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

1、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5、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10、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或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十年春,齐师伐我”,写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战争。

13、“公将战”,写鲁庄公的态度。

1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作用: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下文庄公的“鄙”处处衬托出曹刿的“远谋”。

15、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本文的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18、第三自然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既克,公问其故

19、有人认为,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阐释其“不鄙”的理由。(鲁庄公的可贵之处)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20、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要点: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21、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动的反攻(“彼竭

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但能善于纳谏,礼贤下士,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不固执己见,能从谏如流。不耻下问,认真求实。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

22、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①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24、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25、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26、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7、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或先决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8、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29、曹刿军事才能表现在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以逸待劳、随机应变

30、文章是如何表现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

从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庄公是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没有认识到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这表现他的“鄙”。而曹刿当庄公第三次回答时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条件后,曹刿立即加以肯定,这表明曹刿已经认识到战胜敌人必须依靠人民的道理。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表现了他的“远谋”。

31、“战则请从”这句话的作用?表现了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写他在战争过程中的“远谋”。

32、“既克,公问其故”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这一笔点出了他的“鄙”。同时,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33、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的浅陋与曹的有远谋战时:鲁的不作调查,急躁冒进与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的茫然不知与曹的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3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3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36、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37、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例: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38、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39、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在齐人三鼓时再鼓出击和齐师初败时不让追击

40、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对本文作了精辟的分析:“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疲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例,却同时说的是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对《曹刿论战》一文的评论主要强调的是远谋。其中“取信于民”是指鲁庄公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疲我盈”是指齐人三鼓之时,因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糜”是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发现的。

41、“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4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43、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43.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44、中国古代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举例:晋楚城濮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齐鲁长勺之战

45、左转中形成的成语:一鼓作气、包藏祸心、宾至如归、叹为观止、辙乱旗靡、

彼竭我盈

江苏省海安县2019届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一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教案 一、复习目标: 1.复习《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两课。 2.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3.迁移训练。 二、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两课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迁移训练。 三、复习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师.伐我望其旗靡. 衣食所安.小惠未徧.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齐师败绩 .. 下视其辙.既克. 再.而衰彼竭.我盈. 肉食者鄙.谓.其妻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修.八尺余 期年 ..之后朝服.衣冠. 宫妇左右 .. 2.辨析词义。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可以.一战 皆以.美于徐公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客从.外来 必以信.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于.长勺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能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与之.乘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王之.蔽甚矣 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视之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闻.寡人之耳者 燕、赵、韩、魏闻.之登轼而.望之 而.形貌昳丽

3.划分停顿(划一处)。 可以一战 战于长勺 下视其辙 惧有伏焉 朝服衣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三)学生读课文和书下注释,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 (四)课堂迁移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伐崇为民 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 注释: 崇:又称有崇氏,相传在唐虞之时,为鲧之封国,在今河南嵩县。 崇侯虎:崇侯即崇国国君,虎为名。 父兄:古代君主对同姓臣子的敬称。 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这里泛指牲畜。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予.闻崇侯虎听狱 ..不中 毋伐.树木死无赦. 2.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宣.言曰:宣布 B. 不敬长老 ..:年老长辈 C. 唯为.民乃伐崇:为了,替 D. 毋动.六畜:杀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 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复习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阅读题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详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

急躁,冒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与昏庸的国君不同。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可见他政治上的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智慧,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国君不同,鲁庄公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0—12题。(5分)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 11.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答: 12.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答: 10.C;(2分)11.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1分)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一)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5—8题。(15分)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战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层(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和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这一层是”一问三答三断“,曹刿一问,鲁庄公三答,曹刿三次下断语。 鲁庄公一答,已见其鄙,分衣食,是为”小惠“,故民不从。 鲁庄公二答,再见其鄙,未孚民望,是为”小信“,故神弗福。 鲁庄公三答,始有所悟,国君忠其事则民服矣。 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小惠“、”小信“,而是”民从“、”民孚“,即取信于民。 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取信于民“的准备工作。 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保证。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对于齐国,是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对于鲁国,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的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 3、从和曹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而对第三个条件加以肯定。曹刿认为战争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 1、如何反击齐国军队入侵,课文写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指挥艺术,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指挥才 能? ①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②选择了有力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③选择了追击敌军开始的时机,齐军“辙乱旗靡”时。在观察情势的基础上,抓住战机 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2、鲁庄公:鲁莽无知。 曹刿: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汇编 2009年辽宁省十二市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③置酒,众皆褒美,坦④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③僚属:下属官吏。④坦:指姚坦。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众皆褒美,坦独俯首。()(4)尝作假山。() 9.翻译选文中画“”的句子。(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译文: 10.从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鲁庄公与宋太宗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答: 2009年辽宁阜新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复习资料

第27课《曹刿论战》 一、文学常识 ⒈《曹刿论战》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我们接触过的史书还有纪传体史书《史记》。 (作者司马迁,朝代西汉)。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 ⒉《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过较早的一部史学 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与用义理解释《春秋》的《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⒊“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我过古代这样的战例还有: ○1淝水之战○2赤壁之战○3官渡之战。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又何间(jiàn)焉弗(fú)小信未孚(fú)玉帛(bó)下视其辙(zh é) 登轼(shì)败绩(jì)遂(suì)逐(zhú)齐师夫(fú)战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古义:参与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古义:虚夸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民弗从也(听从)⒉间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曹刿请见(请求)⒋作一鼓作气(振作)

曹刿论战中考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吾请无攻宋矣。《公输》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____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___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 ④公输盘诎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___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2)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05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三、(2006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7-19题。(8分)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2017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 。 . 2017 年中考复习《文言虚词》教案 考试说明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知识归纳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初中语文教 材要求熟悉并掌握的文言虚词有 15 个,即: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 所、则、焉、何、乎。其中“之、其、以、于、然”应该重点掌握。 题型分析及复习策略 近两年的中考题,大多是将词意与作用综合起来考查。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理解、牢 固把握文言虚词呢? 1、词性的确定离不开搭配关系 虚词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词类,那么,虚词组织完成的句子(或词组)就决定该虚词 的词性。如“之”在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中为助词,如“鸿鹄之志” 在动宾 结构中,“之” 在前则为动词,如“吾欲之南海” 在后则为代词,如“愿陛下亲之信之” 从虚词与实词的 组成的短语搭配中,我们就能准确地三分之一虚词的词性。 2、词意的确定离不开语境 常用虚词中也有一些词性单一而词意丰富的,也有多词性多词意的,如何确定词意呢? 关键还在于把握前后文章。我们只要将主干贯连起来理解,就能把结构作用的虚词词意自然 地推究出来。 3、多积累、多练习、多总结 虚词的用法相对实词来说是比较单一和明确的,只要多练习,并且将相同用法的句子 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常 用 虚 词 常用 相当于现代汉 用法 例 句 虚词 之 语的词或作用 代 1、代人、代事、 他 ( 们 )、 她 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

. . . . . . . . . . . . . . . . . . 词 代物。代人多是 第三人称。 (们)、它(们)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 、代第一人 称 的。 3、指示代词,表 近指。 1、结构助词:定 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 语(名词)之间。 2、结构助词:用 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 性。 3、结构助词:宾 助 语提前的标志。 词 4、结构助词:定 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 或某些动词的末 尾,或用在三个 字之间,使之凑 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 我 这(这件事) 可译为“的”, 有的可不译。 不译 不译 不译 无义,译时应省 去。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何陋之有?(《爱莲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用。 动词 到、往、到……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_____ (3)神弗福也_____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格的卑鄙。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12.曹刿与“链接材料”中的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4分)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①。郑文公②使烛之武③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注】①晋、秦、郑: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②郑文公:郑国君。 ③烛之武:郑国养马官,有谋略。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 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 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2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锦集及答案2

《曹刿论战》中考题专练 (一)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又何间焉间:②小惠未徧徧: ③神弗福也福:④牺牲玉帛牺牲: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曹刿论战拓展练习1

《曹刿论战》拓展阅读练习2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注】①卮:酒器。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数.称述于曹操( ) ②射徒跣 ..来救( ) ③而衡素.相轻疾()④还恨.不缮写()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3、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参考答案: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注】①卮:酒器。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数.称述于曹操( 屡次) ②射徒跣 ..来救( 光脚) ③而衡素.相轻疾(向来、素来)④还恨.不缮写(后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 (黄射)曾经与称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岂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 3、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我欣赏他的为人。因为他才华横溢,潇洒磊落;不媚权贵,痛快淋漓;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翻译:祢衡只认为鲁国人孔融及弘农杨修是人才。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儿子都碌碌无才,不算什么。”孔融也十分爱惜祢衡的才华。祢衡才二十岁,而孔融已四

《曹刿论战》中考题及答案

1.阜新市(09辽宁省) (一)阅读回答9~12题。(10分)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2.河南省(09)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属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3.怀柔区(09北京市)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4.莆田市(09福建省)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5分)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8.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天水市(09甘肃省)(二)(15分) 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小惠未徧. (2)又何间.焉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9.理解填空(用原文回答)。(2分) (1)“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20.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4分) 6.义乌市(09浙江省)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docx

全国各地文言文《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6 湖州市)阅读《曹刿论战》,完成 17-19题。( 8 分)九、(2007 临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17.解下列加点的。( 2 分)[ 甲] 既克,公其故。??吾其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肉食者之,又何焉()[ 乙 ] 于是入朝威王,曰:“臣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 ②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于徐公。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由此之,王之蔽甚矣。”(自《忌王》) 18 . 用代翻下列句子。(3分) 18.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 吾其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之妻私臣()( 4)今地方千里() 19 . 全文,曹的“ ”表在哪些方面(3分) 19.把下面的句子翻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2006 年哈尔滨市)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曹》段“十年春??从。”回答 9— 12 。( 8 分) 20.[ 甲][ 乙 ] 两文中都有性的。[ 甲 ] 文中性的是“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9、解文中加点的。( 2 分) 文中忌在威王,运用__________ 的方法得出的性的是“________ ”。福:: 21.根据 [ 甲][ 乙 ] 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 10、把下面句子成代。( 2 分) (1) [ 甲 ] 文中曹的智慧表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乙 ] 文中忌成功地服了王,他的方式我今天的人交往有什么启示 11、曹争取得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写人争的冷漠度何庄公的浅陋是了反曹的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十、(2007 温州)《曹刿论战》17.解下列加点的。(4 分) 五、(2007 年青海省) (1)又何焉(2)公将鼓之(3)遂逐(4)望其旗靡 文言文《曹》,完成11—— 16 。( 14 分) 18.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 11. 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含。(任两小, 2 分) (1)日:“肉食者鄙,未能。” ( )乃入。 ( 1)肉食者之,又何焉( 2)肉食者鄙,未能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 ) 分人。” ( 3)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其乱,望其旗靡 19.用代翻文中画的句子。(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子的停划分正确的一是( 2 分) 20.曹国“可以一”的条件是什么(3 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十二、(2007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曹刿论战》《左传》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 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含。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肉食者之,又何焉( 2)肉食者鄙,未能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 用代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3 分)(3)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其乱,望其旗靡 小大之,不能察,必以情。12. 下列句子的停划分正确的一是(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曹的主要略思想是什么( 2 分)13. 用代写出文中画句子的意思。( 3 分) ( 1)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大之,不能察,必以情。 ( 2)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2 分) 16. 曹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合全文明理由。( 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2016--2017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1]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2]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有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故克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