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重点版)

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

(共五篇,36道重点思考题,其中部分题目为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故未加解答。)

一、组织行为学哲学基础部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这一经典表达包括以下基本涵义:人的本质

(1)是现实的,具体的,而非超现实的,抽象的;

(2)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3)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4)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超时空的绝对的东西;

(5)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而非人的本质属性。

2、简要评述西方组织行为学几种典型的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积极方面,强调利益奖惩管理原则,含有科学合理成分;加强了全社会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益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消极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等同为动物或机器,自觉不自觉地坚持“上智下愚”和“遗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观点;自觉不自觉地推行以金钱为主体的机械管理模式。

(2)社会人假设:积极方面,推动了管理思想由“以任务、工作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移;推动了激励理论由个人物质性奖励为主向重视满足人的社会需要、集体奖励的转移;指导思想上前进了一大步。消极方面,对“社会性”的理解不够全面;“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虚伪性。

(3)自我实现人假设:积极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激励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条件的极端重要性。消极方面,渲染了社会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以及社会对人的压抑、限制和束缚;将自我实现视为天生的人类本能冲动;所主张的自治自决的管理不

切实际。

(4)复杂人假设:积极方面,反映了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机械决定论向辩证决定论思想发展的动向;强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思想,包含有辩证因素,对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消极方面,过分强调人的差异,有忽视人的共性的方面,助长了“管理无定规“的思想,有忽视甚至否定管理理论的倾向。

3、试评述“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经典论述:“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开放性问题。

4、泰勒制的主要内容有那些?你怎样理解列宁对于泰勒制的如下评价:泰勒制“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1)泰勒制的主要内容:以效率和工作为中心;合理的工作量;头等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专业化分工;职能管理;例外事项——重要事项;“搞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

(2)对列宁评价的理解:泰勒制“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是因为它视组织为封闭的系统,强调以生产任务为中心,所有工人必须围绕工作任务提高工作量,为资产阶级榨取工人剩余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手段,而排斥或忽视人的感情,认为感情会妨碍人民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泰勒制“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是因为它是历史上首创的管理理论,以它为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管理理论是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当时整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的概括。

5、试选择霍桑实验其中一个实验(照明实验或福利实验或群体实验或访谈实验),简要介绍并评价之

(1)照明实验:A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B 假设: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

C 结果: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D 评价:这项实验并不是很成功,其结果令人迷惑不解,最后很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2)福利实验:A 时间:从1927年4月至1929年6月;

B 目的:查明福利待遇和生产效率的关系;

C 结果:福利待遇和生产效率并无明显关系。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被重视的自豪感和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

D 结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

(3)访谈实验:A 时间:从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

B 目的: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C 结果:工人由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D 结论:在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更加重视人的因素,给予工人更多的关心,以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和职工士气的提高;

(4)群体实验:A 时间:从1931年到1932年;

B 目的: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C 结果:工人们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维持一个中等的产量水平;

D 结论: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6、你认为管理思想演变的新趋势表现为哪些方面?

(1)重视创新,这是管理的主旋律;(2)尊重知识,这是最重要的资源;

(3)强调企业再造,这是管理革命;(4)建设学习与创新型组织,这是未来企业的模式;

(5)快速反应;(6)组织结构倒置,这是权力由高层向中层向员工向顾客的转移;

(7)全球视野,这是决胜的关键;(8)跨文化管理;

(9)战略弹性:这是竞争的制高点;(10)追求管理的至高境界;(1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区型企业;(12)坚持服务导向;(13)坚持流程导向,建设有机型企业;(14)坚持价值导向,重企业的社会声誉;

(15)坚持利润导向。

二、组织个体行为学

7、试判断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分析此类气质类型的特点,此类气质类型的人有哪些优势与缺点?适宜做哪些工作?

(1)胆汁质:A 特点:好冲动,情感发生快,强烈而持久,动作迅速而强烈,对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B 优势:有毅力,积极热情,有独创性。

C 缺点:缺乏自制力,粗暴和急躁,易生气,易激动。

D 适宜工作:工作特点常有周期性,易从事抢险、救护工作。

(2)多血质:A 特点:情绪不稳定,情感的发生迅速而易变,思维语言迅速而敏捷,活泼好动。

B 优势:适应性强,善于交际,待人热情,学习上领会问题快。

C 缺点:容易表现出轻率、鲁莽、不忠诚等特点。

D 适宜工作:宜从事销售、采购、后勤等工作。

(3)粘液质:A 特点: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动作迟缓,易抑制,沉默寡言。

B 优势:容易形成勤勉、坚韧、实事求是的精神。

C 缺点:可能发展成萎靡、消极、迟钝、惰怠等不良品质。

D 适宜工作:宜从事需要坚持、稳重的工作,如人事、调查、保管等。(4)抑郁质:A 特点:性情脆弱,情感发生缓慢而持久,动作迟钝,柔弱易倦。

B 优势:情感不易老化,对待事物比较客观,比较平静,不易动情,不易激动。

C 缺点:易形成伤感、沮丧、忧郁、深沉、悲观等不良心理特征。

D 适宜工作:内倾性明显,宜从事会计、统计、出纳等工作。

8、请厘清态度、性格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1)个性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倾向,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态度和性格都是个性的一种,个性除包含态度和性格外,还包含气质、能力等其他方面;

(3)个性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态度反映的是一种个性倾向性,性格反映的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态度和性格恰好反映了个性构成的两个方面;

(4)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品质,性格中的态度又是性格的核心内容,性格和态度都不是天生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后天因素的影响;(5)性格影响一个人的态度,态度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而性格则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态度又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二者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

9、什么是职业性格?如何培养自己的良好职业性格?

(1)含义: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联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培养:A 要培养良好的职业性格,必须首先认识自己的性格,剖析自己性格的优势与劣势;B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性格与职业相匹配;C 从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作对”,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性格;D 不断积累知识,在学习和实践中优化自己的职业性格。10、试述需要、动机、行为、激励及其相互关系

(1)简述:A 需要指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B 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某项活动,并指引活动者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

C 行为是指外显的活动,它具有起因性、目的性、持续性、可塑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D 激励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即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关系:A 激励满足需要,又促进需要,需要经意向、意愿最终转化为动机;

B 需要是行为的原始动力,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激励是行为的目标导向;

C 动机有强弱、有矛盾和斗争,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11、试述内容型激励理论

(1)含义:所谓内容型激励理论,是指重点研究激励过程的起点——

人的需要的内容、结构、特征及其动力作用等的理论。它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组织目标等问题,又称需要理论。

(2)主要理论: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B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C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D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4、试述过程型激励理论

(1)含义:所谓过程型激励理论,是指着重研究如何由需要引起动机,由动机引起行为,并由行为导向目标心理行为过程的理论。

(2)主要理论:A 佛隆的期望理论;B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C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三、组织群体行为学

13、何谓群体规范?如何应对群体规范的压力?

(1)含义:群体规范即群体所确立的,对其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2)应对:

A 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B 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明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做出决策,要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反面的意见。

14、简述群体凝聚力与组织效率的关系

(1)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凝聚力越强,生产效率越高;而消极诱导则会降低效率,并且凝聚力越强,生产效率越低。即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容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

(2)群体凝聚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不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3)诱导的比群体凝聚力更为重要的影响组织效率的因素。

15、群体对于其成员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2)社会标准化作用;(3)社会顾虑化倾向;

(4)基于群体压力的从众行为倾向;(5)社会懒惰行为倾向。

16、简述有效沟通及其特点、对策

(1)含义:有效沟通主要指组织内人员的沟通,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信息发送者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以便信息接收者能确切理解;同时,信息发送者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根据其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2)特点:A 及时——传送及时,反馈及时,利用及时;

B 充分——要求发讯者在发出信息时要全面、适量,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过量;

C 不失真——只有不失真的信息,才能充分反映发讯者的意愿,接受者才能正确理解信息,也才能取得行动的预期效果。

(3)对策:A 发讯者应做好准备:先澄清概念,沟通内容必须事先妥善计划,并明确沟通的目的。要先了解对方,选择恰当的时机、环境,使用适量的沟通信息;

B 传达有效信息:希望对方记住信息时,表达时的措词应尽量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和需要;

C 及时反馈与跟踪:了解对方对信息的理解以及执行情况;

D 上级人员应言行一致:下级人员对管理人员的行为极为注意,上级一有不足,他们将会对他的指令打上相应的折扣;

E 改善组织结构:减小管理层次和不必要的部门,加强部门间的联系;

F 考虑文化因素对沟通的影响;

G 创造支持性的沟通氛围;

H 采取断言型的沟通风格:断言型的态度不卑不亢诚恳坦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非断言型是犹豫畏缩,缺乏自信,欲言又止,毫无影响力;侵犯型则是盛气凌人,粗暴武断,语言讥讽或斥骂;

I 改进倾听技巧,充分利用主动倾听;

J 发挥非语言性沟通手段的作用;

K 了解沟通环境。

17、试述人际影响及其基本方式

(1)含义:群体中的人际影响是指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并彼此改变心理与行为的活动现象;

(2)基本方式:A 强硬式影响:a 惩罚提示;b 承诺奖赏。

B 温和式影响:a 建议;b 警告。

C 间接控制影响:a 环境控制;b 迂回控制;c 线索控制。

D 有影响意图有影响力的影响:a 复述;b 自我泄露。

E 无影响意图有影响力的影响:a 提问;b 回答;c 陈述。

18、试述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下级策略

(1)明确意识到上级对自己的期望,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之下,努力依照其期望去行动;

(2)表现出对工作的依靠、需要和忠诚,必须使自己的工作态度得到上级认可;

(3)显示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绩效,上级对你的工作表现出赞许时,就意味着对你个人的接受;

(4)必须尊重上级的权力和威信,否则上级有可能会认为你不尊重他的人格;

(5)不要指责、批评上级,要学会寻求上级的支持、帮助和指导;(6)与上级保持适度接触,但不宜太频繁;

(7)不要让上级总是听到你的抱怨声,必须努力将自己的抱怨减少到最低程度,或者把抱怨转化为建议。

19、试述处理好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一般策略

(1)努力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努力使自己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显示出群体目标、规范的认同以及愿与其他成员共事的意向;

(3)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及时予以帮助,在他人取得良好绩效时,及时予以真诚赞扬;

(4)一定要承认他人的价值,在行为上不能轻视别人或不尊重别人;(5)避免过多的指责和攻击别人,无论何时都要保持适度的礼貌;(6)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并表现出对他人的真诚欣赏;(7)要努力表现出对他人工作学习的兴趣和关心;

(8)保持对人的忠心和坦诚。

四、组织整体行为学

20、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组织定义分析重庆大学这一特定组织

开放性问题。

21、简述巴纳德的组织理论

(1)组织是人与人的合作系统。这就突破了把组织单纯看成一个权责结构的框框,从而把组织结构特性和人类行为特性结合起来;

(2)权力接受理论。权力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授予,而是看下级是否接受,只有当行政命令为下属所理解,并相信它符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利益,才会被接受,这时权力才能成立;

(3)诱因和贡献平衡论。如果要求成员对组织作出贡献,那组织必须对他们提供适当的利益,以满足其个人需要;

(4)信息交流原则。构成组织的基本要求是:合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交流,而后者是实现前两个要求的条件和基础。

22、试述组织结构及其一般形式

(1)组织结构的六个要素:A 把任务分解成各自独立的工作细化到什么程度?——工作专门化;B 对工作进行分类的基础?——部门化;C 员工个人和工作群体向谁汇报工作?——命令链;D 一位管理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个员工?——控制跨度;E 决策权应放在哪一级?——集权与分权:F 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规章制度?——正规化。

(2)组织结构的一般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立体多维制、流程型。

23、试比较职能制、直线参谋制与直线职能参谋制这三种组织形式(1)含义:A 职能制是按职能进行专业分工;

B 直线参谋制设置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组织的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分工原则组织的管理职能系统;

C 直线职能参谋制在坚持直线指挥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直线主管在某些特殊任务上授予某些职能部门一定的权力。

(2)形式:A 职能制: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安排,又要服从职能管理部门的命令;

B 直线参谋制:第一套系统上级对下级有命令的权力,第二套系统上级

对下级没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只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

C 某些职能部门在授权范围内直接指挥下属直线部门。

(3)优缺点:A 职能制比较能适应管理活动复杂化的需要,但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B 直线参谋制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C 直线职能参谋制既保证命令的统一性,又发挥各种专家的作用,使直线主管改手做更重要的事情。

(4)适用:A 职能制实际上很少用;

B 直线参谋制适用于中小型组织,其他组织不适用;

C 直线职能参谋制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组织结构方式。

24、请设计一个具有矩阵型组织结构的组织

开放性问题。

25、简述组织变革之卢因模式

卢因模式即“解冻——变革——再冻结”的变革模式:

(1)解冻,是创造变革的动力。A 否定目前的行为或态度;B 建立足够的能产生变革的迫切感;C 减少变革的障碍,创造心理上的安全感。(2)变革,按照改变的方向,实施变革,使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

(3)再冻结,稳定变革,即在改变措施顺利进行后,还要采取手段不断强化新的态度、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使之巩固并持久化。

26、简述以莱维特模式为指导的组织变革方式

(1)有计划的组织变革涉及到的因素:任务、结构、技术、人员、环境。

(2)组织变革可以以一个变量为中心进行改革,变革的中心不同,对策也不同。

A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对策是通过改变人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念,改变个体、群体的行为和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程序,改变激励的机制,更新组织成员等。

B 以任务为中心的变革对策是改变工作者所承担的任务,包括工作的轮换、任务的丰富化、组建自治群体等。

C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对策是改变组织内部的结构,也就是对组织的成员和他们的领导者所担负的责任和相互关系进行调整,对组织内部控制幅度、层次等进行调整。

D 以技术为中心的变革对策是改变解决问题的机制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27、试述组织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组织结构变革策略

(1)发展趋势:A 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a 组织的分化,体现在组织有从大型化向中型小型化转变的趋势;

b 组织趋向中小型化,与组织职能的高度分化,组织环境变化要求组织简单灵活是分不开的;

c 有一体化加强的趋势,即高度分化而又独立的组织,必须与其他各类组织更紧密地联系和交往才能生存和发展;

B 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A 由传统的组织结构向现代的组织结构发展,由集权逐渐走向分权;

B 扁平化、网络化、各自为战又互为一体。

C 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

a 未来的社会中管理组织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管理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应付变革;

b 在未来的组织中,管理将变为一种更智能性的活动,而且将要求更有效地使用知识,管理者知识老化的时间更短;

c 在未来的组织中,管理者必须既应付技术——经济问题,又应付社会心理问题,并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以便达到技术——经济效率和人的满足这两个目标。

(2)变革策略:

A 改良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主要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修修补补,变动较小。

B 爆破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往往涉及公司组织结构重大的,以致根本性质的改变,且变革期限较短。

C 计划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系统研究,制订出理想的改革方案,然后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加以实施。

28、简述新型组织之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战略联盟、女性化组织、流程导向组织、学习组织、发展组织以及再造组织等(1)团队结构:A 含义:管理人员动用团队作为协调组织活动的主要方式;

B 特点:打破部门界限,并把决策权下放到工作团队;

C 应用:在小型组织中,可以把团队结构作为整个组织形式。在大型组织中,团队结构一般作为典型的行政性层系结构的补充;

D 作用:既有传统结构标准化的好处而提高运作效率,又能因团队的存在而增强灵活性。

(2)虚拟组织:A 含义:虚拟组织是一种规模小,却可以发挥主要商业职能的核心组织;B 特点:决策化程度很高,但部门化程度很低,或根本就不存在;

C 应用:虚拟组织从组织外部寻找各种资源,来执行组织的一般职能,如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擅长的设计和营销等业务上;

D 存在条件:a 现代化的技术平台。b 诚信。c 制度设计管理。d 信息经济的发展;

E 虚拟组织与传统组织的联系:a 通过契约合同与传统组织进行联系,形成整体化;b 团队作为补充。

(3)无边界组织:A 边界分类:物理边界、心理边界、层级边界;

B 目标:缩短命令链,对控制跨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之以授权的团队;

C 要点:a 管理人员通过取消组织垂直界限而使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使等级秩序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b 消除组织的水平界限,以多功能团队来取代职能部门,围绕公司工作流程来组织活动。

c 充分发挥无边界组织的职能,打破组织与客户之间的专业界限及心理障碍,取消外部界限的方法包括经营全球化、实行公司间的战略联盟、建立顾客于组织之间的固定联系等。

D 正常运行的技术原因:计算机网络化。

(4)战略联盟:

A 含义:两上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跨国公司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

B 动因:a 增强企业实力;b 扩大市场份额;c 迅速获取新的技术;d 进入国外市场;e 降低风险;

C 特点:a 边界模糊;b 关系松散;c 机动灵活;d 动作高效。

D 形式:a 合资;b 研发协议;c 定牌生产;d 特许经营;e 相互持股。(5)女性化组织:

A 含义:探索女性的价值观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重视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组织。

B 要点:a 重视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而不是把他们视为组织角色的扮演者;

b 非投机性,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成员自身价值的体现与维持,而不仅仅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

c 事业成功的标志是为别人提供了多少服务而不是晋升、加薪,获得权力;

d 重视员工全面发展,为员工提供新的学习机会;

e 创造一种相互关心的社区氛围;

f 分享权力,让所有可能受一项决策影响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这项决策。(6)流程导向组织:

A 含义:流程导向组织是为了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与效率,降低对顾客的产品或服务供应成本,建立的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组织结构。

B 设计:流程导向组织强调组织各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是以系统、整合理论为指导,按照业务流程为主,职能服务为辅的原则设计的。

C 内容:a 以流程维度为主干;b 设计必要的职能服务中心;c 团队之间、业务流程之间及其与职能中心之间的整合。

(7)学习组织:

A 提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理论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

B 五项修炼:

a 系统思考:这是五项修炼的核心,是“看见整体”的一项修炼,精髓在于转换思维方式,看清隐藏在复杂现象后的结构;

b 自我超越:这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

c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人们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行的看法。改善心智模式,首先应改善领导者和下属的心,领导者的心智模式应从相信权威、控制变为承认成员可自主管理,下属则应树立自主指挥和管理的思想;

d 团队学习:从“深度会谈”开始,深度会谈是成员讲出自己心中的愿望,并通过会谈找出妨碍组织学习的自我防卫模式;

e 建立共同愿景:指组织成员就组织前景形成的共同意愿,其本质是将个人愿景整合为组织的愿景。

(8)发展组织:

A 含义:强调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B 考虑的因素:a 持续的更新和执行能力;b 公仆领导;c 协调工作的内部系统;d 可变革性;e 可塑造性;f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安置合适的人;g 绩效管理与控制;h 持续的激励。

C 目标:a 充分的对话;b 互惠双赢的出现;c 合作、友情和团队工作;

d 归属感;

e 共同目标的实现。

(9)再造组织:

A 再造组织的核心是企业再造,而企业再造的根本思想是彻底摒弃大工业时代的企业模式,重新塑造与当今时代信息化、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模式;

B 企业再造有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将既有的企业以零预算重新组织,更换企业活动的工作程序,即一切从头开始;

C 业务程序再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企业独特的个性,再造企业。

五、组织领导行为学

29、为什么说现代领导是权力、责任和服务三者的有机统一

(1)没有权利的领导是无法实现其职责的,职权是履行职务的法定权力,有强制权、法定权、奖惩权、专长权、参照权等;

(2)责任是职务的要求,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失职,就等于放弃了领导。责任是领导真正的象征;(3)领导不仅意味着要对所管理的范围行使领导职责,还意味着为领导对象,即为被领导者服务。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性是领导活动的价值趋向和精神归宿。

30、试比较领导与管理

(1)领导的范围大于管理的范围,但管理者比领导者要多得多;(2)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个人、团体或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

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具体说来,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A 领导具有前瞻性,管理具有当前性;

B 领导具有整体性,管理具有具体性;

C 领导具有超脱性,管理具有操作性。

31、简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研究

(1)主要内容:两大类领导,四种领导行为

A 两大类领导:关心体谅下属的领导,关心组织绩效的领导。

B 四种领导行为:a 一类:低关心体谅低关心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

b 二类:低关心体谅高关心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

c 三类:高关心体谅高关心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

d 四类:高关心体谅低关心组织绩效的领导行为。

(2)“领导行为四分图”(见下图)

(3)研究结论:三类领导行为效果最佳,一类领导行为效果最差。32、简述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领导方格理论,并绘图说明之

(1)简述:两个维度,五种典型

A 两个维度:对人的关心,对生产的关心

B 五种典型:1.1型——虚弱管理型——贫乏的管理,对人和对工作都不关心

1.9型——关系管理型——俱乐部式管理,高关心人,低关心生产

5.5型——中庸管理型——处于中间位置,对人和生产关心程度相同

9.1型——任务管理型——权威和服从,低关心人,高关心生产

9.9型——团队管理型——和谐的管理,对人和工作都很关心

(2)绘图说明(见下图)

33、试述领导权变理论基本思想及领导权变因素,并举例说明之(1)含义:该理论是研究被领导者特征、环境因素以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对领导行为效率影响程度的理论。

(2)基本思想:A 不存在“普适的”“最好的”领导理论和方法;

B 强调依据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任务性质等因素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进行领导;

C 领导行为是领导、被领导和环境因素的函数。

(3)领导权变因素:A 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 被领导者的特点;C 组织结构的情况;

D 团体的特点;

E 组织的外部环境。

(4)举例说明:费德勒的权变模型

A 基本思想:认为领导效率由领导方式与组织情境两者的符合程度决定的,即特定领导方式的效率决定于组织情境的具体情况,没有任何一种领导方式对所有组织情况都有效,而最有效的领导者应当是可修正其领导方式以适应组织情境者。

B 两种领导方式:任务取向型领导方式、关系取向型领导方式。

C 三种情境因素:a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以好、坏表征);b 任务结构(以明确、不明确表征);c 职权大小与被支持程度(以强、弱表

征)

D 八种情境类型:可分为最有利(第1,2,3种)、中等有利(第4,5,6,7种)和最不利(第8种)等三种领导情境。

E 基本结论:在情况条件最有利和最不利的情况下采用任务取向,在中等有利的情况下采用关系取向。

34、试述领导影响力及其构成

(1)含义:领导影响力即领导者的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发生作用的力量,也是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命令、指示、劝告或建议的反应。影响力对于领导者及其重要,地位不等于影响力,领导影响力来源于领导者的权力。

(2)构成:A 职权性影响力:是一种强制性影响力,一般只为掌权者所有。

a 传统因素:是一种观念性因素,使人产生服从感;

b 职位因素:是一种社会性因素,使人产生敬畏感;

c 资历因素:是一种历史性因素,使人产生敬重感。

B 非职权性影响力: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行为行成的,而与领导者职权没有必然联系。

a 品格因素:是一种本质性因素,使人产生敬爱感;

b 才能因素:是一种实践性因素,使人产生敬佩感;

c 知识因素:是一种科学性因素,使人产生信赖感;

d 感情因素:是一种心因性因素,使人产生亲切感。

35、试比较职权性影响力与非职权性影响力

(1)职权性影响力是以领导者的职权为中心的,而非职权性影响力是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行为形成的,与领导者的职权没有必然联系;(2)职权性影响力对他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非职权性影响力是自然性的,而非强制性的;

(3)职权性影响力是以外部推力的形式发生作用,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是被动、服从的,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非职权性影响力不是单纯外力的,而是职工在心悦诚服的心理基础上自觉、自愿地接受影响的过程;

(4)职权性影响力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心理距离较大一些,非职权性影响力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和谐,心理相容。

36、领导与被领导纵向配对关联论

(1)实质:领导将视与每一个下级关系的亲疏和印象的好恶而施以不同风格的领导。

(2)关系分类:A 第一类是“圈内”的自己人的关系,给予责任较重、任务较多的下级以更多的帮助,满足其需求,为其提供决策机会;

B 第二类是“圈外”的非自己人的关系,对于雇佣性没有密切私交的下级,在就业合同中只为其提供有保障的生活,是一种交换性关系。

第二部分:组织行为学考题题型

一、简述题(4个题,每题8分,共32分)

二、辨析题(4个题,每题8分,共32分)

三、论述题(2个题,每题18分,共36分)

第三部分:组织行为学复习基本要求

1、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2、重点理解复习思考题所列的问题,试题不一定都在复习思考题的范围之内。

3、非常熟悉课程的逻辑体系(包括每一篇、每一章的逻辑体系)。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5、复习以讲课笔记为主要线索,同时参考相关教材。

【强力推荐】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 第一单元总论 1、定义组织行为学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当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他的工作时,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指导他人的生产率,预测人在工作的行为的工具,并且提供了管理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体所需要的洞察力。 2、组织行为学模型中3个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这三中分析水平是: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和组织系统水平。这三个基本的分析水平好像建筑砖块--每一个水平都建立在前一个水平之上。群体水平建立在个体水平之上,组织系统水平建立在群体水平之上。 3、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意味着什么? 答:组织行为学的权变观念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策。 组织行为学告诉人怎样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键性变量。然后找出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使用一定的对策。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可是对其他学派也兼收并蓄,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 埃德加·沙因(E·H·Schein)的人性假设 科学管理的人性观:理性——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man) 人群关系学派的人性观:"社会人"

人力资源学派的人性观:"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man) 沙因的结论: 人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期也会有差别。因此人不是单纯的"理性一经济人"、"社会人"或者"自我实现人",而是“复杂人”。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洞察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 4、描述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文化分析方法 答:在分析文化差异方面被广泛参考的方法之一就是克拉克洪—斯托特柏克构架。它确定了6个基本的文化层面:天人观、时间观、人性观、作为观、责任观以及空间观。 天人观人们是屈服于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是征服自然?在许多中东国家,人们相信命中注定。他们认为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神的旨意。相反,美国人和加拿大相信人类能控制自然。他们愿意每年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癌症研究,因为他们相信癌症病因是可以找到的,癌症是可以被治愈的,并且是会被根除的。 处于以上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有一种适度的观念、一种强调天人和谐关系的观点。在许多远东国家,人们应对环境的方法是改造它。 时间观一种文化是着眼于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不同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不同。例如,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种稀有的资源。时间就是金钱,而且时间必须得到有效利用。美国人关注时间的现在和不远的将来。美国企业的绩效评估具有短期性就是一个证明。在典型的北美组织中,员工每6个月或1年接受1次评估。相反,日本人则具有长期的时间观,他们的绩效评估方法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工人通常可以用10年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组织行为学》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在每道问题所提供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 A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霍桑试验 C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D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测验法 3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 A气质B个性C能力D性格 4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 A气质B能力C个性D性格 5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 A自我B本我C超我 6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荣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 7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 C天才D才能 8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 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D中间型 9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D定型效应 10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 )。 A梅奥B马斯洛C赫兹伯格D泰罗 11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斯洛B赫兹伯格 C麦克利兰D波特 12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 )。 A尊重需要B交往需要 C安全需要D生理需要 13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A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B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通常都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C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D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 14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 )。 A提供给员工更高的工作报酬 B加强对员工的监督和控制 C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9年自考】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 组织行为学 课程代码:00152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单选、简答]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多选、简答]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单选、多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中人的心里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又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多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单选、简答]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法约尔、韦伯等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学派:费德勒、豪斯、赫西、布兰查德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单选、简答] [单选]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六个步骤: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材料;(3)形成假设;(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6)解释研究结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单选、简答]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2016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2016年4月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 卷及答案】 0152 全国2016年1月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的行为特点具有(b) a.系统性 b.可控性 c.静态性 d.单样性 2.最早提出“组织科学”这一概念的是(c)a.莱维特 b.梅奥 c.维 卡d.泰勒 3.一般应用于分析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的方法是(d) a.抉择分析 b.相关分析 c.趋势分析 d.因素分析 4.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关系的(a) a.知觉 b.态度 c.观 念d.价值观 5.“效率就是生命”是一种(c ) a.理性价值观 b.政治性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集体价值观 6.下列选项不属于创造性行为的特点的是( d )

a.主动性 b.适应性 c.有用性 d.独特性 7.把性格划分为a型、b型、c型、d型和e型,其分类的依据是(b) a.某种倾向性 b.人的行为模式 c.何种心理机能占优 势 d.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8.间断——平衡模型指出,群体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c) a.初期阶段 b.第二阶段 c.中间阶 段 d.最后阶段 9.冲突较多,不太容易随机应变的群体是(d)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同质群 体d.异质群体 10.影响信息沟通的基本因素除了信息源、接收者、编码与解码以外,还包括(a) a.通道 b.工具 c.情 境d.路线11.人际心理关系形成的基础是( a ) a.人们的直接感情相互作用 b.人们的直接血缘关系 c.人们的宗教道德观念 d.人们的政治法律观念 12.人们见面的次数越多、越熟悉,越可能相互喜欢。这个结论的得出者是(d) a.伦林 b.扎琼克 c.费斯廷 格 d.奥斯卡普 13.在相互依赖关系的类型中,依赖关系最为复杂的是(c) a.联营式关系 b.顺序式关系 c.互惠式关系 d.协作式关系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

单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反映了组织行为学的()。B.多学科交叉性 2.科学管理学派把组织中的人看作是()。A. 理性的经济人 3.行为学派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的模式,梅约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证实只有把人当作()。B.社会人 4.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第一层次是(),这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A.个体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A.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B.本我 7.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 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8.个性中受“现实原则”所支配的部分是指()。A.自我 9.在个性结构中居于可控制地位的最高层的是()。C.超我 10.精力充沛,但局限于从事内容多变的活动,行为反映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A. 多血质 11.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情绪的抑制较难,易表现暴发性情绪;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是属于()。B. 胆汁质 12.有精力,但沉着平稳,行为反映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是属于()。C. 粘液质 13.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D. 抑郁质 14.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A. 性格 15.人们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是()。A.知觉防御 16.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这是()。C.首因效应 17.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属于()D.定型效应 18.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A.价值观 19.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B.态度 20.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C.晕轮效应 21.()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C.工作满意度 22.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得出了与以前不同的对人性的认识,即提出了关于()的假设。B.社会人 2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4.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B.减少自己的投入 25.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A.惩罚 26.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C. 自然消退 27.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C.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8.经常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A.尊重需要 29.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说,()是积极性的本源。A. 需要 3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正式群体 31.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 32.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B.异质群体 3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是()。A.冲突 34.当与双方利益都有重大关系时.当你的目标是向他人学习时.需要集思广益时.需要依赖他人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B.开诚合作 36.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 )。B.角色 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有()。A.边缘性 B.综合性 C.两重性E.实用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谈话法 C.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 3.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有()。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4.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主要有()。A.生理因素 B.心理因素 C.文化因素 D.经济因素 5.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因素主要有()。A.组织内部的环境因素 B.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 6.人的行为特征有:A.自发的 B.有原因的 C.有目的的 D.持久性的 E.可改变的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群体 2.沟通 3.领导力 4.态度 5.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动机理论包括哪些? 2.群体发展有哪些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群体: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两个或更多的人相互影响、互相依赖而形成的组合。可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 2.沟通:对意思的传达和理解 3.领导力:领导力就是影响一个群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4.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 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个人和社会接受一种特定的行为或终极存在方式,而摒弃与其相反的行为或终极存在的方式。” 二、简答题 1. 动机理论包括:早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麦戈雷格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戴维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当代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目标设置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2.群体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执行阶段-解体阶段 3.人为什么要加入群体? 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目标实现的需要 三、分析说明题 1.霍兰德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的意义是什么?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分析一下你的职业人格类型和适合的职业。 人职匹配可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离职率。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适合的职业 2.什么是激励?利用激励的三要素分析一下你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动机是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有利于组织的目标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能维持多长时间。自己目前的激励水平。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为() A、B=f(S·P) B、B=f(P·E) C、B=f(S·E) D、B=f(P·M) 2、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 A、三层 B、四层 C、五层 D、六层 3、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与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4、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5、激发行为并给它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就是()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6、泰勒的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就是()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 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就是() A、系统性 B、有用性 C、社会性 D、管理性 8、事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 A、意识 B、价值观 C、行为 D、知觉 9、在组织中,通过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就是() A、正式群体 B、任务群体 C、命令群体 D、非正式群体 10、从个体的角度瞧,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况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 A、规定 B、瞧法 C、期望 D、依赖 11、对处理日常性事务的工作,最适合的沟通网络形式就是() A、轮式 B、Y式 C、链式 D、全方位式 12、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她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就会提高,这种现象叫()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1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就是() A、韦伯 B、霍曼斯 C、莫里诺 D、阿西 14、舒兹认为,每个人都有人际关系的需要,这些需要一般可以分为()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20选5)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人们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后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一个人的工作不仅包括工作内容本身,还有与同事上司的互动、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达到绩效标准、工作环境等等,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常常是对大量不同工作元素综合概括的结果。 2、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指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3、群体 群体指的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组合到一起并形成互动和互相依赖关系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 4、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以及愿意留在该群体中的程度。 5、人格 人格是个体对他人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总和。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一个动态概念,用于描述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 6、价值观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关于判断的最基本的信念,反映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是指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界定的是它有多重要。 7、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热衷保持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从众压力使得该群体难以批判性地评估那些不寻常的、由少数派提出的或者不受欢迎的观点。 8、群体规范 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让成员知道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9、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0、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即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例如一个人的家庭角色(丈夫)和社会角色(职业经理人)就会有时间分配等问题的冲突。 1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指的是组织成员共享的一套能够将本组织与其他组织区分开来的意义体系,代表组织成员的共同认知。如从创新冒险、关注细节、结果导向、团队导向、进取心、稳定性等方面,组织成员共享对本组织、组织开展工作的风格以及组织成员应有的行为方式的理解。12、组织设计 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是指管理者将组织内各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建立和实施一种特定组织结构的过程。组织设计是有效管理的必备手段之一。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 13、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界定了对工作任务进行正式划分、组合和协调的方式。 是组织的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组织结构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本质是为实现组织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组织结构必须随着组织的重大战略调整而调整14、组织变革

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

本科课程考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6 /2007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考试性质:考试试卷类型:A 考试班级:工商0401、人力0401—04 考试方法:闭卷命题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C 11.C 12.B 13.A 14.D 15.C 16. B 17.B 18.B 19.D 20.D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答题要点: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力 一般能力是指任一活动都要具备的能力,通常指智力;(2分) 特殊能力是指某一具体活动要求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2分) 创造力是指个体产生独特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2分) 2.答题要点:⑴报酬结构。公平、合理的报酬制度是员工满意的关键因素。⑵工作内容。一般来说,员工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⑶人际关系。友好、合作的同事关系是员工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⑷事业发展。员工喜欢有机会晋升与发展的组织和工作。⑸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条件是影响员工满意的重要因素。⑹管理状况。组织的管理状况也是员工满意与否的关键因素。⑺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如果与职位、组织文化不匹配,也容易滋生不满。(答出一项因素得2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以上得6分。) 3.答题要点:⑴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个人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2分) ⑵首因效应。是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2分) ⑶宽大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是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2分)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组织行为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 B )提出的。 A、勒温 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 C、利克特 D、豪斯和沙特尔 2.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D )。 A.气质B.性格C.能力D.个性 3.大型组织拥有的成员一般在多少人左右?( C )。 A. 3—30人B.30—1000人 C. 1000—45000人 D. 45000人以上 4.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 A )。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 5.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哪些( C ) A.调查研究、集体活动B.群体决策、激励 C.调查反馈、群体建议、咨询活动D.集体活动、激励 6.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 D ) A、工作再设计 B、目标管理 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D、建立规章制度 7.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 D ) A.成员人数B.成员受益程度C.对成员的控制方式D.社会功能 8.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D)。 A.人际群体 B.团队集体 C.无序群体 D.任务群体 9.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B )。 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 10.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C) A.固定比例的强化 B.可变比例的强化 C.可变间隔的强化 D.固定间隔的强化 11.梅雷迪思?拜尔宾(Meredith Belbin)把个人的个性特征同群体的角色行为相联系,提出的理论是( B ) A.功能角色理论 B.团队角色理论 C.社会角色理论 D.相关角色理论 12.自然或者自发形成的、以共同的兴趣或者爱好为基础而建立的群体是( B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工作群体 D.业余群体 13.当假设(也许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某个人有某一行为特征时,将推断某人必然具有其他的行为特征,这种现象是( D ) A.刻板印象 B.轮换效应 C.波及效应 D.晕轮效应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复习范围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起点就是从个体的行为出发,分析和解释各种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并对工作中的个体行为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如组织结构、组织规模、组织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都会有影响。当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们就是在进行领导。 为了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绩效进行控制。他们要比较实际的绩效与预定的目标,如果出现重大偏离,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管理者扮演者10种不同的但又互相关联的角色,或者说表现出10种不同的工作相关行为。这10种角色可以归结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包括头面人物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人角色。(2)信息传递者角色包括监控者角色、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发言人的角色。(3)决策角色包括创业者角色、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成功管理者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时间所占比例最小。有效管理者沟通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社交时间所占比例最小。 (1)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剌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2)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间接推测而知内隐的心理活动。可见广义的行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研究不同之处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一定组织范围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依据研究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它重视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工作效率的影响。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只重视物质因素、技术因素,而忽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简单地说,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用各种办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总之,它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此可见,行为科学学派填补了科学管理时期的一个重大缺陷——对人的因素的忽视。 霍桑实验在管理科学的历史上最早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这无疑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为生活、享受、发展需要。 行为:人类有意识活动。产生的原因:个体生物本能;社会环境决定。Lewin人类行为公式:B=f(P·E) 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叫动机。 三类行为:目标导向行为(有了动机后,寻求、到达目标的过程);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间接行为 动机和行为的对应关系:复杂性。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有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一个人来说,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B)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B)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在组织行为学家看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不同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是( ) A.安全需要 B.地位需要 C.情感需要 D.权力需要 E.实现目标的需要 12.在下列哪些情况下,个体较易产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从众行为倾向( )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霍桑试验)。 2、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调查法)。 3.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4、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个性)。 5、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气质)。 6、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本我)。 7、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佛洛依德)。 8、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天才)。 9、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意志型)。 10、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晕轮效应)。 11、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是(马斯洛)。 12、双因素理论的提出者是(赫兹伯格)。 13、表扬、奖励员工,让他们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能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14、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而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有关)。 15、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员工的关键在于(设计出一种能让员工感到工作本身就是激励的工作任务)。 16、不仅提出需要层次的“满足——上升”趋势,而且也指出“挫折——倒退”趋势的理论是哪一种?(ERG 理论——成长理论)。 17、麦克利兰的研究表明,对主管人员而言,比较强烈的需要是(成就需要)。 18、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波特——劳勒模型表明:职务工作中的实际成绩(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所做工作的理解力[对目标、所要求的活动以及任务的其他要素的理解程度])。 19、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 20、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 21、行为型理论包括(挫折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 22、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减少自己的投入)。 23、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期减少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这种强化方式是(惩罚)。 24、通过不予理睬来减弱某种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是(自然消退)。 25、临时检查卫生、学生抽查考试,都属于什么样的强化方式?(可变间隔的强化)。 26、某公司年终进行奖励时,发给受奖员工每人一台电风扇,结果许多员工很不满意,认为公司花钱给他们买了个没用又占地方的东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公司没有做到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27、某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项目,但他却想成为一名长跑运动员,想而不得,他很苦恼,他这种挫折感源于(个人本身能力有限)。 28、提出期望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 29、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 30、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同质群体)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1、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异质群体)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 32、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多的群体属于(团队群体)。 33、任务角色多而维护角色少的群体属于(无序群体)。 34、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强制)。 35、目标很重要,但不值得和对方闹翻或当对方权力与自己相当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妥协)。 36、管理方格图中,最有效的领导方式有(团队式)。

组织行为学复习

1. 阐述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及如何划分团队的类型? 答案: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在于: ①首先,从成员特色看,群体成员知识、技能、经验相异性小,不具有依存性,成员可以自由决定或采取行动。而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长而相互依赖,任何成员的行动决定会影响到别的成员。 ②其次,从目标性质看,群体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似,能为成员所辨识;团队则被赋予特定的目标,目标为全体成员所认同。 ③第三,从运作方式上看,群体有一个明确而强势的领导者,由领导者主导形成决策,指派或授权由个人执行任务;团队成员共向领导权,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决策过程由全体成员参加,决策内容为全体成员所认同,任务的达成要成员彼此交流信息及资源、协调活动。 ④最后,从成员评估看,群体偏重个别成员的影响,工作成败由个别成员承担;团队以集体的工作成果为衡量标准,工作成败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团队的类型划分: ⑴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分类 可分为解决问题型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多功能型团队。 ⑵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分类 可分为建议/参与团队、生产/服务团队、计划/发展团队、行动/磋商团队。 2. 什么是个性?个性有哪些性质? 答案:个性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个性的定义为:个体是怎样影响别人的,是怎样理解和看待他自己的,以及它内部和外部的可以测量的特质。 个性具有独特性,由多种心理特征构成(整体性),在具体的特定环境中自我实现(环境适应性)的具有自我连贯性(稳定性)的成长过程(发展性)。 3.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复杂的变量,对之发生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①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②群体规模 ③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④群体面临的外部威胁 ⑤群体的地位⑥以前的成功经验 4. 态度的组成成分有哪些?简述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答案:态度是指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这种倾向性,在心

《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下述哪方面规律性的科学( ) A.一切人的心理活动 B.一切人的行为 C.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D.一切人的心理与行为 2.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 ) A.面谈法 B.电话调查法 C.问卷调查法 D.案例研究法 3.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4.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 ) A.按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 B.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 C.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D.按人的行为模式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应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按照管理方格理论的观点,对工作和人都高度关心的领导行为类型是( ) A.乡村俱乐部式管理 B.任务式管理 C.中间型管理 D.团队式管理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当被领导者群体已经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工作成熟度时,最适宜的领导方式是( ) A.指令型领导 B.说服式领导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

组织行为学练习题库 1、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 )。 A. 改变行为 B. 改变态度 C. 引进新的知元素 D. 不予理采 E. 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正确:【A;B;C】 2、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 A.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B. 弗罗姆的期望理论 C.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D.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E.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正确:【B;D】 3、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 )。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 胆汁质 D. 黑胆汁 E. 抑郁质 正确:【A;C;D;E】 4、组织行为学的两重性来自于:( )。 A. 管理的两重性 B. 人的两重性 C. 组织的两重性 D. 多学科性 E. 多层次 正确:【A;B;D】

5、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 A. 对人知觉 B. 人际知觉 C. 角色知觉 D. 因果关系知觉 E. 自我知觉 正确:【A;B;C;D】 6、激励理论可划分为哪几大类( )。 A. 内容型激励理论 B. 过程型激励理论 C. 改造型激励理论 D. 强化理论 E. 需求层次论 正确:【A;B;C】 7、异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 A. 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 B. 完成复杂的工作 C. 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 D. 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 E. 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 正确:【B;D;E】 8、气质差异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 )。 A. 气质绝对原则 B. 气质互补原则 C. 气质合理安排原则 D. 气质发展原则 E. 阈值原则 正确:【A;B;D】

2016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与答案

全国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D 】 A.Bf(S·P) B.Bf(P·M) C.Bf(S·E) D.Bf(P·E) 2.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C 】 A.四个步骤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 3.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B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C 】 A.创造性需要 B.创造性动机 C.创造性思维 D.创造性能力

5.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A 】 A.事业生涯管理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设计 D.事业生涯选择 6.事业成功的关键在于【 C 】 A.事业生涯全面管理 B.事业生涯动态管理 C.事业生涯自我管理 D.事业生涯组织管理 7.在满足成员的社会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群体是【B 】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命令群体 D.任务群体 8.小道消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D 】 A.流言式 B.偶然式 C.单线式 D.集束式 9.最早对群体助长现象进行研究的是【C 】 A.舒兹 B.勒温 C.特里普利特 D.麦迪 10.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 A 】 A.莫里诺 B.霍曼斯

C.韦伯 D.阿西 11.区分冲突是功能正常还是失调的指标是群体的【C 】 A.合作程度 B.竞争程度 C.工作绩效 D.凝聚力 12.衡量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是【 A 】 A.工作绩效 B.工作计划 C.德才兼备 D.工作目标 13.影响领导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C 】 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 B.被领导者的特点 C.领导的情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14.现代社会中,始终约束领导决策活动过程的因素是【B 】 A.社会需要 B.法律责任 C.组织资源 D.创新能力 15.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出的方式是【A 】 A.行为 B.目标 C.需要 D.行为倾向性 16.决定组织运行与发展方向与水平的是【 C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