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

第五届常务理事

(2009年7月会员代表会议通过)

常务理事

北京市刘京辉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会长

贺向民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秘书处副会长兼秘书长

白松来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

于书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

陆应飞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秘书处会刊主编

李彦光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傅博中国教育交流研修中心

熊胜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来华事务部

牛欣中医药学会

北京市许秋寒北京分会副会长

房恩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副会长

仵志勇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处副会长

王勇北京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副会长

曹红月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学院副会长

任军北京市教委副秘书长林凡北京师范大学副秘书长吴运新清华大学副秘书长尹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秘书长石佳友中国人民大学外事处

李冰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办公室

张立平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金晓平北京体育大学留学生办公室

张静首都师范大学国际交流部

邱伟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事处

周劭煜中央戏剧学院外事处

孙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

王戈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王福平中国政法大学

张旗坤中央财经大学

铁长胜中央美术学院

王恩林北京理工大学

刘建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刘彦青北京交通大学

王雁宾北京联合大学

孙旭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王倩首都医科大学

上海市杨伟人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副会长

金伟国华东理工大学副会长

杨增国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副会长

潘慧斌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会长

沃国成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秘书长

黄美旭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副秘书长

徐宝妹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秘书长

刘春红东华大学留学生办公室

应丽君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孙冰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张向红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

朴美子上海体育学院

费毓芳上海交通大学

天津市张树俊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会长

天津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处(留学生

副秘书长杜海燕

院)

高海燕南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处

张向阳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国际交流处

郭凤林天津医科大学国际医学院

应森林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钟英华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

詹敏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

重庆市杨红重庆医科大学

王静西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江苏省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副会长

赵熔南京中医药大学国教院副秘书长

俞晓南江苏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朱怡中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高立平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管理办公室

魏晓明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黄兴苏州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海外教育学院

岳建华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冯振卿南京医科大学国教院

黄凯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广东省梁永洪广东省教育厅外事处副会长

郑道博南方医科大学留学生管理部副秘书长

欧秀兰华南师范大学外事处

刘传华中山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何军广州中医药大学外事处

余让才华南农业大学外事处

黄跃雄暨南大学学生处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安然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梁学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留学生学院

浙江省姚震祥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副会长

舒培冬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

刘辉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湖北省彭元杰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副会长

卢进元湖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秘书长

傅萍湖北中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任友洲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余海林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苏洪涛中国地质大学国际学院

田祥斌三峡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郭建武汉理工大学

山东省孙祖兴山东省教育厅外事处副会长

姜苏华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杜保国山东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

宁爱花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周晓莉青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

四川省苏萍四川省教育厅对外交流合作处副秘书长方定志四川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

谭涛四川师范大学外事处

刘兴全西南民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邱延峻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辽宁省崔莉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副会长

潘晓春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副秘书长

李庆才辽宁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合作处

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韩记红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刘景峰辽宁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郝世栋东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徐丹大连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张健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才越中国医科大学国际交流处

吉林省刘军吉林省教育厅外事处副会长

陆志东吉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秘书长

赵俊峰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肖德刚北华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柳明珠延边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刘淼长春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

张大铸

副会长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外

张晓光

副秘书长

事处

吕晓伟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生中心

徐晶佳木斯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梁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事处

周柏华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山西省阎丽香山西教育厅外事处

河北省侯建国河北省教育厅国际处

果立军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刘忠见华北科技学院国际合作处

房家毅河北医科大学

河南省徐恒振河南省教育厅科研外事处

王甲林郑州大学东校区国际教育学院

李卫国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端木庆

河南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

张宝林新乡医学院

安徽省洪允智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孙勇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陕西省郭宏毅陕西省教育厅国际处副会长

孟长勇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副秘书长

景涛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宋玉霞西安交通大学国际处留办

李长安西北大学国际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湖南省舒凡卿湖南省教育厅外事处

梁叔全中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云南省章少宏云南省教育厅外事处副秘书长谭晓健云南大学国际学术教育交流中心

吴雁江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刘明大理学院

广西自治区杨林广西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秘书长陈海燕广西大学国际交流处

覃小禾广西师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叶峻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李肖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福建省杨辉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副会长

毛通文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沙平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金宁华侨大学

宁夏孙忠民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

徐建国宁夏大学对外汉语中心

新疆自治区艾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米吉提

慕晓玲石河子大学

王莉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外事处

内蒙古自治区朱广元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

江西省吕玉琪江西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海南省华世佳海南大学外事侨务处

青海省权生鳌青海民族学院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

附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拟立项名单 序号课题名称申报人申报单位拟立项类别1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研 究与制订 刘克新北京大学重大课题 2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效率的 研究 黄开胜清华大学重大课题 3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研究”暨《实验 室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冯建跃浙江大学重大课题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技术队伍规 模和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杨树国清华大学重点课题 5新形势下高校冶金工程实验室安全 与环保现状及对策研究 尤静林上海大学重点课题 6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 化管理研究 姜周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重点课题 7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研 究与建设 赵建新江南大学重点课题 8长三角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资源开放 共享及实践研究 金承钰上海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9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化平台改革 探索与实践 朱臻西安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10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和应 急控制机制研究 王益民天津中医药大学重点课题 11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下文科类本科院 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章牧暨南大学重点课题 12高等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与 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西高 校为例 张继河江西农业大学一般课题 1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及保障机 制研究 陈浪城广东工业大学一般课题 14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及决策支持信 息化体系构建 李印川西南交通大学一般课题 15面向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综合信息化 管理系统 周积壮烟台大学一般课题 16医学院校实验室试剂耗材管理信息 化的构建与实践 曹蓓南方医科大学一般课题 17基于网络荐购和情景感知的经管实 验资源建设策略与机制研究 刘琴西南石油大学一般课题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制度变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边际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体制改革,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官方意志和公共利益。政府控制、市场动力、公共需要这三方的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呈现一个探索、渐进、滞后、冲突以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总结梳理高等教育在转型期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前景,对于今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十分必要。 一、制度变迁次序选择:宪政框架内的阶段式演进 同中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样,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转型期两种体制的摩擦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由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在性,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除经济目标外还有其他外溢目标,如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因而教育体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改革,它必须在中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正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都是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简介 学会简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是由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现任会长(第七届)为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第一届、第二届会长为教育部原部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为国家教委原党组书记、副主任何东昌,第四届、第五届会长为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第六届会长为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 学会按照《章程》宗旨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业务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国际合作、行业监测、咨询服务、书刊编辑和行业监测等。学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努力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 学会目前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共116个,其中有28个省级高等教育学会、12个大学高等教育学会、11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和65个分支机构。另外,学会有高校单位会员410个,各分支机构还有大量自己本领域的会员。 高等教育新型智库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特别是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咨政咨

教咨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春秋两季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是学会的品牌活动。其前身为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该展会自1992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2届。高博会现已成为亚洲领先的集高校教学科研设备展示,实践教学成果交流,教师专业化培训,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贸易洽谈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 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作为学会学术交流的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18届,累计参加人员一万余人,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瑞典、挪威、日本、韩国、OECD等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峰会。自2003年开始,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专门开设博士生分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高教研究》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研究推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交流宣传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中国高教研究》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等,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在国内期刊评价系统排名中名列前茅。 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会新一届理事会致力于把学会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团体。近年来,学会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中巴经济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

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 潘懋元 分类不清、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精英学校拼命搞大众化的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拼命往研究型、综合性的路上挤,所以变成千军万马过一条综合化、研究型的独木桥,这与社会、国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十六大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小康社会不但需要众多的高级人才,更需要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现在大家都奔一条道,都想往综合化、研究型的大学去挤,放弃了自己应有的培养目标。几千万大学生培养出来都是一个模式,行吗?像高职高专这种学校放弃了它应该走的道路而一心想专升本,升了本以后就搞理论型的,搞了理论型的就参加评估,通过评估以后就招硕士生、博士生,然后说我要成为清华、北大。如果全中国的大学都成为清华、北大的话,中国就完了,连饭也没有吃的了,因为你不能叫清华、北大的毕业生都去种粮食。另外,研究型大学为了创收拼命搞大众化教育,培训班也办,成教也办,二级学院也办,冲击了精英教育。现在全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精英教育受冲击最厉害。因此,前不久我提出一个口号叫“保护精英教育,发展大众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护精英教育。 因此,中国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要定位就要先分类,分类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在江苏高教学会的年会上四川大学老校长卢铁城介绍了卡内基的分类法。卡内基分类法就是一层层分下来,事实上是鼓励大家往高处爬。我们现在应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来考虑我们的高等教育分类,然后在高等教育分类中考虑我们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对世界所有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是适用的。而卡内基分类法只针对美国,不一定对我们很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既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所以它提出一个比较普遍适用的分类。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在层次上,一般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高等教育、博士生教育几个层次。编号上0是学前教育、幼儿教育,1是小学教育,2是初中教育,3是高中教育,4是过渡阶段,如升大学的预备班,或高中后学点专业知识、技能,5是高等教育,6是博士生教育,这是纵向分。5字头分为5A和5B两类。 5A是理论型的(包括应用型的理论),5B是职业型的、技能型的。5A又可细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为准备搞研究工作而设置的,如4年后上博士,但是大量的是第二类,它培养的不是搞研究而是培养各种专业的应用人才,即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应用型人才。5B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阶段应该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一大类大体上是现在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有的名字是工程类,实际上也是综合类的),第二大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一般的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前几天我向教育部的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中国应该赶紧搞中国的学制。中国从1954年颁布新学制之后几十年来还没有正式颁布过新的学制。学制最困难的部分是高等教育这个层次的学制。假如颁布学制的话,应该是这三种类型。然后每所学校在它自己的类型里面找到自己的位置。高职并不是一定是二年制、三年制,高职是一个系统,是一个以职业岗位为主的系统。从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的指导与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加强对课题的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努力为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三条课题的申报立项,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教育部有关政策相一致; 2.与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提倡前瞻性、独创性、可操作性; 3.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体现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众性。 第四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面向全国,接受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社会各界教育研究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广大教师申报的课题。 第二章组织 第五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领导学会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主要职责有:制定并发布规划指南和管理办法;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学术咨询;

重大课题、重点课题成果的鉴定和宣传推广;指导分支机构和单位会员的科研工作等。 第六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具体负责科研课题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委托各分支机构和单位会员(以下称受委托单位)依照本办法对有关课题实施课题申报和课题管理。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 第八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指南每五年发布一次。自申报通知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评审在通知发布后四个月内进行。 第九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分为重大课题、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申报的课题按照申请人申报的类别立项,由学会学术委员会确定。 第十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研课题除重大、重点课题外,均设立同类别的自筹经费课题。 第十一条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应具备的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须有两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 3.必须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指导课题实施。不能从事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申请。 4.申请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5.青年课题的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年龄均不得超过35周岁(以申报截止日期为准)。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8教育学邹文强084010055 三十年前,恢复高考、中国高等教育体制重新启动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三十年后,继续改革、完善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既是突出而紧迫的时代任务,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大业的需要。而当前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级别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脱离甚至是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无数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管理体制则是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高等教育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和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外部管理体制的关系主要有两个层面:和政治的关系和经济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政治化与行政化 在中国,很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对高校的政治控制和管理导致高校的行政化、高校领导的官僚化、高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政治化。中国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首先是政治人物和官僚,而不是教育家,主要表现是高校的高级管理人员与官僚体系接轨。 这就表明高校首先是个政治官僚单位,而非教育科研单位,这也决定高校领导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履行行政职务所赋予的政治任务。 第二个负面的结果是作为行政官僚和政治人物,高校领导的任务就是“不出事情”——“维稳”。从这个角度看,高校领导的任务和其他政府官员的任务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的结果就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根本不可能提上高校领导的工作议程。 第三个负面的效果是人为制造的纠纷不断。政治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教育部门要控制高校,书记、校长要控制院系,院系要控制学生。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还要利用人际间的斗争,党政间纠纷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搞关系”要比努力做学问、用功读书更重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

备了“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和未来走向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和未来走向 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相一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从近代到现代已有百年历史,走过了一条移植、借鉴、模仿、自主创新之路。1949年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紧密结合实践,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无到有,至今已形成比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内容以及研究取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创新,以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建设自己的新体系。 [标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历程走向 同样,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也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不断进行着积累和完善。尤其是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理论体系。回顾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百年历程,展望和规划未来发展走向,无论是对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还是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史进程 1.近代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状况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开始的,从根本上讲,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对西方“现代性”挑战的历史性回应。但这一转型过程充满着委曲与不情愿,或者甚至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根本动力来自雪耻图强的强烈社会意识。因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以“移植”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为主要特征,走过了一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制度,再到教育观念的吸收和学习过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清末民初,一些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经验主要反映在奏折和章程以及大量向西方学习的经验介绍和思想主张之中。洋务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通过派往西方的中国人的介绍、来华传教士的宣传以及早期改良派对近代学制的倡导,大量关于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被译介到国内。甲午战争证明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光随之由欧洲转向日本。康有为起草的《请派游学折》中提出:“日本变法立学,确有成效,中华欲游学易成,必自日本始。”留学日本运动以及大量日本学制的介绍,促进了封建高等教育制度的解体和以日本为蓝本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与日本当时学制如出一辙。民国初年,经过一系列修订和补充,建立了(壬子癸丑学制》,但依然是以日本高等教育制度为蓝本。这一时期,尤其是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期间,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如,设想大学区制以谋求政教分离,调整学校结构以挽救“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大学改制以理顺大学与专门学校之关系等等,虽然有些主张并未得以实施,但对当时以及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蔡元培对北大的改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等,更是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理性和实践经验的凝结。

价值管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

价值工程 ②现实中控规质量不高、文本雷同、指标僵化等问题 提醒我们,控规教学不仅仅是教套路、 抄文本、描图则、熟悉控规软件,更重要的是理解开发控制的机制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③控规教学应和城市设计相结合,实现空间形态和指标统一。 ④控规教学要把控规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交给学生,通过互动和研讨,促使他们思考和反思城市规划。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编著.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9-31. [2]王晓云.新形势下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课程中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应用.[C]//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云南大学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编.规划一级学科,教育一流人才———2011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97-200. [3]刘晖,梁励韵.城市规划教学中的形态与指标[J].华中建筑,2010,(10):182-184. 0引言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市场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这也预示着世纪初肇始的第四次教育革 命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时代的到来。在这重大的历史转变中,高校工作的重心由外延的拓展转向了内涵的提升,以绩优高效为出发点和目标,对高校进行精心的运作和管理。将价值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之中,使得管理者在选择管理决策时必须将管理的目标、职能、成本和效率紧密结合起来,关注投入与产出的效能,以实现高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价值管理与高校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是在价值工程/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①,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着重对系统的“功能价值-成本投入”关系进行改善和创新,其目标是提高作为价值管理对象的系统的价值,或使对系统的每一元的投入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工作的流程包括:价值管理对象的选择、价值管理情报的收 集、 功能分析、功能评价、方案创造、方案评价、提案编写、提案审批以及方案和成果的鉴定。 高等院校是一个集知识创新、应用、传播为一体的学术性机构,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其运行之中包涵着办学资本的投入和产出,将高校作为一个管理的对象,高校价值管理中的价值内涵是:管理对象所需的目标功能与管理主体获得该功能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费用之比,设高校管理 所需的目标功能为F , 所投入的全部费用为C ,则管理的价值V 的公式为:V=F/C 。V 值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功能F 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C 之比值。就高校而言,其管理的目标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管理的成本是学校为了实现三大目标而投入的所有的办学成本,其管理价值的内涵就是高校的管理活动必须力求以各种资源 —————————————————————— —基金项目:此文为“江苏省首批高校校长境外跟岗研修计划”项目 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国平(1961-),男,江苏扬中人,法学硕士,研究员,硕 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主要从事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价值管理: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必然选择 Value Management: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王国平WANG Guo-ping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南京210042) (Nanjing College for Population Program Management ,Nanjing 210042,China ) 摘要:高校的价值管理是对高校整体和局部运行各个方面,运用价值工程/价值分析的原理和技术,有目的地全面分析、评价其实 现的功能目标与投入成本,从而有重点地改善优化管理对象的价值系统,并加以组织、管理、控制和实施,实现价值的转化。高校要围 绕人力资源理、组织运行、产品技术、资财运营以及资源利用五个方面积极实施价值管理,加强知识培训、营造价值管理的良好环境,建立组织体制、确保价值管理的有效实施,制定规章制度、保证价值管理的持续开展,理清工作思路,寻求提升价值的有效路径。实现高校管理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Abstract:Valu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is to use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Value Engineering/Value Analysis to m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its functional goals and input costs of its implementation in all aspects of the a whole and partial university,in order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value system of management object with focus and make organization,management,control and implement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conver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he actively implement Value Management from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organization running,product technology,asset oper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five aspects,strengthen knowledge training,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Value Management,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alue Management,establish regulations system and ensure the ongoing Value Management,sort out the work thinking,and seek to effective path to enhance the value.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not only is the mission that the era given,but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等学校;价值管理;内容;途径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Management ;contents ;pathwa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4-03 ·20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