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

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

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木构架的一

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

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

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三)、井干式结构

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型制(一)、基本单元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基本单元为“间”。两榀相邻梁架之间,由四根柱子围合的面积称为“间”。每座建筑物都是由一间或许多间组合而成。建筑物的规模大小和形式,就由间的大小和多寡,

以及间的组合方式而定。这样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又能满足多种功能的使用要求,可组合成宫殿、寺庙、陵墓、宅院、园林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类型的建筑极其组群。(二)、结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在结构上基本是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

柱的形式,局部使用了悬臂出挑构件和斜向支撑。(三)、构造方式各节点采用榫卯结合。这种构造方式使构架在承受水平外力(地震力、风力等)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四)、面阔与进深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多为矩形。以常见的矩形平面建筑而言,其较长的一边叫做“宽”,较短的一边叫做“深”,沿“宽”的方向,每相邻两根柱之间的距离叫“面阔”,一个面阔即为一间的宽。沿“深”的方向每相邻两柱间的距离叫“进深”,一个进深即一间的深。一幢建筑,沿宽的方向所有间的面阔之和叫“通面阔”;沿深的方向所有间的进深之和叫“通进深”。面阔俗称“开间”。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俗称一明两暗)或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特别重要的建筑用九开间;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城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叫做“明间”(宋代称“当心间”);明间左右两侧相邻的间叫“次间”;次间外侧位于建筑物两端的间叫“梢间”。九开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整个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可以设廊子。各间面阔在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当心间最宽,

次间次之,梢间同次间宽或更次之,廊最窄,这样可以突出当心间的地位,加强中轴线。当然业有各间相等或各间不均的。(五)、院落的组成宫殿、庙宇或住宅,常由若干座建筑围合而成。最主要的建筑物居中,多为南向,称“正殿”(或正房、上房)。在正殿(或正房)之前分列左右相向布置的建筑

叫做“配殿”(或厢房)。与正殿(或“正房”)相对布置的建

筑称“前殿”(或“倒座”)。这样布置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称

为“院”。正房(或上房)两侧可附有套间,叫做“耳房”。一个院四面均有房屋者称为“四合院”,只有三面有房屋者,叫做“三合院”。(六)、“步”的概念梁架上相邻的檩与檩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即水平投影距离)清代称为“步”或“步架”。各步之总和业就是通进深。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一、柱

的分类(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

使用圆柱。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

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

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

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

子也角雷公柱。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一)、金厢斗底槽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

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三)、双槽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

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

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一)、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

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二)、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一)、收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适。小式建筑的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为

7∕1000。(二)、卷杀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

卷杀。五、柱础与石质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柱础有各种形式,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石质是柱脚底下,柱础上面一种垫状构件,木制的称为木质,铜制的称为锧,石制的称为石质。枋枋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它是一种辅助性构件,可以加强构架的整体稳定性。一、额枋与平板枋额枋简称“额”,它是柱头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并可承托斗拱和横向梁架。位于檐柱头上的额枋又称“檐枋”。额在汉至唐的时期称为“楣”。隋代以后,楣多放在柱头顶上,乘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期,楣开始放在柱头之间,上皮与柱头平,两端插入柱中。有得做上下两道楣,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下层楣叫做“由额”,而称随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清代称阑额为“大额枋”,由额为“小额枋”,大、小额枋之间为“由额垫板”。阑额和柱头上水平放置的一块长度与每间面阔相同的木板,宋称“普拍枋”,清代叫“平板枋”,上面乘托斗拱。二、脊枋与金枋在正脊处,脊檩(桁)下面的枋子叫“脊枋”。在脊檩(桁)与脊枋间有“脊垫板”。

位于檐枋和脊枋之间,沿屋面坡度逐层放置的枋子都叫做“金枋”。按金枋所处的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枋”、“中金枋”、“下金枋”之别。每根金枋对应一根金桁。在金枋与金桁之间为金垫板。脊枋或金枋的两端或交与金柱、或交与瓜柱(包括金瓜柱或脊瓜柱)、或交与梁架的侧面。三、箍头

枋(又称“搭脚大额枋”)箍头枋是檐枋的一种特殊情况,即檐枋的一种。在建筑物的梢间或山面的转角处与角柱相交的檐枋叫“箍头枋”。在多角的亭子建筑中,与角柱相交的檐枋都是箍头枋。箍头枋有单面箍头枋与搭脚箍头枋之分。单面箍头枋用于悬山建筑的梢间;而搭交箍头枋用于庑殿式、歇山式建筑的转角或多角形建筑的转角处。箍头枋也有大式、小式之分。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箍头枋的外伸端部常做成“霸王拳”的形状;无斗拱的小式建筑中则做成“三岔头”的形状。四、穿插枋位于抱头梁或桃间梁下,连系檐柱与金柱的枋叫“穿插枋”,位于桃间梁下的,也叫“桃间随梁”。位于角檐柱和角金柱间的叫“斜插金枋”。五、天花枋及天花构造天花枋是承托天花的主要构件之一,它与天花梁共同构成室内天花的承托构架。其中,位于面阔方向的称为“天花枋”,位于进深方向的称为“天花梁”。天花枋与天花梁断面不同,但其上皮均与天花上皮平。天花上另一种半圆形断面构件叫做“帽儿梁”,常与“天花支条”连做,沿面阔方向布置。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吊顶中的大龙骨。贴附于天花枋或天花梁侧面的天花支条又叫“贴梁”。六、雀替雀替又叫“角替”,置于梁坊下与柱交接处,可加固梁坊与柱的连接,缩短梁坊的净跨距离。雀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雀替主要有以下几类: 1、雀替。

指的是普通雀替。 2、大雀替。常用于喇嘛教建筑。它比普通雀替大,长而且厚,下面用柱支撑。 3、小雀替。出头很小。 4、通雀替。在梁下立中柱,上安穿越柱头的长雀替。 5、骑马雀替。在建筑物末端,或廊子及垂花门侧转角的开间较窄,常使两个雀替连为一体,称为骑马雀替。 6、花芽子。常用在廊子上,刻成卷草等图样。四川叫做“弯门”,使用很普遍。南方常用雕刻很华丽的弯门,不过弯门做的很长时,就变成了花罩。 7、龙门雀替。这是一种非常华丽的大型雀替,柱旁雀替下设有梓框,雀替上装设三伏云等雕饰件。七、地栿地栿是连接柱脚的水平构件,以加强柱下部的整体刚度。在开门处也做为门槛。在栏杆下面,须弥座上,有一层水平条带,也叫地栿,用以安装栏杆。

梁梁和柱一样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

之一,不过梁是水平放置的构件。它的公用是承接其上部构架和屋面的荷载,并将其穿到柱上。主要的梁两端放在前后两金柱上;若建筑物没有前后廊,则可放在前后两檐柱上(T3-10)。梁的长短随房屋进深而定。一、梁的分类(一)、按梁的外观,梁可以分为直梁和月梁两大类。顾名思义,直梁是指梁正投影的上下两边线为两条平行的直线。而月梁的梁肩呈弧线,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雕刻,外观秀巧(图3-21)。汉代称为“虹梁”。

(二)、按梁的位置和功用分类 1、在抬梁式构架中,层叠而置,并向上逐层缩短的梁,与各层瓜柱组成梁架。梁架中最下面的一根梁最长,叫做“大柁”;“大柁”上面的一根梁叫“二柁”;再上面一根梁叫“三柁”。在清代,各柁按本身所承檩(或桁)的总数来称呼,分别叫做“几架梁”。如所承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称“五架梁”,再上一层为“三架梁”。这是因为从自大柁始,每向上升一架,则梁的两端各收进一个步架。 + 宋代的梁称为“栿”,以每根栿本身所承椽子的总数来命名。因为一步架为一椽,所以,清之七架梁,宋称六椽栿;清之五架梁,宋称四椽栿;清之三架梁宋称平梁。 2、三架梁及角背和脊瓜柱

三架梁两端搁置在五架梁五架梁上面的瓜柱上,三架梁上正中立脊瓜柱,支撑脊檩。所谓瓜柱指在抬梁式构架中立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支起,并使之达到所需要的高度的构件。若其本身之高大于本身之柱径长,称为“瓜柱”;反之,小于本身之径或长宽者,称为“柁墩”。瓜柱按其所处位置不同,又有金瓜柱、脊瓜柱,交金瓜柱等名称。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3、四架梁与六架梁四架梁、六架梁系用于卷棚顶(也叫“元宝脊”)上。卷棚顶没有正脊,脊部做成圆弧形,下用月梁支撑,月梁两端各设一根脊瓜柱,承受月梁传下的荷载。

4、桃间梁在带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将檐柱与金柱拉结起来,并将端部挑出于檐柱之外,刻做成桃形的梁叫做“桃间梁”。

5、抱头梁

抱头梁用在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中,它的位置与大式建筑中的桃间梁相同,也是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梁头放在檐柱上,梁尾托在金柱(或老檐柱)上。二、梁头形式在汉代明器中显示的梁头为垂直截割,唐代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使用的是批竹梁头,宋元建筑中常用蚂蚱头,明、清建筑中则多用卷云或桃尖。三、举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为一凹曲面。屋面上这种曲面曲度的做法在清代叫做“举架”,宋代叫“举折”。举架的基本原则是使屋面越向上越陡。其基本方法是调整各层瓜柱的高度。由举架形成的曲面,使屋面更利于排水和檐下采光。这种做法使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举架的做法

举架的做法均以步架为比例。举架的急缓以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而定。如:一般规定檐步架均为五举(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5/10)。(二)举折做法举折是以前后撩檐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撩檐枋上皮的连线中点举起1/3~1/4总进深作为脊檩上皮的高度,叫做举高H。第一步将脊檩上皮与了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檩而下,第二檩缝折下H/10,得上平檩上皮位置。第二步将上平檩上皮与撩檐枋上皮连直线,第二檩缝依前法折下H/20,第三檩依前法折

下H/40,依此类推。清式举架与宋式举折的区别(1)、举架先确定步架距离;举折应先确定步架距离和整个举架高度;(2)、举架先从檐檩开始,自下而上;举折从脊檩开始,自上而下。(3)、举架每个步架高跨比为整数或(整数加)整个高跨比一般不会为整数;举折每个步架高跨比不为整数,整个高跨比为整数。(4)、举架折线一次完成;举折不能一次完成。(?)

桁、檩桁、檩放在各梁的梁头上,上承椽子。在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檩”,宋代称木专。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径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带斗拱的大式建筑檩径与檐柱直径相同。桁檩按其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类:(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线上的桁。(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三)、脊桁(脊檩):位于正脊处的桁(或檩)。(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间的桁,统统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称上平木专),中金桁(宋称中平木专),下金桁(宋称下平木专)之别。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檩及附件:(一)、梢檩:指悬山建筑向两山外挑出的檩。(二)、扶脊木:叠置于脊桁上的构件,断面为六边形。其两侧与脑椽相交,所以需剃凿出椽窝。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桩,扶持正脊,安插脑椽。(三)、垫板:每种桁檩下面均设有相对应的枋,作为瓜柱之间

的连接件,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桁檩与枋中间为相应的垫板。(四)、生头木:在房屋转角处的正心桁(或檐檩)背上需另加

一个三角形的构件,叫“生头木”(也叫“枕头木”)使檐口线由正身向屋角逐渐起翘。(五)、替木和攀间:唐代用“替木”托木专。宋代撩檐木专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专和脊木专下使用“攀间”相托。攀间使由素枋结合替木和斗拱组成的各梁架间的重要连接件,是相邻两榀梁架上的蜀柱间起联系拉结作用的横木。由两材攀间、单材攀间。捧节令拱、实拍攀间等组合形式。这类构件相当于明清时期的金枋、脊枋。檩下只用垫板和枋,合称”一檩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间。椽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一、椽的分类(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

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

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二、附件(一)、大连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避免其游移。(三)、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加两侧入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小连檐和闸挡板。(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内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檩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檩中线齐,檐椽即从碗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才采用。若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相同。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椽径或

按实际定。(七)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

其他构件一、蜀柱与叉手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称,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攀间,柱角处装木沓。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木专。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木专,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二、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驼峰。三、托脚托脚是支撑平木专的构件。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四、替木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这种构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五、平座与滴珠板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部分。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拱组成。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

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

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1/2,或按总面阔

划定。翼脚构造

中国古代建筑屋角的转角部位向上翘起,使两个方向的檐部在立面上形成优美、轻灵、流畅的曲线,宛似鸟翼,故称为“翼脚”。从平面上看,在两个方向各形成一条向45度(在矩形、方形平

面建筑中)斜角方向逐渐向外伸出的和缓曲线。翼角

由老角梁、仔脚梁、翼角椽、翼角翘飞椽、大连檐、小连檐、檐头望板、枕头木等构件组成。一、角梁

这里指外转角角梁。在矩形平面的四坡顶建筑中,角梁位于同檐面和山面各成45度角的分位上。角梁分为上下两层。下面一层

为老角梁,上面的是仔角梁。老角梁与仔角梁后尾交于搭交金桁处。老角梁的上皮做桁碗(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碗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檩)。仔角梁的下皮做桁碗,并合抱住

搭交金桁的交点处。这是最常用的做法。另一种做法叫“插金做法”(俗称“刀把做法”),用于重檐或多层檐的下层檐角梁,

其后尾不和搭交金桁相交,而是做榫插入角柱。榫可做成半榫,也可将老角梁后尾做成透榫,出榫部分做成方头或“麻叶云头”。角梁的伸出和翘起有“冲三翘四”之说。“冲三”是指仔角梁梁头的平面投影位置,比正身檐平出(即檐椽头部至挑檐桁中线之

间的水平距离)的长度在加上3个椽径。老角梁的前端头部,一般做成霸王拳的形式,后尾刻做三岔头。所谓“翘四”是指仔角梁头部边棱线(即大连檐下皮,第一翘上皮位置)比正身飞椽椽头高出4椽径。角梁的翘起有三个因素:⑴、老角梁的前部是扣压在正心桁和挑檐桁上面的,而后尾却被压在金桁下面,使老角梁本身前端向上翘起。⑵、仔角梁头部探出老角梁以外部分,比它的正身下皮延长线又翘起一个角度,使仔角梁头比老角梁头翘起更高。⑶、角梁本身的高度尺寸大于正身檐椽和飞椽。二、翼角椽翼角椽系檐椽在

建筑物转角处的特殊形式。翼角椽无论是平面、立面及构造形式都与正身椽不同。紧靠角梁的翼角椽为第一根,紧靠正身椽的翼角椽为最末一根。在平面投影上,正身椽与角梁的夹角为,而翼角椽从最末一根起,至第一根,其与角梁的夹角则逐渐减小。同时,从最末一根翼角椽起,至第一根翼角椽,其外冲的长度也越来越大。第一根翼角椽冲出长度接近老角梁外冲长度,但翼角椽本身长度约等于正身檐椽,所以它的后尾大约落在老角梁2/3长位置处的仔角梁上。所以仔角梁梁侧应从第一根翼角椽后尾处开槽,以承搭翼角椽尾。从立面上看,翼角椽椽头从最末一根起逐渐抬高,至第一根翼角椽已接近老角梁头的高度。

三、翘飞椽翘飞椽是正身飞椽在建筑物翼角部分的特殊形式。它和正身飞椽的区别在于:(一)、翘飞椽随仔角梁向外冲出,所以比正身飞椽长。(二)、翘飞椽需随仔角梁翘起,所以

它的上皮线不是一条直线。(三)、翘飞椽头随着起翘而逐渐翻转,呈不同角度的棱形,而与正身飞椽的方形椽头不同。(四)、翘飞椽随起翘而产生的扭脖(称翘飞母)的角度不断改变。

斗拱一、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承重。它承受梁架传下来的荷载,并将其传到主子上,在通过柱础传至屋檐。它可以承托挑檐,使檐部挑出更远,以保护墙身和台基。在室内还可以承托天花枋,构成室内天花。在设有平坐的多层建筑中,斗拱又是平坐的支撑构件,所以,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结构构件。(二)、抗震。斗拱在梁架和柱间形成纵横交错的铺作层,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层,它可以有效的抗御地震力。所以,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建筑,包括多层的楼阁和高耸的塔,经历多次强烈的地震而仍能巍然屹立。(三)、装饰。纵横交错,形式

多样,种类繁多,色彩艳丽,韵律井然,使斗拱成为中国古建筑上重要的装饰构件。(四)、建筑等级的标志。在中国封

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此外,对我们来说,斗拱的形制也成为研究中国古

建筑建造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二、斗拱的组成与分类(一)、斗拱的组成斗拱在结构上由四种部件组成。 1、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弓形构件。 2、翘。与建筑物表面垂直或成45度或60度夹角的弓形构件。其形式与拱相同,唯放

中国古建筑图解

第一章屋顶 屋顶就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总起说来,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就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瞧,屋顶就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总之,我国古代屋檐的式样丰富多彩,屋顶的装饰也就是各式各样。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就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与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

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就是使用青瓦,并且就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悬山式屋顶在山墙处不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就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就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檩)挑于山墙之外。从外观上来瞧,这可以说就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就是两面坡屋顶的早起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就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 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一)、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一)、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 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中式古建屋顶

中国古建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2010-08-22 09:46:38 阅读1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 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 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 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中国古建筑构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 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 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 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古建筑图解-屋顶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硬山式屋顶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

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的一些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 “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 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 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

古建筑屋顶形式精华版

古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常用的屋顶有六种: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卷棚顶、攒尖顶。然而六种建筑屋顶形式同时出现在一起的恐怕不多见,山西解州(hàizhōu)关帝庙却是一个特例。 1、硬山顶: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2、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形成自正脊两端斜向延伸到四个屋角的四条垂脊。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又名四阿顶。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图片:解州祖庙午门) 3、悬山顶: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图片:常平祖祠献殿)

4、歇山顶: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qiang)脊。(即四面斜坡

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解州祖庙鼓楼 5、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如果说上述四种屋面棱角分明,显出一种阳刚之气,那么卷棚顶就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式元素】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

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能够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样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对构成建筑物单体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采纳木构架结构,屋身的处理得以十分灵活,门窗柱墙往往依据用材与部位的不同而加以处置与装饰,极大地丰富了屋身的形象。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差不多形式,并有了重檐顶。以后又显现了勾连搭、单坡顶、十字坡顶、盂顶、拱券顶、穹窿顶等许多形式。为了爱护木构架,屋顶往往采纳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碍采光,以及屋顶雨水下泄易冲毁台基,因此后来采纳反曲屋面或屋面举拆、屋角起翘,因此屋顶和屋角显得更为轻巧爽朗。 (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四)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关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不。台基和台阶本是房屋的基座和进屋的踏步,但给以雕饰,配以栏杆,就显得格外庄重与雄壮。屋面装饰能够使屋顶的轮廓形象更加优美。如故宫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五脊四坡,正脊两端各饰一龙形大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条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饰有九个琉璃小兽,增加了屋顶形象的艺术感染力。门窗、隔扇属外檐装修,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间隔物,然而装饰性专门强。门窗以其各种形象、花纹、色彩增强

了建筑物立面的艺术成效。内檐装修是用以划分房屋内部空间的装置,常用隔扇门、板壁、多宝格、书橱等,它们能够使室内空间产生既分隔又连通的成效。另一种划分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几腿罩、落地罩、圆光罩、花罩、栏杆罩等,有的还要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味。天花即室内的顶棚,是室内上空的一种装修。一样民居房屋制作较为简单,多用木条制成网架,钉在梁上,再糊纸,称「海墁天花」。重要建筑物如殿堂,则用木支条在梁架间搭制方格网,格内装木板,绘以彩画,称「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装饰性的一种屋顶内部装饰,它结构复杂,下方上圆,由三层木架交构组成一个向上隆起如井状的天花板,多用于殿堂、佛坛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绘有藻纹,故称藻井。于建筑物上施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一项装饰艺术。它原是施之于梁、柱、门、窗等木构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后来逐步进展演化而为彩画。古代在建筑物上施用彩画,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庶民房舍不准绘彩画,确实是在紫禁城内,不同性质的建筑物绘制彩画也有严格的区分。其中和玺彩画属最高的一级,内容以龙为主题,施用于外朝、内廷的要紧殿堂,格调华贵。旋子彩画是图案化彩画,画面布局素雅灵活,富于变化,常用于次要宫殿及配殿、门庑等建筑上。再一种是苏式彩画,以山水、人物、草虫、花卉为内容,多用于园苑中的亭台楼阁之上。 (五)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意境,它与中国古典诗词、绘画、音乐一样,重在写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筑表现某一艺术境域,故中国古典园林有写意山水园之称。从造景艺术创作来讲,它摄取万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过观看、提炼,尽物态,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