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水气污染及其成因

选修六(人教版)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蓟卫萍邮编215127

第一节水气污染及其成因

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蓟卫萍邮编215127

设计思想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污染与防治。目前,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地理学科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环境具有自净能力,但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因此,本章教学一定要抓住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本教案选取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来设计。“水资源”这部分知识在《必修1》中详细讲过,学生对水源补给、水循环等知识已系统形成,通过对“城市化”的学习,对水污染也略知一二,借助这一优势,前半部分教学主要以课堂活动的形式出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水污染的成因”这一部分内容,老师要借助资料加以总结归纳。本节内容设计二课时,第一节课讲述课本知识点;第二节课根据课后作业,展开一次关于环保的主题班会。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污染及其成因,教材首先介绍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先明确定义“环境自净能力”的概念、及其类别,然后由案例“河道中水的净化作用”阐述净化机理,接着介绍水污染现象,即从我们日常最熟悉的“水花”“赤潮”这两种污染入手,来分析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最后分析海洋石油污染。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其污染源和危害是本节第一个重点。最后要分析归纳出水污染的防治,这部分内容课本没有单独成章讲述,因此需要老师依据案例着重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成因。

2.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解调整生产和消费结构对水污染治理的意义。

德育目标:

1.认识水污染现象发生的时间尺度差异;

2.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水污染的污染源及其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方法:

1.从水污染的现象入手,联系实际生活事例来了解水污染及其防治;

2.通过类比方法举一反三分析水污染治理的规律性。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电视新闻资料、相关报刊杂志资料、景观图片资料等),将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动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水圈是地球四大圈层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地球生命保持平衡和发展的保障。然而令我们感到痛心的是水圈原有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各类水污染困扰着人类。

(打出一些有关水污染的图片)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板书)

[讲授新课]

(通过投影显示中国重要的大江、大河及湖泊水污染事件资料)

通过投影我们了解了水污染带给人类巨大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水源为什么会被污染?什么叫环境的自净能力?其机理是什么?什么现象被称之为水污染?水源污染物有哪些?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案例了解相关内容:

(问题展示)用多媒体展示上面提出的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和阅读案例。

(课堂活动)学生看完课文后,根据上述所列问题,老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最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概括、总结,并点明核心内容。

1.净化机理:(板书)

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除、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进入自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根据课本图2.1“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分析三种机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达到知识间的迁移。)由于各种水体的净化能力不同,课本选用了典型案例——河流水的净化作用。

[问题展示]

根据图2.2“河道水的净化作用”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从而得出结论“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2.净化能力与污染

但是,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就称之为水污染。

(资料)课本案例“震惊世界的水误病”

引导学生全面分析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其造成的危害。

(承转)除了大气污染事件以外,人类活动每时每刻都在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如碳、氮、硫的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和氟里昂等,这些污染物中,有些可以造成地方性大气污染,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有些还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等。

2.大气污染物(板书)

(一)可吸入颗粒物(板书)

(用投影打出当日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发布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是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其目的之一在于鼓励公众参与,完善公众监督制度,因此,每个人都应看懂空气污染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内在关系。

(问题展示)一、什么是环境污染指数?二、什么是可吸入颗粒物,在技术上怎么标称?三、为什么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看完课文相关内容,结合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根据上述所列问题,老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最后,老师可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点明核心内容。

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评估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种指标。它是将许多复杂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经一定方法处理,变成公众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在空气质量日报中,首要污染物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我们在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学过地球大气的组成,其中固体杂质是大气物质的组成成分,可充当凝结核,成云致雨。然而其中粒经及小的可吸入颗粒物,却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一种常见污染物。因此,可吸入颗粒物是大气质量报告中一个重要参数。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统称“总悬浮颗粒物”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剩下的就是“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10。

人的鼻子是个“过滤器”,它的鼻毛、分泌物和粘膜可以将大多数大于10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流和肺部。少量的颗粒物可以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但是,如果吸入颗粒物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人体健康。颗粒物中如果

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则可能引发传染病,长期吸入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发恶性病变。

(资料)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陈峰)由中国工程院徐旭常院士倡议,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工程科技论坛第十四场--“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环境问题”今天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在致词时说,可吸入颗粒物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其成因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吸入颗粒物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存在着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问题。研究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致”作用方面:致癌、致畸、致突变,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是大气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的重要贡献者。并且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对外合作。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有些地区土地荒芜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使得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在北方地区尤为严重

(这里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吸入颗粒物来源及其危害。)

(课堂练习)1.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可能带来的危害是()

A.酸雨B.臭氧空洞C.光化学烟雾D.人畜中毒

2.城市中大量的机动车辆排放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可有造成的危害是()

A.酸雨B.臭氧空洞C.光化学烟雾D.温室效应3.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B.废铜烂铁、破布料C.旧报纸、废纸箱

D.易拉罐、果皮

(答案)1.B 2.C 3.C

(转承)除了地方性大气污染外,全球性大气污染也一直困扰着人类,其中酸雨就是一类。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这一问题。

(二)酸雨(板书)

(打出几张酸雨造成危害的图片,让学生引起重视)

(资料)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大量的环境监测资料表明,由于大气层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地球大部分地区上空的云水正在变酸,如不加控制,酸雨区的面积将继续扩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也将与日俱增。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形成溶解于雨水的各种酸。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的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目前,全球已形成三大酸雨区。(用图片展示世界酸雨分布图)我国覆盖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和青岛等省市部分地区,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酸雨区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世界上另两个酸雨区是以德、法、英等国为中心,波及大半个欧洲的北欧酸雨区和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北美酸雨区。这两个酸雨区的总面积大约1000多万平方公里,降水的pH 值小于0.5,有的甚至小于0.4。

(问题展示)1.什么是酸雨,其形成物主要有那些?

2.酸雨的危害有那些?

3.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课堂活动。最后老师总结归纳。

1.酸雨概述(板书)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大气污染现象,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I,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将课本P39图2.16“形成酸雨的污染源”制成动画,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酸雨的危害(板书)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使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造成林木成片死亡;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3.我国酸雨主要分布(板书)

(投影打出课本P40图2.18“1998年我国酸雨的分布)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20世纪80年代,我国酸雨多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其分布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据调查显示,我国酸雨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0%以上。因为我国煤炭为主要能源,随着经济的发展,SO2的排放呈上升趋势。

(承转)除了酸雨,全球性大气污染还有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如何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二、大气污染防治(板书)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目前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大气污染防治也要从这方面着手。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7“北京的空气污染和蓝天工程”,指导学生理解调整能源战略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老师参与其中,最后总结成条,并解答P42的三个思考题。)。

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用投影打出来):

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2.开发、使用新能源;

3.洁净煤技术,减少硫的排放量;

4.控制机动车污染,推广清洁燃料;

5.建设一批脱硫项目,对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利用;

6.改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和控制工业污染;

7.文明生产,控制地面扬尘。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进行清洁生产,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合理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

近几年我国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通过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的开采,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磷技术,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

(资料)我国建立“两控区”,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治酸雨。

近年来国家逐年加大科研、资金、技术投入,在控制二氧化硫排放和酸雨治理上已初见成效。具体措施有以下几项。

1.在全国建立“两控区”。我国酸雨控制地区的面积约为8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8.40%。它主要包括上海市、重庆市和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城市地区。我国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面积为2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3%。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城市。

2.降低煤炭含硫量。“十五”期间,禁止新建煤层含硫量大于3%的矿井,对现有煤层含硫量大于3%的矿井实行限产或关停。新建、改建含硫量大于1.5%的矿井,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煤炭洗选设施;对现有洗煤厂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去除硫份、灰份的能力;降低商品煤含硫率或提高固硫能力。

“两控区”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禁止、限制高硫煤、高硫油的销售和使用,积极促进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的使用。

3.控制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十五”期间,重点在高硫煤地区、超标排放和城市附近的火电厂,建设一批脱硫项目。

4.控制锅炉二氧化硫排放,因地制宜发展热点电联厂和集中供热;在城市市区积极改建燃气、地热和电锅炉。

5.制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硫排放,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

6.强城市建设,控制生活二氧化硫排放。推广节能型建筑引进、绿色照明技术、引进城市居民绿色消费。充分利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大力推进“两控区”城市用气、用电比例。

7.控制工艺过程中的二氧化硫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加强硫的回收,并使之资源化,仍不达排放标准的必须配套脱硫设施。

(用投影打出课本P43案例8“贵阳大力治理酸雨”。边讲边分析和后思考题。)

(课堂练习)1读我国酸雨分布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酸雨是指PH值的雨水。我国的酸雨区主要分布在的大部分地区。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受酸雨危害最严重的

三个地区是:、、

产生酸雨的直接原因是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

是:;对于

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4)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

(答案)(1)小于5.6 东部沿海

(2)西南地区(川、渝、贵及滇、湘部分地区)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工业生产排放大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3)腐蚀建筑物、毁坏文物古迹等;使生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及鱼类死亡

(4)减少人为酸性气体排放

(问题展示)1.我国在治理酸雨过程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这些措施能奏效的原因是什么?

3.以上措施对治理其他环境问题有什么借鉴意义?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课后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有关大气污染的一些知识点,下节课我们围绕同学们的小论文展开一次关于环保的主题班会。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问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左右的环保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现象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

酸雨

污染源

危害

污染源

危害

根本措施

其它措施

初中地理研修计划

初中地理研修计划 篇一:初中地理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20XX-20XX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20XX——20XX年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教师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感到了自己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及特征的认识和研究。为更好地成长,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一、个人基本情况: 自1995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工作20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能够较好的把握课堂,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二、专业发展目标 (一)理论素养方面: 通过自培和校培的结合,实现个人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通过班级管理,力争成为优秀班主任。 (二)教学水平方面: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数学学科的教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

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宽厚、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专业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三)科研能力方面: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深入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认识教科研的意义,引领全组数学教师用很高的热情投入到教研的工作中来。 三、主要措施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以自学为主要途径,实践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各类业务进修提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力争成为县、市教学骨干。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知识的感知远远超 过我们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转变心态,抱着谦虚学习和共同研究的思想,共同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了学生个性,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鼓励他们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3.认真做好主题研究:按照主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与相关学科教师对研究课题进行讨论,进行需求分析,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技能,注重实际,优化方案。整理好档案资

高中地理教师研修计划

高中地理教师研修计划 高中地理教师研修计划 为早日向研究型与学习型的教师行列迈进,本人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工作室的实施要求,制定如下年度研修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本人虽一直任教高三地理教学工作,仍一如既往、一丝不苟地做好备、教、改、辅、考、研、行等教学常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四化”教学法。全面开放课堂教学,构建教学新模式,努力营造“民主、平等、愉悦、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轻轻松松学地理。追求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学效果最优化。 本人被聘为市高三学科教研专家组成员,市“333工程”首批骨干教师。获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市县教育局表彰的“教学先进个人”,多次执教市高三地理示范观摩课,多次参与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资料的编写及模拟考试的命题、市基本功大赛评委工作,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在《中学生学习报》、《当代中学生报》、《学习方法报》等报刊上发表几百篇文章。 二、年度发展目标 1.学习工作室方案,明确“工作室”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加强与工作室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学习共同体。 2.根据工作室工作主旨与规划,拟定个人年度发展规划,明确整体工作目标和各研究阶段工作目标。 3.参与“工作室”课题研究,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和教材等,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度备课。结合实践,完成一份教材分析的论文或形成一些精典的教学课例。 4.积极参加“工作室”和市县地理学科的各种研训活动,认真学习,拓展视野,活学活用。 5.认真参加相关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及教学设计方面的专题讲座,积极撰写论文,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化。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精选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精选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读图方法研究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等。 ②、多媒体地理课件的实用性研究、地理课件的制作、传统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整合等。 ③、创建切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研究,教研组会上多安排高效课堂研讨的内容,要想提高课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2019)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重难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师:(播放“人口普查”视频)“十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近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如视频中所说,每位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全国人口普查。视频中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内容,即姓名、公民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人口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而于11月1日正式开始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更是意义非凡,不仅能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更能为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今天,深圳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人员来到了经纬家,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信息登记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经纬一家的‘人口迁移之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对‘人口迁移’的学习”。首先请同学们齐读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思维,开始。” (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经纬讲述的家族故事。” (展示PPT,请学生朗读) 师:“看完后请同学们思考,材料中展示的人口流动活动中,那些属于人口迁移?” 师:“要想做出正确判断,必须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经过课前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在课本中划出来了。” (PPT展示,请学生朗读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含义及属性) 师:“明确概念后相信大家一定能轻易去分开这两个概念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随堂检测,请同学来判断一下。” (请学生做题,并解析,老师给予评价) 师:“由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经纬家的到贵州工作、结婚到贵州、出国留学、在深圳工作都属于人口迁移行为。但又是哪些因素驱使他们不断进行人口迁移、改变定居地呢?” 生:“经济、政策、婚姻......” 师:“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让我们一起通过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学习,进一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答案。” (PPT展示人口推拉理论) 师:“加好代表拉力,减号代表推力,哪位同学能起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推力,什么是拉力?” (点名,请学生回答,并点评,展示定义)师:“2分钟时间大家小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国际竞争加剧的同时,国际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现代公民的要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随着地理科学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给高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学科资源与发展活力。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的基础学科课程,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综合思维(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实践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新理念、新实践、新思维在地理课堂中不断涌现,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各具特色,兼具别样优势的方法使地课堂精彩纷呈。不论什么样的形式,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研读新课程标准,回归课堂,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学习的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一,精心研究、明确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任务量大,而时间较为紧张。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从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教学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我们只有对这些内容研究透彻,在指导学生学习及复习备考的环节中,才能做到明确思路,做到知识无遗漏,能力有侧重,避免简单教教材,使有效资源最大化。 第二,素养导向,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概念,如何与学科知识结合,这是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科知识,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止于知识。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知识的学习提升、转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需合理优化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源于课本而不限于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三篇

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三篇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搜集的《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三篇》,供大家参考阅读,内容,。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

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2021年地理教师校本研修计划

地理教师校本研修计划 地理教师校本研修计划怎么写?每周参加的校本教研活动。透过听评课进行教学反思与交流,促进专业化成长。这里给大家 ___一些关于地理教师校本研修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透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课程 ___向纵深发展,用心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 ___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 ___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 ___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潜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

蕴,提高教育教学潜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透过校本教研,努力改变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课堂,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提升师德素养,以求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总之,本学期我将在本计划的指引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这是新世纪学校教育 ___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课程 ___实验的需要,更是课程 ___顺利开展的保障。只有用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程 ___目标的全面实施,才能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教育更具有效力,使学校更具有活力,使教师更具有潜力。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潜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透过研修,进一步了解新课改中备课的内涵,量体裁衣地做好自己的教学设计,能深度建构教学法资料生成教学过程,力求课堂教学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 本文为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总结范文,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地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范文我来华南师大参加国培班的学习之前就有一种期盼和愿望:我希望通过“国培”班的学习,在各方面专家的指导下,学习一些教育教学前沿性的理论和知识,使我在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上有较大的提升,实现授课方式和教育思想方面的进一步转变和提升,同时消除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模糊认识。另外,期待通过这次难得的机会,能够与来自全国的高中化学界精英们行一起交流和提高。十几天来,我带着一些问题和期望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如今又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反思以及反思与冲动回到亲爱的学校和学生中。临行之前,把我十几天来的主要的收获和体会小结如下: 一、对基础教育的再认识 学习问题: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定位和认识的关键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奠定什么样的基础?是知识还是

学习能力?知识是手段还是目标? 收获体会: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强调的是“学会”,而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能力体系”,强调的是“会学”。中国这种“知识导向性教育”教学模式,侧重于让学生学到更多更难的知识,忽略了“能力导向性目标”教学目标下所注重培养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基础教育的定位应该是为将来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追求可持续去“异化”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们青岛二中的“造就终生发展之生命主题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绿色教育 学习问题:什么是“绿色教育”?知识都是有用的吗?学生究竟学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收获体会:王红教授在讲课中提出的绿色教育的理念,让我们感觉眼前一亮,绿色教育的涵义是:追求教育生态平衡、可持续的教学模式。强调净化学习内容并侧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通过分析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知识结构中最核心关键的知识,目前学生所学的大多数知识是将来没有用的垃圾知识(约80%),通过净化精简

2020年高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表范文汇编

【篇一】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读图方法研究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等。

2016修改版高中地理课标[精品文档]

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复活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修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题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 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事,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作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 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1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2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 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

2020年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2020年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继续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教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不断提 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围绕区教科中心提出的结合新课程中发现的新问 题开展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 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加强教研组建设,以争创优秀教研组为动力,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聚集全组教师的智慧,努力使数学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工作目标: 1、通过主题性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2、通过专家引领,共同研讨,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水平,确保 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数学; 4、深化数学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 素养,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 5、激励全组成员不断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具体工作: 常规工作:

1、抓好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定期举行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 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定期检查备课笔记,教研组内交流教案,定期 分析教案的质量。 2、抓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要在教材分析、教学资料、备课、讲课、生活等方面多给以帮助,并在思想上多给以关心,充 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尽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 3、搞好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每一次的活动有内容,有 实效。真正做到三研究: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法。 4、继续请刘润玉老师定期来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指导,营造良 好的教研氛围。 5、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极推选他们参加各类赛 事活动,提升学校数学组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6、加强课件的制作、应用,资源共享,推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 应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组内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充 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重点工作: 1、围绕“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 一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每堂研究课都以这一研究主题为中心进行研讨。 2、开展即兴十分钟精彩片段比赛活动,从中推选出一人参加区 级比赛。 3、分年级组开展一次以学生数学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大型学生竞 赛活动。 4、开展“计算与解决问题”的专题赛课活动,推出一堂优质课 参加区里的选拔赛。 5、组织全体组内教师积极参加九月份省、市组织教学论文、教 学设计、教学片段、课件、反思等内容的赛事活动。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学科地理授课班级高一授课时数 2 设计者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育技术标准:具有信息意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对天气、气候有学习基础。高一学生思

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初始能力: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对天气三要素的变化影响天气没有形成思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素养: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多种图示图表和动画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气 团 了解气团的性质 锋面理解 锋面的形成、性质(气温、气压、降水的要素变化) 冷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暖锋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冷锋和暖 锋的形成过程 及其天气过程 电脑动画 教学难点冷锋和暖锋的 判断 视频 教学环境设计

2020新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内容标准】 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初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初中地理教师要坚持以“求真、求实、求效”的工作理念做后盾,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前提,开展个人研修。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使研修、工作、发展同步推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教师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感到了自己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在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上有许多不足,尤其缺乏对学生心理状态及特征的认识和研究。为更好地成长,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一、个人基本情况: 自1995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工作20xx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能够较好的把握课堂,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二、专业发展目标 (一)理论素养方面: 通过自培和校培的结合,实现个人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创新,通过班级管理,力争成为优秀班主任。 (二)教学水平方面: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数学学科的教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素质好、师德水平高、专业知识宽厚、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高度的专业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三)科研能力方面: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深入的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认识教科研的意义,引领全组数学教师用很高的热情投入到教研的

工作中来。 三、主要措施 1.制定个人学习计划:以自学为主要途径,实践为主要手段,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各类业务进修提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力争成为县、市教学骨干。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对知识的感知远远超过我们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转变心态,抱着谦虚学习和共同研究的思想,共同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了学生个性,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养成,鼓励他们学会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认真做好主题研究:按照主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与相关学科教师对研究课题进行讨论,进行需求分析,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提高专业技能,注重实际,优化方案。整理好档案资料,总结得失,完成主题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