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中国黄金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黄金矿业的历史渊源

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表明,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我国黄金的开采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认识了黄金。

根据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各种金器的出土墓葬或遗址的年代,最早的为商代早期。如河南郑州商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珥形金饰,河南辉县殷代墓葬和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金块、金箔、金叶都证明了我国早在3500年以前就已开始使用黄金,并掌握了加工制作金的工艺技术。

中国黄金生产在世界黄金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痕,构成了世界黄金史的重要篇章。从世界采金史来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从采淘砂金开始的。我国采金活动始于奴隶社会早期,淘洗的砂金是从含金的砂砾层中得到的,古称“河金”或“麸金”,后来又根据砂金赋存地质条件的差异,分为“水砂中”淘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开采的砂金两种。脉金的开采时代远远晚于砂金,大约起于唐代、宋代之间。劳动人民为获得宝贵的黄金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唐代诗人刘禹锡把生产黄金的艰辛和贵族们的奢侈写入诗中:“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北京平谷出土的商代金臂钏、耳环,四川广汉出土的

周朝金手杖,汉朝来自湖南长沙马王堆的金缕玉衣,唐代的纯金十二环锡禅杖,明代的耀眼的金装饰,件件文物展示了中华民族采金历史的悠久和制金技艺的高超。中国黄金生产始于商、兴于汉、衰于两晋南北朝,复于唐。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对黄金时而禁采,时而开禁,高亢和低迷交替出现,阻碍了我们这个民族快速发展黄金生产的脚步。(二)我国重点产金区开采史

山东招远素有“金城天府”的美称,又有“金都”之誉名。它不论在黄金生产上,还是在金矿地质与成矿规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胶东西部掖县、招远、栖霞三县中,金都招远的金矿开发最早。招远在境域之内,北北东向的招平断裂带把招远县一分为二。东半部主要为变质岩分布区,与栖霞相似。西半部为花岗岩类分布区,它南延至平度,北延至蓬莱,构成一长度超过140km,宽度超过40~50km的复式岩带。招远玲珑石英脉型金矿与罗峰-台上蚀变岩带,便位于该带中部的东缘;掖县新城-焦家金矿带与三山岛-仓上蚀变岩金矿带,便位于该带中部的西缘。

由于玲珑金矿属石英脉型,自然金粒度较粗,常见明金>0.0125~0.1mm的占51.79%,加上脉体边界清晰,容易辨认,脉群又十分密集,便于开采,而且大部分出露地表,引人注目,因此在胶东西部三县中,玲珑金矿开发最早,相传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年1007年),便已派大臣潘美来玲珑督采黄金。较栖霞早260年,较掖县至少早960年。

招远采金虽较栖霞与掖县为早,但胶东采金仍较鲁西为晚,而胶东西部又晚于胶东东部,先秦时(公元前221年以前)泰山产金记载初见于《山海经·东山经》(夏湘蓉等,1980),以后又见于《汉书·武帝传》:“泰山见黄金”(章鸿钊,1927)。而胶东采金记载初见于《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所记为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公元607年),牟州刺史辛公义于昌阳(今莱阳)县东一百里黄银坑(在今乳山境内)冶铸黄银(即银金矿)。故胶东采金较鲁西至少晚800~1000年,而胶东西部较东部采金至少晚300年。但胶东所以能超越鲁西,胶东西部所以能超越东部,后来居上,甚至在全国遥遥领先,显然与胶东金矿资源尤其是金都招远

金矿资源丰富并获得大力开发有关。

唐代采金机构分布于六州,但以南方砂金为主,胶东并不是重点。北宋时已将胶东划分为登、莱二州,到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全国采金的监(主管)、税(税务)、冶(冶厂)、场(采场)、坑(矿坑)只分布于四州一郡,而且并不包括胶东登莱二州,还不如唐代。到北宋中期,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增为六州十一冶,并将登、莱二州亦包括进来,六州中胶东已占其二,但还不是重点。到了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又增为二十五州,

已为唐代的4倍,其中登、莱两州黄金年产量高达9583两,占全国总产量的89.5%,才使胶东产金在全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代金都招远金矿开采更盛,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派太监魏忠贤来玲珑督采黄金,地域和规模更加扩大,据《招远县志·艺文》(清张作励等,公元1660年)载毛贽咏《金华山》:“明季金穴千百处,樵夫持斧砍秦松”反映了当时的开采之盛况。金华山在招远县城西北20km,玲珑金矿西南30km处,矗立于招远西北部的平原之上,海拔192.3m。它西有望儿山金矿,东有蚕庄金矿,西南有黄埠岭金矿,东南有灵山金矿,西北有河东、河西金矿,东北有前孙家、洼孙家金矿,它本身因受金华山断裂剪切,山形扭曲,也有金矿化。明代金华山一带金穴已达千百处,可见招远西部原生金矿开采之兴盛了。另根据《招远县志·山川》中记载:此时砂金的开采也属极盛时期。“淘金河在县西北四十里,东北十五里入界河”按淘金河发源于招远西北部灵北(灵山-北截)断裂带北缘,它先后穿过金华山、望儿山等一系列断裂带,向北流入界河。沿途金矿化十分密集,盛产砂金,淘金者众,淘金河也因此而得名。

到清末光绪年间,当胶东东部牟平一带金矿开发处于收缩停顿阶段时,在胶东西部的金都招远,不仅西北部蚀变岩型原生金矿与砂金获得大量开发,玲珑石英脉型金矿由于吸

收官商与侨商投资,而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产量大增。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公元1897~1898年)玲珑金矿矿工多达3000人,年产金7000两、银1300两。当时仅玲珑一个矿的产金量,已相当北宋元丰年间全国年产量的65.36%,胶东全部金产量的73.05%,可见金都招远在清末全国所占的重要位置。

四顾胶东金矿与金都招远开发史,可见胶东黄金生产自北宋以来在全国几度领先,虽历经千年,不但至今不衰,反而蒸蒸日上,实与胶东金矿资源,尤其是招远金矿资源十分丰富有关,也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断加深、技术不断进步有关。(三)我国历代黄金产地的分布

我国古籍丰富,对历代王朝的金矿产地、采金活动的盛况、金矿的描述和金矿床等都有详尽程度不同的记载。就黄金产地而言,先秦时期:云南有丽水、湖南有洞庭、湖北有汉水、河南有汝河。汉至北宋,山东有蓬莱、掖县,陕西有西城(今安康)洛南,四川有眉州、广元,至元明清各朝,金矿产地剧增,河北有迁安、丰润,山西有忻州,江西有饶州、抚州,山东有栖霞、莱州,安徽有池州,湖南有岳州,陕西有蓝田。此外,四川、云南、两广、东北三省皆有金矿产出,且有很多地方延续到现在仍是我国重要的产金基地及重要的产金省。

(发展战略)世界经济发展史

专题六世界经济发展史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经济;1929 一1933 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及经济格局的演变。 要从宏观上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和繁荣的若干因素,如①前提:新制度确立体现了其先进性。 ②环境:相对和平时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活动。③利俄:推动了生产力进步。④掠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和对别国的掠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与腐朽,垄断与竞争,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失衡发展与相互依存,社会经济现代化与部分居民贫困,这些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两重趋势,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问题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工场手土业时期 ( l )时间:16 ? 18 世纪下半期。 ( 2 )特征:①14 一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直接促成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欧洲封建经济开始衰落。②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一直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在英、法、美诸国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新统治秩序虽历经曲折却最终确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趋向上看,资本主义己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 2 .蒸汽时代 ( l )时间:19 世纪初一19 世纪70 年代。 ( 2 )特征:①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考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业洲的日本确立,这一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就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通过这些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的自然经济,确立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 ②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从手工工场阶段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40 年英国机器制造业的建立,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 世纪中期,法、美完成工业革命,俄、日步其后尘。工厂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 3 .电气时代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扩展和深化时期,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 l )时间:19 世纪70 年代初一20 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2 )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人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出现飞跃式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到19 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国、德国超越了英、法;英、法由于技术设备的落后,资本大量输出,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俄、日也开始崛起。 第二阶段: ( l )时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45 年)。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黄金发展史概述1

黄金发展史概述: 黄金是一种贵金属,其颜色亮丽,质地偏软易于加工,从古至今受到人们的追捧,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黄金在古国埃及第一次被人类所认知。自此就与人类的发展形影不离地交织在一起。黄金凭借其耀眼的光彩,成为人们用于装饰的首选材料。 黄金是化学符号为Au的金。Au的名称来自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欧若拉Aurora 意为闪耀的黎明,古代印加人把黄金视为太阳的汗珠,古埃及的法老坚持要埋葬在黄金这种神之肉里,圣经马太福音提及的东方三博士带来的礼物之一就是黄金,圣经启示录形容圣城耶路撒冷的街道由纯金制作,其《圣经》有400多出提到黄金,据说上帝也喜欢黄金,他曾指示代理人摩西要用黄金来装置布置膜拜他的圣所,圣幕。到我国马王堆出土的黄金面具,这些都说明了全球人们对黄金的宠爱。在古代黄金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一般平民很难拥有,而从皇家专有黄金到普通民众参与黄金投资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黄金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皇权专属——一般等价物——货币化——非货币化的发展历程。 一,皇权的垄断 19世纪以前,由于金矿尚未被人们大面积发现,黄金又以奴隶及囚犯开采为主,受技术限制,产金量极其有限,皇室贵族往往把黄金拥有当作权势和财富的象征,而宗教供奉神灵更是以黄金为主,修葺的金像金樽举不胜数。有限的产量使得黄金的流通极其困难,掠夺杀戮是获取黄金的主要手段,从古巴比伦到古罗马,古埃及都书写着人类掠夺黄金的罪恶历史。 早在公元前4500至3100年,在古埃及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各方面都在使用黄金,以太阳为核心的宗教观念使得黄金崇拜在埃及得以大肆发展,黄金被认为是“可以触摸的太阳”,是神的一种恩赐,埃及法老大量使用金饰装饰自己的饰物,包括生前的宝座/死后的棺材都大量用黄金来包裹或制造,而祭祀神明黄金也被广泛使用庙宇或神像的装饰,可以说黄金贯穿着整个古埃及历史中。 根据古希腊史学家罗多德的记载,吕底亚人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使用铸造的,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零售商。由于吕底亚文明处在各文明地区的交通要道上,贸易的繁荣和商业活动对简单兑换流通货币的黄金产生了自然的要求,黄金作为货币的转变在社会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成了黄金的大众化,因为它的使用和拥有不再是君王的特权。 古罗马帝国时期,虽国力强大,疆土之广,每年的黄金产量至少在5吨以上,但奢侈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简述中国钱币发展史 序 早在公元前21世纪,还是原始时代的我国先祖就有了自己的钱币。那时的钱币就是一个小贝壳(目前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它的风化程度)。西周时期的一个小器皿上的铭文对此作有记载。我国的钱币萌芽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发展过程是汉武始铸五铢到隋,大唐通宝开新篇,五代钱币较稀少,出土不多价格高,泉珍最多是大宋,皇帝来把御书题,开创御书钱先河,古今铸币最精属宋徽,辽,夏,金,元,虽然是外族,但铸币工艺不逊色于汉人,这个时期的钱币也是中国古钱币最贵的古钱币,通宝就这样一直用到大清末年。洋务运动兴起造西式钱,古钱币自此淹没。中国的钱币不仅产生的早,而且独立发展成为了一种货币文化。我中华4000来历朝历代铸币之丰,有贝,骨,铜,铁,金,银,纸币等材料。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中国古钱币当中,大多字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的货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对钱币的记载,《管子》曰:汤以基山之金铸币……司马迁说:高辛氏以前就有龟币,金币,刀币,班固言:神农氏时就有金刀龟币,郑樵称,太昊氏谓之金,高辛氏谓之货,陶唐氏谓之泉,商周人谓之布,齐莒人谓之刀……目前这些说法还要我们近一步考证。说到对钱币的研究,我国南北朝就有了《刘氏钱制》和《顾恒钱谱》,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对钱币研究的资料之一。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第一章 中国古钱币 今天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人民币,而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是贝币,原始贝币是天然的海贝,它产于南海得之不易,光洁美丽,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又是天然成形,夏商时代是被公认的中国最早货币。当时计算贝的单位是“朋”,十贝为一朋。

中国金矿发展的历史变迁

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5月/13日/第003版 视点 中国金矿的风风雨雨 本版编辑丛鹤一苇 贵州烂泥沟金矿、云南播卡金矿、辽宁猫岭金矿,这三大金矿已探明黄金储量均超过100吨。而今天,这三大“世界级金矿”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加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掌控—— 1中国特大型金矿被外资控制? 近来,有关中国金矿被外资控制的报道频频见诸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媒体。对于金矿资源安全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家金融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各界关注。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特大型金矿企业中,外资确实占据、甚至是控制了绝大部分的股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2007年6月发布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中国进行金矿勘查开发的国外矿业公司至少有40家,这些公司大多来自加拿大,少数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等。其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活动广泛,其中云南、甘肃、新疆、贵州、内蒙古等是吸引外商投资金矿勘查开发比较多的省(区)。 据介绍,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在中国勘查金矿取得的成果最引人注目。自2002年起,该公司在云南的东川播卡金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原先仅仅为一个民采的“窝子矿”变成了一个特大型金矿床,公司股票价格为此翻了20多倍。 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2003年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湖南太平洋地质勘查公司,成为在我国的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该公司拥有湖南水口山的金矿,云桂黔金三角金矿和内蒙古金矿等勘查项目。 澳华黄金有限公司是较早在中国开展黄金勘查开发的公司。该公司参与开发的陕西煎茶岭金矿在持续4年稳产后资源已经趋于枯竭。因此,澳华把下一步的开发重点放在了贵州的金峰金矿。一旦该矿开发成功,将成为国内第二大黄金矿山。 加拿大王朝黄金公司2004年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公司在中国的矿业项目。目前该公司拥有新疆哈图金矿、青海红沟金矿、甘肃野马金矿等勘查项目,探矿权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金矿探矿区面积最大的外资勘查公司之一。 此外,加拿大阿富勘矿业公司在青海省滩涧山金矿项目和曼德罗矿业公司的辽宁猫岭金矿项目,也是近两年取得重要进展的勘查项目。 然而还有另一个事实被大多数愤怒于外资控制中国金矿的人忽略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来就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工作,在最初进入时,谁都无法预料最终的结果是喜是悲。因而,在这些春风得意的外资矿业公司之外,还有一些不为人关注的黯然神伤者,比如明科矿业公司。这家来自加拿大的初级勘探公司于1995年进入中国,在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开展勘查,投入风险勘查资金约2亿元人民币,然而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矿进入开发阶段,也没有转让出一个矿。 2历史的阵痛——外资进入中国金矿的时代背景 实际上,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中,贵州省贞丰县副县长毛仕诚的一段话已经透露出这些特大型金矿的股份比例中,外资缘何占据了如此大的份额——烂泥沟金矿属于微细浸染型难选冶的原生金矿,那些金子都是以极其微小的颗粒存在于矿石中,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选矿和冶炼的难度非常大,当时从国内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来说,还达不到开发这种金矿的条件,所以还无法进行商业性开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澳大利亚澳华黄金有限公司被引进到烂泥沟金矿。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世界经济史汇总

2015届高考历史之世界经济史专题 专题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英荷等殖民扩张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15-16世纪) 1、条件 (1)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东方贸易的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葡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 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西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葡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葡西1519~ 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3、影响: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6)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4.1中国企业年金制度变迁历程 企业年金在中国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2000年底《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的颁布到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为界,至 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企业年金试点阶段和企业年金阶段。 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企业可根据自身 经济能力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起,到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颁发《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两个《试行办法》)之 前的时间里,中国没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和运营增值做出过任何明确的规定。两个《试行办法》实施以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才有明确的规范。 4.1.1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 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这个阶段企业年金被称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这是我国企业年金的探索阶段。 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文件规定:“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 的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将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 号文件),规定“国家在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 1995年12月劳动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劳动部发[1995]464 号文件),提出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若干政策意见,包括实施条件、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计发办法和经办机构等,明确提出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 号文件)再次提出,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将制定补充保险政策和承办机构资格的认定标准及对补充基金实施监督,列为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之一,由此奠定了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的 政策框架雏形。 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阶段,各地进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原则和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制度取向是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 保险,劳动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等非营利事业单位,负责具体经办补充养老保险业 务。一些地方性试点性质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相继推出了地方试点政策文件,对补充养老 保险给予程度不同的税收优惠,这些地方性的政策探索推动了各地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行 1文章出处:《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杨长汉著 杨长汉,笔名杨老金。师从著名金融证券学者贺强教授,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教师、金融学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迁 12文遗郭嘉祺 201224142247 先秦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秦汉钱币 秦代最重要的货币当属“半两”钱,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半两钱的出现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 汉初,因政府无力掌控,允许明间私铸钱币,于是郡国诸侯,地方豪强便纷纷私铸,形制各异的榆荚钱风行于世,随后导致通货膨胀及后来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废除一切旧币铸造五铢钱,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颁布严刑峻法:“盗铸诸金钱罪皆死,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从此五铢钱作为唯一的流通货币,独步于大汉王朝的五铢钱又一次迎来了重大钱币史改革。值得一提的是汉末王莽时期的铸钱,它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铸材众多,形状各异,堪称一绝。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蜀、吴三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曹魏地处中原,人众物博,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币制亦较稳定。初期以谷帛为币,后仅用了七个月五铢钱即废止,继而又恢复流通五铢钱,形同汉制,钱体较汉五铢稍小,显著的特点是外郭压五又压铢。 两晋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自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贾后乱政开始,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百业凋敝,未铸新钱,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汉、魏五铢钱和各种古钱。东晋偏安东南一隅,制钱继承了西晋的指导意识,不铸新钱,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旧钱。轻重杂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的大钱,俗称“比轮”;也有轻薄小巧的“沈阳钱”。这些钱相互交替或同时流通成为货币。每个钱币的单位定名为“文”,一千文为一“贯”。 隋唐钱币 隋王朝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迈向它的顶峰,经济上这时已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隋文帝改革币制,铸行统一标准的五铢钱,在各地设关卡置样。历史进入唐代,正如同唐代灿烂而辉煌的历史,唐代货币发展,同样迈上了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顶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高祖改币制,废五铢,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EMCM简述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

EMCM简述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 在EMCM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变迁的历史。 (一)金本位制出现前 金本位制出现前,虽然黄金充当交易媒介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由于其稀缺性,在交易中白银和其它金属更多地承担了支付手段的角色,只有大额交易才采用黄金计价。同时大多数黄金基本被帝王或宗教神权独占所有,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储藏着,很难进入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其规模也非常小。因此,在金本位制出现以前,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世界黄金市场。 (二)金本位时期 进入19世纪,人们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黄金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黄金供给大大增加。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千年产量的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

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到金本位时期。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英国于1816年率先建立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世界主要的国家基本都实行了金本位。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同时黄金也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可自由进、出口,当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可以用黄金支付;在一国之内,黄金可以做货币流通。金本位制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等三大特点。 在金本位的货币体制下,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买卖黄金,但实际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受到严格控制,不能得到自由发展。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20世纪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直至15年之后的1954年方重新开张。在此期间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依然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从1914年至1938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森严,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的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和动荡不安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尽早结束此局面,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1941年开始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议》,由此建立起“金本位制”崩溃后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十一)·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得以确立。进入现代以后,现代化模式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一、近代时期的现代化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与整体世界的出现(1500年前后—1760年) (1)发展进程: 欧洲人通过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向世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扩张和殖民。到18世纪60年代,西方的殖民势力遍及美洲,到达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沿岸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桩强行卷入国际交换领域。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2)经济联系的特点: 以西欧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中心;国际贸易开始具有全球性;贸易的商品种类突破了奢侈品的范围,大众消费品和日用工业品增多;贸易数量大增;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之类的有固定组织的市场。 2、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760年—1860年) (1)发展进程: 工业革命18世纪印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18世纪末扩展到欧美各国,19世纪70年代完成。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工业革命它还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对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工厂制度的建立: 工业革命建立了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3)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使各国生产社会化,劳动专业化,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把一系列国家的生产纳入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它们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一市场的特点是以英国为中心;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商品结构以机器制成品为主;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商品交易市场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整体世界的完全形成(1860年—1900年前后) (1)发展进程: 1870年前后,许多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它以重工业为重点,具有极强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能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受为重工业为主导,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