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考数学教案-第1讲--集合和简易逻辑

成考数学教案-第1讲--集合和简易逻辑

成考数学教案-第1讲--集合和简易逻辑
成考数学教案-第1讲--集合和简易逻辑

成考数学教案-第1讲--集合和简易逻辑

《2011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理科)》教案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 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2. 坐下,清点人数,指出和纠正存在问题

【导入新课】

本课我们来学习集合和简易逻辑。集合是现代的数学的重要概念,,运用集合可以方便又准确地描述和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简易逻辑是分析、判断命题正确与否的基础,学习和掌握简易逻辑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加深掌握集合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空集、全集、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记牢各种集合符号及其意义,并能用这些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够运用简易逻辑学的知识分析和判断简易逻辑问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集合和简易逻辑

§1.1 集合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如}

{5,6,7,8

A=。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叫“元”。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东西:数字,人,字母,别的集合,等等。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A∈,读作a属于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 A?(或a A∈),读作a不属于A。

4. 有限集、无限集、单元素集、空集

教学过程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1,2,3A =。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限个元素的集合,如}{A x x =-∞<<+∞。

(3)单元素集 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如}{1A =。 (4)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用?(不是希腊字母的φ)表示。空集不是无;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若将集合想象成一个袋子和它里面的事物,则空集就是里面没装事物的空袋子。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5.数集 元素为数的集合叫做数集,常用的数集有: (1)实数集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R 表示。

(2)有理数集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Q 表示。

(3)整数集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Z 表示。

1o 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用N 表示。根据国家

标准,现在自然数集包括元素0(以前不包括元素0);

2o

正整数集,用N +

或N *

表示。正整数集不包括元

素0。

二、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写在大括号里的表示法,如

}{1,2,3A =。红色、白色、蓝色和绿色的集合可写成

}{D =红色,白色,蓝色,绿色

2.描述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特性写在大括号里的表示法,如

“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可写成}{A =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程2

60x x +-=的根组成的集合A 可写成}{2

60B x x x =+-=;

大于零的前三个自然数的集合可写成

}

{C =大于零的三个自然数。

3.图解法 在不严格的意义下,为直观起见,有时也用图来表示集合,如右图:

三、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和运算

1.包含

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 或 B A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 。

在国家标准中,“?”可用“?”代替,“?”可用“?”代替。

子集的性质:

(1)任何一个集合A 是它本身的子集; (2)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A 的子集;

(3)对于集合A 、B 、C ,若A B ?,B C ?,则A C ?。 真子集 如果A B ?,且A B ≠,则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真子集,

如把我们学校看作是一个集合A ,则我们班就是A 的真子集。又如所有男性是所有人的真子集

2.相等 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A B ?,同时B A ?,那么称这两个集合相等。也就是说,两个包含的元素完全相同的集合相等。记作A B =。

3.相交 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I , 读作“A 交B ”。

}{A B x x A x B =∈∈I 且

交集的性质:

(1)

A A A

=I ; (2)A ?=?I ; (3)

A B B A

=I I (交换律) 例 · {1, 2} ∩ {红色, 白色} =

·{1, 2, 绿色} ∩ {红色, 白色, 绿色} = {绿色} ·{1, 2} ∩ {1, 2} = {1, 2}

4.相并 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U , 读作“A 并B ”。

A B

A B I

}

{

A B x x A x B =∈∈U 或

并集的性质:

(1)A A A =U ; (2)A ?=?U ; (3)A B B A

=U U (交换律)

例·{1, 2} ∪ {红色, 白色} = {1, 2, 红色, 白色} ·{1, 2, 绿色} ∪ {红色, 白色, 绿色} = {1, 2, 红色, 白色, 绿色}

·{1, 2} ∪ {1, 2} = {1, 2} 5.补集

全集 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

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全集,全集常用U 表示。

补集(差集、余集) 把U 分成A 和B 两个集合,则A 是B 的补集, B 是A 的补集。U 中A 的补集记作U

A e(当U 明确时U 中A 的补集简记作A e),U 中

B 的补集记作(当U 明确时U 中B 的补集简记作B e)。A e有时用A′表示。

}{A x x U x A =∈≠且e, }{B

x x U x B =∈≠且e

补集的基本性质: ·A ∪ A′ = U ·A ∩ A′ = ? ·(A′)′ = A ·A ? B = A ∩ B′

A

B

A B

U A

B

A B

-

教学过程

例 · }{U =1,2,3,4,5,6,7,8,}{1,2,3A =,则B U A =-=}{4,5,6,7,8U

A =e · {1, 2} ? {红色, 白色} = {1, 2}

· {1, 2, 绿色} ? {红色, 白色, 绿色} = {1, 2} · {1, 2} ? {1, 2} =? 四、课堂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

∈,

?=, , )填空

(1) 0 R (2)? }{a

(3)}{,a b }{,b a

(4) }{,a b }{a (5)a }{,b c (6)0

}{0

2.设集合}{3,4,5,6M =,}{1,2,3,4N =,}{1,2A =,则

M N =I

, M N =U ,

N A =

e

§1.2 简易逻辑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和运用

1.充分条件 如果A 成立,那么B 成立,表为“A B ?”(由A 推出B ),就说条件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如“有单车,我可以去花都”,“有单车”是“我可以去花都”的充分条件。(有它则成,无它也行)

2.必要条件 如果B 成立,那么A 成立,表为“B A ?”(由B 推出A ),就说条件A 是B 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没有钢铁,就不能实现机械化”,“钢铁”是“实现机械化”的必要条件。(有它不够,无它不行)

3.充要条件 如果既有A B ?,又有B A ?,表为A B ?,就说条件A 是B 成立的充要条件。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种豆是充要条件”。(有它则成,无它不行)

4.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由A 可以得出B ,但是B 一定不能得出A ,则A 是B 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5.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由B 可以得出A ,但是A 一定不能得出B ,则A 是B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6.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由A 不能得出B ,由B 也不能得出A ,A 是B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A 是B 的什么条件

(1):(3)(2)0;:20A x x B x --=-= . (2)A:同位角相等;

B:两直线平行.

(3)2

:3;:9A x B x == . (4)A:四边形

的对角线相等; B: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3,4}

{1,2,3,4,5,6}{3,4

教学过程

(5)

2:0;:0

A x

B x >>

(6)2

:0:0;A x B x >>

解: (1) A 是B 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B A ?,而

30,20x x -=-时可以不是,即A B ?)

; (2)A 是B 的充要条件(A B ?)

(3) A 是B 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A B ?,B A ?,因为x

可以是-3)

(4) A 是B 的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A B ?) (5) A 是B 的充分条件 (6) A 是B 的必要条件

二、课堂练习

(1)设,x y 是实数,则2

2

x y =

()A x y = ()B x y =- 3

3

()C x y = (2)实数,m n 满足22

0m n +≠的充要条件是

(A) 00m n ≠≠且 (B) 00m n ≠≠或 (C) 0m ≠ (D)

0n ≠

【课堂总结】

一、课堂纪律与学习气氛总结 二、教学内容小结

1.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有有限集、无限集、单元素集、空集、子集、全集、补集等。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东西:数字,人,字母,别的集合等。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2.集合的表示法主要是列举法和描述法在不严格的意义下,为直观起见可用图解法。

3.集合的主要关系是包含、相等、相交、相并、补集等。

4.简易逻辑的有关“条件”:

若A B ?(由A 推出B ),就说A 是B 成立的充分条件; 若B A ?”(由B 推出A ),就说A 是B 成立的必要条

教学过程

件;

若A B

?,就说A是B成立的充分而非必要条?而B A

若B A

?,就说A是B成立的必要而非充分条?而A B

若A B

?,就说A是B成立的既不充分也不必?且B A

要条件

若A B

?,就说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布置作业】P.6之1.2.3.4和P.7之1.2

高考数学 简易逻辑与推理

高考数学简易逻辑与推理1.命题“所有实数的平方都是正数”的否定为() A.所有实数的平方都不是正数 B.有的实数的平方是正数 C.至少有一个实数的平方是正数 D.至少有一个实数的平方不是正数 D[该命题是全称命题,其否定是特称命题,即存在实数,它的平方不是正数,故选项D正确.为真命题,故选D.] 2.(2019·石家庄模拟)“x>1”是“x2+2x>0”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由x2+2x>0,得x>0或x<-2,所以“x>1”是“x2+2x>0”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已知命题p:?x0∈R,tan x0=1,命题q:?x∈R,x2>0,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命题“p∧q”是真命题 B.命题“p∧(q)”是假命题 C.命题“(p)∨q”是真命题 D.命题“(p)∧(q)”是假命题 D[取x0=π 4,有tan π 4=1,故命题p是真命题;当x=0时,x 2=0,故命 题q是假命题.再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值表,知选项D是正确的.] 4.命题“对任意x∈[1,2),x2-a≤0”为真命题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可以是() A.a≥1 B.a>1 C.a≥4 D.a>4 D[命题可化为x∈[1,2),a≥x2恒成立. ∵x∈[1,2),∴x2∈[1,4).∴命题为真命题的充要条件为a≥4,∴命题为真命题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为a>4,故选D.]

5.若命题“?x 0∈R ,x 20+(a -1)x 0+1<0”是真命题,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 是( ) A .[-1,3] B .(-1,3) C .(-∞,-1]∪[3,+∞) D .(-∞,-1)∪(3,+∞) D [因为命题“?x 0∈R ,x 20+(a -1)x 0+1<0”是真命题等价于x 20+(a -1)x 0+1=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所以Δ=(a -1)2-4>0,即a 2-2a -3>0,解得a <-1或a >3,故选D.] 6.已知命题p :若α∥β,a ∥α,则a ∥β; 命题q :若a ∥α, a ∥β, α∩β=b, 则a ∥b, 下列是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 C .p ∧(q ) D .(p )∧q D [若α∥β,a ∥α,则a ∥β或a ?β,故p 假,p 真;若a ∥α,a ∥β,α∩β=b ,则a ∥b ,正确, 故q 为真,q 为假,∴(p )∧q 为真,故选D.] 7.已知f (x )=3sin x -πx ,命题p :?x ∈? ?? ??0,π2, f (x )<0,则( ) A .p 是假命题, p :?x ∈? ????0,π2,f (x )≥0 B .p 是假命题, p :?x 0∈? ????0,π2,f (x 0)≥0 C .p 是真命题, p :?x 0∈? ????0,π2,f (x 0)≥0 D .p 是真命题,p :?x ∈? ?? ??0,π2,f (x )>0 C [因为f ′(x )=3cos x -π,所以当x ∈? ?? ??0,π2时,f ′(x )<0,函数f (x )单调递减,即对?x ∈? ?? ??0,π2,f (x )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整理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点整理 班级: 姓名: 1.集合中元素的性质(三要素): ; ; 。 2.常见数集:自然数集 ;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 3.子集:A B ?? ; 真子集:A B ≠ ?? ; 补(余)集:A C B ? ; 【注意】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交集:A B ?? ; 并集:A B ?? 。 笛摩根定律:()U C A B ?= ;()U C A B ?= 。 性质:A B A ?=? ;A B A ?=? 。 5.用下列符号填空: "","","","","",""≠ ∈???=≠ 0 N ;{}0 R ;φ {}0;{}1,2 {}(1,2);{}0x x ≥ {} 0y y ≥ 6.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注意】含等号时端点要取到。 x a < (0)a >的解集是 ;x a > (0)a >的解集是 。 (0)ax b c c +<>? a x b <+< ;(0)ax b c c +<

一元二次不等式2 0ax bx c ++>(0)a ≠恒成立? 。 一元二次不等式2 0ax bx c ++≥(0)a ≠恒成立? 。 9.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 0()f x g x > ?()()0f x g x ?>?()0()0f x g x >??>?或()0()0f x g x ;则p q 是的 条件; 若,p q q p ≠>?;则p q 是的 条件; 若p q ?;则p q 是的 条件; 若,p q q p ≠>≠>;则p q 是的 条件。

高中数学专题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 本周教学内容: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结构: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集合A{2,3,7},且A中至多有一个奇数,则这样的集合共有 A. 2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解:集合A可有三类:第一类是空集;第二类是A中不含奇数;第三类是A中只含一小结:应充分理解“至多”两字,然后进行分类计数。 例2. 设全集I=R,集合A={x|(x-1)(x-3)≤0},B={x|(x-1)(x-a)<0}且 解:解不等式(x-1)(x-3)≤0,得1≤x≤3,故A={x|1≤x≤3},当a<1时, 是[1,3] 小结:这类问题一般可采用画数轴进行分析解决。 例3. 解:

小结:此题将解方程与集合运算有机地结合起来,对解题能力的要求略高一些,当然 例4. 解不等式|x+2|+|x|>4 解法一: 综上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3或x>1} 解法二:不等式|x+2|+|x|>4表示数轴上与A(-2),O(0)的距离之和大于4的点,如图所示。 小结:①我们常用脱去绝对值的方法来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即零点分区间法,其实质是转化为分段求解,如解法一。 ②解法二是充分考虑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从形的方面来考虑的,解决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要养成从数、形两个方面去思考的习惯,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例5. 若关于x的不等式x2-ax-6a<0的解集为一开区间,且此区间的长度不超过5,试求a的取值范围。 解: 小结: 解a的范围。但韦达定理不能保证有实根,故应注意Δ>0这一条件。 例6. 解: 依题意有:

小结:关于方程根的讨论一般用函数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会使问题简洁。 例7. 等差数列{a+bn|n=1,2,…}中包含一个无穷的等比数列,求a,b(b≠0)所需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 解:设有自然数n1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1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的定义小测 姓名 : 座号: 1、下列对象中不能组成集合的是( B ) A.所有小于10的自然数; B.某班个子高的同学 C.方程012=-x 的所有解 D.不等式02>-x 的所有解。 2、指出下列各集合中,( C )集合是空集。 A.方程60x +=的解集; B.方程012=-x 的解集 C.大于-4且小于-2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D.方程226>0x x -+的解集 3、指出下列各集合中,(B )是空集,( A)是有限集,(C D )是无限集. A.{|10}x x += B.2{|10}x x += C.{(,)|}x y x y = D.{|50}x x -≤< 4、用符号“∈”或“?”填空 1)3- ? N 5.0 ? N 3 ∈ N 2)5.1 ? Z 5- ∈Z 3 ∈ Z 3)2.0- ∈ Q π ?Q 21.7∈ Q 4) 5.1∈ R 2.1- ∈ R π ∈ R 5、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大于-4且小于12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2,0,2,4,6,8,10}- ;

2)方程2560x x -+=的解集 {2,3} ; 6、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小于5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5,}x x x Z <∈ ; 2)不等式210x +≤的解集 1{|}2 x x ≤- ; 3)所有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21,}x x k k Z =+∈ ; 4)在直角坐标系中,由x 轴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0}x y y = ; 5)在直角坐标系中,由第一象限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0,0}x y x y >> 。 7、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方程2340x x --=的解集;2)方程430x +=的解集; {1,4}- 3{}4- 3)由数1,4,9,16,25组成的集合;4)所有的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1,4,9,16,25} {|21,}x x k k N =+∈ 7、描述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大于3的所有实数组成的集合 {|3}x x > ; 2)小于2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0,}x x x N <∈ ; 3)大于5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2}x x k k N k =∈> ; 4)不等式450x -<的解集 5{|}4x x < ; 5)由第四象限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0,0}x y x y >< ; 8、用列举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1)小于5的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1,2,3,4}

排列组合教案

数学广角 《课题一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的内容---排列、组合。 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过程,体验排

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广场吗?为什么? 走进新课 师:今天我们也要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哪呢?课件(数学广角)对,那里没有好吃的,好玩的,但是那里有趣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开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解决他们,想去吗? 在去之前,我们先打扮一下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老师这有四件衣服(课件)你喜欢那套衣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选择。那到底能搭配多少套呢?拿出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你喜欢那一套,我们就在心理穿上你喜欢的衣服去数学广角了。 展开活动 1、开启大门 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 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这道 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 生;12、21。 师:这两个数字有什么不同?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归纳(1)

{}9B =,;B A =B B = )()(); U U B A B =? )()()U U B A B =? ()()card A B card A =+ ()()card B card A B - ()U A =e()U A =e13设全集,2,3,4A = {3,4,5} B = {4,7,8}, 求:(C U A )∩ B), (C U A)(A ∪B), C U B). 有两相)(,2121x x x x <有两相等a b x x 221- ==无实根 有意义的

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 命题一定为真. (否命题?逆命 题.)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 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逆 否命题.) 4.反证法是中学数学的重要方法。 会用反证法证明一些代数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答案见下一页

数学基础知识与典型例题(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答案 例1选A; 例2填{(2,1)} 注: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3解:∵{}9A B =,∴9A ∈.⑴若219a -=,则5a =,此时{}{}4,9,25,9,0,4A B =-=-, {}9,4A B =-,与已知矛盾,舍去.⑵若29a =,则3a =±①当3 a =时,{}{}4,5,9,2,2,9A B =-=--.B 中有两个元素均为2-,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应舍去.②当3a =-时,{}{}4,7,9,9,8,4A B =--=-,符合题意.综上所述,3a =-.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元素基本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切入点是分类讨论思想,由于集 合中元素用字母表示,检验必不可少。 例4C 例5C 例6①?,②ü,③ü,④ 例7填2 例8C 例9? 例10解:∵M={y|y =x 2+1,x ∈R}={y |y ≥1},N={y|y =x +1,x ∈R}={y|y ∈R}∴ M∩N=M={y|y ≥1} 注:在集合运算之前,首先要识别集合,即认清集合中元素的特征。M 、N 均为数集,不能误认为是点集,从而解方程组。其次要化简集合。实际上,从函数角度看,本题中的M ,N 分别是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值域。一般地,集合{y |y =f (x ),x ∈A}应看成是函数y =f (x )的值域,通过求函数值域化简集合。此集合与集合{(x ,y )|y=x 2+1,x ∈R}是有本质差异的,后者是点集,表示抛物线y =x 2+1上的所有点,属于图形范畴。集合中元素特征与代表元素的字母无关,例如{y|y ≥1}={x |x ≥1}。 例11填?注:点集与数集的交集是φ. 例12埴?,R 例13解:∵C U A = {1,2,6,7,8} ,C U B = {1,2,3,5,6}, ∴(C U A)∩(C U B) = {1,2,6} ,(C U A)∪(C U B) = {1,2,3,5,6,7,8}, A ∪ B = {3,4,5,7,8},A∩B = {4},∴ C U (A ∪B) = {1,2,6} ,C U (A∩B) = {1,2,3,5,6,7,8} 例145,6a b ==-; 例15原不等式的解集是{}37|<<-x x 例16 53|332 2x R x x ??∈-<-+-->+?? ≥或,即3344123x x x x ? 2或x <3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2或x <31}.方法2:(整体换元转化法)分析:把右边看成常数c ,就同)0(>>+c c b ax 一样∵|4x -3|>2x +1?4x -3>2x +1或4x -3<-(2x +1) ? x >2 或x < 31,∴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2或x <3 1}. 例18分析:关键是去掉绝对值. 方法1:零点分段讨论法(利用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①当1-x ,∴}32 1 |{<2 1}. 方法2:数形结合:从形的方面考虑,不等式|x -3|-|x +1|<1表示数轴上到3和-1两点的距离之差小于1的点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 2 1 }. 例19答:{x |x ≤0或1??????????-<>-<>≤≤--≠????? ? ? ???>+-<+-≤-+≠+13 21 0121 0)1(2230)1(24020 12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或或. 1 3 212<<-<<-?k k 或∴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k|-2?=+-R 的解集为函数在上恒大于 22,2, |2||2|2. 2,2,1|2|121.,,2 11 0.,, 1.(0,][1,). 22 x c x c x x c y x x c c c x c x x c R c c P c P c c -?+-=∴=+-??>?> <≥?+∞R ≥函数在上的最小值为不等式的解集为如果正确且Q 不正确则≤如果不正确且Q 正确则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例26答:552x x x >?><或. 例27答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解:∵“若 x + y =3,则x = 1或y = 2”是假命题,其逆命题也不成立. ∴逆否命题: “若12x y ≠≠或,则3x y +≠”是假命题, 否命题也不成立. 故3≠+y x 是12x y ≠≠或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28选B 例29选A

2013高考数学基础检测:01专题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2013高考数学基础检测:01专题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专题一 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选择题 1.若A={x ∈Z|2≤22-x <8}, B={x ∈R||log 2x|>1}, 则A ∩(C R B)的元素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2.命题“若x 2<1,则-11或x<-1,则x 2>1 D .若x ≥1或x ≤-1,则x 2≥1 3.若集合M={0, 1, 2}, N={(x, y)|x-2y+1≥0且x-2y-1≤0, x 、y∈M},则N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9 B .6 C .4 D .2 4.对于集合M 、N ,定义M-N={x|x∈M,且x ?N},M ○+N=(M-N)∪(N -M).设A={y|y=x 2-3x, x∈R}, B={y|y=-2x , x∈R},则A ○+B=( ) A .],094(- B . )0,4 9[- C .),0()49,(+∞--∞ D .),0[)4 9,(+∞--∞ 5.命题“对任意的x∈R ,x 3-x 2+1≤0”的否定是( )

{x|x>0}=ф,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0.(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平面内的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充分条件有多个,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类似地,写出空间中的一个四棱柱为平行六面体的两个充要条件: 充要条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要条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两个充要条件) 11.下列结论中是真命题的有__________(填上序号即可) ①f(x)=ax 2+bx+c 在[0, +∞)上单调递增的一 个充分条件是-2a b <0; ②已知甲:x+y ≠3;乙:x ≠1或y ≠2.则甲是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③数列{a n }, n ∈N *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P n (n, n S n )共线. 三、解答题 12.设全集U=R ,集合A={x|y=log 2 1 (x+3)(2-x)}, B={x|e x-1 ≥1}. (1)求A ∪B ; (2)求(C U A)∩B .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

集合、简易逻辑 知识梳理: 1、 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或A a ? 集合的常用表示法: 列举法 、 描述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 、 互异性 、 无序性 。 常用一些数集及其代号: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2、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3、真子集:如果A ?B ,并且B A ≠,那么集合A 成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读作“A 真包含于B 或B 真包含A ”,如:}{}{b a a ,?。 注: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结论: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A 的子集个数为n 2个,真子集个数为12-n 个 4、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为A C s ,读作“A 在S 中的补集”,即A C s =}{A x S x x ?∈且,|。 5、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全集记作U 。 6、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且,|。 7、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即:B A ?=}{B x A x x ∈∈或,|。 记住两个常见的结论:B A A B A ??=?;A B A B A ??=?;

排列组合教案

排列组合教案 教材分析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首先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再通过动手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对一”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最后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然后创设摆学具的操作情境:如果把正方形与圆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的操作情境,其中正方形的个数是规定的,圆的个数是不确定的。通过摆学具、找规律、想原因,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学生的经验里,既有比较充分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 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的规律,建立“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这一规律模型,初步学会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和抽象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2012年高考真题汇编理科数学解析版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一、选择题 1.(重庆理2)“”是“”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答案】A 2.(天津理2)设则“且”是“”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3.(浙江理7)若为实数,则“”是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4.(四川理5)函数,在点处有定义是在点 处连续的 A .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答案】B 【解析】连续必定有定义,有定义不一定连续。 5.(陕西理1)设是向量,命题“若,则∣∣= ∣∣”的逆命题是 A .若,则∣∣∣∣ B .若,则∣∣∣∣ C .若∣∣∣∣,则 D .若∣∣=∣∣,则= - 【答案】D 6.(陕西理7)设集合M={y|y=x —x|,x ∈R},N={x||x — ,i 为虚数单位,x ∈R}, 则M ∩N 为 A .(0,1) B .(0,1] C .[0,1) D .[0,1] 【答案】C 7.(山东理1)设集合 M ={x|},N ={x|1≤x ≤3},则M ∩N = A .[1,2) B .[1,2] C .( 2,3] D .[2,3] 【答案】A 8.(山东理5)对于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是“=是奇函数”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答案】B 9.(全国新课标理10)已知a ,b 均为单位向量,其夹角为,有下列四个命题 x <-1x 2 -1>0,,x y R ∈2x ≥2y ≥2 2 4x y +≥,a b 01m ab << 11a b b a <或> ()f x 0x x =()f x 0x x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2cos 2 sin 1 i 2 60x x +-<(),y f x x R =∈|()|y f x =y ()f x θ12:||1[0, )3p a b πθ+>?∈22:||1(,]3p a b π θπ+>?∈13:||1[0,)3p a b πθ->?∈4:||1(,]3p a b π θπ->?∈

专题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专题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一、考点回顾 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法,子集,全集与补集,子集与并集的定义; 2、集合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 3、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四种命题之间的转化,了解反证法; 4、含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命题的转化,并会判断真假,能写出一个命题的否定; 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判断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6、学会用定义解题,理解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等价变换等思想方法。 二、经典例题剖析 考点1、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中元素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的分类: ①按元素个数分:有限集,无限集; ②按元素特征分;数集,点集。如数集{y|y=x2},表示非负实数集,点集{(x,y)|y=x2} 表示开口向上,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3)集合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用来表示有限集或具有显著规律的无限集,如N+={0,1,2,3,…};②描 述法。 2、两类关系: (1)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或?表示; (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用?,≠?,=表示,当A?B时,称A是B的子集;当A≠?B时,称A是B的真子集。 3、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x∈P},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 4、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B,则有A=?或A≠?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 例1、下面四个命题正确的是 (A)10以内的质数集合是{1,3,5,7} (B)方程x2-4x+4=0的解集是{2,2} (C)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D)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 m}.若B?A,则实数m=.例2、已知集合A={-1,3,2m-1},集合B={3,2

集合与简易逻辑知识点归纳(1)

{}9B =,;B A = )()();U U B A B =? ()()A B card A =+ ()U A =e()U A =e13设全集,2,3,4A = {3,4,5} B = {4,7,8}, 求:(C U A )∩ B), (C U A)(A ∪B), C U B). 有意义的q 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即当当为真;③“非

数学基础知识与典型例题(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 辑)答案 例1选A; 例2填{(2,1)} 注:方程组解的集合应是点集. 例3解:∵{}9A B =,∴9A ∈.⑴若219a -=, 则5a =,此时{}{}4,9,25,9,0,4A B =-=-, {}9,4A B =-,与已知矛盾,舍去.⑵若29a =,则3 a =±①当3a =时,{}{}4,5,9,2,2,9A B =-=--.B 中有两个元素均为2-,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应舍去.②当3a =-时,{}{}4,7,9,9,8,4A B =--=-,符合题意.综上所述,3a =-.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元素基本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切入点是分类讨论思想,由于集合中元素用字母表示,检验必不可少。 例 例y |y ≥1},≥,N 分别是二集合{y |y =f (x ),|y=x 2+1,x ∈R} y =x 2+1 x |x ≥1}。 φ. 8} ,C U B = {1, A)∪(C U B) = ,∴ C U (A ∪B) }3< 3x ?+,即123x x ??>2或x < 3 1 }.方法2:(整体换元转化法)分析:把右边看成常数c ,就同)0(>>+c c b ax 一样∵|4x -3|>2x +1?4x -3>2x +1或4x -3<-(2x +1) ? x >2 或x <3 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 x >2或x <3 1}. 例18分析:关键是去掉绝对值. 方法1:零点分段讨论法(利用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①当1 -

《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执教:王燕 2003年11月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个人物卡片和题单,组长一张汇报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展示2004年奥运会片段) 孩子们从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今年夏天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的体育健儿为祖国多得了多少枚金牌?这真是另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事。 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想去参观一下咱们巴蜀小学的运动会吗?请看大屏幕。巴蜀小学的运动会上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激烈有趣的比赛项目,这是集体跳长绳、这是足球比赛、这是乒乓球比赛、还有跑步比赛。 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许多数学问题,王老师想邀请大家来解答这些数学问题,愿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 二、排列 1、提出问题 (1)在跑步比赛中,有三个小朋友获得了前三名,掌声请出他们请看,他们分别是小黄、小蓝和小红,猜猜谁是第1名?还有可能是谁?也就是说第1名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2)但是现在第1名和第2名都不知道是谁,谁来猜一猜第1、2名可能是谁和谁?还可能是谁和谁?还有没有其它可能的情况呢?第1、2名到底有多少种可能的情况呢? 2、试一试 (1)请看大屏幕,我们用笑脸来代表这三个小朋友,涂上黄色就代表小黄,涂上蓝色就代表小蓝,涂上红色就代表小红。如果这样涂就表示什么?(小黄第1名、小蓝第2名。)这样涂呢?(小蓝第1名、小红第2名。)请孩子们拿出题单,给笑脸涂上红黄蓝色,然后再填出第2名到底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明白吗?

2021年高考文科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题型归纳与训练(有解析答案)

2021年高考文科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题型归纳与训练 【题型归纳】 题型一 集合的交并补运算 例1 :已知集合{0,2}=A ,{21012}=--, ,,,B ,则A B =( ) A .{0,2} B .{1,2} C .{0} D .{21012}--, ,,, 【答案】A 【解析】由题意{0,2}A B =,故选A . 【易错点】交并不分 【思维点拨】概念的应用 例2已知集合{}1,3,5,7A =,{}2,3,4,5B =,则A B =( ) A .{3} B .{5} C .{3,5} D .{}1,2,3,4,5,7 【答案】C 【解析】因为{}1,3,5,7A =,{}2,3,4,5B =,所以{3,5}A B =,故选C . 【易错点】交并不分 【思维点拨】概念的应用 题型二 集合的交并补与不等式结合 例3:已知集合{|2}A x x =<,{320}B x =->,则( ) A .3{|}2A B x x =< B .A B =? C .3 {|}2 A B x x =< D .A B =R 【答案】A 【解析】∵3{|}2 B x x =<,∴3 {|}2 A B x x =<, 选A . 【易错点】不等式解错 【思维点拨】掌握常规不等式的解答 例4:设集合2 {|}M x x x ==,{|lg 0}N x x =≤,则M N =( ) A .[0,1] B .(0,1] C .[0,1) D .(-∞,1]

2 【答案】A 【解析】∵{0,1}M =,{|01}N x x ≤=<,∴M N =[0,1]. 【易错点】方程解错,对数不等式不会解答 【思维点拨】基本函数和方程思想的掌握 题型三 四种命题的基本考查 例5:设m R ∈,命题“若0m >,则方程20x x m +-=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 A .若方程20x x m +-=有实根,则0m > B .若方程20x x m +-=有实根,则 0m ≤ C .若方程20x x m +-=没有实根,则0m > D .若方程20x x m +-=没有实根,则0m ≤ 【答案】D 【解析】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要将原命题的条件、结论加以否定,并且加以互换,故选D . 【易错点】概念混淆 【思维点拨】加强对四种命题的强化 题型四 充要条件的判断 例6:设x ∈R ,则“38x >”是“||2x >”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A 【解析】由38x >,得2x >,由||2x >,得2x >或2x <-,故“3 8x >”是“||2x >”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故选A . 【易错点】解不等式 【思维点拨】加强部分不等式的解答 例7:设a ,b ,c ,d 是非零实数,则“ad bc =”是“a ,b ,c ,d 成等比数列”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集合与简易逻辑专题训练

集合与简易逻辑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 、1?{0,1,2} B 、{1}∈{0,1,2} C 、{0,1,2}?{0,1,3} D 、φ {0} 2、已知A={1,2,a 2-3a -1},B={1,3},=B A {3,1}则a 等于 A 、-4或1 B 、-1或4 C 、-1 D 、4 3、设集合},3{a M =,},03|{2 Z x x x x N ∈<-=,}1{=N M ,则N M 为 A 、 {1,3,a} B 、 {1,2,3,a} C 、 {1,2,3} D 、 {1,3} 4、集合P=},2|),{(R x y x y x ∈=-,Q=},2|),{(R x y x y x ∈=+,则P Q A 、(2,0) B 、{(2,0 )} C 、{0,2} D 、{}|2y y ≤ 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命题p 是真命题时,命题“P 且q ”一定是真命题。 B 、命题“P 且q ”是真命题时,命题P 一定是真命题 C 、命题“P 且q ”是假命题时,命题P 一定是假命题 D 、命题P 是假命题时,命题“P 且q ”不一定是假命题 6、“0232=+-x x ”是“x=1”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个命题中 A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奇数 B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C 、真命题的个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D 、上述判断都不正确 8、设集合},2|{Z n n x x A ∈==,},2 1 |{Z n n x x B ∈+==,则下列能较准确表示A 、B 关系的图是 9、命题“对顶角相等”的否命题是 A 、对顶角不相等 B 、不是对顶角的角相等

【学习实践】《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如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能被2、5、3整除的数的推导等。这节课安排生动有趣额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例1给出了一副学生用数学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图,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用2个卡片摆,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以后,再用3个卡片摆;然后小组交流摆卡片的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部分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

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经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规律的探索过程; 2.使学生初步学会排列组合的简单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预习】 预习数学书99页,思考以下问题: 、用1、2两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 2、用1、2、3这3个数字能摆出哪些两位数?可以动手写一写。 3、想一想:你是怎么摆的,先摆什么,再摆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才会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 一、以游戏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数学广角做游戏。在门

成人高考数学教案_第1讲__集合和简易逻辑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理科)》教案

【组织教学】 1. 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2. 坐下,清点人数,指出和纠正存在问题 【导入新课】 本课我们来学习集合和简易逻辑。集合是现代的数学的重要概念,,运用集合可以方便又准确地描述和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简易逻辑是分析、判断命题正确与否的基础,学习和掌握简易逻辑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加深掌握集合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掌握空集、全集、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记牢各种集合符号及其意义,并能用这些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够运用简易逻辑学的知识分析和判断简易逻辑问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集合和简易逻辑 §1.1 集合 一、集合的概念 1.集合 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 、B 、C 等表示,如}{ 5,6,7,8 A =。 2.元素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叫“元”。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 、b 、c 等表示。集合的元素可以是任何东西:数字,人,字母,别的集合,等等。元素具有无序性、互异性、确定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读作a 属于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或a A ∈),读作a 不属于A 。 4. 有限集、无限集、单元素集、空集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 1,2,3A =。 (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限个元素的集合,如}{ A x x =-∞<<+∞。 (3)单元素集 只有一个元素的集合,如}{ 1A =。 (4)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空集用?(不是希腊字母的φ)表示。空集不是无;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若将集合想象成一个袋子和它里面的事物,则空集就是里面没装事物的空袋子。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5.数集 元素为数的集合叫做数集,常用的数集有: (1)实数集 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R 表示。 (2)有理数集 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Q 表示。 (3)整数集 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常用符号Z 表示。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用N 表示。 根据国家标准,现在自然数集包括元素0(以前不包括元素0); 2正整数集,用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不包括元素0。 二、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写在大括号里的表示法,如 }{1,2,3A =。红色、白色、蓝色和绿色的集合可写成}{D =红色,白色,蓝色,绿色 2.描述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特性写在大括号里的表示法,如 “所有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可写成}{ A =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程2 60x x +-=的根组成的集合A 可写成} { 2 60B x x x =+-=; 大于零的前三个自然数的集合可写成}{C =大于零的三个自然数。 3.图解法 在不严格的意义下,为直观起见,有时也用图来表示集合,如右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