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香严寺简介

全国香严寺简介

全国香严寺简介
全国香严寺简介

全国四大香严寺山西柳林数第一

山西柳林香严寺

柳林香严寺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又称香严院,俗称鸽子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距今有1368年的历史。大唐贞元(公元785-805)年间,德宗李适赦赐“香严寺”匾额,高悬寺门,彰显皇家威严。提高了该寺的知名度,名声远播。

现存宋、金、元、明、清五朝建筑,占地7380平方米。寺内共有殿宇五院十三殿,其代表建筑为“一金七元”八个殿宇,是少有的多朝代庙宇,其中殿内保存完好的金代砖雕、屋面造型独特的黑釉琉璃,属珍贵文物,被有关文物专家称赞为“国内罕见"古建筑群体。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伽蓝殿、东西配殿等七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余皆明代所建。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为钟、鼓楼、十王殿、崇宁殿、伽蓝殿、随喜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后佛殿、玄天殿;两侧为膳房、僧房等。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立于高4米的双重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悬山顶式的。檐下斗五铺作双下昂,殿内后檐减去金柱两根,四椽的前端分置于内额与丁梁上,梁架结构规整,为四椽对后乳,通檐用三柱,

为典型宋金规制。殿内有一百零八块元代砖雕砌筑而成的长三十二米的佛龛台,雕刻有龙凤、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其雕刻技艺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砖雕艺术珍品。毗卢殿坐落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明间、次间辟隔扇门,稍间置直棂窗。殿内柱网布局采用减柱造,扩大了室内空间。檐下斗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为草做法,为元代特征。藏经殿为西院主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玄天殿为二层砖木构建筑,下层为三孔窑洞,上层为木构阁楼,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筒板瓦顶,前檐为廊,周设栏板、望柱,殿内存佛像5尊。与建筑同期,均为明代作品。香严寺内集金、元、明三个朝代建筑为一体,建筑特征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尤为珍贵的是寺内建筑的琉璃饰件,特别是四座大殿的黑釉琉璃,无论是色泽、还是烧造工艺,均堪称一绝。寺内存元碑2通,明碑3通,清碑6通,民国碑l通,经幢1座。

令人称奇的是香严寺三件宝,即风磨铜佛、铁杆蒿梁、山门鸽子。风磨铜佛高约一米,存于正殿,生锈后搬于院内,一经风吹即复旧如初。据说是明代柳林青龙村金火匠张济父子铸造,民国年间丢失。

铁杆蒿梁,横放于大雄宝殿梁间,约有碗口粗,长约三丈,这一原始森林中生成的奇蒿,为稀世珍宝,可惜于文革期间被某领导以权吞占,割制了木箱,留下了千古骂名。相传,唐代尉迟恭监造完香严寺之后,到锄沟山上打猎,发现铁杆蒿树,砍回后,刨的溜光圆滑,命工匠安放于大殿梁左右,作为镇寺之宝。

过去山门上安有鸽子一对,白天看鸽子形象逼真,月夜看,双鸽倒影于清河水中,好象在河饮水。关于鸽子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据说唐朝时,南山寺和尚友云潜心念佛,修成正果,丢下一双破鞋,弟子嫌那烂鞋碍眼,把鞋扔到寺坡,谁知破鞋刚一脱手即变为一对鸽子,在香严寺安了家,后被南方窃宝人盗走。前人曾留下“寻将瓦下浑无迹,相闻楼前却有声”的绝句。

其实,鸽子与佛教有一段渊源。在佛经中有许多关于鸽子的记载。<贤愚经>卷一「梵天请法六事品」中,有一些的记载佛陀释迦牟尼在生前多次转世中种种善业功得的”本生”故事。其中有一个本生故事说;有一只老鹰在追逐一羽鸽子,而当时那羽鸽子已无处可逃,就一头扑倒在萨婆王的脚下。萨婆王舍身救鸽,此事感动天帝。

相传,右印度大国阎浮提的国王名叫尸毗,是个心地善良、治国有方的贤德君主。一天,他理完朝政,坐在凉亭休息。突然,飞来一只雪白的鸽子惊慌失措地大叫:“救命呀!救命呀!’一只凶狠的老鹰在后面紧紧追赶。

尸毗王忙将飞来的白鸽放进怀中,眨眼工夫,老鹰也飞到了眼前,瞪着血红的双眼说:“快把鸽子交出来,我现在饥饿难忍!”

“那不行。”尸毗王说,“我曾发过誓愿,要普度一切生灵。鸽子求救于我,岂能让你活活吃掉?“说得好听!”老鹰恶狠狠他说:“你既爱惜一切生灵,为啥只救鸽子不管我的死活?要知道不杀它,我就得饿死!”

“这好办。”尸毗王对待者说:“快去端一盘上好的生肉来,让

老鹰饱餐一顿。”

“且慢,大王。我只吃刚杀的、带血的新鲜肉。”

这下尸毗王左右为难,救了白鸽,老鹰饿死,这不是救了一命又害一命吗?怎么办呢?一拍大腿,有了主意,自己腿上是鲜肉,割下来既救了白鸽,也救了老鹰,不是两全其芙吗?便下令让侍从拿刀端盘,立即割肉。

“还有一件。”老鹰阴险他说,“既然大王愿代鸽子割肉,请拿秤来称吧。割下的肉必须和鸽子一样重。

“好,我答应你的要求。”尸毗王令仆人拿来一杆天平秤,将白鸽放在秤盘内。但奇怪的是国王割尽了腿上的肉,不够鸽子重,割尽了身上所有的肉,还不够鸽子重。怎么办呢?为了救鸽喂鹰,履行诺言,他忍着巨痛站了起来,想坐于盘中,献出全身。但体力难支,昏了过去。

王后和大臣们的哭声惊醒了尸毗王,他挣扎着站起身,强忍疼痛,坐进称盘,刚好和白鸽一样重。

这时,奇迹出现了——大地震动,宫殿摇摆,飞天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老鹰和白鸽眨眼都不见了。尸毗王割下的肉全部长在身上了,完好如初,不觉疼痛。

据李国大老师考证,香严寺之所以俗称鸽子寺,更主要的原因是,如前所述,鸽子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当年玄奘从西天取经回来,也带回了佛教中舍身救鸽的故事。香严寺的建造者们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自然明白此故事的深远意义,深受感动。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他们建造香严寺,且在山门上安了鸽子一对,仿佛是佛祖的化身,立于青山绿水之间,保佑着柳林人民千百年来的安宁。

今天,鸽子已成为全世界和平、友谊、团结的象征,古老的鸽子寺又有了新的含义,象征着和谐柳林、平安柳林、吉祥柳林。

2001年6月25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柳林县对香严寺整体修缮进行了规划和设计,2003年4月,国家文物局以文保函【2003】 301号对香严寺总体保护规划及维修设计方案进行了批复。香严寺修缮工程总投资1000余万元,包括寺内各座殿宇的保护性修缮及寺内绿化、消防、防盗系统等配套工程。项目实施以来,重点修缮了大雄宝殿等7个殿宇,修缮建筑面积共计1186.69m2,2004年11月全部工程完工,全面开放指日可待。

河南淅川香严寺

香严寺又名香严万寿寺,地处淅川县城南40千米的仓房镇境。香严寺原有两座禅院,“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谓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库水淹没,现仅存上寺。上寺位于仓房镇西北4千米处,坐落在龙山岭南的群山环抱之中。 香严寺原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曾有僧众数百人,有“千顷香岩”之称。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香岩寺始建于唐”。又据《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勅赐长寿,其以香岩传,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亦称“香岩长寿寺”。其后屡废屡建,今日上寺基本为清代建筑风格。

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现存殿、

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41间。主体建筑有山门、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厅和藏经楼,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陪建东西客房、僧房和十王殿,并在东部另辟“静修院”,一进五庭院,步步登高。整个建筑严谨对称,规模宏伟,风格各异。山门为四柱嵌匾的石牌坊,面阔3间,上书“勅赐显通禅寺”6个大字,门旁两侧各蹲立一只高大雄浑的圆雕石狮。韦驮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走廊排列12根合抱大柱,雕梁画栋,华丽中更显得庄严肃穆。韦驮殿之后,便为凝月轩,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建筑,为达官贵人入大雄宝殿前的休憩之所。大雄宝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3间,两山出檐,四周走廊环立26根大柱,高约7米;檀嵌、插筋均为浓笔重彩,镂刻绘画;斗拱出头雕刻龙头、龙尾,状似盘龙;门扉全为填花透雕,每个瓣经精心设计,琢磨精细,纹理清晰,花叶相衬;殿内竖立8根“通天柱”,直托屋顶梁架,气势磅礴。尤其是大雄宝殿内满绘神佛壁画,总面积403平方米,均为明代作品,颇具文物价值。东、西二墙的彩色壁画,大小相同,分别长16.16米、高9.2米、面积10.28平方米,画中人物姿态各异、形神兼备、构图严谨,中为元始天尊,余为南、北、东、西四极太皇大帝。两幅彩色壁画是中原最大的彩色壁画。其余法堂、藏经楼、客堂、僧房以及其他建筑,皆规模宏大,各有特色,雕镂精细,别具一格。

整个寺院掩映在茂密的山林之中,翠竹、古树和泉水环绕,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寺东竹林内竖立着两座洁白的大理石塔,高15米,6角、7级,为雕琢精细的仿楼阁式建筑,与绿竹相衬,

若天然图画。寺院内外还分布有多处名胜奇景,诸如珍珠泉、双石洞、龙泉、水帘洞、瀑布(又名“白布朝阳”)、花果山、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庙、一步三眼井、一步三道门等。 2006年,香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台州香严寺

位于台州市路桥区峰江镇的莲花山脚。原名禅林寺,始建于唐开

元元年(713)。唐天宝三年(744)冬,律宗扬州龙兴寺高僧鉴真,带领僧徒30余人,偕同日本僧人荣睿、普明,第4次东渡日本传法。从明州(宁波)经天台山赴福州航海,途中投宿禅林寺。龙兴寺鉴真弟子灵佑恐师此去“沧溟万里,生死不测”,与扬州各寺执事上书江东道采访使,请求阻止东渡。黄岩县令奉命持文牒到寺劝阻,鉴真遂在寺演讲经文,弘扬佛法,10余天后被送回扬州。唐会昌五年(845),武宗灭佛,禅林寺被毁。唐宣宗大中年间(约852)重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赐额香严寺,至和年间(1054~1056),右丞相、郑国公富弼手书《华严经》赠住持,珍藏于寺。明清时期,为县南名刹,清康熙、乾隆2次重修,现为咸丰十一年(1861)建筑。1986年10月批准开放。1990年,扩大庙宇,新建寺院。东侧有古井,旧传1卷绵丝不能到底,称“绵丝井”,现深8米,清泉一泓,甘冽味美,大旱不涸。寺内有清光绪八年(1882)“吴氏乐施碑”与“乐助碑”各1方。附近有元代元真道院与水仙花洞,与莲花山毗连有悟空亭及老鹰尖等名胜。

前任主持宗透为寺院建设付出极大心血,现有殿宇寮所100余间,多为他手经办。现任主持心坚,为了承袭中国优良传统,定于每年农历9月13日至19日举行香严寺水陆空大法会。

陕西榆林香严寺

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东15公里处刘千河乡屈渠村万桃山坡,占地6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清代屡有维修。建有三教殿、娘娘庙、三霄殿、土神庙、钟鼓楼、禅窑等16处,明清庙宇建筑共40余间(孔)。现寺内存明代壁画7幅、大铁钟1口、小铁钟2口、铁磬铁砧7个,高10~20厘米铜佛像10余尊,抄本古经书6册,明清碑刻10多块,其中有清康熙年间榆林书法家陈璋书碑刻1通。

中国山西柳林联盛中学香严寺文化研究课题组

组长康序

组员李国大吕世宏张生祥

冯冬生贾泽平

【学习心得体会】中国数学历史发展人物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它蕴含在各个知识领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锻炼人的思维,有效地提高能力,而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运算能力)则是关系到学习效率的更重要因素。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上,限于技术条件,依据数学推理和推算所作的预见,往往要多年之后才能实现,数学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效益容易被忽视。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式到了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的程度,数学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特别是当前,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数字化和信息通道的大规模联网,依据数学所作的创造设想已达到即时试、即时实施的地步,数学技术将是一种应用最广泛、最直接、最及时、最富创造力和重要的技术,故而当今和未来的发展将更倚重数学的发展。 从我国第一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开始,中国的数学事业,便蓬勃的发展。算筹,割圆术,杨辉三角等等发现或者理论,祖冲之,秦九韶等数学家,都为中国在世界数学史上增辉添彩,许多数学理论,都领先外国多年。但是中国传统数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数学著作都以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纲,这些问题基本按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分类,过分重实用,不利于抽象概念和命题的形成。而且,中国传统数学始终置于政府控制之下,直接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

识形态和社会的需求,在我国建国60年来,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更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如:华罗庚、吴文俊等站在数学发展最前沿的,代表数学发展方向的,享誉世界的数学家. 中国在不断强大,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有理想,不能急功近利的只关注高收益的学科与专业,更应注重基础学科的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基础理论也是科学不可分割一部分。纵观中国的数学发展史,不管时代如何,代代都有才人出。希望,中国的数学,将会在我们这一代,有长足的发展,不要让中国悠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蒙羞。

晓芳窑简介

晓芳窑简介

晓芳窑简介 晓芳窑是台湾名窑,以仿古瓷闻名,其品质在台湾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晓芳窑并非单纯追求乱真,而是尝试超越古瓷艺术之美。晓芳窑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器还完美,因为现代的烧制技术和条件已远胜古人。 晓芳窑各种仿古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应属仿宋汝窑瓷。这种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名瓷充分体现出北宋皇室的特殊审美观,追求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玄妙颜色。那温润如玉的釉色中分布着若隐若现、大小不规则的开片或冰裂纹,呈现出奇妙的艺术效果,令人眼见心喜,爱不释手。其实晓芳窑仿元明清代的青花瓷、仿清代的粉彩瓷,也是很有特色的上乘之作。 晓芳窑仿汝瓷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釉色秘方和烧制工艺,而设在北投的窑厂是从不轻易让外人进入的。走进蔡晓芳位于北投的两层瓷器展室,仿佛进入了记载了古陶瓷历史

的博物馆,从宋代的汝、官、哥、定、钧、龙泉,到元明清代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一应俱全。 公元1975年,蔡晓芳夫妇胼手胝足地于北投创设了晓芳窑。从最初对陶瓷单纯的喜爱,到后来一头栽进这个领域直至今日,他们揉捻创造出了一颗「超时空胶囊」,从宋朝「汝窑」的温润内敛,到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呈色及图案纹理,乃至清朝粉彩、斗彩的清亮、艳丽;以及孔雀蓝、娇黄、青瓷与各式红釉等单色釉的再现。中国陶瓷的精髓就这么地被包含在每一件作品里,让我们在经过百千年后仍能感知古人的气骨与神韵,此外,那对于现代(当代)性的美学苛求亦无疑地着附现显在其精粹的造型之中。 在晓芳窑的器物中,其如同玉或君子一般暧暧内含光的特质,俱十足显透出宋代以来相承的气韵与风骨。她所附带给观者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以及一种生命的潜质。 晓芳窑一向坚持追求于作品的完美,无论在釉色、胎土、绘工、形制比例及烧窑技术上均要求达到美善的境界。也因此,其作品常受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介绍

中国最著名的五大数学家 第一位:华罗庚 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 数学的开创人!在众多数学家里华罗 庚无疑是天分最为突出的一位! 华罗 庚通过自学而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他是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 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 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 的中都做出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 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简称“华杯赛”)就是为了纪念和学习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

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 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 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 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 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 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 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 一位数学家说“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世界著名微分几何学家,射影微分几何学派的开拓者,40、50年代开始研究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60年代又研究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7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计算几何!为中国数学走向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位:陈景润 华罗庚的学生!数论学家,歌德巴赫猜想专家!离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即“1+1”问题,最近的人,证明了“1+2”陈景润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那就是歌德巴赫猜想,他也一直只专注于这个领域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迄今为止,歌德巴赫猜想依然是世界级难题!众多数学家认为用现有数学理论系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除非出现新的数学观念,新的数学理论系统!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生漆贴金箔工艺流程 真正的金箔是用真金打造而成,大小在10CM*10CM左右,它非常的薄,用手无法拿起,买来的金箔夹在毛边纸中,要配以专用的镊子夹起。大概一两金子可以制成接近平铺篮球场大小的金箔,制作金箔的工艺本身就是一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金箔有几种,根据不同的含金量而有所不同,含金量高的偏黄,低的则偏红。市面上也有假冒的金箔,我们称为铜箔,即用铜来冒充金,鉴别方法是:真金的颜色沉着,柔和,铜箔的颜色较之刺眼,颜色不纯正。如果你没有通过肉眼鉴别的经验?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就是:任意抽取一张,用打火机烧一下,真金是不怕火炼的。至于有网友说的金箔壁纸,我也见过,不是真正意义的金箔。 在装修中金箔可见于欧式的风格(比如洛可可和巴洛克),也可以见于传统中式风格或日式风格的房间。金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佛像基本都是表面饰以金箔。在古代的家具,屏风上你可以广泛看到有金箔的影子,当然金箔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本人毕业于纯艺术院校,现在做室内设计。在校期间曾从事传统漆艺的创作,期间大量使用金箔。现在就着重谈一下金箔的施工工艺。 1.首先要把装饰金箔的表面处理平滑,不可有灰尘等污垢 2.在要贴金箔的表面薄涂生漆。这里不得不谈一下什么是生漆,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是从漆树上采得,完全是纯天然的,这种漆现在非常罕见了,生漆的干燥时间长,此漆容易使人过敏,但干燥后对人身体绝无任何伤害,我国出土的汉代用来装食物的器皿基本都是生漆制作,现代的日本仍然很好的保留了这样的优

秀工艺,如果你去日本会发现他们餐桌上使用的器皿很多是生漆所制。当然在我国,现在很多贴金箔的已经不再使用生漆而用胶水来代替(这样省事),我并不反对新生事物,本人也是20来岁的人,但是胶水是化学合成的,它的耐久性差,时间稍长(1-2年)金箔可能会起皱,剥落。况且胶水化学合成,对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更关键的是生漆浑厚有力,和金箔结合得浑然一体,可以将金箔之美充分表现。我曾经看明清精品家具展,这些家具最少的也有100多年历史了,很多家具装饰有金箔,玉石,罗钿等,贴饰的金箔依然璀璨如新,美轮美奂。我在装修中采用金箔装饰手法不算酒店什么的,光别墅就至少15家,业主赞不绝口。其间一位业主问我:“我家也请了专业装潢公司,也贴金箔,为什么你们可以贴出这样的效果?”其中的诀窍就在这里。用胶水贴的金箔,显的死板,僵硬,效果平淡不够浑厚,有浮的感觉。你可以用两块小板,一个用生漆来贴,一个用胶水来贴,两者的差距不言自明。本人推荐用生漆,但是生漆不易买到(可以在红木家具厂,漆器厂买到),加之工人如果不懂生漆工艺?那么只好用胶水来代替了。 3.用上好的生宣纸或毛边纸,要薄一点,吸水性要好,以安徽产的为佳,把表面的漆液吸去,如果是用的胶水那么一定要用生宣纸来吸去胶水。把生宣贴在涂过漆液或胶水的表面,同时用纯棉布(要质地柔软的)包裹棉花拍打,使宣纸充分接触表面,然后把宣纸用镊子揭去,用新的一张宣纸再吸。这样反复3-4遍。注意:被贴表面的每一个部分都要用宣纸这样吸。若被贴的表面是不规则的,如欧式的柱子,雕像等,可将宣纸卷成笔状,像美术商店卖的擦笔,把笔头用刀削成不同的形状(尖的,圆的),那么有些凹进去的地方也不是问题了。 4.当被贴表面胶水或漆液被吸的只剩下很薄的时候就可以开始贴金箔了。把金

龙泉青瓷简介

龙泉青瓷及产品介绍 同心杯简介:同心杯则是龙泉窑种的弟窑俗称“龙泉窑”釉色将蓝天、美玉万般粉青色溶进釉层,恬静淡雅,犹如美玉,凝聚了自然界的灵魂之色。明中期龙泉窑传入欧洲,人们被那迷人的釉色所倾倒,无法用词汇形容。法国当时正上演著名小说家杜尔夫写的《牧羊女亚司泰来》,当主人公雪拉同身着一袭青色衣裳出场时,人们认为只有这种青色才能与之媲美,于是“雪拉同”成了欧洲人对青瓷的美称。同心杯做工程序繁杂,胚胎上薄下厚,烧制后成型率低,在1300多度的高温下提炼出美玉般的色泽,如果温度上下相差嫉妒,很有可能整窑都是次品,在温度把握上要极为精准,龙泉青瓷的瓷土很为关键,是采用龙泉境内唯一两处的高岭土烧制而成,此土极为珍贵,只有这种土才能烧制成色者晶莹的龙泉青瓷。茶杯内胆则是工艺美术师门完全手工的杰作,每个小孔都是纯手工所为,因为龙泉青瓷在上釉色的时候分为内外釉,很容易堵住小孔,所以每个小孔只有在纯手工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而且极容易戳破和变形,工艺要非常的小心,成品难之甚难。龙泉青瓷采用天然原料,绿色环保、做工精细、要求严格,不含任何铅镉。

同行碗:采用1350度高温烧制而成,其特点色泽如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

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同行碗色调为粉青色,如美玉一般晶莹剔透。“花”在每个人的心里象征着美好,友情爱情亲情花都是可以情系着纽带,美好的事物从而有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心灵的感受都是花的芬芳和美丽。碗的最大特点在于在阳光下和灯光下会透光,剔透的纹路在日光和灯光下显现出花卉的“3D模型”深得人们喜爱,制作工艺非常繁杂,力求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才能体现出同行碗的高档和品味,高温烧制,工艺繁杂,成品率低,就因为这些因素,和瓷器烧制的特点成就了龙泉青瓷在历史上的地位,是被列入世界陶瓷类唯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成了龙泉青瓷价格略高的原因之一了。同行碗为弟窑又称龙泉窑,弟窑的特点是白胎厚釉青瓷,瓷器外形特征是光洁不开片,胎白釉青,釉层丰润,光泽柔和,青翠晶莹,温润如玉。釉色青绿淡雅,美可胜玉,光中透着寒气.

中国数学史-

中国数学史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可以分为五个时期:萌芽;体系的形成;发展;繁荣和中西方数学的融合。 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 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有用1~8个圆点组成的等边三角形和分正方形为100个小正方形的图案,半坡遗址的房屋基址都是圆形和方形。为了画圆作方,确定平直,人们还创造了规、矩、准、绳等作图与测量工具。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这些工具。 商代中期,在甲骨文中已产生一套十进制数字和记数法,其中最大的数字为三万;与此同时,殷人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在周代,又把以前用阴、阳符号构成的八卦表示八种事物发展为六十四卦,表示64种事物。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 春秋战国之际,筹算已得到普遍的应用,筹算记数法已使用十进位值制,这种记数法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时期的测量数学在生产上有了广泛应用,在数学上亦有相应的提高。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名和一些命题的争论直接与数学有关。名家认为经过抽象以后的名词概念与它们原来的实体不同,他们提出“矩不方,

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详解

全国访问量最高的建材导航站!https://www.doczj.com/doc/f47676592.html, 【家具百科】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详解 说起红木家具的涂饰工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中国生漆(又名"国漆")。生漆作为我国的一种特产,在世界上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我们的祖先在栽培、收割、使用生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文字记载,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发展种植漆树与用漆技术。《诗经鄘风》中载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曰,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桐、梓、漆"。可见先秦时代,漆树就已是我国常见的栽培经济树种。而在使用上,从已发现的古物中,我们也见到了不少先民早期使用生漆的例证,如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掘出土的距今7000年前的涂漆木碗,等等。 中国生漆和割漆工艺 红木家具在我国作为高档、贵重的木质家具,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又是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工艺品。它比一般的普遍木质家具对涂料有较高的要求,涂饰工艺也较为复杂,其通常使用传统揩漆工艺(俗称"生漆工艺")来处理家具表面。涂层漆质成膜的机理为漆汁(含漆酚、水、有机物及漆酶等成份)有效成份漆酚在漆酶催化作用下自然干燥成漆膜(环境条件: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为80%左右)。 什么是生漆? 生漆是中国最传统的天然漆,主要成份为漆酸。漆汁刷于物体表面,在空气中能自己干燥结成原色硬膜,坚韧耐久,并能耐许多化学品的腐蚀。生漆用途非常广泛,可以制造熟漆、广漆和各种色漆。生漆在工艺上运用早在千年已开始了,直至今日更是盛行。由于生漆腊坚韧而富有光泽,具有独特的耐久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性、耐水性、耐腐蚀性及优越的电绝缘性等。中国生漆在现代红木工艺家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红木工艺家具更是锦上添花。 红木家具的生漆工艺 生漆:天然生漆又名国漆、生漆、土漆、大漆等。这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来自原始森林和自然漆树科类,是由人工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漆树液,具有防腐蚀、

中国瓷器介绍

一,题目:中国瓷器之宋瓷 二,摘要: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 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 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 中国(china)同为一词。而中国历代瓷器又以宋瓷最为有名。宋代 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 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三,关键词:起源发展特点分类代表 正文:.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 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下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宋代始,官、汝、钧、哥、定、龙泉等瓷窑的产品,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工艺,官窑、哥窑、汝窑以釉色润滑如玉、器型浑厚稳重、开片纹理疏密、布局有致而闻名,其中,汝窑为铁还原釉之景高成就,是青瓷之代表,制作精纯,釉色腴润,青色中尚隐含淡碧与浅粉红色,为任何青瓷所难及;官窑器色纯青,虽略逊於汝窑,但胎质之淘链,仍甚精细;哥窑亦属於青瓷之一种,但颜色每与米色相近,且以纹片出名;定窑以白瓷、刻花、印花而见长; 钧窑以釉色变化形成窑变的艺术效果,堪称一绝,其窑变最为著称,色彩鲜艳,光泽照人. 其中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龙泉则以青釉.器型丰富为特色,翠绿晶润的“梅子青”则是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https://www.doczj.com/doc/f47676592.html, 在单纯的素色釉中,宋瓷不仅重视釉色的美观,并且追求釉的质地之美。由于釉料配方的发展,从以前的稀淡的石灰釉改变为粘稠的石灰碱釉,出现了如堆脂凝血的凝重深沉的质感。我们从宋代汝瓷、龙泉青瓷上可以看到这种效果,钧瓷也是如此、宋代越窑的青瓷在唐代就很有名,被誉为“如冰似玉”的美丽,但是从实物中看,真正取得如冰似玉效果的要算宋代的龙泉青瓷和青白瓷了。

中国三大瓷都介绍

中国三大瓷都介绍 景德镇陶瓷介绍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蜚声中外的德化瓷器 福建德化县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现已发现了30 多处宋元时代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不少当时德化瓷的遗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生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47676592.html, 生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述 作者:徐俊贤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7期 摘要:生漆脱胎文化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难得的奇迹。将现代生活文化的理念融入这个古老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它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漆艺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漆文化;历史与发展 中国漆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几千年来,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国艺术史中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漆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晋丘衍《学古篇》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在我国出土文物的漆工艺,距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色泽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媲美,称“国漆”。 大漆是中国特有的天然材料,漆工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已经超过了七千年,古典阶段的漆器始终是中国高级用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对漆工艺的磨砺,摸索出的丰富多样的特殊工艺形式,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漆文化历史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漆器是为过去的皇宫贵族所享用。古代平民化的漆器一直受到轻视。在王朝政权没落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之转型,对于器物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工业文明的声势浩大使很多传统观念消失殆尽。大漆,作为器用的主要功能也开始逐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特有媒材,继续保持着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从漆文化观念上讲,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大漆的创作中,过多的精力被投入漆画的发展中,漆画在漆用领域中占据主流,忽略其器用的创作和价值探讨,使漆器的日用功能萎缩。漆因器而生,又有其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河姆渡发现的漆碗,到战国的漆棺,从汉代的九子奁盒,到宋元的雕漆器皿,明清的螺钿镶嵌,大漆作为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器物,从未在历史中消逝过,这正是因为它的器用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的缘由。大漆的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绿色特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大力提倡利用的可循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作为未来造物的材料与种类,在现代器物的应用与发展中应该有其特殊的地位。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将漆的器用领域开发出来,还没有将它的存在形式从古代置换到现代的大众生活中来。我们对于漆器的形态设计还停留在 几百年以前各时期出现的风格样式上,仍然在模仿着古人。 早在虞舜夏禹时代,食器和祭器已经髹涂一色或朱黑两色漆。在追溯中国古漆器的源头之前,先了解下神奇的大漆。大漆是养人的,它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实用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在人文情感以及文化理念上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夏、商、

景德镇白瓷牡丹 从白瓷的发展谈牡丹瓷艺术

景德镇白瓷牡丹从白瓷的发展谈牡丹瓷艺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诸多工艺美术品的表现内容上,牡丹的形象非常突出。原因就是牡丹花造型雍容华贵,能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色彩艳丽的牡丹以其优美的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无论是在古代建筑、绘画、陶瓷、染织、装璜还是雕刻工艺品中,都有大量的牡丹元素。尤其是白瓷艺术品中的牡丹造型,因其更易于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情感,尤其受到民众的青睐。 关键词:白瓷牡丹瓷牡丹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

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文化史、美术史、设计史中,陶瓷艺术是贯穿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古老的瓷器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日用陶瓷为主,兼制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艺术陶瓷等百花争艳的格局。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文化艺术交流、设计艺术、手工艺交流的频繁,随着公共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变化与丰富,随着设计审美与观念的演化更新,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传统的陶瓷艺术终于开始了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速度,影响并促进不同行业的艺术家、工艺师相互学习和交流,以及不再单纯地以材料为类别加以分类,这些观念的转变也反过来影响到陶瓷艺术的发展,使得陶艺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了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化烙印。其原有的概念在相互影响融通中悄然变化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媒介。 我们虽难以确定英文中指称中国的“China”一词和标示瓷器的“china”一词的渊源关系,但可以肯定地说,欧洲甚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认识,是与当时中国瓷器制作业的辉煌和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分不开的。毫无疑问,这其中当然有德化白瓷的一份功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

古今中外数学名人介绍(国内部分)

古今中外数学名人介绍(国内部分) |刘徽|贾宪|秦九韶|李冶|朱世杰|祖冲之|祖暅|杨辉|赵爽|华罗庚|陈景润| 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之初,共有246个问题的解法.在许多方面:如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都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但因解法比较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而刘徽则对此均作了补充证明.在这些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一书中,刘徽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题目的创造性、复杂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当时为西方所瞩目. 刘徽思想敏捷,方法灵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他是我国最早明确主张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的人.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贾宪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陶瓷简介

中国陶瓷简介 一、陶器的起源: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与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二、陶器的主要制作方法: 1泥条盘筑法 泥条盘筑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将拌好的粘土搓成泥条,从器底依次将泥条盘筑成器壁直至器口,经拍打并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沟缝,然后入窑烧制。 2轮制成型 轮制成型是在盘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制陶技术,它借助于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坯进行修整,“陶车”是一种圆形的工作台,台下面的中心处有圆窝置于轴上,可围绕车轴作平面圆周运动。将陶坯置于工作台面的中心,推动台面旋转,便可用手或借助工具对器形进行修整,例如大汶口文化的黑陶高柄杯,器壁薄匀,即是用轮制法制作。 三、瓷器和陶器的主要区别及原始青瓷: 原始瓷是在我国首先出现的,这与我国许多地区分别蕴藏着丰富的瓷石、高岭土原料有关。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商代。之所以称它为原始瓷是因为它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吸水率和显孔率都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 四、绚丽斑斓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多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质为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温中烧成。其彩色并仅限于三种颜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白、绿

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随葬。常见的有瓶、钵、罐、盘、杯、碗、盂、枕等普通生活 器皿,此外,还有各种动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唐三彩雕塑的工艺成就在世界 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五、宋代五大名窑简介 1汝窑,主要特点:烧造的年代极短,约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统治时期,其特征为天青釉,香灰胎,细开片,圈足多包釉,底心有“芝麻钉”痕。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主要特点:胎有灰、黑和米黄数种,釉有厚、薄两种,纹片大、小均有,釉 色有粉青、米黄、深米黄等。北宋官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未明,南宋郊坛下官窑 窑址在杭州南郊乌龟山。 3哥窑,主要特点:釉色以灰青为主,以纹片为装饰。其中有一种大小纹片相结合者,大纹片呈黑色,小纹片呈黄色,有“金丝铁线”之称。窑址未明。 4定窑,主要特点:以生产白瓷为主,釉色白中闪黄,有“象牙白”之称,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由于采用覆烧工艺,进贡皇家的上等产品多包镶金、银、铜口。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 5钧窑,主要特点:因为铜在还原气氛中呈现红色,所以钧窑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 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的多种釉色。窑址在河南省禹县。 六、明清主要瓷器品种简介 (一)釉下彩:在成型的胎体上用色料绘画、上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的瓷器品种。特点 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脱;用手扪之,光滑平整。 1青花: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 2釉里红:在瓷胎上用铜料绘彩,施釉后,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 (二)釉上彩:指在已烧成瓷器的釉面上用材料绘画进行装饰的品种,因彩在釉上, 用手扪之,有凹凸感。釉上彩品种需要二次烧成。先在窑内烧成瓷器,再经彩绘后, 入彩炉烤烧,温度在750-900℃左右。 1五彩:明宣德已有五彩。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五彩瓷,以釉下青花作为一种 彩色和釉上多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盒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著名窑口烧制的陶瓷茶具简介

著名窑口烧制的陶瓷茶具简介 宋代的陶瓷质地的茶盏,由于上层社会竭力鼓吹,使得建安的“绀黑”釉茶盏兴旺发达,黑釉建盏成为了宋代茶具的象征性器具。例如,蔡襄在《茶录·器论·茶盏》中论述青、白釉茶盏时认为:“其音、白盏,斗试家自不用。”这使得青瓷、白瓷等茶盘在中国茶具 之上的地位曾一度逊色了许多。然而,宋代的茶具也不纯粹是深色黑釉的。烧造陶瓷的窑 口林立,除了烧制黑釉瓷茶碗(盏)闻名的建窑和吉州窑,还有烧制青瓷闻名的官窑、汝窑、钧窖、龙泉窑、越窑、耀州窑等及以烧制白瓷和青白瓷在古代茶具历史上留有地位的定窖 和景德镇窑等。它们之中有专供烧制朝廷日用和观赏品的窑口,也有烧选为大众生活需要 饮茶实用普及品的窑厦,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国古代陶瓷茶具制造技术的 发展。 宋代的官窑,一是广义地说,为朝廷烧造贡瓷的窑四,二是狭义地指北宋汁京官窑和 南宋时宋高宗南波后在杭州另立的修内司窑和效坛下窑。宋代的茶文化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宋代是中国历之上“郁郁乎文哉”的时代,微宗赵信和高宗赵构等君王都是在中国古 代文化史—有卓越成就的学者和艺术家u在中国绘画史上,徽宗“作的花乌、山石、人物入妙品;作的墨花、墨石有入神品者”;高宗却是“时作小笔山水,专写烟岚香雨难状之景”。微宗又是古代著名荼学者,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一书是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历 史文献。从陶瓷史学文献中可知:汝窑、定窑、钩窑、建窑、越窑、耀州窑、景德镇窑、 龙泉窑等,都曾负有为皇帝内廷炔造贡瓷的具体记载。例如,南宋叶妥在《坦斋笔街》中 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忿有之,汝 州为魁”等。功夫茶具套装 南宋时的修内司窑和效坛下窑烧造的青瓷器,釉面的冰裂纹路或许并非从实用考虑, 釉层的升片不便于饮茶生活的日用,裂纹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但对繁冗的冰裂 审美格局回视后发现,仍具有时代物质生活的日用意义。从历史遗物上看官窑青瓷的形态,主要还是生活日用品,实用和审美高度叠合;在满足宫廷祭祀和陈设等方面需要的同时, 也留下不少宫廷饮茶用的碗盏、壶等器具。 汝窑在宋代文人笔记中屡屡被提及,文献中常以汝官窑代称之,原因是北宋时汝窑曾 一度烧制宫廷用瓷,但烧造的时间仪从宋哲宗至微宗这二三十午时间,故民间流传一句俗话:“家有万贯.不如藏汝一种。”宋人周焊《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 玛瑙为釉。”还记载,汝官窑青瓷“近尤难得”。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天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山村一带,是 在唐末曲阳窑基础上发展起未的著名窑场。定窑以烧白瓷闻名,兼烧昔釉、黑釉等彩色的 瓷器,从20世纪纳考古文献中可知,定窑烧造物品种繁多,饮茶用器具形状多样,刻花、印花装饰都刻意求精,无繁杂感,显示出宋人清逸典稚的审美情趣。定窑烧制的茶盏口沿 不施釉,露有胎骨,成为毛慎,俗称芒四。南宋叶宴说“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其实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中国著名数学家生平事迹及卓著贡献 陈景润 个人履历 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 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70 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著作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哥德巴赫猜想》 荣誉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任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人物生平 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 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74年被重病在身的周总理亲自推荐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 1979年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将最小素数从原有的80推进到16,受到国际数学界好评。 1979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邀前往讲学与访问,受到外国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84年4月27日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家庭:妻:由昆(1951- ) 子:陈由伟( 1981年12月生) 华罗庚(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汉族,江苏太湖西北金坛县城镇人,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俗话说得好:“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左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

生漆研究现状

经济林——漆树及其研究现状综述 漆树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速生和水土保持树种,从漆树韧皮部采割的生漆,是一种珍贵的生态材料。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林木的开发、利用不断广泛和深入,工业原料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篇主要依据国内生漆资源的分布,概述了漆树资源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旨在说明生漆在目前工业原料开发中的地位以及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生漆行业面临的挑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漆树的植物学特性及其在我国分布情况。 (一)、生物学特性 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为有毒植物,其毒性在树的汁液,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高达20米,有乳汁。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漆树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漆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而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喜光照,忌风,宜于背风向阳山地。 (二)、我国漆树资源状况 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漆树在我国分布地域辽阔。 东经97°~126°,北纬19°~42°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分布遍及13个省、600多个县,陕西、贵州、湖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漆树资源最多,产量最大。陕西秦巴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年生产量约1000吨左右,在该区域内漆树的

中国陶瓷馆旅游简介

中国陶瓷馆旅游简介 陶瓷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国陶瓷以其独特的魅力远播海内外,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五大瓷都”之一。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淄博地区就开始了陶瓷生产。西周初,齐国始专设“陶正”官,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魏晋南北朝前后,淄博地区的陶瓷生产完成了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技艺日趋精进,规模不断扩大,窑址星罗棋布,逐步形成了淄博特色,出产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陶瓷名品,寨里窑的青瓷、磁村窑的黑釉瓷、博山窑的绞胎瓷和彩瓷等都曾名噪一时。明清时期,淄博陶瓷产品器型厚重,装饰独特,产销两旺,形成了以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 淄博陶瓷博物馆设在淄博市展览馆三楼,展示面积4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展示面积最大、品种最齐全,展示水平最高的现代化陶瓷博物馆之一。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后李文化至今8000多年以来,淄博出土、生产和收藏的各类陶瓷精品2500余件(套),其中古代展品249件。展厅分前言区、综合展区、古代和近代展区、现代展区、陶艺创作区、陶瓷精品销售区和广告区七大部分。古代展品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北朝青釉莲花尊、宋代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瓷、粉杠瓷等淄博陶瓷名品,也有龙山文化蛋壳陶和宋代的影青执壶、定窑碗、哥窑碗等稀世珍品。现代展品按不同用途和艺术风格分建筑陶瓷、园林艺术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现代陶艺、刻瓷和高科技陶瓷几大部分进行了分类陈列,展示了淄博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和发展成就。在陶艺创作区--"陶苑",观众通过现场亲手制作,能够尽情领略陶艺创作的乐趣,增强对陶瓷文化的感性认识。 淄博中国陶瓷馆,坐落于淄博市中心文化广场(淄博市张店区西四路中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是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展品最全的专业陶瓷馆。 综合展厅的陶瓷主题半景画,高4米,长30米,游客置身其间,仿佛乘坐时空列车尽情穿梭于陶瓷艺术从过去、现代走向未来的辉煌历程。 古代展厅古朴典雅,收藏了众多国家宝贵文物、历代珍品计450多件。 现代厅、国际厅简洁明快,荟萃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的代表作品和美、英、德、法、日、韩、台、港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陶艺家的艺术精品计2600余件。 沂源九天洞旅游简介 位于秀丽的鲁山南麓,1991年正式向游人开放,后经多次继承性扩大开发,但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科学含量低。2001 年初,中国著名的洞穴科学家、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为首的设计组对九天洞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调查、鉴定与设计,并完成了灯光改造工程,使九天洞的面貌焕然一新,其科学化与现代化设计均居全国游览洞穴的先进水平。让游客通过九天洞之行获得神奇而美妙的、增广科学知识的多方面收获与享受。 此洞之所以称为“九天”,是因为神话传说中天有九层,即九天,而这个洞也有九个大的洞厅,景观可与神话中的天宫相妣美,所以叫九天洞。 九天洞发源于地质年代上的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岩层中,该石灰岩系海(相)中沉积岩层,其生成年代距今为4.4-5.0 亿年,九天洞的形成却只有一百万年左右的历史。九天洞洞腔长518米,高5-18 米,游程往返约1.2 公里,洞体结构十分稳定,洞内化学堆积类型十分丰富,多达37种;其中稀有类型有7 种,大面积的球状和针状结晶体、月奶石、石花、石莲被誉为“九天四绝”,是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