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谢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谢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谢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2科学记数法[谢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科学活动:奇妙的降落伞(科学启蒙)(优质课资)

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降落伞(科学启蒙)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初步了解降落伞的用途与结构。 2.感知空气阻力,探索并发现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 3.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1)幼儿事先感知过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2)开展游戏活动“制作降落伞”,引导幼儿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袋、线、透明胶、剪刀、花片(悬吊物)等,观察制作步骤示意图尝试制作降落伞。(3)提供安全合适的场地供幼儿玩降落伞。 (二)材料投放:(1)幼儿人手一个自制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共两种规格。(2)跳伞图片、介绍降落伞用途的视频。(3)记录表、笔。(三)材料配套:数字资源《跳伞》。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数字资源《跳伞》,提问幼儿:这个人在干什么?为什么降落伞可以让人安全地从空中落下来? 二、初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出示自制降落伞,并抛向空中,请幼儿观察降落伞的下落;引发幼儿讨论:降落伞落时伞面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伞面会鼓起来? (二)小结:降落伞下落时伞面打开,将空气包裹起来,空气产生阻力

使降落伞慢慢下落,人或物品依靠降落伞从高空慢慢落地,就不会摔死或者摔坏。 三、引发猜想。 (一)引导语:这几天小朋友制作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的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伞面有大有小),不一样大的降落伞,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谁会落得更慢些? (二)幼儿猜测,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实验探究,进一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鼓励幼儿两两自由结伴,选择伞面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进行比试。 讨论:怎样比试才公平? (二)鼓励幼儿观察比较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的差异。(三)分享交流: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四)在幼儿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它怎么会降落得慢了? 要求幼儿详细描述降落得慢的样子,引导幼儿了解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它们的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它,所以它才慢慢落下来。 (五)小结:因为大的伞面接触的空气多,所受到的阻力也大,所以落得慢。 【活动延伸】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 (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_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执教王娜 课前播放有关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景片段,片尾定位于一泉眼。使学生充分感受泉城济南的魅力。 [使同学们充分感受到股股清泉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济南,领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意境,为下面问题的提出做情境的铺垫。]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感受情境,提出问题 师:(播放课件最近,小明家又发现了一处新泉眼,一家人商量着要以泉眼为中心修个圆形水池。(板书课题:圆爸爸就把这任务交给了小明,这下小明可为难了,怎样才能把水池修圆呢?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学生兴高采烈,信心十足 [当学生还沉浸在泉水的清爽之中时,教师出示农家泉水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好奇心。当故事中的小明在苦思冥想“如何把水池修圆”时,点明活动任务,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天性,激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 2、合作探讨,研究问题 要求:先思考怎样摆水池才能圆?再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圆砖在磁板上摆一个圆形水池模型(每组有一块磁板、一堆圆形磁砖、直尺等学具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 汇报交流

组1:我们组先以泉眼为中心摆一圈,大致摆成一个圆形,然后把不圆的地方修修,这样圆形水池就摆成了(边摆边演示。 组2:我认为你们组想法不错,但方法不太可行。这样修来修去很难把水池摆圆。我认为我们组的方法更好一些。我们想到:要把水池摆圆,必须使每块砖到泉眼的距离都相等。我们用尺子的零刻度线对准泉眼,在4厘米的地方摆上第1块砖;转动尺子,再在距泉眼4厘米的地方摆上第2块砖;这样依次摆下去,就摆出了一个圆形水池。 组3:你们组先思考再动手,这一点很好。利用你们的方法能把水池摆的很圆,但是太麻烦了。 组2:那你们组有更好的方法吗? 组3:(不好意思摇摇头暂时还没有。 师:没关系。能有这种想法已经很不错了,相信如果时间再长一点,你们一定会想出更巧妙、简便的方法。对吧! 组3同学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 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摆圆,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结合你们摆的过程思考:要把水池摆圆,最关键的是什么?(学生沉思 生1:我认为要想把水池摆圆,最关键的是要使砖和泉眼的距离相等。 生2:我想给你补充,应该是每一块砖与泉眼的距离都相等,才能把水池摆圆。 …… [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空,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并思考:如何摆才更圆?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最关键的特征——每块砖到泉眼的距离都相等,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3、动手画圆,深化感知

七年级下册数学《用表格表示变量的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2.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间的关系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预测.(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1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变量与常量 【类型一】常量与变量的判断 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1)分针旋转一周内,旋转的角度n(度)与旋转所需要的时间t(分)之间的关系式n=6t; (2)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向前匀速直线行驶时,汽车行驶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之间的关系式s=40t. 解析:根据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称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即可答题. 解:(1)常量:6,变量:n,t; (2)常量:40,变量:s,t. 方法总结:确定在该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2

【类型二】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 A,B两地相距50千米,明明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由A地到B地,若他距B地的距离为y,到达时间为x.请你写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解析:因为这个变化过程中,他距B地的距离为y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自变量是时间x,因变量是他距B地的距离y. 解: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时间x,因变量是他距B地的距离y. 方法总结:在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时,要分清哪个量是主动变化的,哪个量是被动变化的,主动变化的量是自变量,被动变化的量是因变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探究点二: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类型一】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 弹簧挂上物体后会伸长,测得一弹簧的长度y(cm)与所挂的物体的质量x(kg)间有下面的关系: 3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计数法

一次函数练习 1. 如图,直线AB交X轴负半轴于B(m,0),交Y轴负半轴于A(0,m),OC⊥AB于C(-2,-2)。 (1)求m的值; (2)直线AD交OC于D,交X轴于E,过B作BF⊥AD于F,若OD=OE,求 AE BF的值;(3)如图,P为x轴上B点左侧任一点,以AP为边作等腰直角△APM,其中PA=PM,直线MB交y轴于Q,当P在x轴上运动时,线段OQ长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过点B(-1,5 2 ),与x轴交于点A (4,0),与y轴交于点C,与直线y=kx交于点P,且PO=PA. (1)求a+b的值; (2)求k的值; (3)D为PC上一点,DF⊥x轴于点F,交OP于点E,若DE=2EF,求D点坐标.

3、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B 分别在x 、y 轴上,点B 的坐标 为(0,1),∠BAO =30°.(1)求AB 的长度; (2)以AB 为一边作等边△ABE ,作OA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AB 的垂线AD 于点D .求证:BD =OE . (3)在(2)的条件下,连结DE 交AB 于F .求证:F 为DE 的中点. 4.直线y=x+2与x 、y 轴交于A 、B 两点,C 为AB 的中点. (1)求C 的坐标; (2)如图,M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N 为OB 上一点,若BN+OM=MN ,求∠NCM 的度数; (3)P 为过B 点的直线上一点,PD ⊥x 轴于D ,PD=PB ,E 为直线BP 上一点,F 为y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DE=DF ,试探究BF -BE 的值的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1.5.2 科学记数法 (2)

1.5.2 科学记数法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 意义,体会科学记数法的 好处,会用科学记数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 数; 2、弄清科学记数法中10的 指数n 与这个数的 整数位数的 关系。 重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 数; 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一、自主学习: 1、展示你收集的 你认为非常大的 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 数,如太阳的 半径、光速,日前世界人口等,读写这样大的 数有一定的 困难,先看10的 乘方的 特点: 210100= 3101000= 610=1000 000 910=1000 000 000 10=n 10…..0(在1后面有 个0) 对于一般的 大数如何简单地表示出来? 3000 000 000 3=×1000 000 000 83=×10 696000 6961000 6.96==××100 000 56.9610=× 读作6.96乘10的 5次方(幂) 3、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 数表示成 的 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 数,n 是整数),使用的 是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谨记三点:

(1)弄清a×10n中的 a的取值范围 (2)正确确定a×10n中的 n的值,当所记数大于10时,n 是且等于所记数的整数位数。 (3)会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 提醒:a符号与原数的符号相同,如:将37000 -科学记数时,a为 3.7 -而不是3.7。 二、合作探究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 000; 572 000 000; 123 000 000 000;2887.6 -;-; 30900000 2、第五次人口普查知山西省人口总数约为3297万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人? 3、太阳直径为6 ×千米,其原数为多少米? 1.39210 三、学以致用: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0000; 800000; 567000;7400 -000;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资料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计设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 份,每人分得多少?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科学记数法精品教案

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利用10的乘方进行科学记数,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或等于10的数. 2.会解决与科学记数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3、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体会科学记数法的好处,会用科学记数表示绝对值大于10的数; 4、弄清科学记数法中10的指数n与这个数的整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或等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悉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指出整个可见宇宙空间大约有700万亿亿颗恒星,这个数字比地球上所有沙漠和海滩上的沙砾总和数量还要多.如果想在字面上表示出这一数字,需要在“7”后面加上22个“0”.即约为“70000000000000000000000”颗. 生活中,我们还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例如: 1.据报载,2014年我国将发展固定宽带接入新用户25000000户. 2.全球每年大约有577000000000000m3的水从海洋和陆地转化为大气中的水汽. 3.拒绝“餐桌浪费”刻不容缓,据统计,全国每年浪费粮食总量约50000000000千克.像这些较大的数据,书写和阅读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表示方法,使得这些大数易写、易读、易于计算呢? 一、科学记数法 用乘方的形式,有时可方便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较大的数,如: 太阳的半径约696 000千米; 富士山可能爆发,这将造成至少25 000亿日元的损失; 光的速度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 全世界人口数大约是6 100 000 000. 这样的大数,读、写都不方便. 考虑到10的乘方有如下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七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七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1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七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猜猜你是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猜猜你是几》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比 赛讲课获奖教案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 时间、大小、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立初步的数概念”。但数 学所特有的抽象性和精确性对幼儿来说是相对难理解的。在大班 幼儿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数概念后,怎样唤起幼儿已有数学知识经验,通过联想、猜测、推理,将抽象的数概念融于数学游戏中, 通过“根据同伴的数字猜测自己的数字”,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于是我设计了这节活动《猜猜你是几》。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排除的方法学习寻找缺失的数字。 2.熟悉游戏的玩法并遵守游规则。 活动准备 10把椅子(椅背上有1—10的数字),头饰(数字1—10)。 活动过程 1.引出游戏——捉迷藏,并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头饰,认认头饰上的数字,引出游戏——捉迷藏。 师:“今天,朱老师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礼物——‘花’。 你们看,这些花上还藏着数字呢。咦,都有哪些数字呢?”(反过来,花朝下,一一出示花。) (2)介绍游戏规则。 示范戴一顶帽子:“花儿戴在头上,就是一顶数字帽子了。 你们想不想和数字帽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好,那你们可要听清 楚游戏规则:1.不能偷看自己的数字;2.不能说出别人的数字。明白吗?” 析:礼物“数字花”变为“数字帽子”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他们对捉迷藏的游戏充满了期待。 2.游戏一:根据少1或者多1的关系,寻找缺失的数字。 (1)利用数字10、9的头饰和两名幼儿做游戏,交流用什么方 法猜数字的。 师:“好,那我们先请2个小朋友来玩游戏。先看看这两个 数字是几?(9、10)它1两谁大谁小?哪两个小朋友先来?每人一 顶帽子,请你猜出自己的数字后,赶紧坐到自己的位置。”(贴 有相应数字的位置。) 师:谁来介绍一下猜数字的方法?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作品教学设计、课例点评精品模板(四)

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作品教学设计、课例点评精品模板(四) 目录

对陈艳琼老师数学展示课的点评 陈艳琼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内容是“随机事件”,她大胆地处理教材,将教材三个问题探究改为两个问题探究和一个实验巩固,通过第一个问题探究归纳总结出概念,一个实验巩固,再通过一个问题探究归纳总结结论,同时结合课堂实验实际,将第一、第二个问题改为摸乒乓球和抽纸牌。 整节课条理清晰,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线索的构建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知识及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思维过程注重引导。 本节课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扩大课堂知识容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学教材、动手实验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过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发挥实验的内在力量,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谨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课堂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过程及情况,对学困生适当时指导。 本节课对提问时机的把握,还有语言表达的严谨上还有待改进。 肖遥

随机事件点评 本节课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巧妙地使用教材提供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重点,控制难度。整节课教师始终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随机观念。 教师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步步精心。 其一,教师巧妙地用系绳子游戏设计了一个悬疑式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章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串中,整体初步感知全章的学习内容。虽然引课时间稍长,但作为对全章知识的引入却显得非常必要。 其二,作为概念教学,教师没有急于给出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在试验中逐步感知三种事件,自然而然地生成概念。设计掷骰子试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随机试验的机会,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又为结尾处引导学生汇总大数据提出课后思考问题留下伏笔。 三个练习的设计目的性很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落实,练习2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过程,练习3让学生举例,有助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概率问题,为今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其三,结尾处让学生汇总全班的试验数据有助于对学生随机观念的培养,提出的两个课后问题将学生引入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从课上延续到课下。以问题开头,又以问题结束,学生在行与思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堂教学展示 教学设计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陈艳琼 1、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年级数学数数 数的组成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3)

一年级《数数数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3~3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并能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是多少的数法,体会十进位值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具小棒 学生:学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指名学生回答以前学过的数(0~20),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个数,并说出这个数的组成。 2、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本33页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学生汇报。 3、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学生10只10只的数羊。学生在课本33页数一数,圈一圈,并汇报。 4.揭示课题并板书:数数数的组成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游戏互动,感知100 1、师: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带着10根小棒走来走去,你们猜猜是什么?(手指头)对,每个人有10根手指头,不就是10根小棒吗!一个人有10根手指头,几个人有10根手指头?(10个人) 2、指名10名同学上讲台表演,伸出拳头,下面同学齐数,数到的同学展开拳头。(10、20、30……100) (二)数小棒,教学例1 1、多媒体出示小棒,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数到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10根)满10根捆成1捆,1捆就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十,学生齐读。 2、多媒体继续出示小棒,学生从11数到19,再添上1根是多少?(20根)满10捆成1捆,变成2捆,2捆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 3、多媒体继续出示小棒,学生从21数到29,在添上1根是多少?(30根)满10捆成1捆,变成3捆,3捆就是3个十,3个十就是30。 4、引导学生继续数出39添上1是40,49添上1是50……99添上1是100,并板书。 5、引导学生说一说10到100里面有几个十,多媒体展示100根小棒,学生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强调10是小棒的捆数,要写成数字,十和百是计数单位,要写成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数山有路趣为径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记数法教案

§1.5.2 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目标: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2、难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用幻灯片的图画引出“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目前世界人口约7000000000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问题1、102,103 ,104 分别等于多少? 问题2:10的乘方有何特点?

一般地,10的n 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 个0),所以就可以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 1、 教师给出科学记数法表示:a ×10( n )(1≤a <10,n 为正整数)。 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以10的8次方(幂)。 2、 回归课前出现的大数并将其改成科学记数法。 696 000=6.96×105 300 000 000=3×108 700 000 000=7×108 510000000000000=5.1×1014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设计,启发学生成功地发现“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同时又通过学生示错,让学生记住a 的范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 (三)感悟新知 1、归纳科学记数法概念: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 ×10n (其中a 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 n 为正整数),就叫做科学记数法. 2、议一议: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大数?它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第一步:先确定“a ”的值: 110a ≤< 第二步:确定“n ”的值 : n 等于原数的整数数位减1 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 (2)57000000 (3)123000000000 解:(1)原式=1×106 (2)原式=5.7×107 (3)原式=1.23×1011 例2.下列各数是否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 (1) 2400000=0.24×107 (不是) (2) 2400000=2.4×106(是) (3)3100000=31×105 (不是) (4)3100000=3.1×106(是) 例3.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原数是什么? ()43713.210(2)610(3)3.2510??? 解:(1)原式=32000 (2)原式=6000 (3)原式=3250000 (四)巩固新知 1、将下列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人的大脑约有10 000 000 000个细胞;

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课堂实录 1.5.2 科学记数法 【情境导入】复习引入,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0,-10,(-10)的底数、指数、幂. 333师:什么叫乘方?说出 生: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底数分别是10、10、-10,指数分别是3,3,3,幂分别是1000,-1000,-1000. 10,-10,(-10) . 333师:请一位同学口答: 生:1000,-1000,-1000. 师: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100,27,-125,-10000 10,3,-5,-10. 2334生: 10,10,10,10,10,10,10. 12345610师:请一个同学汇报计算结果: 生: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00. 〖评析〗从前面乘方的概念复习起,而且选取了以10为底数的幂的形式,为本课新知—科学记数法奠基.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下面我观察第4题计算 , 510=100000 , 610=1000000 , 1010=10000000000 左边用10的n次幂表示简洁明了,且不易出错,右边有许多零,很容易发生写错的情况,读的时候也是左易右难,这就使我们想到用10的n次幂表示较大的数,比如一亿,一百亿等等.但是像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 000千米,光速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中国人口大约 13亿等等,我们如何能简单明了地表示它们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科学记数法.(三)讲授新课 10的特征: n师:现在我们把同学们的运算结果对齐看一下 , 110=10 , 210=100 , 310=1000 , 410=10000 . 1010=10000000000 10中的n表示n个10相乘,它与运算结果中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n哪位同学们说一下, 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生:n与0的个数相等;位数是n+1.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根据上面积累的经验做两组练习: 练习(1) 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100000000,100000000000. 练习(2) 指出下列各数是几位数. ,10,10,10. 351210010 (同学们练习2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求解答案. 1:练习(1)中依次为10,10,10; 3811生

2016全国数学优质课一等奖作品: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王加平)

1.2.1 函数的概念 教学设计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 王加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1.2.1函数的概念》 ,是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一《1.2函数及其表示》的第一课.函数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它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定义域与值域的重要性,而要说清楚变量以及两个变量间变化的依赖关系,往往先要弄清各个变量的物理意义,这就使研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只根据变量观点,那么有些函数就很难进行深入研究.例如: 对这个函数,如果用变量观点来解释,会显得十分勉强,也说不出x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但用集合、对应的观点来解释,就十分自然.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而函数概念是函数思想的基础,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它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一步描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虽然函数比较抽象,但是函数现象大量存在于学生的周围,教科书选用了运动、自然界、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分析,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定义函数概念,对学生的抽象、归纳能力要求比较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定义,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个实例共性的分析到函数概念的形成,再对三个实例进行拓展,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体现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渗透了归纳推理,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二)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及符号“)(x f y =”的含义. ?? ?=.01)(是无理数时,当是有理数时, ,当x x x f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科学计数法》知识点解读

《科学计数法》知识点解读 学习目标: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重点、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知识要点梳理: 科学记数法: 一般地,一个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注意: 1.对于数目很大的数用科学记数法的形式表示起来又科学、又简单。 2.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是由两个数的乘积组成的。其中一个因数为a(1≤a<10),另一个因数为10n(n是比A的整数部分少1的正整数)。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不改变数的符号,只是改变数的书写形式而已。当有了负整数指数幂的时候,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例如:0.00001=10的负5次方,即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乘10 的负n次方的形式,其中a是正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正数,n是正整数。 4.在a×10n中,a的范围是1≤a<10,即可以取1但不能取10.而且在此范围外的数不能作为a.如:1300不能写作0.13×104. 例1填空: (1)地球上的海洋面积为36100000千米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 (2)光速约3×108米/秒,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是__________. 点拨:(1)用科学记数法写成a×10n,注意a的范围,原数共有8位,所以n =7.原数有单位,写成科学记数法也要带单位. (2)由a×10n还原,n=8,所以原数有9位.注意写单位. 解:(1)3.61×107千米2. (2)300000000米/秒.

注意:1.科学记数法形式与原数互化时,注意a的范围,n的取值. 2.转化前带单位的,转化后也要有单位,一定不能漏. 例2分别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万;(2)10000;(3)44;(4)0.000128 -. 点拨:(1)1万=10000,可先把100万写成数字再写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2)(3)(4)直接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即可. 解:(1)100万=1000000=1×106=106. (2)10000=104. (3)44=4.4×10. (4)4 -=-? 0.000128 1.2810- 说明:Ⅰ.在a×10n中,当a=1时,可省略,如:1×105=105. Ⅱ.对于44和4.4×101虽说数值相同,但写成4.4×10并非简化.所以科学记数法并非在所有数中都能起到简化作用,对于数位较少的数,用原数较方便.记住:Ⅲ.对于10n,n为几,则10n的原数就有几个零. 例3设n为正整数,则10n是() A.10个n相乘 B.10后面有n个零 C.a=0 D.是一个(n+1)位整数 点拨:A错,应是10n表示n个10相乘;B错,10n共有n个零,10中已有一个零,故10后面有(n-1)个零;C当a=1时,a×10n=1×10n=10n,可有1.若a=0,a×10n=0;D在10n中,n是用原数的整数位数减1得来的,故原数有(n +1)位整数. 解答:D.

七年级数学上册 1.5.2 科学记数法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1.5.2 科学记数法 基础题 知识点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1.(恩施中考)恩施气候独特,土壤天然含硒,盛产茶叶.恩施富硒茶叶2013年总产量达到64 000吨.将64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64×103 B.6.4×105 C.6.4×104 D.0.64×105 2.(宜昌中考)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约为4 400 000 000人,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44×108 B.4.4×109 C.4.4×108 D.4.4×1010 3.(黄石中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约为62 200万平方米,数据62 200万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6.22×104 B.6.22×107 C.6.22×108 D.6.22×109 4.据统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40 570亿元.将数据40 570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4.057 0×109 B.0.405 70×1010 C.40.570×1011 D.4.057 0×1012 5.-27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________. 6.用科学记数法写出下列各数: (1)-24 000; (2)380亿. 知识点2 还原原数 7.中国航母辽宁舰是中国人民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该舰的满载排水量为6.75×104吨,这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据的原数为( ) A.6 750吨 B.67 500吨 C.675 000吨 D.6 750 000吨 8.下列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把原数填在横线上. (1)3.618×103=________; (2)2.16×105=________; (3)-8×104=________; (4)-7.123×102=________. 中档题 9.(海南中考)据报道,2015年全国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9 420 000人,数据9 42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9.42×10n,则n的值是( ) A.4 B.5 C.6 D.7 10.某市2014年底机动车的数量是2×106辆,2015年新增3×105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市2015年底机动车的数量是( ) A.2.3×105辆 B.3.2×105辆 C.2.3×106辆 D.3.2×106辆 11.(威海中考)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统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第四次摘全球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桂冠,用科学记数法表示“5.49亿亿”,记作( ) A.5.49×1018 B.5.49×1016

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练习题.doc

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知识技能天地: 一、选择题 1、57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o A、57x]03 B、5.7x104 C、5.7X105 D、0.57x105 2、3400=3.4x10〃,则〃等于()o A、2 B、3 C、4 D 3、- 72010000000=^ 1010,则a的值为()o A、B、- 7.201 C、- 7.2 D、 4、若一个数等于5.8x1021 ,则这个数的整数位数是()。 A、20 B、21 C、22 D、23 5、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全长约为6300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63x102千米 B、6.3X102千米 C、6.3xlO3千米 D、6.3x104千米 6、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增值税、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收3.O7X1O10元,也就是说增收了(). A、30.7亿元 B、307亿元 C、3.07亿元 D、3070亿元 二、填空题 1、3.65xlO0s 是位数,0. 是位数; E把3900000翩律戮撮示为___________ 把1020000翩样1射蟋示为________ ; 3、用科学记数法记出的数5.16x104的原数是 2.236x108的原数是; 4、比较大小: 3.01X104 9.5xl03; 3.01X104 3. 10x104 ; 5、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1千米,用科学记数法记为米。 6、18克水里含有水分子的个数约为60230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0个 7、我国建造的长江三峡水电站,估计总装机容量达16780000千瓦,则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总装机容量为。 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