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医学统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HEAL041103

中文名称:医学统计学

英文名称:Medic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基础必修课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公共事业管理、中医学、护理学等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42学时

总学分:3

预修课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

课程简介:统计学(Statistics)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医学统计学(Medical statistics)是统计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麻醉学、公共事业管理、中医学、护理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多年来医学科研能力与思维开发培养中受人青睐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科学与艺术”的盛誉。它主要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等领域研究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指导人们开展基础医学研究、疾病预防与治疗、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现代医学统计已不仅仅是对科研观测结果作一些整理归纳工作,更重要的是提取信息,做出科学的推断与决策。怎样从资料中获取所需信息,帮助研究者从表现各自特征的数据中进行分析,并对其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与解释,正是医学统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医学工作者客观、准确地评价研究工作所必备的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新型医学人才,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医学研究设计,合理地选择统计方法,恰当地解释研究结果,以独特的统计思维方式,不断地调整人们对生物医学现象的认识,科学地揭示大量数据中所蕴藏的内在规律。

二、教学目的

(一)总体目标

医学统计学是统计原理、方法和医学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根据培养目标,医学统计学培养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对医学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密切联系医学中常见的基本统计问题,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为其运用到医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学习其它课程和阅读专业文献打下必要的统计学基础。

(二)分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着重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及优缺点。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对有关数理统计公式只要求了解其意义、用途和应用条件,不必深究其数学推导。根据研究设计与资料类型能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了解医学研究的统计设计、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内在联系。

(1)掌握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和样本、变异、假设检验、正常值范围、置

信区间、抽样误差等),统计资料的基本类型,常用统计指标。

(2)掌握医学统计学中常用统计方法的意义、用途、适用条件、优缺点和结果解释。

(3)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以及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

(4)了解常用统计分布理论及应用,医学常用健康统计指标。

(5)掌握统计图表的绘制和注意事项,以及常用统计指标的计算。

(6)根据研究设计与资料类型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并能够准确的计算。

(7)熟悉常用统计专业英文词汇。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初步形成热爱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积极态度。

(2)体会到统计思维的培养对统计方法认识的重要价值,能自觉、认真地学习统计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各种类型资料的统计分析实践。

(3)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主动获取知识,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态度。

(4)愿意从事统计工作,并具有创新统计工作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三、教学单元(章节)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统计学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资料的类型

第三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统计和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关系

第五节学习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第二节集中趋势的描述

第三节离散趋势的描述

第四节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第三章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一节常用相对数指标

第二节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动态数列的常用指标

第四节Simpson悖论与率的标准化

第四章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一节统计表

第二节统计图

第三节案例讨论

第五章参数估计

第一节抽样误差

第二节t分布

第二节单个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第三节两总体参数之差的置信区间

第六章计量资料两组均数的比较——t检验

第一节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比较

第二节两相关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三节两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四节t检验的应用条件

第五节假设检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计量资料多组均数的比较——方差分析

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多个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三节多个相关样本均数的比较

第四节多个样本均数的多重比较

第五节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第八章分类资料的比较——卡方检验

第一节两独立样本率的卡方检验

第二节两相关样本率的卡方检验

第三节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第四节R×C表的卡方检验

第九章基于秩次的非参数统计方法

第一节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两相关样本资料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第三节两独立样本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四节多组独立样本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五节多组相关样本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

第六节等级资料的比较

第十章简单线性回归

第一节简单线性回归的概念及计算

第二节简单线性回归中的统计推断

第三节回归方程拟合效果的评价

第四节利用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和预测

第五节应用简单线性回归的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相关

第一节简单线性相关

第二节秩相关

第三节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实验设计

第一节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第四节临床试验简介

第五节常用设计类型的样本含量估计

第十三章调查设计

第一节调查研究的特点与分类

第二节调查设计

第三节常用抽样方法

第四节调查表的设计与考评

第五节调查研究的质量控制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概论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医学统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主要内容、学科性质。

2.正确简述统计学发展简史。

3.正确简述国内外医学研究中成功运用统计学方法的重要事件,统计学的作用和贡献。

4.正确陈述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体与样本、同质与变异、参数与统计量、随机实验与随机事件、误差、频率与概率

2.理解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三种资料类型。

运用:

1.理解医学参考文献中统计术语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常见的三种资料类型

难点:小概率事件与小概率原理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电子幻灯,结合医学实际,重点介绍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体现统计学的思维过程。通过具体的临床医学、卫生管理、预防医学上的实例,理解统计学的作用。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统计学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学习策略] 准确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建立统计思维与抽象思维。变异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是有规律的,统计学可以揭示这种统计规律性。统计学的结论建立在概率基础上。

第二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的含义和作用,统计描述的方法。

理解:

1.结合实际阐释数据频数分布的定义、频数表的编制步骤和作用。

2.结合实际阐释数据集中趋势描述指标的选择和计算。

3.结合实际阐释数据离散趋势描述指标的选择和计算。

4.正确陈述正态分布的概念与特点、标准正态分布概念及在医学中的用途。

5.正确陈述用正态分布法与百分位数法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的方法。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能对常用医学研究资料进行正确的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统计指标的正确选择与计算。

2.通过实例计算一个医学生理或生化指标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

[重点难点]

重点:

1.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指标的特点与适用范围。

2. 正态分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难点:

1. 95%参考值范围的计算。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1)实例引入。从资料类型的回顾,启发学生对于资料特征的思考,引出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2)结合数据分布特征,介绍各类指标。从大样本资料出发介绍频数分布表与分布图的制作,结合频数分布图阐述常见分布类型与分布特征;针对不同的分布特征,介绍描述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的指标。

(3)正态分布与医学参考值范围。从频数分布图过渡到概率密度图,引出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介绍u变换与正态分布的应用——医学参考值范围。

2.软件实践: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统计描述是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平均指标与离散指标是描述计量资料的两个侧面,不同的平均指标有不同的适用情况,不同的离散指标也有不同的适用情况。统计学中许多理论方法建立在正态分布基础上,统计学中许多分布的极限是正态分布。充分理解标准正态分布的概念与特征。根据资料情况选用正态分布法或百分位数法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第三章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的含义和作用,统计描述的方法。

理解:

1.举例说明常用相对数指标:频率、强度、相对比。

2.举例说明应用相对数指标的注意事项。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能够对实际数据进行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常用统计描述指标的正确选择与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

1.常用相对数指标的类型与计算方法。

2.应用相对数指标的注意事项。

难点:

1.应用相对数指标的注意事项。

[学时分配]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1)通过回顾计数资料的概念,导入相对数指标的概念,重点讲解常用相对数指标的类型以及计算方法,并用医学实例加以说明。

(2)结合具体的医学实例,说明应用相对数指标时的注意事项,体现相对数指标的实践应用价值。

(3)以医院管理的实例,介绍动态数列的指标类型及其作用。

(4)举例说明Simpson悖论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率的标准化获得正确比较的结果。(5)通过课堂讨论、练习与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计数资料统计描述方法的理解。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统计描述是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注意相对数中频率指标与强度指标的区别。不同的相对数指标也有不同的适用情况。

第四章统计表与统计图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统计表的意义、作用、制表原则。

2.正确陈述统计表的种类、应用时注意事项。

3.正确陈述统计图的意义、作用、制图原则。

4.正确陈述统计图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理解:

1.举例说明常用的统计图:直条图、圆图、线图、半对数线图、直方图。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能对常用统计图进行的正确选择,绘制符合统计学规范的统计表。

[重点难点]

重点:

1.错误统计表的修改。

2.常用统计图绘制及其图形选择。

难点:

1.统计图的正确选用。

[学时分配] 2学时课堂讲授:2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阐述统计图表在数据资料统计描述中的作用,引入和讲授统计表

和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及注意事项,讲解常用统计图的绘制及其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根据数据资料正确选择统计图。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根据数据资料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将课堂讲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策略] 统计描述是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统计表、统计图的绘制的强调规范化。

第五章参数估计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概念,t分布的特征、曲线下面积(p)与t值的关系。

理解:

1.举例说明样本均数的标准误的计算。

2.举例说明总体均数置信区间的计算。

运用:

1.通过实例计算一个医学指标的总体均数的95%置信区间。

[重点难点]

重点:

1.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

2. 单个总体均数置信区间和两个总体均数之差的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

难点:

1. 单个总体均数置信区间基于的理论分布。

2. 两个总体均数差的置信区间的估计方法的理论分布。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通过医学研究的实例,引入和讲授抽样误差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布特征及总体参数估计的统计思想,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注意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理解曲线下面积(p值)与t值的关系。注意医学参考值范围和置信区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六章计量资料两组均数的比较——t检验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假设检验与p 值的概念。

2.正确陈述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及应用时注意事项。

3.正确陈述假设检验的统计意义与实际意义。

4.正确陈述t检验的用途和适用条件。

5.正确陈述两独立样本资料的方差齐性检验用途。

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

假设检验、检验假设、检验水准、两型错误、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检验效能

2.举例说明单样本资料的t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3.举例说明配对资料的t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4.举例说明两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运用:

1.通过实例阐述假设检验的用途,基本步骤,给定实际数据能用假设检验方法正确分析和得出结论。

[重点难点]

重点:

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2. t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难点:

1.假设检验中需注意的问题。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1)通过回顾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引出两组均数差异的原因,从而导入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2)通过医学实例,重点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两相关样本均数比较和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设计类型及其相关t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讲解如何根据t检验结论获得专业结论。

(3)结合实际数据,讲解如何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从而判断资料是否符合t 检验的应用条件。

(4)以医学实例为依据,讲解进行假设检验需注意的问题。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理解反证法思维,理解H0与H1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检验水准、两类错误、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检验效能的概念与应用。t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根据H0,依据t分布的曲线下面积(P值)与横轴上t值的关系,得到P值,然后根据小概率原理做出结论。根据不同的计量资料研究设计模型选用不同的t检验,注意不同类型资料应用t 检验的前提条件。

第七章计量资料多组均数的比较——方差分析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

2.正确陈述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SNK法、Dunnett法、LSD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

3.正确简述多样本方差齐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

理解:

1.举例说明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完全随机设计及资料的变异分解及计算。

2.举例说明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及资料的变异分解。

运用:

1.通过实例计算掌握常用的多个均数的假设检验方法,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应用条件。[重点难点]

重点:

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2.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

难点:

1. 多重比较的方法。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

(1)实例引入

从t检验能否解决多组均数比较的问题出发,回顾假设检验的I类错误、t检验,引出方差分析。

(2)结合实例,介绍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结合实例,从离均差平方和(SS)介绍完全随机设计中变异的分解,阐述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介绍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的步骤。

(3)介绍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

结合实例,分析随机区组设计的特点,阐述其变异分解,并与完全随机设计的变异分解进行对比。

(4)介绍多重比较方法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出发,引出P<0.05时的多重比较问题,介绍两两比较,多个处理组与一个对照组的比较方法。

2.软件实践: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总变异分为组间变异与组内变异两部分,如果处理因素无作用,组间变异等于组内变异;如果处理因素有作用,组间变异大于组内变异。F=组间变异/组内变异。根据H0,依据F分布的曲线下面积(P值)与横轴上F值的关系,得到P值,然后根据小概率原理作出结论。注意完全随机设计与随机区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的区别,应用时对资料的要求。

第八章分类变量资料的比较——卡方检验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2.正确简述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3.正确简述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4.正确陈述行×列表资料卡方检验的注意事项。

理解:

1.正确举例说明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基本公式、专用公式、四格表资料卡方检验的校正公式。

2.正确举例说明行×列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样本构成比的比较。

运用:

1.通过一个实例计算掌握常用的计数资料的两个率、多个率的假设检验方法,熟悉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重点:

1. 2检验的基本思想。

2. 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的连续性校正问题。

难点:

1.χ2检验的基本思想。

2.两独立样本设计与两相关样本设计的区别。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通过医学研究的实例,引入和讲授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卡方检验的基本思想是根据H0,依据卡方分布的曲线下面积(P值)与横轴上卡方值的关系,得到P值,然后根据小概率原理作出结论。根据不同的计数列联表资料类型选用不同的χ2检验专用公式,其结论也不尽相同。

第九章基于秩次的非参数统计方法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的概念。

理解:

1.举例说明单样本和配对设计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举例说明两独立样本资料、等级资料两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

3.举例说明完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

运用:

1.通过实例了解参数与非参数检验的概念和适用条件及优缺点,熟悉配对与非配对的两组非参数检验,了解多组比较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非参数检验的主要优缺点。

2.两组相关资料比较符号秩检验、两组独立样本比较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难点:

1.两组等级资料比较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1)通过回顾计量资料两组比较的条件,引出参数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的区别,从而导入非参数检验的概念、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2)通过医学实例,重点讲解两相关样本资料比较的符号秩检验、两独立样本资料比较的设计类型及其秩和检验的基本思想和步骤,尤其对如何编秩进行重点讲解,最后讲解如何根据非参数检验结论获得专业结论。

(3)结合实际数据,讲解如何进行多组独立样本资料、多组相关样本资料、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

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非参数检验基本思想:将原始数据从小到大排队后给每一个数据编一个秩次(序号,rank),把对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转换为对“秩次”的统计分析。经检验各组平均秩和不相等,可以推论各组数据分布位置不同,进一步可推论各分布位置发生平移。

第十章简单线性回归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反映两变量间关系的散点图的意义。

3.正确陈述线性回归分析的应用。

4.正确简述非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与应用条件。

理解:

1.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解释下列概念:

最小二乘法、总体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估计、残差

2.正确阐述线性回归的概念、回归系数的含义、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3.举例说明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

运用:

1.通过实例计算掌握两变量相关的概念,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回归系数的含义、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重点难点]

重点:

1. 简单线性回归的概念及计算。

2. 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

3. 应用简单线性回归的注意事项。

难点:

1.应变量Y的变异分解。

[学时分配]: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通过医学研究的实例讲解双变量资料,引入和讲授简单线性回归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线性回归的概念、回归系数的含义与计算、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线性回归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和课后学生通过名词解释、选择题等掌握本章的概念,通过具体实例(数据)练习上述方法的计算、结果解释达到实际运用。

[学习策略] 线性回归方程反映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可以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

第十一章两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相关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及结论。

2.正确陈述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

3.正确陈述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及应用的注意事项。

4.正确陈述秩相关的概念与应用。

理解:

1.正确阐述直线相关的概念、相关系数含义及计算、决定系数的概念。

2.比较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

1.通过实例计算掌握表达变量相关的指标,相关系数含义及计算、决定系数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1. 相关系数的意义。

2. 相关分析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难点:

1. 相关与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学时分配]: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采用“课堂教授和软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通过医学研究的实例,引入和讲授线性相关、秩相关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理论和知识。

2.软件实践方式

主要是在机房进行,采用教师现场讲授与视频录像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利用SPSS软件进行医学实例的统计分析,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习策略] 线性相关反映两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线性回归与相关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医学研究的类型。

2.正确陈述研究设计在科研中的意义与作用。

理解:

1.结合实际阐释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

2.结合实际阐释实验设计的原则,随机化、对照与重复的意义。

3.举例说明常用的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4.举例说明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案。

5.结合实际阐释临床试验设计的特点及实施中的特殊问题。

运用:

1.运用随机数字表对受试对象进行随机分组。

[重点难点]

重点: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难点:

1.常用设计类型的样本含量估计。

[学时分配] 4学时课堂讲授:4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

1.通过电子幻灯,结合医学实际例子,介绍实验设计基本要素、基本原则。

2.通过具体的临床医学实例,重点介绍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通过课堂讨论、练习与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基本要素、基本原则的理解。[学习策略] 建立统计思维,进行逻辑推理。对照、重复、随机化、盲法是进行研究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十三章调查设计

[教学目标]

识记:

1.正确陈述调查研究的概念。

2.正确简述调查研究的分类。

3.正确简述常用的调查方法。

理解:

1.结合实际阐释随机抽样的几种方法和具体实施。

2.结合实际阐释调查设计包含的内容。

3.结合实际阐释调查表的制定与考评。

4.结合实际阐释调查的质量控制。

运用:

1.对课堂中的学生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

[重点难点]

重点:

1. 几种抽样方法的选择。

2. 统计表的编制。

难点:

1. 统计表的编制.

2. 调查表的考评

[学时分配] 3学时课堂讲授:3学时

[实施方法] 采用“课堂教授和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 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通过医学研究的实例,引入调查设计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调查设计基本原则和知识。

2. 实例结合方式

主要是教师现场讲授典型实例相结合的方式,由学生理解和掌握调查设计的主要原则和注意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策略] 观察研究与实验研究的区别在于是否对观察对象施加干预措施。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概率随机抽样方法的是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调查方法,以保证研究设计的科学性。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编使用建议

选用全国高等学校“十二五”医学规划教材:贺佳尹平主编,《医学统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二)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1.授课质量评价

采用教-学互评方式,课程进行中,由专家督导、同行评课、学生评教三方综合进行抽样评估,结束前,组织全体学生填写课程授课质量和教学组所有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表。

2.学生学业成绩测评

采取综合性考评方式:

合计100%

1.平时作业练习10%

2.平时软件实习10%

3.平时课后实践10%

2.期末考试(闭卷) 70%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建议增加6学时学生上机进行SPSS统计分析软件实习时间。

(六)教学保障条件

1.每个学生每人一台计算器

2.每个学生每人二本练习本

3.正版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

4.计算机实习教室

5.数量足够、满足安装统计软件的基本配置的电脑

6.每台电脑应安装好统计软件

7.适用于软件教学的广播系统

六、附录

(一)推荐阅读书目

(1)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方积乾主编,《卫生统计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孙振球主编,《医学统计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贺佳主编,《卫生管理统计及软件应用》,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二)推荐专业期刊

(1)医院管理统计

(2)数理统计与管理

(3)中国卫生统计

(三)推荐专业网站

(1)https://www.doczj.com/doc/f517076907.html,/ 第二军医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网站

(2)https://www.doczj.com/doc/f517076907.html,/ 第四军医大学军队卫生统计学学科专业网

(3)https://www.doczj.com/doc/f517076907.html,/ 统计之都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最佳选择题 一、绪论 1.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脉搏 B.血型 C.肺活量 D.红细胞计数 E.血压 2.下面的变量中,属于数值变量的是 A.性别 B.体重 C.血型 D.职业 E.民族 3.下列有关个人基本信息的指标,其中属于有序分类变量的是 A.学历 B.民族 C.职业 D.血型 E.身高 4.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 A.总统中典型的一部分 B.总体中任意部分 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 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 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 5. 统计量是指 A.是统计总体数据得到的量 B.反映总体统计特征的量 C.是根据总体中的全部数据计算出的统计指标 D.是用参数估计出来的量 E.是由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统计指标 6.下列关于概率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常用P表示 B.大小在0~1之间 C.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即概率 D.在实际工作中,概率是难以获得的 E.某事件发生的概率P≤时,称为小概率事件。 7.减少抽样误差的有效途径是 A.避免系统误差 B.控制随机测量误差 C.增大样本含量 D.减少样本含量 E.以上都不对 一、 1. B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1.用均数和标准差能用于全面描述下列哪种资料的特征 A.正偏态分布 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 D.对数正态分布 E.任意分布 2.当各观察值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时,平均数宜用 A.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相对数 E.四分位数间距 3.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M B. G C. X D. P95 E. CV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医学统计学 一、选择题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 C线图 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 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 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 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 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 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 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 检验时,自由度是( D ) (A) n1+ n2 (B) n1+ n2 –1 (C) n1+ n2 +1 (D) 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 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 1.医学统计学: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医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医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以及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各种因素) 2.同质: 性质相同的事物成为同质的,否则成为异质的或间杂的。 (观察单位间的同质性的进行研究的前提,也是统计分析的必备条件,缺乏同质性的观察单位的不能笼统地混在一起进行分析的) 3.变异: 是指在同质的基础上各观察单位(或个体)之间的差异。 4.总体: 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5.样本: 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6.随机: 即机会均等,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可靠性,使各对比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一致,而采取的一种统计学措施。(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实验顺序随机) 7.统计量: 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统计量。(反映样本特性的有关指标) 8.参数: 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称为参数。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为常数) 9.抽样误差: 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来进行研究,而所得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常不一致,这种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这种在抽样研究中不可避免。(抽样误差有两种表现形式:①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②样本统计量间的差异)10.概率: 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度量,常用P表示,取值为0≤P≤1。 11.频率: 用随机事件A发生表示观察到某个可能的结果,则在n次观察中,其中有m次随机事件A发生了,则称A发生的比例0≤f≤1为频率。显然有 f = m / n 12.小概率事件: 当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小于或等于0.05时,统计学上称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其涵义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进而认为其在一次抽样中不可能发生。(为进行统计推断的依据) 13.定量资料: 以定量值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血脂,心率等。 14.定性资料: 以定性方式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血型、性别等。 15.等级资料: 以等级表达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观察指标,如疗效分级、血粘度、心功能分级等。

《煤矿地质学》测试试题

《煤矿地质学》试题

————————————————————————————————作者:————————————————————————————————日期: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 1 学期 《煤矿地质学》试卷(A)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节理与解理 答: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断开,但没有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称节理构造。 解理——指结晶矿物在受外力打击后,沿一定的方向规则地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2.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答:层理构造—是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在层内形成的构造,主要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而显示出来。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沉积构造类型。 层面构造—不同性质沉积层的分隔界面称层面,常见的层面构造有波痕、 泥裂、印模和结核。 3.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 答: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宇、界、系、统、阶、时带。每个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 4.煤的变质作用 答:褐煤在地下受到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影响转变为烟煤或无烟煤的地球化学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答: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内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由地球外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称外力地质作用,按外应力的类型可以分为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按其发生的序列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A.样本? ??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 ?????D. 个体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 ?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A.研究样本统计量? ?? ??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 ?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 ?? ?? ?? ???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A.变异系数? ?? B.差 C.极差? ?? ?? ?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 ?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 ?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 ?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中位数? ??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 ?b)不变。 A.算术均数? ???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 ???D.中位数 11.( a??)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 B.左偏态 C.右偏态? ?? ??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医学统计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 总体:所有同质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即变量值)的全体 样本:是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观察值的集合 2.普查与抽样调查 普查:就是全面调查,即调查目标总体中全部观察对象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即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 3.参数与统计量 参数:总体的某些数值特征 统计量:根据样本算得的某些数值特征 4.Ⅰ型与Ⅱ型错误 假设检验的结论 真实情况拒绝H0不拒绝H0 H0正确Ⅰ型错误(ɑ) 推断正确(1 ?ɑ) H0不正确推断正确(1?β) Ⅱ型错误(β) Ⅰ型错误(ɑ错误): H0为真时却被拒绝,弃真错误 Ⅱ型错误(β错误): H0为假时却被接受,取伪错误 5.随机化原则与安慰剂对照 随机化原则: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使每个研究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分配到各组中去,以平衡两组中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意义:①是提高组间均衡性的重要设计方法;②避免有意扩大或缩小组间差别导致的偏倚;③各种统计学方法均建立在随机化基础上) 安慰剂对照:是一种常用的对照方法。安慰剂又称伪药物,是一种无药理作用的制剂,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但其感观如剂型、大小、颜色、质量、气味及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一样,不能被受试对象和研究者所识别。(安慰剂对照主要用于临床试验,其目的在于控制研究者和受试对象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倚,并提高依从性。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控制疾病自然进程的影响,显示试验药物的效应) 6.误差与标准误(区分率与均数) ㈠均数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产生的、随机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标准误:是指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反映抽样误差大小的定量指标,其公式表示为S x =S/√n ㈡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样本率p和总体率π的差异 率的标准误:样本率的标准差,公式为σp=√π(1-π)/n

医学统计学 练习题

1、某医院用中药治疗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现将血红蛋白(g/L)变化的数据列在下面,假定资料满足各种参数检验所要求的前提条件,问: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性意义(15分) 患者编号1234567 治疗前血红蛋白65755076657268 治疗后血红蛋白821121258580105128 2、活动型结核患者的平均心率一般为86次/分,标准差为次/分。现有一医生测量了36名该院的活动型结核患者的心率,得心率均数为90次/分,标准差为次/分,试问该院活动型结核患者与一般活动型结核患者的心率有无差别 3、某医院将200名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100人。甲组患者用常规治疗法,乙组患者用常规治疗加心理治疗,用一种权威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测得甲组均数为分,标准差为3分,乙组患者均数为分,标准差为4分,问心理治疗有无效果 4、某医院病理科研究人体两肾的重量,20例男性尸解时的左、右肾的称重记

录如下表,问左右肾重量有无不同 20例男性尸解时的左、右肾的称重记录 编号 左肾 (克) 右肾 (克) 编号 左肾 (克) 右肾 (克) 117015011155150 215514512110125 314010513140150 411510014145140 52352221512090 612511516130120 713012017105100 81451051895100 91051251910090 1014513520105125 5、为了研究冠心病与血总胆固醇有无关系,某医生随机收集得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总胆固醇(mmol/L)数据如下表,请作分析。 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总胆固醇(mmol/L) 组别例数均数标准差 冠心病患者45 健康人46

煤地质学复习重点

煤地质学 植物残骸堆积的学说(或理论)及其依据 植物残骸的堆积方式两种观点 1)原地生成说原理:造煤植物残骸堆积于植物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转变成为泥炭。证据:现在很多煤层底板存在大量根土岩或煤层至上的直立树干。 2)异地生成说原理:泥炭层形成的地方不是成煤植物生长地方,残体经长距离搬运后,在浅水盆地、泻湖等地堆积。证据:现代三角洲地带存在上游漂木,煤中可见树根朝上以及大量矿物质。 3)微异地生成说(或称“亚原地生成说”)泥炭沼泽内部植物残体、部分泥炭受冲刷搬运并重新堆积的现象比较常见。 什么是泥炭化作用、腐泥化作用 1)泥炭化作用:植物物质经受生物化学分解及合成的复杂的过程且最终形成泥炭的作用 2)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称为腐泥化作用 什么是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残值化作用 1)凝胶化作用:指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泥炭化过程中经过生物化学变化和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以腐植酸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的胶体物质(凝胶和溶胶)的过程。 2)丝炭化作用:高等植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被分解、化合、聚积,发生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形成泥炭的过程 3)残值化作用:中水介质流通较畅,长期有新鲜氧供给的条件下,凝胶化作用和丝炭化作用的产物被充分分解破坏并被流水带走,稳定组分大量集中的过程称为残植化作用 比较凝胶化作用、丝炭化作用与残值化作用发生的条件 1)凝胶化作用:①较为停滞的、不太深的覆水条件下,②弱氧化至还原环境,在厌氧细菌的参与. 2)丝炭化作用:①沼泽覆水程度发生变化;②沼泽表面变得比较干燥,氧的供应较为充分;③氧化过程中有机物在微生物参与下由于失去被氧化的原子团而脱氢、脱水,碳含量相对地增加 3)残植化作用:①水介质具有流动特性—敞流沼泽②长期有新鲜氧供应,发生氧化作用③稳定组分聚集 煤化作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特点 1.泥炭化作用阶段:从成煤原始物质的堆积,经生物化学作用直到泥炭的形成 2.煤化作用阶段: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降,泥炭被埋藏于深处,在温度、压力增高等物理、化学作用下,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特点:①煤在连续地系列演化过程中,可明显地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向排列的趋势;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显微组分性质呈现为均一性趋势;⑤煤化作用是一种不可逆的反应;⑥煤化作用的发展是非线性的,表现为煤化作用的跃变,简称煤化跃变 煤化作用的演化主要是受温度的高低、经历的时间长短及压力的大小所决定的。 什么是希尔特定律它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1.希尔特定律:在地层大致水平的条件下,每百米煤的挥发分降低约%,即煤的变质程度随埋藏深度的加深而增高,

医学统计学练习题与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E.有变异的医学事件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指的是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等级资料的是 D.病情程度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E. 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 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2.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3. 一组原始数据呈正偏态分布,其数据的特点是 D.数值分布偏向较小一侧 4. 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E.提供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1.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2. 对于近似正态分布的资料,描述其变异程度应选用的指标是E. 标准差 3.某项指标95%医学参考值范围表示的是D.在“正常”总体中有95%的人在此范围 4.应用百分位数法估计参考值范围的条件是B .数据服从偏态分布 5.已知动脉硬化患者载脂蛋白B 的含量(mg/dl)呈明显偏态分布,描述其个体差异的统计指标应使用 E .四分位数间距 1.样本均数的标准误越小说明 E.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2. 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是D.个体差异 3.对于正偏态分布的的总体,当样本含量足够大时,样本均数的分布近似为C.正态分布 4. 假设检验的目的是 D.检验总体参数是否不同 5. 根据样本资料算得健康成人白细胞计数的95%可信区间为7.2×109 /L ~9.1×109 /L ,其含义是 E.该区间包含总体均数的可能性为95% 1. 两样本均数比较,检验结果05.0 P 说明 D.不支持两总体有差别的结论 2. 由两样本均数的差别推断两总体均数的差别, 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指 E. 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有差别 3. 两样本均数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 值越小说明 D.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4. 减少假设检验的Ⅱ类误差,应该使用的方法是 E.增加样本含量 5.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 检验和u 检验的主要差别是B.u 检验要求大样本资料

名词解释统计学【统计学概论名词解释】word版

第一章 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 的、在同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是统计所研究的属性和特征的原始、直接、具体的承担者。 2.统计标志简称为标志,它是用来说明 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统计指标简称为指标,是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3.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 8.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单位一一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第三章 1.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以及总体的内在差异,按照某一标志将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的统计整理方法。 2.简单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 3.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的分组。

4.组中值指本组的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其标志表现一般用文字来描述。数量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是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的。 4.多少的总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规模大小、数量 质量指标是表明总体质量的指标,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 5.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从多个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 不同的方面综合反映总体现象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反映社会现象的因果联系、依存关系和平衡关系等。6.名称)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或 。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统计数据,变量的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7.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述的。分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 顺序数据是对事物之间等级差别或顺序差别的一种测度。该尺度不仅可以将事物分成不同的类别,而且还可以确定这些类别的优劣或顺序。数值型数据是按照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计量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医学统计学》第6版单项选择题

《医学统计学》单项选择题 摘自:李康,贺佳主编.医学统计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第一章绪论 1. 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 各种类型的数据 C. 动物和人的本质 D. 有变异的医学事物 E.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2. 用样本推论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常指的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任意个体 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D.用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 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A.收缩压测量值B.脉搏数 C.住院天数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4. 随机误差指的是() A. 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5. 系统误差指的是() A. 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6. 抽样误差指的是() A. 由某些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 B. 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 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E. 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7. 收集资料不可避免的误差是() A. 随机误差 B. 系统误差 C. 过失误差 D. 记录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8. 统计学中所谓的总体通常指的是() A. 自然界中的所有研究对象 B. 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 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 所有的观察数据 E.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数据 9. 医学统计学中所谓的样本通常指的是 A. 可测量的生物样品 B. 统计量 C. 某一变量的测量值 D. 数据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 10. 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A. 测量仪器不够准确 B. 检测出现错误 C. 统计设计不够合理 D. 生物个体的变异 E.样本量不够 答案:1.D 2.E 3.D 4.B 5.A 6.D 7.A 8.C 9.E 10.D 第二章定量数据的统计描述 1. 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是() A. 中位数 B. 几何均数 C. 均数 D. P95百分位数 E. 频数分布 2. 算术均数与中位数相比,其特点是() A.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B.能充分利用数据的信息 C.抽样误差较大D.更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 E.更适用于分布不明确资料 3. 将一组计量资料整理成频数表的主要目的是 A.化为计数资料 B. 便于计算 C. 提供原始数据 D. 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检验 E. 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 4. 6人接种流感疫苗一个月后测定抗体滴度为1:20、1:40、1:80、1:80、1:160、1:320,求平均滴度应选用的指标是 A. 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百分位数 E. 倒数的均数 5. 变异系数主要用于() A. 比较不同计量指标的变异程度 B. 衡量正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C. 衡量测量的准确度 D. 衡量偏态分布的变异程度 E. 衡量样本抽样误差的大小

医学统计学完整

对于均数为,标准差为的正态分布,95%的变量值分布范围为 A. - ~ + B. -1.96 ~ +1.96 C. -2.58 ~ +2.58 D. 0 ~ +1.96

10.从一个数值变量资料的总体中抽样,产生抽样误差的原因是 A.总体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B.样本中的个体值存在差别 C.总体均数不等于0 D.样本均数不等于0 11从偏态总体抽样,当n足够大时(比如n > 60),样本均数的分布。 A. 仍为偏态分布 B. 近似对称分布 C. 近似正态分布 D. 近似对数正态分布 12某市250名8岁男孩体重有95%的人在18~30kg范围内,由此可推知此250名男孩体重的标准差大约为 A.2.0kg B.2.3kg C.3.1kg D.6.0kg 13.单因素方差分析中,造成各组均数不等的原因是 A.个体差异B.测量误差C.各处理组可能存在的差异D.以上都有 14.医学中确定参考值范围是应注意 A.正态分布资料不能用均数标准差法B.正态分布资料不能用百分位数法 C.偏态分布资料不能用均数标准差法D.偏态分布资料不能用百分位数法 15.方差分析中,当P<0.05时,则 A.可认为各总体均数都不相等B.可认为各样本均数都不相等 C.可认为各总体均数不等或不全相等D.以上都不对 16.两样本中的每个数据减同一常数后,再作其t检验,则 A.t值不变B.t值变小C.t值变大D.无法判断t值变大还是变小 17.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例数逐渐增多时 A.标准误逐渐加大B.标准误逐渐减小C.标准差逐渐加大D.标准差逐渐减小18.计算样本资料的标准差这个指标 A.不会比均数大B.不会比均数小C.决定于均数D.不决定于均数 19.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 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 两者均改变 20.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下哪个指标为好 A.全距B.四分位数间距C.标准差D.变异系数 21.正态曲线的横轴上从均数到+1.96的面积为 A.95% B.45% C.47.5%D.97.5% 22.设同一组7岁男童的身高的均数是110cm,标准差是5cm,体重的均数是25kg,标准 差是3kg,则比较两者变异程度的结论为 A.身高的变异程度小于体重的变异程度B.身高的变异程度等于体重的变异程度

煤矿地质学各种习题附答案

煤矿地质学 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为(从太阳由近而远排列) 。 2.地温梯度是深度每增加时地温升高的度数,地温分带分为 ,和。 3.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有两处极为明显的分界面,在平均地深km为第一地震分界面,又称面;平均地深km为第二地震分界面,又称面,由此将地球的内圈层划分为,和。 4.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 外力地质作用包括。 5.矿物是。 岩浆岩的六种造岩矿物是。摩氏 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6.矿物的特征包括,,, ,,,,等,矿物的鉴定特征指 7.按照矿物解理面的完善程度,将解理分为,, ,,莫氏硬度计由一到十级的矿物分别为

。 8.常见的造岩矿物有,,, ,,,, 。 9.岩浆是 。根据的含量可将其划分为、、 和等四种基本岩浆类型。 10.岩浆岩的八种造岩矿物是 。摩氏硬度计的十种代表矿物(由小到大)为 。 11.外力地质作用包括。沉积岩根据划分为 等类型 12.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是按照___________来划分的,具体的划分规范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内源沉积岩的种类有,, ,,, ,和。 14.岩石地层单位从小到大为,,和,年代地层单位由小到大为,,,,和。 15.岩石地层分类系统的组是最基本的单位,组指 。列举出三个含煤地层的组名 16.地层对比是指, 地层对比的依据有,, ,。 17.地层对比的方法有:,, 和。 18.地质年代被划分为五个代,它们分别是,, ,,。 19.古生代可划分为纪,由老到新分别为(包括代号) 。 20.中生代和新生代共有六个纪,他们由老到新分别是,,,,,。 21.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和,根据岩层的倾角,可以将岩层分为,,和。 22.地层厚度包括,,,, 按照厚度,煤层可以分为,,, 。 23.褶曲要素包括,,,和,影响褶曲发育的因素有,, 24.成煤的必要条件有,,和。 宏观煤岩成分包括,,,和。 25.宏观煤岩成分可分为,,和。煤岩类型有,,和 26.煤矿中常见的地质图件有 。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套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0分) 1、根据某医院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构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应绘制( B ) A 条图 B 百分条图或圆图C线图D直方图 2、均数和标准差可全面描述 D 资料的特征 A 所有分布形式B负偏态分布C正偏态分布D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3、要评价某市一名5岁男孩的身高是否偏高或偏矮,其统计方法是(A ) A 用该市五岁男孩的身高的95%或99%正常值范围来评价 B 用身高差别的假设检验来评价 C 用身高均数的95%或99%的可信区间来评价 D 不能作评价 4、比较身高与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大小宜采用(A ) A 变异系数 B 方差 C 标准差 D 四分位间距 5、产生均数有抽样误差的根本原因是( A ) A.个体差异 B. 群体差异 C. 样本均数不同 D. 总体均数不同 6. 男性吸烟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A ) (A)相对比(B)构成比(C)定基比(D)率 7、统计推断的内容为( D ) A.用样本指标估计相应的总体指标 B.检验统计上的“检验假设” C. A和B均不是 D. A和B均是 8、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目的是检验( C ) A两样本均数是否不同B两总体均数是否不同C两个总体均数是否相同D两个样本均数是否相同 9、有两个独立随机的样本,样本含量分别为n1和n2,在进行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时,自由度是(D ) (A)n1+ n2(B)n1+ n2–1 (C)n1+ n2 +1 (D)n1+ n2 -2 10、标准误反映(A ) A 抽样误差的大小 B总体参数的波动大小 C 重复实验准确度的高低 D 数据的离散程度 11、最小二乘法是指各实测点到回归直线的(C) A垂直距离的平方和最小B垂直距离最小C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最小D纵向距离最小 12、对含有两个随机变量的同一批资料,既作直线回归分析,又作直线相关分析。令对相关系数检验的t值为t r,对回归系数检验的t值为t b,二者之间具有什么关系?(C) A t r>t b B t rχ20.05,ν可认为(A ) A各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B各总体率均不相同C各样本率均不相同 D各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 15、某学院抽样调查两个年级学生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其中甲年级调查35人,阳性人数4人;乙年级调查40人,阳性人数8人。该资料宜选用的统计方法为( A ) A.四格表检验 B. 四格表校正检验 C t检验 D U检验 16、为调查我国城市女婴出生体重:北方n1=5385,均数为3.08kg,标准差为0.53kg;南方n2=4896,均数为3.10kg,标准差为0.34kg,经统计学检验,p=0.0034<0.01,这意味着(D ) A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B 南方和北方女婴出生体重差别很大

医学统计学总结

医学统计学总结 一.绪论 1,医学统计学: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随机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进而阐明其客观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1)统计研究设计调查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设计 2)医学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中的基本统计理论和方法。A: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B:常用统计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相对数,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统计表,统计图 C:统计推断,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3)医学多元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 3,统计工作步骤: 1)设计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说,确定观察对象与观察单位,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拟定研究方案,预期分析指标,误差控制措施,进度与费用。 2)搜集材料 A,搜集材料的原则及时、准确、完整 B,统计资料的来源医学领域的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报表,二是经常性工作记录,三是专题调查或专题实验。 C,资料贮存 3)整理资料 a检查核对b设计分组c拟定整理表d归表 4)分析资料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4,同质(homogeneity):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 变异(variation):同质基础上的各观察单位间的差异。 变量(variable):收集资料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同质观察单位,再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 项特征进行测量或观察,这种特征称为变量 变量值:变量的观察结果或测量值。 5,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某变量值的集合。总 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同质性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变量值的集合构成样本。样本必须具有代 表性。代表性是指样本来自同质总体,足够的样本含量和随机抽样的前提。 统计量(statistics)描述样本变量值特征的指标(样本率,样本均数,样本标准差)。

煤矿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煤矿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目录 实验一矿物 实验二火成岩 实验三沉积岩与变质岩 实验四煤的肉眼鉴定 实验五读图方法及读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实验六读褶皱地区地质图并作剖面 实验七编制勘探线剖面图 实验八编制煤层顶板等高线图——剖面法 实验九编制断煤交线图和水平切面图

实验一矿物 一、目的与要求 1. 通过观察,了解矿物形态和物理性质。 2. 通过观察,熟悉和掌握矿物的描述、鉴定方法。 3. 掌握常见矿物的基本鉴定特征。 二、实验内容 石墨、黄铁矿、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斜长石、石英、方铅矿、普通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普通辉石、高岭石、橄榄石、石榴子石、黄铜矿、赤铁矿、磁铁矿 三、观察与描述内容 观察和描述矿物标本以如下顺序进行: 单体形态、集合体形态、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光泽、解理(包括组数、完全程度)、断口、硬度(用小刀、指甲刻划比较)、比重(用手掂重)、最后命名。 四、注意事项 1. 实验前注意复习有关内容。 2. 观察时注意相似矿物之间的比较。 五、作业 1. 描述部分标本。 2. 比较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区别?

实验二火成岩 一、目的与要求 1. 通过实验认识常见的火成岩的结构、构造。复习常见火成岩的造岩矿物的鉴定特征以及火成岩类型及其特征(见教材71页表2-4)。 2. 掌握火成岩的观察、鉴定和描述方法,了解火成岩命名方法。 3. 通过观察,了解常见火成岩的宏观鉴定特征。 二、实验内容 观察以下标本,并做好观察记录: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 基性岩类:辉长岩、玄武岩 中性岩类:闪长岩、安山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 三、观察与描述内容 观察、鉴定辉长岩标本时,按以下顺序进行观察和描述,最好利用表格形式:颜色、结构、矿物成分及其百分含量、其它特点(如次生变化、孔洞、裂隙等)、命名。 四、作业 描述上述标本 实验三沉积岩与变质岩 一、目的与要求

统计学概论

第一部分绪论 1.抽样研究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方法,目的是研究(B ) A.样本 B.总体 C.抽样误差 D.概率 2.由样本推断总体,样本应该是(D ) A.总体中的典型部分 B.总体中有意义的部分 C.总体中有价值的部分 D.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 3.统计上所说的系统误差、过失误差、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四种误差,在实际工作中(C ) A.四种误差都不可避免 B.过失误差和测量误差不可避免 C.测量误差和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D.系统误差和抽样误差不可避免 4.统计描述是指(C ) A.比较指标的差别有无显著性 B.估计参数 C.用统计指标描述事物的特征 D.判断无效假设是否成立 5.统计推断是指(D ) A.从总体推断样本特征 B.从总体推断总体特征 C.从样本推断样本特征 D.从样本推断总体特征 6.对某样品进行测量时,由于仪器事先未校正,造成测量结果普遍偏高,这种误差属于(A ) A.系统误差 B.随机测量误差 C.抽样误差 D.过失误差 7.随机抽样的目的是(D ) A.消除系统误差 B.消除测量误差 C.消除抽样误差 D.减小样本偏性 8.对某地200名16岁中学生口腔检查,发现患龋齿的人数为54人,该资料属于(B ) A.数值变量资料 B.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C.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D.三个都不是 9.数值变量资料是(C ) A.用仪器测量出来的资料 B.按观察单位的类别,清点各类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C.用定量方法测定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的大小的资料 D.按观察单位的等级,清点各等级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10.无序分类变量资料是(B ) A.用仪器测量出来的资料 B.按观察单位的类别,清点各类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C.用定量方法测定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的大小的资料 D.按观察单位的等级,清点各等级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11.有序分类变量资料是(D ) A.用仪器测量出来的资料 B.按观察单位的类别,清点各类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C.用定量方法测定观察单位某个变量的大小的资料 D.按观察单位的等级,清点各等级观察单位数的资料 12.下列哪种不属于数值变量资料(C ) A.红细胞数 B.血钙浓度 C.阳性人数 D.脉搏 13.下列哪种属于有序分类变量资料(A ) A.治疗痊愈、有效、无效人数 B.各血型人数

医学统计学课后选择题

医学统计学课后选择题

第一章。 1.医学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 A.医学中的小概率事件 B.各种类型的数据 C.动物和人的本质 D.有变异的医学事物 E.残疾的预防与治疗 2.用样本推断总体具有代表性的样本,通常指的 是 A.总体中最容易获得的部分个体 B.在总体中随意抽取的任意一个 C.挑选总体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D.用方法抽取的部分个体 E.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 3.下列观测结果属于有序数据的是 A.收缩压测量值 B.脉搏数 C.住院天数 D.病情程度 E.四种血型 4.随机测量误差指的是 A.有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C.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选择总体不当引起的误差 E.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5.系统误差指的是 A.有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B.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误差 E.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6.抽样误差指的是 A.有某些固定的因素引起误差 B.由操作失误引起的误差 C.选择样本不当引起的误差 D.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误差 E.由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7.收集数据不可避免的误差 A.随机误差 B.系统误差 C.过失误差, D.记录误差 E.仪器故障误差

8.统计学中所谓的总体通常指的 A.自然界中的所有研究对象 B.概括性的研究结果, C.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D.所有的观察数据 E.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数据 9.统计学中所谓的样本通常是 A.可测量的生物性样品 B.统计量 C.某一变量的测量值 D.数据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E.总体中有代表性的部分观察单位 10.10.医学研究中抽样误差的主要来源是 A.测量仪器不够准确, B.检验出现错误 C.统计设计不合理 D.生物个体的变异 E.样本不够 第二章 1.某医学资料数据大的一端没有确定数值描述 其集中趋势适用的统计指标 A.中位数

医学统计学

第一单元概述 1.研究设计应包括那几方面内容? 答: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设计。 专业设计是针对专业问题进行的研究设计,如选题、形成假说等。统计设计是针对统计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行的设计,如样本来源、样本量等。统计设计是统计分析的基础。任何设计上的缺陷,都不能在统计分析阶段弥补和纠正。 第二单元资料描述性统计 1.描述计量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适用范围如何? 答:集中趋势的指标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算术均数适用于描述对称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尤其是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用来描述等比资料和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中位数可用于任何资料。 描述离散趋势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可用于任何分布,但两个指标都不能反映变异程度;方差和标准差常用于资料为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可用于多组资料间量纲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变异程度间的比较。 2.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1.计算公式不同:CV=S/X*100%,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2.单位不同:变异系数无量纲,标准差量纲和原指标一致。3.用途不同。联系:都是适用于对称分布的资料,尤其是正态分布的资料,并且由公式所知,在均数一定时,CV与s呈正比。 3.频数表的用途有哪些? 答:1.描述资料的频数分布的特征;2.便于发现一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3.将频数表作为陈述资料的形式,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处理;4.当样本量足够大时,可以以频数表作为概率的估计值。 4.用相对数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各相对数的含义,避免以比代率的错误现象。2.计算相对数时分母应该有足够的数量,如资料的总数过少,直接报告原数据更为可取。3.正确计算频数指标的合并值。4.相对数的比较具有可比性。5.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从样本估计值推断总体相对数应该考虑抽样误差,因此需要对相对数指标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第三单元医学统计推断基础 1.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均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区别:标准正态分布是一种特殊的正态分布(均数为0,标准差为1)。一般正态分布变量经标准化转换后的新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4.简述二项的应用条件? 答:条件为:1.每次试验只会发生两种互斥的可能结果之一,即两种互斥结果的概率之和为1;2.每次试验产生某种结果固定不变;3.重复试验是相互杜立的,即任何一次试验结果的出现不会影响其他试验结果的概率。 5.简述Q-Q图法的基本原理? 答:u-变换可以把一个一般正态分布变量变换为标准正态分布变量,反之,u-变换的逆变换也可以把一个标准正态分布变量变换为一个正态变量。Q-Q图法实际上就是首先求的小于某个x的积累频率,再通过该积累频率求得相应的u值,如果该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则点(u,x)应近似在一条直线上(u-变换直线),否则(u,x)不会近似在一条直线上。Q-Q图法正是根据(u,x)是否近似在一条直线上来判断是否为正态分布。 第四单元参数估计与参考值范围的估计 1.均数的标准差和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 答:区别和联系:标准差是描述个体值变异程度的指标,为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该变异不能

医学统计学选择题及答案

对两个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r=0.46,P>0.05,说明两变量之间______. A.有相关关系 B.无任何关系 C.无直线相关关系 D.无因果关系 E.有伴随关系 若分析肺活量和体重之间的数量关系,拟用体重值预测肺活量,则采用_____. A.直线相关分析 B.秩相关分析 C.直线回归分析 D.方差分析 E.病例对照研究 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应使用校正公式而未使用时,会导致。 A.χ2增大,P值减小 B.χ2减小,P值也减小 C.χ2增大,P值也增大 D.χ2减小,P值增大

E.视数据不同而异 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比较两个率有无差别的无效假设为。 A.μ1=μ2 B.π1=π2 C.μ1≠μ2 D.π1≠π2 E.b=c 四格表χ2检验的校正公式应用条件为。 A.n>40且T>5 B.n<40且T>5 C.n>40且1<T<5 D.n<40且1<T<5 E.n>40且T<1 两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效的t检验公式中,位于分母位置上的是。 A.两样本均数之差 B.两样本均数之差的方差 C.两样本均数之差的标准误 D.两样本均数方差之差

E.两样本均数标准误之差 两组数据中的每个变量值减去同一常数后,作两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______. A.t值不变 B.t值变小 C.t值变大 D.t值变小或变大 E.不能判断 在假设检验中,P值和α的关系为。 A.P值越大,α值就越大 B.P值越大,α值就越小 C.P值和α值均可由研究者事先设定 D.P值和α值都不可以由研究者事先设定 E.P值的大小与α值的大小无关 t分布与正态分布存在如下哪一种关系。 A.二者均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B.曲线下中间95%面积对应的分位点均为±1.96 C.当样本含量无限大时,二都分布一致 D.当样本含量无限大时,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一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