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

(修订稿)

为贯彻落实《苏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的建设,根据《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试行稿)》,并结合以前实验学校的评估验收情况,特制定本修订稿。

一、组织落实

1、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按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十五”规划》要求,制定本校的信息化建设短期、中期规划。

2、建立以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教研、教科、技术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学校信息化工作。

3、学校设立信息技术教研组,与学科教研组同级建制。其人员数量要求为:

高级中学(含职业学校):专兼职人员不少于 4 人(其中有 2 名专职人员);

初级中学:专兼职人员不少于 3 人(其中有 1 名专职人员);

小学:专兼职人员不少于 2 人(其中有 1 名专职人员)。信息技术教研组有明确的职责规范。

二、硬件建设:

4、城区学校及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全部实现宽带接入

5、建成校园网,做到班班通(每个班级和办公室都有端口)。

6、网络环境下可使用计算机数与在校学生数之比逐步达到1:8。

7、学校建成多媒体网络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学校实现办公电脑化,每个教师办公室至少有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实现校内互通。

三、软件建设

8、建有学校主页、教研组网页、班级网页及师生网页等,并定期更新。

9、按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保证学生上课一人一机。

10、积极主动、自主开发学校教学软件,学校有一整套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开发、教学和管理的措施和制度。

11、学校建有较为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库。

四、网络管理

12、校园网管理制度完善,落实到位。

13、重视校园网安全管理,不使用盗版软件。

五、师资队伍

14、在职教师按规定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合格率达省教育厅规定的标准。

15、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途径,中青年教师基本都能使用电脑或

网络进行多媒体教学。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整合课的评比及研讨活动。

16、网管人员定期培训,提高网络运行的安全和效率。

六、经费投入

17、保证经费。学校安排年度预算时,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投入占学校设施设备投入的30%以上,其中软件、硬件投入比逐步到达1:1。

18、规范收取电教费,合理使用电教费。

七、实验性

19、学校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验。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实际,立有专门的研究课题,并取得明显成效。

20、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整体要求,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途径,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评估细则

(修订稿)

一、说明

1、本细则根据《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建设标准》制订。

2、本细则采用二级指标三级等第制,A级指标有7项,加分项目1项, B 级指标有22项,基本总分值150分。

3、总分达120分以上的为实验学校。为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对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富有特色、做出成绩以及评估前两年内在省、市教育信息化专题会议上受表彰或作现场展示的学校予以加分,并计入总分。

4、评估验收采取听汇报、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看现场、听课等形式。

5、评估验收采用打分办法,各项指标在规定分值内由评估小组评议打分。

二、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评估验收

1、尚未建成校园网的;

2、学校未按《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

3、在职教师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比例未达标的;

4、当年校园网络安全出现严重事故的。

5、未按规定规范收取、缴纳和使用电教费。

三、评分总表

四、评分细表

城市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城市正在加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且在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始普及高级中学阶段的教育。随着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校园、校舍的条件与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造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学校建设标准,使学校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有章可循。这是制定本建设标准的基本目的。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新建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要视学校已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网、绿化等现状和具体情况,参照本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 第三条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是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制订的,在校舍各类用房的配置和面积指标上,首先要保证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的基本需要,配备必要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合理安排体育活动场地。同时,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对校园校舍的条件与环境的更高要求,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创造与完善。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都必须先规划设计,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建设。校园规划设计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城市规划的要求、周边环境情况和学校现状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校园规划设计要便于建设单位根据需要和可能分期实施。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要认真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同时还应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与相关建筑法规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六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中小学学制和班额人数的规定、生源、实行最佳规模办学的程度、办学的社会效益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Standard for school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and primary secondary and high schools DG/TJ08—12—2004 J10355—2004

2004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Standard for school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and primary secondary and high schools DG/TJ08—12—2004 主编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批准部门: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施行日期:2004年8月1日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沪建建[2004]289号 关于批准《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编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DG/TJ08-12-2004,自2004年8月1日起实施。 该规范由上海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总站负责组织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二〇〇四年五月十日

前言 本标准系根据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2003年以沪建建[2003]87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会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编制而成。 上海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DBJ08-12-90)(以下简称《90标准》)自1990年颁发以来已13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已不适应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2002年4月,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教育部以建标[2002]102号文联合颁发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并于2002年7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标准的修编,主要参照《国标》的内容,并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作了调整。关于用地指标,则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0年第40号公告颁布的《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分别对学校的建筑用地、体育用地和绿化用地进行了测算和调整。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2术语;3学校建设规模、设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4用地面积指标;5建筑面积指标;6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各单位在使用本标准时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告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地址:上海市愚园路460号;邮编:200041),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小学校食堂建设配置标准 试行

中小学校食堂建设配置标准(试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0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71号)、《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国食药监食〔2010〕236号)、《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中小学校食堂建设配置标准如下: 一、学校食堂应选择地势干燥、不易受到污染的区域。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25米以上,并设置在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加工场所内无圈养、宰杀活的禽畜类动物的区域(或距离25米以上)。 二、食堂面积应执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食堂应设置独立的粗加工切配区、烹饪区、备餐间、食品库房、就餐场所等。加工操作间(粗加工切配区、烹饪区、备餐间)最小使用面积一般不小于8平方米。村级以下学校食堂就餐人数较少,多为简易食堂,规模较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标准,但必须确保食堂功能分区相对独立、科学合理。 三、各加工操作场所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进行设置。 四、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用具和容器,有明显的区分标识,存放区域分开设置。 五、食品处理区地面用无毒、不透水、易清洗、防滑的材料铺设。粗加工、切配、烹饪和餐用具清洗消毒等场所有排水系统。地面和排水沟有排水坡度。墙壁采

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平滑、不易积垢的浅色材料,粗加工、切配、餐用具清洗消毒和烹调等场所有1.5米以上光滑、不吸水、浅色、耐用和易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天花板采用无毒、无异味、不吸水、表面光洁、耐腐蚀、耐温、浅色材料涂覆或装修。 六、门、窗装配严密,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可开启的窗设有易于拆洗且不生锈的防蝇纱网(或设置空气幕),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安装自动闭门器。排气口及排水沟出口有网眼孔径小于6毫米的金属隔栅或网罩。 七、配备能满足食品留样需要的留样冰箱。 八、配备能正常运转的清洗、消毒、保洁设备设施,设施的大小和数量能满足需要。餐饮具自行清洗消毒的学校食堂,设置餐饮具清洗消毒专用水池,与食品原料、清洁用具及接触非直接入口食品的工具、容器清洗水池分开。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采用人工清洗热力消毒的,可设置2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餐饮具保洁设施,要有明显标识,结构密闭并易于清洁。 九、粗加工区至少设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2类食品原料的清洗水池。洗菜池不能混用,要有明显的使用标识标明其用途。烹饪区应配备有通风、排烟装置。 十、食品处理区设存放废弃物或垃圾的容器。废弃物容器与加工用容器有明显区分的标识。废弃物容器配有盖子。备餐间内的废弃物容器盖子为非手动开启式。 十一、食品和非食品库房分开设置。食品库房内食品应分类分区的标识清楚、离地离墙存放。

学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附加说明 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

原则。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六条学校建设规模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 二、学校规模和班额人数 1、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45人。 2、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3、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50人。 4、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5、高级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第七条校舍用房的组成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1、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曲靖财经学校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响应教育厅推进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号召,特制定本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员: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及家校互动。 5、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完善信息资 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在学校常理和德育教学中运用资源平台,开展员工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 4、全面实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情况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 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 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 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doc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施行日期:2002年7月1日 关于批准发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 校舍建设标准》的通知 建标[2002]102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建设厅、计委、教育厅,直辖市建委、计委、教委,计划单列市建委、计委、教育局(教委): 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1989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989]30号)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暂行办法》([90]建标字第519号)的要求,由教育部门会审通过,批准为全国统一标准予以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建设标准的管理由建设部、国家计委负责,其具体解释工作,由教育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00二年四月十七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附加说明 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第六条学校建设规模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 二、学校规模和班额人数 1、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45人。 2、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3、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50人。 4、完全中学: 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5、高级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第七条校舍用房的组成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1、完全小学:设置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2、九年制学校:设置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划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四章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第五章校舍主要建筑标准 附加说明 附件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条文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城市(包括建制镇)新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改建、扩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结合的关系。 第四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的原则。学校的规划设计要便于分期实施。改建、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设备。 第五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的组成 第六条学校建设规模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 二、学校规模和班额人数 1、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45人。 2、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 3、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每班50人。

4、完全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5、高级中学: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 第七条校舍用房的组成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三部分组成。 二、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1、完成小学:设置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2、九年制学校:设置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3、初级中学:设置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合班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4、完全中学:设置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合班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5、高级中学:设置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及其辅助用房;合班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理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 三、办公用房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设置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社团办公及广播室,会议接待室、德育展览室、卫生保健等管理用房。 四、生活服务用房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应根据办学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工单身宿舍、教工与学生食堂、开水房、汽车库、配电室、教工与学生厕所等用房;可设置学生宿舍、锅炉房、浴房、自行车库等用房。 五、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民族学校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增设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用房。 第三章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 第八条学校网点布局 一、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应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点。新建住宅区内,要根据规划的居住人口及实际人口出生率,建设规模适宜的中小学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应符合下列原则:1、学生能就近走读入学;2、学校应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3、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 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 年完成 (1 )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 (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 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

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苏州市建设局下属事业单位

苏州市建设局下属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2005年6号令)、《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补充工作人员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府办…2002?117号)有关规定,苏州市建设局下属4家事业单位,因工作发展的需要,公开招聘工作人员5名。现将有关招聘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基本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法犯罪记录; (二)符合招聘岗位所规定的具体资格条件; (三)具有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身体条件。 二、招聘岗位、人数及专业和资格条件 注:上述招聘在职工作人员的岗位,在符合学历、专业、其他资格条件的前提下,其年龄条件为:具备本科学历和工程师职称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3年1月1日后出生)。具备研究生学历或副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68

年1月1日后出生)。 三、报名时间和地点及所需应聘材料 1.报名时间:2008年4月18日9:00~15:30。 2.报名地点:苏州市人才市场(苏州市干将西路288号)。 3.应聘材料:社会在职人员须出示本人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以及应聘岗位所需的其他资格证书,应聘有户籍限制岗位的另需出示苏州市区户籍证明、劳动人事关系证明或档案托管证明;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需出示本人身份证、学生证、《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含在校课程成绩单)及应聘岗位所需的其他证书。以上材料均需出示原件和复印件,另附个人简历1份和个人近期同底免冠照2张,《苏州市建设局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报名登记表》2份(下载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415869924.html,;https://www.doczj.com/doc/f415869924.html,)。 四、考试 本次招聘原则上不进行笔试,直接进行专业面试。考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将另行通知。 如招聘岗位计划数与应聘人员数比例达到1:15的,先组织专业笔试。笔试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合格分数线为60分,笔试成绩带入面试,占总成绩的30%。从笔试成绩合格分数线以上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按1:3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的人选。 面试以百分制计算,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第三位四舍五入,合格分数线为60分。面试成绩当场公布。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面试成绩相同的以笔试成绩高者在前。 考试成绩公示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f415869924.html,。 五、体检

中小学建设标准.doc

一、总则 为促进本市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提高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市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规划,特制定《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是本市各级政府规划、设置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标准》规定的各项建设标准是本市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执行的基本标准。 《标准》有关场所建设及配置设施、设备的具体要求,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和实施意见,并根据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标准》的实施遵循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分级管理的原则。本《标准》将标准化学校分为一、二、三级,即市级标准化学校标准(简称一级,下同)、县级标准化学校(简称二级,下同)和乡镇级标准化学校(简称三级,下同);全市各普通中小学校对照《标准》和《长沙市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督导评估方案》,在符合相应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创建并逐步升级达标;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牵头组织《标准》的实施,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一级标准化学校的认定,各区、县(市)政府根据《标准》,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计划,各区、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二级、三级标准化学校的认定;各级政府对升级达标的学校应给予奖励。 二、学校选址、规模、规划与设计标准 (一)学校选址 1、学校选址应当符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且适应城市建设实际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并调整学校布点,

具有适宜规模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市区内历史形成的不合理布局,可与城市改造建设相结合,进行调整。 2、新建学校应首先注重安全因素。选址不应设在近污染源处、山丘滑坡段、悬崖旁、泥石流地区及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高压线缆、易燃易爆设施、市政管线和市政道路等不应穿过校园。 3、学校的选址应当避开公共娱乐场所、集贸市场、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气源调压站、高压变配电所、垃圾站及公安看守所等场所。 (二)学校规模 1、为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一所学校的规模(班数规模、学生人数规模、用地及建设规模)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凡符合本《标准》规定规模的学校为“适宜规模学校”,新建或改建学校应以适宜规模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2、依据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本市学校原则上小学每班学生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每班学生不超过50人。学校的适宜规模如下: (三)校园规划与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1、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围绕物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信息标准、精品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素材、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虚拟过程库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文献资源建设以服务教科研、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山西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图书文献信息的需求为目标,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合理配置的馆藏资源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发虚拟教学环境和虚拟生产过程等,提高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同时与企业互动,实时把企业的工作、生产信息传送到课堂中,满足学生、教师、企业相关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随需的产学研需求。 2、建设内容 围绕物流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信息集成管理软件和自动化网络设施更新建设、电子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建设。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有网络基础上,提高联通和教育科研网带宽,通过扩充和完善网络主干设备和汇聚层设备,实现双路核心、万兆主干,千兆桌面;部属防火墙、网络监控、流量分析、漏洞扫描、入侵防御、WEB安全防护、审计认证等完整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实现网络资源的海量存储和数据备份,建成一个接入方便、高速稳定可靠,能够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需要的网络支撑平台。 ①网络运维设施建设 将网络带宽提高到200M,网络覆盖到学校各个脚落,保障校园网用户对信息资源访问的需求。将校园网主干建成万兆双核心、双链路的双星型架构;增加高性能汇聚交换机,实现对校园网各接入单元的灵活控制。购置核心路由器,增加业务运维管理系统,在提高网络服务性能的同时不断提高网络监控能力,实现校园网络高速稳定的运行。 ②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建适合农村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满足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的基本要求,合理确定校舍建设标准,全面提高学校建设水平,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制订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校园规划设计和建设规划用地的依据,也是项目设计审查和工程监督检查的尺度。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乡(镇)及以下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 第四条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必须确保师生安全。在抗御重大意外灾害时,学校可作为周边地区的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第五条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规划后建设。学校的总体规划在满足安全和功能的前提下,应严格执行资源节约的方针政策,注重技术、经济对比分析。 第六条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 第一节建设规模 第七条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学制、学校规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确定。 第八条学校规模和班额宜根据生源按下列规定设置: 一、小学:非完全小学为4班,30人/班;完全小学为6班、12班、18班、24班,近期45人/班,远期40人/班。 二、初级中学为12班、18班、24班,近期50人/班,远期45人/班。 第九条建设规模和建筑面积指标。 一、农村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指标和基本指标。新建学校应按规划指标进行校园总体规划,首期建设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基本指标的规定。 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指标应符合表1-1、1-2、1-3的规定。 表1-1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和生均建筑面积规划指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

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司法局关于印发《苏州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 工作奖惩暂行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调解 【发文字号】苏住建物[2013]11号 【发布部门】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原社会治安综治委)苏州市司法局 【发布日期】2013 【实施日期】20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司法局关于印发《苏州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奖惩暂行办法》的通知 (苏住建物〔2013〕11号) 各市、区住建局、综治办、司法局,苏州工业园区国土房产局,太仓市城市管理局;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现将《苏州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奖惩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苏州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苏州市司法局 苏州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奖惩暂行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促进我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调动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苏州市物业纠纷调解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11〕52号)精神,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奖惩对象)全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兼)职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员。 第三条(考核内容) (一)先进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1)有专门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办公场所、调解室和必要的办公设备; (2)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和规定数量的专(兼)职人民调解员; (3)有健全的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4)积极开展物业纠纷人民调解的宣传,辖区内业主、物业管理人员熟知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范围、程序; (5)按照物业管理政策法规和人民调解工作程序,接待当事人,受理物业纠纷调解申请;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和应用 发表时间:2005年6月26日作者:泉州市第二实小来源:本站原创阅读:185次 泉州市第二实小 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指出:"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教育信息化设备初具规模, 学校校园网于2000年9月建成开通。整个校园网有三台服务器,三十多台学校管理、教学用计算机。学校内所有的教室、办公室都有校园网的信息点;学生电脑室的120多台计算机也接入了校园网。三台服务器,分别作为校园网的Web服务器、代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VOD服务器和资源库等用途。我校通过2M 光纤专线直接接入因特网,校园网的主干使用CISCO Catalyst 3524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结构,100M交换到桌面。并已有了满足两个班学生同时使用的两个电子网络教室,二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学生电子阅览室,一个软件制作室,一个校园电视台。在软件建设上,经过多年积累,我校已拥有包括各年级各学科、各种载体的软件资源,软件资料库已经初具规模。 网络是建成了,但如何发挥其作用呢?针对目前应用的主流还是集中在通过制作课件来改进教师教学的呈现方式,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并没有全面实现,信息化教育网络资源的潜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的情况。我校积极探索,力争有所突破,以争取有跨越式的发展。 一、以科研课题为切入点,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 有了科研课题,你必须去研究,只有去研究,你才会有成果。为了使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深入到教育教学中,学校利用申报的省级立项课题《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人格教育环境》为依托,积极探索,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能力。其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营造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运用各种媒体协调教学,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信息道德品质。 2、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模式。 3、进行视频案例的制作、分析、反思,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4、运用网络技术构建互动平台,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课题在省电教馆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根据本校学生人格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它在结构上是培养目标和信息技术条件的整合;功能上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与适应社会环境的统一;在评价标准和方法上是以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为主。由此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的模式。 如:课题组成员组之一的艺术组的老师,充分利用一、二年级班级有计算机的优势,给学生练习提供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如:美术作品欣赏、舞蹈欣赏、卡拉OK演唱的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广泛的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还结合多媒体开展了"韵之旅"民乐欣赏音乐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课题组成员之一的数学组,设计的《小小导游员》一课,教师先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泉州丰富的旅游信息,同时让学生通过交互研究自己选择旅游路线,并设计最佳旅游方案。活动中学生要考虑时间安排、资金开支、体力消耗等多种因素,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如: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课《小小设计师》,抓住生活实际问题,对新房子进行房间铺砖和室内摆设这两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的原则,在房间铺砖问题的解决上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计算来选择合适的砖,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室内摆设问题的教学上,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学生在电脑上利用与室内摆设相关的资料在PhotoShop环境中模拟设计室内摆设,使学生个性张扬,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的结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在肯定自己的同时,发现不足,促进今后的进步。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课题组的各成员小组正逐渐走上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路。在科研实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