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习题

运动生理学习题

【重点】

1.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收到刺激,细胞膜内外发生电位倒转,这种迅速而短暂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它们形成的原因是霍奇金的离子学说,该学说认为,生物电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膜对离子严格选择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膜点位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静息时膜只要对K有通透性和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动作电位的成因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动作电位上开支的形成是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和Na的迅速大量内流所致。

2.影响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气体的交换包括肺泡于血液之间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是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液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液比值。

3.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绝对值和相对值。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是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影响因素有(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2)遗传因素;(3)年龄种族,性别因素;(4)训练因素。虽然耐力素质受遗传因素影响,但在训练的影响下可以增长,这是由于训练能促使身体素质潜在能力的发展。

4.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是自然条件反射,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是痕迹效应,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是内脏器官的惰性大。

5.实现骨骼肌收缩的关键因素是终末池释放Ca

6.肺的有效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7.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首先在肌肉中产生

8.磷酸原和乳酸原系统的共同特点都不需要氧

9.人体在能量代谢整个过程中关键环节是ATP的合成和分解

10.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代谢作用、调节免疫功能

11.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供暖单位

12.肺泡通气量是指人体每分钟进入肺泡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13.甲状腺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和发育

14.力量训练最先训练的是大肌群

15.比赛前运动员的兴奋性处于兴奋适度提高,状态助于克服运动的惰性

16.粗肌丝主要有肌球蛋白分子组成。阈值上升兴奋下降。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

17.肌肉的收缩过程包括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这三种。

18.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

巴液)称之为内环境。

19.心肌细胞(1)工作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2)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20.血细胞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白C:参与机体的保护与防御反应。血小板: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及保护血管皮细胞的完整性

21.ATP_酶_ADP+Pi+能量—去径(1)机械能(2)化学能(3)渗透能(4)电能(5)维持降能

22.小脑由皮质,白质和深部三对小脑组成,小脑对调节肌紧张,维持姿势,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均选择的作用。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前庭小脑:功能是控制躯体和平衡眼球运动(2)有髓小脑: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调大脑皮层随意运动进行(3)皮质小脑: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23.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赛前状态表现:(1)准备状态(2)起赛热症(3)起赛冷淡

24.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机能过程不能继续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力竭:运动性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机体出现衰损时。运动性疲劳的特点:(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肌细胞内ATP转换率(2)长时间中等强度,储备能源物质,运用过程受抑制(3)非周期性练习,混合性练习:技术动作不断变换,加速中枢疲劳(4)静止用力练习:中枢疲劳,心血管机能下降。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1)能量耗竭学说,体能能源大量消耗(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大量堆积(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血液PH下降,渗透压,电解质浓度变化(4)保护性抑制学说:中枢神经系统为运行进一步消耗,自动由兴奋转为抑制。(5)突变理论: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兴奋性丧失。(6)离子代谢紊乱

【02年考试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特征是产生(动作电位)

2.实现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关键因素是(终末池释放Ca离子)

3.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肺泡通气量)

4.影响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最主要因素是(Po2)

5.在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先在(肌肉)中出现

6.神经冲动由突触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化学递质)实现的

7.不同距离跑时心输出量最大的是(短跑)

8.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系统提供的共同特点是(无氧供能)

9.实现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运动)

10.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1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最重要的是(最大吸氧量)

13.进行

全身力量训练时,最先练习的肌群是(大腿和髋部的肌群)

14.评定运动员的无氧耐力通常可采用(测定最大负氧债能力)

15.比赛前,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何种状态,有助于克服内脏器官功能惰性(兴奋性适度升高)

16.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缺氧)

17.高原训练较理想的高度是(2000 -2500m)

18.挑选能成材的优秀运动员,一般应选青春发育期是(正常年龄发育,发育高潮期延长的)

19.人体在能量代谢的整个过程中,其关键的环节是(ATP分解、合成)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改变,肌小节缩短。(X)

2.呼吸运动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自动节律性,但它仍然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越高,则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X)

4.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平台期”是由于Na离子内流造成的。(X)

5.长时间的耐力运动训练可引起心脏肌肉的增粗,而心室腔则无明显改变。(X)

6.骨骼肌的肌管系统由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组成。(X)

7.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直接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X)

8.人体中糖食主要的能源物质,也是储备量最大的能源物质。(X)

9.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的人,从事速度、力量性项目占优势。(X)

10.身体中H离子浓度增加会引起氧离曲线的左移。(X)

1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之为每博输出量。(X)

12.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在胃,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X)

13.兴奋性常用的评价指标是阈强度和时值。(√)

14.“第二次呼吸”表明进入工作状态尚未结束。(X)

15.如果赛前运动员兴奋性过高,准备活动的强度可小些。(√)

16.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身体负荷越大,对身体产生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好。(X)

17.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X)

18.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对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