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最新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最新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最新气象教案--《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

《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的相关知识。

2、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3、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每当上课铃声响,大家都知道应该回教室上课,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瞧看钟表把握好自己的上班时间,也不会迟到,可古代的人们呢?他们没铃声和钟表,他们靠什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你知道吗?(请同学来回答)

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

二、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节气可以说一说?这些节气有什么寓意呢?

小组交流:

班级交流:

2、老师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3、二十四节气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18课 气象灾害教案

第18课气象灾害 育英小学高文玲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 2.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防灾自救方法。 科学探究 1.能从气象灾害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阅读等方式获取气象灾害的信息 3.能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4.能采用资料卡宣传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分享自己所知的气象灾害和 自救方法 2.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二、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能与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气象灾害的视频和图片等

五、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气象灾害的资料,科学活动手册、笔等 六、教学方法。 资料收集法。多媒体视频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复习 2.看第一部分图片进行讲解天气预报。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发生气象灾害时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影响?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了解气象灾害的危害。引导播放气象灾害的视频。 2.请同学们进行观看并填写活动手册和或课本当中的填空进行资料的收集。 3.汇报:让学生总结这些事实,让我们看到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和植物的生存确实都造成巨大的影响破坏。 4但是他们带来的都是灾害吗?有没有可能还有存在其他的益处呢? 学生回答 5.预防灾害保护自己谈话让我们阅读材料中的图片了解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学回答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大家看下面还有两个自然灾害。大家跟老师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个自然灾害都给人们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四)总结课堂重点(巩固新知) (五)作业 1.完成科学活动手册 2自己收集材料,制作一张有关自然灾害的手抄报。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同学们整体表现积极。大部分同学都能和老师进行互动。课堂效果较好。一部分同学较为懈怠在今后的课程中设计一些环节,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些状况没有及时纠正课下及时进行了纠错,弥补了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准备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力 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 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 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 法 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 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 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 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 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 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史料解读。 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 (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家乡新气象_高一作文

家乡新气象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女孩。一直生活在农村,从小充满着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只想长大后早点离开这贫穷落后的农村,去城里开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困难的,这条通往外面的路充满着荆棘,是那么坎坷不平的。 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缺乏、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就像一座座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越过它,那是多么地困难啊!但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逐渐打消我心中的那分忧虑,让我从中看到了希望。这几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如我家来说,我家先是购置了几台织机,生活条件就一天天地好了起来,没过几年,我家就从原来的二层灰瓦泥墙的老房子搬进了碧瓦白墙的三层小别墅里。村里大多数人家都与我家的变化一样。 这样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实施了“建设新农村”活动,村口不多时日便矗立起一幢幢如我家一样的小别墅,村边造起了公园,里面不仅拥有亭子路廊与曲径甬道,而且还设置了原来只能在城里才能看到的健身器材,现在连家家户户的屋边地头都种上了各种名贵的花木,村里还专门请人来管理这些花木呢;每家每户门前的路也浇上了水泥,并且与村路连成一体,不再是过去那样弯曲狭小了,与村外连接的那条原先坑坑洼洼的泥路经拓宽后也浇上了水泥,变得平整宽阔;溪滩上那座走上去会“咯咯”响的木板桥也焕然一新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农民

的生活富裕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奔向小康。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校舍也不再是过去那样破破烂烂了,纷纷造起了设施完善的新校舍,这样,老师们工作也安心了,教育质量随之提高。 家长们对教育也舍得投入,城里孩子能有的我们同样也不会少,我们不懂的问题也不是只有问老师一条道了,也可以利用家中电脑上网去查阅、询问,我们的成绩也不比城里的学生差,相反,我们经历过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这是城里学生所不可能有的,因而我们能吃苦耐劳,我们能懂得知恩图报;我们不会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像温室里的花朵,家里人把他当成宝贝,养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又怕化了”的娇惯,而我们却什么也不怕,小时候成天在地里打滚,即使是受伤了,也不会嚎啕大哭。农村生活炼就了我们坚强的性格。这一切的变化,我都记在心里,现今,农村生活条件如此的好,党和国家对“三农”又是如此的重视,农村再也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了,我还要向往城市生活干吗呢?现在,我要努力学好知识,珍惜这一机会,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把家乡与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昌盛,让我们的祖国不再有贫穷落后的地方。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希望。

气象灾害教案

气象灾害教案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与气候资源内容一样,都是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气侯资源是气候对人类有益的影响,而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对人类带来的不利或是有害的影响。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结合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与气候资源利用注意减灾、防灾的知识,形成前呼后应,同时还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和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等有关知识。气象灾害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的地质灾害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是从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入手,了解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以及人类怎么防御气象灾害,很好的体现了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的几种的气象灾害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教材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形成原因——灾害特点——灾害防御措施。 二、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观念,树立“防灾、抗灾、减灾”的意识。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分析讨论法与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部编七下 精品教案】第03课 盛唐气象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 教学难点:艺术性、从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下图为拉萨布达拉宫) 学生应该很熟悉《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唱出 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 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 心壮志。 唐朝时候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繁荣开放的 唐代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如何呢?唐朝“和同为 1

一家” 的民族关系是怎样出现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 1.(多媒体展示以下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2.(多媒体展示问题: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教材,要求分组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 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邢窑、唐三彩。 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张历史图片)史料解读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多媒体出示材料一地图,提出问题: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个民族的祖先)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西突厥 吐蕃 东突厥 南诏 回纥 靺 鞨 1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台风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太平洋洋面(西太平洋)。 (2)移动路径: ①西移路径:从生成地向偏西移动,在广东、海南沿海登陆。 ②西北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登陆。 ③转向路径:从生成地向西北移动,到达我国东部沿海后,转向东北方向。 (3)影响范围: 主要在太行山-伏牛山-武陵山-苗岭以东区域,其中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受灾最为严重,江苏、广西次之。 2.危害 (1)构成因素: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 (2)强风危害:颠覆海上船只,摧毁房屋,折断树木,刮断电线。 (3)暴雨:巨大洪涝灾害。 (4)风暴潮:冲破海堤,引起海水倒灌。 二、寒潮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时间分布:9月到次年的5月,其中3~4月最强。

(2)空间分布: ①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②侵入路径: 西路:从西部进入我国,直接向东移动。 中路:从西北进入新疆北部,向东南经黄河河套进入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 东路:从北方直接南下。 2.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等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会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电力、通讯中断。 (3)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三、旱灾的分布与危害 1.分布 (1)空间分布:形成了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2)时间分布:持续时间长,多为春旱,夏、秋旱次之,连旱现象也较明显。 2.危害 是我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影响工农业生产、城市供水、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对比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 路径 灾害 名称 台风寒潮→天气 系统 气旋冷锋 成因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 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盛唐气象》教学 设计 一、科学定位,优化教学效果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主题。 首先,本课的课程内容为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 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以文成公 主入藏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其次,本课主 要学习四部分内容,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 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 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这些内容均和本单元主题切合,由此,我认为本课的教 学主题可以确定为繁荣、开放。紧扣这一主题,确定本 课的教学目标为:知道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城市繁 荣的表现,知道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唐朝民族 交往交融的情况,了解当时的开放的社会习俗及多彩的 文学,知道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通过历史 图片及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学会发掘、概括历史信息,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感受盛唐气象,增强 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平等友好的观念,认识到中华民 族的历史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二)立足课堂,培育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历史教育教学是实现 培养与发展学生历史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 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主线展开。在本 课中,最突出的历史素养有: (1)史料实证素养,本课运用了大量古代的壁画、瓷器、雕塑、石碑、绘画、书法等实物史料,如展示出 土的秘色瓷、唐三彩骑驼乐舞俑,证明唐朝陶瓷业生产 水平很高,展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吹排箫乐伎壁 画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展示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和雕塑等说明唐朝书法、绘画方面 成就斐然。这些实物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证据作用,潜 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 (2)家国情怀素养,本课通过讲解唐朝经济的繁荣、民族的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感受到 盛唐的气象,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通过学 习唐朝与各民族交往,尤其是通过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认识到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通过引 用并朗诵唐朝的诗歌,感受唐朝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贴近学生,凸显教学立意。 根据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本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Article/Index.html>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3课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繁荣、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共分四个子目,即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分别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生活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四者之间相互联系,从不同侧面共同展现了唐朝的盛世景象。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过渡:展示图片,提出问题:从 图中你可以找出哪些民族? 唐朝前期实施开明友好的民族政策,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 展示《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提出问题:吐蕃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唐太宗时期,谁统一青藏高原各个部落? 赞普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后,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 展示《步辇图》,提出问题:《步辇图》反映什么历史事件?你能从这幅图中指出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吗? 展示《大昭寺内的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画》,教师讲述: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 想一想: 展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唐蕃友好关系有哪些新发展?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 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图片, 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概 况。 学生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和亲。 唐玄宗时唐蕃“和 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相 约盟誓,互不侵犯。 学生阅读材料, 引起学生的兴 趣,迅速地进入学 习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 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 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 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论从 史出的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象灾害》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象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 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灾情特点及发生原因 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片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5 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 月和10~11 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 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图2.35 表明: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 温暖,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

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主要表现为降 温、冻害、雨雪等。 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 骤降。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 (1) 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 发生与防治 图 2.38 表明:2000 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 图 2.39 显示: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 探究活动:结合图、文给出的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 1)沙尘暴发生时间: 冬春季节 (2) 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 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 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 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 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1. 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因此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为下文交代了经济背景。本课时教学的关键是A.弄清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B.弄清“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商业、市民生活繁荣”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析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过程及原因;了解当时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比较两宋时期城市格局、城市生活的发展情况,体会当时城市生活的繁荣。 过程方法:学会阅读、搜集历史资料;学习感知、体会历史现象;学习分析、比较、概括、评价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我国宋元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领先于世界水平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城市新气象出现的具体表现)。 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阅读搜集资料法;讨论分析法 五、教学活动建议: 新课导入:可以从学生回顾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末—北宋)导入;或者由现代中国南方经济相对发达的现实引入历史上南方的经济的发展过程。 经济重心的南移: 1.教师提供史料,对比魏晋之前北方与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说明当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事实。 2.组织学生活动:启发讨论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南方经济两宋时赶超北方具备了哪些条件? 3.补充材料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 传统城市的新气象: 1、对比唐长安城平面图与北宋汴梁城平面图,说说那一个城市的格局更接近现代的城市? 2、利用《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北宋汴梁城商业的繁荣。(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 3、启发学生讨论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为什么宋朝会出现交子、商标?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六、教学过程设计(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认为现在我国哪一带经济比较发达?(东南沿海一带)南方经济是否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 生:回答(略) 师:展示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西汉时期南方情况:“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食,还采集果实贝类为食,……刀光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由此可见西汉时南方经济相对落后,得出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新课教学): 师: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开始于魏晋,唐朝末期继续,最后完成两宋。但是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逐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五代时,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辽金时东北农业开发效果显著;到了两宋水稻种植推广到淮河、黄河流域,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同时棉花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这样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地超过的北方。但是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因,原因是很多的,到底有哪些呢? 生:讨论,然后回答。 师: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力。 2.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3.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师: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具体表现在那里? 生:(学生思考)回答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说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能够正确判断某一地点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2、能够正确说出我国季风气候的三种类型,并能根据图表正确分析出我国季风气候和干旱气候的特点 3、能够从两面举例说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动物行为的影响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说出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教学难点】 我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 展示图片——一组新疆和浙江的风景图 师:我国西北内陆与东南沿海地区在自然景观上有什么差别? 生:干燥,湿润 师: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季风 2、冬、夏季风形成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季风的相关知识,季风是什么啊? 生:季风是在大范围内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 师:我们将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季风气候。我国是一个深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国家,尤其是我们浙江沿海一带,那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杭州这边夏天和冬天分别是刮什么方向的风?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看下夏、冬季风的形成过程,看看究竟夏季和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播放视频——冬、夏季风的形成过程 师:大家看到冬季是刮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北风和西北风 阐述:没错。冬季时,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而太平洋、印度洋气温较高,气压降低。风从西北内陆吹来,盛行的是偏北风。由于在冬季从内陆吹来的,因此寒冷而干燥。 师:那夏季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啊? 生:东南风和西南风 师:夏季时,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较凉爽,气压较高,大陆地区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盛行的是偏南风,温暖而湿润。我们来看下冬、夏季风的差异。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师:由于季风对我国的影响,我们将我国的区域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们将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区域叫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区域叫非季风区。那大家知道我国哪些地方属于季风区,哪些地方属于非季风区吗? 生:西藏、新疆不属于,浙江、上海属于 师:那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呢,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呢? 师:看图,夏季风从海洋吹过来,遇到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季风过不去了,所以这组山脉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以西以北地区是非季风气候区。 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气候又是如何的呢? 生: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非季风区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师:浙江、新疆、哈尔滨分别属于什么气候区? 生 4、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 (1)读哈尔滨、上海、广州三地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师:我国季风气候具有哪些特点? 师:冬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温度怎么样?降水量怎么样?夏天气温最高使,温度也最高,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2)季风气候对工农业生产及动物行为的影响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教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2课时) 课程标准 本节课程标准内容: 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2、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选修五》活动建议: 1、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研究性活动。 2、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教学目标 1.读影响我国的台风、寒潮源地及移动路径图,说出其源地及影响范围。 2.读中国干旱、洪涝灾害分布图,说出其主要分布地区。 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 4.说出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及造成的危害。 5.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形成原因。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提高知识迁移能力。2.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 3.学会收集气象灾害资料,了解其带来的危害及我国已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难点】 读图,指出我国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教学方法】 分组搜集资料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资源】 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 导入展示气象灾害图片 提问:这些属于哪类灾害? 指导读图:教材34页图2-2-1 ,说明气象观看图片 回答:气象灾害 读图了解气象灾害 以触目惊心的灾害图片 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复 习巩固灾害类型。

板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 学生汇报 教师导学灾害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国的气象和洪涝灾害每年都带来巨 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危害最大,影 响范围最广的灾害。本节课我们就具体分析 它们的危害、成因与影响范围,及我国已采 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节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第一课时) 一、台风 多媒体展示: 台风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路径及主要 影响地区。 2.分析台风的形成原因。(结合气旋) 思维拓展: 台风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二、寒潮 多媒体展示: 寒潮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地、入侵路径及 主要影响地区。 2.分析寒潮的形成原因。(结合反气旋) 思维拓展: 寒潮带来的益处有哪些? 三、干旱灾害(第二课时) 多媒体展示: 旱灾造成的巨大灾难及防御措施 指导学生读图: 1.说出我国旱灾主要分布地区。 带来的损失巨大。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台风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5页图 2-2-3 ,回答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寒潮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6页图 2-2-4,回答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观看图片等资料, 直观感受旱灾带来 的灾难,了解防御 措施。 读教材38页图 2-2-8,回答问题。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构建 知识网络。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构建 知识网络。 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小组成果展示,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读图、综合分析能 力。

新作为带来新气象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新作为带来新气象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2017年统计公报》评读 2018.3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制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时代新征程。《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表,笔笔数据记录了全国各族人民拼搏奋进的累累硕果,张张图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报的丰富内涵,我就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7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稳定发展任务艰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我国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总量超过80万亿元,达到82.7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12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5%左右,比5年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3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294亿美元。全年粮食产量61791万吨,连续5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7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6.4%;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6796公里,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程2182公里,新增光缆线路长度705万公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运营

气象灾害教案

4.5《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与气候资源内容一样,都是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气侯资源是气候对人类有益的影响,而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对人类带来的不利或是有害的影响。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结合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与气候资源利用注意减灾、防灾的知识,形成前呼后应,同时还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和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等有关知识。气象灾害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的地质灾害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是从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入手,了解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以及人类怎么防御气象灾害,很好的体现了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的几种的气象灾害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教材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形成原因——灾害特点——灾害防御措施。 二、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观念,树立“防灾、抗灾、减灾”的意识。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分析讨论法与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010年上海世博已圆满落幕,不知同学们有没有亲自到过上海参观世博或者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了解世博?世博会除了展示有美国馆、英国馆、日本馆等国家的新型技术外,还有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授:上海世博园除了以上所说的展馆之外,还有一所以往世博会没有的展览馆,也是作为世博园内唯一一个的国际组织自建馆——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气象馆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人们介绍了各种和气象相关的知识以及气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盛唐气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框涉及武则天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三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开元盛世”的情景,从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来诠释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魅力所在。 课程标准要求: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状况及其变化。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简要了解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 的“贞观遗风”、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说出 唐朝开元时期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及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况,尝试分析盛 唐气象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联系教材,通过自主阅读和对地图、图片、视频等史料的观察,思考和 探究中,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盛唐气象,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和科技 意识;体会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播异域,远扬海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即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造:曲辕犁和筒车的创制;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达;长安商业的繁荣;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难点: 分析出现盛世气象的原因,曲辕犁、筒车的先进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 设计理念: 在学习本节内容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思考,讨论质疑,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学科的教育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师: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中国城市发展的轨迹。 展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观众们在中层展区坐轨道车寻访考察的照片] 师:假如我门坐着时光穿梭机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生活在哪个城市?为什么? 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中国封建时代是空前的,在当时世界上是少有的,因而受到各国尊重,享有很高的声望。从这个时期起,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作唐人,这种称呼至今仍在一些国家中沿用。 师:自公元618唐朝建立以来到907灭亡共经历了289个春秋和22位皇帝,你知道的著名皇帝有哪些? 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第二章季风气候、气象灾害教案 主备教师:参与教师: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2.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3.知道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的概念、发生的时间、多发地区、天气特点、造成的影响、预防 教学重点: 1.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2.台风、寒潮、梅雨、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发生时的天气特点以及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1.锋面雨的形成 2.正确认识各种特殊天气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教具及设备:地球仪 【设问导读】 一、季风气候显著: 阅读课本39-42回答问题 1.(1)什么是季风?冬夏季风风向怎样?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2、季风的形成 (1)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冬夏季风的转换规律。 (2)提问冬夏季高压与低压分布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加深知识掌握的牢固性。 (3)思考: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1)请在图中指出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结合示图:想一想,什么是季风区?(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季风气候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1)结合示图回顾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由四个城市的降水分布分析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夏季。 (3)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的原因? 5、季风气候的影响 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分析,让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并加以总结。 6、我国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通过原因变现分析,掌握其特征,并通过图片具体感知其景观及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非季风区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二、气象灾害 1.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 必须同时满足哪两个条件? 2.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形成和危害) 3.读图分析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并分析这些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4.总结我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5.“祸不单行”说说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自学检测】 一、填空题。 1.我国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 2.科学家是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3.青藏高原地区是(高原)气候。 4.我国的“雨极”是(火烧寮)。 5.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温寒)带。 6.我国气候主要特征之一是(季风)气候显著。 7.雨带的进退时常会导致(旱涝)灾害。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我国气候描述错误的是(D)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B.季风气候明显 C.季风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D.西北地区为高原气候 2.以下哪项不是我国的特殊天气(C) A.寒潮 B.台风 C.冰雹 D.沙尘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