r处质点的振动的时间要

比r0处落后。故r处质点的振动方程,即球面简谐波方程为

例1、用聚焦超声波的方法,可以在液体中产生强度达120kW/cm2的超声波。设波源作简谐振动,频率为500kHz,水的密度为103kg/m3,声速为1500m/s,求这时液体质点的位移振幅、速度振幅和加速度振幅。

解:因波强,所以

可见液体中声振动的振幅是极小的,但高频超声波的加速度振幅却可以很大。上

述结果中的加速度振幅约为重力加速度的倍,这意味着介质的质元受到的作用力要比重力大7个数量级。可见超声波的机械作用是很强的,在机械加工、粉碎技术、清除垢污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0-4 波的叠加

一、波的迭加原理

如果有几列波在空间相遇,那么每一列波都将独立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特性(频率、波长、振动方向、传播方向),并不会因其它波的存在而改变,这称为波传播的独立性。而任一点的振动为各列波单独在该点引起振动的合振动,这一规律称为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叠加原理实际上是运动叠加原理在波动中的表现。

在几个人同时讲话时,我们能够听到每个人的声音,这就是声波的独立性的例子。天空中同时有许多无线电波在传播,我们能接收到某一电台的广播,这是电磁波传播的独立性的例子。

二波的干涉

1、干涉、相干波的概念和定义

一般来说,任意的几列简谐波在空间相遇时,叠加的情形是很复杂的,它们可以合成多种形式的波动。下面我们只讨论波的叠加中一种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情形,即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简谐波的叠加。这种波的叠加会使空间某些点处的振动始终加强,而另一些点处的振动始终减弱,呈现规律性分布。这种现象称为干涉现象。能产生干涉现象的波称为相干波,相应的波源称为相干波源。同频率、同振动方向、恒相差称为相干条件。

2、波程与波程差

设有两个相干波源S1、S2的振动分别为

它们发出的两列相干波在空间某P点(称为干涉点)相遇,如图所示,两列波在该点引起的分振动为

式中和为两列波在干涉点引起振动的振

幅,若不考虑波的吸收,对于平面波,波的振幅等

于波源的振幅,对于球面波,要考虑振幅的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这里我

们只考虑平面波。和

为两个相干波源的初相位,并且-是恒定的。

和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波程,λ为两列相干波的波长。

根据叠加原理,干涉点的合振动为

式中合振动的振幅

讨论波的干涉用图

其中

为两列相干波在干涉点引起的振动的相位差。式中的初相位满足

由上面的式子可知,两列相干波在空间任一定点的相位差是一个恒量,因而每一点的合振幅A也是恒量。对于不同的干涉点,它们到波源的波程差

一般并不相同,因而两列波的相位差不同,振动的合振幅也不同。

3、干涉极值条件及其应用

(1)以相位差表示的干涉极值条件

按上一个知识点的结论,若干涉点的相位差满足

该点的合振幅达到极大,称为干涉极大点;若满足

该点的合振幅为极小,,称为干涉极小点。在很多实验中,,即两波的振幅相等,此时干涉极大点的振幅A=2A1,干涉极小点的振幅A=0,称为干涉静止点。上述公式就是以相位差表示的干涉极值条件。

(2)以波程差表示的干涉极值条件

在实际问题中,两个相干源常常是由同一个振源驱动的,这时两个波源的相位相同。对于同相位的相干波源,干涉的极值条件可简化为

时,合振幅极大。

时,合振幅极小。

其中表示从波源和发出的两列相干波到干涉点的波程差。上式说明,若两相干波源为同相源,当两列波干涉的时候,在波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的各点,振幅极大;在波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的各点,振幅极小。

由于波的强度正比于振幅的平方,,所以两列波叠加后的强度

由此可见,波干涉的强度随着两列相干波在空间各点相位差的不同而不同,

有些地方加强了(),有些地方减弱了。如果有(即

),那么叠加后波的强度

干涉现象的强度分布

当时,这些位置波的强度极大,等于单个波强度的4

倍()。当时,波的强度为零(I=0)。叠加后波的强度I随相位差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波的干涉可用水波演示,见下图(a)。两个相干源由同一个振源驱动,它们在水面上不停地拍打水面,产生水波,在水面上产生干涉现象。下图(b)是干涉的示意图,和是两个同相位的相干源,两列相干波的波峰用实线圆弧表示,波谷用虚线圆弧表示,两相邻波峰或波谷之距是一个波长。干涉加强和减弱的地方已在图中标出,呈线状分布,称为干涉条纹。按照干涉极值条件,干涉条纹到两个相干源的距离之差为常数,应该是一组双曲线。例如在和的中垂线上δ=0,出现极大,称为0级极大。在干涉极大的地方肯定是两列相干波的波峰相遇或波谷相遇(振动同相)的地方,而干涉极小的地方肯定是两列相干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振动反相)的地方。在图(a)中,干涉极大的地方是振动激烈的地方,图中表现为明暗反差显著,干涉极小的地方是振动平缓的地方,图中的明暗反差模糊。

水波干涉现象

干涉现象是波动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对于光学、声学、电磁学等都非常重要,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也有重大的作用。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第6章 课 程)【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中国 【答案】A 【解析】法国是最早使用“终身教育”这一术语的国家。1971年7月16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并制定了《在终身教育的范围内有关继续职业教育组织的法律》,简称《终身职业教育法》,该法案第一条法规即“终身职业教育是国家的义务,……继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该题选A。 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制 D.五四学制 【答案】B 【解析】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旧历癸卯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系统学制。因此该题选B。

3.美国现行学制属于()。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混合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解析】现代的学制无外乎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的学制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性与阶段性的不同的组合。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例如,英国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例如,前苏联的学制。 4.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于()。 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此,我国学制发展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这个学制包含着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第四章波动学基础

第十章波动学基础 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机械波形成和传播的条件。 2、掌握由已知质点的简谐振动方程得出平面简谐波表达式的方法。 3、了解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 4、掌握两波干涉时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5、理解波的干涉、了解行波和驻波。 本章教学内容 §10-1波动的基本概念 §10-2平面简谐波波函数 §10-3波的能量 §10-4波的叠加 §10-1机械波的形成波长周期波速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定义 机械振动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机械振动称为波源,参与振动传播的物质为介质。水波,绳形成的波,弹簧形成的波,声波等 2、产生机械波的必要因素: (1)首先要有一个振动的物体,即波的激发源,称为波源。 (2)波源的外面,还得有能够随波源而振动的介质,称为弹性介质,故机械波又称为弹性波。 形成机械波必须要求介质有弹性,没有弹性或完全刚性的介质内是不能形成机械波的。在弹性介质中,各质点间是以弹性力互相联系的。已经开始振动的质点要依靠这种弹性力的作用来维持振动,还没有开始振动的质点也要依靠这种弹

性力的作用而陆续介入振动,使振动的状态传播出去,形成波动。由此可见,波源和弹性介质是机械波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3、波的分类 按照波速和质点振动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两个类型。 (1)横波 我们来分析一个简单的、理想的模型,看机械波是如何由波源产生并在介质中传播的。如下图所示,一根绳子沿x轴放置,绳子的左端o点有一个波源,它在进行简谐振动。波源带动绳子,就有波不断从o点生成,并沿x轴向前传播。波的图形称为波形,对于机械波来说,波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波形推进的过程。波的传播速度称为波速,观察表明,波在绳子上是匀速传播的。随着时间的延续,可以看到,波源随时间的余弦振动在空间被匀速地展开,也生成一条余弦曲线,曲线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不断向前平移。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在图中我们只作出了从t=0开始从o点发出的波形(实际上波形应该是一直向前伸延的)。 在什么讨论中,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要把波的传播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区分开来。在图中可以看出,波速是振动状态传播的速度,它是匀速率的,波一直向前传播;而波动中介质质点的振动速度是质点的运动速度,是往复变化的,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运动而并不随波逐流。 下面我们定量地讨论这个模型。我们用x表示波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用y表示它们振动的位移。于是,图中o点的振动方程为 0cos() 2 y A t π ω =- t=0时(见最上面一个图),o点的相位是-π/2,它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到t=T/4时,o点的相位变为0, 它的位移为正最大。此时o点的下一个考察点 a点的位置在平衡位置,且在向正方向运动, 即相位为-π/2,这正是t=0时o点的相位。到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习题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人体得重要热量来源 (A) A、蛋白质B、脂肪C、碳水化合物D、维生素 2.下列哪种元素以化合物得形式出现(A) A、碳、氢、氧、氮B、钾、钠、铁 C、钙、镁、磷D、铁、锌、铜 3.钾、钠、钙、镁得作用 (B) A、构成机体重要材料B、维持肌肉、神经细胞兴奋性 C、促进生长发育D、酶系统得激活剂 4.脂溶性维生素就是 (A) A、维生素A、DB、维生素A、B C、维生素D、CD、维生素PP,、M 5.根据体重公式计算。属于正常范围得体象:(A) A、±10% B、10-20%C、 10-20% D、>10% 6.为增加组织修补能力应多给予(B) A、碳水化合物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7.为成人进行管喂饮食插入胃管深度(C) A、35-40cm, B、40-45cm C、45-55cm D、50-55cm 8.鼻饲插管过程中,病人发生呛咳,呼吸困难时应(D) A、嘱病员作深呼吸B、将病员头部抬高 C、拨管重插D、停止片刻,嘱深呼吸,再轻轻插入 9.插胃管时反复插管可致(C)

A、胃粘膜损伤B、声带损伤 C、食管损伤D、口腔粘膜损伤 10.为提高昏迷病人鼻饲插管得成功率,在插管前应采取得措施(A)A、使病人头向后仰B、使病人头向前仰 C、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再插D、使病人下颌向前仰 11、鼻饲法操作错误得做法就是(C) A、鼻饲量在刚开始灌注时不超200ml B、应检查胃管就是否通畅 C、检查胃管就是否在胃内可注少量温开水 D、如灌入药物,先将药片研碎溶解 12.禁忌使用管喂饮食得病人就是(D) A、昏迷病人B、口腔手术病人 C、食管狭窄得病人D、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病人 13.给昏迷病人插胃管时,当插入咽喉部将下颌贴近胸骨柄就是为了 (A) A、增大咽喉部通道弧度B、顺利通过气管分叉处 C、顺利通过膈肌D、减少胃道粘膜损伤 14.对病人得饮食护理工作中,以下哪种做法不妥(B) A、双目失明者可帮助她进食B需停止治疗,保证进食 C、尊重病人对饮食选择D需喂食者,可按其习惯行事 15.为病人管喂饮食后,再灌入少量温开水,其目得就是(D) A、使病人温暖、舒适B、便于测量、记录准确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得一部教育专著就是我国得(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得教育著作就是( )。 A、《论演说家得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得作者就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杨贤江得(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与发现法得教育家就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著作就是(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斯宾塞得《教育论》B、洛克得《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得《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得《教育学》专著得主编就是( )。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得(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 理 12、产生教育得最具基础性得条件就是(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得进行 C、语言得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得( )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 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得、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得学校教育,这就是(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 育 15、孔子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她得思想集中体现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得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就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 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得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得第一人就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 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得目得在于按照自然得法则全面地、与谐地发展儿童得一切天赋力量得教育学家就是( )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得教育就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10章(饮食与营养)习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 (-)A1 型题 1. 下列物质中能够保护细胞膜,防治坏血病的是 A. Vit A B. VitB C.VitC D.Vit D E. Vit E 2. 正常成人每日需水量是 A. 200 - 500ml B. 500 ~ 1000ml C. 1500 - 2000ml D. 2000 - 3000ml E. 3000 ~ 4000ml 3. 下列矿物质中构成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是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4. 为适应不同病情需要, 医院饮食分为 A. 基本饮食、治疗饮食、试验饮食 B. 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C. 治疗饮食、普通饮食、试验饮食 D.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软质饮食 E. 普通饮食、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 (二)A2 型题 5. 女性,26 岁, 生长在山区,因长期甲状腺素合成不足而乏困、情绪低落,对 这个患者应该注意补充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6. 男性,9 岁,诊断为贫血,考虑该患儿可能缺乏的微量元素为 A. 钙 B. 碘 C. 锌 D. 铁 E. 镁 7. 男性,56 岁心脏病患者需要低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食盐不可超过 A.1g B.2g C. 3g D. 4g E.5 g 8. 女性,63 岁冠心病患者需要无盐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每日饮食中钠含量 应低于 P125 A.0.5g B. 0.7g C l.Og D. l.5g E.2. Og 9. 女性,49 岁心衰患者需要低钠饮食。护士应告诉患者其毎日饮食中钠含量应 低于 A.0.5g B. 0. 7g C. l.Og D l.5g C. 2.Og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第十章饮食与营养 1、热能(energy):就是一切生物维持生命与生长发育及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的能量,由食物内的化学潜能转化而来。 2、营养素(nutrient):就是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与维持生理功能作用的物质。 七大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维生素与水、膳食纤维 3、蛋白质:就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含有碳、氢、氧、氮及少量的硫与磷,正常人体内约占蛋白质16%-19%。 4、碳水化物:又称糖类,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5、矿物质:又称无机盐,包括除碳、氢、氧、氮以外的体内各种元素。 6、维生素:就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包括脂溶性与水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Vit A/D/E/K 水溶性:Vit B1/B2/B6/B12及叶酸/C 7、医院饮食的类别与每类饮食的主要种类。 (1)基本饮食:普通饮食、软质饮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 三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饮食 (2)治疗饮食四低:低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饮食 一少:少渣 一无:无盐、低钠饮食 (3)试验饮食:潜血试验饮食、胆囊造影饮食、肌酐试验饮食、尿浓缩试验饮食、甲状腺碘13I试验饮食 (4)基本饮食:适合于一般病人,对营养素的种类、摄入量不做限定性调整的一种饮食。 (5)治疗饮食:就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与营养素,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6)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与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8、各类饮食的适用范围 (1)普通饮食:消化功能正常;无饮食限制;体温正常;病情较轻或恢复期的患者 (2)软质饮食:消化功能差,咀嚼不便者;低热;消化道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3)半流质饮食:口腔及消化道疾病;中等发热;体弱;手术后患者 (4)流质饮食:口腔疾患、各种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疾患;高热;病情危重、全身衰竭患者 (5)高热能饮食:热能消耗较高者,如甲亢、大面积烧伤、结核、肝炎、胆道疾患、体重不足患者及产妇等 (6)高蛋白饮食:高代谢性疾病,如烧伤、结核、恶性肿瘤、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大手术后等患者;肾病综合征患者;低蛋白血症患者;孕妇、乳母等 (7)高纤维素饮食:便秘、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患者 (8)低蛋白饮食:限制蛋白质摄入者,如急性肾炎、尿毒症、肝性昏迷等。蛋白质供给不超过40g/d (9)低脂肪饮食:肝、胆、胰疾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肥胖症及腹泻等病人。每日脂肪量<50g ,肝胆胰病人<40g/d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基护第十章试题及答案

基础护理学第十章试卷 一、填空题 1.人体的六大营养素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人体的主要热能来源是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些物质又称为热能营养素。 3、肾功能不全者摄入动物性蛋白,忌用___________,肝性脑病患者应以____________为主。 4、鼻饲流食量每次不超过___________毫升,间隔时间不少于___________。 5. 医院饮食分为基本饮食,_________,__________。 6.基本膳食包括普通饮食、__________ 、半流质饮食、____________四种。 7、影响饮食与营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社会因素。 8、隐血试验饮食用于隐血试验的准备,以协助诊断()。 9、鼻饲时成人胃管插入深度为(),鼻饲液的温度为()。 10、要素饮食原则 ____ 、 _____ 、____开始,逐渐增加。 11、无盐饮食一般用于___________ 患者。 12、营养状况的评估包括影响因素的评估、_______________的评估和_________________ 的评估。 13、胃肠内营养是采用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能量及营养素的支持方式。 14、要素饮食主要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供给患者。 15、管喂滴注要素饮食的方式有____________、间歇滴注和____________。 16、间歇滴注方式注入要素饮食时,每日____________次,每次____________ml,每次输注持续时间约____________。 17、配置好的要素饮食溶液应放在___________以下冰箱保存。防止被细菌污染。 18、要素饮食不能用于幼小婴儿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胰腺疾病患者慎用。 19、长期鼻饲者应每天进行____________次口腔护理,并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归集硅胶胃管____________更换一次。 20、胃肠外营养时输液导管及输液袋应______小时更换一次。 二、单选题 1.夜盲症是由于哪种营养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B B、维生素D C、维生素A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2.脚气病是由于哪种维生素缺乏引起的:()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2 D、维生素C E、维生素PP 3.鼻饲的适宜温度是:() A、34℃ B、35℃ C、38℃ D、41℃ E、45℃ 4.错误的插鼻饲管的方法:() A、先用清水擦净一侧鼻孔 B、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 C、插管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粘膜 D、插管时病人如恶心,嘱其深呼吸以减轻不适 E、若病人呛咳、发绀,嘱其做吞咽动作以帮助插管 5、第七营养素是指() A、维生素 B、膳食纤维 C、微量元素 D、常量元素 6.关于鼻饲错误的是:()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 1.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答: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在教育学里,教育制度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教育制度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教育制度既有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制度相类似的特点,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 (2)学校教育制度 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形成为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了大、中、小学的严格区分,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内容包括:大学和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幼儿教育机构、研究生教育机构以及成人教育机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在向终身教育制度发展,并将成为完善的终身教育制度。 (3)双轨学制 答:双轨学制是指以西欧为代表的一种现代学制类型,与单轨制相对。双轨制设有两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

女设立,小学毕业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前者条件优越、学费昂贵;后者师资设备差,教学质量低。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双轨制的优点是它的学术性一轨具有较高的水平,缺点是不利于教育的普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口号下,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双轨制已有所改变,小学阶段已经统一起来,中学阶段则按能力分流。 (4)单轨学制 答:单轨制是与“双轨制”相对的学校制度类型。以美国的学校制度为代表。单轨制只设一套学校体系,从小学到大学上下沟通。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模式。与双轨制相比,这种学制形式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有更大的适应能力,因此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5)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是二战后在成人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的理念。终身教育的原则是连续性—整体性(“一体化”)。其方法是:①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的主体是个人、小组,而不是课程和教师;②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理——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③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④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终身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①终身教育作为与战后革新时代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迅速变化相适应的现代教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精选--学习教育学章节练习试题第四章.docx

《教育学》章节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 、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 、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B)。 A、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 D 、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 占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是( A)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 、科学本位 C 、社会本位 D 、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D)。 A、哲学观念 B 、人性假设 C 、理想人格 D 、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C)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 、教育政策 C 、教育目的 D 、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C)。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 、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 、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C)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 、健全品德素养 C 、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 、追求人生情趣和理 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B) A、智育等于教学 B 、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 、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C)。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三章 学生(含答案)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国开电大教育学第一章自测

一、单选题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A. 老子的《道德经》 B. 孔子的《论语》 C. 庄子的《庄子》 D. 许慎的《说文解字》 E.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最早对教育的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A. 许慎的《说文解字》 恭喜你,答对啦 B. 老子的《道德经》

C. 孔子的《论语》 D.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E. 庄子的《庄子》 反馈 正确答案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题目3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A. 基础学科 B. 基本学科 C. 应用学科 D. 交叉学科 E. 分类学科 反馈 正确答案是:基本学科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A. 生物起源论 B. 生物进化论 C. 环境起源论 D. 心理起源论 E. 劳动起源论 恭喜你,答对啦 反馈 正确答案是:劳动起源论 题目5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 A. 《普通教育学》 B. 《教育漫话》 C. 《学记》 D. 《大教学论》 E. 《教育论》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学记》 题目6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