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素质的内涵、结构进行探讨。虽然在素质内涵及其结构分析众说纷纭,但在素质结构的分析上都把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并且见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学校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深层内蕴,它具体指是人在精神上、意识上的特征和品质,包括智力、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在认识活动过程逐渐培养的,发展着的智力反过来促进认知活动。智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非智力因素是包括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在人类教育史上,教育与心理有着不解之缘,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教育过程是将人类积累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向被教育者传递的过程。无疑,学校教育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起着主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可能没有教育。反过来教育不能离开被教育者的心理,不能违背心理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会进行思维活动、带着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教育者不能

不对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及时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或改变教育计划、教育手段和方法,以适应被教育者的心理需要。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高尚道德情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知识、技能的增长,审美意识、美的创造能力的获得,强健体魄的养成,无不以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从心理的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上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各育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取得各育的效果,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皮亚杰指出:“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的理智与道德的价值,一方面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这一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这说明,教育要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认知活动过程表现出敏锐的感知、集中的注意、清晰的记忆、较好的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具有愉快美好的情感特征,适宜兴奋的情绪特征,自觉性、果断性的意志特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善,理解他人,关心别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谦虚诚实的作风,成功时不骄傲,受挫折时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适应环境,根据环境和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保证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中介的作

用。

因此,我们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贯穿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