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

不 等 式

1、 不等式的性质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基础。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 (1) 对称性:a>b ?b

(2) 传递性:若a>b ,b>c ,则a>c ; (3) 可加性:a>b ?a+c>b+c ;

(4) 可乘性:a>b ,当c>0时,ac>bc ;当c<0时,ac

(1) 同向相加:若a>b ,c>d ,则a+c>b+d ; (2) 异向相减:b a >,d c -?.

(3) 正数同向相乘:若a>b>0,c>d>0,则ac>bd 。 (4) 乘方法则:若a>b>0,n ∈N +,则n n b a >; (5) 开方法则:若a>b>0,n ∈N +,则n n b a >; (6) 倒数法则:若ab>0,a>b ,则b

1a 1<。 2、基本不等式

定理:如果R b a ∈,,那么ab b a

222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推论:如果0,>b a ,那么ab b

a ≥+2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算术平均数2

b

a +;几何平均数

ab ;

推广:若0,>

b

a ,则b

a a

b b a b a 112

2

222+≥≥+≥+

当且仅当a=b 时取“=”号; 3、绝对值不等式

(1)|x |<a (a >0)的解集为:{x |-a <x <a};

|x |>a (a >0)的解集为:{x |x >a 或x <-a}。 (2)|b ||a ||b a |||b ||a ||+≤±≤- 4、不等式的证明:

(1) 常用方法:比较法,公式法,分析法,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 (2) 在不等式证明过程中,应注重与不等式的运算性质联合使用; (3) 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放大或缩小应适度。

5、 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型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常用结论:

ax 2

+bx+c>0对于任意的x 恒成立?2

040

a a

b a

c >?=?-

+bx+c<0对于任意的x 恒成立?2

040

a a

b a

c

一元二次不等式(组)是解不等式的基础,一元二次不等式是解不等式的基本题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函数,方程的联系

① 求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0)a >的解集,要结合20ax bx c ++=的根及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确定解集.

②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设24b ac ?=-,它的解按照

000?>?=?<,,可分为三种情况.相应地,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

图象与x 轴的位置关系也分为三种情况.因此,我们分三种情况讨论对应的一元二次不等式20ax bx c ++>(0)a >的解集,列表如下:

含参数的

不等式

应适当分类讨论。

6、线性规划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解决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是图解法,即借助直线(线性目标函数看作斜率确定的一族平行直线)与平面区域(可行域)有交点时,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求解。它的步骤如下: (1)设出未知数,确定目标函数。

(2)确定线性约束条件,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对应的平面区域,即可行域。

(3)由目标函数z =ax +by 变形为y =-b a x +b

z

,所以,求z 的最值可看成是

求直线y =-b a x +b

z

在y 轴上截距的最值(其中a 、b 是常数,z 随x ,y 的变化

而变化)。

(4)作平行线:将直线ax +by =0平移(即作ax +by =0的平行线),使直线与

可行域有交点,且观察在可行域中使b

z

最大(或最小)时所经过的点,求出该点

的坐标。

(5)求出最优解:将(4)中求出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从而求出z 的最大(或最小)值。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

()

00,x y P .

①若 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 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

①若 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

②若 0B <,则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下方的区域;0x y C A +B +<表示直线0x y C A +B +=上方的区域.

9、最值定理

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

⑴ 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

4

s .

⑵ 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 即:“积定,和有最小值;和定,积有最大值” 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高一数学知识点梳理最新五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梳理最新五篇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 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a与平面α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平行或异面。 若直线a与平面α平行,那么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无数条;平行。 如果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经过直线a的平面β与平面α相 交于直线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平行;因为a∥α,所以a与α没有公共点,则a与b没有公共点,又a与b在同一平面β内,所以a与b平行。 综上分析,在直线a与平面α平行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结论?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2 集合常用大写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而对于集合中的 元素则用小写的拉丁字母来表示,如:a,b,c…拉丁字母只是相当 于集合的名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将拉丁字母赋给集合的方法是用一个等式来表示的,例如: A={…}的形式。等号左边是大写的拉丁字母,右边花括号括起来的,括号内部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1.列举法﹕常用于表示有限集合,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1,2,3,……} 2.描述法﹕常用于表示无限集合,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用文字﹐符号或式子等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 叫做描述法。{x|P}(x为该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P为这个集合的 元素的共同属性)如:小于π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0 3.图示法(venn图)﹕为了形象表示集合,我们常常画一条封闭 的曲线(或者说圆圈),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集合 自然语言常用数集的符号: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 作N;不包括0的自然数集合,记作N_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Z+;负整数 集内也排除0的集,称负整数集,记作Z-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称作整数集,记作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Q={p/q|p∈Z,q∈N,且p,q互质}(正负有理数集合分别记作Q+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正实数集合记作R+;负实数记作R-) (6)复数集合计作C集合的运算:集合交换律 A∩B=B∩AA∪B=B∪A集合结合律 (A∩B)∩C=A∩(B∩C)(A∪B)∪C=A∪(B∪C)集合分配律 A∩(B∪C)=(A∩B)∪(A∩C)A∪(B∩C)=(A∪B)∩(A∪C)集合德.摩根 律集合 Cu(A∩B)=CuA∪CuBCu(A∪B)=CuA∩CuB集合“容斥原理”在研 究集合时,会遇到有关集合中的元素个数问题,我们把有限集合A 的元素个数记为card(A)。

(完整版)高中数学不等式归纳讲解

第三章不等式 定义: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 3-1 不等式的最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如果x>y,那么y<x;如果y<x,那么x>y; ②传递性:如果x>y,y>z;那么x>z; ③加法性质;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那么x+z>y +z; ④乘法性质:如果x>y,z>0,那么xz>yz;如果x>y,z<0,那么xz<yz;(符号法则) 3-2 不等式的同解原理 ①不等式F(x)<G(x)与不等式G(x)>F(x)同解。

②如果不等式F (x ) < G (x )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 ( x )的定义域所包含,那么不等式 F (x )<G (x )与不等式F (x )+H (x )<G (x )+H (x )同解。 ③如果不等式F (x )<G (x ) 的定义域被解析式H (x )的定义域所包含,并且H (x )>0,那么不等式F(x)<G (x )与不等式H (x )F (x )<H ( x )G (x ) 同解;如果H (x )<0,那么不等式F (x )<G (x )与不等式H (x)F (x )>H (x )G (x )同解。 ④不等式F (x )G (x )>0与不等式 0)x (G 0)x (F >>或0)x (G 0)x (F <<同解 不等式解集表示方式 F(x)>0的解集为x 大于大的或x 小于小的 F(x)<0的解集为x 大于小的或x 小于大的 3-3 重要不等式

3-3-1 均值不等式 1、调和平均数: )a 1...a 1a 1(n H n 21n +++= 2、几何平均数: n 1 n 21n )a ...a a (G = 3、算术平均数: n )a a a (A n 21n +++= 4、平方平均数: n )a ...a a (Q 2n 2221n +++= 这四种平均数满足Hn ≤Gn ≤An ≤Qn a1、a2、… 、an ∈R +,当且仅当a1=a2= … =an 时取“=”号 3-3-1-1均值不等式的变形 (1)对正实数a,b ,有2ab b a 22≥+ (当且仅当a=b 时 取“=”号)

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弹性学制数学讲义 不等式(4课时) ★知识梳理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a b b a >?> ②(传递性),a b b c a c >>?> ③(可加性)a b a c b c >?+>+ (同向可加性)d b c a d c b a +>+?>>, (异向可减性)d b c a d c b a ->-?<>, ④(可积性)bc ac c b a >?>>0, bc ac c b a 0,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0,0a b c d ac bd >>>>?> (异向正数可除性)0,0a b a b c d c d >>< ⑥(平方法则) 0(,1)n n a b a b n N n >>?>∈>且 ⑦(开方法则)0(,1)n n a b a b n N n >>?>∈>且 ⑧(倒数法则) b a b a b a b a 110;11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①()222a b 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变形公式:22 .2a b ab +≤ ②(基本不等式) 2a b ab +≥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到等号). 变形公式: 2a b a b +≥ 2 .2a b ab +??≤ ???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

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33a b c abc ++≥()a b c R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④()222a b c ab bc ca a b R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⑤ 3333(0,0,0)a b c abc a b c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⑥0,2b a ab a b >+≥若则(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0,2b a ab a b <+≤-若则(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⑦b a n b n a m a m b a b <++<<++<1,(其中000)a b m n >>>>,,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220;a x a x a x a x a >>?>?<->当时,或 22. x a x a a x a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https://www.doczj.com/doc/f57950918.html,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高一数学不等式解法例题.doc

典型例题一 例 1 解不等式:( 1)2x3 x2 15 x 0 ;(2) ( x 4)( x 5)2 (2 x)3 0 . 分析:如果多项式 f (x) 可分解为 n 个一次式的积,则一元高次不等式 f ( x) 0 (或f (x) 0 )可用“穿根法”求解,但要注意处理好有重根的情况. 解:( 1)原不等式可化为 x(2x 5)( x 3)0 把方程 x(2 x 5)( x 3) 0 的三个根 x1 0, x2 5 , x3 3顺次标上数轴.然后从右上2 开始画线顺次经过三个根,其解集如下图的阴影部分. ∴原不等式解集为x 5 0或 x 3 x 2 ( 2)原不等式等价于 ( x 4)( x 5)2 (x 2)3 0 x 5 0 x 5 (x 4)( x 2) 0 x 4或 x 2 ∴原不等式解集为x x 5或 5 x 4或x 2 说明:用“穿根法”解不等式时应注意:①各一次项中x 的系数必为正;②对于偶次或 奇次重根可转化为不含重根的不等式,也可直接用“穿根法”,但注意“奇穿偶不穿” ,其法如下图. 典型例题二 例 2 解下列分式不等式: ( 1) 3 1 2 ;(2) x2 4x 1 1 x 2 x 2 3x2 7x 2 分析:当分式不等式化为f (x) 0(或0) 时,要注意它的等价变形g( x)

① f ( x) f ( ) g ( ) 0 g( x) x x ② f ( x) f (x) g(x) f ( x) f ( x ) 0或 ( ) ( ) 0 或 g( x) g (x) 0 g (x) f x g x ( 1)解: 原不等式等价于 3 x 3 x 0 x 2 x 2 x 2 x 2 3( x 2) x( x 2) x 2 5x 6 ( x 2)( x 2) (x 2)( x 2) ( x 6)( x 1) 0 (x 6)( x 1)( x 2)(x 2) 0 ( x 2)( x 2) (x 2)( x 2) 0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2) 1,2 6, 。 ( 2)解法一 :原不等式等价于 2x 2 3x 1 0 3x 2 7x 2 (2x 2 3x 1)(3x 2 7 x 2) 0 2x 2 3x 1 0 2x 2 3x 1 3x 2 7x 2 或 3x 2 7x 2 1 或 1 x 或 x 2 x 2 1 3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1 ) ( 1 ,1) (2, ) 。 3 2 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 ( 2x 1)( x 1) 0 (3x 1)( x 2) (2x 1)( x 1)(3x 1) (x 2) 0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 ( , 1) ( 1 ,1) (2, ) 3 2 典型例题三 例 3 解不等式 x 2 4 x 2

高一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

高一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 高一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点 不等式公式 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2≥(根号下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我们称上述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 若a,b∈R,则a平方+b平方≥2ab或ab≤(a平方+b平方)/2. 若a,b∈R,则(a平方+b平方)/2≥[(a+b)/2]的平方 若a,b∈R※,则a+b>=2(根号ab)或ab≤[(a+b)/2]的平方 高一数学不等式证明知识概要 不等式的证明问题,由于题型多变、方法多样、技巧性强,加上无固定的规律可循,往往不是用一种方法就能解决的,它是多种方 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各种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难度较大。解 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在于熟练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一些基本不等式, 灵活运用常用的证明方法。 一、要点精析 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两个实数大小顺序和运算性质的直接应用,比较法可分为差值比 较法(简称为求差法)和商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商法)。 (1)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 b≥0a≥b;a-b≤0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差:考察不等式左右 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②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 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 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等等,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 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③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 用差值比较法。 (2)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若a,b∈R+, a/b≥1a≥b;a/b≤1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②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 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 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2.综合法利用已知事实(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或已证明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从 “已知”看“需知”,逐步推出“结论”。其逻辑关系为:AB1 B2B3…BnB,即从已知A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从而得 出结论B。 3.分析法分析法是指从需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进而转化为判定那个条件是否具备,其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用 分析法证明AB的逻辑关系为:BB1B1B3… BnA,书写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成立,只需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证明 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为真。这种证题模式告诉我们,分 析法证题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4.反证法有些不等式的证明,从正面证不好说清楚,可以从正难则反的角度考虑,即要证明不等式A>B,先假设A≤B,由题设及其 它性质,推出矛盾,从而肯定A>B。凡涉及到的证明不等式为否定 命题、惟一性命题或含有“至多”、“至少”、“不存在”、“不 可能”等词语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5.换元法换元法是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变量较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不等式可引入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代换,以便简化 原有的结构或实现某种转化与变通,给证明带来新的启迪和方法。 主要有两种换元形式。(1)三角代换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明细)

集合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 的元素,则记作x∈A。 (2)集合中的元素有三个特征: a.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b.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例如:集合A={1,a},则a 不能等于1) 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先后之分。) (3)常见的集合符号表示: N:非负整数集合或自然数集合{0,1,2,3,…} N*或N+:正整数集合{1,2,3,…} Z:整数集合{…,-1,0,1,…} Q:有理数集合 Q+:正有理数集合 Q-:负有理数集合 R:实数集合(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R+:正实数集合 R-:负实数集合 C:复数集合 ?:空集合(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合,又叫空集) (4)表示集合的方法: a.列举法:{红,绿,蓝},A={a,b,c,d}··· b.描述法:B={x|x2=2},{代表元素|满足的性质}··· c.Venn 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内部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1)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B. 若任意a∈A,都有a∈B,则称集合A 被集合B 所 包含(或集合B 包含集合A),记做A?B,此时称集合A 是集合B的子 集。 (2)真子集:若A?B,且存在a∈B但a?A 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做 A?B. (3)由子集的定义可知子集有这样三条主要的性质: a.规定: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f)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c. 子集具有传递性. 如果A?B, B?C ,那么A?C. *假设非空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有: 1.A的子集个数为2n。 2.A的真子集的个数为2n-1。 3.A的非空子集的个数为2n-1。 4.A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2n-2。

高中数学不等式综合复习

不等式专题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1) 不等(等)号的定义:.0;0;0b a b a b a b a b a b a ?>- (2) 不等式的分类:绝对不等式;条件不等式;矛盾不等式. (3) 同向不等式与异向不等式. (4) 同解不等式与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a b b a (对称性) (2)c a c b b a >?>>,(传递性) (3)c b c a b a +>+?>(加法单调性) (4)d b c a d c b a +>+?>>,(同向不等式相加) (5)d b c a d c b a ->-?<>,(异向不等式相减) (6)bc ac c b a >?>>0,. (7)bc ac c b a 0,(乘法单调性) (8)bd ac d c b a >?>>>>0,0(同向不等式相乘) (9)0,0a b a b c d c d >><(异向不等式相除) 11(10),0a b ab a b >>? <(倒数关系) (11))1,(0>∈>?>>n Z n b a b a n n 且(平方法则) (12))1,(0>∈>?>>n Z n b a b a n n 且(开方法则) 二.一元二次不等式 1.不等式的解法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步骤:正化,求根,标轴,穿线(偶重根打结),定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 解的讨论; 一元一次不等式)0(0≠>+a b ax 的解法与解集形式 当0>a 时,a b x - >, 即解集为?????? ->a b x x | 当00(a ≠0)解的讨论.

高一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练习题及答案.doc

高一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练习题及答案 例若<<,则不等式--<的解是1 0a 1(x a)(x )01 a [ ] A a x B x a .<< .<<11 a a C x a D x x a .>或<.<或>x a a 1 1 分析比较与的大小后写出答案. a 1 a 解∵<<,∴<,解应当在“两根之间”,得<<. 选. 0a 1a a x A 11 a a 例有意义,则的取值范围是 .2 x x 2--x 6 分析 求算术根,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 解 据题意有,x 2-x -6≥0,即(x -3)(x +2)≥0,解在“两根之外”,所以x ≥3或x ≤-2. 例3 若ax 2+bx -1<0的解集为{x|-1<x <2},则a =________,b =________. 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公式可知,-1和2是方程ax 2+bx -1=0的两个根,考虑韦达定理. 解 根据题意,-1,2应为方程ax 2+bx -1=0的两根,则由韦达定理知 -=-+=-=-=-?? ?????b a a ()()1211122×得

a b ==-1212 ,. 例4 解下列不等式 (1)(x -1)(3-x)<5-2x (2)x(x +11)≥3(x +1)2 (3)(2x +1)(x -3)>3(x 2+2) (4)3x 2-+- -+-3132 511 3 122x x x x x x >>()() 分析 将不等式适当化简变为ax 2+bx +c >0(<0)形式,然后根据“解公式”给出答案(过程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答 (1){x|x <2或x >4} (2){x|1x }≤≤3 2 (3)? (4)R (5)R 说明:不能使用解公式的时候要先变形成标准形式. 例不等式+> 的解集为5 1x 1 1-x [ ] A .{x|x >0} B .{x|x ≥1} C .{x|x >1} D .{x|x >1 或x =0} 分析 直接去分母需要考虑分母的符号,所以通常是采用移项后通分. 解不等式化为+->, 通分得>,即>, 1x 0001 111 22 ----x x x x x ∵x 2>0,∴x -1>0,即x >1.选C . 说明:本题也可以通过对分母的符号进行讨论求解.

高一数学必修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不等式 一、基本不等式 1、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②,a b b c a c >>?>;③ a b a c b c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⑥0,0a b c d ac bd >>>>?>;⑦()0,1n n a b a b n n >>?>∈N >;⑧()0,1n n a b a b n n >>?>∈N >. 3、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 2 a b +称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称为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4、均值不等式定理:若0a >,0b >,则2a b ab +≥,即 2a b ab +≥.5、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22,a b ab a b R +≥∈;②()22 ,2 a b ab a b R +≤∈;③()20,02a b ab a b +??≤>> ???;④()2 22,22a b a b a b R ++??≥∈ ??? .6、极值定理:设x 、y 都为正数,则有⑴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2 4 s .⑵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2p . 例:(13-14耀华7)若2-m 与|m |-3异号,则m 的取值范围是 A、m >3 B、-33 解析:由题.323,03020302><<-∴? ??>-<-???<->-m m m m m m 或或得答案:D 例:(13-14蓟县11)已知实数的最小值为则且、y x y x R y x 12,1,+=+∈解析:22323))(12(12+≥++=++=+y x x y y x y x y x 当且仅当222y x =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总结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 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或,且 ) 3)交集:a∩b={x| x∈a且x∈b} 4)并集:a∪b={x| x∈a或x∈b} 5)补集:cua={x| x a但x∈u}

注意:①? a,若a≠?,则? a ; ②若,,则 ; ③若且,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 与、?的区别;(2) 与的区别;(3) 与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 a b;②a∪b=b a b;③a b c ua c ub; ④a∩cub = 空集 cua b;⑤cua∪b=i a 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 = ?,a∩b=b∩a;②a∪a=a,a∪? =a,a∪b=b∪a; ③cu (a∪b)= cua∩cub,cu (a∩b)= 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例1】已知集合m={x|x=m+ ,m∈z},n={x|x= ,n∈z},p={x|x= ,p∈z},则m,n,p满足关系 a) m=n p b) m n=p c) m n p d) n p 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 ,m∈z};对于集合n:{x|x= ,n ∈z} 对于集合p:{x|x= ,p∈z},由于3(n-1)+1和3p+1都

(完整版)高中数学不等式习题及详细答案

第三章 不等式 一、选择题 1.已知x ≥2 5 ,则f (x )=4-25+4-2x x x 有( ). A .最大值45 B .最小值4 5 C .最大值1 D .最小值1 2.若x >0,y >0,则221+)(y x +221 +)(x y 的最小值是( ). A .3 B . 2 7 C .4 D . 2 9 3.设a >0,b >0 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 ). A .a +b + ab 1≥22 B .(a +b )( a 1+b 1 )≥4 C 22 ≥a +b D . b a ab +2≥ab 4.已知奇函数f (x )在(0,+∞)上是增函数,且f (1)=0,则不等式x x f x f ) ()(--<0 的解集为( ). A .(-1,0)∪(1,+∞) B .(-∞,-1)∪(0,1) C .(-∞,-1)∪(1,+∞) D .(-1,0)∪(0,1) 5.当0<x <2 π时,函数f (x )=x x x 2sin sin 8+2cos +12的最小值为( ). A .2 B .32 C .4 D .34 6.若实数a ,b 满足a +b =2,则3a +3b 的最小值是( ). A .18 B .6 C .23 D .243 7.若不等式组?? ? ??4≤ 34 ≥ 30 ≥ y x y x x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被直线y =k x +34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则k 的值是( ). A . 7 3 B . 37 C . 43 D . 34 8.直线x +2y +3=0上的点P 在x -y =1的上方,且P 到直线2x +y -6=0的距离为

高一数学不等式解法经典例题92436

实用文档 标准文案大全典型例题一 例1解不等式:(1)015223???xxx;(2)0)2()5)(4(32????xxx. 分析:如果多项式)(xf可分解为n个一次式的积,则一元高次不等式0)(?xf(或0)(?xf)可用“穿根法”求解,但要注意处理好有重根的情况. 解:(1)原不等式可化为 0)3)(52(???xxx 把方程0)3)(52(???xxx的三个根3,25,0321????xxx顺次标上数轴.然后从右上开始画线顺次经过三个根,其解集如下图的阴影部 分. ∴原不等式解集为??????????3025xxx或 (2)原不等式等价于 ??????????????????????2450)2)(4(050)2()5)(4(32xxxxxxxxx或 ∴原不等式解集为??2455???????xxxx或或 说明:用“穿根法”解不等式时应注意:①各一次项中x的系数必为正;②对于偶次或奇次重根可转化为不含重根的不等式,也可直接用“穿根法”,但注意“奇穿偶不穿”, 其法如下图. 典型例题二 例2 解下列分式不等式: (1)22123????xx;(2)12731422?????xxxx 分析:当分式不等式化为)0(0)()(??或xgxf时,要注意它的等价变形

实用文档 标准文案大全①0)()(0)()(????xgxfxgxf ② 0)()(0)(0)()(0)(0)()(0)()(?????????????xgxfxfxgxfxgxgxfx gxf或或 (1)解:原不等式等价于 ????????????????????????????????????????0)2)(2(0)2)(2)(1)(6(0)2 )(2()1)(6(0)2)(2(650)2)(2()2()2(302232232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62,1)2,(。 (2)解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 027313222?????xxxx21213102730132027301320)273)(132(222222??? ???????????????????????????????xxxxxxxxxxxxxxx或或或 ∴原不等式解集为),2()1,21()31,(??????。 解法二:原不等式等价于0)2)(13()1)(12(?????xxxx 0)2()13)(1)(12(???????xxxx 用“穿根法” ∴原不等式解集为),2()1,21()31,(?????? 典型例题三 实用文档 标准文案大全 例3解不等式242???xx 分析:解此题的关键是去绝对值符号,而去绝对值符号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绝对值的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N表示自然数集,N*或N + 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两者必居其一. ∈,或者a M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 ,,,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一、要点精析 1.比较法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是两个实数大小顺序和运算性质的直接应用,比较法可分为差值比 较法(简称为求差法)和商值比较法(简称为求商法)。 (1)差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a- b≥0a≥b;a-b≤0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差:考察不等式左右 两边构成的差式,将其看作一个整体;②变形:把不等式两边的差进 行变形,或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变形为若干个因式的积,或变形为 一个或几个平方的和等等,其中变形是求差法的关键,配方和因式 分解是经常使用的变形手段;③判断:根据已知条件与上述变形结果,判断不等式两边差的正负号,最后肯定所求证不等式成立的结论。 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是多项式、分式或对数式时一般使 用差值比较法。 (2)商值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若a,b∈R+, a/b≥1a≥b;a/b≤1a≤b”。其一般步骤为:①作商:将左右两端作商;②变形:化简商式到最简形式;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就是 判定商大于1或小于1。应用范围:当被证的不等式两端含有幂、 指数式时,一般使用商值比较法。 2.综合法利用已知事实(已知条件、重要不等式或已证明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借助不等式的性质和有关定理,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推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其特点和思路是“由因导果”,从 “已知”看“需知”,逐步推出“结论”。其逻辑关系为:AB1 B2B3…BnB,即从已知A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从而得 出结论B。

3.分析法分析法是指从需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进而转化为判定那个条件是否具备,其特点和思路是“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用 分析法证明AB的逻辑关系为:BB1B1B3… BnA,书写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成立,只需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证明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证明 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为真。这种证题模式告诉我们,分 析法证题是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 4.反证法有些不等式的证明,从正面证不好说清楚,可以从正难则反的角度考虑,即要证明不等式A>B,先假设A≤B,由题设及其 它性质,推出矛盾,从而肯定A>B。凡涉及到的证明不等式为否定 命题、惟一性命题或含有“至多”、“至少”、“不存在”、“不 可能”等词语时,可以考虑用反证法。 5.换元法换元法是对一些结构比较复杂,变量较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不甚明了的不等式可引入一个或多个变量进行代换,以便简化 原有的结构或实现某种转化与变通,给证明带来新的启迪和方法。 主要有两种换元形式。(1)三角代换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 当所给条件较复杂,一个变量不易用另一个变量表示,这时可考虑 三角代换,将两个变量都有同一个参数表示。此法如果运用恰当, 可沟通三角与代数的联系,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根据 具体问题,实施的三角代换方法有:①若x2+y2=1,可设x=cosθ, y=sinθ;②若x2+y2≤1,可设x=rcosθ,y=rsinθ(0≤r≤1);③对 于含有的不等式,由于|x|≤1,可设x=cosθ;④若x+y+z=xyz,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知,可设x=taaA,y=tanB,z=tanC,其中A+B+C=π。(2)增量换元法:在对称式(任意交换两个字母,代 数式不变)和给定字母顺序(如a>b>c等)的不等式,考虑用增量法进 行换元,其目的是通过换元达到减元,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如a+b=1,可以用a=1-t,b=t或a=1/2+t,b=1/2-t进行换元。 6.放缩法放缩法是要证明不等式A 二、难点突破

高中不等式知识点总结(2020年九月整理).doc

1 1.不等式的解法 (1)同解不等式((1)与同解; (2)与同解,与同解; (3)与同解); 2.一元一次不等式 情况分别解之。 3.一元二次不等式 或分及情况分别解之,还要注意的三种情况,即或或,最好联系二次函数的图象。 4.分式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的等价变形: )()(x g x f >0?f(x)·g(x)>0,) () (x g x f ≥0????≠≥?0 )(0 )()(x g x g x f 。 5.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 解绝对值不等式常用以下等价变形: |x|0), |x|>a ?x 2>a 2?x>a 或x<-a(a>0)。 一般地有: |f(x)|g(x)?f(x)>g (x)或f(x)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0Ax By C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当我们在坐标系中画不等式 0Ax By C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此区域应包括边界直线,则把 直线画成实线。 说明:由于直线0Ax By C ++=同侧的所有点的坐标(,)x y 代入 Ax By C ++,得到实数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在直线某一侧取一个特 殊点00(,)x y ,从00Ax By C ++的正负即可判断0Ax By C ++>表示直

1 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别地,当0C ≠时,通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2)有关概念 引例:设2z x y =+,式中变量,x y 满 足条件43 35251x y x y x -≤-?? +≤??≥? ,求z 的最大值和最 小值。 由题意,变量,x y 所满足的每个不等式都表示一个平面区域,不等式组则表示这些 平面区域的公共区域。由图知,原点(0,0)不在公共区域内,当 0,0x y ==时,20z x y =+=,即点(0,0)在直线0l :20x y +=上, 作一组平行于0l 的直线l :2x y t +=,t R ∈,可知:当l 在0l 的右上方时,直线l 上的点(,)x y 满足20x y +>,即0t >,而且,直线l 往右平移时,t 随之增大。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l 经过点(5,2)A 时,对应的t 最大, 当直线l 经过点(1,1)B 时,对应的t 最小,所以, max 25212z =?+=,min 2113z =?+=。 在上述引例中,不等式组是一组对变量,x y 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 y 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 为线性约束条件。2z x y =+是要求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叫目标函数。又由于2z x y =+是 ,x y 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 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O y x A C 430x y -+= 1x = 35250x y +-=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的集合学习以及总结需要把集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只有把知识点归纳好才可以学好高一数学集合,以下是我总结了高一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帮到大家更好地归纳好集合的知识点同时复习好集合。 一、知识点总结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 2)真子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 3)交集:A∩B={x|x∈A且x∈B}

4)并集:A∪B={x|x∈A或x∈B} 5)补集:CUA={x|xA但x∈U}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 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B=B∩A;②A∪A=A,A∪B=B∪A; ③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二、集合知识点整合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18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创始者,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