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李煜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词人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让学生在对诗词语言品析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

情感目标: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1、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爱好,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授法,适当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训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深入思考的方式领悟词的思想内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手段PPT 配乐朗诵音乐欣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欣赏音乐——邓丽君演唱《虞美人》

法国作家缪塞尔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虞美人1、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2、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3、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泣泪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词牌的由来1、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2、虞美人成为著名词牌之一,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自主预学知人论世,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政治无能,却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身为一国之君,他没有成就一生霸业,成为一代明主,反而

沦为阶下之囚,为人所害。却因词曲方面的巨大成就,被人尊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所以后人评说他“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语始工”“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虞美人》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他的绝笔词。

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了他生命的绝响。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一)诵读指导

1.把握节奏:

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

春花/ 秋月/ 何时了?往事/ 知/ 多少。小楼/ 昨夜/ 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 月明中。

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 朱颜/ 改。问君/ 能有/ 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 向东流。

2.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

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

两句一换韵

3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和局部的重音,.读出感情:

感情基调:低沉、凄婉哀绝;声调:曲折有致

局部重音: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二)诵读训练

1、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2、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体会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3、全班齐读诗歌(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一)把握情感: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那么最喜欢哪一句?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应当是哪个字?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改”)

(二)探究主旨:结合全词,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三)具体研习,(把握情感内容和艺术技巧)

1、作者在这首词中写了哪些事物?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愁春水2、这些景物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愁”情?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A 、现在是阶下囚,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欢乐、自由。

依倨:①小楼:被囚禁的小屋。②《相见欢》里写到“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B、失去了尊严,受尽了屈辱。依倨: 李煜一开始扬言殉国,拒不投降,后来还是降了宋。宋太宗侮辱他而封他为“违命侯”。(解说: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归纳情感:往事之哀(叹),感慨万千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

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1、望月思乡2、望月怀人3、望月感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

淮水东边旧时月,今夜还过女嫱来《石头城》(刘禹锡)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归纳:亡国之恨悲愁满胸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思乡之苦)

(6)只是朱颜改——A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a、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b、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c、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B/“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欲语泪流

3、前六句的结构如何?有何作用?

明确:前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用自然永恒衬托人事变化,正好表达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所特有的“旧日繁华转头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独特感受。

4、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以乐写哀、设问。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四)賞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2、以春水来比喻愁思,既巧妙地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3、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写出了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4、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

象概括。

分析: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小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板书:

思想感情: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

写作技巧:⑴对比

⑵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⑶以乐衬哀

⑷设问

〔5〕比喻、夸张的运用

〔6〕以特定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分析诗歌的程序:诗人→背景→读诗→析诗

分析诗句的程序:意象→意境→情感→技巧

课堂训练巩固延伸

君有几多愁

⒈课堂积累:写愁思的名句: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愁之形态、愁之数量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愁的无绪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2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鬓已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现了词人什么心情?(4分)

——比喻。表现词人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心情。

2、这首宋词写三幅听雨画面运用了映衬手法,请简析。。

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3请用现代汉语(词语)表达作者在人生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情:

歌楼听雨:欢乐客舟听雨:失意僧庐听雨:无奈、

课外拓展,比较阅读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楼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课后作业:

写作训练:

王国维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虞美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位“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代词人,他无疑是位成功的词人,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词前期: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沉郁苍凉。三、整体把握(诵读)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朗诵此词,请别的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做出评价。 2、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月——明——中——向——东——流——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学生自由读。 5、学习小组读。 6、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7、生齐读诗歌(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分析鉴赏(品读)(一)、师:刚才大家诵读了此词,已经基本领悟到作者的凄凉哀伤的情感,那么词中哪个词能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词眼:愁

市级公开课虞美人教案

先动《虞美人》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朗读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2、赏析重点词句,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播放《几多愁》令人荡气回肠,词作者---- 是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 幻灯片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自主诵读三遍 诵读要求 ①音读字准字音,读出节奏,找出韵脚。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两韵一换: ②意读首先结合注释梳理内容和形式。绝命诗,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解释:①了②不堪③雕栏玉砌 ④朱颜⑤君⑥恰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达到共鸣共振。 2、【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诵读提示】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做到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悲情。 3、全班齐读----学生范读、点评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三、细读鉴赏重点词句,质疑释疑,合作探究 自己完成下面的内容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修正、完善,推荐在班级展示【探究点1】第一二句:春花秋月何时了?住事知多少。 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明确: 1、无心欣赏---- A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眼前美景勾起了对昔日美好时光的回忆,自然伤感悲痛。 B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觉得厌烦-----李煜虽违命侯,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厌烦。

李煜《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教案教 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李煜词赏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2、把握《虞美人》的艺术技巧。 (二)能力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通过对比搜集资料、对比阅读,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煜的词所抒发的情感,探究其从个人情感中传达出的人生共同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分析李煜诗词的特点及情感; 2、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李煜代表词作中传达出的共同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音乐《几多愁》(邓丽君)。 音乐总有一种摄人心魂的力量,给人以感慨。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几多愁》,所唱之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词”《虞美人》。当古词与曲谱温柔邂逅,犹如黑夜中迸发出的光亮,绚丽夺目。古时候的诗词本来就是配乐演奏的。今天就让我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走进李煜,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唱出《虞美人》。(播放音乐) (二)整体感知 1、《虞美人》这首词传达出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明确】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2、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找诗眼) 【明确】愁 (三)知人论世 想要理解李煜这种深刻又恼人的愁,我们就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生于七夕,亡于七夕。他25岁在金陵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南唐后主,却在当政期间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39岁时蒙羞投降,成为阶下囚,在宋都度过了三年的囚居生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的思想内涵; 2、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班级为文科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普遍较好,喜欢讨论,愿意展示自己,并能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适用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 他是金阶华殿上吟风弄月的词人,他是晓风残月下黯然神伤的帝王,当词人与帝王的轨迹重合在一起,便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段萎靡岁月,文学天空中的一片璀璨记忆。他被称为“词中之帝”,他就是李煜,今天我们就通过《虞美人》一起走近他,了解他的悲喜人生。 二、学生展示活动: 《后主访谈》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评点诵读 4、学生范读 5、以评促读,再次诵读 6、齐读 四、合作探究 不朽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对词有自己的理解,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小组讨论。 预设问题 ⑴、“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⑵、“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言之,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⑶、“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⑸“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好在哪里? 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⑺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总结: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二语文备课组黎思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教学设想 本课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的篇目,重在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和把握意象、关键词句以及艺术手法来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 李煜被誉为“词中之帝”,其词开一代词风,他的作品深深地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回顾旧知,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另外结合课后习题引入他的《浪淘沙》进行拓展阅读。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播放配乐朗读和歌曲版《虞美人》,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词的意境美和音乐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数: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天到了,我们校园的白玉兰也开得灿烂,校园处处飘香。有一种花,也是在夏天盛放,它还有一个动人的名字,叫“虞美人”。不过,今天我们接触的“虞美人”不是花,而是一首词,它的作者是李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李煜的《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教师补充。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解到汴京,辱封“违命侯”,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过着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978年七夕之夜,李煜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李煜毒死。可以说《虞美人》是他的绝命词。古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词前期:多写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词风沉郁苍凉。 (三)整体感知——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同学们齐读本词。(生齐读) 2、师:请一位同学起来给我们朗诵此词,请其他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对他的朗诵做出评价。 3、师:同学们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地读,把自己想象成李煜,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 感情基调:凄凉哀伤 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展示) 听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 5、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情感。 6、再找一学生诵读。

虞美人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经过小学和初一的语文教育,该阶段的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积累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素养,能够独立的解读一些浅显的古代诗词,并能自主的解读其中一些疑难问题,初步具备了探究和思考能力,所以对该阶段的学生古代文学的教育,具体的词、句不是问题;侧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其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以及创设解读文章的主体情境,使其融入词人创作时的情感思绪中,感受作者投射在词中的浓浓情绪,以及挖掘诗文中包含的巨大情感;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熏陶其高雅的审美情感,使其明白,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幽深含蓄的审美特点——重 点着落在情感培养上。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理清思路,了解李煜生平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通过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赏析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明白本词特色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

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上册 虞美人 教案2

虞美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王力: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王力:李煜《虞美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和李煜生平。2.在诵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学生自己能说出李煜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研读、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三、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流程:(一)词的知识介绍 1.词的概念:词是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名称因其特点又称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等。 2.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3.词的发展历程:产生于唐代、发展于五代、大盛于宋代、衰于南宋末。 4.词派按一般可以分两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二)创设情景 1.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2.李煜生平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锺隐、莲峰居士等,中主李璟第六子。他天资聪颖,好读书,又喜佛教。文章、诗、词都精通。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文学艺术家。李煜二十五岁(961)继承父业做南唐国主,史称后主,四十岁(976)时被宋灭国,俘至汴京;九七八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的七月七日,即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被宋太宗使人以牵机药毒死,结束了悲剧的一生,但是他的词在文学史上却享有崇高的声誉。(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感知,把握感情。①学生根据歌曲几多愁自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语气、感情等。②然后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中的停顿、重音等,纠正自己朗读中的失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③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体会,单独再朗读全词。2.文本探究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李煜被俘押在北宋汴京,失去了帝王之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没有人身自由,春花秋月这样的美景会引起他对往事无尽的回忆,勾起他的烦恼。“往事”既有与大小周后的恩爱、歌舞宴乐的快乐,也有对听信谗言错杀忠臣,小人误国的悔恨。这句话问得不合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意图: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景物对抒发感情的作用)②“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又东风”点明时光又过了一年,他离开故国,囚禁汴京已过一年。时光流逝,岁月匆匆,且与开头词句相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春风相同,景物相似,但自己的处境已是天壤之别。(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虚词的表达作用。)③在新的一年的春风之中,作者为什么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明确:“不堪”为不忍心之意。词句意思是作者说他不忍回首月明之中的故国。与前句相联系,春风之中,月明之下的南唐故国一定是风景怡人,可自己再也无法欣赏,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表达了他想见而不得见故国江山的沉痛心情,这也即“不堪”之意。(意图:让学生理解愁苦的根源——亡国之痛。)④有的版本认为“应犹在”为“依然在”,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明确:“应犹在”好。因为“应犹在”表示一种推测、不肯定的口吻,这和李煜离开南唐已有两年的处境是一致的,和“只是朱颜改”一起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南唐故国的眷恋之中的辛酸,突出的是物是人非之感;而“依然在”则是十分肯定的语气,在体现某些变化的程度上稍弱一些。(意图:探讨语言内涵,只要学生言之成理,体现出物是人非之感即可,不做唯一、绝对化判断,旨在激发学生探究词句的意蕴,非有一个标准答案。)⑤欣赏、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好在哪里?这两句写了愁的多,而且绵绵不断。以比喻、夸张、设问等修辞综合运用,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作品赏析中的第三首词。它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全词以长句为主,长短句相间,声韵流转自然,传诵千古。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李煜的绝命词。词人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惨痛的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剧情感。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本节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以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词人李煜之痛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学情分析 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但是学生对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仍缺乏自信,有惧怕心理。《虞美人》这首词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学生要积极思考,做好充分自主预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把握词人李煜及其作品创作风格。 (二)能力目标:

3. 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4.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把握其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 5.借李煜词作了解其怀抱“赤子之心”作“天真之词”的特色,深刻地体会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相互质疑、探究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 教学准备 学生使用讲学稿,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图 导入——简介词的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简介——朗读——把握文意,质疑解惑——品味、探究——拓展延伸——背诵全词——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篇,它也是李煜的绝命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绝命词

李煜 《虞美人》 教案

李煜词《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李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李煜教案教学设计(人 教版高二选修) 【--春节祝福语】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3、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预习案】: 1.知识链接--文学常识 (1)、词兴于,盛于,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为、、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字数在58字以内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词有和。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和。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 (5)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 2、背景资料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与晚唐以来的香艳词风颇见异趣。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段,在词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请记录下来。 【探究案】: 课堂合作探究与展示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虞美人优质课教案

《虞美人》学习案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缪塞 生命的绝响——虞美人 李煜 【学情分析】 本册书我们学习了近三个单元的课程,学生已经通过前两个单元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具备了自主鉴赏的能力。本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选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通过朗读、吟咏可以感知优美的意境和内在的情感。基于以上学情考虑,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真挚情感,反复吟诵,领悟诗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学习作者“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等艺术手法。 3、拓展延伸,列举并赏析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感情的写法。 2、理解文学作品将抽象的感性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学习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与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上教师适时做简明扼要的揭示,点燃学生自主鉴赏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唱诵《虞美人》 利用网络搜索走进李煜的世界,联系李煜的作品,从选材、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初步把握李煜诗歌的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百代词宗,千古一帝 李煜,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相当造诣,尤以词为甚。煜为词,善白描,攻意象,词境阔达。“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2、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郭磨《南唐杂咏》 3、无意天下,命途多舛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改名煜。煜为李璟第六子。其兄自二至五皆夭亡。长兄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不参与政事。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其志自在山水,无意与兄争位。公元959年,李弘冀杀死其叔父景遂(王位的可能继承人)。不久后暴卒。弘冀死后,璟封煜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住东宫。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璟迁都南昌,立煜太子监国,令留金陵。六月璟薨,煜于金陵即位。 4、风雨飘摇,江南国祚 五代十国,岁月峥嵘。志在山水的李煜如何看得清是谁自镇金陵遥控吴政,一朝为王?命运早已埋下伏笔,只是许多年后,我们才惊觉它的深沉。陈桥兵变,氏黄袍加身。李煜的江山,终于变成一叶飘摇的浮絮。他肉袒出降。无限江山,别时容易,又怎是他的过错。 5、命如玄机 一个弦月盈盈的夜晚,他没能踏碎一地清辉,却要饮下一杯名为“牵机”的毒酒。多少年里,听着浅薄的少女艳羡他生于七夕,亦亡于七夕的浪漫。然而,那不是自然灵秀巧合的机缘,那是人为暴力的安排!公元978年。以王礼葬煜于洛阳北邙山。追封吴王。自此,尘埃落定。 二、导入: 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虞美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煜词《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篇一:虞美人全国一等奖教案】 《虞美人》 李煜 【教学目标】 1、吟咏诗韵,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2、感受词中复杂的愁绪,体会诗人愁之深远。。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愁情。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愁绪,感受愁之深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么一位昏庸无能的君王,年轻时沉迷酒色,面对形势紧迫的国 家却只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整日忧愁悲歌。他又是一位多愁善感、满腹愁情的词人,曾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后人称他为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我们曾于《相见欢》中感受到这位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位 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写成的作 品《虞美人》。 二、走近作者 1、李煜(937—978),原名从嘉,字重光,五代时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世称李后主,著名词人。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 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2、作品风格: (1)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 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2)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衰婉凄楚。 3、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 汴京,封“违命侯”,实际上如囚徒一般,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 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词,并 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便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三、咏诗韵

1、全班齐读。 2、听录音范读。 1 3、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1)划分节拍。 (2)找出诗眼:愁 (3)把握基调:无限愁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无限悲哀伤感,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 有痛苦难耐的现实,诵读时语调要低沉,语速应缓慢,要以一种长 叹的语气表现出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整 首词情绪的高潮。“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要 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 4、指名学生试读并点评。(配乐) 5、全班再次齐读,感受愁情。 四、品愁情 词人的愁是无穷无尽的,那他在愁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 和诗歌内容思考词人究竟在愁什么?从词中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痛、离家之苦。(对往事逝去不复返的哀叹、对 于亡国的悲痛、对于离家千里之外的忧愁。)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从这句词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在愁什么? 明确:对于往事的哀愁。 从背景中我们可知道,词人本是一国君王,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有笙歌欢笑、锦衣玉食、美酒美人、尊严和自由,而这一切美好的 时光都已经逝去了,如今自己却被囚禁于异国他乡,一切都回不到 过去了,因此词人想到这里发出了哀愁。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呢?明确:“春花”象征着“生命与希望”。可是此时此刻的李煜却被囚禁在异乡,失去了自由,那么,对于一个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的亡国之君 来说,哪里还能看到希望呢?因此看到这美好的景色,词人不是惬 意反而更忧愁了。 “秋月”,月,总是那么敏感而多情,自古以来,多少离家的人,只 能借千里明月遥寄相思。此时此刻的李煜也一定在望月兴叹,想起 了远方的故乡吧。

李煜虞美人公开课教案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李煜《虞美人》 【导入新课】 上课前先播放《问君能有几多愁》的片尾曲《虞美人》。 这是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在赞美。“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称其为“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请问这个人是谁? 【展示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体味李煜以赤子之心写悲惨的国破家亡之痛。 2.诵读词作,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知人论世】 姓名:李煜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词作: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绮丽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李煜被囚后,生日那天晚上于其所拘小楼宴饮奏乐,命歌伎演唱他的新作《虞美人》,声传于外。宋太宗知道后认为他怀有故国之思。就命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将他毒死。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初读诗歌】听范读,一位同学范读,学生听配乐齐读 【整体感知】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无限悲哀伤感 【诵读提示】诵读时语调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种长叹的语气表现出来。做到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悲情。 【合作探究】 1.“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年又一年如期开放的春花,一岁又一岁悬挂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却丝毫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

虞美人三维目标教案

虞美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李煜在词中流露出来的亡国之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时代紧迫感。【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别名重光。籍贯徐州。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卒于978年七月初七。仅活了41岁。李煜虽是薄命君王,但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可以说是一位绝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词《虞美人》。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 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强烈的今昔对比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虞美人》 (1)

试问闲愁都几许,诗风词韵细品愁 ——《虞美人》《一剪梅》比较阅读导学案 【教学内容】 1、了解李煜、李清照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3、鉴赏李煜、李清照该篇词作抒发愁情的异同。 4、学习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鉴赏李煜、李清照该篇词作抒发愁情的异同。 2、学习诗词比较阅读的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交流法 【学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回顾有关词的知识: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1、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3、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 上为长调。 二、词牌来源: 《虞美人》: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取名于项羽身边的美人虞姬。因李煜填此词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壶冰”等。 楚汉之战,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没有叹息。他惟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虞姬的命运和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无限哀伤地唱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悲歌。 虞姬在旁听了,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地吟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那些未曾散去的亲信和侍臣,在旁见了,个个情不自禁,大放悲声。这时,营中更鼓敲了五下,项羽回头对虞美人说:“天将明了,我当冒死冲出重围,你将怎么样!”这时的项羽,竟然说不出让虞美人一起突围的话。虞姬虽然得到项羽宠爱,与项羽难舍难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项羽的。为了不使项羽为难,便对项羽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自己项上一横,就这样香消玉殒。项羽抚尸大哭一场,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战马,准备杀出重围。但终究没有逃出汉兵的追击,到了乌江边无处可逃,自刎于江边,这年项羽才31岁。

李煜《虞美人》教案教学设计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 ——李煜词赏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2、把握《虞美人》的艺术技巧。 (二)能力目标 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2、通过对比搜集资料、对比阅读,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煜的词所抒发的情感,探究其从个人情感中传达出的人生共同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探讨分析李煜诗词的特点及情感; 2、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难点 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李煜代表词作中传达出的共同情感。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启发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音乐《几多愁》(邓丽君)。 音乐总有一种摄人心魂的力量,给人以感慨。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名字叫《几多愁》,所唱之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词”《虞美人》。当古词与曲谱温柔邂逅,犹如黑夜中迸发出的光亮,绚丽夺目。古时候的诗词本来就是配乐演奏的。今天就让我们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走进李煜,让我们跟着音乐节奏唱出《虞美人》。(播放音乐) (二)整体感知 1、《虞美人》这首词传达出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明确】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2、从词中哪个字可以看出?(找诗眼) 【明确】愁 (三)知人论世 想要理解李煜这种深刻又恼人的愁,我们就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李煜,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生于七夕,亡于七夕。他25岁在金陵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南唐后主,却在当政期间沉湎声色,不思国事,逃避现实。39岁时蒙羞投降,成为阶下囚,在宋都度过了三年的囚居生活。 政治无能,却才华横溢,他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妙解音律,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被称为“百代词宗”,“千古词帝”。后人评说他“国家不幸诗家幸”,“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题材狭窄,大多写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词的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