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绿色催化环氧化研究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绿色催化环氧化研究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绿色催化环氧化研究
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绿色催化环氧化研究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孙小玲, 陈萍 作者单位:孙小玲(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 陈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 刊名: 化学世界 英文刊名:CHEMICAL WORLD 年,卷(期):2009,50(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4条) 1.韩飞.精细石油化工[J],1998,5(1):1-4. 2.张萍,杨梅,吕效平.分子催化[J],2007,21(1):48-5 3. 3.Xian T Z,Hong B J,Jian C X,et al.Tetrahedron Lett[J],2007,48:2691-2695. 4.Hideyuki K,Fumitaka N,Hiroshi K,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58:172-177. 5.孙强,张天云,王丽等.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5(1):79-81. 6.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等.化学研究与应用[J],2007,19(2):179-182. 7.郭俊胜.精细化工中间体[J],2002,32(3):21-24. 8.Mimoun H,Roch I S,Sajus L.Tetrahedron[J],1970,26:37-42. 9.Sharpless K B,Townsend J M,Williams D R.J Am Chem Soc[J],1972,94:295-301. 10.Yan S.Mater Lett[J],2007,61:1354-1357. 11.Dimitris Z,Chrysoula V,Maria L,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7,261:306-317. 12.Mojtaba B,Reza L,Laleh T.J Mol Catal A:Chem[J],2006,260:163-169. 13.叶敏.化工生产与技术[J],2007,14(4):27-30. 14.盛卫坚,贾建洪,韩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2006,34(4):387-388. 15.Keigo K,Miyuki K,Noritaka M,et al.Chem Eur J[J],2007,13:639-648. 16.Firasat H.Chem Eur J[J],2007,13:4733-4742. 17.Thammanoon S,Yusuke Y,Susumu Y,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48:226-232. 18.Noritaka M,Yoshinao N,Kazt/ya Y.J Mol Catal A:Chem[J],2006,251:286-290. 19.Timofeeva,M N,Jhung S H,Hwang Y K,et al.Appl Catal A[J],2007,317:1-10. 20.章亚东,蒋登高,高晓雷.精细化工[J],2002,19(5):291-294. 21.Shahram T,Mohammad H H,Valiollah M,et al.Inorg Chem Comm[J],2006,(9):575-578. 22.Elisabete D P C,Anthony J B.J Mol Catal A:Chem[J],2006,2491 123-128. 23.Ulrich A,Fengwen F,Wilhelm H,et al.J Catal[J],2007,245:55-64. 24.Susana M,Yurgenis H,Lindora D,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6,252:226-23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范谦.黎耀忠.程克梅.李贤均.Fan Qian.LI Yao-zhong.CHENG Ke-mei.LI Xian-jun组氨酸席夫碱锰配合物的合成及环己烯催化氧化-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2) 合成了新型配体组氨酸水杨醛席夫碱Mn(Ⅱ)配合物(Sal-His-Mn),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PS等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分子氧为氧源,研究了Sal-His-Mn对环己烯烯丙位氧化的催化性能,考察了温度、时间、溶剂、氧压力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2.学位论文张宁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和苯酚的催化氧化新方法1999 该文研究了催化选择性氧化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及苯酚的几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改性负载型液-液双相催化概念,利用载体表面的-OH基团首先连上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再连上表面活性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表面测定仪对改性前后的载体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对载体比表面积,比孔容及孔径分布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催化剂水含量的控制方法、溶液中水含量对催化剂水含量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式(时间

有机废气(VOCs)处理-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UV光解

有机废气(VOCs)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UV光解 工艺原理概述: 本进化装置是根据吸附(效率高)和催化燃烧(节能)两个基本原理设计的。即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设二个吸附床可交替使用,一个催化燃烧室,先将有机废气用活性炭吸附,当快达到饱和时停止吸附操作,然后用热气流将有机物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使活性炭再生;脱附下来的有机物已被浓缩(浓度较原来提高几十倍)并送入催化燃烧室进行催化燃烧,预热到220℃,在催化剂上于250~300℃左右进行催化氧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当有机废气浓度达到2000ppm以上时,有机废气在催化床可维持自燃,不用外加热,燃烧后的尾气一部分排出大气,大部分送往吸附床用于活性炭的脱附再生。这样能满足燃烧和脱附所需的热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再生后的活性炭可用于下次吸附。 工艺特点: 原理先进、用材独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节能省力、无二次污染。采用新型的活性炭吸附材料--蜂窝状活性炭,与粒状相比具有优越的动力性能。极适合大风量下使用。催化燃烧室采用陶瓷蜂窝体的贵金属催化剂,阻力小、活性高。吸附有机废气的活性炭床,可用催化燃烧后的的废气进行脱附再生,脱附后的气体在送入催化燃烧室进行净化,运转费用低。 活性炭再生冷却: 在再生过程中,如果活性炭床内温度超过150℃时,补冷风机和补冷阀门开启,当温度降到145℃时,补冷风机和补冷阀门关闭,使活性炭床内温度保持在150℃以下; 在再生过程中,如果活性炭床内温度超过160℃时,活性炭吸附装置内的温度

感应器启动,自动打开喷淋系统的电磁阀,喷淋系统开始工作,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 UV光解:高效去除恶臭气体、挥发性有机物VOC。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无需添加任何物质,只需设置排风管道和排风动力,使工业废气通过本设备进行分解净化,无需添加任何物质参与化学反应。可每天24小时连续工作,运行稳定可靠。本设备无任何机械动作,无噪音,无需专人管理和维护,只需做定期检查。利用高能高臭氧UV紫外线光束分解空气中的氧分子产生游离氧,即活性氧,因游离氧所携带的正负电子不平衡所以需与氧分子结合,进而产生臭氧。 UV+O2→O-+O*(活性氧)+O2→O3(臭氧) 臭氧对有机物具有极强的氧化作用,将苯、甲苯、二甲苯邓有机物分解成无毒无害的CO2和H2O,对恶臭气体及其它刺激性异味有极强的清除效果。

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哪些食物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是脂肪酸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在化学结构上有显著区别,饱和脂肪酸的碳原子链上没有不饱和键,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碳原子链上含有一个不饱和键,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碳原子链上含有多个不饱和键。 脂肪酸是脂肪的基本结构,自然界的脂肪酸有40多种。食物中脂肪来源于植物性脂肪和动物性脂肪。一般来讲,猪油、奶油、牛油等动物性脂肪含饱和脂肪酸为主,植物性油脂则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是n-3和n-6系列。n-3和n-6系列包括亚麻酸(LA)、花生四稀酸(AA)、二士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二十二碳五稀酸(DPA)等,他们对婴儿脑、神经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婴幼儿正处于大脑神经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n-3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幼儿脑发育的促进已得到公众认可,他们的生理作用有(1)促进神经组织发育过程中核酸和新蛋白合成,参与神经细胞膜磷脂及线粒体合成,促进突触结构发育和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2)调节神经递质活性,加快神经传导速度。(3)有利于小儿视网膜发育(4)增进免疫功能调节(5)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母乳、豆油、葵花籽油、核桃油、红花油、大豆色拉油和坚果类食物。近年来许多婴儿奶粉厂商采用高科技手段在婴儿配方奶粉中强化了一定比例的DHA、ARA等营养素,从而解决了牛乳中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影响婴儿脑发育的问题。从鱼油或海藻中提炼出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制剂或营养保健品也可以成为我们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选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体每天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要占到总能量的6-10%,其中n-3脂肪酸建议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2%,n-6脂肪酸的摄入量占5-8%。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婴儿的健康发育有重要影响,但并不能否认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从营养学角度,并不存在好脂肪和坏脂肪的概念,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的摄取各种营养素。 三鹿营养专题提供

烯烃环氧化催化技术进展

烯烃环氧化催化技术进展 200910801323 曾齐涛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烯烃环氧化合物是一类用途很广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应用于诸多领域,因而烯烃环氧化催化技术作为核心部分受到广泛关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社会对烯烃环氧化新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将对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种类、催化反应种类、制环氧化合物反应原理及其催化技术研发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烯烃;环氧化;催化;环氧化合物 引言: 环氧化合物(如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环氧苯乙烷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和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有机合成、高分子合成材料、制药香料及电子工业等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趋重要,所以研究烯烃的环氧化反应及催化技术具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环氧化物的选择性开环和官能团转化等反应,可以合成许多有价值的化合物和天然产物,特别是具有光学活性的环氧化物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较早的氯醇法环氧化烯烃和部分过氧酸法环氧化烯烃外,绝大部分的烯烃环氧化反应都是需要催化剂的,所以催化剂的研究对于烯烃环氧化反应至关重要。对于不同的烯烃环氧化反应,所选用的催化剂种类也不一样。通过多年以来众多学者的研究与探索,烯烃环氧化催化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所以本文将从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种类、催化反应种类、制环氧化合物反应原理及其催化技术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深入介绍一下烯烃环氧化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 烯烃环氧化反应 烯烃的环氧化反应氧源有许多种,如过酸、过氧化物、次氯酸钠等都可在或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把碳碳双键环氧化。或者是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或在共氧化物存在下可环氧化碳碳双键。 1.1 氧气为氧源的环氧化反应 单一环氧化反应,O2用N—羟基苯邻二甲酰亚胺(C6H4(CO)2NH)、吡啶和Mn( Ⅲ)的四苯基卟啉氯化物活化后可环氧化苯乙烯、环己烯和1 ,2—二苯乙烯。加入相当于催化剂用量的氮氧化物(NO2,NO+,NO 等)后,有位阻的烯烃能被分子氧有效地转化为环氧化物。实验证实氮氧化物的一个氧原子平面转移到烯烃阳离子自由基上而形成环氧化物。

有机废气处理方法综述

有机废气(VOCs)处理技术综述 来源:内蒙古环境科学更新时间:09-8-21 13:47 作者: 马生柏汪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化工企业的大量新起,在加上环保投资力度的不够,导致了大量工业有机废气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给人体健康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加大对有机废气的处理。对有机废气的治理,人们早就有研究,而且已经开发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控制技术,如广泛采用并且研究较多的有热破坏法、冷凝法、吸收法等,近年来形成的新控制技术有生物膜法、电晕法、等离子体分解法等。本文将对上述方法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1有机废气处理技术 1 . 1热破坏法 热破坏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也是研究较多的有机废气治理方法,特别是对低浓度有机废气,有机化合物的热破坏可分为直接火焰燃烧和催化燃烧。直接火焰燃烧是一种有机物在气流中直接燃烧和辅助燃料燃烧的方法。多数情况下,有机物浓度较低,不足以在没有辅助燃料时燃烧。直接火焰燃烧在适当温度和保留时间条件下,可以达到99%的热处理效率。 催化燃烧是有机物在气流中被加热,在催化床层作用下,加快有机物化学反应(或破坏效率的方法) ,催化剂的存在使有机物在热破坏时比直接燃烧法需要更少的保留时间和更低的温度。催化剂在催化燃烧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用于有机废气净化的催化剂主要是金属和金属盐,金属包括贵金属和非贵金属。目前使用的金属催化剂主要是Pt、Pd,技术成熟,而且催化活性高,但价格比较昂贵而且在处理卤素有机物,含N、S、P等元素时,有机物易发生氧化等作用使催化剂失活。非金属催化剂有过渡族元素钴、稀土等。近年来催化剂的研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进行得较多,而且多集中于非贵金属催化剂并取能得了很多成果。例如V2O5 +MOX (M:过渡族金属) +贵金属制成的催化剂用于治理甲硫醇废气, Pt + Pd + Cu催人剂用于治理含氮有机醇废气。 由于有机废气中常出现杂质,很容易引起催化剂中毒,导致催化剂中毒的毒物(抑制剂主要有磷、铅、铋砷、锡、汞、亚铁离子锌、卤素等。催化剂载体起到节省催化剂,增大催化剂有效面积,使催化剂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减少烧结,提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能作为载体的材料主要有AL2O3、铁钒、石棉、陶土、活性炭、金属等,最常用的是陶瓷载体一般制成网状、球状、柱状、峰窝状。另外近年来研究较多且成功的有丝光

项目名称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

项目名称: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 on the Catalytic Abatement of NO x Emissions from Combustion Processes

“燃烧废气中氮氧化物催化净化基础研究” 推荐意见 该项目属于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 大气中氮氧化物(NO x)是酸雨、光化学烟雾和灰霾形成的重要前体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01年以来,该项目开展了环境友好的NO x催化净化体系设计与合成,取得了如下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1)提出了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 x (NH3-SCR)催化剂氧化/还原与酸性位紧密耦合的原则,设计与合成了高性能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成功指导了传统钒基催化剂的改进与工业化应用;2)在银/氧化铝催化剂表面发现了碳氢化合物部分氧化形成的烯醇式物种,确立了以该物种形成难易程度为判据的还原剂优劣标准,提出了普适性的HC-SCR净化NO x反应机理,为设计理想的柴油-SCR催化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3)设计与创制了钴铈氧化物催化剂,揭示了其高效稳定催化N2O分解的关键机制,为N2O分解催化剂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文平均影响因子6.5,被Science、Chem. Rev.等期刊SCI他引1020次。工作受到了英国总理大臣首席科学顾问D. A. King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R. T. Yang教授等著名学者的关注好评。第一完成人贺泓列Elsevier 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与特邀报告20余次。该项目为我国跻身本领域国际先进行列、指导我国NO x排放控制SCR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不对称催化环氧化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4期2005年12月 西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S OUTH W EST UN I V ERSI TY OF SC I E NCE AND TECHNOLOGY Vol .20No .4 Dec .2005  收稿日期:2005-05-09 不对称催化环氧化研究进展 刘思曼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Ti (O -i -Pr )4-DET 催化体系、手性Salen 催化体系、手性酮催化体系和负载手性催化体系等在不对称催化环氧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环氧化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Shar p less 催化体系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价廉易得、对映体选择性高的优点;Jacobsen 催化剂对双键环氧化有一定通用性,合成相对简单;手性酮催化剂能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催化剂易于回收、产物易于提纯等优点。 关键词:手性 不对称催化 环氧化 对映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O62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755(2005)04-0068-08 D evelop m en t of A sy mm etr i c Ca t a lyz i n g Epox i da ti on L iu Si m an (D epart m ent of Che m istry,M ianyang N or m al U niversity,M ianyang 621000,S ichuan,China ) Abstract:Catalysis syste m s used in asy mmetric catalyzing epoxidati on were revie wed .These syste m s in 2clude Ti (O -i -Pr )4-DET reagent,chiral Salen syste m ,chiral acet one reagent,l oaded chiral catalyst,and s o on .Their p r operties in catalyzing epoxidati on was discussed,t oo .Shar p less is a facile,easy operated and high enanti o -selectivity catalyst;Jacobsen catalyst has p r om ising industrial app licati on;chiral acet one reagent is p r os per ous in decreasing polluti on of heavy metal;l oaded catalyst is easy recycled and purified f or industrial value . Key words:chiral;asy mmetric;epoxidati on;enanti o -selectivity 手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属性,人体中起到不同生理作用的酶都具有手性,人体内的各个生理过程均是在高度不对称环境中进行的,因而不同手性的药物将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1960年,作为镇静剂用的“反 应停” (thalidom ide )以外消旋体直接使用,被孕妇服用后发生了多起胎儿致畸事件,直到1965年科学家们才发现只有S -型反应停具有镇静作用,而R -型反应停则有致畸作用。由此,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在1992年3月发布了手性药物的指导原则,并要求在美国上市的手性药物必须进行拆分。 合成手性药物通常有化学合成后手性拆分和不对称催化合成两种手段。前者在合成药物时需消耗等当量的手性拆分剂,在具有几个手性中心的药物合成中,其消耗将成倍增长。后者仅需少量的手性催化剂,就可合成出大量的手性药物,且污染小,是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合成,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已成为有机化学界的研究热点。 双键的不对称催化氧化反应在手性药物的合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领域,Shar p less 和Jacobs 2en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4]。

喷涂车间VOCs有机废气治理RCO催化氧化设计方案

喷涂车间 VOCs有机废气治理工程 RCO催化氧化设计方案 第一章前言 某喷涂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该公司设有喷漆生产线,喷漆废气用风机将废气抽出室外经风管引至楼顶,用水喷淋后直接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我司受厂家委托对其废气进行治理。排放的废气含有大量的白色油状污染物主要含有“三苯”废气(苯、甲苯和二甲苯),该废气污染物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作用,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们本着运行管理简单、技术先进可靠、价格合理的原则,并结合该厂的实际情况,我公司为其提供如下设计方案。 第二章设计依据与设计要求、设计参数/设计条件 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厂方提供的有关资料,治理要求及参考原始技术资料、图纸; 3)相关文献,技术资料、技术规范、产品说明书; 4)排放标准参照《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27-2001表一,工艺废气大气污染物排 放限值(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5)厂方的环保审批文件;

6)本公司对治理同类废气的工程经验及工程实例; 7)《环境工程设计手册》 8)《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12)《工业企业电气设计标准》 2.设计要求 1)整个工程布局合理可靠的工艺和先进的设备,确保处理装置运行稳定,废气 达标排放;,流程简单,外形整洁美观; 2)操作、维护简单; 3)充分考虑经济性,控制一次性投资,降低运行费用。 3.设计范围 1)喷漆车间废气处理工艺设计; 2)废气处理系统平面布置设计; 3)废气处理系统设备选型; 4)废气处理系统工程投资概算。 4、设计条件 1)设计处理量: 该厂废气主要来源于喷漆车间喷涂时产生的有机废气,主要成份为苯系有机挥发性气体。该厂有机废气已有收集系统,由风机抽至车间楼顶排放。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及其所用风机的所对应的风量,本方案拟设计风量为20000m3/h处理设施1套。 5、废气污染浓度及排放标准(DB44/27—2001)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邹发坚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邹发坚 发表时间:2019-07-23T15:26:57.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邹发坚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业化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深。 广州四环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工业化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深。然而,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在科学技术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之下,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工业生产经营有机废气的处理需要得到科学的处理。文章从有机废气的根本性质出发,针对其治理问题的情况进行简析,进而提出技术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科学进步的不断深化改革与发展也给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治理技术。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简称为VOCs,其中主要包含了烃类,氨以及硫化物等具有易挥发物理性质的有机化合物。这种气体在室温下的饱和蒸气压通常大于133.3帕,沸点处于50摄氏度到260摄氏度之间。从其本质性质方面来看,这种气体本身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它还能够与空气中的二氧化氮发生化学反应,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形成光化学烟雾,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对挥发性气体的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一、研究现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对于废气处理工作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从多个层面采取了工作推广的措施,包括制定实施法律法规,设立相关科学技术奖项以及财政支持等等。以处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为例,国家提出要全面建设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指导的新型体系,从而加强科研成果徐生产力之间的联系,达到真正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二、处理技术 (一)吸附法 吸附法治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常用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废气中的一些成分通过吸附的方式讲其留存在浓缩的多孔性固体的表面上,进而达到分离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吸附法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渐渐得到了弥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技术已经几乎实现了自动化的操作控制,净化废气的效果也能够满足标准的需求,除了对一些浓度较高的气体的吸附结果欠佳以外,其余气体的吸附效果均良好。另外,利用吸附法进行气体净化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吸附剂的选择,例如:活性炭等优良的吸附剂,其密孔的面积比较大,吸附成分也比较稳定,耐性好。如下图1。 图1 氧化活性炭进行废气处理 (二)催化燃烧处理技术 催化燃烧处理技术在挥发性废气的处理过程中也能够取得较高的效果,催化燃烧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能够将没有得到充分彻底燃烧的气体成分在低温下进行氧化。从整体上来看,催化燃烧处理技术对于废气中可以被燃烧的成分的处理效果比较好,能够保证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化学反应,对温度的要求也不高,对辅助燃料的需求量也不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催化燃烧过程中催化剂是关键,因此,使用此技术进行挥发性废气处理操作时要避免操作环境中含有较多的尘雾,以免影响催化剂的性能[1]。如下图2。 图2 催化燃烧示意图 (三)液体吸收法 液体吸收法在处理挥发性废气中有较高的操作效率,利用该方法一方面能够比较彻底的去除废气,另一方面还能对部分化学物质进行回收利用[2]。液体吸收法处理挥发性气体的原理是利用废气中各个物质在液体吸收剂的溶解度不同,从而达到废气处理的效果。在液体吸收剂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废气中的物质进行实际操作,通常来说,可以选取和有机物具有相似相溶化学性质的有机溶剂,如柴油等等,能够取得较好的废气处理效果。液体吸收法处理挥发性气体的操作过程简单易行,消耗的成本不高,但是其对塔式吸收步骤中的设备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在对浓度高流量大的挥发性有机废气进行处理时,通常采用液体吸收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就在于容易发生腐蚀,并且会造成二次污染。 (四)生物处理技术 近年来,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较快,属于一种新兴的废气处理技术。微生物有较强的生命力,能够很快的对污染的环境完成适应阶段,并且能够再生,多次利用,再加上成本耗费量低等优点,受到了废气处理操作过程中的青睐。具体来看,微生物技术将挥发性的有机废气作为代谢活动过程中的反应物,因此,能够较好的完成对废气的降解处理。另外,生物处理技术需要耗费的资金不大,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生物处理技术的基本工艺过程就是把生物膜覆盖在过滤器上,废气中的化学物质在其中与生物膜中的生物相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对挥发性有机废气的降解。但是,微生物的长期正常生存对环境有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有适宜的酸碱度环境,并且要有相对应的有机溶剂进行配合处理。因此,生物处理技术通常普遍运用于对一些恶臭气体,毒害性较大的气体以及挥发性有机气体的降解处理过

脂肪酸甲酯化方法

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动植物油脂和脂肪酸。 二、目的 油脂及脂肪酸(特别是12碳以上的长碳链脂肪酸)一般不直接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其原因是脂肪酸脂肪酸及油脂的沸点高,高温下不稳定,易裂解,分析中易造成损失。因此,对脂肪酸及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分析时,先将脂肪酸或油脂与甲醇反映,制备脂肪酸甲酯,降低沸点,提高稳定性,然后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三、BF3甲酯化法 1、仪器 (1)50ml及100ml磨口圆底烧瓶 (2)回流冷凝器(长度20~30cm,有磨口连接,与烧瓶配套) (3)250ml分液漏斗 (4)滴管 (5)带磨口玻璃塞的试管 (6)10ml移液管 (7)沸石 2、试剂 (1)正庚烷,色谱纯 (2)轻汽油(沸程40~60℃) (3)无水硫酸钠,分析纯 (4)0.5M的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不用标定),配制如下: 称取2g NaOH溶于100ml甲醇中(甲醇的含水量不得超过0.5%),该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白色沉淀,这不影响脂肪酸甲酯化制备。 (5)12~25%(m/m)BF3的甲酯溶液; (6)饱和的NaCl水溶液 (7)甲基红指示剂:用60%的乙醇配置0.1%的甲基红溶液 (8)氮气:含氧量低于5mg/kg 3、操作方法, (1)取大约350mg油样加入50ml烧杯中,移取6ml 0.5M的NaOH于油样中,并加入几粒沸石,连接回流装置,开始加热回流,回流过程中要不断摇动烧瓶。(2)当烧瓶内的油珠消失,溶液变得透明时(大约需要5~10分钟),从冷凝器上端加7ml BF3甲醇溶液于烧杯内(用移液管移取),然后继续回流1分钟。(3)然后从冷凝管上端加入2~5ml正庚烷后,再回流1分钟。 (4)撤离火源,取出烧瓶,向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饱和NaCl溶液,轻轻上下颠倒数次后,静置分层。 (5)从烧杯内的上层溶液中取出约1ml转移到磨口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钠,以去除痕量的水分,得到的此甲酯化样品以备气相色谱分析用。 4、注解; (1)BF3有毒,因此该试验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同时,用后的所有玻璃仪器应立即清洗; (2)如果待测脂肪酸或构成油脂的脂肪酸含有2个以上的双键,建议反应的烧杯中先充氮处理; (3)若样品为纯脂肪酸,则试验可省去皂化,直接取一定量的脂肪酸,加入适

有机废气(VOCs)处理-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UV光解

有机废气(VOCs)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UV光解 工艺原理概述: 本进化装置是根据吸附(效率高)和催化燃烧(节能)两个基本原理设计的。即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法。设二个吸附床可交替使用,一个催化燃烧室,先将有机废气用活性炭吸附,当快达到饱和时停止吸附操作,然后用热气流将有机物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使活性炭再生;脱附下来的有机物已被浓缩(浓度较原来提高几十倍)并送入催化燃烧室进行催化燃烧,预热到220℃,在催化剂上于250~300℃左右进行催化氧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当有机废气浓度达到2000ppm以上时,有机废气在催化床可维持自燃,不用外加热,燃烧后的尾气一部分排出大气,大部分送往吸附床用于活性炭的脱附再生。这样能满足燃烧和脱附所需的热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再生后的活性炭可用于下次吸附。 工艺特点: 原理先进、用材独特、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节能省力、无二次污染。采用新型的活性炭吸附材料--蜂窝状活性炭,与粒状相比具有优越的动力性能。极适合大风量下使用。催化燃烧室采用陶瓷蜂窝体的贵金属催化剂,阻力小、活性高。吸附有机废气的活性炭床,可用催化燃烧后的的废气进行脱附再生,脱附后的气体在送入催化燃烧室进行净化,运转费用低。 活性炭再生冷却: 在再生过程中,如果活性炭床内温度超过150℃时,补冷风机和补冷阀门开启,当温度降到145℃时,补冷风机和补冷阀门关闭,使活性炭床内温度保持在150℃以下; 在再生过程中,如果活性炭床内温度超过160℃时,活性炭吸附装置内的温度感应器启动,自动打开喷淋系统的电磁阀,喷淋系统开始工作,对活性炭进行冷却降温。 UV光解:高效去除恶臭气体、挥发性有机物VOC。效率最高可达90%以上,

浅谈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和进展

浅谈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和进展 发表时间:2019-04-19T14:43:09.8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钟楚狮 [导读] 摘要:自19世纪起,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工业浪潮,正是这股浪潮把人们推到了一个新社会。 广东衡标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523130 摘要:自19世纪起,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工业浪潮,正是这股浪潮把人们推到了一个新社会。虽然工业给人们带来了文明、带来新气象,但是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同时还会缩短人类的寿命,诱发各种疾病等等。产生废气的源头很多,它的传播性又极强,所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活动,所以它是环保单位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然而该采用何种方式对其进行治理也是业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对它进行更深的研究。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现状 引言 挥发性有机废气在特定的沸点条件下,极容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挥发出的主要成分包括硫烃、含氧烃、氮烃、卤代烃、烃类以及低沸点的多环芳香烃。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废气被人体吸收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对生活环境及动植物生长的影响也是百害无一利的。相关领域的专家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研究治理废气的技术,常规的废弃治理的方法仅仅对高、中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废气起作用,但是低浓度的废弃治理仍然比较麻烦,传统方法收效不佳。因此,对挥发性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研究成为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议题。 1、国内现状 在国内工业中,一些生产制造企业比如钢铁行业、石油化工等,在生产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废气,这些废气在没有经过二次加工就排放在大气中,不但给环保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还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很多疾病。因为它给大气和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对它治理的方法已经是当前各界讨论最深的话题。为了有效治理,世界各国都出台了对它的限制令,并且把它设定成重点工程。在当前,国内对它的治理主要采取一些比较老套的处理技术,对其创新效果并不是太显著。这些老套的技术在实际中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制约。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浓度比较低的地域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它不仅是一个全球话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项严峻的挑战。结合我国已有的技术水平和基本国情要求,加入国外的先进高新技术,探讨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不但能够使环保工作更便利、更有效,还可以使人们的身体健康成长,并且符合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 2、处理的方式 2.1 热破坏法 热破坏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燃烧,另外一种是反应燃烧。最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破坏法机理是氧化、热裂解以及热分解。热破坏法就是根据这个机理来进行的。而直接燃烧则是指的用一种有机物在气流当中直接的进行燃烧。很多情况下,有机物浓度非常低,所以燃烧的效率也非常的低。催化燃烧则指的是有机物在气流当中的气温升高,在催化床层的作用下加快有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式。如果有催化剂在,那么有机物在热破坏的过程中,就会比直接燃烧所需要保留时间更少,而且温度也更低。但是催化剂一般只能够针对特定类型的化合物,这会使催化燃烧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有机废气中有一些杂质,这会导致催化剂中毒。所以这种方法的应用很少。 2.2 冷凝法 冷凝法需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具有不同饱和蒸汽压这样的特点,对系统温度进行降低,从而使处于蒸汽状态的污染物凝结并且从废气中脱离出来。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优点,它所需要的设备费用很低,操作起来也很简单。此外,回收物质的纯度也很高,但是要提高回收率,还需要更低的温度,所以也需要耗费更多的资金。冷凝法常常和压缩、吸附、吸引等众多的程序进行结合,然后采用吸取的方式将浓缩的污染物分离出来。冷凝法常常会作为燃烧和吸附等净化方法的前处理。当有害物质呈蒸汽状态的时候,就需要采用冷凝法。虽然这种方法的净化程度很高,但是可能会耗费一些资金。 2.3 吸附法 在处理有机废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吸附法,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和其他的方法比起来,吸附法的效率很高,工艺也非常成熟。它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处理设备昂贵,处理方法复杂等等。尤其是当废气当中含有胶质物粒或者是其他的杂质时,吸附就会失败。 2.4 生物法 2.4.1 如何采用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 这种方法是采用微生物的方式,以废气中的有机组分来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以及养分,通过代谢降解转化为水以及二氧化碳、细胞组成物等等。废气中的有机物质必须要经历由气相转移到液相中的传质过程,然后使液相被微生物吸附或者降解。因为气液相之间有机物浓度梯度和微生物会产生吸附作用,使得有机物慢慢从废气当中渐渐的分离到液相当中去,从而被微生物吸收进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微生物会对有机物进行分离以及合成,最终产生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融入到液相当中,或者化成二氧化碳。这样就达到了净化的目的。 2.4.2 有机废气处理的应用 在应用生物反应器来去除废气浓度低的有机废气时,其中的总有机碳需要小于1000mg/m3,气体流量需要大于5000m3/h,气流也需要均匀、连续,废气温度需要大于40℃。这样一来,废气组分才能够溶于水,并且能够很好的降解。 2.4.3 生物法的特点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设备少、操作方便,不需要另外加营养物。此外,它仅仅需要少量的投资,效率非常高。但它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它的反应条件很难控制,占地面积比较大。当基质浓度很高的时候,生物量就会提高增长率,这样滤料就会堵塞,从而影响传质的效果。 3、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进展及应用 3.1 微波催化氧化技术及其在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中的应用 微波催化氧化技术是高科技的处理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技术已经得到高速的发展,它可以有效集合传统的填料吸附技术,来提高处理VOCs治理的能力,这种方法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解吸治理方式向微波解吸治理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效果。在治理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常用食物中的脂肪酸及其含量 饱和脂肪酸 不含双键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大部分动物油都是饱和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实验研究发现,进食大量饱和脂肪酸后肝脏的3- 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CoA ) 还原酶的活性增高,使胆固醇合成增加,植物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有椰子油、棉籽油和可可油。 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只有一个双键,其余为单键。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属于不必需脂肪酸,可以在体内合成,常见的这类脂肪包括棕榈烯酸及油酸,是橄榄油的最主要成分;而芥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果仁及牛油果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有多个双键。它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麻油酸及次亚麻油酸。红花籽油、粟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及果仁均相对含有较多这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呈液体状。 动物脂肪与植物油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离不开动物脂肪与植物油,应如何去认识和应用呢?油脂的营养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来源。人们常认为动物脂肪就是饱和脂肪,就不好,而植物脂肪就是不饱和脂肪,所以就好,其实这并不确切。譬如,鱼肝油是动物脂肪,但不饱和脂肪酸很多,而椰子油是植物油,饱和脂肪酸却很多。因此,衡量动物脂肪与植物油的好坏,关键在于它本身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及其饱和程度、维生素含量、消化率的高低、储存性能等。下面比较动物脂肪(猪油、牛油、羊脂、黄油、奶油)和植物油(芝麻油又名香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玉

脂肪酸甲酯及其它增塑剂的区别

脂肪酸甲酯与其它增塑剂的区别 脂肪酸甲酯为黄色澄清透明液体(精馏后为无色),具有一种温和的、特有的气味,结构稳定,没有腐蚀性。脂肪酸甲酯是用途广泛的表面活性剂(SAA)的原料。从脂肪酸甲酯出发可生产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中和生产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另一类是通过加氢生产脂肪醇。 简介 全世界脂肪醇的57%是由脂肪酸甲酯生产的,43%由脂肪酸生产。脂肪醇经乙氧基化生产醇醚(AE)、AE经中和生产醇醚硫酸盐(AES)。也可将脂肪醇经磺化、中和生产伯烷基硫酸盐(PAS)。因此,脂肪酸甲酯是MES、AE、AES和PAS等SAA的原料和中间体。油脂、、脂肪酸甲酯等原料的供应决定了上述生产SAA的效率。 脂肪酸甲酯按照碳链的饱和程度可分为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和不含双键、三键的饱和脂肪酸甲酯。饱和脂肪酸甲酯的主要用途是前述的生产。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出来可用于前述表面活性剂的生产外,还可以用于生产。后者是一种重要的增塑剂,广泛用于聚氯乙烯等树脂的增塑,可部分代替邻苯二甲酸盐类增塑剂。 这里的脂肪酸甲酯,其脂肪酸的碳链一般在12-22之间,主要是12-18的饱和脂肪酸甲酯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可以有侧链,碳链上也可以有羟基等其他基团。脂肪酸甲酯是油脂用甲醇酯交换的产物,也可以是来自油脂的脂肪酸用甲醇的酯化产物。这里的油脂可以是动

物性油脂,比如猪油、牛油,也可以是植物性油脂,比如、棕榈油、椰子油、蓖麻油等。美国宝洁(P&G)化工马来西亚工厂生产高碳链脂肪酸甲酯CE-1875A,低碳链CE-810等。 历史 我国脂肪酸甲酯工业经历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由于价格不断高涨,寻求柴油替代品的努力不断被实践。我国存在大量,比如油脂,这些油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副产物,其中包括以酯类形式存在的,也包括游离的脂肪酸。这里的脂肪酸的为长链脂肪酸,当脂肪酸的碳链为12-18时,其甲酯就是生物柴油的基本成分。因此,06年后我国投资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数量迅猛增加。 但是与石化柴油相比,在性能和性价比方面难以与石化柴油抗衡,除了勉强用于船用柴油外,作为燃料很难在更多领域应用。因此,大量的生物柴油企业面临转型的困境。 但是生物柴油已经应用到了柴油调和的领域提供现有石化柴油的不环保性等各项指标,并且国家也制定出台了B5生物柴油油的国家标准。所以前景很好,只加大推广力度。 由于脂肪酸甲酯可以进一步加工成,而后者在增塑剂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推广,成为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邻苯二甲酸盐增塑剂的一种绿色环保型的增塑剂,生物柴油企业纷纷转型为增塑剂企业。用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

第26卷第1期Vol.26 NO.1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Nat Sci Ed) 2009年2月 Feb.2009 文章编号:1672-058X(2009)01-0035-05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 余成洲,张贤明3,张春媚 (重庆工商大学废油资源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庆400067) 摘 要: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低于260℃的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Volatile O rganic Compounds);简述了VOCs的来源和危害;介绍了溶剂吸收法、吸附法、热破坏法、生物膜法等常见的VOCs废气传统治理技术,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治理技术,如电晕法、光氧化分解法、等离子体分解法和膜分离法;并提出了今后VOCs废气治理技术研究将朝着运行稳定、能耗低、操作简单、制造成本低、管理维护简易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治理技术;废气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低于260℃的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Volatile O rganic Compounds),它是石油化工、涂料装饰、印刷工业、电子制造、表面防腐、制鞋、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随着工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VOCs的排放量与日剧增,并具有范围广、排放量大、种类多、毒性强等特点,有机废气的主要来源见表1。 表1 挥发性有机废气的主要来源[1] 废气物质 主要来源 硫醇类制浆造纸、炼油制气、制药、合成树脂和橡胶、合成纤维 胺类水产加工、畜产加工、皮革、油脂化工、饲料、骨胶生产 吲哚类粪便、生活污水处理、炼焦、屠宰、肉类腐烂 醛类炼油、石化、医药、铸造、内燃机排气、垃圾处理 醇类石化、林产化工、铸造、制药、合成材料和洗涤剂 酚类钢铁、焦化、燃料、制药、合成材料及香料 酮类溶剂、涂料、油脂、石化、炼油、合成材料 醚类溶剂、医药、合成纤维与橡胶、炸药、软片 酯类合成纤维、合成树脂、涂料、粘合剂 脂肪酸石化、油脂、皮革、酿造、制药、制皂、合成洗涤剂 有机卤素衍生物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溶剂、灭火器材、制冷剂 VOCs的无处理排放,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人身体也会造成伤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2]:(1)使空气中臭氧含量超标。在地面有机挥发性物质与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生成臭氧,我国臭氧工业卫生标准为0.30mg/m3,空气中臭氧浓度过高会对人产生不适,严重的会导致人体皮肤癌变和肺气肿;(2)消耗高空臭氧层。用于表面前处理过程中清洗油污的溶剂,如氟利昂及含氯溶剂(如1.1.1-三氯乙烷等)等消耗臭氧,使空气中臭氧层变薄,使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表面上的量增加,会对生命体造成危害; 收稿日期:2008-11-16;修回日期:2008-12-13。 作者简介:余成洲(1984-),男,重庆云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油液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张贤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油液污染治理技术及设备研究,E-mail:zx m@https://www.doczj.com/doc/f511124594.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