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尿的形成和排出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学案(B)

教师寄语:关爱生命,关注我们的健康!

教材分析: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分析知道,整合了消化吸收、血液循环、呼吸和排泄等知识的综合性题目成了中考的热点和趋向。常以选择、识图分析及综合考查等形式命题,而且分值很高。

学习目标:

1、正确识记排泄的概念及排泄与排遗的区别。

2、结合泌尿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示意图,认真分析尿的形成过程,并能区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异同。

3、学习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预习并尝试完成下列知识网络

基本概念→排泄:人体内的物质分解时产生的???、???、和???

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和少量的、以形式排出。

排泄途径呼吸:和少量的,以形式排出。

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填空题 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②、③和④。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肾小球滤过膜由①、②和③ 3层结构组成。 5.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肾单位,由②细胞、③细胞和④组成。 6.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调节和③调节。 7.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 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 ②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______,生成原尿,②和③,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②和③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②和③。 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肾血浆流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 12.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和③。 13.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和②的调节。 14.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①、②和③的作用。 15.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一个①和一个②。 16.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①______,H+-Na+交换②______ ,K+-Na+交换③,因而血钾④____。碱中毒时则发生⑤的变化过程。 17.若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渗透压,这种尿称为①尿;若低于血浆的渗透压,则这种尿称为②尿。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发生严重障碍时,无论饮水多少,将排出③尿。 18.肾外髓高渗主要是由①形成的,内髓高渗是由②和③共同形成的;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④是形成髓质高渗的动力。 19.肾小管髓襻通过①作用形成髓质高渗;直小血管通过②作用维持髓质高渗;内髓集合管在③的介导下利用髓质高渗,对尿液进行浓缩或稀释。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① _,它的分泌受②和③的调节。 2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①和②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③储存并释放入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④和⑤对⑥的通透性,使尿量⑦。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⑧和⑨。 22.测定血浆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①的功能,还可以测定②,③和推测肾小管的④功能。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①,高级中枢通过阴部神经影响尿道②的活动而控制排尿。 24.腹下神经兴奋时,引起逼尿肌①_______,尿道内括约肌②_______,从而有利于尿的储存;盆神经兴奋时,则使逼尿肌③,尿道内括约肌④,有利于尿的排放。二、选择题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精编版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赵慧慧4月13日77班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排泄? (二)导入 我们刚刚复习了人体的代谢废物的种类,在人体内,少部分的代谢废物形成汗液通过皮肤排出,而大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同学们对泌尿系统了解么,在泌尿系统中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

(三)讲解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P60图11-2,尝试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教师总结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结合各器官的作用,讲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3.学生阅读观察课本62页,思考下列问题 (1)肾脏由什么构成 (2)每个部位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讲解总结并板书 肾脏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由肾单位构成 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过度:我们了解了肾脏的具体构成,那么在肾脏中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各组成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呢? 4.教师画图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并讲解肾单位中的组成部分在尿液形成中分别起到的作用 A.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B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生思考: (1)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的原因(2)某同学去尿检,医生发现他的尿液中有红色物质,请问该同学发生的病变位置在哪?若尿中有糖,说明哪个结构可能出现问题? 过度: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要时刻进行新陈代谢,血液要循环流动,由此可知尿液也是时刻在形成,而我们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才想去厕所呢? 5.学生议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 (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赵慧慧 4月13日 77班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排泄? (二)导入 我们刚刚复习了人体的代谢废物的种类,在人体内,少部分的代谢废物形成汗液通过皮肤排出,而大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同学们对泌尿系统了解么,在泌尿系统中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 (三)讲解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P60图11-2,尝试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教师总结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结合各器官的作用,讲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3.学生阅读观察课本62页,思考下列问题 (1)肾脏由什么构成 (2)每个部位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讲解总结并板书 肾脏 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由肾单位构成 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生理学习题库——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A1型题〕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 致密斑 B 系膜细胞 C 间质细胞 D 颗粒细胞 E 感受器细胞 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肾血管血压变化 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 C 肾小管内压变化 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集合管 E 肾单位 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A 血流量小 B 血流分布均匀 C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负电的小分子 B 带正电的小分子 C 电中性的小分子 D 带正电的大分子 E 带负电的大分子 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囊内压 E 全身动脉压 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自身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负反馈调节 D 正反馈调节 E 前馈调节 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B 肾内压下降 C 血浆胶渗压增高 D 肾血浆流量增多 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内压升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 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12 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 基侧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 管腔膜上的生电性转运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尿的形成与排出》。共分六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练习和检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 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 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 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 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 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习题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习题 一、选一选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尿素 C ?氧气 D ?多余的水与无机盐 2.人体血液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如尿素,在经过肾小球形成原尿的过程中, 要穿过几层管壁?( ) A ? 1 层 B . 2层 C.3 层 D.4 层 3.由血液形成尿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 .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B ?血液-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尿液 C ?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 ?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4.下列有关肾小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B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 C .肾小球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D?肾小球与肾小管相通 5.某肾病患者的尿量比正常人增大数倍,该病人肾脏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肾小囊 6.每个肾脏的肾单位大约有( )

A .100 个 B.100 万个 C .1000 万个 D . 1000 个 7.成人每天可以产生原尿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 .5升,与之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 A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 .肾小管处的重吸收作用 C .肾脏本身的代谢作用 D .肾小管的运输作用 8.人体制造尿液的“工厂”是( ) A .膀胱 B .肝脏 C .肾脏 D .尿道 9.肾脏是由什么组成的( )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 .肾单位 10 .血液从左心室出来,流经肾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B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也减少 C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D .氧气、尿素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二、填一填 1 .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 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 ,肾单位由 ______ 、___ 、 ____ 组成. 2.泌尿系统由_______ 、_____ 、 _____ 和_____ 等器官组成.其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 每个这样的单位主要由 ________ 、____ 和_____ 组成. 三、想一想 1 .下面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三个中主要物质质量分数比较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回

【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 识点总结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

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提醒: 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排尿的意义: 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提醒: ①一个人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血浆在肾小球处滤过,滤过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重吸收和分泌,最后形成尿液,再经肾盂、输尿管、膀胧和尿道被排出体外。可实现以下功能:①排泄代谢废物和被摄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并维持体液渗透压的稳态;③调节酸--碱平衡。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一)肾单位的构成 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单位。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团经分支又再吻合的毛细血管网,被足细胞包裹,并形成肾小囊的脏层。肾小囊的壁层与近球小管壁相连续,脏层和壁层之间即肾小囊的囊腔。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然后进入肾小管。肾小管可分为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髓袢又分为降支和升支。其中降支包括近球小管的直段和髓袢降支细段;升支则包括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远球小管经过连接小管与集合管相连通。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外层的肾单位,其髓袢较短,称为皮质肾单位。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内层靠近髓质的部分,称为近髓肾单位,具有长的髓袢。近髓肾单位的特点是其出球小动脉的分支除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外,还形成特殊的直小血管,与髓袢及集合管伴行,形成袢,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中起重要作用。 (三)滤过膜的构成 滤过膜,即滤过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窗孔,水、小分子溶质都能自由地通过这些微孔;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能阻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基膜是一层有孔的基质。相邻足细胞的足突互相交错对插,形成滤过裂隙膜。 此外,肾小体有系膜细胞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周围,有收缩能力,能影响毛细血管血流,并使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二、集合管 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近球小体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昌邑市实验中学卢静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4)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 2、准备实物(新鲜的猪肾) 3、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这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国。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 捐肾救母,感动了天下所有的人……难道肾对人体如此重要吗?肾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肾的结构 1、多媒体展示人的排泄途径,了解排泄的概念,认识到肾是排泄的主要器 官。 2、观察肾的结构 出示猪的新鲜肾,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1)描述肾的形态特征 (2)肾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3)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3、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动画演示有宏观到微观:肾—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1)课件展示: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图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①肾单位是怎样组成的? ②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 探究二:尿液的形成 1、教师播放尿液的形成动画,学生观看并思考: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被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成分没有被滤过?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李 亲 顾 初 级 中 学 许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少版)初一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好动,思维发达但欠缺抽象思维。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再结合教具的动画演示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尿液形成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排泄的途径。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 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 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 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 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 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肾脏的结构和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4、列举泌尿系统的卫生常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2、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观 点。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喝了水,一部分会形成尿排出,这部分水可能不经过 ...的部位是( ) A.肺 B.左心室 C.肾动脉 D.肾静脉 *.原尿与尿液在成分上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新吸收作用 C.收集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升。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排尿意义 的阐述中,不恰当 ...的是( )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对人体内调节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有重要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B.肺、皮肤和肾脏都具有排出尿素等含氮废物的功能 C.在肾脏结构中,肾小囊腔、肾小管内依次流动的液体是原尿、尿液 D.尿素在原尿中一般不被重吸收 *. 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 从肾脏流出的血液里含量基本不变的是( ) A. 尿素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蛋白质 *. 代谢正常的健康人,在下列液体中不该 ..含有葡萄糖的一项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原尿 D. 尿液 *. 尿液中的尿素主要来自体内哪一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 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 肾小囊 B. 肾小球 C. 肾小管 D. 收集管 *下列关于排尿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 尿的形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断的 B. 膀胱贮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尿意 C. 人在一昼夜中的排尿量与饮水量相等 D. 经常不及时排尿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 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 从肾脏流出的血液里含量明显减少的是( ) A.尿素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 D.蛋白质 *.下列哪一项不参与 ...尿液形成的过程() A.输尿管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排尿意义的阐述中,不恰当 ...的是()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原尿和尿液在成分上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有滤过作用B.肾小管有重新吸收作用 C.收集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某人经常口渴,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化验结果尿中无糖,此人病变的部位是()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输尿管 D.肾盂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学习,建立在掌握肾脏的位置和结构的知识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首先说明了排泄的定义,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观察肾的结构,再进 行“观察与思考”完成对肾单位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排尿是最主要的一条排泄途径。要能很好地理解排尿这条途径,必须先弄清楚 泌尿系统的结构,而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所以尤其要弄清楚肾脏的结构。因此,肾脏的结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肾脏的结构比较复杂,出现的名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所以,将这部分 知识这样处理: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观察肾的结构),使学生对肾脏的结构有 个感性认识,熟悉各结构的名称。然后用自制的CAI课件,将肾脏的结构按从 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弄清楚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尿的形成打下结构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肾单位的微观结构时, 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课件显示的图片,讲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囊腔和肾小管的关系,并强调它们的壁是由一层细胞构成,为讲 解尿的形成打下基础,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突破尿的形成这一难点打下 基础。 “尿的形成”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尿的 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相比之下,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比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此处教学首先要让 学生明白尿是通过过滤血液形成的,代谢废物是由血浆运送来的,再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主要成分比较表,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尿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 简单的模拟实验和动画课件中尿的形成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体会血液流经 肾小球时,滤出了些什么物质;流过肾小管时,重吸收了些什么物质。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和形象思维,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对尿的形成 这一生理过程,能有清晰的认识。 “尿液的排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教材用简明又准确的语言和插图进 行了描述,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就能掌握。有了泌尿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 基础知识,尿的排出和排泄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故稍作讲解即可。 本章教材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教学上要注意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形 象思维。教学中要突出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方法:分析一个器官的结构时,总是 从宏观到微观来进行的;强化一个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 相适应的。同时,本节内容与肾脏内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以及有关血管、血浆 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师不能孤立地讲解本节内容,必要时要通过引导学生 回忆旧知识来一步一步导入新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前概念构建新的知识。 【教学目 标】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生物课例研修心得一、基本信息 (1)学科:生物 (2)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年级(册):七年级 (4)课题名称:《尿的形成和排出》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 (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这些都是代谢废物。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问:排泄都有哪些途径呢? 答:1、皮肤(汗液的形式);2、呼吸系统(气体的形式);3、泌尿系统(尿的形式)。 在这三个排泄途径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是人体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懂得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体有八大系统,尿液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因此,要了解尿的形成,就必须先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看大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一个器官能完成一定的功能,必然有它特有的结构相适应,否则,怎么不是在心脏形成尿液呢?那么,肾脏是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它能形成尿液呢? (板书)二、肾脏 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和内脏模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姓名:关芳单位:东郭中学 课时课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5 年 5月 6 日,星期一,第 3 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重点) (3)、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难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原尿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比较抽象,人体必须保持每一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才能保证体内的水盐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容易理解。本节的教学,用病例导入,采用问题引导,层层推进,让学生从图片,动画,资料分析中,形成概念,获得真知。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法,资料分析法讨论法。学生学习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课前准备:解剖盘,解剖刀;新鲜的猪肾脏两个,将其一用解剖刀剖开;多媒体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 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3分钟 情景导入:2011年我市一医院收治一病人:面黄有轻渡浮肿,双下肢水肿,听讲,观察尿检图片 通过病例导 入,让学生 初步了解肾 病的表现和 透析治疗。 展示尿检单 与后面设计 尿的形成 中,肾脏的

肾区钝痛,尿检结果如图。医生让其 通过血液透析来治疗。 血液透析是用机器模拟肾脏功能。展示图片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的病人很痛苦,我们刚才的那位病人他的肾脏怎么啦?他的尿液检测单上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什么要做透析? 我们要揭密,还得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学起。;观察血液透析图片, 有学生很震惊,也很害 怕,讨论他什么情况需 要做这样的治疗,很疑 惑,学习兴趣也很高 病变部位可 以呼应,同 时可以检查 学生的学习 情况。血液 透析,模拟 肾脏功能, 与后面设计 血液透析原 理相呼应, 激起学生的 学习兴趣, 展示真实透 析图片让学 生获得感官 认识,同时 有助于学生 形成爱护自 己,珍爱生 命的观念。 目标领学重点清楚2分钟一、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 2、说出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3、描述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2、肾脏的结构和特点 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 收作用。 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目标明确, 学习才有方 向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 肾单位(nephron) 2. 致密斑(macula densa) 3. 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 4.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5.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6.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7.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8. 肾小管的分泌(tubuler secretion) 9. 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10. 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 11. 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12.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13.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14. 水利尿(water diuresis) 15. 肾素(renin) 16. 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17. 清除率(clearance, C) 18. 自由水清除率(free-water clearance, CH2O) 二、填空题 19. 尿生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0. 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________,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1. 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 22.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滤过平衡点就移向________,故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4. 肾脏通过重吸收________和分泌________,以及分泌氨,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5. 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________。正常情况下,滤过的葡萄糖均在_______被重吸收。 26.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 27. ________是形成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而________和________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28. 外髓部组织间隙高渗是________主动重吸收________形成的,内髓部组织高渗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 同构成的。 29. 正常成年人终尿的排出量每日约________,尿量和尿的渗透浓度可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每日 尿量超过________称为多尿;24h尿量少于________称为少尿;24h尿量少于________称为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习题及答案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单位 4.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8.重吸收9.肾小管的分泌10.肾糖阈11.低渗尿 13.渗透性利尿 14.球-管平衡 15.水利尿 二、填空题 19.尿生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0.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________,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1.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 2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4.肾脏通过重吸收________和分泌________,以及分泌氨,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5.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________。滤过的葡萄糖均在_______被重吸收。 26.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 29.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利尿。 31.血管升压素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使尿液________,尿量________。 32.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3.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将引起垂体后叶________的分泌增多。 36.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________带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可增加________的排泄和增加________ 的重吸收。 38.膀胱充盈,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沿________传入,到达________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________传出。 三、选择题 A型题: 39.通过下列哪项可完成肾脏的泌尿功能? A.肾小体和肾小管的活动 B.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活动 C.肾小体、集合管和输尿管的活动 D.肾单位和输尿管的活动

尿的生成和排出概述

尿的生成和排出概述 「考纲」 1.肾小球的率过功能:①肾小球率过率和率过分数的概念;②影响肾小球率过的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①近球小管对Na+、水、HCO3-与葡萄糖的重吸收;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CI-与水的重吸收、对H+的分泌。 3.尿生成的调节:①肾内自身调节;②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4.清除率:测定清除率的意义。 5.尿的排放:排尿反射。 「考点」 1.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原尿)量。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为19%。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是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有效滤过压、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肾血浆流量。 4.近球小管是重吸收的最主要部位,葡萄糖和氨基酸100%在近球小管重吸收。HCO3-以CO2的形式重吸收,所以重吸收速度快。 5.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K+-Na+交换减弱,导致肾脏排钾减少,出现高钾血症。碱中毒时正好相反。H+的分泌是肾脏排酸保碱的过程。 6.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小管液渗透压增大,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例如,糖尿病人的多尿和甘露醇的利尿原理。 7.人体在进行剧烈劳动或发生大失血、严重缺氧等病理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小球率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8.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是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 9.大量饮入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0.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其生理作用是保Na+、水,排K+。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以及血[K+]升高或血[Na+]降低均可刺激醛固酮分泌。 「试题」 1.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动脉血压降低 E.疼痛刺激 答案:B 2.与近髓肾单位相比,皮质肾单位的特点是 A.数目少而体积大,髓袢长 B.入球、出球小动脉口径相近 C.出球小动脉后形成直小血管 D.肾素含量少 E.功能侧重于滤过和重吸收 答案: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