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入侵、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生物入侵、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发展学、和谐发展与中国和谐发展之路Developolog, Concord-development and the Road of Concord-development in China

张国庆/ZHANG Guo-qing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246300

Forestry Bureau of Qianshan County Qianshan 246300,Anhui,China

[摘要]本文首先从人学角度分析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发出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有可能导致人类生理机能和社会结构发生退化的警告。接着提出了发展学的新的学科构架和发展学的核心理论——和谐发展: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然后,根据发展学原理,探讨了中国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发展学,和谐发展,生态健康,民心物体

[中图分类号]N0,X1,C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hominology, the thesis talks about the cause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crisis, which may lead to the degeneration of man’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n it puts forward a new subject system and the point of Developolog __concord-development: resources share, solidify the cooperation in good time, produce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harmonious and common prosperity.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road of concord-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developolog, concord-development, ecosystem health, PHNB(The people are my hearts, the nature is my body)

CLC Numbers:N0,X1,C0

Document Code: A

一前言

全球《21世纪议程》中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大多数发展活动通常会影响环境,从而会引起或加剧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发展,也会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显然,这是当今社会最主流的观点。

然而,笔者认为,这里的“发展”活动,只不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而且还不一定是健康的,也就是说,这类活动,不一定与人类社会本身相和谐,不一定与大自然相和谐,不一定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相和谐。

将不和谐的人类社会活动行为纳入发展行为,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障碍”,乃至导入歧途。

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与环境的和谐,与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幸福,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这是一些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仍然将她们对立起来,或者认为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仍然将我们人类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是个人的价值观作为“尺子”,去“衡量”大自然,去衡量人类社会的全体。这就好比仅仅用体积、质量、公转自转参数去描述地球一样,仅仅用GDP去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一样[1~8]。

二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

人类现在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是人们讨论的热点,笔者不再赘述。笔者在此只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两个危机”(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源。

(一)人类的弱点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显性问题是“两个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然而,更严重的问题,也就

是“两个危机”产生的根源,乃是我们人类自己存在着缺点,我们却不去正视它,反而回避它,甚至于还张扬它。这个缺点,就是日益恶性膨胀的“自利”行为和“好战”心态。

“自利”和“好战”并非不好,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自己的这个特点,可以增强公正公平有序竞争,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果任其恶性膨胀,就是缺点,就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灾难。

在远古时候,大自然主宰着人类,人类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自利”和“好战”的行为。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利”和“好战”行为急剧恶性膨胀,蓄奴杀奴和奴隶交易便是家常便饭。进入近现代社会,人类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逐渐约束自己的张狂行为,却拿起了屠刀,砍向了养育着我们人类自己的大自然,砍向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胞!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我们人类自己认识自己缺点、约束自己缺点的历史。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的缺点表现不完全一致,在今后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中,我们人类也许还有其它缺点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自己及时发现它,正视它,正确引导利用它。

当然,就目前而言,人类的缺点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恶性膨胀的“自利”和“好战”是我们的主要缺点。对于其它缺点,笔者认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还有“自负”、“健忘”、“简单化”等等。

关于人类自身的缺点,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都作了很深刻的思考和批判,尤其是对“自利”和“好战”研究最深,笔者在此不再赘述,只对其它几个主要弱点进行简单分析。

(1)自负:表现为盲目自信,经验主义,顽固不化等等。

(2)健忘:指的是集体对历史的健忘,或者叫集体失忆。

(3)简单化:喜欢把问题简单化,用自己个人的“尺子”去“量”世界。“机械论”、“一元论”、“二元论”等等是其中的代表。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研究对象抽象化、模型化,以便于突出其中我们感兴趣的研究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切不可这样做。因为,我们的世界,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而是更复杂的复合体。我们将世界简单化造成的惨痛教训,大大小小,实在太多了。

(4)两极化:极左或极右。中国古人的“中庸”理论就很好。但是,我们总喜欢把世界二元化,一分为二,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犯了许多本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从某种角度看,两极化,其实质就是极端化了的“简单化”,是“二元论”的一种表现。

(5)迷信:对某一人物或理论盲目信仰和崇拜,表现为鬼神巫术久盛不衰、盲从、追星、个人崇拜等等。而现代集体对“科学”、“民主”、“法治”的迷信,已经使我们丧失了人类最大的优点“道德”和“爱心”!

(6)惰性:表现为居安不思危,突出表现为好逸恶劳、隐藏社会矛盾、粉饰太平等等。

(7)嫉妒:总是与排他联系在一起。本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优缺点。我们不能“排他”,而应该吸收别人的优点,把别人的缺点当作镜子对照自我检查,克服自己的缺点。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缺点反而当成优点,来排斥批判他人真正的优点。极端民族主义、人种论、极端宗教主义、一元论(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等等都是,这种集体的嫉妒主义,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自身的利益,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8)自利:适度的自利是需要的,但是,过度的自利,确实危害极大的。

(9)好战:适度的“好战”表现为健康的“进取”,是人类社会进步所必需的。但是,过度的好战,将会造成恶性竞争,甚至爆发战争。战争毁灭了无数无辜生命和我们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成果。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优点,比如爱心、善良、好奇探究等等,也正是我们人类能够用自己的优点去同缺点进行“斗争”,才使得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也正是我们人类有时向自己的缺点妥协,并不断找借口为之“开脱”,才使得我们人类社会时时面临危机。

人类社会要和谐发展,我们就要彻底摆脱这些动物原始性的弱点,痛改这些历史残渣烙印在人类(个人的和集体的、民族的)心理上的缺点,走个人、社会、自然共同繁荣幸福之路。

改正我们的缺点,就是要对我们人性的劣质的一面进行改造。在进行人性改造时,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吸收别人(其他文化、民族的)优点,但是千万不能再搞种族歧视主义,不能走“人种改造”的灭绝人性的道路。

(二)人类的健康

生态健康问题,现在是个热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比较系统的定义有:

蒋正华先生定义:“生态健康是指居民的衣食住行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的健康程度,包括居民的生理上和心理生态健康,产业系统和城市系统代谢过程的健康;景区、区域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健康;以及人类生态意识、理念、伦理和文化的健康[9]。”

王如松先生的定义为:“生态健康是指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是测度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代谢过程和服务功能完好程度的系统指标,包括人体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生态健康,人居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代谢环境(包括衣、食、住、行、玩、劳作、交流等)的健康,以及产业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土、气、生、矿和流域、区域、景观等)的健康[10]”。

其他的学者,国内的如吴刚(1999)、曾德慧(1999)、袁兴中(2000)、安树青(2001)、刘建军(2002)、罗跃初(2003)、牛海山(2005)等,国外的有Callicot(1992)、Rapport(1995)、Costanza(1992)、Lackey (2001)、USDA Forest Service (2001)等,都站在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定义或理解。

其实,如果没有人为破坏,或者没有不可抗拒的、超过了生态系统缓冲能力的环境因素变化(气候变暖、变冷、流星撞击、强烈地震、大洪水、严重干旱、大海啸等等,导致某些生物突然大量增生或灭绝),生态系统可以说是永葆健康和青春的,不存在不健康问题。正是由于人类欲望恶性膨胀,恣意掠夺大自然,急切享受自己“战胜”大自然的“成果”,才导致生态系统发生“病变”。

现在,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两个危机”的严重性,但是,大家认识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污染致病、工作生活压力导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等等)。然而,还有更多的,深层次的东西,大家已经“熟视无睹”,在啮食着我们人类自己:

1.身体健康问题

(1)已经证实,塑料、化学稀释剂、清洁剂、杀虫剂等含有环境激素类污染物,通过饮食、空气、皮肤接触很容易进入人体,引起男性生育能力下降或丧失、女性青春期提前、胎儿发育不正常和患精神病等。

然而,更严重的是,环境污染、大量未经验证的合成材料和改性材料(例如木材改性)的使用、含有危险性物质的矿石产品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环境、转基因食物、快餐、食品添加剂、过多的动物性食品的推广、为了保鲜而提前采摘导致营养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食品污染和食品质量降低等,将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有可能使人类退化,直至灭亡!因为,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通过千百万年进化而来,已经适应了自然环境。现在,这么多的人造产品和人造环境一下子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而且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变化是恶性的。长此以往,这种恶性变化将会影响人类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2)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奢侈和炫耀富有的生活习惯、“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低诚信度的生活或工作交流、纵欲等等),将会引起生态灾难和社会危机,甚至会引起社会结构的退化!

这不是危言耸听。仅就“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来说,这种工作模式不但影响工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剥夺了他们交流、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健康,并殃及下几代。然而,对于企业主来说,他的霸主地位,一般是不会动摇的。长此以往,人类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恶性变化,向蚂蚁或蜂类式的社会退化,那时还有何人权与平等可言?!

对于不良生活习惯,笔者曾在2001年发出奢侈等不良生活习惯将会导致生态灾难乃至影响社会安全的警告,2003年的SARS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3,4]。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毒、不良性行为等也严重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导致人体机能退化。

2.心理健康问题

(1)缺少逆境锻炼。工作、生活与环境的压力,使许多人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甚至使少数人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除此之外,我们的过分强调鼓励式教育和工作环境,使人的心理抗逆能力大大下降(但也反对“棍棒”式教育和集权独裁式工作环境)。教育,既要鼓励,又要创造逆境锻炼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上杰出、心理上“强壮”的人才。

(2)缺少爱的教育。我们要给予下一代更多的“爱”教育。现在,我们都是施给孩子以爱,没有让孩子施展付出爱的机会,使我们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何谓真爱”、“何谓伟大的爱”。在他们碰得鼻青脸肿之后,才略懂“爱”的含义,还有的甚至于在堕落犯罪毁灭之后,还未望见“爱”踪影!这样的代价,

是不是太大了些?!

(3)溺爱。在传统的东方家庭里,在给孩子施爱时(尤其是隔代),更多的是给孩子以物欲享受,好像只有给孩子这种物欲,才能代表自己的“爱”。其实,伟大的爱,是给人指路,是授人以方法。给人以物欲的享受叫做“溺爱”,是害人!这种施以物欲的爱,不但毁了孩子,还给目前的“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享乐主义”等颓废的社会发展观、价值观以推波助澜,殃及下几代。

(4)伪明星。伪明星宣传,尤其是将那些依靠身体、投机取巧、暴力(含权力暴力等变相暴力)、或者通过掠夺社会资源等暴发的伪明星作为青少年学习榜样,对下一代能进行正面教育,将会使我们的后代产生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等消极的世界观,从而引起社会结构整体退化。

3.身体素质的下降

(1)由于过度依赖于各种工具,使人的各种体能已经大大下降,人在逆境中生存能力也因此大大降低,当灾难来临时,死亡与损失也更大;

(2)商业化的体育运动摧残了专业运动员的身体;

(3)底层社会的劳工被沉重的劳动、贫困的生活条件、恶劣的生活工作环境摧垮了他们的身体;

(4)中上阶层人士却缺少运动,体能不断退化。

等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使人类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并遗传给下一代,使人类身体不断退化,经受不住自然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导致人类在突然的天灾面前,遭受灭顶之灾,乃至人类全部灭绝!

(三)隐性危机

在目前,有些危机大家却习以为常,甚至于还有立法支持,这就更加令人担忧。

1.知识私有化

知识,本来是人类共有的,可是,一些人略加创造(有的连创造都没有),便据为己有。知识产权制度,推波助澜,将知识私有化推向了巅峰。知识私有化,加上资源私有化,导致两极分化日益加剧。除此之外,还造成学术贵族化,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例如,当今的信息技术,由于微软和英特尔等的技术垄断,导致我们的信息技术近十年来裹足不前。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我们的所有信息设备,完全可以独立使用,而不必依赖于各种操作系统;各设备间信息交流,完全可以使用标准接口进行“即插即用”连接,而不需要任何驱动程序;就是计算机本身,操作系统和一般常用软件完全可以“镶嵌”在机器硬件上,计算机使用时完全不必进行各种程序的“安装”,日常操作时可以实现完全的“傻瓜化”,像使用电视机一样方便;如果这样,目前困扰计算机界的恶魔——计算机病毒,也将无藏身之处,或者顶多成为朋友间空闲时开个玩笑的小工具。

如果没有技术垄断,我们的打印机耗材价格将会很低,打印机可以任意灌装墨水或墨粉,而不必仅仅是因为没有墨粉(墨水)就连墨鼓(墨盒)一起更换,既浪费了金钱和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如果没有技术垄断,我们的手机电池可以任意更换;如果没有知识私有化,我们穷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廉价书籍,接受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造就更多划时代的人才;如果没有知识私有化,业余科技爱好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比国家(或企业)研究机构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成果[11]。

2.医疗“机械”化

现代的医疗技术是以“人体机械论”为基础的,“拆换零件”式的修修补补医疗技术普及,不但治疗方式极不人道,而且昂贵的治疗费用会使患者家庭陷入贫困的边缘乃至崩溃,最终将会造就“贵人‘的’天下”的局面。

人体绝对不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机械(自然界也不是),各国的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学)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医学发展上,如果再坚持这种机械论的观点(甚至于将传统医学简单地西化),轻视人体的整体机能,不但使医疗费用日益昂贵,还会破坏人体本身的整体机能和自我调节修复能力,并将把医学研究引向绝境。

3.学校贵族化

高昂的教育收费,使实现“教育普及”与提高国民素质成为空话。同时更进一步增加了平民的就业难度,还有可能使刚刚摆脱贫困的普通平民家庭,重新陷入贫困境地,造成“教育致贫”[12]。

4.资源权力化

由于权力因素和金钱因素存在,拥有权力者极力为自己捞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生产性资源,拥有较多

金钱者,则通过“购买”方式来获取这些资源,使就业权力化、生产性资源权力化、自然资源私有化、公共产品私有化(或权力化),然后冠以“公平竞争”的幌子,使普通民众处在极低的起跑线上,普通民众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获得这些本来应该也有一份的资源,无法同“贵族们”竞争,一时很难摆脱困境。并且在法律和行为上,保护的是中上阶层人士(或者发达、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益),而屡受侵犯的是弱势群体(或者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益。

5.人类行为经济化(泛经济化)

现在,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经济化,包括我们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一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化为(简单化)生产与产出、需求与供给、消费与投资、货币与金融等简单的过程,这突出表现在迷信GDP、“消费拉动经济发展”、股市等虚拟经济市场繁荣、通过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发展、通过经济手段调控社会发展、过度重视第三产业轻视一二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市场化、人类所有行为商品化(我们的道德行为、伦理行为、文化行为等,甚至于“爱”)等等,甚至于一些霸权国家,为了夺取他国资源,假借“人权”、“反恐”等幌子,公然侵略他国,为他国寻找政治傀儡或经济傀儡,使战争经济化更加表面化。

二是科教市场化。教育市场化,造成教育高收费,形成了学校贵族化。科学研究市场化,以致于大家都不愿意投资没有收益的“纯科学”研究,研究人员又都转向有收益的领域。由于市场机制并非是全能的(权力寻租),“‘官’做得越大出文章越多,甚至‘创新’出每周一篇SCI论文或更高的记录”,“国家科学研究资源的分配”出现“‘小钱大审,大钱乱花’的局面”[13,14,15]。

三是文化商品化,造成媚俗、低级的垃圾文化充斥当今世界。这些垃圾文化,严重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大众整体素质下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各种畸形文化堂而皇之地冠上“食文化”、“茶文化”、“旅游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消费文化”、“企业文化”、“电子文化”、“网络文化”的帽子,严重地败坏了文化形象,在制造精神污染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资源;体育界频频暴露“黑幕”,演艺界时有丑闻披露;工商界不时陷入“假帐”等信用危机;政界则屡屡发生“某某门”和“蛀虫”落马事件;极端宗教组织和黑社会组织泛滥……。而也正是这些腐朽没落的垃圾文化,“创造”了文化事业的虚假繁荣,误导大众,诱导人们形成过度消费、过度消耗资源、产生大量生活垃圾和以个人为中心、缺少基本道德观念(尤其是社会公德)的、自私的、奢侈的生活观、人生观,甚至于产生消极颓废的世界观。当今经济的发达,除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来获取的外,同时也牺牲了文化,也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文化和健康来获得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笔者认为,现在应该是到了对当今文化现象进行反思的时候了。历史地看,这些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将会影响几代人。

当然,还不止这些。然而,人类这种“泛经济化”行为十分危险,它扭曲了人类正常的发展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加剧日益严重的“两个危机”,把人类引向自我毁灭的歧途。

6.设备大型化

现在,各种设备越做越大,大楼越建越高。然而,这些非必需的大型设备建成后,并未达到当初的设计效果,而且维护费用非常高,同时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

人们在热衷于各种设备大型化以显示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不知道是否还记得前不久发生的“9.11”与2005年“12.11”伦敦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引起的巨大灾难?!

7.城市化

人们总是热衷于城市化,尤其是城市的大型化,便于发展福利事业和公共事业。可是,在城市化的同时,高消耗、高污染、拥挤的交通、狭窄肮脏的街道、鸽子笼似的贫民窟、高失业、高犯罪等成了挥之不去恶魔,紧紧纠缠着我们的城市。除此之外,城市化还将大大降低人类抵御各种灾难的能力,在各种灾难来临时,人类的损失也更大,甚至于绝迹,古代一些城邦的突然消失,考古学就取得了这样的证明。

因此,笔者认为,城市化进程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乡村未必不好。象欧洲有些城市,其规模就不是很大,与其他地区的乡村规模相比,倒很相似。我们为什么不开展乡村现代化建设,将人口分散开来,减少环境、交通、社会、能源压力?现代化≠城市化,城市化≠大规模人群集居∨高楼大厦∨一平二直大广场∨工业化∨……,现代化关键是文化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我们对此应该重新认识,尤其是欠发达地区[16,17,18]。

三发展学刍论

发展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共同和谐繁荣的规律与方法的科学。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发展规律肯定有所差异,发展学在研究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这种差异,探索实现人类“幸福”的途径;发展学在开展研究时,既要进行宏观综合研究,还要开展微观细化研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发展学本身就是研究“发展”的科学,因此,发展学的理论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追求进步,及时批判修正错误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旧理论;发展学是探索追求人类幸福途径的科学,因此,发展学坚决反对一切反人类、反科学、反发展的行为[1]。

换句话说,发展学就是要用悲观者的眼光去寻找人类的缺点,寻找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些缺点和问题;然后,用乐观者的心态和行动方式,发扬我们人类的优点,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谋取人类的幸福。

(一)发展学史

在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还影响到如今;古代希腊人则赋予自然界以“灵魂”,天空的星体运行与人世变迁,都受同一“灵魂”支配。古人虽然对自然界顶礼膜拜,但也认识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人只有融入其中,才能共存受益。

在这时期,人类虽然受制于自然,但自然界对人类的回报大大多于对人类的损害。这是狩猎社会和简单农耕社会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很低,是自然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被自己一时战胜自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人们虽然同上帝决裂,却迷信上了科学,唯科学主义泛滥,“人类中心主义”和狭隘的“人本主义”统治了世界,“知识就是力量”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歪曲成了科学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利器,人就是自然万物的主宰。然而,好景不长,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我们对生我养我的自然界这个伟大母亲如此冷酷无情,自然界这个慈祥的母亲面对我们这群逆子,也只好痛下决心,教训一下我们,好让我们清醒,免受人类绝种的灭顶之灾。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

在这一时期,虽然人类品尝到了自己种下的“狂妄”苦果,于是,各种发展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经典社会发展论中的结构主义、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法兰克福学派等,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理论学派、依附论学派、世界体系论学派等,协调发展理论,以人的永续需要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但是由于地区利益与民族矛盾冲突等原因,仅仅孤立地从经济手段、环境生态手段和政治手段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22~25]。

表1 和谐发展与其它发展(经济)对照表

比较项目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自由经济自然经济

背景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生态危机贸易壁垒

社会形态和谐幸福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

基本关系社会关系,生态关系生态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人与社会和谐融入,团结协作不涉及互相竞争

互为对立

独立

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基本协调掠夺自然依赖

基本理论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

信息科学等

生态科学、

系统科学等

经济科学不完善

技术工具生态技术、数学、信息技术、

系统技术、社会学技术等

生态技术、

系统技术

经济手段

一般生产

技术

社会危机

与生态危机

解决只解决生态危机加剧不能本表引自参考文献[1]~[3]

表1 发展学主要理论简表

理论主要内容

1750 自由经济古典发展理论:自然法则。自为自在的、由简单到复杂地渐变。追求利润的增加。1850 殖民主义掌握(掠夺)资源,赶潮流,工业化。

1940 发展经济论技术化,工业化,追求经济增长。

1940 结构主义如何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促进政治独立,摆脱西方国家经济剥削,加强结构改革。

1950 现代化理论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政治和社会现代化。

1960 依附理论欠发达国家如何摆脱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控制,探索自身的发展之路。1970 替代发展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

1970 新马克思主义改变现有政治制度,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落后国家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1970 改良主义寻求根除影响绝大多数人口贫困的根源和非平等的政策,强调国家的干预。1980 人的发展能力建设,增加人选择的范围。

1980 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只存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存在周期性节律和长期性趋势。

1980 新自由主义平等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解决危机的办法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改革。

1990 后发展主义赋权(参与式发展)。

和谐发展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张国庆,1999)

2000 全球普世伦理优先权原则,让利原则,容忍原则(周海林,2004)

至此,人们认识到了,“发展”,不仅仅是人类自己本身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发展,而是人类与自然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发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发展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研究我们人类内部如何共同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荣。也就是说,发展学是研究我们人类的行为,如何与大自然合拍,人与人之间如何团结合作,探索人类幸福之道的科学。

发展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它的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在不同的时期,肯定有所不同。在目前,发展学应该重点研究“两个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研究产生“两个危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角度,对我们目前的所有行为进行更深层次反思,用“悲观”的眼光去研究“两个危机”,用乐观的态度探索解决“两个危机”的根本办法。

(三)发展学的学科基础

要研究我们人类自己,就要运用我们人类已有的所有知识,就是这样,我们也难免走弯路。也就是说,发展学研究,可以将问题模型化,进行研究,但是,在应用时,不能简单套用。因为,我们的人类、我们的自然界,远比我们建立的研究模型复杂得多。

1.人学基础

有人将人类本性划分为善恶两种,由此也就产生了两种绝对不同的学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有三种原恶:任性、懒惰、嫉妒,由此就会遇到三种原罪:暴力、诈骗、谎言,这三种原罪的外表社会性原包装就是权力、金钱、名望。性善论则认为,人具有三种原善(或者性恶论认为,人后天具有三种原精神追求):信仰、求知、仁爱[19,20,21]。

笔者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人后天表现出来的善恶,是受环境影响的,是后天获得的。有人反驳说,“自利”,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是“恶”。然而,笔者认为,“自利”并非不好,但须有个度。如果自利行为以个人为中心,那就是“恶”。如果是为了集体乃至全人类的永久利益,那么,你能说这种自利也是“恶”吗?当然,人学内容不会这么肤浅,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笔者在此不敢班门弄斧。

人不但在生理上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也可以称之为复杂的巨系统),在精神上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类社会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因此,发展学,就是要利用目前先进的人学研究成果,从宏观

上研究我们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巨系统,探索人类善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扬善抑恶,促进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发展。

2.经济学基础

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不只是生产与产出、需求与供给、消费与投资、货币与金融等过程,还有许多复杂的行为。人类的泛经济行为错在自己的观念,经济学没有错。目前,经济学十分成熟,拥有十分先进的经济分析技术,发展学应该吸收这些先进的分析手段,为研究分析人类的活动服务。

3.政治学基础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当然也是“政治动物”),发展学研究人类的活动,当然得使用社会学方法进行分析,尤其是政治学手段。在对人类活动进行政治学分析时,应该抛弃门户派别偏见,使用不同理论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分析,再在其中遴选正确或合理的结果。

4.生态学基础

目前,生态学也非常成熟,发展学甚至于可以直接使用其中的一些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活动展开研究分析。

5.数学基础

数学,是发展学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中,我们可以使用组合数学、模糊数学、图论等分析手段,来分析人类活动中的物质流、信息流等等,进行流技术分析,为人类活动探求合理方案提供依据。

6.其他学科基础

开展发展学研究,当然还需要借助伦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等学科手段和理论,甚至于还要借助物理学中的巧妙构思、基本原理或理论。

(四)发展学研究方法

1.发展学研究的自然科学方法

在这方面,自然科学家做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我们应用得太少。

对于发展学,我们就是要积极运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变进程,积极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分析其发展过程和预测发展方向,为科学决策服务。

表3 发展学研究方法简表

项目内容

背景社会危机,生态危机

理论基础生态学、社会学、系统学、数学、信息学等

理论核心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工作原理和谐发展

对象社会——生态系统

目标和谐共荣

技术手段生态技术、社会学技术、系统技术、信息技术等

再生循环通过生态链、产业循环(循环经济学)

产品生产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

生活方式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文化多样性多种文化并存,相互交融繁荣

生物多样性复杂,和谐

价值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

本表引自参考文献[3]~[8]

2.发展学研究的社会科学方法

在社会科学方面,关于人类的发展,学说林立,但是,这些学说大多数是割裂人类社会发展诸因子之

间的联系,过度简化其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不同的学说对同一因子、同一现象、同一过程的解释和预测大相径庭,与自然科学绝对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探索新的理论,开辟新的研究方法。

(1)哲学方法

西方哲学注重学科分割和细化研究,中国哲学则注重整体思考和把握总体变化进程,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博采二者之长,将二者结合起来。

哲学,就是研究人类如何进行科学地“思想”的科学,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研究人们世界观的科学,就是研究其他科学之间的共同的、具有普遍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提取其他科学最主要精华,再在其中提炼带有世界最普遍规律的“晶华”。

在研究世界时,我们要以正确的观点去认识科学和技术,同时不迷信科学技术,积极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认识世界,这个世界包括自然世界、我们人类自己本身的社会、思维和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人为割裂它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全方位地认识技术,不迷信技术,不滥用技术,不公开使用尚不成熟的技术,加强对人类和自然界有害技术的管理。作为科学的各学科而言,既要分割细化研究,也要综合研究,在研究中要及时相互吸收相互批判,博采众家之长。

在开展发展科学研究时,尤其是在应用发展科学上,要积极、及时、综合、有机地运用最新的所有科学成果,对各种有关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全方位论证,切忌为了论证顺利通过而只撮合几个正面意见的论证,扼杀反面论证意见,进行这样的片面的伪论证。

(2)经济学方法

现代的经济学,重点都放在“货币”上,都是将经济过程简化为货币问题。然而,我们人类的经济行为,还有许多与经济行为直接相关的情感、道德、法律、民主、权力等社会行为,它们是不能货币化的。遗憾的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同时,我们有时也将它们货币化了,造成一些本来可以不会产生的恶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和方法上寻找经济学新的突破口。笔者认为,这个新的突破口就是打破约束经济学发展的“货币化”旧框框,在数字化经济行为时,除了用“货币”来数字化外,还要引入资源、环境、社会秩序等因子,这样,就可以全面正确地反映人类的经济行为,深入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3)行政学方法

总结目前的行政学成果,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矛盾的事实存在:一般而言,简洁比较集权的政府行政效率较高,但是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容易滋生腐败;反之,弱化权力,权力分散的政府则比较廉洁,但是行政效率低下。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纠缠于政府是“划船”,还是“掌舵”,关键是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加强监督,及时改革。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合理分配政治资源,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有科技、教育、就业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维护弱者的权益,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

完善强化民主监督体系,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的行政模式和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及时果断地改革阻碍发展的行政模式、行政机构和政治体制,及时修改不合时宜的发展模式。

(4)法律与道德

现在,我们都在强调法律的作用,却弱化了道德的作用。从目前状况来看,尤其是国际法律,在强权国家手里,简直成了他们侵略他国的有力武器。

法律是针对“小人”制定的,君子需要道德自省。如果只强调法律的外在形式,而忽视道德的内在要求,失去诚、敬、信,法律只会成为禁锢人们灵魂的枷锁,唯有强制性,没有自觉性,没有积极性。法律只有在道德君子手里,才能发挥法律的作用。因此,行政公务人员,尤其是行政长官,在道德上,必须是个君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行使他手中的权力,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否则,道德“小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钻行政模式和政治体制的空子,法律和权力就成了他们玩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和欺压弱势群体的“有理”武器。

对于这一点,早在几千年的孔子就有很精彩的论证,尤其是他那高尚的人格品质,在逆境中坚定不移地践行和传播自己的理论学说,这一点,对今人来说,尤为重要(他的保守的一面例外)。孔子在当时就

认识到,由于世俗原因,“贤者未必得福禄,有福禄者未必贤”,并指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等等[21,22]。这些理论,对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由于福禄的功利性,现代社会,应该通过一定的机制,让恶者永不得福禄,以惩戒当代社会,警示后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的同时,更要注重“德治”:一方面,要加强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全民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选拔道德君子担任行政官员,让他们做到“内圣外王”,“正齐治平”。

(5)文化

实际上,文化行为,是一种公众行为,文化成果也是一种公共成果。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作者在吸收大众文化营养和历史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目前的“版权”、“专利”等做法,其实质都是将文化成果私有化、货币化,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刺激了垃圾文化的泛滥,以及象将艾滋病治疗药物、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事关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知识产品进行专利封锁这样的反人类行为,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为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不被少数“贵族”私有化,反对学阀作风,让广大普通民众都来接受这些优秀文化的“洗礼”,提高全民的素质,我们应该在保证社会安全和保护作者必要劳动的前提下,取消版权和专利封锁,反对知识及其产品私有化。

3.诸因子之间的联系

哲学方法是指导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前提;道德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完善的法律体系、清明的政治行政和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手段。

(五)发展学的学科建设

发展学的学科可以分为基础发展学、应用发展学和区域发展学。

基础发展学主要是研究发展学的基础理论,如发展学的思想研究(发展观等)、发展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先进理论、技术手段应用于发展学研究等等。

应用发展学主要是将发展学细化,运用不同的学科手段,开展发展学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实践,同时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系统化,总结成发展理论。如研究历史发展经验的历史发展学,运用数学手段研究发展学的数学发展学(分析发展学),运用经济学手段研究发展学和将发展学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学等等。

区域发展学则是从区域角度上去研究本区域发展问题,其实也应该属于应用发展学。区域发展学可以从案例分析入手,也可以从发展学试验(试验发展学)分析入手,寻求并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发展学的核心理论:和谐发展[1~8]

(一)“民心物体”

在个人自由主义日盛的今天,有些人可以为了自己个人私利,背叛兄弟朋友,反目成仇,何况素不相识的普通民众和他们自己认为与己关系不大的自然万物?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民胞物与”修改为“民心物体”,只有将广大民众都当成自己心脏一样,将自然万物当作自己身体一样,才能和谐地与人相处,才能和谐地与自然相处。

(二)和谐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中的构成“美”的各要素之间搭配协调得当。例如,“音乐的和谐美”,“这张画的颜色搭配的很和谐”。“发展”,是一门科学,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搞好发展,对于涉及发展的诸要素就要象艺术作品构成“美”的各要素一样,要搭配得当,各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因此,在选择修饰“发展”的形容词时选中了“和谐”这个词,也就是说,“和谐发展”,是人类在追求幸福道路上总结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学美”的艺术结晶。

(三)和谐发展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因此,和谐发展可以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

谐共荣。也就是说,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是生态健康,最高目标是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

1.资源共享

合理分配政治资源,完善民主监督体系,确保公民有均等的机会享有科技、教育、就业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公平有序竞争,及时消除产生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源。

2.适时协同

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并随时间推移,与时俱进,及时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激活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共同发展的合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3.按需生产

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双面双向需求,因地制宜,适时协同,准确运用分形、系统技术、运筹学、模糊数学、复杂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物质流、信息流、能源流、资金流等资源流图分析,求出较为合理的资源流图,在整体最优的前提下进行局部优化,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培育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发展高效适用的生态技术,诱导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富裕健康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从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并据此构建和平共进的国际秩序、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团结稳定奋进的社会环境。

4.和谐共荣

合理分配资源,实行公平竞争,大力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实现整体与局部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与自然共同繁荣。在社会方面,达到“人人有职,各尽其责,互敬互爱,个个幸福”的目标;在生态方面,达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目标。亦即: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人幸福。

这只是一种理想,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或者中国古人“小康”之上的“大同”社会。要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大家从不同方向,朝着共同目标,运用和谐的思想,采用和谐的方法,共同努力。

(四)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既然我们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我们的所有行为就应该对大自然负责,也就是对我们人类自己负责,更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就我们人类的行为而言,主要有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生产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生产行为而言,包括矿石资源开采加工、宇宙资源开发、水和大气资源开发、建筑活动、野生生物资源采集及加工、各种种植养殖活动及其加工活动,以及这些产品的运输活动等。生活活动是针对我们人类的消费行为而言,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婚姻等。我们的这些活动,既要有利于我们自己,又要有利于人类本身的发展,

不能侵害他人、后代的利益和大自然。也就是说,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这里的人,当然包括大自然。这可以总结为如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

按需生产:根据人类的合理需求,科学安排生产,消除恶性竞争,消除产品积压,尽量减少奢侈品生产。

清洁生产:从产品创意、设计开始,一直到产品的报废,都要将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考虑进去。也就是说,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生产、设备生产以及产品本身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产品消费结束后,报废的产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回收再利用,不会污染环境。与此同时,在上述所有环节中,尽量使用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包括“三废”)。

节约生产:从产品设计,到消费结束,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取较多的产品。同时,产品的寿命尽可能地长,包装等非产品物质尽可能地少。

快乐生产:或者叫舒适生产。所有的生产活动(包括各种管理活动)过程中,没有危害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存在。也就是说,生产环境舒适,人不是机器的奴隶;工作环境宽松,有竞争,但没有斗争;取消“三班倒”的非人道的(反人类的)生产方式,按照人的生物钟活动规律,设计生产工艺和流程。

快乐生产的实质就是人在生产活动中,要感到舒适,不要使人感到劳累或心力憔悴。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越来越被工作所累,许多人都被工作拖累成亚健康状态,甚至还有许多英才因此而英年早逝!

清洁生活:在物质上,除了搞好自己和周边的小环境(家庭、单位等)清洁卫生外,还要尽可能地少产生垃圾;在精神上,除了自己不生产有害的垃圾精神产品外,也不接受、传播那些精神垃圾。

勤俭生活: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工作和生活中,尽可能地节约所有资源。具体地说,就是要我们珍惜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负起应负的责任。珍惜身边所有一切,我们的食物,是无数生物献出自己的生命供我们口腹,我们的用具,同样如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她们。

“和谐”与“幸福”,是人类社会永久的追求目标,许多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乃至神学家等先辈们,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还为此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是他们孕育了“发展学”与“和谐发展”理论。“发展学”与“和谐发展”理论在“科学、民主、法治”时代正式诞生,乃是“两个危机”凸现催生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瓜熟蒂落的“收获”。

五中国和谐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方面的论述繁多,笔者在此只就几个热点问题,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公共资源问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进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当中,有不少人通过一定的手段,获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行政资源)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属于公共资源,这样,他们当中有的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源,向一些弱势群体进行直接剥削,或者将危害生态环境的企业转向不发达地区,进行生态剥削。另外,还有少数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行政资源,玩弄权术,谋取私利,进行间接的剥削。

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政府要加强公共资源管理,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教育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育问题,主要突出表现为教育贵族化。这一问题,是由泛经济化造成的。

“开化民智,强健民体”是我国古代君主主要任务,在当代,则应该落在教育工作者的肩上。然而,目前的教育高收费、为考试而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教育高收费,

以费养教,是西方部分国家的教育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宜采用。应试教育,是受我国传统读书入仕的影响,是封建糟粕,早就应该摒弃。

为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可以从两个渠道获得,一是取消所有部门收费,这样就相对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这增加的部分,应该用于教育;例外一个渠道就是缩减行政支出,尤其是“吃喝”等消费性行政支出,据有关专业人士估算,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于教育,则绰绰有余。

对于教育模式,应该取消高考,彻底消除高考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具体做法就是实行全程义务教育:7—12岁接受小学教育,13—18岁接受中学教育,19—21岁接受专科教育,21岁以后根据各自能力和意愿选择就业或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其中专科教育阶段服兵役,接受军事训练,培养爱国和集体团结协作精神,并为社会提供义务劳动,其收益用来弥补自己接受教育的国家财政支出。这样,既提高了全民素质,又减轻了国家和家庭的教育负担,防止教育致贫,从而实现平等教育,公平就业。

改革政治课教育。目前的政治课教育,僵化了学子的头脑,应该尽快抛弃,将僵化的政治课教育替换为社会学常识教育、德育教育、生态学常识教育。在本科教育阶段,不再应该是以传授学业知识为主,而是传授给学生批判地学习学业的能力。成人就业后,还要定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成人教育,进行知识更新。

加强“四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人格健康的优秀人才。而目前,在道德建设方面,除了政府忽视道德教育外,更严重的是,许多家庭为了使自己的孩子“适应”社会,对孩子进行反道德、反社会教育;在家庭夫妻矛盾处理上,本来很小的矛盾,由于双方父母的不当介入和诱导,将微小的矛盾放大到很大,严重的导致家庭破裂(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三)法律问题

近几年,我国法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刑法问题

在刑法上,主要表现在有些罪行量刑不平等。例如,贪污罪,相对于制造假币、假票证等罪行,量刑就显得很轻。就犯罪动机和犯罪造成的后果而言,贪污罪犯的犯罪动机更为恶劣,其后果更为严重,影响更为败坏,因此,贪污罪犯更应该严惩。

制造有毒食品、伪劣药品的犯罪、环境犯罪、生产安全犯罪,如果致死人命或伤残的,其犯罪动机和后果也比故意杀人罪更为严重、涉及面更大、影响时间更长,在刑法上,对这些犯罪处罚也显得很轻。

也正是这种原因,腐败分子心存侥幸,腐败现象一时难以根治;也正是这种原因,假药和有毒食品屡禁不绝;也正是这种原因,地方政府为了GDP可以对环境污染和生产安全隐患置之不闻,导致我国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罪行的量刑要进行适当调整。

2.行政法问题

目前,好多的行政法规,尤其是一些部门行政法规,由于受到强调管理轻视服务的错误价值取向影响,其中普遍存在行政权力与责任不对等问题,对普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作了详细的规定,而对普通公民的权力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责任义务很少做出规定,尤其是对缺位、越位等问题很少有规定,这就造成了目前的行政执法混乱的问题,各部门制定法律和执法时,都是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为了“钱”。

在行政法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执法问题。由于我国国情限制,我国的企业不宜拥有行政执法权,他们一旦拥有执法权,往往就会造成行政垄断,或者侵犯消费者权力。

在今后行政法修改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几点。

此外,为避免行政法成为部门保护或谋取私利的法律,我们要加快行政法典建设进程,在进行行政法制订或修改时,不能再由部门自己制定和修改,而应该交给人大、社会或相关的行业,公开进行讨论修改制订。

3.执法问题

目前,由于以罚代法、以权代法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对普通民众执法普遍偏严,对特殊阶层人士违法处罚普遍偏轻,甚至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例如,在地方惩腐肃贪和打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要不,一些贪官要是早期就被及时处罚,就不会造就那些巨贪;那些造假者要是及时查处,我国前几年就

不会伪劣产品泛滥了。

在执法问题上,关键还是大家常说的四个字,“执法必严”,再加上对犯罪分子要“打早打了”。

4.违宪问题

这个问题最近大家炒得很热,全国人大也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违宪问题还是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为妥,违宪监督由人大执行,对于政府或行政官员违宪,应该由人大或检察部门提起公诉。

5.法律平等问题

上述几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平等问题。中国目前的法律,好多都是不太平等的,实在算不上一个良法。主要表现在:

(1)中国许多法律的制订,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子“霸”气,这股“霸”气全都是针对普通平民的。例如,如果将上面所说的刑法问题扯平,那么,那样的刑法显然对上层人士尤其是特权阶层是不利的,这也是特权阶层所不希望看到的。

(2)中国的绝大部分行政法(尤其是那些带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都是各部门自己制订,明曰为民,实际就是保护自己部门的私利,毫无公平可言。

(3)中国法律(包括各种政策)上,最不平等的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首先,农民的选举权明显不如城里人;其次,各种惠农政策,打着农民的旗号,最终受益的却是各个涉农部门;再次,城里人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和优惠政策,使用各种公共实施,农民则不行,如果要享受或使用,则需要“公仆”们同意,并要交纳高昂的费用。二是贫困阶层,国家的各种帮扶政策,最终受益的却是那些帮扶单位。三是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在各种法律法规(包括各种红头文件)上,表现明显不平等,事业编制受到严重歧视;此外,在领导岗位与非领导岗位上,也明显表现不平等,非领导岗位受到歧视。

(4)执法上,一个良法,在一些执法人手中,也成了一种谋取私利的工具,良法也蜕变成了恶法。尽管这方面批评最多,但这种现象仍很普遍。

中国的法律平等问题还不止这些。究其产生根源,主要还是参与法律法规(含各种政策性文件)制订者都是特权阶层,普通平民无法参与中国的法律制定。在特权阶层与平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中国的法律保护特权阶层的利益,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人事制度

在人事制度上,目前主要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党政分家问题,二是工作方法问题。

1.工作方法

我们的不少地方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实行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主要表现在不愿意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他们就是偶尔出去看一下,也都是事前打招呼,警车开道,前呼后拥,根本接触不了实际,更不能了解实际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热衷于听好听的汇报,热衷于做无聊的数字游戏和文字游戏。他们就是偶尔发现了一些问题,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就是用模式化的官僚语言、很客气地、隔靴搔痒地讲一下。还有些人则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中不能自拔,或者时刻为了“位子”而勾心斗角,至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则是他们主席台上用于发言的,或者在酒桌上、在背后用于取笑埋头苦干的同行。

这些少数人,严重地败坏了我们政府的形象,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违法者从严查处,违纪者永不录用。

2.党政分家

现在,在行政和人事管理上,党政各有一套人马,不但造成行政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造成行政效率不高,决策欠科学,滋生官僚腐败等等。

在目前的政治体制上,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政分家,就是要做到:党这一块,只管党务和政治方向,其他所有事务交给政府去处理。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党务机构只保留组织部管理党员,各行政机关内的书记只监督政务执行情况,不再插手政务。同时规定行政官员、公检法、军队人员不得进入行政机关党委、人大、政协任职或兼职,也不得在上述机构内互相兼职或任职。行政机关和事业主要官员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不再由组织部考察任命;所有党政机关普通人员,一律通过公开招聘任职。行政机关和事业机关进行简并,简并后的行政事业机关只执行行政事务管理职能,不再插手经济事务;人大只执行法律法规监督和行政官员选举任命职能;政协负责重大事项考察和政务监督职能。

(五)监督问题

就监督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

(1)法律监督无力,纪律监察成了不少违法官员的避风港。司法机关在进行法律监督时,往往受到横向干扰,法律监督无法执行,最终只是进行简单的违纪处理。

解决方法:实行司法独立,同时精简目前的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成立综合监察机构和综合行政执法机关,采取垂直领导,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主要工作人员任满一届后,立即进行异地换任,不得连任两届。司法机关、监察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内工作人员如果违规违纪违法,或者出现不作为、缺位越位、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现象,一律予以辞退,永不录用。

(2)由于多种原因,新闻监督“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新闻监督效果不甚理想。这关键是要靠我们新闻人的进一步努力,坚决同干预新闻自由的领导作斗争,提高新闻监督力度。

(3)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外,所有政务应该完全公开透明,尤其是有关公共政策制定、公益事业建设、审计、财政预算等,定期或不定期向公众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

(六)弱势群体问题

1.农民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民地位最低。一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价格自己不能决定,而是受到粮食部门的操纵,国家制定的各种惠农政策,最终受益的是粮食部门和农业部门,农民并没有受益。二是农民本身的各种权利随时可能受到地方行政机关的侵害,例如少数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进行的各种政绩工程,首先受到侵害的就是农民,尤其是一些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剥夺了农民的土地,使农民一夜之间成了无依无靠的无业“游民”;有些行政机关进行行政执法时,由于越位或缺位,受害的又是农民。三是农民外出打工时,处处受到歧视,他们微薄的打工收入,都是牺牲自己的健康权(恶劣的工作环境)、生命权(危险的工作环境)、性爱权(长期性隔离、卖淫)等正当的权利来换取的,就是这点血汗钱,还要克扣或拖欠。四是农民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建设贡献着,却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各种社会福利,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权、就业权。五是选举权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现行《选举法》严重歧视农民,侵犯了农民平等选举权,“《选举法》中农村和城市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不平等规定,也使得选举权的平等原则让人诟病。[26]”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中国的许多政策,屡屡侵害农民利益。

这些问题,好多都是历史性问题,一下子解决当然很困难。但是有些问题,只要我们进行一下换位思考,便可以得到解决。

2.下岗工人

对于下岗工人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给他们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3.其他弱势群体

主要是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和家庭遭到变故致贫人员,我国在这方面出台了不少法律规章,但是由于财力原因,有些还难以完全落实到位。这就一方面要求全社会都来关爱他们,另一方面则要及时强制公开透明各种基金财务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七)发展观问题

1.权力观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权力观影响较深,错误地将权力与权利等同起来,甚至于拥有权力后,则只享受其中的“利”,而不行使其中更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以至于滋生腐败。其实,权力≠权利,在权力中,更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西学与中学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文物专家在谈文物保护问题,他说,西方学者批评中国修复长城,他为中国人错误的文物保护观感到脸红。这不知道是我听错了,还是他说错了,但至少我不赞同他的观点——要不是中国古代众多能工巧匠的精心维护,我国能留下这么多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吗?!尤其是一些易损文物,之所以能经历千百年风雨仍然灿灿生辉,不都是通过特殊手段修复而保管到如今的吗?当然,话又说回来,文物的修复,要针对不同文物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那些一经修复就失去文物价值的,当然不宜修复;而对于像长城这样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文物,就必须及时地进行保持原样的修复,否则,一经损毁,其精神损失无法估算。

我之所以罗里罗嗦说这么多“文物”,就是说,现在,有许多人一看到西方东西,也不管正确与否,都把它奉为至尊宝典,嘲笑自己国家优秀的东西。现在的大量事实证明,在发展科学上,西方简化和割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我们古代儒家经典在这方面却有许多正确的内容。然而,我们当中也还有这样一些人,将西方的东西批判得一无是处,这当然也不对。

我们的古人,对中西学问题,早就作了很深的探讨研究。我这里借用张之洞的话说,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然,这里只是借用,如今的中西之学,与张之洞时代已经大不相同了。我的意思是说,要用现代科学的思想,来规范我们人类自己的行为,运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为我们人类谋取永久的幸福。

3.经济与生态

现在有不少的地方领导普遍存在“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是国务院总理考虑的问题,我们考虑的是财政收入问题,也就是吃饭问题”这种极度错误、危害国家和人民的观点。

其实,他们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政绩:一个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几个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却牺牲了更多普通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显然与他们自己所说的“吃饭”目的相悖。而其真实的目的却是这些企业可以创造GDP,可以在他们的任期内很快地显示政绩,有利于升迁,是错误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在作怪。

4.社会科学研究滞后

社会科学工作者不能跟在政策后面跑,要有超前研究意识,拿出超前的研究成果,当好政府的参谋,积极为政府制定政策献计献策。

(八)道德问题

在新闻媒体上,曾先后曝光这么三件事:欠钱还债,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普通百姓拥有最起码的道德常识,然而却有这么一个县长,面对摄像机镜头,对县政府有钱购买高级轿车,却拒不偿还县政府欠下的巨额汽车维修费振振有词——这样的人连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都不具备,显然不能担任县长。前不久,某地一个乡政府,为了政绩负债修公路,八、九年过去了,欠了二十几万农民工工资不付,却去买两辆高级轿车。还有一件事,一个纸厂的污染,造成下游几个县的渔业绝产、种植业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群众健康严重受害,其损失无法估算,而这个市长却说这个纸厂解决了两百多人就业,上交了百万元利税。这显然不是这位市长不会进行这么简单的数字大小比较,而是被恶性膨胀的权力欲扭曲了他的政绩观,这样的人也是不能胜任市长之职的。当然,还有那些被拉下马的巨贪,他是不可能在一日之间贪了那么多的钱,在他贪污小钱的时候,也不会没有人发现,如果及时刹车,既不会使他丢命,也避免了国家的巨大损失。

从上面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道德建设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尤其是国家公务员的道德建设。一个地方领导,除了担负地方发展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肩负道德示范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在当地影响极大,对当地普通民众的道德建设有着潜移默化作用。因此,我们在加大学生道德教育、加大普通公民的“四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行政官员的道德建设力度,在遴选行政官员的时候,将道德放在首位,将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获得的知识与工作能力放在第二位,对一些道德败坏的官员,坚决予以打击。让那些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君子”走上领导岗位。

(九)政治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民主范围,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民情,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社会矛盾,帮助我们勇于面对矛盾(而目前,都只有一个声音,成绩,成绩,一片高歌成绩……),以便于我们及时找到更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更快更好地解决矛盾。扩大民主范围,首先是要允许反对派存在,鼓励他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这种不同的声音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反对派”(包括“反共”的声音)的声音,尤其是要正确区分“反共”与“反华”的言论,对于“反共”言论,正确的,我们要认真吸取,对有出入的,要引以为戒,并予以耐心说明解释,甚至可以公开讨论。对于“反华”言论,我们要认真分析(切忌将“反共”言论扩大化而划入“反华”言论,混淆二者之间的重大本质区别),找出其中“反民族”的“汉奸”根源,公开予以批判,揭露其“汉奸”本质。

参考文献

[1]张国庆.和谐的学问:发展学[J/OL],学说连线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htm/xssy/xkjs/2006-01-23 -19656.htm,2006年1月23日

[2]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199 9年1月18日;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1999年1月18日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EB/OL].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bbs/dispbbs.asp?boardID=5&ID=1299,2000年2月28日;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975&Froum_ID=13,2000年2月28日

[4]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20 01年1月8日

[5]张国庆.我的发展观:和谐发展——兼议发展科学[J/OL],学说连线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htm/sxgc/ sxhh/2004-09-14-17303.htm

[6]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7]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8]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年1月19日:第1版

[9]蒋正华.人口、发展与生态健康[C],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

[10]王如松.生态健康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调理方法[C],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北京,气象出版社,20 05:16

[11]张国庆.反知识私有化倡议书[J/OL], 和谐学刊,2005,1(2),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xia oshu1.asp?id=69175, 2005年7月1日

[12]张国庆.为中国教育事业呼与号[J/OL], 和谐学刊,2005,1(3), 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 xiaoshu1.asp?id=77699, 2005年10月1日

[13]刘绪义.纯科学的地位在中国何以确立[J],科技导报,2006,24(1):84~86

[14]曾伟奇等.应尊重纯科学应有的地位[J],科技导报,2006,24(1):88~90

[15]张国庆.导言[J/OL], 和谐学刊,2005,1(3), 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xiaoshu1.asp?id= 181095, 2006年1月1日

[16]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绿色中国,2005,6:55~57

[17]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学说连线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20 05年2月3日

[18]张国庆.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学说连线https://www.doczj.com/doc/f69822736.html,/htm/jjlc/hgjj/2005-10-20-19 311.htm,2005年10月20日

[19]赵敦华.西方人学观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83~490

[20]李中华.中国人学思想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1~96

[21]黎鸣.西方哲学死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322

[22]谢承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渊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0~230

[23]姜广辉.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24~157

[24]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65~676

[25]李小云.普通发展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137

[26]周其明.对中国《选举法》2004年新修改的批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12(92):66~73

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 246300;)

[摘要]本文论述了文化、生态文化和森林文化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森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

就建设和谐的中国森林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森林文化;发展学;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32,G0,S7

[文献标识码] A

Culture,Ec-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ord Forest Culture in China

ZHANG Guo-qing

(Forestry Bureau of Qianshan County Qianshan,Anhui 246300,China)

Abstract: This text discussed the basic theories of culture, ec-culture and forest culture.and then analyzing the our country fore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existent problem, and put forward own view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Chinese Concord forest culture.

Key Word:culture;ec-culture;forest culture; developolog;concord-development

CLC Numbers:B832,G0,S7

Document Code:A

1.文化、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1.1文化culture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其实,文化是社会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1.1.1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

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

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1.1.2文化的要素

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

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

织的规章制度等。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

1.1.3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1.1.4文化模式cultural pattern

文化模式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集丛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个部分: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

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1.1.5文化功能cultural function

在文化功能结构上,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其中,精神层次是主要的,直接与行为、制度相关。文化对个人(个体)、团体(群体)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所起的作用,有时也称文化价值。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团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以上3个层面的功能是互相联系的。

1.2生态文化ec-culture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活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

从广义来看,生态文化就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社会-人-环境”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生态文化是指社会的生态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也就是说,生态文化,就是有关“生态”的文化。

1.2.1生态危机催生生态文化

从历史到今天,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然进行了过多的掠夺,而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应该看到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考虑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不断破坏人类自己的生活基础,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世界性环境退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经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生态化理论的形成,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色彩。

当今环境问题进入了政治结构,政治不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处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影响不安定的重要因素。由于这种新的政治结构,正在影响社会的结构,并影响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为此运用生态学的观点,通过建立新的结构,来解决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形成现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并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

1.2.2生态文化系统结构

生态文化系统的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与自然环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学技术,它与自然环境强相关;其次是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最远的是价值观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显示出弱相关,它是通过经济体制、社会组织等中间变量来实现的。反过来看,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最直接的是价值观念,即风俗、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文化,二者表现出强相关;其次是社会组织、经济体制及科学技术;最远的是自

然环境,它对人类的影响主要通过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一类中间变量来实现。

图1

1.3生态美学ec-esthetics

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美学是人类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它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和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把审视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上。因此,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生态美就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

生态美学一方面要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和考察,研究人与自然的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美学还要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从人与现实审美关系这个角度,去审视、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美学问题,去发现、研究、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1.4生态文明ec-civilization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按照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与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1.4.1生态文明的外延

生态文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巨系统,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文明:物质文明,即物质层面的;精神文明,即思想观念层面的,包括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等;政治文明,即清明的政治,包括社会政治体制、法律体系、社会结构、科学文化技术结构、经济结构等等。

1.4.2生态文明观ec-civilization view

生态文明观是关于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相互有机联系的总的科学观点,以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科学方法,是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的总和,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与道德伦理规范。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方法论、生态文明精神以及生态道德伦理伦理观和行为规范准则等方面。

1.4.3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全民在普及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自觉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原理,运用和谐发展理论,不断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共同和谐繁荣,共同进步。

1.4.4生态文明目标

在近期,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是运用和谐发展原理,尽快实现生态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远期目标是实现生态与社会系统的和谐共荣。

要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以普及和谐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推进政治清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恒久中心任务。[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