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1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9.2 维新运动的兴起习题 新人教版选修1

【师说】(新课标)2015-2016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 9.2 维

新运动的兴起习题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封建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为早期维新派主张,选择C项。

【答案】 C

2.某图书目录有如下内容:“上古茫昧无稽考”“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汉武帝后儒教一统考”。据此判断该图书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孔子改制考》 D.《变法通议》

【解析】从材料中“诸子创教改制考”“诸子改制托古考”可知作者旨在宣传托古改制,只有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之相符。

【答案】 C

3.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解析】A、C两项明显错误。D项不全面,材料并没有提出要采用汉人装束;题干材料主要是要求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选择B项。

【答案】 B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解析】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维新派将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解题关键是审清限制词“关键”,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5.1895年,康有为等人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解析】本题考查对维新派宣传变法活动遇到阻力的原因的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是触犯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清政府查封。

【答案】 B

6.《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的思想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 D

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 D.主张救亡图存

【解析】梁启超在这里重点强调了国家与政府的关系,他区分了国家和政府的不同,是对旧思想的盲目忠君批判,所以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

【答案】 B

8.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率先打破这一懵懂历史观的是( ) A.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B.李鸿章、张之洞等的洋务思想

C.李大钊、陈独秀等的社会主义思想

D.严复、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

【解析】严复、梁启超等的维新思想指出社会是不断前进的,没有体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选择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是________的代表作;图二是维新派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成立的政治团体;梁启超担任图三所示《时务报》主笔期间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________制度和________制度。

(2)结合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

(3)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活动有何影响?

【答案】

(1)康有为1895 北京政治文化教育

(2)有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新变法思想;组织政治团体,如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创办报刊,如康有为创办《中外纪闻》;上书,如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建立学堂,如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 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 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 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 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 主张衽君主立宪制 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 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 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 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 客观上 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 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 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 难以取胜。 2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 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 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 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课,导入新课;通过看书,阅读材料了解“公车上书”;通过老师介绍,学生看材料,了解严复及其译著《天演论》;通过通过看视频短片,师生共同探讨,学习戊戌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 教学重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手段 采用电子课件和传统黑板、粉笔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2分钟) 师:清王朝有12位皇帝,有些建功立业,死时风光大葬,有些却碌碌无为,甚至悲惨而死,其中就包括我妈今天要提到的光绪皇帝,有同学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吗? 生:被慈禧下砒霜毒死的。 师:不错,他死于1908年,死前的十年里,他曾经没有人身自由,屈辱得被软禁在“瀛台”他到底犯了什么错有如此下场,因为他支持了一场要求废除封建政治制度得政治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讲授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公车上书(10分钟) 那我们先看一下本课题目的含义,“维”是什么意思呢? 生:维护 师:“新”呢? 生:新事物,新东西 师:对,那“维新”就是维护新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除旧革新,除旧布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呢?(课件展示:“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38页“每课一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生: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师:“封建专制制度”这个应该不难理解,简单地说,在这种制度的国家里,君主说了算,“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君主就是王法,他所说、所做的永远都是对的。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照课文回答):略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要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变法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变法内容以及产生的各种意义等,小编整理了高二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戊戌变法的内容给大家作为参考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 变法过程: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3戊戌变法的失败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

第九章第三节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选择题 1.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各省官员或是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或担心顽固派的反对而损害自身利益,大都反对变法维新,这反映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 与题干材料没有必然联系; B 项因表述绝对化而与史实不符。 答案:C 2.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慨念 横目,徒具深悲,平日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 A. 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 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 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 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该段材料,“茫无可倚”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 的依靠力量而感到茫然的一种心态,故应选B项。 答案:B 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 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下列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变法过程急于求成 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解析:“184 条”体现了变法急于求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体现了变法贪大求全,“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体现了形势紧迫,民族危机严重。 答案:C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的这段话表明了他的( )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 浪漫性格 D 厌世心态 解析:材料表明谭嗣同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因此这段话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A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戊戌变法运动历史回顾 作者:苏沛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84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1日 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如果以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光绪皇帝书为起点,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终点,前后经历十年左右时间。接踵而起的是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每一次革命的规模都比上一次壮阔,提出和解决的问题都比上一次深刻,都更加接近中国的实际,取得了更大的胜利。人们的认识在斗争中一步一步地提高了,因而事后来看以往的政治斗争运动。难免把它的缺点看得多一些,把它的成就看得少一些,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多年来有些著作在评价戊戌维新运动的时候,往往对它在中国近代所起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有鉴于此,笔者不顾浅学,谨抒己见,以就教于博学。 一、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运动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七十年代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冯桂芬、郑观应、马建中等人。冯桂芬的《校□庐抗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马建中的《适可斋记言记行》,是其代表著作。维新派所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踪迹。例如,设立议院的主张,就可以在《盛世危言》中找到。维新派的说法是:“今吾国有四万万之民众,大地莫多焉,而不开国会,虽有四万万人,而不预政事,视国事如秦越,是有民众而弃之。”(《请君臣合治满汉不分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Ⅱ(以下凡引自《戊戌变法》者均简称“资”),第238页)“设议院以通下情也。……人皆来自四方,故疾苦无不上闻;政皆出于一堂,故德意无不下达。”(《上清帝第四书》资Ⅱ,第176页。)《盛世危言》中的说法则是:“故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为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资I,第57页。)两者相比较,不仅主张一致,连申述的理由也基本相同。又如,维新派认为变法必须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入手。梁启超说:“今言变法必自求才始,求才必自兴学始。”(《蒙学报演义报合叙》资Ⅳ,第539页。)而《盛世危言》中说:“学校者,人才所由此;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资I,第49页。)两者的观点和逻辑也是一致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维新派在批判洋务派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体用不可分割、向西方学习必须兼学其体用的观点。这是两派在展开激烈的论战中一个交锋的观点。可是在早期维新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已提出过了。《盛世危言》初刊自序中说:“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国,然其驯致富强亦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参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发展的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和组织强学会的情况。领导南北舆论界的《时务报》《国闻报》。 二、思想教育目标: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 2.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变法活动,宣 传了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救国图强的思想,开阔 了部分知识分子的眼界,为戊戌变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考“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产生戊戌变法运动?”使学生明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当 时人们把发展近代工业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呼吁“设 厂自救”,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这为维新变法 运动的开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通过学生分析,让他们认识:康有 为宣传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历史 条件下是爱国的、进步的,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二、“公车上书” 三、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1.强学会的成立和《中外纪闻》的创办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的出现 3.《时务报》和《国闻报》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本课难点:中国为什么在19世纪末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导入新课:讲课前,教师先向学生说明,19世纪 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产生。甲午中日战争 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被帝 国主义瓜分的危机,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过渡: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1879年他游历香港,初步接触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出了解西方文化的要求,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虽然失败,但在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士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决定以聚众讲学为形式,深入研究并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传统科技、儒家经典、西学,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致力于研究变法理论,写了不少书籍和文章。他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把它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把所希望的资产阶级民权、议院、选举、平等说成是孔子所创,依照这种进化论,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持。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完成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理论基础和封建教条 1891年8月《新学伪经考》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易经》《左传》等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因此是伪经,当时刘歆伪造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权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清朝统治,大清帝国把四书五经作为万古不变的治国纲领,神圣不可侵犯,要打破黑暗,就必须动摇传统思想,有思想解放作用。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是孔子自己所写,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代议论创作出来的,是范本。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两部著作观点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梁启超把它比作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有着推动思想解放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 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2.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 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 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 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 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指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的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维新变法运动》.doc

《维新变法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课名 维新变法运动 班级 二年二班 学校 大连市7中学 授课教师 王玉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了解“公车上书”;通过收集交流材料,认识人物,知道其观点。 通过编排课本剧和讨论。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国家学习,勇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事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一些有报国之志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法。于是一场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展开 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

谈感想 观看视频谈感想 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调动课堂气氛 新授 一、公车上书 1、基本情况 时间:1895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要求: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康、梁、严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代表人物:康、梁、严、谭 二、严复与《天演论》 1、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代表:严复 ①译述《天演论》 ②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 ③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三、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主要内容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 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 年公车上 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 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 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洋务派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 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甲午战争 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 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3会3报3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识记3)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历史)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目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思想:本课理论性知识较多,学生不易理解,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内容;同时采用多媒体手段实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使学生初步认识

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必要性进步性和爱国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概述):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哪些?这些侵略活动对中国的危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指出: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峻形势,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洋务运动的刺激和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新式工业,这样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这里要简单解释何谓新式工业,并且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一样的。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处境:它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发展艰难。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世纪末)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概况:略。 影响:(组织课堂小讨论)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了,民族资产阶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1.背景相同 (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 (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 (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 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 (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最全版

《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 教学目标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宣传变法的情况。 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要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积极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该学习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分析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一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从而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教法建议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危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应使学生认识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旨在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的政治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建议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西方列强侵略以及洋务运动的关系。还要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不同的。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要讲清三点:①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②发展概况:结合书中材料讲明即可。③影响:可采取提问或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力量。 3.公车上书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从介绍康有为入手,然后复习《马关条约》,引出公车上书。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和影响,特别要指出它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加深学生的认识。 4.强学会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按照教材内容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强学会、《时务报》、《国闻报》和时务学堂。最后指出维新派人士奔走呼号,积极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本节课的难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初中学生不易理解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等概念,对维新变法这样的政治运动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有困难。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酝酿已久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一股社会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这之后,全国要求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