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2(精品导学案)

132(精品导学案)

132(精品导学案)
132(精品导学案)

编写人:审阅人:学案编号:9113(2)使用时间:

第三节比热容(第二课时)

班级:年级班姓名:

一、学习目标

能用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课堂探究

(一)、已知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那么

1.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二)、小结:如果用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故热量计算公式可总结为:。

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Q吸=Q放

三、巩固提升

1.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2.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3.为了测定某种液体的比热,把质量是100g的铜块从沸腾的水中取出(标准大气压),迅速投入到质量是100g温度为10℃的待测液体中,混合后的共同温度是25℃,若不计热损失,求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少?(已知C铜=0.4×103 J/(kg·℃) (选作)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及答案79758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预习检测(自学检测) 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例如水母、海葵、海蜇、珊瑚虫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例如水螅。 2.水螅的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中,身体一端附着在水草等杂物上,另一端伸展着细长的触手,用于探寻和捕获猎物。 3.水螅体形呈辐射对称,这种对称有利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的各种刺激、捕食和进行防御。 4.水螅身体由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细胞构成;其中内胚层围成的腔叫消化腔;外胚层上的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部位尤其多。 5.生活在清澈溪流的石块下身体背腹扁平,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它们是涡虫(动物),属于扁形动物。 6.涡虫的口长在腹面,口内有一个可以伸出口外的咽,吃进去的食物在内消化,然后食物残渣从口排出,因为它无肛门。 7、涡虫的身体呈两侧对称,也称左右对称。除涡虫外还有华枝睾吸虫、血吸虫和绦虫也属于扁形动物。 8、大多数的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靠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 9.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0.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行课案 【合作探究】 1.水螅是怎样捕食的?学习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难点: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反思与补充:

(完整word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和答案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学校:铁锁桥初级中学教研组:生物教师:谭德权学生: 重点: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过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受精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一、课前预习1、一朵花是由、、、和等组成 的。 2、花药成熟后会自然裂开,散放出。从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 程,叫做传粉。 3、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 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内部。胚珠里面有,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结合,形成。 4、受精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其中子房壁发育成,子房 里面的胚珠发育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发育成。 二、导入新课被子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开花,把我们周围的环境装点得五彩缤纷。那么,植物为什么会开花呢?花朵美丽的色彩和四溢的芳香,对植物本身有什么意义?为什么有的植物的花既不艳丽又不芳香? 三、合作探究 (一)花的结构 阅读课本P102观察与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对花进行观察和解剖,并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的方法: (1)取一朵桃花对照图Ⅲ-15观察它的、、、和。 (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和,仔细观察和的特点。 (3)用镊子夹开一个,用放大镜观察其里面的。 (4)用刀片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其里面的。 2,桃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 内生 内生 (二)传粉和受精 1、阅读课本P103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传粉?有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1)如桃花、李花、苹果花、油菜花都是靠传粉的花,其特点是、、。(2)如玉米、杨、柳的花是靠传粉的。其特点是、、。 1、描述受精的过程,(受精,双受精,图示)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阅读课本P104并读图Ⅲ—18回答下列问题: 1、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数乘分数 精品导学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2课时 分数乘分数 学习目标: 1、弄清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35 × 4 = 715 ×5= 9 20 ×8= 合作探究(一):探究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方法。 例1、李伯伯家有一块2 1 公顷的地,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15,种玉

米的面积占3 5 。 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2、动手操作, ①操作画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表示21公顷②求21公顷的15,就是把21 公顷平均分成5份,求 其中的一份。即2 1的5 1。 由此得出21×51这个乘法算式表示“21的21 是多少?”即:把12再平均 分成( )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 ( ) 。 3、根据涂色结果得出21×51=101,由此推导出计算方法:21×51=5 211??= 10 1 4.归纳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 2 ) 计 算 方 法 : 分 数 乘 分 数 ,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先在书上的方格中涂一涂,再填一填。 分析:把1 2再平均分成( )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生物七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 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 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 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 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 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 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 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 2.C 3.D 4.B 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参考答案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课前预习:调查调查 二、合作探究 (一)1.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案抽样调查记录整理分析 2、略 (二)1.略 2.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水生生物、陆生生物;家禽、家畜、作物、宠物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生物能进行 ___________、生物能排出体内的_______、生物能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 ____________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第6单元综合评价精品导学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第6单元综合评价一.填空 1.6 ÷()=0.75=( ) ( ) =()% 2.12是15的()%,15比12多()%。 3.50米是()米的40%。 4.某班男生是女生的40%,女生人数是全班的()%。 5.种了200棵树苗,死了6棵,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 6.某工厂今年实际全年产值比原计划超过18%,实际完成计划的()%;今年原计划完成200万元,今年实际产值是()万元。 7.一件衣服打折以后便宜了45元,这件衣服原价是()元。 8.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10%,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 9.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面积增加()%。 二.判断 1.百分数化成分数后都是真分数。() 2.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3.用100千克小麦磨出90千克面粉,这批小麦的出粉率为90%千克。() 4.甲数比乙数少20%,乙数就比甲数多25%。() 5.一种商品,先涨价20%,再降价20%,现价与原价相等。() 6.一个数的40%是20,这个数是120. ()

7.9 100 Kg可以写成9%千克。()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里 1.把15千克食盐溶解到100千克水里,盐水的含盐率为()A.15%B.约13.3%C约16.7% 2.一种产品现价45元,比原价降低了5元,求降低了百分之几的正确列式是() A.5÷45B.5÷(45+5)C.5÷(45一5) 3.有500台电视机,卖掉了20%,再增加20%,现在电视机有()A.480台B.500台C.520台 4.足球个数是篮球个数的150%,篮球与足球比是() A.3:2B2:3C.1:3 5.一个数(0除外)与真分数相乘,积一定() A.小于这个数B.等于这个数C.小于或大于这个数 四.列式计算 1.比一个数少它的75%是60,这个数是多少? 2.甲数是50,乙数是200,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百分之几? 3.一个数的30%是63,那么它的1 20是多少?

八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导学案

C.尾鳍的摆动 D.所有鱼鳍的协调运动 4.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150多万种,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A.脊索 B.脊柱 C.脊椎 D.脊髓 5.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水从口进入再从鳃孔排出,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呼吸 B.排泄体内代谢废物 C.呼吸和取食 D.游泳时产生动力 6.养鱼的鱼缸如果不经常换水,鱼会出现"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水中缺少食物 B.水中微生物过多 C.水中缺氧 D.水质容易变坏 7.观察鲫鱼外型图,并回答问题: 1)请你填写鱼鳍名称: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⑤________ 2)主要为游泳提供动力的是_______、控制鱼前进方 向的是_________、保持鱼体平衡的是___________。 (填标号) 8.连线题: 虾腔肠动物 乌贼甲壳动物 海蜇鱼类 章鱼软体动物 鲤鱼爬行动物 海马哺乳动物 鲸鱼 乌龟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价优良及差优良及差优良及差优良及差 备课人:钟锦章备课组长:钟锦章教研组长:贾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导学案

备课人:钟锦章备课组长:钟锦章教研组长:贾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导学案

2.生活在海洋中的灰鲸以胎生的方式生育小灰鲸,用乳汁哺育小灰鲸,灰鲸属于() A.变温动物 B.特殊的鱼 C.陆生动物 D.哺乳动物 3.下列动物中,体温均不恒定的一组是() ①南极磷虾②野骆驼③褐马鸡④墨斑蛙⑤华南虎 ⑥孔雀雉鸟⑦壁虎⑧长臂猿⑨扬子鳄⑩蝾螈 A.①③⑥⑧ B.②⑦⑩④ C.③⑤⑦⑨ D.①④⑦⑨⑩ 4.在马牛羊的口腔里找不到下列哪种结构() A.犬齿 B.舌头 C.臼齿 D.门齿 5.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6.兔能迅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主要原因是() A.具有发达的大脑、神经及四肢 B.视觉敏感 C.具有较大的耳朵 D.嗅觉灵敏 7.蝙蝠与家鸽都适于飞行,但蝙蝠是哺乳类而不是鸟类,它特有的特征是() A.双重呼吸 B.体温恒定 C.心脏四腔 D.胎生哺乳 8.下面是兔和狼的牙齿分化示意图,据图回答: (1)填写图中各标号的名称:①; ②;③。 (2)图表示的是肉食性动物的牙齿。简要 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3)_____是兔的牙齿,_____是狼的牙齿. 人类的牙齿有几种齿型?。 (4)兔和狼的牙齿分化不完全相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价优良及差优良及差优良及差优良及差 备课人:钟锦章备课组长:钟锦章教研组长:贾磊 A B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北师大版)

第1章第1节《形形色色的生物》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描述生物多样性,认识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内在联系。(2)、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举例说明生命的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以“交流资料”的活动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多样性。以演示实验为核心,探讨生物的共性 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法、谈话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生物的家族中包括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3、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4、生物的特征体现在等方面。 (二)、选择题 5、生物圈是指()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6、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A、遗传的多样性B、变异的多样性C、环境的多样性D、气候的多样性 7、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A、生殖和发育B、生长C、新陈代谢D、遗传和变异 8、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小鸡破壳而出 B、小鱼在水里游动 C、合欢的叶子在夜幕降临时合拢起来 D、“嫦娥”绕着月球运动 9、生物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有() A 、森林和草 B、陆生动物和人 C、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 D、森林、草、陆生动物、细菌、真菌和人

10、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 A 、生活环境 B、环境因素 C、生态系统 D、生态平衡 11、现在世界上已有2万——2、5万个品种菊,这体现了生物的() A、物种的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1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蘑菇 B、绿豆 C、兔 D、珊瑚礁 13、含羞草受碰触时,它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下列与这个现象相同的是 A、母鸡下蛋后咯咯叫 B、小公鸡长大后,长出了大鸡冠 C、人的手被烫了后,会立刻挪开 D、月亮在十五变圆,在初一变成月牙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交流物种多样性资料 讨论:1、上述生物生活的环境怎样的? 2、为什么生物会如此多种多样 (二)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三、知识反馈 14、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夜来风鱼声,花落知多少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5、下列不属于描写生命现象的是() A、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 C、夜来风雨声 D、花落知多少 16、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的研究计划,其目的主要在于() A、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B、保护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 C、保护地球上的各种生物 D、防止生物圈遭到破坏 17、民俗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说明了生物的 A、进化现象 B、适应现象 C、遗传现象 D、变异现象 18、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沙漠及沙漠中的全部生物 B、竹林中的全部竹子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根据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阅读教材2—7页完成练习)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 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二、课堂助学 1、情景引入:举例:选一生物和非生物的标本和教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的一般方法, 进行观察和比较,同时提出疑问?什么是生物?非生物?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 3、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_______;观察要_______、_______和______,并及时做好________。 学习任务二: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P3图片,分析生石花、钟乳石、机器人、珊瑚和珊瑚虫等,是否是生物? ①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 ②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明理由。想一想到底什么是生物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生物呢? (2)认真阅读教材P3—7结合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举例 ②生物能进行,举例 ③生物能排除身体产生的,举例 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举例 ⑤生物能和,举例 ⑥生物都有和,举例 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三、诊断评价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 B.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C.科学观察不可以直接用肉眼,可借助观察工具观察 D.科学观察有时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有计划,有耐心 2.仔细分析图片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3.请挑出一句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古诗 A 一行白鹭上青天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在生活中不需要呼吸 B.动物在生活中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C.母鸡下蛋属于繁殖 D.植物对外界刺激不能做出任何反应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物所具有的特征是( ) A.遗传和变异 B.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活需要营养 D.生长和繁殖 6.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 B、遗传和变异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7.以下说法不是人和植物共有特征的是 A.排尿 B.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C.呼吸D.能产生后代 8.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导学案 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生物 第一章奇妙的生物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出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 【问题导学】 探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自主学习 观察课本第3页的几幅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出图中生物的名称吗? 2.你能将上述生物进行恰当的分类吗? 3.你还能说出哪些熟悉的生物? 二、习题追踪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A.智能机器人 B.变形金刚 C.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 D.石头上的青苔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你能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吗? 探点二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 一、合作互助 观察课本第4页六幅图片并阅读第5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每幅图片说明生物具有哪种生命现象?这些生命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2.任选一种你所熟悉的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3.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二、习题追踪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2.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 A.子女与父亲不同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母鸡下蛋 D.大豆由小长大 【归纳整理】

【反馈检测】 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 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 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 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都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3.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A.能进行呼吸 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 C.能生长繁殖 D.能动 4.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 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B.人体出汗 C.蛇的冬眠 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 5.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大树提供木材 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 D.鲸能游泳 6.蘑菇属于()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 7.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物质 B.能由小长大 C.能繁殖后代 D.能排除废物 8.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 B.钟乳石由小变大 C.小狗排尿 D.人晕车呕吐 9.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 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 D.鸟产卵 10.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 A.遗传 B.变异 C.应激性 D.新陈代谢 11.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 A.遗传性 B.生长现象 C.繁殖现象 D.应激性 12.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在一起。 动物的取食应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阳生长 植物的开花结果营养 人体的排汗繁殖 蘑菇由小长大排泄 第二节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 1.概述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问题导学】 探点一:仔细体会巴斯德关于“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来自空气还是来自肉汤本身”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思考: (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先期的研究,作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

《 背影》精品导学案

第四单元 13 背影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 、 、 ,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蹒.跚( ) 狼藉.( ) 簌簌..( ) 踌躇..( ) 颓. 唐( )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乱七八糟的样子。 (2)( )纷纷落下的样子。 (3)( )凄凉,萧条,不景气。 (4)( )失业在家。 (5)(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 )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 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 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 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 四、阅读延伸 父亲的驼背 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父亲向来家教甚严,生几个脓疮自然是不能辍.()学的,走不动时父亲背也得把我背到学校去。于是,父亲的驼背就成了我的一副马鞍。每天早晨,父亲总会准时地蹲在屋檐边,就像一匹温驯.()的老马迎候着它的主人;掌灯时分,父亲也一定会kāng()kǎi()地亮出他的驼背站在教室的门前。我在父亲的背上度过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秋天里我没有觉出父亲的背有什么异样。冬天里父亲的背很暖和,我的心口总像有一盆火烘烤着。到了春天,厚重的棉衣褪去了,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驼得更加厉害了,简直就像洪水冲击过后留下的一道塄坎。我伏贴在父亲的背上,父亲只能蜗牛一般将头艰难地向前伸着。 这情形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一些生命现象。在浩瀚的沙漠里,驼峰为绿洲而高耸着;在肥沃的田野里,牛背为犁铧而(a.坚韧 b.坚强 c.刚强)着。那么父亲的背也一定是为我而驼着!我的心魄被(a.震动 b.震撼 c.感动)了,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爱憎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全册)

八上生物导学案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年级:八年级班级:姓名: 预习案 一、预习提纲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二、预习检测(自学检测) 1. 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其中大多数生活在 中,例如、、、等;少数生活在中,例如。 2. 水螅的生活在水中,身体一端附着在水草等杂物上,另一端伸展着细长的,用于和。 3. 水螅体形呈对称,这种对称有利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的各 种刺激、捕食和进行。 4. 水螅身体由和两层细胞构成;其中内胚层围 成的腔叫;外胚层上的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部位尤其多。学习目标: 1. 概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 概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习重点: 1.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生活在清澈溪流的石块下身体背腹,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 学习难点: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它们是(动物),属于动物。 扁形动物的主6.涡虫的口长在腹面,口内有一个可以伸出口外的,吃进去 要特征。 的食物在内消化,然后食物残渣从排出,因为它 无。 反思与补充:7、涡虫的身体呈对称,也称对称。除涡虫外还 有、和也属于扁形动物。 8、大多数的扁形动物没有专门的器官,靠在人和 动物体内,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 9.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对称;体表有细胞, 有无。 10.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对称;背腹, 有无。 行课案 【合作探究】 1.水螅是怎样捕食的? 2.水螅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3.如果一条小溪流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不到,最可能的 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保护腔肠动物? 5. 涡虫是怎样捕食的? 6.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将鱼不煮熟就吃,这样不安全,为什么? 7. 消灭血吸虫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8. 大多数扁形动物属于寄生虫,对人和动物都有危害,为什么人类仍 然不要轻易使它灭绝? 检测案 1. 把符合下列动物类群特征的选项填在括号内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A. 没有肛门; B. 有刺细胞; C. 身体扁平; D.部分种类没 有专门的消化器官; E. 身体呈辐射对称 2. 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 A .刺细胞B.触手的缠结 C .发达的肌肉 D .口的吞噬 3. 水螅在营养条件好时,进行()生殖。 A.有性B.分裂 C .出芽D.孢子 4. 在水螅周围放些水蚤 , 活水蚤进入水螅体内的方式 ( ) 。 A. 水蚤游到水螅口中 B.水蚤被吞入水螅口中 C.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捕捉, 游入口中 D.水蚤被水螅的触手捕捉, 送入口中 5. 涡虫排出食物残渣是通过()。 A.肛门B.口C.胞肛 D.细胞膜 6. 水螅的体壁是由 ________和 ________两层细胞构成的。由体壁围成的空腔叫做 ________它与 ________相通。 7. 涡虫背腹,体形像一片柳叶。身体前端呈各有一个耳状突起, 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的, 明暗。______形 ,两侧可以辨别光线的

《 短文二篇》精品导学案

第三单元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2)夕日欲颓.() (3)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课前准备】 1.tuíyù 2.略 【自主学习】 1.(1)辉映(2)坠落(3)竞相(4)参与,欣赏 2.(1)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探究】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时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自我检测】 1.(1)书信(2)都(3)消散(4)坠落 2.跳出水面山川景色 3.崇尚自然,醉心于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 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案 复习目标:1、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实质和意义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2、阐明呼吸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实质和意义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3、理解根的吸收作用,茎的运输作用,和叶片的蒸腾作用复习重难点:各节的基础知识 复习导学: 一、知识梳理: 1、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 条件 2、光合作用反应式: 它实现的两个转化:、 3、叶片由、、组成,其中无色透明,细胞外壁上有一层透明而不易透水的,表皮上气孔是由 围成的,是和的门户。叶肉由许多叶肉细胞组成,包括,。叶脉是叶片的,具作用。 4、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

5、水.无机盐是通过根尖的吸收,是通过茎中内 自下而上运输的。有机物是叶片通过制造的。是通过茎中内自上而下运输的。 6、蒸腾作用的部位是、、 二、巩固提高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包括 A、光 B、无机盐 C、水 D、二氧化碳 2、会养金鱼的人,常在缸内放一些水草,其目的是为了 A、增加美感 B、增加氧气 C、提供饵料 D、增加二氧化碳 3、多数叶片正面的绿色比背面的绿色要深一些,其主要原因是 A、上表皮细胞内含叶绿体多 B、下表皮气孔分布多 C、海绵组织含叶绿体多 D、栅栏组含叶绿体多 4、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 A、在光下 B、在白天 C、在夜晚 D、白天和夜晚 5、土壤板结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原因 A、缺少肥料妨碍光合作用 B、缺少水分妨碍光合作用 C、缺少二氧化碳妨碍根的吸收 D、缺少氧气妨碍根的吸收 6、环割枝条形成枝瘤的实验证明了 A、有机物的输送管道在树皮里 B、树皮是输导水、无机盐的通道 C、树皮可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D、没有树皮、植物可正常生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2021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生物的特征导学案(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

预习案 课前预习:1、什么是观察?如何做到科学的观察? 2、观察校园或者教室内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探究案 一、阅读教材P4—P7页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生物的特征。并思考下列问题: 1、植物是怎样吃食物的? 2、动物又如何获取营养呢? 3、举例说明动物是如何呼吸的? 4、植物能呼吸吗? 5、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的是什么气体?呼出的是什么气体? 6、生物排出体内废物的途径是什么呢? 7、那么植物也是通过出汗、排尿? 8、哪个小组同学举例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9、同学们举例理解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二、请分析说明下列问题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测试案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下列说法不是所有生物共有特征的是()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都能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生物能进行呼吸 6、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7、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合拢下垂这个生命现象属于() A、新陈代谢 B、应激性 C、变异 D、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8、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感谢您的阅览,下载后可自由复制或修改编辑,敬请您的关注】

《圆》精品导学案

《§24.1.5(补充)与圆有关的角的综 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洪建明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直接按的关系及圆心 角、圆周角定理及相关推论; 2、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关 系进行角的转换和计算。 一、导学探究 知识概述 一、圆心角: 1、的角叫圆心角. 2、圆心角定理:在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相等,所对的也相等; 3、圆心角定理推论: 在同圆或等圆中,两个、两条、两条、两条弦的中有一组量相等,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二、圆周角 1、顶点在,两条边的角叫做圆周角. 2、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 3、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推论2:(或)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 4、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 推论: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等于它的. 二、精讲多动 一、加深理解 1、对圆周角的理解 ①如图,∠AOB与∠ACB是 A B对的圆心角与圆周角,故有:∠ ACB=∠AOB,反之∠AOB=∠ACB. ②定理的作用是勾通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2、对圆周角定理的两个推论的理解(1)推论1: ①是圆中证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②若将推论1中的“同弧或等弧”改为“同弦或等弦”结论就不成立了.因为一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种可能,一般情况不相等(如图中的∠1与∠2). ③推论1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的前提条件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离开这个前提条件,结论不成立(如图中的 A C B D 与). ④联系圆心角定理推论可得:在同圆或等圆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