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座心理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讲座心理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讲座心理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讲座心理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讲座?

心理应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杨菊贤,赵倩

【摘要】心理应激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脏疾病,也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本文分析心理危险因素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以及为何心理的危险因素被忽视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应激;心血管疾病;心理危险因素;心源性猝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06-8106(2006)20-1848-03

The car diovascular disease induced by the psychological str ess

Y A NG Ju-xia n,ZHA O Qian.The Ninth Hospital A 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 nghai200011,Chi2na

【Abstr act】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can induce the serious cardiac disease,and also induce the symptoms of car2diovascular system,this article analyse the mechanism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duced by the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and why the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were ignored in the longtime.

【K ey words】psychological stress;cardiovascular disease;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cardiac sudden death

心理应激是指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心理因素,常可分为7个等级:1级表现为不高兴;2级出现烦躁和忙乱;3级发生轻度争吵;4级中度争吵,音量提高;5级大声争吵,紧握拳头;6级极度愤怒,拍桌子,几乎失控;7级狂怒,完全失控,乱扔东西,伤害他人或自伤;凡是≥3级就成为有害的心理应激,≥5级的激怒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2farction,AMI)等严重的心血管事件。Reich分析了25例促发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之前24h的情绪改变,愤怒达5级以上的有17例,其余为悲痛、极度激动和惊恐发作等[1]。

1心理应激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脏病[2,3]

例1,男,27岁,具有典型的A型性格,急躁,好冲动,一次与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愤怒之际突发剧烈胸痛,心电图和血清酶谱均证实患了前壁AMI,经过14次电除颤和药物除颤,消除了心室颤动,40min 后复苏成功;但事后进行冠脉造影,并未发现其冠脉有斑块破裂和冠脉阻塞性病变,他发生的AMI是由情绪激动,引起严重的冠脉痉挛所导致心肌坏死的结果。

例2,男,59岁,美国克利夫兰的一位著名的心脏科医师,一贯注意保持标准,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他注意饮食控制,烟酒不沾,宁可步行不乘车,宁愿爬楼不乘电梯,并热爱网球运动;他欣赏自己是执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

作者单位:200011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有一天需紧急返回克利夫兰有重要的紧急会诊,但因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8h,他在机场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突发剧烈的胸前区疼痛,检查的结果证实患了广泛性AMI(前壁),经过抢救后脱险;从此以后,这位前美国心脏学会的主席强调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的紧张焦虑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脏病,并认为心理健康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控制体重、血压、血脂和血糖的重要作用。

据中国心血管康复协会一组264例患AMI患者的调查发现,合并有焦虑的为3512%,焦虑症发生在2周以内,抑郁症状在1个月左右达到高峰, Panagiotakos等报道两组AMI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差异,甲组30例系AMI患者有焦虑或惊恐发作, 72h未获控制;乙组50例AMI患者不伴有或有轻度焦虑,72h之内焦虑已获控制;这两组AMI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可比性,其结果是甲组有8214%不能仍忍受胸痛,一日需注射度冷丁3次以上,乙组仅2916%不能仍忍受胸痛,P<0.01;甲组有30%患者的心梗范围扩大,乙组为0;甲组Holter监测发现86%患者有复杂性心律失常,乙组为34%,P值均<0.01;甲组的病死率为53%,而乙组仅4%,P< 01001;这个结果表明,是否存在显著的心理应激, AMI的预后将有显著差异[4]。

2心理应激引起严重的心脏病通常有几个重要的心理预测因素

2.1A型性格的AIAI反应A型性格的重要特征

是快节奏和高效率,有主见,好胜心极强,渴望竞争取胜,A型性格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其缺点是好发脾气,易冲动,面对激烈的竞争,A型性格者(请注意与血型无关)易反应为恼火(Aggrava2tion)、激动(Irritaiton)、愤怒(Anger)与不耐烦(Im2patience),即著名的AIAI反应,AIAI反应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以及SCD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2.2Sisyphus反应在英汉词典“Sisyphus”词条中指出: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的一名暴君。死后坠入地狱,被罚推巨石上山,当巨石接近山顶时又被踢下,被迫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Sisyphus反应是指奋力拼搏接近成功时遭到惨败,而且屡战屡败时的心态,Sisyphus反应很容易促成冠脉痉挛,甚至发生SCD。

2.3PTSD PTSD是指受到异乎寻常的灾难性或威胁性心理创伤之后,出现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反应,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2der,PTSD),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或纽约9.11事件等人为的恐怖袭击以后,经常表现为极度恐惧、激动、恍惚、丧失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一般都表现为心动过速、高血压、心律不齐或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在一组76例PTSD的患者中,除上述症状外,有6例(719%)发生SCD。

3心理压力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症状[5,6]

3.1胸痛Perlstein等报道55例主诉胸痛伴焦虑症状的患者,应用抗心肌缺血药物无效,经过仔细检查,发现其中冠心病患者25例,心脏焦虑症患者30例,在加用有抗焦虑作用的盐酸羟嗪(Hydroxysine Hce)25mg/日×28d,疗程结束后,55例患者中有54例胸痛消失,焦虑症量表的计分平均降低10分以上,笔者认为焦虑症状可引起胸痛,此时抗心肌缺血的药物不一定有效,而抗焦虑治疗会有显效的[5]。

3.2 心律失常紧张焦虑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是常事,但是激动和愤怒可诱发频繁的房性早搏、房速以及阵发性房颤,也可引起频发的室早和短阵室速,而应用抗焦虑治疗对于缓解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都有较好的效果[7]。

3.3胸闷和气急Morris对主诉胸闷气促的心脏专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随访了6个月,发现其中126例(8619%)有显著的烦躁、焦虑症状,其中1/3属于惊恐发作,经常在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伴有心动过速、大汗、甚至肢体发抖,未经心理培训的内科医师常易误诊为急性左心衰竭,但是按心衰治疗并不能有效地终止发作,在改用或加用抗焦虑治疗后可迅速奏效。

3.4高血压紧张恐惧的患者中,由于交感张力骤增,儿茶酚胺间歇释放过多,常表现为间歇性高血压和窦过速;现将此类患者分成3个类型:(1)惊恐发作:除血压骤升外,常有烦躁、胸闷、气促、心动过速,可出现高血压危象;(2)类惊恐发作:症状比第1型偏轻,除高血压外,可出现过度换气和阵发性房颤;

(3)惊恐反应:表现为心理应激使血压上升,舒张压增高为主,常伴有心动过速,见于白领人群,因此称为“白领高血压”,有时可有低血糖反应。

4心理压力是引起心脏病的危险因素[8]

2004年8月29日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年会上,加拿大的Yusuf教授公布了一项由52个国家参加的大型研究的结果,此项研究我国有6000人参与被调查,这项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9个全球普遍性的危险因素,可以预测全世界9014%以上AMI 的发病,这9个危险因素是: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酗酒、过分紧张、缺少运动,以及每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足;在这9个危险因素中第一次将“过分紧张”这个心理压力被公认为是引起严重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此外,自1978年起美国宣布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我国学者经过调查也发现A型性格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生率是B型性格(沉默、顺从、犹豫、节奏慢、缺少主见和竞争意识)人群的3倍左右(9176%:3125%);欧洲学者报道具有A型性格的冠心病患者中,发生AMI的概率比B型性格增加2倍以上[6]。

5心理减压的方法[9]

(1)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有正确的定位,应该制订近期和远期的奋斗目标,但期望值要恰当,不宜过高。(2)工作和生活压力不宜过大,不能经常加班,不适宜长期作夜班;工间必须有短暂休息,休息时不宜动脑和用眼(电脑、电视等),而代之以工间操、爬楼等。(3)交替使用人体的各个部位是消除疲劳的一个良方,如左撇子在休息时应多活动右侧的手和腿;伏案和电脑工作者,休息时应活动颈腰部和四肢,视远处和绿色的植物。(4)松弛的渐进性康复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同样适用,运动可改善心肌血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此外,愉快而松弛的运动可减少焦虑紧张情绪,是心脏病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步行、慢跑、登楼、太极拳、自行车等多种活动;以一年为期,每天坚持自行车活动30min,一年后运动耐力提高20%,心脏增加氧摄入

量16%,AMI死亡率降低19%。(5)减少夜生活,早睡早起,保证睡眠时间6~8h(各年龄需求不同)。

(6)开朗乐观,知足常乐,有自己的爱好,淡泊名利,忘记既往的怨恨和烦恼。(7)下班或双休日应选择一种与工作无关,既能放松又有兴趣的活动,如郊游、唱歌、跳舞、游泳、种花弄草、画画、练书法等。

(8)定期找心理医师或信得过的人倾诉烦恼,释放心理压力。(9)为避免冲动或匆忙反应,在表态之前让舌头在嘴里转20个圈以后再发言,这样就会冷静多了。

6心理危险因素长期不被重视[10]

20世纪以来医学的专科化,使医学的分工越来越细,逐渐使医务人员形成了分科思维,习惯从本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但是,人是一个完整的有心理活动的整体,心血管医师常习惯于从本专业角度分析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而对于由心理压力引起的心血管症状一般不在其分析和鉴别诊断的范畴之内,这就是统治医学舞台多年的生物医学的局限性。根据对上海市一家二甲医院在内科门诊连续就诊2年的1561例患者的调查结果,发现内科医师对患者疾病的本质或源头是心理压力引起的识别能力仅为1519%;而8411%的判断均因其主诉为胸闷胸痛、心慌气急或头胀头痛、失眠乏力或恶心腹胀、腹痛稀便等症状,而分别被诊断为心血管、神经或胃肠道的疾病,以致患者久治不愈,到处打听名医,尽一切可能找好医院、好大夫、要好药,这类患者因此常被称为“三好病员”;缺乏心理训练的专业医师尚且不能识别,一般非医学专业的人群更弄不明白,一谈到心理或情绪障碍,就自然认为这是精神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不大,更不会联系到这是心理压力引起的心血管症状,这就是多年来口头喊的是要转变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际上推行的依然是生物医学模式的规范。

纽约的Rozanski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密切,过分紧张焦虑、重度抑郁、A型性格、社会孤立,以及吸烟、酗酒和持久高负荷的心理压力,激活交感和血小板活性,促发斑块形成和破裂,血栓形成,冠脉狭窄,冠脉痉挛的等机制,并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也可通过心理应激引出心血管系统的躯体症状;心理社会因素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传统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作用。

(作者简介:杨菊贤,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心理学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总编辑,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课题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的相关研究,并因此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8年获洛杉矶国际会议授予的“杰出成就奖”, 2000年获全国“吴孟超杯-突出贡献奖”。2002年获“21世纪养生保健杰出科研工作者”称号。2006获中国CEO俱乐部健康顾问聘书。)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卓杨.心理行为应激促发的心源性猝死.国际心血管病杂

志,2006,33(4):217-219.

2 杨菊贤.心理应激与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2005,

26(5):461-464.

3 杨菊贤,殷兆芳.心理应激与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学

进展杂志,2006,27(4):443-445.

4 Panagiotakos DB,Pitsavos S,Chrysohoou C,et al.The association be2

tween anxiety stress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acute myocardial in2farction.Curr Public Health,2002,10(1):25-30.

5 Perlst ein WM,Carter CS,Servan D.Syndrome of chest pain.J Clin

Psychiatry,2005,66(3):20-25.

6 杨菊贤.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心血管病康复

医学杂志,2003,12(增刊):493-496.

7Eaker ED,Sullivan LM,Kelly-Hayes M,et al.Anger and hostility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atrial fibril lat ion and vent ricular ext rabeat.

Circulation,2004,109(10):1267-1271.

8 Yusuf S,Havkens S,Ounpwu S,et al.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https://www.doczj.com/doc/f71420945.html,n2cet,2004,364(9438):937-952.

9 Lavie CJ,Milani R V.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coronary patients w ith

improvement following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 se training.Am J Cardiol,2004,93(3):336-338.

10 杨菊贤.重视专科思维的局限,提倡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医学与

哲学杂志,2006,27(3):4-6.

(编辑:宋冰)

欢迎投稿

护理心理学作业

护理心理学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护理领域中个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 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3.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4.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于集体无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5.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6.心身疾病:是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 7.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8.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9.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绪、思考过的问题和作过的动作都会在脑子里留下一定的“痕迹”,在一定条件的诱发下而在脑中再现出来,这个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10.临床心理评估:特指将心理评估的通用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以临床患者为主要评估对象、可评定及甄别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系列运用性评估手段与技术。 11.首因效应: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识有积极其重要的影响,即“先入为主”的效果。 12.人格: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3.护士角色人格:指从事护士职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 14.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征:即指“核心成分”是从事护士职业的必备人格特质,指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起决定作用,随时影响职业角色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1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6.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①信息编码。②态度。③知识。④沟通技巧。⑤社会文化背景。 2. 影响心理测验实施和记分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②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③测验焦虑。 ④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 3. 简述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①保密原则。②限时原则。③自愿原则。④感情限定原则。⑤转介原则。 4. 心理治疗的要素有哪些? 答:①治疗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经过专门培训并得到资质认可。②治疗需按一定治疗程序进行。③治疗需应用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④治疗对象具有一定的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⑤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最终缓解或消除其可能存在的各种身心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 5、艾森克个性问卷共包含哪几个分量表及其所代表的含义? 答:艾森克个性问卷共包含四个分量表组成。其代表的含义是①内-外向维度:测查内向和

(完整版)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练习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三章心理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护理心理学作业 (1)-1

名词解释 1.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确认叫做再认。 2.护理心理学: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护理领域中个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3.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4.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5.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于集体无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6.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7.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8.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9.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需要解决问题并前来寻求帮助者称为来访者或者咨客,提供帮助的咨询专家称为咨询者。 10.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体系,以治疗者与来访者得关系为桥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12.患者角色:又称病人身份。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之后,他就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就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 13. 心理测验: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 14.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15.信度: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程度。 16.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17.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8.临床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 19.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20.人格: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1.动机冲突:当多个动机同时存在,有时可表现为相互矛盾的状态。也称心理冲突。 22.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 并成为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3.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24.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25. 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6.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与人的生物学素质有关。 27. 护士角色人格: 特指从事护士执业的群体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适应性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 28.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起决定作用的、随时可能影响角色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29.注意: 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30.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简答题 1.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信息编码。②态度。③知识。④沟通技巧。⑤社会文化背景。 2.简述沟通的概念及特点? 答:沟通也称为信息交流,是指发讯者把信息(也包括发讯者的思想、知识、观念、意图、想法等在内)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收讯者,达到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的效果,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第一节 应激的概念 (一)应激概念的发展 应激(stress)一词是正在不断发展的概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坎农(Cannon)引用于人类生理学研究,概指超过一定临界阈值后,破坏机体内环境平衡的一切物理、化学和情感刺激。 但到20世纪50年代 塞里认为,机体暴露于各种不同的刺激之下时,如冷、热、缺氧、长期情绪矛盾、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衡等,都可以产生同样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源(stressor)。 为了弄清应激概念,有必要指出以下几点: 1. 应激不同于刺激 它是身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 2. 应激不是神经能量 很多人说应激是“情绪或神经的耗竭”,但是,情绪反应有时也可成为应激源。塞里指出,没有神经系统的低等动物或植物也有应激反应。 3. 应激并不都是身体受到某种损害的结果 如在球场比赛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比赛应激,并不会产生损伤的结果。 (二)对心理应激概念的最新认识 要对应激下一个能全面正确反映其所有内涵的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根据以上对应激的认知作用过程的分析目前可以将 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该定义要强调的是: 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是适应和不适应的; 2、应激源可以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3、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学因素和疾病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导致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各种消极情绪。 3.社会性应激源指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例如战争、动乱、天灾人祸、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等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指一个人从熟悉的生活方式、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文化冲突和挑战。 (二)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类 1.工作问题包括长期从事高温、低高温、噪音、矿井下等环境的工作;需要高度注意力集中和消耗脑力的工作;从事长期远离人群(远洋、高山、沙漠)、高度消耗体力、威胁生命安全、及单调重复的流水线工作;超出本人实际能力限度的工作;调动、转岗或离岗。 2.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包括觅配偶、失恋、夫妻不和分居、、外遇和离婚;亲人亡故、患病、外伤、手术和分娩;子女管教困难、老人需要照料、住房屋拥挤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 3.人际关系问题指个人与领导、同事、邻里、朋友之间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4,经济问题指个人在经济上的困难或变故,包括负债、失窃、亏损和失业等。 5.个人健康问题指疾病或健康变故给个人造成的心理威胁,如疾病诊断、健康恶化、心身不适等。 6.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指个人在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7.喜庆事件指结婚、再婚、立功受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相应的心理调整。 (三)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如晋升、提级、立功、受奖等。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如亲人死亡、患急重病等。 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相关性明显高于正性生活事件。 (四)按生活事件的主客观属性分类 1.客观事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包括生、老、病、死以及地震、洪水、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完整版)《护理心理学》2017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1. 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这说明他们的意志缺乏 A. 独立性 B. 自制性 C. 果断性 D. 坚韧性 2. 患病以后,患者常担心将来的前途,担心自己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担心给家庭和他人带来累赘,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属于 A. 期待心理 B. 习惯、获利心理 C. 依赖心理 D. 心境不佳、情绪不良 3. 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 A. 果断性 B. 坚韧性 C. 自制性 D. 自觉性 4. 内驱力其实就是 A. 生理性动机 B. 社会性动机 C. 内部动机 D. 外部动机 5. 不属于躁狂发作的心理特点的是 A. 情感高涨 B. 思维奔逸

C. 活动增多 D. 悲观失望 6. 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来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意义的特性,被称为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 知觉的选择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7. 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控制程度进行调节的能力被称为 A. 心理活动强度 B. 心理活动耐受力 C. 心理康复能力 D. 心理自控力 8. 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的性格特点是 A. B型人格 B. AB型人格 C. A型人格 D. C型人格 9. 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地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 A. 独立性 B. 果断性 C. 自制性 D. 坚韧性 10. 合理化机制(rationalization)又称 A. 合理应对 B. 文饰作用 C. 白日梦 D. 矫枉过正

11.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A. 外界环境刺激 B. 机体的生理变化 C. 认知过程 D. 丘脑 12. 下列哪项不属于精神活性物质 A. 致幻剂 B. 抗抑郁剂 C. 大麻 D. 麻醉性镇痛药 13. 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A. 理智感 B. 美感 C. 激情 D. 道德感 14. 下列哪项不是患者心理 A. 孤独心理 B. 自豪心理 C. 期待心理 D. 焦虑、恐惧心理 15. 不属于神经症的心理特点的是 A. 一般有易感素质的人格基础 B.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C. 求治愿望非常强烈 D. 一般无自知力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EMDR: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 2011年4月11日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这个心理治疗方法的英文全称是: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往往被人们简称为:EMDR。EMDR被认为是一个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非常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EMDR是在国外治疗PTSD的方法中使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从几个方面对EMDR 做一简要介绍。 一、EMDR及其发展简史 1987 年,心理学家Francine Shapiro[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她自己随意的眼球运动能使自己负性的、使人心烦意乱思想的强烈程度减轻。这一发现启发Shapiro创建EMDR心理疗法。之后,Francine Shapiro开始探索把EMDR的方法用在治疗越战老兵和遭受躯体、性攻击受害者中PTSD患者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EMDR 这个新的治疗办法在减轻PTSD患者的恶梦、创伤性闪回、闯入性负性思维、和回避行为的表现程度方面显示出比较好的疗效。 Shapiro[2]认为EMDR 是"由一个模式,一套原则,治疗程序和协议组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被认为能够帮助接近和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性记忆,而且通过对来访者情绪痛苦的脱敏、相关认知的重新建构、和伴随的生理警觉性的降低,使创伤性记忆得到适应性的处理。Shapiro[3]主张EMDR开创了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新的范式(a new paradigm)。由于EMDR要求来访者短暂地暴露于相关的创伤性记忆内容和能诱发痛苦体验与事件有关的外界和内心的迹象,以及它的结构性的治疗协议等特点,所以EMDR是一种显然完全不同于其他心理治疗的方法。 自从1989年Francine Shapiro发表了她的最初研究成果以后,全世界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对EMDR进行了研究和发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让眼球运动,而且在PTSD患者专注于一个记忆内容的同时,让他听一种音调或感觉手的节拍运动都可以使患者与该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情绪、思维、感觉和行为发生快速的适应性变化。1991 年制订出了EMDR的培训标准,1995年由Francine Shapiro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出版,2001年该教科书再版发行。 二、PTSD症状精神病理基础和EMDR治疗机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EMDR的治疗机理是什么,因为我们仍然不知道大脑的具体工作机理是什么。 然而,已经有证据说明[1],人类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an innate adap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感觉非常心烦和痛苦的时候,他的大脑是不能象正常时那样处理信息的。一部分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时,那些能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创伤性事件和经历创伤时反复出现的情景(recurring situation)使当事人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生"凝结"和"阻滞"。随后,那些创伤性体验的内心和外界的象征或迹象不断地触发与当事人首次曾经历创伤时一样强烈的视觉、听觉、味觉、思维、身体感觉(生理)或情绪上的重复再体验(reexperiencing),导致了PTSD症状的出现。诸如此类的没有被当事人适应性处理的创伤性记忆可能对当事人在如何看待世界和对他人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种非常深刻的负性影响。在这些未能被适应性处理的的创伤性经验影响下,当事人的行为往往会变的非常的不灵活和局限,以便避免痛苦再体验现象的反复发生。这就是PTSD症

心理应激研究

应急管理中心的心理应激机理研究 1突发事件的相关概念:心理学中的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 Incident),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个体在这种情境中有可能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因此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心理应激机理体系 2.1心理应激机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将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stress)。“应激”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心理的巨大混乱”。如前段时间的“非典”在我国造成的公众应激情况比较突出,甚至出现了“非典恐惧症”,并由此导致一些过激行为;盲目抢购药材、醋等,还出现了一些如“我有非典我怕谁”等一些不良文化现象。 重大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社会的群体应激,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情绪反应异常:焦虑、恐惧、悲伤、愤怒、忧郁、等以及丧失快乐及爱之能力。(2)生理反应异常:心慌、气喘、恶心、肌肉抽搐、头痛、头晕、身体疼痛、疲倦、失眠。(3)行为异常:下意识动作、坐立不安、举止僵硬、暴饮暴食、攻击、强迫等行为异常。 2.2 应激演化机理(1)应激转化机理:突发应激事件发生后,人群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在生理、情绪和行为上产生过度的反应。人类遭受重大精神创伤后78-80%的个体会发生心理创伤性应激障碍而导致明显的甚至长期的精神痛。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处于应激状态中的人们主要表现为:失眠、食欲减退、精神疲惫、情绪萎靡等症状,伴随着相当的应激性生理反应。这种生理性的反应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认知失调引起的;也就是由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另一方面则是机体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而且这种对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本能反过来会直接影响到它的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导致的人群心理以及情绪上的应激反应通常会与主体的生理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相互转化,如长期的失眠以及精神疲倦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引发一些生理上的疾病。(2)应激耦合机理:“耦合”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控制论,定义为两个或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公共突发事件引发的心理应激现象大致体现在三方面:情绪反应异常、生理反应异常以及行为异常。这三者之间不仅会在应激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同时也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发生耦合作用。由耦合的强弱程度不同,带来的后果影响也不同。情绪心理上的异常反应会引发生理或行为上的异常反应,生理以及行为上的异常反应反过来又会使心理上的应激恶化。 2.3创伤应激恢复机理:突发事件发生后给主体带来的应激障碍分为积极和消极应激障碍(stress disorder)两种情况。当主体经历了危机变得更成熟,并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我们说这是应激积极障碍;而相对地,当人们经历了突发事件后,从此变得消极应对而出现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则属于消极应激障碍。 3 应对措施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了很好的有计划、按步骤地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当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消除公众的心理恐惧,平息灾难,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心理反应:包括震惊、恐慌、焦虑、抑郁等情绪。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及信息管理,完善媒体传播(2)健全社会心理预警系统(3)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4)提供心理咨询热线(5)加强专业性心理干预(6)健全应急体制

护理心理学单选题

1:急危重症病人不常有的负性情绪是() 1.急躁 2.悲哀 3.紧张与恐惧 4.愤怒 5.焦虑 2:心理因素中对人的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是() 1.感知觉 2.情绪 3.气质 4.能力 5.心理冲突 3: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一个新标志是() 1.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2.与父母之间产生心理代沟 3.情绪不稳定 4.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5.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 4:在人际关系中受接近性因素影响较大的例子是() 1.志同道合

2.门当户对 3.远亲不如近邻 4.同病相怜 5.君子之交淡如水 5:假如一个住院病人很喜欢一个聪明勤快的护士,即使这个护士在为其静脉穿刺时会偶有失误,病人也会很宽容地给予谅解,这在人际认知理论中应属于()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投射效应 5.刻板印象 6:不符合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的表述是() 1.人格特征基本定型 2.角色复杂,易产生心理应激 3.部分人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4.心身疾病发病率高 5.情绪不稳定 7: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称为()

1.感觉对比 2.感觉补偿 3.联觉 4.痛觉 5.感觉适应 8:对神经症的不正确认识是() 1.是一组伴有脑器质性病变的心理障碍 2.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起病受心理.社会环境影响 3.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4.病人自知力完整 5.能主动求医 9:预防人格障碍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措施是(A ) 1.早期教育 2.自我控制 3.自我松弛 4.服用碳酸锂 5.经常进行心理咨询 10:认知过程不包括() 1.感觉 2.动机

医学心理学-应激

一、单选题(注:各题干后的罗马数字表示该题的估计难度:I 易;II 较易;III 较难;IV 难) 1.一般适应综合征(GAS)分以下三期:()I A 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 B 觉醒期、阻抗期、适应期 C 警戒期、阻抗期、适应期 D 觉醒期、阻抗期、衰竭期 [答案] A 2.关于目前心理应激概念,以下叙述不确切:()III A 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等主要应激因素之间界限清晰 B 包含了应激是刺激物、是有害刺激的反应以及是多种中间变量的综合认识 C 应激刺激和应激反应均涉及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容 D 应激是应激源、应激中间(介)因素和应激反应多因素的作用过程 [答案] A 3.表示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强度最好用以下方式:()I A 情绪焦虑程度 B 累计LCU 的值 C 心身疾病发生率 D 转化为生物学指标 [答案] B 4.负性生活事件是指:()II A 对人产生损害的事件 B 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 C 与健康成负相关的事件 D 公认的有害事件 [答案] B 5.应激反应最妥切的含义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I A 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B 认识、意志、情绪、个性方面的变化 C 幻听、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方面的变化 D 心理障碍、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等心身病理方面的变化 [答案] A 6.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IV A 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 B 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 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 D 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 [答案] D 7.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应激心理反应是:()I I A 认知改变 B 情绪反应 C 个性改变 D 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答案] B 8.应激生理反应的神经机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调节:()III A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 C 丘脑下部-垂体后叶轴 D 丘脑下部-垂体前叶-甲状腺轴 [答案] A 9.Lazarus和Folkman认为应激过程最关键的因素是:()II A 认知评价 B 应对方式 C 个性特征 D 社会支持 [答案] A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护理_心理学案例

1、肿瘤化疗病人的临床心理护理案例 案例一 课程:护理心理学 主题:癌症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评估。 2、能够找出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心理护理诊断。 3、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 案例题目:话疗 第一幕 2007年5月10日上午,一位穿着很宽松的上衣、气质不凡的中年女性,独自一人从容地走进肿瘤内科的护士站,有条不紊地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首次化疗。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一边,等待着护士接待。张女士,47岁,现住抚顺市,大学毕业后在抚顺石油研究所从事了加余年石油研究工作。已婚,丈夫在某工厂做管理工作,45岁。张女士与丈夫感情比较好,但在术后化疗问题上产生争议:丈夫考虑化疗痛苦,还不一定有效,听说中药效果比较好,因此不主张化疗。但张女士不同意,即使痛苦也要坚持化疗。20岁的独生女儿,在抚顺石油大学读一年级,走读,喜欢和张女士一起逛街、游泳;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健在,而其爸爸在她母亲去世后就与张女士一起住,张女士唯一一个姐姐,住沈阳市。张女士的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元,并且有医疗保险。 2007年2月,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乳有一小包块,黄豆大小,压之

无疼痛。和同事们讨论此事时,大家认为应该是乳腺增生结节,张女士没在意,也没去医院检查。当月,在张女士家里,其母亲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张女士特别悔恼,没好好照顾母亲,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工作中经常出错,便休假一个月,也不想干什么,整天呆在家里,见谁都不顺心,脾气也变大,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现在虽然状态好些,可是一提到母亲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哭。4月的一天,洗澡时她发现包块增大,并有刺痛,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在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淋巴转移3/11,分期TINIM0。张女士说,术前她也怀疑过是乳腺癌,但是她考虑那病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她不可能,因为她比较外向。她以往身体健康,单位每年一次体检,也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工作中与同事关系比较好,经常组织同事们旅游、唱歌;比较喜欢跳舞,单位的汇演,她差不多每年都会参加。同事们有什么困难,她也主动帮忙。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特别操心的事,遇到事情,会积极应对。术后看到乳房缺失,心一下凉了,明白她得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当时脑子是空白的,清醒后一想到乳房没有了就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人了,想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以后生活工作怎么办啊?以后治疗会怎样?要求她丈夫不要告诉任何人。就这么昏昏沌沌了大约一周。后来看到同病房里多数跟她患同样病的人,有比她年龄大的也有比她年龄小的,也就慢慢想开了,要尽快治疗。 此次入院当天,张女士血压偏高,多次测量波动范围150-140/100-80mmHg,心率波动范围90-100次/分,体温36.5℃,呼吸18次/分,体重56kg,以往身高165cm。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张女士会时不时地用胳膊挡住自己的左乳,并且会用“这病”“那病”来代替乳腺癌,多次说话时唉声叹气,不停问到化疗会有什么

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卫生及答案一、选择题 [A1型题] 1 .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 A.适应能力与康复力 B.控制力与康复力 C.耐受力与控制力 D.耐受力与适应能力 E.意识水平与康复力 2 .开始注重个体心理卫生的最早时期应 是: A.青少年时期 B.婴儿期 C.幼儿期 D.胚胎期 E.新生儿期 3 .关于婴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不合理的一项 是: A.母爱与母乳喂养 B.适宜的信息与刺激 C.培养独立意识 D.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E.保证充足的睡眠 4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时期 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青春期 E.新生儿期 5 .玩耍与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是: A.可增长知识 B.利于道德品质培养 C.利于社会交往与语言发展 D.可促进脑的发育 E.以上都是 6 .学龄儿童脑的发育已趋成熟,脑重可 达: 150~1 250克 150~1 350克 250~1 350克 005~1 300克 250~1 450克 7 .青春期主要的心理特点是: A .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又尚未成熟 B.自我意识 矛盾 C.心理代沟 D.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 E.以上都是 8 .青春期最难应对的问题 是:

A.社会适应 B.情绪情感 C.性困扰 D.自我意识矛盾 E.以上都是 9 .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是: A.婴儿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新生儿期 E.少年期 1 0.促进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 是: A.爱抚 B.丰富营养 C.充足睡眠 D.训练和 教育 E.孕期保健 1 1.人生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 A.生理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B.心理自我的形成 和发展 C.社会自我的形成和发展 D.成人感和独立性 E.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从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1 2.少年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标志 是: A.成人感和独立性 B.责任感 C.生理自我 D.社会自我 E.心理自我 13.学习困难儿童常表现为: A.阅读障碍 B.计算障碍 C.拼音障碍 D.书写障碍 E.以上均是 14.产生挫折的因素: A.自然因素 B.社会因素 C.主观因素 D.社会因素与主观因素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 15.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的方法: A.正确看待人生价值 B.发挥自我优势

精选-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没能及时救回丈夫,40天没出门 地震之前,赵梅(化名)是某学校的后勤人员,收入不算高,但生活还算稳定,13岁的儿子国平(化名)就在她所在的学校读书。她的丈夫是一位木匠,经常外出打工,一家三口的生活过得平淡却很踏实。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丈夫背着木匠工具,正沿着山路赶着回家,突然感到地动山摇,无法控制身体平衡的他,从山坡上掉下去,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让自己停止滚动。就这样,在迷糊中不知过了多久,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赵梅打来的,求生本能给了他一丝力气,在电话里告诉了妻子自己的状况。在得知丈夫的遭遇后,赵梅立即狂奔了20多里地,在山谷中、草丛里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奄奄一息的丈夫。她当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气,竟然背起丈夫走了一段路,累了,想求救,四处一个人影都没有,真是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在绝望中,她拖着丈夫的身体往家走,走了大约10里地,遇到了一辆三轮车。见状,车主赶忙把他们俩扶上车,拉往医院。不幸的是,在路途中,由于失血太多,丈夫不治身亡。 丈夫没了,工作没了。赵梅万念俱灰。她怎么也想不通,这样的厄运怎么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从此,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40天没有走出过家门生性活泼的儿子,也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唱跳,不再出去跟伙伴玩耍,也无心读书、做功课,整天闷闷不乐。40天后,从广州来的心理援助志愿者上门服务,开导了她。之后,赵梅总算是走出了家门。但是她总是在自责、内疚,感到自己没有能够救活丈夫,没有心情出去工作。她的状态也影响了儿子。 [分析与治疗]0 赵梅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在身体和心理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应。她的情绪持续低落,并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丧失兴趣。她把自己孤立起来,避免和他人交往。她表现出神情呆滞,对人对事反应迟钝。 针对赵梅母子的情况,我们对她们进行了如下的治疗过程:1,情绪处理 NLP快速处理情绪的方法(情绪抽离法我们总是容易被这样或者那样不好的事情或者冲突等受到影响.本来好好的 心情就这样被破坏了. 所以要做的首先就是了解引起你坏情绪的原因.如果你知道问题所在,你就成功了一半。 提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 一,先让自己的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深呼吸,注意力集中在双肩,然后一边深呼吸一边放松肩膀.从而你整个人都会慢慢的平静放松下来 二,然后用手按着自己的心脏的地方.对着自己说话. 比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吧.我要冷静..等等的话语.这样有助于你能够在冲突中冷静下来处理问题 ),使他们不再重复创伤经历,避免了二次创伤,情绪也很快得到了改善。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调整,赵梅认识到了自己对丈夫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此不再自责、内疚。3,告别仪式。在丈夫的遗像前,赵梅告别了丈夫,在心理上接受了丈夫离开她的事实。4,

护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具体有哪几种疾病? (1)答: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2)急性应激障碍 (3)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4)创伤后应激障碍 (5)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6)适应性障碍 (7)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常见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有哪些? (8)答: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A型行为评定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9)3、心理护理的目的?

(10)答:心理护理的目的: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就是: 1)解除病人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11)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简述患者角色适应的过程中适应不良的表现。 (12)答:1.角色冲突指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的心理冲突导致的行为矛盾。病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但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13)2.角色缺如即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病人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卑,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 (14)3.角色强化一般常发生于由病人角色向日常角色转化时,仍然表现为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怀疑、失望,对原承担的角色恐惧。表现为多疑、依赖、退缩,对恢复正常的生活没有信心。 (15)4.角色消退指个体已适应了病人角色,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突然必须转向常态下的健康角色,承担常态角色下的义务。例如患病的母亲,因孩子突然患病住院而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第一节总论一、应激与心理应 激理论(一)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他将这个涉 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包括警 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二)心理学界关注的应激 (三)医学心理学对心理应激的定义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 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 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 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 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 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二、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 的积极意义 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2.适 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1.频繁、 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 2.持久和慢性应 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 第二节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向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可引 起应对反应、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景。一、应激 源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重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 源、环境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二、生活事件(一)生活事 件分类 1.按事件的现象学分类(1)工作事件(2)家庭事件(3) 人际关系事件(4)经济事件(5)社会和环境事件(6)个人健康

事件(7)自我实现、自尊方面 2.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1)正性生活事件(2)负性生活事件(3)日常困扰、微应激源(二)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Holmes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 life change units, 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应激强度 Holmes发现,LCU与疾病发生明显相关:若一年累积的LCU小于150,提示来年基本健康一年累积的LCU超过300,来年86%可能患病一年累积的LCU达到150 ― 300,来年50%患病(三)生活事件导致疾病必备的条件 1.生活事件的性质:有丧失感的生活事件 2.生活事件的量:超过个体耐受能力 3.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第三节应激心理中介因素一、认知评价认知评价: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 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次级评价: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能力的估计。二、应对方式应对(coping):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一)情绪关注应对 1.改变认知评价 2.学会放松技术 3.利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mental defense mechanism):个体处在挫折与冲突的情景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心理防御机制的主要形式自恋型防御机制:包括否认、曲解、投射等。不成熟型防御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