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

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

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③假:借。④长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⑤走:跑,逃跑。⑥然:对的。]

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1.解释字义。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

2.翻译句子。

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⑴故遂与之行⑵其不善者而改之

⑶曾子之妻之市⑷学而时习之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韩非子》

注释:1.鬻:卖。2.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3.坚:坚硬。4.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或:有人。6.以:有。7.弗:不。8.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1.解释字意。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

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

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走:跑,逃跑。 3.耒(le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4.冀:希望。 5.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解释字义。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

(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翻译: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

注释: 1.长:生长、发育的意思。2.揠:拔。3.闵:通“悯”,担心,忧虑。4. 芒:疲乏。芒芒然:疲劳的样子。 5.其人:他家里的人。6.病:累,疲惫。7.槁:枯槁,枯死。8.寡:少。9.非徒:不但,不只。10.谓:告诉。11.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1.解释字义。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

4.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祭祀。②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

④固:本来。⑤安:怎么。⑥亡:失去、得不到。

1.解释字义。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

(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翻译文言句子。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注释:1.涉:渡过。2.遽:立刻。3.契:用刀子雕刻。4.求:寻找。5.惑:迷惑,糊涂。

1.解释字义。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

十一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1.解释字义。

(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

2.翻译下列句子。

(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十二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1.解释字义。

(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

..大喜

2.翻译:(1)奈何忧崩坠乎

(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

十三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加点字:(1)众皆弃去.(2)破之

..

2.翻译: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十四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 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亦若是则已矣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困于心,衡于虑 D. 其人舍然大喜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 (2)B (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C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舍然:释然。谓疑虑隔阂顿消。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 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

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1江者,其 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 功2契(q i )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 者5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6 乎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蛇添足 楚有祠(c 1)者 二赐其舍人2卮(zh i ) 3酒。舍人相谓 4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画地为蛇,先成者饮 酒。” 一人蛇先成,引5酒且6饮之,乃左手持卮, 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 “蛇固 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 .亡7其酒。 1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1 ?字义解释: 2 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4 5弓1:拿起。6且:准备。 7亡:失掉,指未喝上。 成( ) 之( 2 ?句子翻译: ) 固( ) 终( )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I e i ) 2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 身为宋国笑3。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1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2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3笑:耻笑 1 ?字义解释: 释( ) 冀( ) 以( ) 治( ) 2 ?句子翻译: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竿入城 3 ?寓意 文言文训练(1) 3契--用刀刻。4这里 5契者:刻的记号 6惑:迷惑,糊涂 1 ?字义解释: 其( ) 自( ) 止( ) 2 ?句子翻译: 之()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 2 遽--立刻,匆忙。 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③心窃乐之________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 (三)《学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1)请解释句中划线的字。 ①尝趋百里外趋:________ ②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材: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阅读【甲】、【乙】两文,分别归纳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聪与敏者自败”的原因。 (5)请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甲】、【乙】两文的异同点。 【答案】(1)快步走;通“才”,才能 (2)①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②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 (3)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4)宋濂:勤奋好学,不怕艰苦;虚心求教。聪与敏者:不努力学习。 (5)相同点:内容上都是讲学习问题;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以记叙为主,【乙】文以议论为主。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驱”是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快步走的意思。“材”是通假字,通“才”,才能。

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2018.8.7练习一姓名_____成绩 (一)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是负.义也负: (2)无需更.作此具更: 2.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3.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 4.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是。 (二)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遗.所提囊遗: (2)其人果号.而至号: 2. 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3.“其人喜”的是。 4.王华具有和的品质。 (三)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②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③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④。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孤:文中指的是失去父亲的孩子。②恻然:怜悯、同情。③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学。④就书:上书塾(读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过书舍.而泣舍: (2),中心感伤,故.泣耳故: 2.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文中老师愿意教邴原的原因是。 4.短文体现了老师的精神,末句体现了邴原的精神。 【参考答案】 1.(1)背,违背,背弃(2)再,还,又 2.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 3.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4.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老了而抛弃他们。(或者: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参考答案】 1.(1)遗失(2)大声哭 2.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3.金子失而复得。 4.不贪财物乐于助人考虑周到(任选两点) 【参考答案】 1.(1)房屋(2)所以 2. 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白白地教你,不收你的学费。 3.邴原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师 4.无私奉献勤奋刻苦 2018.8.11 练习二姓名_____ 成绩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世说新语》节选 [注释] 甚:非常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诣:______ 乃: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示:______ 曰: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 闻:________ 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对话意思: (2) 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3、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案: 1、(1)诣:拜见乃:于是,就 (2)示:给……看曰:说 (3)未:没有闻:听见 2、(1)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杨家儿子反应极快,才思敏捷。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本组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用智慧解决问题。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 [注释]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 一、(2019·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ɡ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着重号词的含义。 (1)吾始困.时困:____________ (2)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谋:____________ (3)知时.有利不利也时:____________ (4)吾尝三战三走.走: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分财利多自与.吾与.汝毕力平险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至于负者歌于.途 1

C.召忽死之.辍耕之.垄上 D.生我者.父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选文中的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2019·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羨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②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 2

六年级文言文短篇练习

何晏七岁,明慧若①神,魏武奇爱②之,以③晏在宫内,因欲④以为子。晏乃⑤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日:“何氏之庐也。”魏武知⑥之,即遣还外。 [注释]①若:好像。②奇爱:十分喜欢。③以:把。④欲:想,希望。⑤乃:于是。⑥知:明白。 1.解释下面的字。 何氏之庐也庐:人问其故故: 2.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选自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求剑的楚人求不到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国的那个渡江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最新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最新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 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 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略无慕艳意()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15.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16.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 示。 【答案】12. (1). 汤:热水。(2). 被,通“披”,穿着。(3). 敝:破旧 (4). 略无:毫无 13.(1)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2)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14.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我在读书时获得 的巨大乐趣。 15.⑴刻苦好学⑵博览群书⑶虚心请教。 16.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 的品质。 【解析】 1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 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 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2)宁信度.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臵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臵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却;推辞;拒绝。④〈动〉去:去掉。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B. 初闻涕泪满衣裳 C. 却看妻子愁何在 D. 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1)回头 (2)D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文言文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②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③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 (2)先解释句中加点的字,再写出句意。 ①子无敢食.我也!食:________。句意:________。 ②)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走:________。句意: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讲了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会怎么评价这只狐狸? 2.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滥竿充数①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③之,廪食④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①选自《韩非子》。滥:虚妄不实。竽:古代一种竹制簧管乐器。滥竽,常用来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②南郭:复姓。处士: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说(yuè):同“悦”,高兴。④廪(lǐn)食:这里是供给粮食的意思。 (1)联系上下文,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Ⅰ齐宣王使人吹竽________ ①用;②派;③让 Ⅱ请为王吹竽________ ①请求;②敬辞;③邀约 Ⅲ好一一听之________ ①喜好;②常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3.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孔子不能________。两小儿笑曰:“________?” (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________,问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以________,而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一儿曰:“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

六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

绝密★启用前 镜喻 [清]钱大昕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选自《潜研堂文集》) 1.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 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 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 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3. 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 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③。父怒,挞④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 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 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 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②陇:通“垄”,田埂。③蹊田:践踏田地。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⑩被:通“披”,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2)亡其牛() (3)或牵牛来责蹊田()(4)门人事冕如事性 ( ) 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 古镜 (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word完整版)六年级文言文训练

2018.8.7 练习一姓名_____ 成绩 (一)原谷谏父 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 原谷 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是负.义也负: (2)无需更.作此具更: 2. 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3. 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 4. 这个故事给我们启示是。 (二)王华还金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 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 ①为谢,却不受。 【注释】①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遗.所提囊遗: (2)其人果号.而至号: 2. 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 3. “其人喜”的是。 4. 王华具有和的品质。 (三)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1

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②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③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④。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孤:文中指的是失去父亲的孩子。②恻然:怜悯、同情。③徒:白白地,此处指免费上 学。④就书:上书塾(读书)。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过书舍.而泣舍: (2),中心感伤,故.泣耳故: 2.给划线句断句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文中老师愿意教邴原的原因是。 5. 短文体现了老师的精神,末句体现了邴原的精神。 【参考答案】 5. (1)背,违背,背弃(2)再,还,又 6. 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制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到野外抛弃他。 7. 生怕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儿子抛弃到野外。 8. 老人养育子女很不容易,子女不能因为老了而抛弃他们。(或者:父母是儿女的榜样,要注意自 己的言行。) 【参考答案】 1. (1)遗失(2)大声哭 2. 王华估计他酒醒后必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他来。 3. 金子失而复得。 4. 不贪财物乐于助人考虑周到(任选两点) 【参考答案】 1. (1)房屋(2)所以 2. 你如果有志读书, 我可以白白地教你, 不收你的学费。 3. 邴原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师 4. 无私奉献勤奋刻苦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故答案为:⑴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⑵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经典文言文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经典文言文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小古文阅读: 夸父逐日 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仗,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②逐走:追赶赛跑。③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1)选文选自________,从文体上看属于________。 (2)翻译下列词语。 逐走:________;河渭: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未至,道渴而死。 (4)作为成语典故,“夸父逐日”常用来比喻________。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6)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主人既闻,乃益盐。 ②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有何寓意?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 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