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趣谈:卫青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司马大将军生平

历史趣谈:卫青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司马大将军生平

历史趣谈:卫青简介 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司马大将军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卫青简介西汉武帝刘彻的大司马大将军生平

导语:卫青的母亲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

卫青的母亲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后来,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并做了平阳府的骑奴。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之子,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前139年(建元二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建元三年,卫子夫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陈皇后是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女儿,与汉武帝成亲后,被立为皇后,但是无子,知道卫子夫怀孕得宠后数次要死要活。馆陶大长公主为了给女儿出气,意图谋害卫青。她抓到卫青,准备处死。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听到了消息,马上召集了几名壮士,赶往抢救,把卫青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愤怒,于是任命卫青为建章宫监、侍中,子夫为夫人,并召贵卫青的兄弟,数日间给卫青的赏赐便达到千金之多。公孙敖也因此益加显贵。卫青后任太中大夫。

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大帝(议论文)

汉武大帝(议论文)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官史来源泉多元化。汉武帝尤为突出的是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挑选出的,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后来随着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又从少数民族选拔人才当官,武帝的“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部察史民有茂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 岳飞[宋](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公元1129年,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于次年收复建康大破金兵「拐子兵」于郾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两河(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复欲进军朱仙镇,惜宰相秦桧力主和,乃一日降十二金字牌,召还,诬以「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于狱。 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兵非常害怕「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原名云孙, 字宋瑞, 又字履善, 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 因父丧未受官职. 开庆初年(1259) 蒙古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 宦官董宋臣请理宗迁都以避敌锋, 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 以振奋人心, 并献御敌之计, 未被采纳. 后历任刑部郎官, 知瑞州等职. 咸淳六年(1270), 因得罪奸相贾似道而遭到罢斥. 德佑元年(1275)正月, 闻元军东下, 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 开 赴临安(今杭州, 当时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 被派往元营中谈判, 遭扣留, 押往北就. 二月底, 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 夜亡入真州. 复由海路南下, 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 进兵江西, 收复州县多处. 不久, 为元重兵所败, 妻子儿女皆被执, 将士牺牲甚众, 天祥只身逃脱, 乃退广东继续抗元. 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 同年十二月, 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 元将张弘范迫其招降张世杰, 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 被押送大都(今北京), 囚禁四年, 经历种种严酷考验, 始终不屈. 于1283年从容就义, 年仅47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分校(工作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会计专科 学号 1361001459766 学生姓名李娟 2014 年 06 月

摘要 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帝王形象攻击卓越

浅谈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汉书》中称赞汉武帝:“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

汉朝霍去病简介

汉朝霍去病简介 汉朝霍去病是霍仲孺的儿子。那么你对霍去病的了解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和你分享汉朝霍去病简介,欢迎阅读。 汉朝霍去病简介 霍去病(前140年—前120xx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汉朝霍去病的军事思想 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 在漠北之战中,霍部带着的倾一国之力准备的物资舍弃不用,反常地取食于敌(仅此一次,回去之后一年多就病死了),就是在漠北想办法补充军需物资。客观上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解决汉朝国力不足以支持对匈奴作战的问题。 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于敌,千里奇袭都可能与这些匈奴裔武人有关。 汉朝霍去病的轶事典故 甥舅关系

汉武帝大一统

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领悟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汉武帝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阔胸襟;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但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汉武帝的认识很肤浅,只是从电视或电影里了解一些。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教学策略】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上课穿的这套衣服叫什么吗?(汉服)提到汉服我们会想到哪个朝代呢?(汉朝)那今天我们要了解汉朝的哪一段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时间约1分钟。)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就是我们的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导学案的内容!(板书课题)(板书)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PPT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汉初政策等内容

中国历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面临的难题: 政治难题:封国势力过大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 思想难题:学派并立、思想混乱、依附诸侯 比如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 经济难题:私人铸币没有禁绝,盐铁经营权在富商豪强手中 军事难题:匈奴南下袭扰,虽有和亲送粮之举,边境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1、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主父偃),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督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背景:汉景帝采纳大臣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 内容: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 作用:没有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王国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削弱诸侯的实力,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分化地方割据势力,使其丧失对抗中央的能力。抑制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忠君守礼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以下各项理解错误的是(D)。 A中央集权加强B大一统得到发展C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D儒家学说外的各家学派消亡(在政治上排斥和抑制其他学派思想)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 作用:在思想方面实现统一,为大一统政权的巩固提供理论指导 3、经济措施:中央统一铸币:铸币权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确立盐铁专卖政策重农抑商 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刺绣文彩不如倚门做买卖会导致人民弃农从商,影响农业粮食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推行五铢钱、盐铁专卖政策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并非要鼓励商业;注重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对水利的兴修。 作用: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稳定国家经济形势,为汉武帝其他大一统政策的推行奠定经济基础 4、军事措施:汉武帝组建骑兵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漠北战役) 作用:匈奴无力对抗西汉,解除对西汉边疆的威胁。 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增强,大一统王朝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对汉武帝的历史功绩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一〕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一: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 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温泉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

中国通史之22汉武帝

【画面】渭河北岸西汉皇帝墓群,茂陵远景,汉武帝画像,明万历《三才图会》 这是西安北面的渭河北岸,在这个地势高平的黄土高原——咸阳原上,有一片巨大的墓群。西汉15位皇帝中的9位都埋葬在这里。墓群大致呈直线伸展,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9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这9个陵墓中,最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要数汉武帝的墓葬——茂陵。 推出本集片名: 汉武帝 【画面】情景再现,景帝像,咸阳汉阳陵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病倒,日重一日。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16岁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目的是让其即位亲政。景帝旋即病逝于未央宫,享年48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为汉孝武皇帝,即汉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 【采访】武帝母亲王娡,即景帝王皇后,她的身世颇为传奇。王娡本已嫁给一个姓金的商人,并育有一女。后来,她的母亲听算命的说,你女儿将来将会大贵,母亲便唆使女儿离婚,金家不同意,母亲便索性将王娡打扮一番送进了太子宫,没想到真的应验了算命先生的话。王娡进宫后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的宠幸,接连生下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汉武帝刘彻。 【画面】上集“文景之治”有关画面与镜头 汉初60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国家少事,无事,政治清平,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经济上的积富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汉武帝刘彻的舞台,已经由他的父祖为他准备好。时代期待他上演怎样的曲目?汉武帝生逢其时,正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一方面,父祖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使他有条件大有作为,同时,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外事问题,使汉武帝必须有所作为。 【画面】黄帝、老子像,孔子像,孔庙,北京国子监 大一统帝国需要大一统思想,这是自古及今的中国特色。但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治理国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辙而取得成功?是继续沿用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另辟蹊径,自创新途,寻找全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这是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访】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经济残破情况下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武帝君临天下之时,经济已经繁荣,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改弦更张已势在必行。汉武帝看中了儒学。 【画面】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讲经、传经画面 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辅佐他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接着置五经博士,加强儒学宣传。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久,卫绾因病免相。武帝趁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和王臧均委以重任。窦婴、田蚡的外戚身份固然惹眼,但四人均崇尚儒学才是这次调整的关键。果然,他们很快便将儒家主张的建明堂、行巡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浅谈怎样在课堂上讲述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浅谈怎样在课堂上讲述汉武帝在历史上的地位 摘要:当代伟人毛泽东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 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 史上的业绩。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 关键词:汉武帝汉代政治攻击卓越 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 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 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 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 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 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 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1.针对地方诸侯的权力划分政策。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 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 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 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 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2.对国家广阔的疆域的治理政策。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 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3.对地方豪强势力的治理。汉武帝也对地方的豪强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 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 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 二、完善官吏选拔制度 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 三、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1.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 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

初中历史《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86页15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简介】 本节课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史课,课文主要介绍了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本课主要从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角度介绍西汉的强盛,顺延着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而来,也因为西汉的弱强而和战,匈奴在与汉朝和战的过程中封建化进程加快,与汉族的民族融合也加强,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奠定基础。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匈奴兴起并对中原形成强大的威胁;另一条线索是汉朝在不同时期与匈奴的关系。 我将本课分为四大板块,并抓住汉与匈奴时战时和这一基本线索,注意向学生渗透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和掌握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西汉的关 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等,逐步形成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意识。 ②掌握匈奴与汉朝“和”与“战”的表现,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汉朝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理解各民族间友好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

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②通过对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等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启发导学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对比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查找卫青、霍去病等与本课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情境引入:出示秦朝和汉朝的疆域图,秦汉时期统一的历史特征,秦

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汉书》中称赞他:“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清人赵翼在书中说:“武帝驾远驭……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当代伟人毛泽东亦非常欣赏汉武帝,称其“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已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总而言之“他所开创的局面后人无法继续”。前人的评价已充分肯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业绩。然而,正如美国学者享德里克·房龙所说:“对任何一件历史问题都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奋斗。”本人在此将竭尽驽钝,对汉武帝功绩略述一二。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武帝通过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使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汉武帝的功过

汉武帝的功过 新华中学2013级4班刘沣进 西汉王朝有一位明君,他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绸之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他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兴太学,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晚年的时候,他求丹问药,妄图长生不老;宠信奸臣,逼死亲人,使他留下了一个败笔。 他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书》评叙他“雄才大略”,《谥法》说他“威强睿德曰武”。他就是汉武帝,他就是刘彻! 一、汉武帝之功 汉武帝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武帝设立中朝,消弱了丞相的权利。设立刺史,加强对国土的监管。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比如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且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帝王罪己诏的君王。 (2)军事:汉武帝时,有数位名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他们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守卫边疆;数次进攻匈奴而大获全胜。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期中有决定性的三次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3)经济: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

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武帝还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遏制了一些大商贾们牟取暴利,使国库更加充盈。 (4)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这在当时引起了一股儒学巨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5)外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汉武帝之过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他的一生仍有失败的地方。在武帝晚年他宠信奸臣;派人去寻丹问药,乞求长生不老。 (1)妄图长生不老:而汉武帝晚年被称为他一生中的败笔,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执政后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滚尿流,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叹从此天下无敌手,于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热投入到神秘的炼丹事业当中,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晚年汉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拨下,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侄子、孙子。这一举动,成为了武帝最大的失败。 西汉明君汉武帝有功有过,16岁登基,在位54年的他,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重重的败笔!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活动内容】: 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 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 1、活动准备: (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 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 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3)、组织评选,将选出来的优秀论文编订成册,或出专刊,或向学校广播站和有关刊物推荐。 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军事:防御匈奴北筑长城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政治上: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设立刺史制度。 效果: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 2、思想上: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效果: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经济上: 措施: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效果:保证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 4、经略边疆: 措施: (1)、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2)、派张骞出使西域。 效果:开辟了丝绸之路。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比较分析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秦皇汉武合而并称并感叹略输文采。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其首创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被后代沿袭。汉武帝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其在位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大大巩固了秦始皇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同样的丰功伟绩,同样的浩瀚帝国。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经过艰苦卓绝的兼并战争,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之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与制度也成为后代的蓝本。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秦首倡一系列中央集权措施:设立皇帝制度,自称皇帝,德盖三皇,功过五帝,唯我独尊,皇权至高无上;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设卿士,三公之间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独尊,又大大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推行郡县,创新地方管理制度,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促进海内文化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积极作用;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驰道;重视水利,兴修灵渠,开发岭南,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秦始皇又修筑长城、出击匈奴,提高军事力量,提高防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形成,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 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除了上述对其丰功伟绩的力证,秦始皇的严刑苛政使人民生活在罪深火热之中,骇人听闻。滥施刑罚,滥用民力,。耗费民力修长城、修阿房宫,以致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激化。“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既是愚民政策的表现,又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暴君的典型。这也成了秦帝国快速消亡的最重要原因。贾谊《过秦论》中有曰:“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武帝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非常强盛。近代学者夏曾佑在他的著作《中国汉古代史》中说,历代帝王,有的是“一朝之皇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