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南大学《生物信息学》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生物信息学》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生物信息学》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生物信息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生物信息学

学号:

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实验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

[实验目的]

掌握蛋白质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分析的一些工具,了解与蛋白质功能分析相关的数据库,如: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DB结构数据库等。

[实验原理]

现有的蛋白质功能分析工具和平台都是根据已知的蛋白质结构进行诠释分析、总结结构规律建立参考数据库,并以此作为预测未知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依据。

[实验内容]

1、熟悉与蛋白质分析相关的数据库资源,如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DB

结构数据库、PROSITE

2、利用PredictProtein对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

3、利用swiss-model对蛋白质序列进行三维结构预测

[实验步骤]

1、首先我们选取几段蛋白质序列

序列的格式为FASTA格式,FASTA是一种基于文本用于表示核苷酸序列或氨基酸序列的格式。在这种格式中碱基对或氨基酸用单个字母来编码,且允许在序列前添加序列名及注释,如下图所示。

然后我们将准备好的氨基酸序列复制到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710351128.html,/

点击predictprotein等待几分钟即可得到相应的结果

下图为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图

下图是关于这个蛋白质的基础组成和基本的蛋白质概述

然后我们将氨基酸序列复制到

https://www.doczj.com/doc/f710351128.html,/interactive

点击build model即可得到三维结构

三维结构为

刀具的认识实验报告

刀具认识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 1.了解常用刀具的结构型式 2.掌握常用刀具切削部分构成要素 3.掌握普通外圆车刀标注角度及测量方法 二. 实验要求 : 1.熟悉实验台摆设的刀具类型、用途; 2.掌握其中两把刀具的切削部分构成要素; 3.画出普通外圆车刀轴側投影图; 4.画出普通外圆车刀在正交平面参考系中刀具标注角度。 三. 实验报告内容:(按要求填写标准报告纸) : 1、指出所见车刀、铣刀的类型及还看见了哪些刀具 2、指出所见车刀、钻头两把刀具的切削部分构成要素 3、画出普通外圆车刀轴側投影图 4、标出普通外圆车刀在正交平面参考系中刀具角度:外圆车刀的几何参数如下:γO=15°、αO=6°、κr=45°、κr′=10°、λs=-5°的外圆车刀。

~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刀具认识实验 内容: 一. 实验目的 : 1.了解常用刀具的结构型式 2.掌握常用刀具切削部分构成要素 3.掌握普通外圆车刀标注角度及测量方法 二. 实验要求 : 1.熟悉实验台摆设的刀具类型、用途; 2.掌握其中两把刀具的切削部分构成要素; ! 3.画出普通外圆车刀轴側投影图; 4.画出普通外圆车刀在正交平面参考系中刀具标注角度。 三. 回答问题 1、指出所见车刀、铣刀的类型及还看见了哪些刀具 答:1)车刀: 按用途分类 外圆车刀、内孔车刀、端面车刀、切断车刀、螺纹车刀。 按结构分类 整体车刀、焊接车刀、焊接装配车刀、机夹车刀、可转位车刀、成型车刀等。 2)铣刀:圆柱铣刀、三面刃铣刀、锯片铣刀、模数铣刀、单角铣刀、双角铣刀、凸圆弧铣刀、凹圆弧铣刀、 3)钻头:麻花钻、中心钻、 ) 4)螺纹刀具:丝锥,板牙,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截图完整)

中南大学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数字基带信号 1、实验名称 数字基带信号 2、实验目的 (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 3 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 3 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 3 (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3、实验内容 (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HDB 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 3 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 3 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 3 、AMI译码输出波形。 4、基本原理(简写) 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和HDB 3 编译码模块。 1、数字信源 本模块是整个实验系统的发终端,模块内部只使用+5V电压,其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1-3所示(见附录)。本单元产生NRZ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170.5KB,帧结构如图1-2所示。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定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此NRZ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实验电路中数据码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帧同步码及无定义位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发光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码,熄状态表示0码。 本模块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 CLK 晶振信号测试点 ? BS-OUT 信源位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2个) ? FS 信源帧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 ? NRZ-OUT(AK) NRZ信号(绝对码)输出点/测试点(4个) 图1-1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 ?晶振CRY:晶体;U1:反相器7404 ?分频器U2:计数器74161;U3:计数器74193;U4:计数器40160 ?并行码产生器K1、K2、K3:8位手动开关,从左到右依次与帧同步码、数

SOPC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基于 NIOS 的 μCOS-II 实验

FPGA-CPLD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报告题目:基于NIOS的μC/OS-II实验 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时间:2013-7-15~2013-7-20

一、摘要 本实验项目使用Quartus II、SOPC Builder和Nios II EDS从零开始构建一个能够在DE2-115实验平台上运行的μC/OS-II操作系统的Nios II系统。初学者可以借此范例熟悉Quartus II、SOPC Builder、Nios II EDS的使用,并且了解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关键词:SOPC Builder Nios II DE2Nios II EDS 二、设计要求 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基于Nios II的μC/OS-II应用实验系统(也可以认为是一个Nios II+μC/OS-II的应用框架)具有以下一些作用。 (1)读者可以借助SOPC Builder工具自行对Nios II软核处理器进行配置。 (2)很多范例都是纯硬件的VHDL代码,需要自行从零开始建立Nios II 系统,不能够直接使用Altera公司已经建立好的Nios II系统。 (3)DE2-115并非Altera公司原创的开发板,而是友晶科技ODM的电路板,很多外围设备都与Altera提供的电路板不一样,所以很多Altera手册中范例都无法执行,必须要有自己从硬件到软件建立系统的能力,将来才有办法将Altera 提供的范例移植到DE2-115上执行并做到最佳化。 三、设计内容” 1、SOPC Builder硬件建立 SOPC Builder是在Quartus II里的SOPC Builder进行的,先建立工程在SOPC Builder里添加硬件,包括CPU,PLL,onchip_memory,SSRAM,SDRAM Tristate Bridge,Flash,JTAG UART,UART,Timer System ID 2、Quartus II硬件处理 硬件会自动建立一个顶层模块,通过建一个原理图来对对应的硬件进行输入输出的添加,再锁定引脚,编译工程,硬件下载。 3、Nios II DE2嵌入软件编写 在Nios II里建立工程,选择相应的模块,编写需要嵌入的软件,添加缺少的头文件对应的宏定义,编译工程,进行软件下载,在观察结果。 四、设计步骤 1、打开Quartus II新建工程

刀具,切削力实验报告

实验目录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实验二、(1)车削力的测定及经验公式的建立。 (2)用切削力动态测量显示系统和YDC-III89型压电式车削测力仪测量三向车削力。 附录:切削力动态测量显示系统和YDC-III89型压电式车削测力仪使用说明书。 实验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学生必须预习实验指导书和教材(包括课堂笔记)上有关内容。 二、进人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女同学带工作帽)。不得擅自开动机床或搬动其它设 备手柄等。 三、使用与操作仪器要细心,损坏者按学校规定进行赔偿。 四、实验做完之后,应及时清理切屑,擦净机床,整理收拾工具仪器等。 五、实验完后应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认真填写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六、实验缺课或不及格者,取消参加考试资格。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车刀角度,学会一般车刀角度基准面的确定及角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不同参考系内车刀角度的换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工具和仪器。 1.车刀量角台(三种型式)。 量角台的构造如图1—1。(1)台座、(2)立柱、(3)指度片、(4)刻度板、(5)螺钉、(6)夹固螺钉、(7)定位块。 2.各种车刀模型。 A型量γ0 、α0、αo·B型量λs C型量K r、K 图1—1车刀量角台 三、实验内容 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 用车刀量角台测量外园车刀的γ0 、α0 、λs 、K r、K r·、αo·等角。 (a)量前角:如图1-2,将车刀放置在台座上,调整刻度板4和指度片3使指度片的B边位于车刀主剖面内并与前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上读出γ0。如 果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则可测得γf或γp 。 (b)量后角:如图1-3,调整刻度板和指度片使指度片A边位于主剖面内,并与后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可测得α0。同理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内可测得αf或αp。调整刻度片位于副剖面内,可测得αo〃。 (c)量刃倾角:如图1-4,调整指度片使之位于切削平面内并使其测量边与主切削刃贴合,则由刻度板读出λs。 (d)量主偏角、副偏角:如图1-5,将车刀刀杆靠紧定位块.调整刻度板的指度片,使指度片测量边分别与主、副切削刃贴合,由刻度板读出K r和K r〃。

刀具实验报告 1车刀,2质量实验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实验报告书 班级 姓名 学号 机械工程系

实验一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一、课程名称: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 二、实验名称: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 三、实验设备:车刀量角仪;车刀模型 四、实验目的: 1.了解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车刀主要几何参数的测量方法; 3.加深对有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了解车刀几何角度在切削过程中的作用。 五、实验内容: 1.熟悉和调整车刀量角仪; 2.测量45°弯头外圆车刀、90°车刀、直头外圆车刀、螺纹车刀的六个主要几何角度。 (任选二到三种车刀测量) 六、实验报告: 1.任选一种刀具,画图标注刀具正交面内的前角γ0、后角α0、副后角α0’、主偏角κr、 副偏角κr′和刃倾角λs。

2.车刀量角仪型号: 3.车刀几何角度实测记录 被测车刀 前角γo(°)后角αo(°) 副后角αo’ (°) 主偏角κr (°) 副偏角κr′ (°) 刃倾角λs (°)正交平面法平面正交平面法平面副正交平面基面基面切削平面 七、思考题: 1.45°弯头外圆车刀车外圆和端面时,主、副切削刃分别在什么位置,画图示意(要求示意工件、刀具,指出进给运动方向、已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 2.为什么在车刀的工作图上不标注副前角?

3.车刀按结构分常见类型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4.用车刀正交平面、法平面角度换算公式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车刀主要几何参数的测量方法; 3.加深对有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了解车刀几何角度在切削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设备 车刀量角仪 ;车刀模型 三、实验装置和实验原理 (一)车刀量角仪的结构及特性 本仪器用于测量各种车刀的正交平面参考系、法平面参考系和假定工作平面、背平面参考系的几何角度。其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1、 盘形工作台 2、 矩形工作台 2a 矩形工作台指针 2c 固紧螺钉 2b 滑动刀台 2d 被量刀具 3、 主量角器 3a 量刀板与指针 3b 升降螺母 4、 副量角器 1 2 3 4 2a 2b 2c 2d 3a 3b 4a 4b 5a 5b 5c 5 4c

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姓名: 学号: 评分: 教师签字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习友宝 实验地点:331 实验时间:(5—8周)周一5,6,7,8节 一、实验室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 二、实验项目名称:基于单片机的多任务的控制系统的实现 三、实验学时:16 四、实验目的与任务: 1、熟悉系统设计与实现原理 2、掌握KEIL C51的基本使用方法 3、熟悉SMART SOPC实验箱的应用 4、连接电路,编程调试,实现各部分的功能 5、完成系统软件的编写与调试 五、实验器材 1、PC机一台 2、SMART SOPC实验箱一套 六、实验原理、步骤及内容 (一)试验要求(以课件要求为准) 基本要求: (1)程序运行后,在8位数码管上显示自己的班级学号(后8位),如2902002001,显示为“02002001”。 (2)定义5个按键(key1、key2、key3、key4、key5)作为功能选择键。每次按下key2时,为“秒表计时器”(定时中断实现),显示从“00.00.00.00”开始,即00时00分00秒00(1/100秒,即10ms)。当按下key1时,返回到显示

班级学号;按下其他功能键时,进入其他功能。 (3)按下key3键时,基于TLC549 A/D转换器进行电压测量(输入电压来自电位器,调节范围0~2.49V,单位:V),并将电压值显示在8位数码管的后3位。 (4)在上面(3)要求基础上,调节电位器,若输入电压超过2.00V,则声光报警,即用发光二极管指示灯(如LED1)闪烁(亮0.5s、灭0.5s);蜂鸣器响(用500Hz方波驱动);若输入电压低于2.00V后,则撤销声光报警。 扩展要求: (5)按下key4键,基于LM75A数字温度传感器,完成温度的测量,显示温度值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整数部分最高位为零时不显示出来(高位零消影)。 (6)按下key5键,完成基于直流电机的转速测量。 (7)对电压测量值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去除尖峰干扰的平均滤波:每12个测量值数据为一组,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的10个测量值进行算术平均后,作为显示值。 (8)将班级学号、开机时间(时:分:秒)、电压值、温度值、转速等同时在LCD液晶显示屏上进行显示。 (二)实验内容 硬件设计 (原理框图)

《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实验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实验室

注意事项 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上实验课前必须按指导书作好预习及准备工作。 (2)除了必要的书籍和文具外,其他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 (3)进入实验室后,应保持室内安静和整洁。不准打闹、乱扔纸屑和随地吐 痰。 (4)凡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均不得使用或触摸。 (5)做实验时应按指导细心操作。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不得自行拆修或安装软件。 (6)爱护国家财产,实验完毕应将实验仪器整理好,如损坏仪器,按有关规 定处理。 实验结束后,需在三日内上交实验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向老师说明原因!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械制造实验室

实验1切削力测量 1.1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切削测力仪的工作原理及测力方法。 (2)掌握切削深度、进给量对车削力的影响规律。 (3)掌握有关软件的应用。 1.2实验内容 (1)测力仪标定。 (2)切削速度、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测量不同的切削深度下车削力的大小。 (3)切削速度、切削深度一定的情况下,测量不同的进给量下车削力的大小。 1.3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 CA6140车床一台 Kistler测力仪一台 计算机系统(数据分析软件)一台 1.4实验数据处理 初始条件: D=mm n=rpm ν=m/min a p=mm 1实验数据记录 记录ν、a p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测得的切削力(如下图)。 表1.1:ν、a p一定的条件下,f对切削力的影响 序号f F x(N)F y(N)F z(N) 1 2 3 4 5 1

中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报告机类

机械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类) 中南大学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8月 目录 训练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1) 实验二动平衡实验 (3) 实验三速度波动调节实验 (4) 实验四机构创意组合实验 (5) 实验五平面机构创新设计及运动测试分析实验 (6) 实验六螺栓联接静动态实验 (7) 实验七螺旋传动效率实验 (8) 实验八带传动实验 (9) 实验九液体动压轴承实验 (10) 实验十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12) 实验十一滚动轴承综合性能测试分析实验 (13) 实验十二机械传动设计及多轴搭接实验 (14) 实验十三减速器拆装实验 (15)

训练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专业班级第组姓名成绩 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机构自由度与原动件的数目各为多少?当机构自由度=原动件的数目,机构的

运动是否确定? 五.收获与建议

实验二动平衡实验 专业班级第组姓名成绩一、实验目的: 二?设备名称: 三?实验数据 实验转速: 四.思考题: 转子动平衡为什么要在左右两个平面上进行平衡?

实验三速度波动调节实验专业班级第组姓名成绩一?实验目的: 二?设备名称: 三?实验数据 1?当转速不变时,采用不同的飞轮,数据记录: 结论:当转速不变时,飞轮转动惯量越大,则机构的速度波动越二?当飞轮不变时,转速变化,数据记录: 结论:当飞轮不变时,转速越大,则机构的速度波动越

实验四机构创意组合实验 专业班级第组姓名成绩 一、机构运动简图(要求符号规范标注参数) 二、机构的设计方案图(复印件) 三、机构有____________个活动构件?有______个低副,其中转动副_______个, 移动副__________个,有____________复合铰链,在_________处?有________处?有__________个虚约束,在__________处? 四、机构自由度数目为F=3n-2PL-PH=3X-2X-0= 五、机构有_________个原动件 在___________处用__________驱动,在__________处用___________驱动? 六、针对原设计要求,按照实验结果简述机构的有关杆件是否运动到位?曲柄是 否存在?是否实现急回特性?最小传动角数值?是否有“卡住”现象?(原无要求的项目可以不作涉及) 七、指出在机构中自己有所创新之处? 八、指出机构的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简述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指纹实验报告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遗传学实验报告 人类指纹的采集识别与分析 2014年11月9日 人类指纹的采集识别与分析 前言 遗传学研究中根据遗传性状的表现特征将其分为两类,即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和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质量性状通常差异显著,呈不连续变异, 由主基因决定,杂交子代的表型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可直接采用孟德尔遗传原理进行分析。 数量性状不同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可以度量的性状,呈连续变异,由多基因决定,各基 因作用微小并且是累加的,呈剂量效应,因此通常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指纹性状就是属 于数量形状。 1880年henry fauld及william herschel相继提出利用指纹鉴定个人身份的 设想。 galton研究了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的指纹证明了指纹花样对人来说是一个稳定的性状。 1924 年挪威女科学家bonnevie提出指嵴数计数法。指纹在胚胎发育第13周开始形成,第 19周完成。因此如有某种遗传或生理因素造成嵴纹发育不良既能在指纹上反映出来。本实 验中,同学采用石墨粉填充沟纹再用透明胶粘手指的方法取自己的指纹,并利用这些指纹进 行指嵴数计数、分析,从而对多基因遗传的特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1. 材料和方法&设备和方法 2b铅笔一只;约20cm×10cm的复印纸一张;透明胶带;直尺一把个人电脑及adobe photoshop软件;拍照设备一台。 2. 实验原理 1.人类指纹的形成:指纹是指人手上的条状纹路,它们的形成依赖于胚胎发育时的环境 和遗传因素。指纹属于多基因遗传,在胚胎第12~13周(也有人提出15~16周)即已形成并 保持终生不变。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两人之间甚至双胞胎之间,不存在相同的手 指指纹。拥有相同指纹的可能性在10亿分之一以下。因此指纹被称做是无法伪造的身份证。 对一个个体而言,指纹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 2.肤(皮纹)与指纹皮纹包括指纹、掌纹和褶纹。指纹为最常用的皮纹。大量研究表明, 某些遗传病,特别是一些染色体病和先天畸形常伴有特殊的皮纹异常。所以皮纹检查可以 作为某些遗传病诊断的辅助指标。 3.指纹分析的常用指标—— a.类型——3类:弓(a) ,箕(l),斗(w) ,6亚类:as ,at ; lu ,lr ; ws,wd ; b.总嵴纹数——trc (tfrc ,指纹总嵴线数 c.atd角 d.指纹强度指数(pattern intensity index, pid )——pid = (2 w +l)/n = (2 w +l) /10 (w 是斗型纹的百分率,l是箕型纹的百分率,n 是常数(10个手指).) 4.类型分类 a.弓形纹:由几条平行的弧形嵴纹组成。纹线由指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中间隆起成弓 形。弓形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间隆起较平缓的弧形弓,另一种是中央隆起很高的帐形 弓。 b.箕形纹:这种纹有两个特征,①有几条嵴纹从手指一侧发出,向指尖方向弯曲,再折 回发出的一侧,形成一种簸箕状的纹线;②有一个由三组纹线形成的三叉点或称三角区 (delta)。根据箕口的开口方向分为尺箕(或正箕,开口朝本手尺骨一侧,即小指方向)和 桡箕(或反箕,开口朝着桡骨一侧,即拇指方向)。 c.斗形纹(又称螺纹或涡形纹):它有 两个特征,①有两个三叉点(如果你在一个指纹上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三叉点,那可能是 杂形纹);②由几条环形线或螺形线的嵴纹绕着中心点形成一个回路,或者有形成回路的趋

中南大学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实验报告整理

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 实验报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机制**** 姓名:张** 学号: *********** 指导教师:李** 时间: 2018-11-12 实验一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运行实验 1.实验目的 (1)通过操作MES终端软件,实现对柔性制造系统的任务下达和控制加工,让学生

了解智能制造的特征及优势。 (2)通过创意性的实验让学生了解自动化系统总体方案的构思。 (3)通过总体方案的构思让学生了解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学会绘制控制系统流程图,掌握物料流、信息流、能量流的流动路径。 (4)通过总体方案的构思让学生掌握各机械零部件、传感器、控制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性能。 (5)通过实验系统运行让学生了解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是采用何种元器件来实现的,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 2.实验内容 (1)仔细观察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实现,了解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各个模块,熟悉各个模块的机械结构。 (2)了解各种典型传动机构的组装、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实现运动方向和速度的改变; (3)学习多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和使用方法; (4)了解典型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驱动方式和性能; (5)理解柔性制造系统的工作原理,完成柔性制造系统的设计、组装; (6)实现对柔性制造系统的控制与检测,完成工件抓取、传输和加工。

3.实验步骤 (1)柔性制造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进行检测单元的设计; (3)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 (4)上下料机构的组装与检测控制; (5)物料传输机构的组装与实现; (6)柔性制造系统各组成模块的连接与控制; (7)柔性制造系统各组成单元的状态与工件状态位置的检测; (8)对机器人手动操作,实现对工件的抓取、传输。 4. 实验报告 ①该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由哪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 主要由:总控室工作站、AGV小车输送物料机构、安川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法那科机器人上下料工作站、ABB机器人组装工作站、视觉检测及传送工作站、激光打标工作站、堆垛机及立体仓储工作站。 ②画出该柔性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物料传输系统结构简图;

数控技术实验报告(答案版)

数控技术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井冈山大学机械系 2010年03月

注意事项 数控操作实验是数控技术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做到: 一、每次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并在实验报告上填写好实验目的和所用 实验设备; 二、实验前,每人必须配合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室记录本上做好相关 记录; 三、实验中要遵守实验规则,爱护实验设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 真记录实验数据; 四、在实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认真仔细清点整理实验仪器和实 验设备,经实验指导教师检查后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五、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填写好 实验报告,并上交授课教师批阅。

实验一数控车床的认识 实验日期 2010 年 04 月 10 日 同组成员指导教师(签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控车削加工工件坐标的设定方法; 2.掌握数控车床操作面板上常用按键的功能; 3.掌握数控车床的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规格、型号) 1.CAK3675V数控车床; 2.CAK3275V数控车床; 3.Fanuc 0i-mate TC数控系统。 三、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 1. 熟悉Fanuc 0i前置刀架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依次解释、、、、、 、、、、、、、、、、、、、、、、、、、、、、等的功能。 依次的功能为: 按键功能按键功能 显示坐标位置。显示程序屏幕。 显示偏置/设置屏幕。取消键,用于删除最 后一个进入输入缓 存区的字符或符号。

输入键,用于输入工件偏移 值、刀具补偿值(纯数值), 如。 显示用户宏程序/图 形轨迹显示 替换键。插入键,输入指令 字、程序段,如。删除键。复位键,用于使CNC 复位或取消报警等。自动运行远程执行 编辑手动 MDI手动脉冲 单节手动脉冲 单节忽略 主轴正转、停止、反 转控制按钮 选择性停止循环启动 机械锁定循环停止

刀具实验报告

实验一车刀角度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车刀角度,学会一般车刀角度基准面的确定及角度的测量方法。 2.了解不同参考系内车刀角度的换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工具和仪器。 1.车刀量角台(三种型式)。 量角台的构造如图1—1。(1)台座、(2)立柱、(3)指度片、(4)刻度板、(5)螺钉、(6)夹固螺钉、(7)定位块。 2.各种车刀模型。 A型量γ0 、α0、αo·B型量λs C型量K r、K 图1—1车刀量角台 三、实验内容 车刀标注角度的测量。 用车刀量角台测量外园车刀的γ0 、α0 、λs 、K r、K r·、αo·等角。 (a)量前角:如图1-2,将车刀放置在台座上,调整刻度板4和指度片3使指度片的B边位于车刀主剖面内并与前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上读出γ0。如 果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则可测得γf或γp 。 (b)量后角:如图1-3,调整刻度板和指度片使指度片A边位于主剖面内,并与后刀面贴合则由刻度板可测得α0。同理指度片位于横向或纵向剖面内可测得αf或αp。调整刻度片位于副剖面内,可测得αo〃。 (c)量刃倾角:如图1-4,调整指度片使之位于切削平面内并使其测量边与主切削刃贴合,则由刻度板读出λs。 (d)量主偏角、副偏角:如图1-5,将车刀刀杆靠紧定位块.调整刻度板的指度片,使指度片测量边分别与主、副切削刃贴合,由刻度板读出K r和K r〃。

图1—2前角γ0测量图1—3后角量α0的测量 图1—4刃倾角λs的测量图1—5主偏角K r、副偏角K r〃的测量

实验记录 1.主剖面参考系的基本角度(单位:度) 计算: 3.在所测量刀具中选择刃倾角最大的刀具,计算切深前角γp,进给前角γf。 由tgγp=tgγo cos K r +tgλs sin K r 得γp=arctg(tg10.5o cos42o+tg(-6o)sin42o)=3.86o 由tgγf=tgγo sin K r -tgλs cos K r 得γf=arctg(tg10.5o sin42o-tg(-6o)cos42o)=11.43o

中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 班级机械1301 姓名黄佳清 学号 07

中南大学机电学院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 姓名:黄佳清班级:机械1301 学号: 07 实验日期: 2015 年 10 月 18 日指导教师:成绩: 1. 实验目的 (1)掌握加工误差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样本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要求:能正确地采集样本数据,并能通过对样本 数据的处理,正确绘制出加工误差的实验分布曲线和图。 (3)能对实验分布曲线和图进行正确地分析,对加工误差的性质、工序能力及工艺 稳定性做出准确的鉴别。 (4)培养对加工误差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 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1.按加工顺序测量工件的加工尺寸,记录测量结果。 2.绘制直方图和分布曲线 1)找出这批工件加工尺寸数据的最大值x max和最小值x min,按下式计算出极差R。 R=x max一x min 2)确定分组数K(K一般根据样本容量来选择,建议可选在8~11之间)。 3)按下式计算组距 d。 4)确定组界(测量单位:微米)。 5)做频数分布表。 6)计算x和 。 7)画直方图 以样本数据值为横坐标,标出各组组界;以各组频率密度为纵坐标,画出直方图。 8)画分布曲线 若工艺过程稳定,则误差分布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曲线;若工艺过程不稳定,则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分布曲线。画出分布曲线,注意使分布曲线与直方图协调一致。 9)画公差带 在横轴下方画出公差带,以便与分布曲线相比较。 3.绘制图 1)确定样组容量,对样本进行分组

样组容量m 通常取4或5件。按样组容量和加工时间顺序,将样本划分成若干个样组。 2)计算各样组的平均值和极差 对于第i 个样组,其平均值和极差计算公式为: ∑==m j ij i x m x 1 1 式中 ——第i 个样组的平均值; ——第i 个样组的标准差; ——第i 个样组第j 个零件的测量值; ——第i 个样组数据的最大值; ——第i 个样组数据的最小值 3)计算图控制限(计算公式见实验原理) 4)绘制 图 以样组序号为横坐标,分别以各样组的平均值和极差R 为纵坐标,画出图,并在图上标出中心线和上、下控制限。 4. 按下式计算工序能力系数Cp 5. 判别工艺过程稳定性 可按下表所列标准进行判别。注意,同时满足表中左列3个条件,工艺过程稳定;表中右列条件之一不满足,即表示工艺过程不稳定。

SOPC实验报告

SOPC系统设计技术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5年04月25日

实验二、NIOSII实现串口收发数据及LCD显示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Quartus II、SOPC Builder、NIOS II IDE的操作; (2)掌握SOPC硬件系统及NIOS II软件的开发流程。 二、实验内容 (1)、实验平台:硬件:PC级、SmartSOPC+教学实验开发平台;软件:Quartus II 9.0,SOPC Builder 9.0,NIOS II IDE 9.0。 (2)、实验内容:建立包含SDRAM、JTAG_UART、Timer、LCD的NIOS II处理器系统,通过JTAG_UART从IDE的控制端窗口读取输入值N,计算1至N的累加值,并将计算结果及计算花费时间的显示在LCD中。 三、实验步骤 3.1硬件设计 根据实验内容,可以得出本次实验的硬件结构图如图3.1所示: 图3.1 硬件设计结构图

具体硬件设计步骤如下: 1)、在Quartus II中建立一个工程命名为:smallCore,器件设置为EP3C55F484C8; 2)、以原理图输入方式建立空白顶层模块,并保持; 3)、打开SOPC Builder,命名SOPC系统名称为nios2system,开始建立NIOS II系统。 4)、双击SOPC Builder主界面左侧中的“Nios II Processor”,出现Nios II CPU的配置向导对话框,如图1.4所示,在这里可以有三种Nios II CPU选择,我们选择快速型的Nios II/f,不使用硬件乘法器及除法器。然后单击Next进入下一步配置;Instruction Cache项中选择2 Kbytes,在Data Cache项中选择512 Bytes,单击Next进行下一步配置;在“Advanced Features”和“MMU and MPU Settings”选项卡中选择默认参数,然后单击Next,到了“JTAG Debug Module”选项卡,如图1.6所示。这里是选择JTAG调试接口,选择默认的模式Level 1,然后单击Next,到了“Custom Instruction”选项卡,也选择默认参数,最后单击Finish完成对Nios II CPU的配置。 5)、添加了Nios II CPU内核后,选中Module Name下的cpu_0,单击鼠标右键,在Rename 项中可以重命名cpu_0的名称为cpu,并在“Clock Settings”一栏中将clk_0名称改为clk。 6)、双击在SOPC Builder主界面左侧中的Bridges and Adapters→Memory Mapped→Avalon-MM Clock Crossing Bridge,出现Clock Crossing Bridge的配置向导对话框,在“Slave-to-Master FIFO”中的FIFO depth中选择64。单击“finish”退出配置对话框,并重命名clock_crossing_0的名称为clock_crossing。 7)、双击在SOPC Builder主界面左侧中的Memories and Memory Controllers→SDRAM→DDR SDRAM High Performance Controller,出现DDR SDRAM High Performance Controller的配置向导对话框。修改“General Settings”选项卡的参数配置,参数修改如下:Speed grade:8 PLL reference clock frequency:85 Memory clock frequency:100 Local interface clock frequency:full 修改“Modify Parameters”:DDR SDRAM控制器参数,参数修改如下: Total Memory interface DQ width:16 Memory vendor:other

中南大学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报告之组合夹具的设计、组装与调整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组合夹具的设计、组装与调整 姓名: * * * 班级:机械13**班学号: 080113**** 实验日期:2015年10月 29 日指导教师:何老师成绩: 1. 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夹具的特点和设计装配方法,具有按加工要求组装组合夹具并进行检测 的能力。 (2)了解组合夹具的元件种类、结构与功用。 (3)掌握六点定位原理及粗、精基准选择原则。 (4)理解夹具各部分连接方法,了解夹具与机床连接及加工前的对刀方法。 (5)掌握定位方法,调整定位尺寸、消除形位误差、夹紧力的分析等。 (6)熟悉铣、钻、镗等机床夹具的特点。 2. 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 (一)实验内容:根据工件工序要求及结构特点,自行设计夹具总装方案,并进行 装配及调整,以巩固机制工艺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组合夹具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来解决 实际加工中工件的装夹问题。 (二)原理分析:组合夹具元件及其作用 组合夹具按组装对元件间连接基面的形状不同,可分为槽系和孔系两大系统。为了适应 不同产品加工零件尺寸大小的需要,组合夹具按其尺寸大小又分为大、中、小型三个系列, 见下表。 各系列中,其元件用途又可分为八大类。在每一类元件中又分很多结构类型、品种及规 格,以供组装不同夹具时搭配选用。为了掌握组合夹具的组装技术,必须熟悉各类元件的结 构特点、尺寸规格及使用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各类元件,迅速组装出所适用的夹具来。现以 中型系列为例,介绍八大类元件的主要结构形式和基本用途。 1.基础件 它是组合夹具中最大的元件,包括各种规格尺寸的方形、矩形、圆形基础板和基础角铁 等。基础件通常作为组合夹具的基体,通过它将其他各种元件或合件组装成一套完整的夹具, 图1为其中的几种结构。

【学号显示实验报告】 EDA sopc

成绩指导教师日期 张歆奕2013-5-26 五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 电子系统EDA 院系名称:信息学院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项目名称:学号显示 班级: AP10352 学号: 报告人:

实验一:学号显示器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Verilog HDL语言设计实现数字电路。 2、练习利用Verilog HDL语言和状态机设计电路。 3、熟悉EDA开发基本流程。 4、掌握多个数码管动态扫描显示的原理及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数码管除了可以显示0~9的阿拉伯数字外,还可以显示一些英语字母。数码管由7段显示输出,利用7个位的组合输出,就可以形成部分英语字母和0~9十个数字的显示。共阴数码管0~9和常见字母的7段显示关系如表4-1所示 (共阳数码管对共阴取反)。

三、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一) 1、用Verilog HDL设计单个数码管顺序显示学号(按一次按键,显示下一位学号字符); 2、对设计进行仿真; 3、锁定管脚并下载到开发板进行验证。 设计任务(二) 1、用Verilog HDL设计八个数码管显示学号,并向左或者向右滚屏; 2、对设计进行仿真; 3、锁定管脚并下载到开发板进行验证。 四、设计源程序和说明 设计任务(一)学号显示源程序 module xuehao_display(clk,rst,out); input clk,rst; output reg[6:0] out; reg[3:0] state; parameter s0=4'd0,s1=4'd1,s2=4'd2,s3=4'd3,s4=4'd4,s5=4'd5,s6=4'd6,s7=4'd7,s8=4'd8; always@(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begin if(!rst) begin out =7'b1111111;state=s0;end else case(state) s0:begin out=7'b0001000;state<=s1;end//显示A s1:begin out=7'b0011000;state<=s2;end//显示P s2:begin out=7'b1001111;state<=s3;end//显示1 s3:begin out=7'b0000001;state<=s4;end//显示0 s4:begin out=7'b0000110;state<=s5;end//显示3 s5:begin out=7'b0100100;state<=s6;end//显示5 s6:begin out=7'b0010010;state<=s7;end//显示2 s7:begin out=7'b1001111;state<=s8;end//显示1 s8:begin out=7'b0000110;state<=s1;end//显示3 default:state<=0; endcase end endmodule 程序详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程序,定义8个输出变量,然后给他们赋值,使他们分别为A P 1 0 3 5 2 1 3,然后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设计任务(二)滚屏显示源程序

中南大学x射线实验报告参考

中南大学 X射线衍射实验报告 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同组者 月日指导教师 实验 日期 评分分评阅人评阅日期 实验目的 1)掌握X射线衍射仪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 2)掌握X射线衍射实验的样品制备方法; 3)学会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实验参数设臵,独立完成一个衍射实验测试; 4)学会MDI Jade 6的基本操作方法; 5)学会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鉴定的方法; 6)学会物相定量分析的原理和利用Jade进行物相定量的方法。 本实验由衍射仪操作、物相定性分析、物相定量分析三个独立的实验组成,实验报告包含以上三个实验内容。 一、实验原理 1、X射线衍射仪 (1)X射线管 X射线管工作时阴极接负高压,阳极接地。灯丝附近装有控制栅,使灯丝发出的热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聚焦轰击到靶面上。阳极靶面上受电子束轰击的焦点便成为X射线源,向四周发射X射线。在阳极一端的金属管壁上一般开有四个射线出射窗口。转靶X射线管采用机械泵+分子泵二级真空泵系统保持管内真空度,

阳极以极快的速度转动,使电子轰击面不断改变,即不断改变发热点,从而达到提高功率的目的 (2)测角仪系统 测角仪圆中心是样品台,样品台可以绕中心轴转动,平板状粉末多晶样品安放在样品台上,样品台可围绕垂直于图面的中心轴旋转;测角仪圆周上安装有X 射线辐射探测器,探测器亦可以绕中心轴线转动;工作时,一般情况下试样台与探测器保持固定的转动关系(即θ-2θ连动),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分别转动;有的仪器中样品台不动,而X 射线发生器与探测器连动。 (3)衍射光路 2、物相定性分析 1) 每一物相具有其特有的特征衍射谱,没有任何两种物相的衍射谱是完全相同 的 2) 记录已知物相的衍射谱,并保存为PDF 文件 3) 从PDF 文件中检索出与样品衍射谱完全相同的物相 4) 多相样品的衍射谱是其中各相的衍射谱的简单叠加,互不干扰,检索程序能 从PDF 文件中检索出全部物相 3、物相定量分析 物相定量分析——绝热法 在一个含有N 个物相的多相体系中,每一个相的RIR 值(参比强度)均为已知的情况下,测量出每一个相的衍射强度,可计算出其中所有相的质量分数: 其中某相X 的质量分数可表示为: ∑ == N A i i A i X A X X K I K I W 式中A 表示N 个相中被选定为内标相的物相名称 式中A O Al X O Al X A K K K 3 232= 右边是两个物相X 和A 的RIR 值,可以通过实测、计算或查找PDF 卡片获得。 样品中只含有两相A 和B ,并选定A 为内标物相,则有:

流水灯实验报告

实验二流水灯 实验时间:2011-11-20 实验地点:物理楼406 一、实验目的 通过此实验进一步了解,熟悉FPGA开发软件的使用方法及Verilog.HDL,的编程方法;学习简单时序电路的设计。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 实验内容:在实验板上实现LED1~LED8发光二极管流水灯显示 实验原理:在LED1~LED8引脚上周期性地输出流水数据,如原来输出的数据是11111100则表示点亮LED1,LED2,流水一次后,输出数据应该为11111000,而此时则应点亮LED1~LED3三个LED发光二极管,这样就可以实现LED流水灯,为了观察方便,流水速率最好在2Hz左右。在QuickSOPC核心板上有-48MHz的标准时钟源,该时钟脉冲CLOCK 与芯片的28脚相连,为了产生2Hz的时钟脉冲,在此调用了一个分频模块int_div模块,通过修改分频系数来改变输出频率,int-div模块是一个占空比为50%的任意整数分频器。 三、实验步骤 1,启动QuartusⅡ建立一个空白工程,然后命名为led-water.qpf。 2,新建Verilog HDL源程序文件ledwater.v,输入程序代码并保存,然后进行综合编译。若在编译过程中发现错误,则找出并更正错误,直至编译成功为止。 3,从设计文件创建模块,由ledwater.v生成名为ledwater.bsf的模块符号文件。 4,将光盘中EDA-Component目录下的int-div.bsf和int-div.v拷贝到工程目录。 5,新建图形设计文件命名为led-water.bdf并保存。在空白处双击鼠标左键,在Symbol对话框左上角的libraries.v中,分别将project下的ledwater和int-div模块放在图形文件led-water.bdf中,加入输入,输出引脚,双击各引脚符号进行引脚命名。将与ledwater模块led[7..0]连接的引脚命名为led[7..0],与int-div模块clock连接的引脚命名为clock,int-div模块的clk-out与ledwater模块的clk相连接。 6,选择目标器件并对相应的引脚进行锁定,在这里所选择的器件为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的EPIC12Q240C8芯片,引脚锁定方法见下表,将未使用的引脚设置为三态输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