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题作文导写:新材料作文“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优劣的思考”导写

同题作文导写:新材料作文“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优劣的思考”导写

新材料作文“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优劣的思考”导写示例

浙江省新昌中学何文魁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上阅读越来越普遍,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中、马路边,低头族随处可见,队伍日益壮大,纸质阅读却越来越少,新华书店的销售业务越来越不景气。对此,有人说是正常现象,有人说忧喜参半,有人却忧心忡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自己的阅读生活、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导引】

这则材料,综合考查作者关注现实、剪辑素材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根据材料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应该明确将思考点落在电子阅读和纸质传统阅读“相辅相成”或者“有冲突”两个角度,任选一点来展开论述或议论。

譬如,如果要写二者“相辅相成”,考生可以思考:纸质阅读符合人们长期以来的阅读习惯,但电子阅读具有低碳、环保、储量丰富,便于携带、阅读方便等优点,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纸质书不会在网络的冲击下消失,而是会与电子书共同构起阅读的天下。

对于新材料作文,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尤其重要。不能抛开材料要求,如一味单独大谈纸质阅读或电子阅读的好处而二者没有比较。在立意时,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素材储备等情况,选取适合自己展开的角度行文。

【佳作展示一】

殊途同归

浙江省新昌中学王学澜

网络的普及让电子阅读常态化,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纸质阅读,却并非被挤到角落里苟延残喘,相反,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相辅相成,将阅读开放到新的高度,可谓“殊途同归”。

电子阅读形式多样,轻松便捷,但因其“碎片化”的特性,并不适合用来取代大部头的实体书。电子阅读更多时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茶余饭后为我们提供唠嗑的料,在为我们工作学习困乏疲惫之时

煲上一顿滋养心灵的鸡汤。它是获得时事的捷径,是查询过往的备忘录,是我们在大地一角窥探外界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电子阅读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共呼吸,避免了井底之蛙的可能。

而传统纸质阅读如一条长河永无停息地流淌在我们身侧,承载着它独有的智慧与魅力。谈及书籍,我们并不会想到薄薄的平板电脑,厚重的书籍随年华静淌依旧是我们心中知识的象征。我们摩挲着书页,望着仓颉造就的黑色精灵在白纸上翩翩起舞,内心的安静与从容又岂能言喻?纸质阅读是我们在芜杂世界中素净的一隅,在回归传统中觅见简单的真谛,我们用心聆听先哲们的娓娓诉说。

新旧事物之间并不一定是针尖对麦芒的对立。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可以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左右手,我们从网络中领会知识的广度,从纸张间挖掘深度。如王蒙所言:“现在的科技手段越科学,图书馆就越神圣。”新科技的发展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去除了些许荆棘,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终点都是我们自身修养的提高乃至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为何将实体书店的销售业务不景气归罪于传统与新兴的冲突,却不叩问自己近来到底读了多少有价值的书?网络阅读有时确实方便了我们阅读名家的新作,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的博客每天都有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人通过各种不同语言访问。但更多时候,我们注意到自己或者身边人在看些什么?千篇一律的言情还是庸俗冗长的玄幻仙侠?这些书往往以量多价廉取胜,轻蔑地占据了我们本应花在沉思《瓦尔登湖》或遥想《雪国》的时间。贪图一时畅快的“悦读”,谁还愿做线状书里的书虫、辞海里破浪的小舟?亏损的不仅是书店业务,更是我们日益空洞的灵魂。

网络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本如昼夜各司其职,润泽我们心灵的泉眼。去芜存菁,坚守阅读的底线,书无论有形无形,蕴藏的珍宝终究是照亮我们人生的光。

点评:此文开篇提出网络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应当共存的观点,随后便分别分析了两者特点,得出两者各占优势,并非对立矛盾关系而应相辅相成的结论。“殊途同归”,不同的是两种阅读的方式,但相同的却是最后我们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行文过半,作者笔锋一转,指出影响阅读的不是阅读方式,更是人们的心态,宕开的这一笔,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力度。

【佳作展示二】

慢品书香

浙江省新昌中学俞瑜

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在腾飞,文化这条巨龙似乎也在蓄势待发。电子产品的应运而生,使它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可纸质书却如一位坐在夕阳中的老人,只能望着一切快速向前掠去而望尘莫及。留给我们的背影,沉重而萧索。

每当看着我们顿挫有力的方块字,听着我们字正腔圆的发音,我们就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坚实无比,那里有着我们最深的信仰,最足的底气。可是,时代的轮子就这么碾过来了。我们挺过了汉字存储

的难关,一脚迈进了新世纪的大门,而那些折柳惜别的习俗却在我们心中渐渐流失,只因它们透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息。淘汰——就是现在纸质书面临的现状。

回想我们有多少祖先是浸润着书香成长的?记得闻一多醉书,在结婚的那一日犹醉心读书;华罗庚猜书,面对一本书总是先猜后读;侯宝林抄书,雪日不畏严寒地手抄《谑狼》乐此不疲;张广厚吃书,对一篇论文“啃”了半年品出了他人不知之味。他们都是在一本本纸质书中领悟,从厚重中读出了轻盈的人生,于略微泛黄的纸片中沉淀了他们不一而足的伟大性格。可以说,在微微透出暖意的下午,啜一口茶,执一卷书,慢慢品味个中滋味已是我们的一种享受,这种认同已深到了骨子里,化为一个民族的共性。

然而,自古就有汗牛充栋的书册,也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每个想要崛起、强大的国家都绕不过文化这条路,而我们现在好像站在了十字路口,或许不小心就是迷失。图书馆、书店的数量在与日剧增。可是还是不够,人类制造的文化产品仍在增加,书籍更是呈爆炸式增长。若是选择放任,这必然是一场森林的灾难、资源的浩劫;若是选择遏制,就好像我们身处于信息的海洋,却无可奈何地受困于一座孤岛。

电子书的出世,有了一丝英雄的味道。文字泛滥,人们泛读。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渴求新奇的味蕾察觉了旧面孔中的新味道。人们开始低头,开始动手指,越来越精巧的机身让他们爱不释手。可是,那冰冷的屏幕哪里沾得上一丝阳光的温暖?只是让我们的灵魂越来越远,最后无法触及。

等一等身后徐徐而行的书吧,也等一等我们有些焦躁的灵魂。人生本就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啜的茶,于苦中沁出甜。

点评:本文谈及书籍在这个五光十色、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中,怎么都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像夕阳里的老人,连背影都是“沉重而萧索”的。文章援引例证,由自古人与书的关系,点明对“品”书的喜爱已是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紧接着分析了书与这个时代的矛盾、它们止步于这个时代前的原因,自然地引出下文电子书横空出世,可是它却带动了一个时代急躁起来,不少人开始追求精简舍弃纸质书,成为了沾不上半丝烟火气息的低头族,结尾发人深省。

【佳作展示三】

阅读交织的美好

浙江省新昌中学董涵

在当下,阅读已如呼吸一样渗透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新兴的电子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交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网络电子阅读能把最新的资讯传递给我们,而传统纸质阅读奉献的经典文化大餐也永不过时。在飞速发展的当下,设想这样一些情景:在疾驰的列车上时,在无聊地排队时,抑或是在车站边等待时,我

们利用手机或是其他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即时的网络阅读。充分利用这些琐碎的时间,为贫瘠的大脑播撒下智慧的果实。而在静悄悄的深夜,在迷人的暖黄色灯光里,从书架上拿起一本张晓风的散文集或海子的诗集,然后,享受阅读。这样恬淡而琐碎的时光,平凡而又诗意,恬静而又幸福。

阅读交织的美好,简单而又温暖。

网络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交织,不但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生命里琐碎的时间,而且能让我们多一些选择阅读的权利。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网络的电子书上,在一些即时互动的论坛上,我们可以选择吸收很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新事物,赶上时代跃进的步伐。但是,总有一些经典会永垂不朽,让人永远不会忘怀。这些经典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褪色,而是在一次次的砥砺中愈发光亮。浓缩的一本本书,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伴随着翻页时纸张之间摩擦发出细碎的声音与淡淡的墨香,我们的心仿佛与这些大师的灵魂产生共鸣,进而迸发出一个个思维的硕果。这些美好的碰撞与跳跃,是电子阅读永远带不来的。

在平凡而又琐碎的小时光里,我们可以拿起手机,飞快的进行网络阅读,更新我们的大脑内存。在安静诗意的流年里,一定不能放下的,是传递心与心的力量的纸质阅读。这些阅读的交织,能在不经意间,产生无数的美好。

林徽因能“安静地在内心种一抹修菊”,我们一样也可以。纸质阅读能让我们沉静心灵,诗意的栖居在阅读之境中;电子阅读能挑起我们的兴奋的弦,在激烈快速的思维碰撞中,爆发出灵感的火花。二者相辅相成。

阅读的交织,本身就是这么美好。

点评:标题的独特与文章语言的绚丽是本文的两大亮点本文作者以“阅读的交织”为主题,把网络电子阅读的好处与纸质阅读的好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充分展示了自己丰富的阅读积累,也体现了自己深刻的思想立意、昂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千古文章意为高。“让阅读交织,让美好永恒”这个立意是由作者敏锐的独到感悟、向上的积极心态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自然展现。文中体现出的敏锐思辨力,值得称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