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夸张的脸》教学设计 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夸张的脸》教学设计 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夸张的脸》教学设计 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夸张的脸》教学设计 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

《夸张的脸》

一、学情分析

《夸张的脸》这一课是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第六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段,学生既保留了一二年级活跃大胆的思维模式,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上课行为状态也逐渐规范化。在一二年级的美术学习中,相对于技法技能而言,学生的艺术创作更倾向于童趣以及较为直接的个人感情表达,不受太多限制。造型?表现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将传统的平面绘画创作提升为手动立体造型表现。它要求课程设计更与学生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在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创作活动。通过一二年级《花式“点心”》、《好看的棒棒糖》、《泥塑恐龙》等课程,学生们已打下泥塑基础,大多数能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方法较好地表现简单的立体造型。

三年级上册第5课《找果子的刺猬》已经唤醒学生对泥类工具的记忆,掌握基本的团、揉、挖等泥塑技巧,为《夸张的脸》虽然打下基础。但对于把握人物造型特点,结合夸张手法,还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本课所要学习的“夸张”手法是课堂的重点。夸张”一词在于可以放大或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深层次挖掘事物本身的特性使其具备幽默诙谐的艺术欣赏价值,为这节泥塑课增添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上课专注度,课件需要得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知名作击鼓说唱俑;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运用夸张表现的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2.过程与方法: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泥塑造型语言,用夸张、大胆、有趣味的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对人物的观察以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的乐趣,培养对泥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师:今天和我们一起走进美术课堂的还有江山卅二都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打个招呼好吗?(师引导两地学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师:国庆期间,范老师玩手机,发现现在的拍照软件十分有趣,它把范老师变了一个样,来看看,我变成了什么样?

2.师:请问我的脸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一张脸变圆,第二张眼睛变大,第三章额头变长)为什么我的脸变得更有趣了呢?

3.生预设:脸部的变形、夸张。(引出课题、展示板贴)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手机自拍软件入手,拉近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以教师照片为例,引发学生好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放自然地进入课堂。)【(二)观察学习】

1.师:有很多漫画家也通过夸张的方法创作漫画,你认识它们是谁吗?

请卅二都的小朋友来认一认。(预设:成龙、憨豆先生、马云)

(设计意图:请受援方教师辅助提问,从新授开始引发第一次互动,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堂融入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看一看,说一说的方式,观察学生熟知的明星漫画头像,技法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发现漫画的特征和夸张的表现手法。)

2.师:请卅二都的小朋友说一说画中的脸与真人的脸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①成龙的鼻子、下巴变大。②憨豆先生的眉毛变挑、鼻子变大、嘴巴弯起来。③马云的眉毛变挑……

(设计意图:请受援方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再次通过互动,深入观察漫画的夸张手法,从五官发现夸张的表现形式,在问答之中引发学生主动了解五官由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眉毛构成,为了凸显人物特征,可以将大的放大、小的缩小。)

4.师:漫画家们运用夸张的手法创作出有趣的漫画作品,你们觉得几千年前的古人会不会用夸张的手法?(生答,师展示击鼓说唱俑)

5.师:1957年在四川成都出土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击鼓说唱俑》,它约有1800年的历史。看来在1800年前,聪明的古人也会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这个作品给你什么感受?(生答)仔细看看它的表情,手工艺人是怎么表现出他高兴的状态的?(生答)

6.师总结:这个说唱俑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眉飞色舞,让观众感受到它欣喜的心情,仿佛能看到他精彩的表演。再来看看距今5000-3000年的三星堆青铜头像,说一说,人物脸部的哪些部位进行了夸张?(眼耳口鼻等)

7.师:不管是中国商代神崇拜的三星堆青铜头像,还是在我们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傩戏面具,又或者是古老魅力的非洲面具,他们都通过五官的夸张变化和装饰来表现,折射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风俗与文化。

(设计意图:对国内外的泥塑名作进行赏析了解,领悟历史悠久的泥塑魅力,鼓励学生发现名作的特点以及其历史文化,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三)探索方法】

1.师:那么如何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个夸张的脸呢?范老师进行了尝试。看看这是谁?

(出示班内学生照片)

2.师播放小视频,看一看是怎么制作的。

(可以暂停讲解,引出技法,这一步范老师用了“压”的方法,现在呢?——引出团、搓、压、捏、揉、贴)

3.师总结注意点

①挖出的部分正好可以填补贴的五官(如挖出的眼睛部分泥可以用来做鼻子)。

②最后可以用刻的方式进行修饰。

4.师:有很多小朋友比范老师还勇敢大胆,他们做出了更夸张的脸,有这样的……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邀请本班学生上台进行夸张的表情展示,生欣赏评价,引导说出制作的方法,夸张的部位)(设计意图:请学生作为小模特上台表演夸张的表情,增加课堂活跃度;熟悉的面孔的变形,让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课堂,通过自己五官的扭动来试一试感受夸张表情的形成过程。以欣赏微课的方式学习泥塑制作步骤,抓住几个泥塑技巧的关键词,提升知识技法的学习。)【(四)尝试创作】

1.学生制作

(1)制作要求:用团、搓、压、捏、揉、贴等方法泥塑一张造型独特、夸张的脸。

(2)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图3 创作环节双方教师一同辅导)

【(五)拓展评价】

1.作业评价

(1)打开投影,邀请五位同学进行展示。

(2)打开微信,展示卅二都同学的作品。

(3)教师评价学生作品

(4)请学生当小评委,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可以是对面的作品,也可以是同班同学的作品并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两地学生互评四个维度丰富评价环节,学会欣赏不同艺术造型的特点,激发孩子们的童趣童真,形成友好互助的评价氛围。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领悟为中心,学会做学会说学会看。)

2.延伸拓展

(1)欣赏不同材料制作的夸张的脸。(绘画、废旧物制作、彩色卡纸制作等)

(2)鼓励学生回去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设计意图:从多种多样的材料方法延伸学生的创作思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不同材料的用途,形成一个敢于创作、勇敢努力的学习态度。)

【课堂掠影】

【学生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