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唐悯农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中唐悯农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中唐悯农诗歌的史学价值
论中唐悯农诗歌的史学价值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武术价值功能发展演变

浅析武术价值功能的发展变化 魏娜娜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作者简介:魏娜娜女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要: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沿革到今天而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它没有由于火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技术在实战中逐渐减少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仍在不停的发展变化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依据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古代、近代、当代三大历史阶段来论述武术价值功能体系的演变、发展历程。 关键字:武术技击健身娱乐教育 1古代武术价值功能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由远古萌生发源,发展为武术形态的雏形。武术从原始,就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价值、功能结构体系,对社会的进步发展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1 武术的技击价值 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开始萌发、发展。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在生存竞争中,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兽斗,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的技击开始了萌芽。同时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始转化为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具和技能,有力促进了技击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格斗能力也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离了出来。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尤为突出,历代统治者无不极力加强军队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提高士兵作战的技能。春秋战国《孙子兵法》中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何良臣在《阵纪》中也说军队必须使装备精良,以提高战斗力,下至民间的团体或个人间的格斗,虽大都是为了团体或个人的私利,没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格斗的技术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所以武术的技击价值在古代就成了它的主要社会价值。 1.2 武术的军事、娱乐健身、宗教价值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为了争夺食物、领地以及性选择而发生争斗。氏族部落之间开始出现有组织的战争,为适应战争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群体组合,于是萌生了武舞,也叫战舞。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享乐需要有了很高的要求之后,对安全的需要,对自卫的需要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政治、集团、国家的利益日益增加,自卫意识也日益强烈。同时,为了准备战争,首先就要组织军队,正是由于军事在国家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军事训练是国家行为,武术也就成了由国家推动,随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而存在、发展的军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晋南北朝时,由于争斗不断、战乱频繁,战争的现实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特别是民族间的战争,使得各民族的武艺得到了发展与交流,同时两晋兵制继承汉魏仍以“世兵制”为主,这种制度使军事技能包括武艺成为家传,对促进军事武艺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运用于阵战的军事武艺,伴随作战方式的变化也发生了演变,但更重要的是武术表演性、竞技性、娱乐性及健身性等社会功能的出现。武术在古代主要社会价值在于技击,健身价值是武术次要的社会价值,因为人们还有许多其他健身手段,但习武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古代就有自己独特的健身术,如导引养生术,唐豪先生称“嵩山少林传习和汇辑的”一些中国古代的养身术为“体操”,中国古代导引养生术中的动作就是体操,养生术的技术和武术的相互结合,使武术具有了特殊的健身价值。娱乐性也是中国武术一个重要的特征。艺术表演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中的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描写军事活动的武舞的动作素材来自于战争或军事训练的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性武术便有较多的出现,至秦汉,“讲武之礼,罢为角抵”指先秦习武之礼仪活动向着戏乐方向转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资料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认识对象的内涵不同。从广义上说,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对象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秦人修筑长城和秦代长城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强调这一点,对于反对和批评卡尔纳普、艾耶尔等学者否认价值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认为价值认识只表达认识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不是在表达一种即使我们个人的感情各不相同但却仍然是可靠的事实”(罗素:《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3页。),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事实的内涵来看,作为历史事实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的属性、结构、本质、规律及其演变发展的事实;作为历史价值认识对象的事实,是有关历史意义的事实,即一定的历史现象(价值客体)与一定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及其运动结果的事实。因此,历史事实不同于历史价值,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也不同于对历史价值的认识。 (二)认识的目的不同。历史事实认识的目的是要回答历史是什么,或历史是怎样的问题。历史价值认识的目的是要了解历史有什么意义,或有怎样的意义。它既包括历史原生的义,也包括历史的衍生和延伸意义。如秦长城对古人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秦长城对我们今人具有的历史意义,都是历史价值认识所要把握的对象。 (三)认识的方向和重心不同。历史事实认识反映的是历史的外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外的,认识的重心是在历史客体方面;历史价值认识反映的是主体的内在尺度,认识的方向是向内的,认识的重心是在认识主体方面。关于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页)。也就是说,人类的实践活动是遵循两种尺度进行的。两种尺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的方向和重心又各不相同。 (四)认识的形式不同。历史事实认识以客观历史为蓝本。认识者力求主观的认识与客观的对象相符合、一致,凡符合和一致的,则是真的、正确的,凡不符合和不一致的,则是假的、错误的。历史事实认识是真与假、正与误、是与非的判断。历史价值认识是认识者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历史的意义,凡符合一致的,则肯定它是正当的、好的、善的;不符合不一致的,则指出它的不正当、坏的和恶的。在感情方面,或加以称赞,表明它是美的;或加以谴责,指出它是丑的。历史价值认识是正当与不正当、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判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论述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 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 、旬, 虡是立柱,又作鐻。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它们记载了曾国以及楚、晋、周、齐、申等国各自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照。铭文中提到五十四个乐律用语,有三十六个是今人从未见过的,因而展现了先秦乐律的真实面目。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除了乐律外,每个钟都有铭文标示正、侧鼓音的音名,确认了古代乐钟的双音特性,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的诸侯身份地位提供了证据。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与课本同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 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铺陈华丽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一)

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一) 摘要]本文从流行音乐自身的优点,流行音乐所具有的时代性、流行音乐的大众性以及流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等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而详细地阐述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流行音乐特点时代性大众性文化的多样性 如今,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想起。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一个有如此多的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一定会有很多的魅力之所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流行音乐的价值之所在。 一、流行音乐自身的优点 首先,流行音乐的主题不仅在于其旋律优美、令人陶醉,并且还在于人们本身有生理基础去接受它。因为人的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流行音乐的节奏一般为80拍/分钟,心率和流行音乐节拍的接近就会产生共振,这种共振能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从而使循环的血量增加,有利于肌肉吸收养料,消除疲劳。 其次,流行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能够舒缓神经,刺激大脑皮层。进而可以使人们从紧张的精神负担中解脱出来,在轻松的音乐中得到休息,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因此,流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这种优点为流行音乐存在的价值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前提条件。 二、流行音乐具有时代性 我们都知道,从流行音乐出现到现在,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所以大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大众欣赏和传唱。如果我们去仔细地研究一下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流行歌曲里就会出现那个时期的缩影。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些歌曲长大的。而现在的小朋友大都是唱着成人的歌曲长大的。前几年,歌手雪村唱了一首《我们都是东北人》,很多小朋友就会唱了。然后,有个报道就说,当学校里问雷锋是谁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说不知道,有的小朋友就问雷锋是谁啊?有的则问雷锋是不是东北人?听了这样的报道,虽然让人觉得现在的教育存在着太多问题,同时也会感叹流行歌曲对国民的影响有多大,而流行歌曲所具有的时代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由于这种时代性,便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风格的作品,流行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 可以看出,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大众口味的特点,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流行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三、流行音乐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所产生的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很简单,并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中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进行过专门的音乐训练或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都能够唱歌或听歌,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大众性的特征,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使更多喜欢音乐的人加入到学习与研究的队伍中来,同样也推

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历史“高效四步 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研究成果 我校实施“初中历史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研究”(以下简称“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效果明显,主要成果如下: 1、解放和调动了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 开展“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感觉轻松和愉快,可喜的是学生学有所获,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接受。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学会质疑探究,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解放了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为我校培养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课题研究为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有效平台和手段,真正实现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教育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转变,切实推进了素质教育改革。同时为教师,特别为年轻教师专业成长创造了一条捷径,让他们尽快学会驾驭课堂能力,为提高课堂效率指明了方向。 3.开展高效自读教学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使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升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出

具有较强信息能力、探究能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群体。以课改实验以来的中考成绩为例可以说明:2010年中考合格率为45﹪,优生率为43﹪,2011年的中考合格率为60﹪, 优生率为55﹪,由此可见,课改对学生的影响真的啊。 4.为便于课题研究,实行教案电子化,实现师生共享教案,利用学校网站,实现师生网上交流学习,教学资源共享。 5.课题取得有一定影响的教科研成果,包括教师论文、实验研究报告等。更可喜的是,“高效四步十二式自读教学”模式已经被政治,地理,语文等学科尝试,效果不错,很受师生欢迎。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一、先秦诗歌:前1066~前206年 1. 时间:西周(前1066~前771年)→东周(前770~221年)【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 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6年) 2. 成就: (1)《诗经》——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收集西周初年(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7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风(105篇,十五诸侯国民歌)、雅(40篇,周直接统治区音乐)、颂(160篇,宗庙祭祀歌舞曲)”三部分,表现手法赋比兴。中国最早诗歌总集。 (2)《楚辞》——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战国后期屈原为代表创作的,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 二、汉代诗歌:前206~公元220年 1.时间:西汉(前206~公元23)→东汉(公元25~220年) 2.成就: (1)汉乐府诗:乐府采取和加工的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五言为主,中国诗歌语言形式一次创新。代表作《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陌上桑》《上邪》。(2)《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收入萧统《文选》,代表五言诗最高成就,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三、三国诗歌:220~280年 1.时间:魏(220~265年)、蜀(221~263)、吴(222~280) 2.成就: (1)建安文学:“三曹”和建安七子,他们诗作富有现实内容,情怀慷慨,爽朗刚建,被誉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a.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其中曹植成就最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被钟嵘誉为“诗中之圣” b.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等 c.正始文学:“竹林七贤”,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等,魏晋易代时期,政治黑暗,诗作多愤世嫉俗,隐晦曲折。 四、两晋诗歌:265~420年,同期十六国(306~439年) 1.时间: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2.成就: (1)左思:西晋人,《咏史》诗八首,明则“咏史”,实则“咏怀”。 (2)陶渊明:东晋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作品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后世称之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田园诗鼻祖)。 (3)谢灵运:东晋人,诗作清新自然,中国山水诗派开创者。 五、南北朝时:386~589年 1.时间:南朝(420~589年)与北朝(386~581年) 2.成就: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的锻炼价值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可以全面锻炼身体各项素质,还具有防身自卫的功能。它为适应人类生存竞争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至现代社会,武术的健身价值已更为人们所关注,在学校中加强武术教育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提高全民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1]以下谈谈武术的作用。 首先,武术可锻炼身体的柔韧素质。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的能力。它分为动力性和静力性两种。武术的压腿、耗腿、下腰等可以锻炼静力性柔韧素质,踢腿、翻腰等则可以锻炼动力性柔韧素质。据观察发现,经常练习武术的人,其柔韧素质普遍好于一般人。这些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腿踢过头部,有的甚至可将脚尖触及下颌。而没有经过专项练习的人甚至不能将腿笔直地抬过腰部。这是由于武术练习对人体一些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产生的。武术练习使人体肌肉、韧带组织的伸展性得到了增强,同时它也改变了关节面的结构,使关节活动自如。另外通过长期练习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调节功能得到改善,使主动肌收缩时,对抗肌充分放松,降低动作的阻力,保证运动幅度的加大。 其次,武术可以发展人体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它分为静力性与动力性两种。武术中的桩功可以锻炼下肢静力性力量,窜、蹦、跳、跃可充分锻炼动力性力量,武术器械的练习又能有效地发展上肢力量等等。在众多力量素质中,武术又侧重于速度性力量的发展,即使人体在极短时间内产生最快速度去克服阻力的能力。如推掌、冲拳、踹腿等动作,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拳脚以最快速度出击,并在最后一刻将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作用于目标,如有些武术好手就可以一脚将凌空抛起的木板踢碎。 再次,武术练习可以提高人体速度素质。速度是指人们用最短时间完成一定运动的能力。武术主要发展人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反应速度取决于兴奋通过反射弧的时间。如在散打练习中,当人的眼睛感受到对方向我冲拳的这一刺激信号后产生兴奋,兴奋沿反射弧传递直至效应器开始兴奋做出防御准备,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使得这段过程所需时间越来越短,从而提高了人的反应速度。再说动作速度,长拳讲究“拳似流星”,意为出拳要象流星一样迅疾有力。又如武术队员可以极快的速度在空中完成前后两次扎刀动作,这都说明了武术对速度的要求和训练作用。 第四,武术训练可提高人的灵敏素质。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长拳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就是形容武术的动作变化多、动静转换快。如腾空飞脚接马步砸拳,由一个快速腾空的动作迅速过渡到两脚落地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史学价值

试论“红色经典”作品的史学价值 2011级汉语言文学李鸽 【摘要】红色经典作品主要是指十七年文学中以现实主义作为唯一的创作方法,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的建设生活,把马列文论当成理论批评的标准,选择描写的人物形象是工农兵的小说。它们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为无产阶级统治服务,呈现出鲜明的统一化特点,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仅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贡献等方面对其史学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贡献不足和缺陷 (一)主题思想 红色经典作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叙述对象,“既是一面镜子,更是历史最内在的那种躁动不安的精神和情趣”①塑造了一系列兼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时代的典型。具体说来,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具有诗性的,描写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长篇小说。它表现了五十年代初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一次变革,个体所有制被集体所有制取代的变化。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②陕西渭河平原下堡乡的蛤蟆滩,作为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必然,小说把这个主题放在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背景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深刻性。解放后,贫苦的农民经共产党的带领,打倒了地主阶级和贫雇农,翻了身,分得了土地,然后又面临着道路的选择问题,有想继续维护个人私有制、走旧社会老路的富农,以姚世杰为代表,他们妄想延续依靠雇农、放高利贷的方式致富;也有苦于压榨剥削、生活困苦从而一心奔向社会主义的新人——梁生宝一类人。在这种两相分歧的情况下,共产党抓住了时机,适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深受个体所有制剥削的广大农民被激发起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热情。小说对农民这种要求和实现这种要求付诸行动的刻画,正是其思想主题的史学价值所在。

史学研究方法

史学研究方法 一 、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电子邮件、BBS 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 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 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例.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 ①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 .①正确,②③错误 B .②正确,①⑧错误 C .①③正确,②错误 D .③正确,①②错误 2.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 可能是 A .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a.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 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 (Turner )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第34卷第2期北京体育大学学报V ol134N o12 2011年2月Journal of Beijing Sport U niversity Feb12011 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 )))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刘彩平1,郭义军2 (11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陕西西安710068;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解释学方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武术理论和价值、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教育理论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进行解读。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学 校武术教育的需求,这也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尤其处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其绝大多数 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因而人们迫切地呼唤学校予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这中间也包括致力于社会适 应能力发展的武术教育,以便使之奠定以满足学生现实需要、释放武术教育功能和实现武术教育价值为内 容的基础,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中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83-04 The Value of C ontemporary School Wushu Education )))T he Development of Hum an Social Adaptation LIU Ca-i ping1,GUO Y-i jun2 (11Xi.an Institute of P1E1,Xi.an710068,Shaanx i China;21Xi.an Jiaotong U niv ersity,Xi.an710049,Shaanx i China) Abstract:U sing literature,hermeneutic and logic method,based on the theory of Wushu and value,educational value,M arx ist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t heory on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ex plain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 y Chinese schoo l Wushu education1T he v alu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reflects people demands of school Wushu e- ducat ion,which is decided by human social attribute,especially in school in the cur rent Chinese social tr ansit ion, most of t h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ocial interaction i s low,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all the schoo l to be a capabilit y o f so cial adjustment educatio n,which also includes Wushu educatio n w hich is committed to the capability of social adjustment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 r t he content of meet ing the practical needs of students,releasing Wushu educa- tio n funct ions and achieving the value of Wushu education,to make the students achieve t he capability of so cial ad- justmen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indiv idual socialization and social personalization1 Key words:contempo rary;t he valu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the capabilit y of social adjustment 教育界在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围绕教育价值的讨论异常火爆。诚如所知,大凡教育理论研究几乎基于教育教学实践,而教育价值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教育研究中富有生命力的领域之一,主要还是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现状,它要求研究者/从思想和理论上理顺相应的问题和关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0[1]诸如/怎样才能搞好学校武术教育0等问题则成了困扰教育界和武术界的重要学术问题。尤其学校体育在落实/健康第一0理念、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6和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6过程中要回答/怎样做才能实现学校武术教育价值0的问题。本研究以/武术教育价值0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0课题。 1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概念 国内唯一的5哲学大辞典6中把价值定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0/实践说0是对/关系说0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实践说认为:/价值0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2]。在教育价值概念上,人们普遍认为,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全部教育价值研究,就在于使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和客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趋于一致,并向积极的、肯定的和完善的方向发展[3]。在对价值涵义、教育价值涵义理解的基础上,对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也有了其哲学基础。对学校武术教育价值概念进行界定还必须清楚什么是学校武术教育。武术是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武术教育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因此,将学校武术教育界定为:在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以武术为教育内容, 投稿日期:2010-05-29 作者简介:刘彩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音乐在历史教学的史证价值与路径

音乐在历史教学的史证价值与路径 一、历史教学中音乐的育人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的“教化”功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在先秦时期的“六艺”中,“乐”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被儒者视为修养工夫的三大法门。在西方,柏拉图也说过:音乐蕴藏于灵魂深处,滋润身心。可见,音乐教育在个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音乐教育功能的写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不难发现,音乐和历史在培养道德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音乐与历史教学的完美结合,必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二、历史教学中音乐的史证价值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说:与语言相似,音乐也是人类灵魂的体现,伟大的音乐家们已经向人类传达了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表的事物,如果我们不想使这些事物成为毫无生气的古董,我们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去使尽可能多的人理解音乐的特别表现形式。毋庸置疑,音乐也是历史叙述的一种形式,把音乐引入历史教学,充分挖掘音乐的史证价值,对于历史教学和音乐传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