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学基础》-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2)

《环境学基础》-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2)

《环境学基础》-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2)
《环境学基础》-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环境学基础》

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

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

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

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

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500-30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 1.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摘要:试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现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至关重要。其中,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它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长、健康以及所生存的周边环境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已成为环境问题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颗粒物污染;预防;治理

一、前言

通俗的来讲,大气环境颗粒物就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着的微小颗粒,其形式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溶胶。在我们生活中,大气环境颗粒物经常以烟尘、灰尘、雾滴、烟雾等形式出现。从大气环境颗粒物的形成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两大类。由人类、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生活活动所直接产生的颗粒物叫做一次颗粒物,就好比水雾、扬土等。而二次颗粒物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通俗的讲,二次颗粒物是指那些主要由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颗粒物。如汽车的尾气、工业排放的废气等。随着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二、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

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对呼吸道系统的危害最为严重。随着我们的呼吸,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也被带入人的呼吸道,并通过鼻腔、气管、肺部的传递后,这些颗粒物进入我们的体内并沉积在其中,从而引起各类呼吸道疾病,例如:支气管炎和肺炎等。而且有些颗粒物中还携带一些细菌病毒或者对人体有害的微量

元素,它会渗入血液中随之进入身体的各处,从而引发各种各类的疾病[1]。

(二)对环境的危害

首先,空气中的降尘对于改善土壤环境的质量以及促进植物的生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空气中可携带的颗粒比例是固定的,当空气中的二次颗粒物增多,必定会减少空气中携带的降尘。从此就影响了自然生物与大气圈之间的物质循环以及转换。其次,如果空气中的带色颗粒物增加,那么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太阳光,那些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生存的植物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且,空气中的颗粒物的比例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的酸碱度以及水分、养分,使土壤改变原来适合依靠土壤生存的动植物所必须的条件,影响动植物的生存。

三、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防治措施

(一)要严格制定和执行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的排放标准,国家相应部门应该制定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强制性的控制企业、部门甚至个人的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2]。

(二)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防治中主动的发挥自己的职能。相关部门要不断地发挥自身的调控指导能力,限制引进那些排放二次颗粒物污染的项目以及企业的數量,严格履行国家的法律法规,配合好环保部门的执法工作,并且还要注重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定期开展环保方面的宣传工作。中央政府部门也应该把大气环境颗粒污染物的防治成绩作为评查地方政府部门政绩的一项指标,让他们高度重视大气环境问题,改变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的态度。

(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除了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防治外,还要展开对城市环生态境的预防措施。首先,地方的相关部分要对城市的绿化进行合理的规划。尽可能地大量的修建公园和绿化带,以提升绿化率,净化我们的空气,以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其次,城市中的水域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他能对空气中的颗粒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地方政府应该结合绿化的分布来进行修建人工湖,以调节颗粒物的污染,在我国南方的大多数城市都有河流经过市区,我们可以对此进行良好的利用,利用水域防治城市的大气环境颗粒物污染。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已成为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重,因为植被能够吸收二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微专题(考点解析+强化训练+答案解析):大气环境微专题二 热力环流

微专题二热力环流 【考点解析】 1.热力环流及成因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其形成原理如下图所示: 热力环流的形成可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2.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⑴海陆风环流 海风和陆风的转换时间,随地区和天气而定,一般海风开始于上午11时,到13~15时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17~20时左右转为陆风。 ⑵山谷风环流

(3)城市风环流 3.注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考查的形式: ①下垫面性质 ②时间 ③风向 ④应用 【强化训练】 1.(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013山东基本能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下图为某城市市区轮廓示意图,读图回答3题。 2.该城市夏季午后某时刻气温沿图中虚线所示方向的变化曲线可能为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的一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在分析根据考察成果绘制的等压线和等温线示意图(图5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时,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l、2、3、4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回答3~4题: 3.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A.8:30—9:30 B.11:00--12:00 C.14:00--15:00 D.22:00--23:00 4.甲、乙、丙、丁四点中,夜雨最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2011福建省质检】郑渝(郑州至重庆)铁路是中国高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线路,初步规划有①线、②线两种方案。图13为郑渝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图14表示A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夏秋季节,甲地附近有夜间多雨的现象。结合地形特点,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其原因。(9分)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一般来说,虽然教育评价制度的最初萌芽是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但教育评价制度和理论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19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尤其是美国教育家努力的结果。所以,世界范围内教育评价的发展一般指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西方教育评价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教育测验阶段 教育评价是从教育测验中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到本世纪30年代,教育测验阶段经历了约80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中心问题是学生个体测验的客观化和标准化问题,它又可以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1.萌芽期 19世纪上半期以前的西方各国,学校考试主要是对学生逐个进行口试。1845年,美国初等学校普及,学生人数剧增,对众多的学生一一口试已不可能。于是,在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Horace Mann)的倡导下,波士顿市教育委员会率先在美国以笔试代替口试,从而开始了以统一的试卷测验众多学生的新时期。 为了提高书面测验的客观性,力求测验的客观化,英国格林威治医学院院长费舍(G.Fisher)搜集了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汇编成成绩量表,试图为当时的考试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客观标准。但由于种种原因,费舍的工作没有引起当时人们的足够重视。 1897年的莱斯(Joseph Rice)拼字测验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测验问题的极大关注。这一年,莱斯发表了他对20个学校一万六千名学生所做的拼字测验的结果,结果表明:8年中每天花45分钟同每天花15分钟进行拼字练习的学生测验成绩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一结论尽管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它引起了人们对测验问题的普遍关心,推动了教育测验问题的研究。莱斯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教育测验的创始人。 2.开拓期 前面提到的教育测验先驱们,仅仅是试图用一定的测验尺度寻求一定客观量的结果。教育测验的客观化、标准化受到极大重视还是开拓期的事情。 教育测验的开拓期是指从1904年到1915年这十余年的时间。190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标志着教育测验开拓期的开始和教育测验运动的开始。在这本书中,桑代克系统地介绍了统计方法以及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2.3 大气环境(受热过程)--习题+答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课时1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时作业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完成1~2题。 1.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 C.电离层D.高层大气 2.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A.逐渐下降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5.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较强,但气温较低,其原因是()

A.地形平坦,冬季风影响大B.湖泊多,调节气温能力强 C.降水少,植被稀疏D.海拔高,空气稀薄 下图甲为“某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题。 6.阴天时气温日较差较小,是因为与晴天相比() A.②较大,④较小B.②较大,④较大 C.③较大,⑥较小D.③较大,⑥较大 读图,完成7~8题。 7.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8.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B.能够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某学生2017年暑假去西藏旅游,发现许多有趣的、能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9~10题。

环境化学 戴树桂 第二章 课后习题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 2 )、二甲基 硫(CH 3) 2 S、硫化氢(H 2 S)、二氧化硫(SO 2 )、三氧化硫(SO 3 )、硫酸(H 2 SO 4 )、 亚硫酸盐(MSO 3)和硫酸盐(MSO 4 )等。大气中的SO 2 (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 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 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 2 SO 4 或SO 4 2-, 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 2 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 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 2 S主要的 去除反应为:HO + H 2S → H 2 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 2 O)、一氧化氮 (NO)和二氧化氮(NO 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 2 ),用通式 NO x 表示。NO和NO 2 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 燃烧。大气中的NO x 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 )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 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为 CO 2和 CH 4 );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 2 。 CO 2 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 ——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 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 一引言 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他们在科学上贡献了跨时代的成果,在思想上甚至为千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打下伏笔。苏格拉底曾提到“我唯一比学生知道的多的是我自 己的无知,而真正的无知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他们的这一种开放自由批判的人 文精神,为那个时代乃至以后的数千年都奠定了科学在求知方面的底蕴。同时,柏拉图学院的设立开启了西方教学机构的历史。在他的价值观引导下,西方建立一种纯粹的学术与思考传统。从地位上来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相似的,但其不一样的地方,本文会在之后的部分进行分析。 大学在西方的第二个阶段是毁灭和沉寂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泯灭的时期。教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 二、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它们是光化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酸雨中关键性离子组分是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地区, 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 B、湍流 C、天气形势 D、地理地势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桂林师专教育与管理系课程教案首页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轨迹 ㈠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最早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来自教育者自身的经验。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课程与教学的宝贵思想。 孔子: 《学记》(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 汉唐时期: 从以“六艺”为主转变为以儒家经典为主,强调记诵。 宋代: “教人者必知至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有是物,必有是理,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见。” 古希腊教育课程与教学思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 二是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围绕人的和谐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以“七艺”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所谓“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是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是主张启发教学,苏格拉底主张教学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她们所孕育的婴儿一样,重在引导,故将其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在课程设置上,在古罗马,培养多才多艺的“雄辩家”是教育的理想,因此文法、修辞、逻辑是其主要课程,昆体良(M.F.Quintilianus)在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系统地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中世纪: 学校课程为基督教会所垄断,以宗教为核心,服务教会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者强调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重视人文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所有这些都对教学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㈡教学论的发轫:《大教学论》问世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https://www.doczj.com/doc/f61782129.html,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这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二 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配套作业(解析版,新课标)

[专题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完成1~2题。 图Z2-1 1.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A.4月B.6月 C.7月 D.8月 2.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杭州某茶园从日本进口了一批大功率的茶园风扇,如下图所示,图中的曲线为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图Z2-2 3.图示时刻多出现在( ) A.初秋午后 B.初秋清晨 C.初春午后 D.初春清晨 4.图中的电风扇在一定条件下(如图示时刻),便会自动转动起来,达到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其作用及其原理分别是( ) A.防鸟;风扇转动时,使空气流动,可干扰鸟群在茶园啄食而破坏茶叶

B.防冻;风扇将高处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达到增温防霜冻的目的 C.增湿;风扇转动时,使空气不稳定,从而增加了降水的几率,达到增湿的目的 D.除虫;风扇转动时,驱赶昆虫啃噬茶叶,防止害虫繁殖 下图为世界某年某月的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图Z2-3 5.此季节南亚盛行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6.图中甲地气压值可能为( ) A.1 000 B.1 005 C.1 010 D.1 015 下图是40°N亚欧大陆的1月和7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图Z2-4 7.下列各地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冬季降水较夏季偏多 B.B地内河航运发达 C.C地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D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8.有关D地叙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首都所在地 B.位于黄河流域 C.春旱、土地次生盐渍化问题比较突出 D.水稻是该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学前教育学(专升本)试卷2

《学前教育学》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A.自发性活动B.主体性活动C.生产性活动D.社会性活动 2.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 A.教育物资B.教育材料C.教育媒介D.教育环境 3.教育的宏观功能是 A.促进经济建设B.增进社会文明C.促进社会发展D.提高人口素质 4.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 A.社会生产B.经济发展C.工业革命D.现代农业 5.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倡导 A.先天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后天决定论D.环境决定论 6.儿童个体发展遵循 A.从脚到头的顺序B.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C.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D.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7.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是人类关于儿童认识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这时出现了A.人本位儿童观B.家族本位儿童观 C.社会本位儿童观D.自然本位儿童观 8.福禄贝尔创立的幼儿学校1840年更名为幼儿园,该幼儿园始创于 A.1827年B.1803年C.1837年D.1823年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3年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是 A.学会生活、学会认知、学会工作、学会享受 B.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 C.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D.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10.托儿所(或幼儿园托儿班)具有如下特色 A.社会福利性和教育性B.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 C.保教性和辅助性D.辅助性和社会性 11.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活动 A.特殊的B.普通的C.唯一的D.少有的 12.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和 A.教育材料B.教育内容C.教育环境D.教育信息13.教育的微观功能是 A.促进社会进步B.促进文明进步 C.促进经济建设D.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4.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最主要社会因素是 A.经济发展B.社会人口C.地理环境D.政治制度15.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属 A.父母决定论B.教师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遗传决定论16.在古代社会,人类普遍重视儿童,他们的儿童观是 A.家族本位儿童观B.社会本位儿童观 C.个人本位儿童观D.人类自然本位儿童观 17.夸美纽斯出版的幼儿教育方面的著作是 A.《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B.《理想国》 C.《母育学校》D.《太阳城》 18.我国陈鹤琴倡导的教学法为 A.中心综合法B.完整教学法C.分科教学法D.整个教学法19.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包括 A.促进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B.促进幼儿智、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C.促进幼儿美、体、智、德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D.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0.托儿所(幼儿园托儿班)的保教原则是 A.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进行教育B.让婴儿在一日生活中系统学习C.寓教于养,保教并重D.保教合一,完整教育 二、名词解释: 1.教育者 2.人的个体社会化 3.儿童发展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专题二大气环境 一、命题分析 大气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它与其它 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使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二、考点精讲 1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2)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总结

(2 )大气的保温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保存了热量。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地球外衣”的作用。 3.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4.全球性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形成及分布:包括低纬环流(0° —30°),中纬环流(30° —60°),高纬环流(60°—90°)。画图说明:

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影响部分地区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流 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对天气的影响 (1)气团与天气 性质分类:暖气团和冷气团;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一一东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一一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 西北季风:降水少 (2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与暖锋 准静止锋 (3 )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2、人类最早的学校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 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 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 (3)文字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 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庠、序、校” 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 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 (2)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唐:儒学地位得到巩固,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书院,官学发达。六学二馆:国子学(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崇文馆、弘文馆(宰相大臣、皇亲国戚)。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抓住教育的主导权。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范进中举。宋:书院发展达到高峰,最后书院也渐渐被纳入科举的行列。 元、明、清:延续前朝,明代“八股文”取士,科举制进一步模式化 中国农业社会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官学、私学并存;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萌芽阶段的特点 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表现为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 (2)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的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3)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为主。

2.中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儒墨教育思想

(2)《学记》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的教育思想见下表。 3.外国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 )古希腊教育思想

(2)古罗马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一理论一练习“三阶段。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创立阶段的特点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其观点

环境化学第二章课后答案重点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 (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H2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 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 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的发展历程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一个层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隶教育发展鼎盛时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学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进行学习教育,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不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识;不仅注重传统的文化,而且也重视实用的技能;不仅对于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和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从而,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与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经相对成熟,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教育; (4)春秋时期奴隶制崩溃,这是向封建制转变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三、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特征及贡献--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上面已经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仅对奴隶制有影响,对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要论述古代教育,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对我国教育有贡献的一些伟人,孔子当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创始人,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1.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强调注重教育; 2. 私人讲学之风由他打开,从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 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对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围逐渐扩大; 4. 提倡培养从政君子,提出“学而优则仕”原则;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试题大气环境

黄冈中学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环境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表 格内)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受 ( ) A.太阳辐射的影响 B.大气辐射的影响 C.地面辐射的影响 D.大气逆辐射的影响 2.天气晴朗和大气污染较轻时 ( ) A.气温日变化辐度较大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 3.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闪电一般发生在平流层底 B.对飞机飞行有利的是对流层上部 C.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一般出现在平流层 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电离层位于平流层 4.下列概念: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④②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 5.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 )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 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透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 C.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 D.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 6.“城市风”的形成是由于 ( ) A.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要高 B.城市气温比周围郊区要低 C.城市气温与郊区气温没有差别 D.郊区气温有时比城市低,有时比城市高 7.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四种大气环流形式,其中完全错误的一组是 ( ) 读图判断8-10题。 8.a为500米,b为1000米,地处浙江省内( ) A.气压:甲<乙 B.气温:甲<乙 C.坡度:甲>乙 D.坡度:甲<乙 9.a为1000百帕,c为990百帕,夏秋季地处华南某地区 ( ) A.乙吹东南风,甲吹西北风 B.风速:甲<乙 C.该气流系统为反气旋 D.该系统常带来急风暴雨 lO.a为2oC,b为5 oC,c为8oC,该图为贵州某地某月等温线图 ( ) A.为冬季某月等温线图 B.乙为向阳山坡 C.甲比乙低约500米 D.甲地和乙地宜发展耕作业 11.有关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 C.低气压带压是由空气遇热膨胀上升而形成

2.3-大气环境(教案1)

2.3-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 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 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 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 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 理。 [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 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 2、发展时期(20s-50s) 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 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 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 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

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他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三种相对独立的能力构成。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由智力成分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情景亚理论三部分构成 成分亚理论:涉及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是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或的成分) 经验亚理论: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 情景亚理论:涉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它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教学启示:(1)教师需要关注每一种学习行为对发展智力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加强智力的学术性方面,也要强调其实践性方面,还要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方面。(2)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利用并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什么叫流体智力?什么叫晶体智力?它们的区别联系? 一般智力(G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 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晶体智力测量的是人的知识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