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大纲

1、心理学研究对象: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活动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

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2、主要心理学流派:

(1)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代表:J. B. Watson B. F. Skinner

(2)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本能(性、攻击)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代表:S. Freud

(3)认知心理: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代表:Neisser Jean Piaget

(4)进化论学派:心理功能和现象以适应生存为目的代表:W. James

(5)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代表:A Maslow C Rogers

3、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肌肉运动感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近刺激: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时时刻刻在变化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绝对阈限:是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用来衡量感觉系统的绝对感感觉阈限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j.n.d),用以衡量差别感受性

(difference sensitivity)。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

强度变化最小量。

PS: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A.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成正,S=K lg I + C ,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

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加,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加

B. 斯蒂文思的幂定律: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随刺激量的乘方函

数而变化,即感觉到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kIb

C. 两者关系:b<1,心理量的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符合费希纳对数定律;(物理量值范

围级差大刺激形式,如光刺激)

b>1,心理量的增长快于物理量的增长(物理量值范围级差较小的刺激形式,

如温觉、味觉刺激、电刺激)

4、感觉特性:

A. 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

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升高或降低)

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感觉适应性降低白天进入黑暗环境,视物不清→间隔一段时间→视物清楚(暗适应)——适应升高

B. 感觉对比: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

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

例:马赫带各种色差对比

C. 感觉后象: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停留一段时间的现象。

例:正后像:印象性质相同(黑色背景)

负后像:印象性质相反(白色背景)日光灯电影

D. 感觉的空间积累:感受器的不同部位同时受到刺激所产生的、因反应整合在一起而

改变了感受性的现象。

例:用手试水温

E. 感觉的空间融合: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刺激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

例:各种食材混合只产生一种味觉

F.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感觉补偿联觉

5、视觉:人类视觉刺激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visible light),其波长在将近380至

780nm之间。

视觉三维:

波长:不同波长引起人们不同的色调的感觉

纯度:是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它引起的视觉反应是饱和度

振幅:是光的强度或能量单位,它引起的视觉维度是明度

A.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对方向上行发放神经冲动的现象;一个感受

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输出,而且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B. 感受野:视网膜上一定区域的感光细胞转换的神经能量能激活与这个区域相联系的视

觉系统各皮层神经细胞的活动,即处于某一层次的神经细胞只是接受来自一

定区域的感光细胞送来的信息。视网膜上的这个感光细胞区域就是相应神经

细胞的感受野。

C. 浦金野现象:人眼对不同颜色的光感受性不同

明视觉,550nm的光(黄绿色最敏感);

暗视觉,505nm波长(兰绿色最敏感)。

D. 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

渐看清物品,这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

几秒钟之后逐渐适应,也叫明适应

机制:从暗处到亮处,在强光的刺激下,视网膜中视锥细胞立即投入工作,刚开始时工作的视锥细胞还较少,眼对光刺激的敏感度还很大,所以觉得光线刺眼,

周围的景物无法看清。但在很短的时间内,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眼对光

的敏感度降低,这时对强光能够适应,看物体也很正常。锥细胞感光色素再

生很快,其再生过程同杆细胞的暗适应过程相反,即其敏感性随着曝光时间

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明适应在最初的数秒钟内敏感度迅速降低,此后变慢,

明适应的过程大约在1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E. 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

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

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

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机制:在黑暗的地方,人眼睛中的锥状细胞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时只有杆状感光细胞在起作用。在杆状感光细胞中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它对弱光敏感,在暗

处它可以逐渐合成,据眼科专家统计,在暗处5分钟内就可以生成60%的视

紫红质,约30分钟即可全部生成。因此在暗的地方待的时间越长,则对弱光

的敏感度也就越高。

F. 视敏度: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空间觉察阈限),能否分辨出空间中的两个相距一定

距离的点。

取决于物体与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视角越大,越容易辨别,反之则越难辨

别所能分辨的物体与眼睛所成视角越小,视敏度则越高

PS:中央窝的视敏度最高

6、A. 色光混合:

三原色:红、绿、蓝

加法原理:红+绿=黄红+蓝=紫

绿+蓝=青红+绿+蓝=白

规律:互补律:两种色光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为互补色,色环上经圆心对应的颜色互为补色;

间色律:两种非互补色混合产生中间色。色调由两种颜色的比例决定;

替代律:混合生成的颜色相同的混合色,可以互相替代,不受原色具体光谱成分

的影响

B. 颜料混合:

三原色:青、紫、黄

减法原理:青=白-红紫=白-绿黄=白-蓝

应用:彩色电视机&彩色电影

C. 色觉缺陷:男性高发于女性

色弱: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分辨力较差;

色盲:丧失颜色感觉

全色盲——灰白(极少)

红-绿色盲(最常见)

黄-蓝色盲

7、色觉理论:

A. 杨-黑氏三原色说:三种颜色感受器(RGB),只对光谱的特定部分敏感,产生三种

基本颜色(组成其它颜色):红绿蓝。3种感受器对波长的的敏感不同,光刺激感官,引起的兴奋在3种感受器中不同,产生相应的感觉。(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

缺陷:1、不能解释负后像

2、不能解释色盲患者成对丢失颜色

优势:能很好解释颜色混合现象

B. Hering四色说(拮抗说):所有的颜色都产生于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两个对

立成分,黑-白系统、蓝-黄系统、红-绿系统;当一个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故产生颜色后效;当一个颜色系统受损时,失去了一

对颜色觉察能力,故局部色盲总是成对的丧失颜色感觉。

缺陷:不能解释为什么能产生光谱上的一切颜色视觉

C. 颜色视觉理论:两种理论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互相补充;在感受器水平(视网膜)是

按照三原色的理论方式进行颜色加工识别神经节细胞以3种方式组合来自锥体细胞

的输出,按照四色说的原理进行。

8、听觉: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机械波。1000~4000Hz是

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听觉三维:频率(波长)——音高

强度——音响

纯度——音色

9、听觉理论:

A. 共振说: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竖琴),长纤维对低频音发生共鸣,短纤维对高

频音发生共鸣,从而刺激不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声音。(Helmholtz)

B. 行波说:声波进入人耳会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底部到顶部运行,低频音的

最大振幅接近蜗顶处停止,高频音在接近蜗底处停止,从而对不同频率的声音进行编码。(Bekesy)

缺陷:能够解释高频音的编码,对500赫兹以下的声音编码不能成立(纤毛及基底膜长度不够)

C. 频率说:神经只是在正弦波的特定时相放电(如峰值期),因此神经放电频率决定于

声波的频率,这样,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声音的编码。(Rutherford)

缺陷:解释了低频音的编码,由于神经放电频率限制,无法解释1000赫兹以上的声

音编码

D. 排射原理:对于高频音,由一组神经元以顺序放电的形式作出响应,放电频率被整

合起来说明声音的频率。(Wever)

缺陷:无法解释5000Hz以上的声音编码

10、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触压觉:机械压力

触觉阈限:面部、躯干、手指、上下肢

两点阈:手指最低

温度觉:温觉、冷觉

生理零度:皮肤表面的温度,过高,引起温觉,过低,引起冷觉

11、其他感觉:

嗅觉和味觉: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虽然嗅觉是由化学气体的

刺激引起的,味觉是由含有化学物质的液体刺激所引起的,但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当嗅觉功能发生障碍时,味觉功能也会随之而减

退

动觉:运动觉的感受器在肌肉、肌腱以及内耳的前庭器官中。平衡觉的感受

器在内耳的前庭器官中。

1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自下而上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感觉材料驱动)

自上而下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经验、概念的驱动)

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动知觉

特性:组织性(整体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知觉定势

A. 重要实验:内温的整体优先实验:

整体字母与部分字母的反应时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Stroop的视听干涉实验:

视觉的总体特征(大字母)与听觉刺激一致时,听觉辨别速度加快;不一致

时,听觉辨别受到干扰,速度变慢;听觉辨别速度不受局部特征(小字母)

的影响。

B. 图形的组织原则:接近律(proximity)

相似律(similarity)

连续律(continuity)

封闭性(closure)

良好图形(goodness)

13、距离知觉: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线索:单眼视觉线索:仅凭一只眼睛的视觉即可提供的线索,以视觉所反映的环境及对象的物理特性或现象为内容;

1、物体大小

2、物体的掩蔽或重叠

3、阴影

4、线条透视

5、空气透视

6、运动视差

7、结构级差

非视觉线索:由其他感觉(动觉)提供依据1眼的调节2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视觉线索:双眼视差

听觉定向:声源定位:单耳线索:判断远近

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周相差

立体声听觉是利用双耳强度、时间和周相差异的原理产生的。

规律: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的各点

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14、时间知觉: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线索: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人体本身的节律性活动;各种计时工具

时间估计:人对1s左右的时间间隔估计较准确,<1s的间隔易超估;>1s的间隔易

低估。(0.7秒为无差别点)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间隔

1/100s),触觉其次(间隔1/40s),视觉较差(间隔1/20~1/10s)

15、运动错觉:

A. 自主运动:注视屏幕上的一个静止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它在不停地动来动去。

自主运动与缺乏周围空间的参照物和人的个性有关(雨点)

B. 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照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会看到两个静

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和霓虹灯)

C. 诱导运动:是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它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人们倾向于把较大的客体当作静止背景,较小的客体在其中移动(月晕)

D. 运动后效:注视一个方向的运动的物体之后,再注视一个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

物体在朝相反方向运动(火车)

16、错觉理论:知觉不能正确表达外界事物特征(区别于幻觉)

A. 眼动理论

B.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C. 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

17、意识: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内在的)与

环境中人、事、物变化(外在的)的综合觉察和认识。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意识-注意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盲视:对刺激的无意识是由于脑损伤引起的

非意识:既不存在于意识,也不存在于记忆中却影响着基本的躯体和心理过程的信息(内脏调节,血压调节)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

18、几种意识状态:

A. 睡眠:人类的睡眠,有以下三个特征:

(1)睡眠多在一定地点(在床上),而且还要更换衣服,成为隐私行为的一部分。

(2)睡眠的个别差异较其他动物为小;一般成人睡眠,大致在每天5-9小时之间,而以7.5小时为平均数。

(3)人的一生中都需要睡眠,惟每天睡眠时间的长短,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睡眠剥夺对人体影响不会太大。剥夺睡眠(到了睡眠时间不准睡或自愿不睡)实验中,时间最长的记录是200小时(八天多)。结果发现:受试者除了感到极度疲劳,昏昏欲睡之外,在其身心功能方面,并无显著异常现象发生。(Webb,1975)。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连续维持十一天不睡眠的受试者,在智力测验的表现上,居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Gulevich,et al.,1966)

过程:

1、清醒状态,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EEG呈小幅快波,β波。波幅较

低,频率较高

2、半睡半醒:EEG转变为大幅慢波,即α波,呼吸逐渐变慢而有规律,脉搏减慢、

体温降低

3、睡眠第一阶段:浅睡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心率减慢,呼吸有些不规律,躯体

肌肉放松,并可能引起全身反射肌肉收缩,即睡眠中急促抽搐(hypnic jerk)。小

而不规则的波,伴有一些α波,在此阶段被唤醒,可能说自己睡着了,也可能说

自己没睡着

4、睡眠第二阶段:睡眠加深,持续约20分钟,体温进一步下降,EEG开始呈现睡

眠纺锤波(sleep spindle),这一独特的脑电波活动,是睡眠与觉醒的真正分界。

如果纺锤波出现4分钟后被叫醒,大多数报告他们睡着了

5、睡眠第三阶段:持续约40分钟,出现又大又慢的Δ波,标志着深度睡眠和意识的

进一步丧失

6、睡眠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脑电波几乎完全呈Δ波,弥漫性,个体肌肉进一步放

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

7、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sleep):Δ波消失,脑电波呈高

频、低幅,眼球做快速运动,通常伴梦境,第一次持续时间约5~10分钟,以后会

延长

一个晚上的睡眠过程中,循环出现,REM变长,其他部分变短

B. 梦: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梦的内容可以包

括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

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性本能的反应;梦境分显性梦境

(manifest content)和潜性梦境(latent content)(Freud)

生理学: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的本质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是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的意义(Hobson,1988)认知观点: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其中的部分活动进入意识,成为梦境;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从而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Foulkes,1985)

C. 催眠:催眠是意识的一个改变状态,其特征是注意范围的缩小和对暗示接受程度的提

高。催眠是顺从、松弛、想象、服从、暗示和角色扮演的综合

易催眠者特点: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想象力丰富;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

隐蔽的观察者: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D. 白日梦:一种适度的意识状态的改变形式,注意力不再诉诸对环境的反应,而是转向对

内在刺激的反应。入睡前的短暂时刻里最多见。清醒时、就餐时、性生活时最

少见。

白日梦的核心活动似乎是进行幻想和检验幻想的真实性

19、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意识的一个属性,是一种状

态,并非独立的认知过程,好像是意识的聚光灯,使感觉清晰。

注意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

集中性和指向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集中意识,使得有限范围内体验敏感性增强。

分类: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意志努力程度分为:

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特有)

随意后注意: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目的与

任务,又节省意志努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有很大益处)品质: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

的特征。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理论: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理论;中枢能量理论

20、记忆: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保持→再认(编码→储存→提取)

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

系统:消失一次映刻

注意储存

外界刺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编码提取

遗忘

重复

21、感觉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

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有鲜明的形象性。

图像编码:视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10字节,较短)

声象编码: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1—5字节,较长)

实验:整体报告法:速示的方法呈现一些数字50ms,当呈现数字低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数字增加到5个以上时,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

为4.5个。(Sperling)

局部报告法:字母分上、中、下3行,每行4个,呈现时间50毫秒。呈现毕,立

即将高、中、低3种声音按随机顺序给被试其中的一种。要求被试听到高音信号,

就立刻报告上面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或低音,就报告中间或下边一行字母。这与

之前的整体报告法只能辨认4个物体的结论有很大差异。斯珀林据此提出,人的

记忆系统中还存在一个独立的感觉记忆阶段(Sperling)

小结: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图像记忆:0.25s——1s

声象记忆:1——4s

记忆容量较大

图像记忆:9——20bit

声象记忆:5bit

感觉记忆痕迹容易消退

2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保持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

记忆的过渡环节

包括:

直接记忆: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编码,就在脑中短暂存储,信息容量

相当有限

工作记忆:对输入的信息再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容量扩大,与长时记忆存储的信

息发生相互作用,尤其在信息的意义上进行比较广泛的联系,故经过编码的信息能

够进入长时记忆永久的存储

主要编码形式:言语听觉形式(听觉代码),约7±2组块

实验:Conrad,1964的实验一

被试对字母听觉的混淆,在听错的情况下,会以什么字母代替

被试:300名邮局的雇员

在噪音背景下听字母B C P T V([i:]);F M N S X ([e])

刺激信息以5s/个的速度呈现,听完后被试在纸上写上自己认为听到的字母结论: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使听觉代码,信息存储主要以听觉形式为基础来加工处理的即使刺激信息以视觉形式呈现,其信息的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通

过形-音转换,以声音的形式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编码和保持

其他编码形式:视觉编码

实验:相关实验(Posner,1970)

刺激呈现方式:两个字母同时并排呈现给被试(AA/Aa)

第一个字母呈现后,间隔短暂时间后呈现第二个字母(A-A,A-a)

任务:判断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下反应键,记录反应时间

存储模式: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办法

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简单重复信息

精细复述:心理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遗忘模式:干扰

实验:沃,诺尔曼(Waugh & Norman)实验

要求被试报告探察数字后面的数字(1)

呈现方式

固定干扰项目数:快速呈现(4个/s),隔4个数字—间隔1s

慢速呈现(1个/s),隔4个数字—间隔4s

固定间隔时间:快速呈现(4个/s),间隔4s—隔16个数字

慢速呈现(1个/s),间隔4s—隔4个数字

结论:快速与慢速尽管间隔数字(干扰)不同,但随时间的增加,遗忘

率同步增加,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时间引起的

快速与慢速在相同的间隔时间下,间隔数字不同,遗忘率同步增

加,说明短时记忆遗忘是由干扰引起的

提取模式:完全系列扫描,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在顺序检查一遍,然后才判定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某个项目是否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实验: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

RT=C×N+(E+D)

E-测试项目编码的时间

D-作出决定或反应的时间

C-每比较一次所用的时间

N-识记的项目数量

分析:1、若平行扫描,反应时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的记忆集的大小而

发生变化。

2、若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

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

不再搜索下去。否定判断用时要短

3、若完全系列扫描,肯定与否定判断用时一样长

小结:信息保持时间很短:5—20s,不超过1分钟

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快

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2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

信息来源:对感觉记忆的信息的加工;感觉记忆的信息

编码形式:按语义类别编码;词形组织;主观组织

语义编码模式:层次网络模型:长时记义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

概念在记忆系统是有联系的,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级别越高越抽象,

加工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对信息分级储存

批评:熟悉效应、典型效应等

激活扩散模型: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网络上每一个概念是一个节点,连线长短表示概念之间联系的远近

(短近长远)。概念的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

储存模式:量: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逐渐下降;

质:内容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有意义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提取模式:1、再认2、回忆

组织有效的复习;及时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

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科学用脑

实验:E. Loftus(1975, 1979,1993)引导提问与目击报告

预先假设(presupposition)

只要被问过,就有可能进入记忆

记忆差的人特别容易感受错误信息,重大事件激发情绪反应,加强了核

心信息的记忆,但可能忽视周边细节的记忆。

遗忘模式:TOT现象(Tip-of-the-tongue)——舌尖现象

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

完全遗忘:不能再认和回忆

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学说:痕迹消退学说;

干扰抑制学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抑制规律:前摄抑制

抑制程度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先前学习次数越多,抑制程度越大

倒摄抑制

先后材料的形似程度

先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好,倒摄抑制则越小

压抑说

提取失败

内隐记忆: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

与外显区别:

加工深度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信息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实验:

A. 加工深度不同:

Graf,1984年实验:单词词表

评定对单词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以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第

一个想到的词

评定对单词喜爱程度,要求记忆——再认

检索含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以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

第一个想到的词

检索含特定字母的单词,要求记忆——再认

结论:内隐记忆受作业任务类型(加工深度)的影响程度较小

外显记忆受影响程度明显

B. 保持时间不同:

Tulving ,1982;朱滢,1989

结论: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24、思维: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能

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间接性:人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它事物的媒介,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理解或把握那些过去的进程,认识事物未来的发展。

概括性:1、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的结论。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不是简单的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建构的过程。

过程: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也称为思维操作(thinking operation)。

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通讯思维、无声思维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新颖性)

25、表象:个体对象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在观念中所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和客体形

象在观念中复现的过程。

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从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划分:

知觉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直观性: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

表象不如知觉完整

表象不如知觉稳定

表象不如知觉鲜明

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概括的结果,是对某一类对象的表面性形象的概括性反映,表征为对象的轮廓而不是细节。

可操作性;多通道发生

26、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一

种特殊形式。

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想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构成想象的材料均来自记忆表象。

分类:

不随意想象:即无意想象,没有既定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

梦白日梦幻觉

随意想象:即有意想象,按照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27、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特征的认识;

本质特征:决定事物的性质,并使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非本质特征:是对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特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外延指概念的量,内涵指概念的质)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

概念与词是密不可分的

概念形成:个体学会某种概念的过程。

实验:布鲁纳等(Bruner et al. 1965)人工概念形成实验

呈现一张卡片,卡片隐含概念

被试猜测概念,并选择一张图片,主试给予判断反馈

被试形成概念

人工概念形成途径:

假设检验说: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成功-继续-失败-更换,去伪存真)

内隐学习说:一些抽象概念的复杂结构是在无意识的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在概念形成中,被试依赖于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

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实验:里伯(Reber et al,1978)“人工语法”实验

人为制造语法规则,利用外显和内隐两种通道分别检验,成绩判断

结果:原来没有意识到字符串里有什么规则的被试,反而较好地学到

了里伯的人工语法。

结论:当刺激结构高度复杂时,采用比较被动的、无意识的学习方式

可能更有效。

概念形成策略:1保守性聚焦:记忆的负担较轻,而且因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反馈,可以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

2冒险性聚焦:该策略带有冒险性,但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现概念。

失败可能性较大,

3同时性扫描:同时记住多个假设,因此,给工作记忆以及记忆信息

的加工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4 继时性扫描:被试在已经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

馈,每次只考验一种假设

28、推理:推理是指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

新结论(演绎推理)的思维活动。

分类:归纳推理:具体→一般

演绎推理:一般→具体

演绎推理的方式:三段论推理

线性推理

条件推理

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机制:A. 气氛效应:在三段论中,前提的形式所产生的气氛将影响人们得

出一定的结论。人在推理时不一定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

B. 换位理论:三段论推理中的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

由于人们错误地解释了前提(认为逆转是成立的)。

C. 心理模型理论:对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是受工作容量限制人

们只创造了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更多心理模型条件推理:条件推理是指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在条件推理中,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很少去证伪它们,这种现象称为证实倾向实验:Wason的实验(1972)

给被试呈现四张卡片,告诉被试如果卡面的一面要是数字,另一面则

为字母,反之亦然。

然后向被试提出一个命题:“如果卡片的一面为元音字母,另一面则为

偶数”,要求被试翻最少的卡片来证明这个命题的真假。

结论:实验表明,人们在命题检验中常偏离逻辑的要求,表现出强烈的寻求肯定的倾向,很少作出否定的尝试

29、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

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低等动物多使用尝试错误过程

高等动物多使用顿悟过程

解决策略:

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

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

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优点: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缺点:大量尝试,费时费力;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算法策略无效。

启发法: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

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解决问题省

时省力

包括:手段—目标分析

逆向分析

爬山法

影响思维因素:

问题的呈现方式

心理定势

认知结构

功能固着

动机强度

从众心理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014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418003、418004 学分: 3学分、3学分 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85;实验学时:11;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考试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考试目标和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主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 要求考生能: 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你是怎样认识心理学的?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3.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的任务是什么?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5.心理学的研究有哪几种主要的类型?每种研究有什么特点? 6.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简要说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脑的进化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 第二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三、神经回路 第三节神经系统 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机能系统学说;四、模块说 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一、什么是内分泌腺;二、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 要求考生能: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同等学力心理学考试大纲目录-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的基本结构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功能 2.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人的心理具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研究 1.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研究法 (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其他研究方法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1.什么叫神经冲动 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3.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二、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的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初级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四)鲁利亚关于脑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2.幂定律 二、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1.视觉的传导机制 2.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1.什么是颜色 2.色觉理论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1.视觉对比 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3.视觉适应 4.后像 三、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1.音高 2.音响 3.声音的掩蔽 (二)音高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2.位置理论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二、空间知觉 (一)形状知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最新版)

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A)。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D)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B)。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B)。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A)。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B)。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C)。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A)。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14、需要是指(A)。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B)。 (A)自然需要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717 普通心理学考试大纲

2018年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初试) (科目:717普通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普通心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心理学研究任务与对象、人的信息加工、行为调节与控制、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四)试卷样题 1、单选题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A. 詹姆斯 B. 斯金纳 C. 华生 D. 冯特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的性质的理解和掌握。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故本题选D。 2.性格结构包括的特征有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 性格的理智特征 C. 性格的情绪特征 D. 性格的意志特征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性格特征的理解和掌握。性格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故本题选ABCD。 3. 简答题: 什么事注意?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 【答案要点】 (1)定义: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品质: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分配。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注意含义及品质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时,将注意的含义准确表述出来,然后把注意的四个品质表述出来。此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8003、 418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 102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 10 学时学分数 3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学时实验 学时 备注 第一学期共30 实验课时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67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研究者为探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以某个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他在课堂中的表现,与他沟通他平时的学习状态,分析他的学习成绩,了解他的表现和其他同学表现的共性与区别。这种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 D.测验法 解析:解析: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通过访谈、观察、测量分数,有时还包括生理评估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心理功能的全面了解。因此本题选C。 2.轴突的基本作用是 (分数:2.00) A.接受和传送信息 B.储存信息 C.接受信息 D.传送信息√ 解析: 3.人体的初级运动区位于大脑皮层的部位是 (分数:2.00)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解析:解析: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的位置)是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此本题选A。 4.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是 (分数:2.00) A.对活动的直接兴趣√ 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C.活动的新异性 D.活动的组织性 解析:解析: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分数:2.00) A.紫红黄蓝 B.紫蓝青绿 C.红橙黄青√ D.红紫蓝绿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