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许利

《目送》是傅老师借给我看的。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散文集,说的是她做母亲和女儿两个角色的感受,当她的孩子小的时候,第一天去幼儿园,一步三回头,舍不得妈妈离开,后来长大了,上学不让妈妈送了,即使搭了妈妈的车,也是耳朵里塞了音乐,顾不得与妈妈交流,再后来要出国了,在机场送别时,连拥抱妈妈都觉得有些多余,走进检票口时的回头张望也就很自然地被省略了。这个时候,龙应台是一个目送者。然后她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被目送的时候,那时她去外地求学,爸爸开了辆破车送她去,在离学校有点路的不起眼的地方就停下了,很抱歉地对她说怕他的破车丢了她的脸,那个时候,龙应台是个被目送的人。后来爸爸生了大病走了,龙应台又成了目送他上路的人。

《目送》有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些人世间的情感常常让人有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之感”,而龙应台却将这些“难以言传”写到了极致。

目送——读到时就像是巧克力慢慢在咽喉融化的感觉,可爱的母亲啊,她们的亲情永远是甜腻腻的,可是我们做孩子的,有能读懂多少呢?“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有时我真的觉得我是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有时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可是由于自尊心还是会由背影告诉她不用追,因为自己长大了。这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着不同的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总有一天我也会像安德烈一样离开自己的母亲,然后从呆在书房里的小姐变成母亲。我也要像他一样去教母亲做饭吗!我才要……应该一起的。不过时代在改变那个时代和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不一样了吧!我的外婆是个总是把新鲜的菜留给我们吃自己吃昨天剩菜的人,妈妈应该是个先把新鲜的菜先吃后吃剩的,而我该是不好吃就不吃的,不想吃就不吃的。

关于“距离”那是个需要时间去跨越的,三百公里的湄公河处那个小国,我们和他们那里的孩子有多远?可不可以测量?几近百分之五十的人不识字,那里的孩子们每天跟着大人在海里打渔,种地,你说那是多少距离?是人的一生还是未来?我不知和他的“距离”的深层含义,但写的也是父母兄弟姐妹的事儿。这是后关于三代人的生活,我从龙应台的笔下看到的不止这些,有很多情感是

难以言语的,要自己在生活中体会。其实很多情节很相似,可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你总有些难以释怀,看《目送》后知道自己的真情了。

喜欢龙应台的文字,源自于还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一种浅吟低唱的母性,尽显温柔婉转。却并不妨碍她那种一针见血的穿透心灵之感,彷佛直抵你的心灵深处,将你想了很久很久却难以表达的情感述诸笔端,有了让人想流泪的感动。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写尽了五味陈杂。儿子的在成长中慢慢由上小学第一天“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的依赖,慢慢过渡到十六岁的少年“勉强忍受母亲拥抱的亲情”,再到上大学时“即使就在母亲所任教的大学读书,也不愿意搭母亲的车”。这样的成长过程,那个儿女谁不曾有过?这样的失落与无奈那位母亲不曾有过?但是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又有谁能说得清?龙应台说清楚了: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兄弟姐妹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龙应台写尽了骨肉深沉。忙碌的生活中,三个人抽出时间漫无目的的一起行走,“我心疼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这样的默默深情,只有来自于骨肉同胞。虽然在人生的路上,大多时候自己的路还是自己走,但是彼此都能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这就是骨肉相连。于是龙应台告诉我们: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衰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龙应台的母亲像很多老年痴呆的老人一样,会不认得儿女、不认得路、不认得家。但是依然执拗地嚷着自己要回家。于是儿女们明白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嗞嗞香气……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这样的语言怎能不让我们动容,怎能不让我们对渐渐老去的祖辈、父辈对往事的遍遍唠叨多一份酸涩的理解?

大多数人的一生会怎样度过?我们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林林总总的人群,形形色色的生命,谁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龙应台给出了: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每天为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得人觉得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两个人患了癌症。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这该是一种多么残忍的现实,但是这样的话语,我们老师不会说,家长不会说,人生的悲喜哀乐需要一步步走过,如果一下子懂了,那又怎能称得上是人生呢?又怎能谈的上奋斗与拼搏呢!就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我们才会充满憧憬和向往,然后一步一步向前,毫不畏惧!

人的一生中有些路,没人能陪伴你,需要你自己独自穿行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就像寂寞,有时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但是当觉得茫茫天地间“余舟一芥”,无边无际无着落的寂寞时,你就只能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其实,我们做教师的每天可以看见一些家长目送着自己的孩子上学,而我们每天目送着他们放学。而又有多少孩子家长目送着我们这些班主任,这些教师呢?而他们又是已怎样的眼光看着我们的呢?虽然我们背后没有长眼睛,我们

不得而知,可是我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