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歇尔福利权利理论

马歇尔福利权利理论

马歇尔福利权利理论
马歇尔福利权利理论

马歇尔的福利权利理论

“社会公民权利则是这样一种资格:在一个政治地组织起来的社会或民族国家中,公民身份使个人有资格要求社会或国家对他承担责任,使他能够享用各种社会善行带来的好处。换句话说,公民权利是指这样一种个人和社会(国家)的关系,个人被赋予正当的理由向社会(国家)要求得到某种能够保证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地位和待遇,以使他获得一种自由地与合法地支配某些社会资源以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而对国家来说,则要承担起保证个人有充分的自由来进行他作为一个‘私人’和‘公民’(社会成员)所需要进行的正常活动的责任”。公民社会权利是以社会福利的实现为基本目标的普遍人权的表达。

马歇尔是从广义上理解福利这个概念的,他认为福利是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的复合体,这种理解也许没有很强的专业性,比如将福利定义为福利部门提供的服务。马歇尔将社会福利看做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其具有道德和法律双重性质的,但他关注的更多的是法律权利这一层面,这是对传统公民理论的挑战(司法适用性、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界限模糊、市场资源)。(人类之主体性的保障,不仅得力于道德权利,更得力于现实之法律权利。法律权利不仅具有国家强力的保障,具有可诉性,更重要的是,其使得权利之实现具备了明确的义务主体。因而,社会福利权除具有道德权利之性质外,也是一项法律权利,而且其在当代社会也必须体现为一项法律权利。)

作为对这种广义观点的补充,马歇尔提出个人性的福利权利也是一种法律权利,对个人福利权利的认可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公正和运作良好,意味着除了“平平安安”“心宽体泰”“繁荣昌盛”之外,没有什么比它们更好。但是社会的现实或者说发展趋势是国家更愿意花心思令最大多数的人获得最大的幸福,为此,国家不会因为其中个别人感到不幸福,而赋予其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的法律权利,尽管这当中某些法律权利所要表彰的个人幸福可能会逐渐扩展而成为群体性的福利。(联系后面的普遍性原则)

(马歇尔非常喜欢在阐述自己的理论之前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地解答问题)

马马歇尔福利权利理论的两个核心词汇:法律权利自由裁量

马歇尔提出第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权利,它只针对福利的物质部分本身?这种权利观念或者说这种立法合不合理?

马歇尔在此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某州的宪法规定,应尽可能给那些因为年老、疾病以及遭受其他不幸的居民制定相关条款,因为他们具有获得社会同情和救济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给社会强加了照顾贫困成员的义务,而且是无条件的,因为法律预设了这些人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这种规定很奇怪(如同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样,不用花钱不用付出什么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对比英国,《济贫法》对穷人给予救济并不是因为穷人他有获得救济的权利,这种救济是以放弃公民权利为代价的,换言之,穷人牺牲了自己的权利换来了社会大众救济他的义务,当然就穷人自身而言,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公民身份,所以他也没有必须采取行动来减轻其贫困的义务(比美国更说得通)对比北欧诸国,习惯上将对穷人的援助分为强制性的援助和选择性援助(强制性范围以外的),前者意味着在强制性援助范围内,穷人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而贫穷都可以获得救济。但是这种权利(包括美国的救济权利)并非法律权利,因为当这种权利受到侵犯时,穷人不能诉诸法庭,通过法律裁决,而只能“上诉”,这里的上诉实际上是上诉到同一权威系统的更高层面,由行政人员作出裁决(类似于复议)。

美国的艾迪斯.阿伯特也曾对美国济贫法中赋予穷人的救济权作过论述: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美国每一部济贫法都赋予了穷人获得“救济的权利”,这一权利是不是“法律”权利仍

然存在很大争议,尽管权利是法律诉讼的永恒主题,但结论似乎证明,获得救济并不是一项法律权利。

马歇尔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看待自由裁量给予救济(即通过法院的司法判决给予的救济)

“种子与口粮”案

在这个案子中,法官需要判断农民是不是穷人,他们应该得到的救济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农方式能不能得到认可?如果承认穷人获得救济是一种法律权利,那么意味着通过诉讼解决是合法的,同时他可以为了个人尊严放弃这种权利,法官自然也可以判决不给予救济。如果不承认,那么自由裁量救济这种根据法官主观判断是否给予救济的方式就是与济贫法相冲突的(因为穷人获得救济是无条件的),而应由行政机关负责救济的具体事项。

贝弗里奇《全方位的保障》:如果救济的取得取决于某些权威的主观判断,他也就不是一项必须给予的权利,而是一种恩赐。(即不认为获得救济是一项法律权利;既然法官一个人就可以作出判断有时是否定判断,那法律规定穷人获得救济普遍的无条件的权利还有什么意义)。在贝弗里奇看来,通过自由裁量的方式给予的更像是一种帮助(恩赐)而非救济,且其地位低于一般意义上的救济。自由裁量的本质就是把权力(power)给予某些人,他们可以凭此减少甚至拒绝给予穷人本可以获得的right或benefit。同时贝弗里奇认为普遍的无条件的援助是从属于强制性捐助保障,这种保障性的救济是作为一种权利被给予的,而自由裁量的援助则会被认为是穷人不希望得到的东西。

《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强调国家的社会福利职能,认为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提高国家效率、减少浪费、降低人民的不满情绪,而可以通过行政和组织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马歇尔对贝弗里奇观点的批判:自由裁量观念并非一种消极的手段,而是一种积极的政策,通过自由裁量可以给于迫切需要救济的人更多的benefit。马歇尔同时指出,任何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好处或服务都必然包含自由裁量的因素。比如医生给人看病开处方必然需要做出个人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是基于事实和经验基础之上,但是医生不会或多数情况下不会故意开出不利于病人的处方,就好像法官多数情况下不会有意和穷人过不去而侵害穷人的获得救济权。马歇尔认为贝弗里奇的观点忽视了穷人的“需要”,这种“需要”意味着进行收入调查(穷人能获得多少救济,贝弗里奇认为这会侵犯权利,因为收入调查也是自由裁量权的一部分,意味着对社会公众作出划分,哪些人可以享受权利,哪些人不可以,可以享受多少。这种忧虑不无道理的权利,可能导致不同层次的人之间的互相不满)(其实贝弗里奇只是反感在自由裁量中进行收入调查,在《报告》的国民补助一块,贝弗里奇提出申请国民补助的国民必须接受需求和收入调查,而且要求申请人必须在行为上能够符合恢复赚钱能力的要求——义务)。

马歇尔又从权利义务角度论证了自由裁量给予救助的合理性:如果承认穷人享有完全的、无条件的救济的权利,如何否认其成为穷人的权利?即如果没有自由裁量,会助长懒惰之风。有自由裁量就可以拒绝或不予懒汉救济,从而促使其努力工作,而不是自愿沉溺于贫困。(雷蒙.普兰特:1834年之后公共救济的情境中,不存在导向资源的权利,贫困者的济贫要求只有通过一种类似契约的方式来达到:公共的救济是与一套要求工作的激励措施连在一起的,并且对那些在贫民习艺所的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惩罚体制。)

马歇尔得出结论:只有在存有积极的、仁慈的自由裁量权的社会,且公众、政治家和政府完全接受这种权利的合法性,并赋予他们高度优先权的情况下,权利才会有相应的法律补救方法,福利权利(获得救助)才能成为一项法律权利。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可能会比法律所准确规定的权利产生更加珍贵的价值。

福利权利是否存在区别于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的因素,导致其不受广泛认可呢?

在马歇尔看来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穷人有获得救济的权利——无论是否认可其为一项法律权利——,但他也有尽量不使自己成为穷人的义务。马歇尔对社会权利领域的权利义务关系有很特别的见解,在他看来,公民接受教育既是一种权利,也负有义务,这种义务就是回报社会,健康权也一样,公民有义务小心照顾自己的身体,因为这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如果生病,将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还会传播疾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社会需要健康的受过教育的人,但社会需要幸福的老人吗(老人、残疾人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让他们的子女赡养就可以了)?为老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并非出于社会利益的需要,而是基于同情即普遍人性化的动力(从道德上、伦理上具有合理性),“尽管同情可能给少数人创造某种权利,甚至具有法律性质的强制力,但它不可能形成这样一种获得福利服务的权利——即尽可能超越现有的福利限度,尽可能以最佳效果的福利取代效果不佳的福利的权利。”正是因为这种福利不具有普遍性,加上这种福利服务的获得不要求他们履行什么义务——顶多是道德义务,所以相比于其他权利,这种福利权想要被承认需要经历艰苦的斗争。

结论:享有某些援助或服务的权利,不必日前按表示它就完全不要履行某种责任,它紧紧意味着这些服务不应当以支付能力为条件。

马歇尔并非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其实是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当然他无法预知未来)。在他看来,“只有在一种非常有限的程度上,福利才称得上是社会服务或社会政策的结果”。福利的实现和享受依赖于国民财富的积累(从权利角度讲就是在行使各种公民权如就业的权利),它是福利的物质之源,确保了福利机关的运作和福利资源总量的增加,但是福利权利的扩展面临着很多限制和压力,同时,人们对福利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提出的诸多期望中的一个方面,这种期望能否实现是没有保证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因为福利归根到底是公民享受集体劳动成果中属于其个人份额的权利。

马歇尔还写过一篇文章叫《福利的权利的再思考》,这篇文章是针对7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接近崩溃所作的对其福利权利理论的一次修正,本质上是针对自由裁量理论的一次重构。70年代,由于自由裁量救济的范围不断扩展,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社会阶层之间,阶层内部之间的冲突(因为收入调查),公民对自己的福利权利是否存在开始怀疑(联系贝弗里奇),自由裁量被认为是合法的偏袒主义(新右派认为,福利国家具有“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强制谈判,进而剥夺富人的和穷人的自由,同时使穷人幼稚化”的特征。他们否定马歇尔主张的公民社会权利使得不利之人进入主流社会并有效地履行其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观点,而认为福利国家导致穷人被动消极,实际上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机会,却产生了一种“依赖文化”)。为此,马歇尔重构了一个权利和期望的等级体系。第一等级:被精确界定且有法律强制力的权利,它可以通过法律的解释得到调节,而不是自由裁量权。第二等级:依据现行的政策,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来评估某人需要的权利。第三等级:“合法的期望“,它们以公开承认的政策目标为基础,更精确和更概括地说,它们是承诺提供给公民的援助或服务。如果期望没有的到满足,所形成的抱怨并不会转化为诉讼,称官员们在处理这个案件中滥用了自由裁量权。而是表现为对服务的不满意,说它并没有如承诺中所标明的效率和速度那样运作。第四等级:是指一些普遍接受的标准,通过它们,社会政策及其绩效状况可以得到判断。对个人而言,这些标准被转化为社会成员的身份属性。对社会而言,它们则代表了这样一种假设,通过这些假设,有关社会政策的公共讨论得以启动。

马歇尔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意见希望能够挽救福利国家这种制度,总的思路是减少整个运作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换言之就是缩小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这也与吉登斯不谋而合:“西方

国家的发展已经由“简单的现代化”阶段进入到“反思现代化”阶段,人为的风险性增加从而加大了社会的风险性程度,但与此同时存在的却是过去在福利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不复存在,普遍的倾向是对公民所享有的福利权利范围的缩减”。但是他自己也承认,现实情况并没有理论上讲的那么简单,即便他的建议能够付诸实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在自由市场和福利保障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这个核心问题(国家干预与市场之间)。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简论生产要素及其构成(一) 【摘要】近年来,财务学上关于要素资本理论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中所涉及的最根本概念——生产要素的研究却相对较弱。笔者认为:生产要素应从生产和要素两个基础概念出发去定义,并将之表述为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笔者以此为基础,提出生产要素构成的八元论,即生产要素应包括生产环境、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生产时间和结构关系。 【关键词】生产要素;要素构成;要素资本 一、生产要素的概念 最先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学者可能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在1803年就指出:“事实已经证明,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除这些外,没有其他因素能生产价值或能扩大人类的财富”。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要素的定义。 通常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是: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如《辞海》中定义,生产要素是“指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和资金(资本),有时也包括企业家的才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生产要素指用于商品和劳务生产的经济资源”。吴声功认为生产要素是指进入生产过程并最终发挥作用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力、资本、知识、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桂昭明认为,生产要素就是可用于生产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资源等。 但也有一些学者将生产要素定义为进行生产的基本因素。如张志武指出,所谓生产要素就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生产要素主要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能源、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马洪则称:“生产要素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其实,理解生产要素这一概念,应从“生产”和“要素”的含义出发。根据《辞海》的定义,生产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劳动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可见,生产包括各种获得人们需要的事物的过程,如物质财富的生产、精神财富的生产;同时,生产不仅包括财富的制造过程,也包括财富的流通与营销过程。故此,笔者认为:生产(或称生产经营活动)是指劳动者群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将自身和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联系和技术手段有机组织起来所进行的社会财富形成和流通的过程。按照陈炳昭等的观点,要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必要因素”,而因素是指“事物构成的因素或决定事物的原因或条件”。这里的因素一词出现循环定义。而进一步查询有:“要”是指“重大的、主要的”,“素”是指“事物的基本成分”。综合上述的概念,笔者定义:生产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每一项生产要素都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缺少了任何一项则生产经营活动就不能有效进行,各项生产要素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体。 二、生产要素构成的现有观点 (一)生产要素二元论 一般认为,配第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的概念,但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表明,配第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生产要素二元论”,即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和劳动。 其后,出生于爱尔兰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追随了配第的“生产要素二元论”,他也认定“土地是所有财富由以产生的源泉或质料。人的劳动是生产它的形式: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真正持有二元论的较著名的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庞巴维克否认资本是可以与劳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

社会福利思想

哈耶克的福利思想对中国福利制度 发展的启示 【摘要】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世人瞩目,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文明进步也十分显著,但是相比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社会保障之福利制度方面,欧洲一些国家一直都是我们国民羡慕的对象。的确,相见于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福利制度有很多地方仍待完善。哈耶克是一位坚定的市场崇尚者,他认为市场带来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是公正和有效的,而任何人为的财富分配要求都会导致社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平等只能是机会平等,而非财富分配上的平等。哈耶克依此展开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批判。 【关键词】哈耶克福利思想中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社会福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有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也有面向社会特定成员的。就是通过人为努力去建立一系列规则,来保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防范社会成员可能遭遇的一些风险。 穷本溯源,福利的供给是离不开财富作为后盾的保障的,而只有财富的增加才能满足福利的需求。而话又说过来了,财富的增长是要靠发展经济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发展经济,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2010年国内生产总

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显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哈耶克就是一位经济自由的倡导者,哈耶克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引人一定程度的计划性是必须的,但是,这种计划性不能代替作为占据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中主导地 位的竞争,“我们一切批评所针对的计划只是指那种反对竞争的计划---用于代替竞争的计划”。○1哈耶克特别指出,过分的国家干预和计划性的结果就是,经济计划几乎涉及人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原始的需要到我们和家庭、朋友的关系;从人们工作的性质到人们的闲暇利用,很少有生活的哪一个方面不受到计划者的有意识的控制,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刚建国时,我们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人力、物力、财力都很有限,所以当时把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有计划的发展,在当时确实是迫不得已的,但是如果市场一旦成熟,政府还因循守旧……苏联的解体就是很好的一个反面教材。 关于社会福利这一附属于经济的,也应随着经济的改革、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将社会福利保障交给企事业单位去执行。政府制定基本的法规和政策,企业按照政府的规定具体落实职工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福利保障制度。政府为企业提供和拨付资金。美国社会学家华尔德(Andrew G Walder)阐述当时计划经济时期工人从企业得到社会福利的状态:在国营单位中得到就业机会的重要性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中国,人们获得物质与社会服务———其多寡决定了每个人的

社会福利思想1(答案)

《社会福利思想》考试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罗斯福新政——即3R,RELIEF,即救济。RECOVERY,即工业复兴,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REFORM,即改革。 在美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制度。认为国家的职能是保障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3.福利陷阱——是福利国家的负面效应。福利成为社会负担,影响了经济发展,造成更多的人需要社会福利的帮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即社会福利制造了贫困。 4.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社会权利,即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5.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批判对人的控制。认为对物的控制,即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对人的控制。 6.罗尔斯的正义论——公平即正义。公平FAIR,是干干净净或不作弊的意思。为了保证不作弊,要求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即无知,每个人都没有优势。不结党。保守心理,即MAXIMIN。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边沁的功利主义 功利的概念 (1)行为的动机和效果这两者中,应该用效果来判断善和恶。善就是行为的效果有功利,是应该做的事,恶就是行为的效果没有功利,不应该做的事。 (2)人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分为苦和乐两个方面,如果苦大于乐,就是没有功利;如果乐大于苦,就是有功利。功利越大,善也就越大。 功利主义 (1)人的本性趋乐避苦,趋利避害。人都要求功利最大化,或者追求最大幸福。这是对于个人来说,功利主义的表现。 (2)可以精确计算人的苦乐。 (3)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根据功利最大化的原则,认为不应该停留在个人的最大幸福。在社会的范围内也应该实现最大幸福。这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 (1)对人的能力的崇拜。 崇拜人的理性,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界。 崇拜人的肉体,认为人体是最美丽的。 (2)对人的需要的尊重。 把人的需要理解为人的欲望,对人的解放就是对欲望的解放。 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1)对异化和劳动异化的批判。 (2)对剥削的批判。提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4,帕累托最优 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

14年1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概论

中国福利思想(本科)2014年01月11日14:30-17:00 一单选 1. 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原典时代”。 3.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在于,形成了儒、法、道、墨等各具特色的社会福利主张,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4.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5. 工资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是其仁学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主要是由“重礼”、“贵仁”两个方面组成。 6. 孔子所强调的“礼”,实际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学术界一般认为“周礼”是在周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 7. 韩非根据“贫富分化和理论”的论点直接导出了“反足民论”的反社会福利主张。 8. 百姓在“财货足用”后会产生奢侈欲和怠惰心,因而,“足民”不但不能使人富足,反而会使人堕入贫困深渊。 9.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从“道论”出发,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并将其思想的社会福利付账的实现寄托于“小国寡民”社会,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0.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称“显学”,其思想理论的核心也都大谈“爱”字,但应该指出的是,与儒家的等级之爱不同,墨家强调的是“兼相爱”,而且,人们之间的“兼爱”同“相利”是分不开的。11. “利民”,除了使饥饿者得食、寒者得衣之外,还应包括使“劳者得息”。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12. 赈济,即在灾荒发生后,政府动用国家储备的粮食,库银、物品等,帮助灾民维持生计。 13. 董仲舒从维护西汉王朝统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利养民说,二是禁与民争利。 14. 禁与民争利。董仲舒认为,百姓贫穷空虚的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官僚地主依仗特权“与民争利”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从“正其谊不谋其利”的原则出发,激烈抨击封建权贵“与民争利”的可耻行为,认为这是违反天理的不义之举。 15. 董仲舒认为造成贫福分化的复杂原因中,除了封建官僚得住贪婪的“与民争利”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土地兼并。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限民名田”论。董仲舒认为,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 16. 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这构成了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基本理论依靠。 17. 王符提出了“爱日说”。 18. 嵇康认为,“养生”之道的根本,在于洞悉生命的目的,做到“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在嵇康看来,现实社会的人们“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18. 鲍敬言社会思想的核心论点是“无君论”。 19. 隋唐时期,统治者在总结前代抗灾救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乡村普通设立义仓,储备粮食,已备饥荒。因义仓建设在村社,故又名社仓。 20. 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张通过“夺富人之田”的办法来恢复井田制;在政治结构方面,恢复封建制以解决中央集权的弊害;恢复井田制和分封制必须与宗法制相结合,宗法立,则人人知其来处。 21. 董煟的救荒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秩序,他认为:“自古盗贼之起,未尝不始于饥馑。上之人不惜财用,知所以赈救之,则庶几其少安。不然,鲜有不殃及社稷者。” 22. 王艮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著名的命题——“百姓日用即道”。 23. 李贽思想的核心,仍然是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欲主义思想进行尖锐批判,对“自然人性”的热烈肯定。其主要观点有“童心说”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4. 唐甄认为,统治者的掠取,是百姓限于贫困的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书本重点概括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1救灾救荒思想2济贫思想3安老怀少思想4残疾人福利思想妇女福利思想6社会优抚思想7社会教化思想。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1宏观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史。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分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时期。 孔子社会福利主张的理论依据:1,重礼礼是一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还是一种约束人们一切行动的行为规范。2,贵仁仁是其核心思想基本包括''爱人""孝悌""忠怒"三个方面主张"仁者爱人"。 有道社会论述:1,在这种理想的有道社会里,老百姓的生活是安定的,和睦的,愉快的,这应市君子向往的一种至高境界。2,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事老人和儿童。 惠民利民思想:1,救众助人2均无贫3薄赋敛(a,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b,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 论述孟子社会福利的理论依据:1,人性善说(a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b孟子任务四心事人类道德的肇端,又称四端c虽然人性本善,但社会上任然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评价:孟子的性善说把人们的伦理道德说成是天成的,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2民为贵。 从民贵君轻出发进一步展开了其重民思想:1,民之向背关系国家兴亡2,倾听国人意见3,营造与民同乐的社会氛围。评价: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而是在于防范贼民兴丧无日局面的出现,为统治者提出济平天下,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论的主要内容:1,就是建议统治者给老百姓以一定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2制在这里看来有规定或制定之意3,孟子还奖人们的经济状况直接联系起来,探讨了恒产与恒心的关系,从而为制民恒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1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3孟子认为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1管子分析了百姓贫穷的原因2认为贫富应该有度,贫富无度就会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对封建国家是不利的3分析了甚贫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并提出了贫穷线的问题。 韩非反社会福利思想主张提出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和自利自为(1,父子,母子关系中的自为自利2君臣关系中的自为自利3一般社会职业中的自为自利评价:他通过事实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戳破了儒家为人伦关系披上的一层温情面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利益原则无疑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把人们之间存在的利益关系极端地片面地夸大了,绝对否认人类间还有亲情的一面,陷入了极端主义的泥潭) 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思想,表现在社会福利问题上有几点:1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

经典工资理论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 主要内容: 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 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 持其生存的水平。 该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情况,生存工资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 ②工资基金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主要内容: 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 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 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 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 产品。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 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 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 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 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反之,如果工人 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 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 的工人。边际主义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 派,主要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 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 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

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中国福利思想试题 课程代码:0028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政治学》一书提出了人类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社会的思想,其作者是() A.伊里亚特 B.亚里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柏拉图 2.中世纪欧洲社会福利行为的主要组织和实施主体是() A.教会 B.济贫所 C.政府 D.收容处 3.近代西方三大社会思想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行会发展、社会主义 B.文艺复兴、工人运动、自由主义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民粹主义、进化论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基本特点是() A.自助观念 B.共同责任观念 C.国家福利观念 D.团体观念 5.康帕内拉阐述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是() A.《日内瓦城》 B.《太阳城》 C.《我们》 D.《乌托邦》 6.傅立叶提出建立劳动协作组织的主张,并把这种组织称为() A.“新村” B.“实业体系” C.“法朗吉” D.“弗兰克” 7.温斯坦莱在其著作《自由法》中为人类设计了一套() A.实业管理制度 B.民主管理制度 C.科学管理制度 D.共和管理制度 8.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主张的核心是提倡建立一种() A.和谐社会 B.稳定社会 C.自治社会 D.法治社会 9.亚当·斯密是______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A.福利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社会民主主义 D.法兰克福学派 10.马尔萨斯是英国近代著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功利主义者,其代表作是() A.《国富论》 B.《货币通论》 C.《人口原理》 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1.边沁把幸福分为四个具体的目标,即() A.生存、充裕、平等、安全 B.自由、平等、博爱、法治 C.民主、自由、法治、宪政 D.生存、发展、平等、仁慈 12.斯宾塞社会思想的基础是() A.结构主义学说 B.社会有机体学说 C.符号互动学说 D.国家干预学说 13.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学说 C.无产阶级革命论 D.政治经济学 14.恩格斯提出废除私有制的12项建议和主张的重要论著是() A.《哥达纲领批判》 B.《共产党宣言》 C.《资本论》 D.《共产主义原理》 15.提出“无产阶级国家保险”四个基本原则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16.霍布豪斯认为解决老年人问题最合理的办法是推行() A.五保户制度 B.济贫法制度 C.养老金制度 D.养老院制度 17.集体主义社会福利思想主张() A.规则的平等 B.起点的平等 C.机会的平等 D.结果的平等 18.以德国人的施穆勒和桑巴特为代表的思想流派被称为() A.“掘地派” B.新历史学派 C.爱丁堡学派 D.哥德堡学派 19.威克塞尔认为,解决普通民众贫困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7、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提到《经济学原理》,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曼昆的那一版,马歇尔这一版没怎么接触过。读过之后发现,以前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都是马歇尔的理论,不禁对这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肃然起敬。马歇尔的生平经历和亚当斯密很相似,略有不同的是马歇尔最初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酷爱数学,后又学习了物理,最后还是被经济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开始研究道德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和经济学。或许正是这种多学科背景让他能在前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上加以综合和发展,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和斯密一样,马歇尔的经学理论也是受到当时社会学术氛围的影响,主要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思想和斯宾塞《第一原理》的影响。 因为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故他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体系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综合折中、心理分析、连续原理、进化原理、边际分析、局部均衡。其中心理分析是基础,马歇尔认为人的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的心里与奥派的“苦乐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进化原理显然是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边际分析则与他自己深厚的数学素养有关,因为边际的内涵即是微积分的思想。至于局部均衡,则是力学中平衡的概念的启示。最后,说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体系综合折中是因为他是根据19世纪出现的垄断等市场现象,吸收和利用边际学派的方法观点,对传统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加以修正,建立起一个新的折中调和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均衡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其中均衡价格理论主要是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和均衡价格的决定。国民收入理论则包括收入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利润理论。 关于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马歇尔通过边际分析把抽象的心理现象“需求”转化为了“需求价格”从而建立了需求理论。在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组织”,这也是马歇尔对生产要素论的贡献。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把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并纳入其供求论的范围,认为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价格,从而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但这还不够,马歇尔还考虑了时间因素,及均衡过程动态化。不仅如此,马歇尔还提出了“生产者剩余”、“需求弹性”、“内部经济”、“外部经济”等概念,并且还区分了作为供给理论核心的生产成本的实际成本和货币成本。一般情况下,需求对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简单而快捷,同时需求弹性一般不会因时间的长短而有多大变化,然而,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供给的变动要涉及生产规模的变化,所以供给对价格的变动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生产规模变动所需的时间,即商品的供给弹性根据时间的长短,报酬倾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有两个前提假定条件,即“局部均衡”,(也就是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的影响)和货币购买力不变。 马歇尔的分配理论是他的均衡价格论的延续及其在分配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以均衡价格论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折中主义体系,在分配理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工资、利息、地租和生产者剩余构成全部国民收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国民收益越大,则他们各自的份额也越大。其中,马歇尔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来证明利息的决定于克拉克对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分析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不是用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作为对利息的唯一解释,而只是把它作为决定利息的一个方面,即需求方面的因素看待。关于资本供给价格则与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很相似,但不是唯一的解释,而仅仅是从供给方面解释利息的决定。关于地租,他继承了李嘉图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由土地的需求价格决定,土地的需求价格有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决定。马歇尔还提出了“准地租”的概念,准地租即在长期中数量可变,在短期中供给较为固定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所引起的报酬增加的部分。作为正常的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利润的数额大小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和供给。 读完《经济学原理》,我对均衡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同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中国福利思想》习题及答案 简答/多选/论述 1.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施社会福利所做的有关制度安排,是实施社会福利所需的体制和政策的总和,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所以,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福利实践的直接表现,包括体制和政策两个层面。 2.社会福利制度的构成要素: ①福利制度主体,即社会福利制度的提供者和实施者。 ②福利制度的实施对象;③福利制度的内容。 3.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①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与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 (20C60年代,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威伦斯基、莱博克斯,提出了“残补式”和“制度式”社会福利的概念) 残补式社会福利制度,重视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 制度式社会福利制度,视社会福利为现代化工业社会承担常态第一线的功能。 ②自由的福利国家、保守的或合作型的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型的福利国家。 4.如何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分散状态进行有效的整合 1)制度功能的整合: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要求将目

前社会福利所承担的一些非服务性福利分化出去,即将收入性福利分化出去。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功能应完全定位在福利服务,将社会福利的功能集中于福利服务,有利我们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福利服务工作。 按照福利服务功能进行制度整合,除了要强化其院舍服务外,更重要的是扩展社会福利部门的服务职能,拓宽服务的社会领域,将其专业化的服务向社会其他领域、部门渗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幼儿教育、托儿所,与其放在教育部门,还不如整合到社会福利部门。 2)供给网络的整合:(突出家庭供养服务的基础作用、体现社区福利服务项目的依托作用、 加强福利机构收养服务的补充作用) 3)组织体系的整合:行业组织可以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①行业协会可以为会员提供各种服务;②行业协会可以进行行业公共事务管理;③行业协会可以协助政府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充当政府的助手,做好调查研究,向政府反映本行业的情况,协助政府做好行业发展规划,并可以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业务。 选择 1.社会福利供给主体由福利资源提供者、社会传递者与服务提供者构成。 福利资源提供者包括官方供给主体、民间供给主体、其他供给主体。 官方供给主体是指政府,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和提供财政支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经典工资理论梳理 一.早期的工资学说 ①生存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魁奈.杜阁尔提出,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全面论述。 主要内容:工资是“劳动的自然价格”这种“自然价格”除包括工人本身能够维持生存部分的生活费外,还包括能够在工人人数总体上不增不减地延续后代所需要的生活费。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等同于或者略高于能够维持其生存的水平。 评价:该理论更多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个现实情况,生存工资论的应用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 ②工资基金论:水平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数量与人口数量之间比例。 二.边际生产力工资论 创始人概况: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在其著作《财富的分配》中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主要内容: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克拉克就是用边际生产力概念来解释工资水平。他认为工人的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追加的工人所生产的产量来决定。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小于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不会雇佣他;反之,如果工人所增加的产出大于所付给他的工资,雇主就会增雇工人。只有在工人所增加的产出等于付给他的工资时,雇主才既不增雇也不减少所使用的工人。边际主义学派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派,主要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其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边际主义学派在方法论上反对德国历史学派,他们主张抽象演绎法,认为经济生活是人们无限的需要和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人在经济方面的行为及其后果是由需求决定的,而假定每个人行为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从而,个人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就要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主观心理活动和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边际主义学派把社会看作仅仅是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缩影。这样,从个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出发,边际主义学派就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 评价: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可以说是现代工资理论之先驱,它解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 三.供求均衡工资论 创始人:马歇尔 主要内容: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仅从劳动力的需求方面研究了工资的形成,忽视了劳动力供给对工资决定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全面的,应当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研究工资问题。1.均衡价格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均衡时的价格决定的。 2.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即取决于边际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收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答题完整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问答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绪论 1、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2、 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一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二者的关系如何 4、 答:是体现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的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基本内容是: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举什么样的旗,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居 统治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走什么样的路,实现什么样目标 的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体系精髓,解决应具备什 么精神状态和风貌的问题)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答: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7、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 8、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在历史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为什么说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2. 答: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 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想既信仰的两个侧面,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的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所以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3.理想信念在人生中具有哪些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理想信念对人生至关重要,其主要在于: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公务员考试经典效应理论汇总

经典效应理论汇总 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木桶理论: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 马太效应: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社会学家从中引申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晕轮效应: 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通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 青蛙效应: 从前有一则水煮青蛙的寓言: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舒舒服服的。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地待在那水里。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至90°- 100°时,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险的能力了,直至把它煮熟为止。在第二种状况下,青蛙为什么不能自我摆脱险境呢?这是因为青蛙内部感应自下而上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激烈的环境变化,而对缓慢、渐进的环境变化却不能及时做出感应。这就是一种“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逸。” 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巴莱多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社会约80%的财富

中国福利思想概论知识点

1,社会福利及类型是什么? 社会福利——指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帮助社会成员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物质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相应的服务,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公共福利设施,少儿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福利,残疾人福利,离退休福利,教育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救济等。 2,中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救灾救荒思想 (2)济贫思想 (3)安老怀少思想 (4)残疾人福利思想 (5)妇女福利思想 (6)社会优抚思想 (7)社会教化思想 3,简述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特点。 (1)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具有与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体系紧密结合的特性(2)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动态轨迹看,具有明显的早熟性。(3)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4)很多思想家往往把社会福利目标的实现寄托于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社会中。 4,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的发展分期。 (1)春秋战国时期 (2)秦汉时期 (3)魏晋南北朝时期 (4)隋唐宋元时期 (5)明清时期 (6)近代时期 5,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重礼”是其表层结构,“贵仁”是其思想核心。 6,简述孔子“惠民利民”思想的主要内容。(简答) (1)济众助人 (2)均无贫 (3)薄赋敛 7,在“有道”的理想社会中,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8,“薄赋敛”思想的深化: (1)孔子主张对百姓实行轻税政策,藏富于民,(2)孔子在限制徭役方面,提出了“使民以时”的观点。所谓使民以时,就是在役使老百姓时不要误农时,并含有不要过度劳民的意思。(判断) 9,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社会教化程序思想。(判断) 10,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 11,论述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 (1)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依据是性善说和重民论。孟子社会福利思想的总框架,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说”和颇具民本主义色彩的“仁政”学说的基础上。(2)在性善说中,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把对这个问题论证的结果作为构想社会治理方案的依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