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论述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贡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教授治校,改革教学体制。(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倡导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阐述“癸卯学制”的基本构架,并分析它的性质。答:1904年1月(农历癸卯年底)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三段又分为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等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与中间三级并列的还有同级实业学校和师范学堂。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军队干部教育和战士教育可分别归入前两类)。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的任务则着眼于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因为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包括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尤其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

5.阐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求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社会即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监牢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到学校与社会合一。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是其本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何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

6.分析和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答: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创造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原则是根据当地儿童与环境实际情况而灵活安排。“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做”,就是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切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过低。

7.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3、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P143))。

8.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你认为对当今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答: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根据地教育打破了旧的“正规化”的框框,采取各种切合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主要有:(1)缩短学制;(2)教学密切联系实际;(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性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目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和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别具一格的。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它的政策、理论、措施、方法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很有成效的。因此,它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我们当然不宜盲目照搬老区教育的模式,但是它的大量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

9.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答: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1925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参加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根据这个思想,职教社提出“建教合一”的设想;实施平民职业教育;从主要办理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提倡办理资本小、学习时间短、需要大、能独立经营、有教育价值的职业学校,以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职业教育向人民接近。黄炎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这种理想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根本不能得到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0.论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和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答: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首先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因为:(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2)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1)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2)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1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要点:答:(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

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施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答: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2)古之学者必有师;(3)传道授业解惑;(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根本标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以为师”。柳宗元充分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如果没有良师的教诲,就不可能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可能增进自己的才能。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以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答: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主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4)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尖锐的反映。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进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久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

13.如何认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答: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认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包括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从根本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限,而且“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即知、行最终要合乎“良知”、“天理”,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14.试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主要异同。答: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

15.试评述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要求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要求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2年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

《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当之补习教育。

16.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下层劳动人民仍不大可能接受教育。事实上,在孔子时代,远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3、论教育目标: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治国安民之才。这一理想实则"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必须经过学习。4、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立志有恒;(2)自省自克;(3)改过迁善。

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并重;(4)诚实谦虚等。试述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春秋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贡献: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其次,科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第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四: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

17.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它的意义何在?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从《白鹿洞书院学规》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有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原则。(4)处事只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记其功”,行为处世的基本原则。(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18.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答:调整的具体内容:(1)废除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式;(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考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

19.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2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该将二者对立起来;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正当、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而且阐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即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勤奋自勉,他也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

22.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难能可贵之处?答:王夫之在人性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难能可贵的。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这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进步意义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及其“读书穷理”和“格心”教育的批判和修正。王夫之提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等,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

23.为什么科举制度必须废除?阐述科举走向废除的主要过程。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的产物。他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的方式,

将取士权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从而保障中央集权;其次是以此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将他们束缚在书本中和考场上,选拔人才的目的至多只能放在第三位。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专攻儒家经史之学,靠考八股由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管理国家,缺乏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旧的科举制度仍然是八股取士,新式学校不能与科举并轨,就没有作官的正途出身,必然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科举制度必须废除。大体经过三个阶段:(1)增新阶段;(2)革旧阶段;(3)废除阶段。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1)立志有恒;(2)自省自克;(3)改过迁善。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并重;(4)诚实谦虚等。

24.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你有哪些突出的体会或感想?答: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引起了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各种剧变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教育也不例外,而且是首当其冲。20世纪的最初10年,也是清王朝统治的最后10年,中国实现了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但是,由于清政府坚持封建专制的统治,致使新诞生的近代教育体制仍然体现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还有生硬照搬日本和西方国家教育制度的痕迹。这些局限性,只有等到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才能有本质的改进。尽管如此,这期间的教育毕竟实现了从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向近代教育体制的转轨,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划时代的一页。

副本-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l.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庄子·天运____》。 8.《诗经》中有6篇_笙诗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或者是写緜)、《皇矣》、《___大明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160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11.___赋比兴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风雅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关雎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诗集传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毛诗传筏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周南__》和《_召南___》。 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__尚书_》。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庄子___》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文史哲不分_。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甲骨卜辞_。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春秋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虞书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中国教育简史》习题及答案简答

三、简答题: 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答:(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主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主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 2.《大同书》中是如何构建理想教育体系的?答:《大同书》是康有为构思理想社会的著作,完成于1884年,但直到变法失败后经过修改才发表。《大同书》中包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想教育体制的蓝图,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平等、教育普及、施教合理、使人健康发展的远景。(1)人本院和育婴院,属于学前教育;(2)小学教育,6岁儿童入学;(3)中学院,11岁入学;(4)大学院,16岁以上中学毕业生。《大同书》中的教育体制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借鉴西方学制结合的产物。 3.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杜威的一些教育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几乎成为教育界的口头禅。教改内容:(1)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通过日本传入中国;(2)设计教学法;(3)道尔顿制;(4)文纳斯特卡制也开始介绍到中国;(5)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的做法也被引进中国。 4.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答:(1)缩短学制,迅速为革命斗争输送人才和教育、发动群众;(2)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删节陈旧或不实用的内容;(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重在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实习训练,推广“小先生制”。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或称教育体制)有什么特点?答: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结构: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所在,正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立竿见影。 6.何谓“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它对教育有何影响?答:“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中正官根据标准评定士人,将其分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即所谓“九品”,朝廷择“上品”任官。这种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这种选士制度,在开始实行时,确实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后来,则蜕变为门阀世族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2) 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有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建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建学目的就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2.南洋公学 南阳公学是中国近代较早出现的新式学校,1897年有盛宣怀在上海筹办,设有师范院、中院、外院和上院。分别为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民国时改建为上海交通大学。 3.民国元年教育方针 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力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它体现了蔡元培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这一教育宗旨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有本质的进步。

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回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得到的赔款的一半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国的费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美学校,即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 5.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他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围绕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是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点: 一、改造硬件教学环境,如将传统钓教室改造成音乐教师,美术教室、谈话室等。 二、不上课,学校只规定任务,不规定学什么科目。时间、学习计划都有学生自己掌握。 6.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完整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试题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 )、(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第二,( )。第三,( )。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 )、 ( )。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____”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__” 3.汉代太学教师称为____,学生称____。 4.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写的《____》是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5.韩愈的《_____》,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6.北宋庆历兴学时,采用胡瑗的___为太学法度,以改进太学教学及规章体制。 7.王守仁提出___的教育目的和___的道德修养原则。 8.《劝学篇》是___所著,其中内篇宗旨是___,外篇宗旨是___ 9.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的___。 10.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___和___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11.1927年,国民党政府决定进行教育行政改革,试行___制。 12.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_和___。 1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___、___、活泼”。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三大文教政策 2.“三、百、千、千” 3.生活教育理论 三、简答(每题l0分,共30分) 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3.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的? 四、回答(每题30分。可以二选一) 1.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2.试评述l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学在官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正确选项前得字母填在题后得括号内。 1、关于神话得产生,一向比较通行得解释有两种:一种就是劳动说,另一种就是( ) A、宗教说 B、游戏说 C、模仿说 D、宣泄说 2、《诗经》得传统分类就是( ) A、南、风、雅 B、风、雅、颂 C、雅、颂、南 D、颂、南、风 3、《尚书》内容所属得类别就是( ) A、哲学散文集 B、历史散文集 C、文学散文集 D、艺术散文集 4、《左传》内容反映得历史时期就是( ) A、先秦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5、《庄子》散文运用得主要手法就是( ) A、重言 B、卮言 C、寓言 D、杂言 6、《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得全式就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7、以《谏逐客书》为代表得李斯散文最鲜明得特色就是( ) A、流畅谐偶 B、铺陈排比 C、质实无华 D、诙谐反讽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古诗十九首》得评价就是( ) A、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B、发于天籁,本乎人情 C、婉转附物,怊怅切情 D、凭空模拟,文法极奇 9、《史记》得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就是( ) A、记述历代帝王得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得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得家族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得史实与状况 10、《汉书》所属得历史编自体例就是( ) A、编年史 B、纪传体通史 C、断代史 D、国别史 11、枚乘得《七发》所标志得赋体发展阶段就是( ) A、骚体赋得终结 B、抒情小赋得开端 C、骈赋得开端 D、大赋文体得形成 12、形制完整得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得时期就是( ) A、西汉中期 B、西汉末期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期 13、代表曹操悲凉沉雄诗风得名句就是( ) A、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B、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D、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 14、刘桢诗歌得风格就是( ) A、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B、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C、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D、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15、历史上对阮籍好酒性格得描述就是( ) A、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B、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C、造饮辄尽,期在心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D、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A 2、B 3、B 4、C 5、C 6、D 7、B 8、C 9、D 10、C 11、D 12、C 13、B 14、C 15、A 16、东晋诗坛主流诗歌得创作倾向就是( ) A、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B、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C、农事家常,怡然自适 D、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17、史称陶渊明不事权贵得性格表现就是( ) A、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恬静寡欲 B、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C、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D、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前人对左思生平得评价就是( ) A、寻山陟岭,必造幽峻 B、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C、貌寝口讷,不好交游 D、少负壮志,有纵横才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中国教育简史第二章复习 教师: 第二章,自秦汉到隋唐的教育,这是中国封建教育由确立到发展、完备的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是地位。对本章学习总的要求就是掌握中国封建教育确立、发展、完备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要清理中国封建制国家从建立到鼎盛时期这千余年间,封建教育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备起来的。 学生A: 老师,这一章涉及到的朝代比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内容也多,要全面掌握好象有点难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教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般来说,秦汉是一个阶段,是中国封建教育初创、确立和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继续发展的时期;隋唐是一个阶段,是封建教育达到完备的时期。我们教科书的节次,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安排的。学生B: 您这么一说,我清楚了。教材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讲的是秦汉时期的教育;第四节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五节到第七节讲的是隋唐时期的教育。 教师: 你说得对。这几个阶段在头脑中清晰起来以后,我们再来看内容。尽管每一个阶段在节次的安排上不完全一一照应,但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外乎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个方面。注意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发展、演变,就形成了文教政策、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这样四条线索。文教政策是国家发展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或策略。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教育体制,文教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秦到汉,封建统治者经过近百年的探索,最终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奠定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而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又是促进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汉以后的文教政策,则都是在这一前提下的具体化,或采取某些调整措施,如隋唐是在政治上重振儒术,同时兼容佛、道。选士制度就是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制度,它属于政治制度,但对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历代的选士制度,也是我们学习古代教育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由汉代的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正好都包含在本章之中。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官学和私学。从秦汉到隋唐,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简史中我们只能讲述一些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较大的或有特色的内容。如汉代官学和私学并举的格局以及采取的教育教学制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则侧重有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比较完备的阶段,而以官学教育表现最为突出,所以侧重讲官学的教育行政、官学的设置以及各项制度。此外,中外教育交流是隋唐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我们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以上三条线索,可以说是从宏观到微观,讲的都属于教育制度范畴的内容。关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思想,我们对汉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嵇康、颜之推,唐代韩愈、柳宗元的主要教育思想进行了讲解。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每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把握其有特色的或有深刻影响的观点。 学生A: 老师,您能说得具体一些吗?

(2020年更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和答案

最新电大《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任务01-04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中国教育简史》形考共有4个任务。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01任务 一、名词解释(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 1. 六艺 参考答案: 即礼、乐、射、御、书、数(2分)。“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3分)。 2. 学在官府 参考答案: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礼不下庶人;官师不分;政教合一(3分)。在这种体制下,教育权、受教育权被奴隶主贵族所掌握(1分)。3. 文翁兴学 参考答案: 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选派郡吏中聪慧者到长安,就学于博士(2分)。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于是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3分)。 4. 苏湖教法 参考答案: 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3分)。苏湖教法,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5. “三,百,千,千” 参考答案: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等明清时期的蒙学教材(2分)。前三种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千家诗》是诗歌类教材,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3分)。 6. 八股文 参考答案: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八股文源于宋代,通称制艺,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3分)。作文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者不能作任何发挥,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2分)。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 1. 学校教育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参考答案: 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一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2分);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2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2分)。 电大资料精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 大一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复习 绪论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中国古代史、文学家文学早已注意到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一、史家记述: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包括文学总集或选集的作家小传、序跋、题记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中国文学的演进 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 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民歌——孔子整理—“国风”;长江中下游市井民歌——文人—梁陈宫体诗)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中国教育简史形成性考核作业》简答题 广州电大从化分校黄海燕 作业一 1.我国的学校是怎样产生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哪些?-3 学校产生的最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有的可学、有的可教;三是 要有适合教学的载体和方式。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增多,这样就 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随着生产经验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那些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和机构来从事。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单纯以口耳相传和行为仿效的最初教学形式,学校教育的产生于是成为了必然。 我国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 2.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17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是独尊儒术也压抑了其他学术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单一化,不利于学术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和规格 的人才培养。 3.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22 北宋中叶,宋朝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于是先后有三次兴学之举。第一次兴学,是范仲 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措施主要有:第一是州县立学;第二是振兴太学;第三是改革科举考试方法。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措施有:第一改革大学,在太学实 施"三舍法";第二是加强地方官学建设;第三是举办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是州县普遍设学县学亦置小学, 在各地方学校也实行三舍法。第二是扩建太学。第三是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第四是兴办专门学校。 4.汉代太学的主要制度有哪些?-32 ①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②御定统一的经学教材。③经学教学必须讲究师法 家法,不得自行改动或客串到其他学派,门户之见极强。④建立定期的考试制度。初时一岁一试,通过者委以官职,东汉时改为两年一考。考试的办法是策试,策试合格,按 甲乙科授予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继续学习,下次再考。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5.明清统治者对地方官学学生是怎样加以笼络和控制的?-64 明中叶后,只有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就大大提升 了学校的地位,也使地方官学完全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统治者对地方官学生员严加管制, 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刻在卧碑上,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是,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清代又颁行了新卧 碑,共七条,内容与明代大同小异。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戒训示读书人的。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 6.书院的管理有哪些特色?-77 第一,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第二,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第三, 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第四,书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7.简述蒙学读书教学的通常程序?-89 蒙学的读书教学,往往是塾师先读,学童跟读,读若干遍后,就由学童自己读,塾师予 以纠正。读熟后就背诵,一定要达到熟练地背诵无误,最终还要能默写。每日学新课之前, 又必须将前面所读的书轮流背诵,称“温书”。学习告一阶段时要进行阶段复习,将所学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之我在北师大等你们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好考吗之我在北师大等你们在复试完的那一天,就一直想写点东西,心一直没有安静下来,直到今天得到了自己被录取的消息,心里才稍稍踏实一点。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劳苦,感慨万千。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我想放弃的时候,还好有父母和朋友的鼓励。今天把自己考研的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是想给后来人一些参考,给自己一点回忆,也对哪些帮助我的人说一声感谢! (一)关于考研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研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对于考研首先要有一份详细的计划。我把整个考研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准备阶段、强化巩固阶段和最后冲刺阶段。下面就分阶段详细的说一说: 1.基础准备阶段(3月—7月) 基础阶段的重点在英语和专业课方面。 英语:重点在词汇积累和阅读训练上。如果把英语比作高楼大厦的话,单词就好比大厦的一砖一瓦,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英语的学习重在积累,尤其是单词的学习。我建议大家从一开始准备考研就要每天背单词,一直到考研结束。背单词没有捷径,要下苦功,也要遵循记忆规律。背单词有个量的问题,一定要多记,不要担心记不住,如果你每天记100个单词,忘了一半还有50呢,但是如果每天只记10个单词,全记住了也就是10个单词。另外要在不同的场合下记单词,不要仅抱住一本词汇书去看,那样的效率太低了,在阅读中,在听力中都可以记单词。考研英语虽然不考听力,但是我觉得大家不能放弃听力,因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阅读侧重于理解,去读一些和考研真题接近的文

章,但不建议在这一阶段做真题。阅读要尽量吧文章看懂,别追求速度,也别去做题,把基础打好,对下一阶段做真题会有很大的帮助。英语要每天坚持学习,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专业课:对于专业课的复习,开始我很迷茫,后来咨询了凯程考研的老师才知道。教育学是全国统考,在七月中旬左右才会有新的大纲出台,在此之前,可以参考去年的大纲,去详细的阅读教材,夯实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面打开,把知识点理解好。凯程考研的老师根据我的情况,给我推荐了如下的参考书目。我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教育原理中最适合考研用的,因为最实用也最容易理解。从前几年的真题来看,命题者也是主要参考了这本书。2010年的第一道论述题的图表就出自此书。 此外还有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此书是传统教育学的经典版本,尤其是关于“德育”的论述不错,但是内容有点陈旧。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体系很新,教学论和课程部分值得参考。 《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书写的很好,整本书都在阐述“教育与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很有深度。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形考作业参考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简史参考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 1.生产劳动;社会生产 2.祭祀活动 3.书;数 4.国学;乡学;大学;小学 5.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6.兴学技重、选士、独尊儒术 7 。124;教师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 8 。隋唐;孔颖达会同诸儒,五经正义 9 . 进士科 10 .大成至圣文宣王;孟子、儒学(理学) 11 .276 12.出身门弟之分 13.太学;中央教育行政机关;祭酒 14.太医署;医科、针炙科、按摩科、咒禁科 15汉代 16.县考、府考、院考 17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18乡试、会试、殿试 19杭州沽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学堂 20史籀篇 21状元、榜眼、探花 二、名词解释 1.六艺 是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 2.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为:礼不下庶人、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在这种体制下,学校教育被官府垄断,民间无学校教育可言。 3.稷下学宫 是战国时齐国文化教育的中心,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从性质上说,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提供条件和设施的私学联合体。其办学特色有四:不治而议、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管理规范。稷下学宫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六学二馆:

唐代教育体系完备,在中央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之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都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是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5.三舍法: 宋代熙宁四年,在太学实施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生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的实行强化了学校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学的学业与入士作官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学,并使学校课业与考试更加规范化。 6.监生历事: 明洪武五年,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监生历事之制。历事即“历练政事”,是实习官吏的制度。凡在监十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实习吏事,并考察其勤惰。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历部备案待选,仍令继续历事,遇到官缺,依次补用。 7.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它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的学习内容是辞赋、尺牍、书法、绘画等。学生全部由州郡荐举或三公辟召而来,相当于察举正式科目出身,入学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而且他们的待遇高于太学生。西汉统治者兴鸿都门学的目的是造就一支新的士人队伍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文艺专业学校,鸿都门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8.文翁兴学 西汉蜀郡太守文翁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选拔一些人才送到长安进行培养,而后返回蜀郡,兴办教育事业。中国古代教育史称之为文翁兴学。 9.学田 拨充学田是在物质条件上为地方学校的维持提供保障的一项措施。由朝廷拨给学田始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熙宁兴学期间,朝廷又召令给各地州学拨充学田,学田即属学校所有的田产。学田除由政府拨给,也有由地方官绅捐赠,或由学校筹款购置。 10.苏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执教时所创立的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胡瑷以“明体达用”为宗旨,打破只读儒家经典的单一学习模式,实行分斋教学。经义斋仍以学习儒经为主,治事斋则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目。学生治一事,兼一事,相当于现在的主辅科兼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宽,注重实用。 11.讲会 “讲会”是书院的重大教学研究活动,不仅有本院教师讲学,也聘请社会名流或其他书院的学者到本院参讲。书院的这种门户开放风格,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12.次相授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 A.先秦 B.秦代 C.汉代 D.南北朝 3.《诗经》全书共有()。 A.100篇B.105篇 C.300篇D.305篇 4.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 A.孟子B.荀子 C.司马迁D.班固 5.《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 A.地域B.社会作用 C.音乐D.内容 6.《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 A.国风B.小雅 C.大雅D.颂 7.“风、雅、颂”是《诗经》的()。

A.分类B.表现手法 C.思想内容 D.特征 8.汉代“四家诗”指()。 A.齐鲁郑毛 B.齐鲁韩毛 C.齐郑韩毛 D.齐鲁韩郑 9.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 A.齐诗B.鲁诗 C.韩诗D.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 A.四言B.五言 C.杂言 D.七言 11.《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 A.《召南·摽有梅》 B.《郑风·褰裳》 C.《周南·关睢》 D.《邶风·静女》 12.《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 A.《邶风·静女》 B.《周南·关睢》 C.《陈风·月出》 D.《秦风·蒹葭》 13.《七月》是一首()。 A.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农事诗

C.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14.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 A.毛苌 B.毛亨 C.郑玄 D.班固 15.《论语》是一部()。 A.纪传体史书 B.长篇论文 C.杂记 D.语录体著作 16.道家学派开创者是()。 A.孔子B.孟子 C.老子D.庄子 17.《庄子》今存()。 A.2O篇 B.30篇 C.33篇 D.52篇 18.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 A.孟子 B.子夏 C.颜渊 D.荀子 19.《劝学》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 D.荀子 20.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A.《尚书》 B.《逸周书》 C.《论语》 D.《春秋》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福师《中国教育简史》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____。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监生历事制度 D. “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正确答案:D 2. 以下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子提倡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思想? A.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中国哲学简史在线阅读 B.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 “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正确答案:D 3. 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重点是____。 A. 学习四书五经 B. “明其理” C. 应科举 D. “学其事” 正确答案:D 4. 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____。 A. 大都授 B. 苏湖教法 C. 分斋教学法 D. “三舍法” 正确答案:D 5. 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A. 学、思、行 B. 闻、见、知、行 C. 学、问、思、辨、行 D. 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D 6. 稷下学宫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等,采取何种管理办法? A. 松散型 B. 集约型 C. 密集型 D. 零散型 正确答案:A 7. 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军事学堂是()。 A. 天津武备学堂 B. 福建船政学堂 C. 江南水师学堂

D. 北洋水师学堂 正确答案:B 8. 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____。 A. 学、思、行 B. 闻、见、知、行 C. 学、问、思、辨、行 D. 见闻为与开心意 正确答案:A 9. 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A. 苏湖教法 B. 三舍法 C. 监生历事制度 D. “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正确答案:D 10.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____。 A. “存天理,去人欲”说 B. “致良知”说 C. “教为圣人”说 D. “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B 11.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是()。 A. 《学记》 B. 《孔子世家》 C. 《颜氏家训》 D. 《朱子读书法》 正确答案:C 12. 孔子认为教学过程是()? A. 教师为中心的教的过程 B. 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过程 C. 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D. 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正确答案:C 13. 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大学是()。 A. 湖南自修大学 B. 苏维埃大学 C. 上海大学 D. 红军大学 正确答案:A 14. 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____。 A. 国子寺 B. 国子监 C. 翰林院 D. 集贤院 正确答案:B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