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现阶段影响光明新区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光明、公明两个街道抽取410名2~3岁幼儿儿童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国城市儿童情绪社会性发展评估量表》及自拟社会人口学问卷,对光明新区学龄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10名幼儿中,外化、内化、失调和能力四个维度阳性率分别为17.32%、9.27%、12.93%和18.05%。除了能力维度阳性率女童高于男童外,其余各维度阳性率均无性别差异;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与幼儿外化行为呈负相关,另外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内化行为负相关,母亲产后焦虑与幼儿的外化、内化、失调、能力均呈现正相关,是否独子与内化行为呈负相关,能力呈正相关。结论:父母年龄、教育程度和母亲产后精神状况、家庭养育环境均会影响儿童早期社会情绪的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influence of Guangming New District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Method: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and stratified sampling,combined,in the light of two streets in Gongming selected 410 children aged 2-3 years old childr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application of “China ci ty children’s emotional social development assessment scale” and self-made socio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uang Mingxin District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 sexu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Result:410 children,externalization,internalization,disorder and ability four dimensions positive rates were 17.32%,9.27%,12.93% and 18.05%.In addition to the positive rate of competence in girls than boys,no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rest of the dimension.Age,culture degree and parents’externalizing behavior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mother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ternalizing behavior,maternal postpartum anxiety and children’s externalizing,internalizing,disorder,ability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whether only child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 negatively correlated,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apacity. Conclusion:Parental age,education level and maternal postpartum mental state,family nurture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emotional early.

[Key words] Children;Social emotional;Impact factors

社会性及情绪是人们对事物情景或观念引起的主观体现和客观表达,是通过外在或内在活动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人际交往有力手段[1],2~3岁幼儿是情绪和社会性发育的开始阶段。本文拟探讨目前影响2~3岁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相关因素,寻找促进2~3岁幼儿情绪和社会性良好发展的早期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 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区别:(1)从发生的过程看,情绪发生较早; (2)情绪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情感有稳定性和深刻 性的特点;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⑴动机作用; ⑵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⑶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⑷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人类表情的种类: ⑴面部表情; ⑵体势表情; ⑶言语表情。 4、婴儿啼哭的模式: ⑴饥饿的啼哭; ⑵发怒的啼哭; ⑶疼痛的啼哭; ⑷恐惧和惊吓的啼哭; ⑸不称心的啼哭; ⑹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5、如何正确对待婴儿的哭: 善于观察,分辨啼哭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处理。 6、笑的发展: ⑴第三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 ⑵两三个月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 ⑶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 7、恐惧的发展: ⑴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 ⑵4个月左右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 ⑶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⑷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情绪。 8、焦虑: ⑴陌生人焦虑:六七个月开始,8-10个月最为严重,一周岁后逐渐减弱。 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适应价值。 ⑵分离焦虑:六七个月开始,通常经历反抗、失望、超脱三阶段。 原因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 9、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⑴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⑵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⑶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幼儿情绪发展的大凡趋势 幼儿情绪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盛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的情绪和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幼儿的成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因此,情绪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情感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是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情绪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 幼儿情绪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姆斯利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交往中的微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从1岁半到3岁,非社会性微笑的比例下降,社交性微笑的比例则有所增长。法国心理学家列鲁阿·布斯旺类似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情况下,8岁儿童比4岁幼儿在看电影时的情感交往次数有所增加;4岁幼儿看电影时主要同教师交往,而8岁儿童则主要同邻近儿童交往。 以上两个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幼儿与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与同伴的情感交往。 ⒉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⒊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的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 面部表情是情绪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社会性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掌握社会性面部表情有赖于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区别面部表情的能力是社会性认知的严重标志。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对幼儿和成人交往的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起着特别严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黄煜锋的研究表明,幼儿园小班孩子已能辨认到别人的表情,对愤

怒表情的识别,则大约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前苏联的雅可布松认为,婴儿的特点是毫不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以后则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真实情绪的表现方式。幼儿从2岁开始已经能够用表情手段去影响别人,并学会在例外场合下用例外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情绪的深化,是指它指向的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起来,较小的孩子感到亲密,较大的孩子会感到难以为情;年小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于父母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年长的幼儿则已经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崇和爱戴等内容。 (三)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加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⒈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年小的幼儿常常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这与其生理因素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兴奋简易扩散、皮质对皮下中枢的控制能力发展不够相关。随着幼儿的发育以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由于服从成人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情感。 直到幼儿晚期(5-6、7岁),幼儿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成人经常不断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儿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他们逐渐养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减少冲动性。 ⒉情绪的安定性逐渐提高 婴幼儿的情绪非常不安定,具有情境性、易变性、易受感染的特点。婴幼儿的两种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转换,随着情境的变化而迅速变化。幼儿晚期情绪较少受大凡人的感染,但仍然易受家长和教师的感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加强,情绪逐渐趋于安定。 ⒊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作业题)

第三章作业题 一、选择题: 1.情绪体验的分类是()【多选】 A.积极 B.愉快 C.消极 D.悲伤 2.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多选】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动作表情 D.言语表情3.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表现在()【多选】A.社会化 B.丰富化和深刻化 C.情景化 D.自我调节化 4.幼儿的高级情感包括( ) 【多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幸福感5.新生儿有三种基本情绪,它们是() A.怕怒爱 B.痛苦厌恶微笑 C.怕怒喜 D.痛苦悲伤兴趣 6. 幼儿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A.哭恐惧 B.哭焦虑 C.焦虑恐惧 D.焦虑害怕

7. 婴儿产生陌生人焦虑的时间是() A.6、7个月后 B.4个月后 C.一岁左右 D.10个月后 8. 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的时间是() A.4个月 B.5个月 C.6个月 D.7个月 9.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除了回避策略和破坏策略,还包括() A.建构性策略 B.求助策略 C.行为策略 D.破坏策略 二、判断题: 10.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11.情绪直接驱动儿童、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12.幼儿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首先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3.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14.情绪比情感发生得晚。() 15.情感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绪比较内隐。()

16. 幼儿的情绪诱因开始以生理性为主,逐渐转化为以社会性为主。( ) 17 . 幼儿的分离焦虑与依恋有关。( ) 18. 幼儿运用表情的能力比理解情绪的能力强。() 三、概念解释 19.情绪(情感) 20.表情 21.情绪动因 22.情绪调控 23.情绪掩蔽 四、问答题 1. 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2. 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3.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婴幼儿情感和社会性、 语言与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南京市儿童保健所 童梅玲 心理 ?心理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它包括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能力等心理现象。 ?心理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反应,也就是说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儿童心理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包括动作、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婴幼儿神经心理的发育大量地反映为日常的行为,此期的发育也称之为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发育正常与否可以从发育的各个方面去作判断和评价。 心理发育基础:大脑神经系统 左右脑 儿童心理发育 ?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方面。 脑发育的可塑性 情感和社会性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新生儿 新生儿就有最初的情绪反应,情绪的状态主要决定于需要满足的情况和健康的情况。一般吃饱、睡足就有愉快的肯定的情绪,相反当饥饿、瞌睡和身体不适时就会哭闹。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婴儿 ?2~3个月的婴儿产生了和成人接触的需要,因而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决定于是否有人跟他玩。 ?4~5个月以后的婴儿更进一步产生了摆弄物体的需要,因此是否有鲜明的玩具供他摆弄也常是他情绪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8~10个月的婴儿由于对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会因成人的离去或因自己被单独留在屋里而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似乎疯狂地去寻找母亲,这就是最早出现的焦虑情绪。 ?1岁时,婴儿还会表现出最简单的“同情感”,这种最简单的“情感共鸣”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基础。 情绪(feeling)和情感(emotion) 幼儿 ?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情感。 ?社会情感开始能萌芽。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 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 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 达到最优。 ?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 作效果越差. ?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 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 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图文稿

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五节婴儿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情绪发展 (一)婴儿的先天性情绪表达能力 1、华生 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怕。 2、布里奇斯(,加拿大,1932 )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伊扎特 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4、孟昭兰 婴儿有8—10种从中总进化中获得的情绪,情绪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 (二)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克林勒特和坎佩斯的研究: 1、无面部知觉(0~2月) 2、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月) 3、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月) ? 4、在因果关系参照中确认情绪信息(7、8~10月) (三)婴儿情绪的社会化 1、社会性微笑 ? ?约5周始,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 ?4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对不同的人报以不同的微笑,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2、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 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4、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当婴儿处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从成人的面孔上搜寻表情信息,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一现象我们即称做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是婴儿成长到七八个月时才发生的。 二、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 (一)婴儿依恋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3、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2岁)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 indiscriminate responsiveness to humans ?出生到8-12周。这一阶段以婴儿所发出的各种信号的发展为标志。 ?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 ?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focusing on falimiar people ?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 ?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active proximity seeking ?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目标调整的参与期partnership behavior ?2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社会性情绪发展及其特征——婴儿情绪和社会性

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常常很小就被要求去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而且我们也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无以伦比的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不过,我们在关注孩子智力开发的时候,也应该意识到关注孩子心灵的重要性。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即学习一些社会行为技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他人建立关系,以适应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内容:情绪的发展、社会性依恋、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情绪的认识、评价和协调管理能力被称为“情商”(EQ)。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事实证明,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他们在挫折面前能更快地调整和驾驭自己的心态与情绪,一种健全的人格和自尊也会让他们更快走向成功,并领悟和享受到生活本身的乐趣。人类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即有情绪表现,这里介绍三种基本情绪:笑、哭和恐惧。 (一)微笑 1、自发性微笑(0-5周):自发微笑又称为反射性微笑。指的是婴儿不自觉的微笑。是一种肌肉的收缩。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

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这种笑是自发的,通常在婴儿睡眠时或者感到困倦时出现,持续时间很短,而且一般都是没有声音的笑,这种笑常常在没有任何外部刺激的时候发生。待婴儿稍微长大一些,在他清醒的时候抚摸他的脸颊、腹部,甚至抓着他的手让他拍手,婴儿也会出现笑容,但在这时候,他的笑也是反射性的,并不是对人们的回应,不具有任何交流的意义。 2、无选择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起):具有社会性功能,对人的脸和声音都容易引起婴儿微笑。一直到3个月左右,婴儿对父母都没有特别的偏爱,他们还不会认生;他们对所有的人都不加区分的微笑,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只要他看见的是人脸的正面,那么,不管这张脸的表情如何,生气也好,高兴也罢,他们都一样会报以微笑。 3、有选择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开始能认出熟悉的个体,能对不同个体作出不同反应。这种微笑增加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婴儿对经常照顾自己的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经常看见的其他家庭成员,对陌生人笑得最少。 有研究表明,逗笑出现越早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越好,所以父母要使劲浑身解数逗孩子笑。 (二)哭的发展 学会语言之前,哭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研究表明,所有婴儿啼哭的规律都是相同的,有一项研究历经4年,对3000多个不同人种的婴儿进行研究,总结出婴儿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第十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着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①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索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②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婴儿智力操作影响不同。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③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⑤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智力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即表情,它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儿几乎完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不同的声音表情等,与成人进行着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与成人的交往,或者维持、调整交往。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在婴幼儿初步掌握语言之后,表情始终仍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 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只看到别人短处、同伴之间协商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采用家长家长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家长问卷共发了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与往常家长参与其他的任何家园联系方式效果对比,本次问卷家长所持的态度积极,填写问卷认真,回收时间短 而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本次问卷只要氛围两 大块: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一块都有设置相应的子问题。 (一)人际交往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与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占96%;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 愿意告诉长辈的占64%; 3、61%幼儿在平时,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35%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7%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6、45%幼儿孩子在活动时能接受同伴的一件;7、80.6 %幼儿 能做到不欺负弱小;8、77.4 %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9、32、2%幼儿 能知道自己的一些长处并感到满意的;10、6 %幼儿自己事情能尽量自己做的,不愿依赖别 人的;11、16%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12、6%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 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3、48%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14、38%幼儿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足迹所付出的劳动 (一)社会适应 1、48%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42%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 体活动;3、幼儿45%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4、77%幼儿知道不私自那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5、71%幼儿知道说谎时不对的;6、38%幼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 的;7、70%幼儿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61%幼儿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 1 / 31 / 3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关系: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联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区别:第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三,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地感知、记忆和思考,也可以有意地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情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内在体验,都是心理体验。 2、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3、情绪和情感密切相关,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 4、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2、情绪带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 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六章婴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理论 3课时、实践5课时) [知识点提示] 了解气质的类型;理解婴儿依恋的类型及发展;掌握自我意识的涵义及其发展;掌握婴儿交往行为及生活适应行为的发展 [重难点提示] 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点 掌握婴儿交往能力培养的要点 第一节婴儿的社会性发展 (理论1课时,心理实验1.5课时,观察记录1.5课时) 理论部分: 一、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庞丽娟,2003)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和特征 1.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婴儿的(情绪、人格及社会性)发展·笔记

婴儿情绪的发展·笔记 1.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新生儿有五种情绪反应,即(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2.孟昭兰指出,新生儿有四种表情,即(兴趣)、(痛苦)、(厌恶)和(微笑)。 (一)快乐 婴儿的笑是快乐的表现,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阶段1 自发性的笑 ①在没有任何外部性刺激的条件下发生,新生儿自发性的笑,这是内源性的笑; ②轻拍或抚摸婴儿时,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属于诱发性的笑; ③把婴儿双手对拍,给婴儿看东西等引起婴儿发笑,是反射性的笑。 阶段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婴儿到5~6周时,对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微笑,成人的面孔容易引起婴儿自发的社会性微笑。 ②一直到3个半月左右,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不分化,即对所有人的微笑一致。 阶段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①从4个月后,婴儿出现有差别的、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对母亲、家庭成员和陌生人的笑是有区则的。 ②婴儿表现出“认生”陌生人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营得性的往和,素张不安,甚至会验避陌生人,即“陌生人焦虑”,也会出现时批养者的依态。 ③当抚乔者要两开时,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如哭泣。 (二)恐惧 恐惧是种消极情绪。对于危险事物的恐惧,是种适应性的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对婴儿的生存是有益的。恐惧情绪的发展经历以下4个阶段:有 阶段I本能的恐惧 ①这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 ②最初的恐惧是由听觉制激或触觉刺激引发的,如大的声响、突然的身体位置或姿态的变化、疼痛等。 阶段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①大约从3~4个月起,曾引起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会激发婴儿的恐惧情绪。这时恐惧情绪多是视觉刺激引发的。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以9个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机制形成了对白鼠的恐惧情绪,就充分说明了生活经验在情绪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阶段3:惧怕陌生人 ②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出现“认生”现象,也称之为“陌生人焦虑”。一般到I周岁时会消失,也有婴儿会持续到2~ 3岁。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立刻寻找或抱紧妈妈。阶段4:预测性恐惧 ③2岁左右,婴儿的恐惧较多地表现为由想象或预想引起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狼外婆、怕独自一人等都属于预测性恐惧。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直到6岁左右,才开始逐渐下降。 (三)哭 哭是婴儿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新生儿就是以其第一声暗哭宣告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婴儿的哭是痛苦的表现,其发展有一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1生理性的哭 由机体内外不适宜刺激引起,如饥镇、疼痛机体不适等,婴儿就会啼哭,这种哭常常件有号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 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 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 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里, 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来逃 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完整版)学前儿童言语和情绪情感的发展练习题

1、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是与() A 尊重的需要相联系的 B 归属和爱的需要相联系的 C 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D 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2、儿童开始使用单词句的时间一般是() A 0.5岁—1岁 B 1岁—1.5岁 C 1.5岁—2岁 D 2岁—3岁 3、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儿童词汇量增长的活跃期是() A 3岁—4岁 B 4岁—5岁 C 5岁—6岁 D 6岁—7岁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 快乐和愤怒 B 快乐和厌恶 C 快乐和恐惧 D 快乐和痛苦 5、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会慢慢自己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A 转移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6、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人天生的情绪反应有() A 2种 B 3 种 C 4种 D 5种 7、幼儿看到故事书种的“坏人”,常会把他抠掉,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A 丰富化 B 深刻化 C 稳定性 D 冲动性 8、儿童理解语言迅速发展的阶段是() A 0个月—6个月 B 6个月—12个月 C 1岁—1.5岁 D 1.5岁—2岁 9、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情绪的表现,不是简单的批评和训斥,而是让孩子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是() A 想象法 B 自我说服法 C 反思法 D 冷却法 10、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A 怕、怒、爱 B 恐惧、惊奇、喜悦 C 怕、乐、爱 D 痛苦、愉快、厌恶 11、1岁半---2岁半的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 电报句 B 单词句 C 多词句 D 复合句 12、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口语的发展 B 书面语的发展 C 阅读的发展 D 书写的发展 13、婴儿睡眠中自然出现的笑,应属于() A 诱发性的笑 B 自发性的笑 C 无差别的笑 D 有差别的笑 14、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是在() A 1岁左右 B 2岁左右 C 3岁左右 D 4岁左右 15、在幼小儿童身上,喜与怒、哀与乐等对立情绪,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互相转换。到了幼儿晚期,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这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日益() A 丰富化 B 社会化 C 自我调控化 D 深刻化 16、幼儿开始出现内部言语的年龄是() A 3岁以后 B 4岁以后 C 5岁以后 D 6岁以后 17、婴幼儿“认生”现象通常出现在() A 3—6个月 B 6—12个月 C 1岁—2岁 D 2岁—3岁 18、2—6岁的儿童掌握的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类范围不断扩大。该时期儿童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90799

婴幼儿的基本情绪及表现 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为8-10种,称为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在婴儿出生到半岁左右陆续发生。基本情绪在个体生活中的显现不是同时的,它们随着个体的成长、成熟而出现。它们的发生有一个时间顺序,这一顺序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适应的需要;而且它们的发生既有一般规律,又有个体差异。 父母应该根据宝宝的情绪特点,培养宝宝积极愉快的情绪,它是宝宝从事探索、发展认识能力的保证。宝宝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易于接受父母的教育和诱导,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消极、不良的情绪是不利于宝宝的身心发展,也不易于使宝宝接受教育。 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要从满足宝宝的生理需要开始,安静、整洁的环境,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合发展水平的玩具,都能使宝宝在生理上得到满足,产生愉快的情绪。此外,父母要与宝宝建立亲密的情感和关系,以帮助宝宝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情绪是人类的生物—社会现象,人类的基本情绪是先天的。例如刚出生1~2天的新生儿就会有痛苦、厌恶和微笑反应,这些反应是生物性的。但是新生儿从出生一刻起,就需要依靠成人的抚育维持生命,这是人际互动的社会化开端,婴儿的情绪在人际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分化发展,因而情绪又是社会的产物。个体情绪产生源于先天,发展决定于后天,是生物—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基本情绪的出现和发展,也同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是有一定顺序遵循一定规律的,情绪产生的顺序和规律,服从于婴儿的生理成熟和社会适应的需要。在这里我们从正面和负面两类情绪中分别选择出现最早的两种基本情绪加以介绍。 一正面情绪及表现 (一)兴趣 1、什么是兴趣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兴趣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人类动机的最深水平。我们常说兴趣是原动力,它可以驱动人去行动。早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是由兴趣这种内在动机驱动引起身体运动而发生的。例如婴儿看见了一个红球,对这个红色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引起了注意。因为有兴趣才可能维持对它的注意,而对物体的集中注意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兴趣使然,当红球移动时,婴儿才会用目光追视,而视觉追视是视觉—运动协调的基础。再如:当婴儿刚刚会发音的时候,他对自己能发出音感到好奇和兴趣,于是不断地反复地发音并乐此不疲。如果成人对婴儿的发音给予应答,就可以加深婴儿对发音的兴趣,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说兴趣是激励智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由于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②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兴趣和反应使得有趣的景象得以保持,有趣的景象又使得婴儿对自己的活动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兴趣和快乐使婴儿不断地对刺激做出反应,于是活动重复不断地进行,婴儿从兴趣、反应和快乐中得到探索的满足。例如:带响的彩色玩具引起了婴儿的注意,成人移动玩具,引起婴儿视觉追视,每次玩具的移动都是再现的过程,再现引起婴儿的兴趣和探索。③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儿童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一个熟悉了的物体不再引起儿童的注意,这是习惯化反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