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

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

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

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

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

欣赏两类。“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

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

计一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

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学习领

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

成审美心理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

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

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段、第二学

段;3~4年段、第三学段;5~6年段、第四学段:7~9年

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

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

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

的空间

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

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

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

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

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

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

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二、分目标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

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

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

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

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

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

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

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

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

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

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

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

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

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

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内容说明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倒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目标是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的具体化。学习活动建议针对目标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要点则提出检测目标达成度的要点。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说明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

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

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

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

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

各种造型表现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

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说明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

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选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

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

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既包括现代设计

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已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

手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关注环境和生态,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

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说明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美术

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咸审美

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

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

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

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

的感受与认识。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

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

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

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

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

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培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

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

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

的生活。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学习

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改;(1)融美术各学习区域("造型?表

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

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

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又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

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

之间的建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并突出美术学科特点的“综

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

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

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

动。

二、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1一2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

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

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

“展造型表现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

用颜色。

尝试用纸材、泥材等多种媒材以及简便的工具,通过折、叠、揉、搓、压等方法,进行造型活动。

尝试实物拓印,体验拓印活动的乐趣。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通过造型表现活动,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象,创作若干件能反映自己学习水平的作品。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观察身边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状与用途的关系。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2.学习活动建设

以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了解身边用品的形状、色彩、尺寸、材料与用逢。

用画、撕、剪、粘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组合与装饰,表现自己改进用品的想法。

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

3.评价要点

观察身边的用品,了解形状与用造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尝试运用2种或2种以上的工具、媒材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材料。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

2.学习活动建议.

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

(如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美术作品)。

欣赏与了解民间玩具和现代儿童玩具,感受其造型与

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图片等,对动漫作品,特别是具有民

族特色的国产动漫作品进行欣赏与讨论。

通过晨评等活动,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交流想法,相互评进。

通过实地观摩或观看图片和录像等,观赏自然景色和

动植物的形状与色彩。

3.评价要点

乐于参与欣赏学习活动。

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美术作品和自然景色的感受。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阻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

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

作和展示。

2.学习活动建议

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

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

戏或表扬。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

开展模拟或表搞活动。

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学段(3一4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

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

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

唤起创造的欲望。

2.学习活动建设

用写生(音速写)、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式,进行造

型表现活动。

学习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的基本知识,并用于描

绘事物,表达情感。

选择各种易于加工的媒材,运用剪贴、折叠、切挖和

组合等方法,进行有意图的造型活动。

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开

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用描绘、剪刻和印制等方法,进行简易版画创作。

3.评价要点

对造型表现活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想象力

和创造力。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特征和感

受。

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

认识和运用原色、间色和冷暖色。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领域

1.目标

尝试从形状与用途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

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

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2.学习活动建义

观察和分析用品的造型、色彩、媒材与用途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

根据物品的用途,提出设计构想,甩手绘草图或立体模型的方法加以呈现。

选择身边的媒材,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如撕、剪、刻、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3.评价要点

关注物品的形状与用途的关系,从设计的角度对作品

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物品的用选,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击,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

初步养成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大胆想象和追求创意的习惯。

正确、安全地使用工具和媒材。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

2.学习活动建设

尝试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用语言或文字进行描述,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搜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如剪纸、年画、传统皱样、皮影、面具等),并了解其中的特点或寓意,进行交流。

认识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了解其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我国民居建筑的特色。

3.评价要点

积极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我国民族、民间美

术作品或图片。

知道2种或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

以及作品的寓意。

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

认识。

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期域

1.目标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

科学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展示,并发表创作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

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与同学们

一起讨论并选定展示美术作品的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品

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诗歌、童话、故事或创设某一情境,制作纸偶、

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进行表捕,或举办集体生日庆祝等

活动。

结合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设计并制作学校、

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对媒材的形状、色彩和材质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

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各种材料,进行联想和创作。

积极开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科学

等学科内容进行创作与展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谜。

在活动前做好各种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造型一裹现”学习领域

1.目标

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同等造型元素,以

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

表现所见所回、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

表达思想与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尝试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夸张、抽象、装

饰等),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

情感。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

视知识。

尝试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运用泥、纸、泡沫塑料等多种媒材,创作动物、人物

和景物等立体造型作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运用计算机、照相机等进行造型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尝试多种表现方法,有意识地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

理,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了解基本的构图知识,合理地安拌画面。

在绘画作品中表现物体的近大面小的空间关系。

运用对比色、邻近色,表现适合的主题。

根据不同媒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

用所学的方{差创作若干件美术作品。

用语言或文字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从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

媒材。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

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制作方法,设计和装饰各种图形与物

品,改善环境与生活,并与他人交流设计意图。

2.学习活动建议.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观察、分析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结构、尺度、材质、肌理与功能的关系。

从日常用品中发现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做简单说明。

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的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单独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

学习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标志、招贴、请柬、相册等的设计。

3.评价要点

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

有意识地运用形式原理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创意。

知道单独纹样的设计方祛和应用。

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

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

熟练、安全地使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

1.目标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美术家。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2.学习活动建议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如速写、素描、中国画、油画和版面等),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雕塑艺术作品,了解

有代表性的雕塑家。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建筑艺术作品。

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

尝试以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

及代表作品。

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

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3.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作品

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

式,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面的

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代表

作品。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学校和社区

的活动,用多种美术媒材进行策划、创作与展示,体会美

术与生活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缩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以及相应的布

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结合科学学科知识,例如运用平衡、运动、声、光、

电等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而有创意的作品。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活动方式,开展相关的设计、

创作与展示,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调查、了解城镇或乡村的历史,为自己所在社区的未

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蓝图,制作模型,并进行展示。

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并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

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策划研究

课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研究方案,积极参与探究

性活动。

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尝试对素材进行

整理和分析。

积极开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口头描述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生活环

境、

美术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1.目标

有意图地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空间和明暗

等造型元素以及形式原理,选择传统媒介和新媒材,探索

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表达思想与

情感。

2.学习活动建议.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

原理,开展造型表现活动,描绘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习透视、色彩、构图、比例等知识,提高造型表现

能力。

学习速写、素描、色彩面、中国画和版画等表现方法,

进行绘画练习。

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

学习漫画、动画的表现方祛,并进行制作练习。

选择计算机、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媒介,进行表现活动。

3.评价要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造型方式,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知道基本的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并能在创作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

根据表现意图,在绘画创作中合理构图,恰当地表现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

灵活运用雕、刻、塑等基本的雕塑方法,创作若干件雕塑小品。

运用中国画的基本笔法、墨法,进行表现。

(二)“设计一应用”学习期域

1.目标

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和基础知识,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原理以及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改善环境与生活,表达设计意图,评述他人的设计和工艺作品,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学习活动建议

欣赏优秀的设计作品,了解设计的主要门类及其主要特征,尝试用语言或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谜。

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

了解一些媒材的特性,用面材、线材、体材等,结合学校和当地生活,制作有主题或有用的工艺品。

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某一主题(如校园或小区改造、学校或社区活动等),进行设计练习(写出规划方案、制作模型和绘制效果图等),共同完成作品,并进行展示。

学习民族传统皱样,用连续纹样进行设计练习。

利用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或阿络查找的方法,了解与研究民间传统工艺或现代工业设计,用摄影、绘画或文字记录的方式收集当地的设计资源,并对各种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

3.评价要点

知道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分类。

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

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

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

的意识。

了解不同媒材的特性,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媒材的质感、

肌理与形状,体现设计创意。

知道连续纹样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熟练、灵活、安全地运用工具。

(三)“欣赏一评述”学习期域

1.目标

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

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

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

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谜,表达感受和见解。

2.学习活动建议.

对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尝试运用描述、分析、

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通过查阅或搜集资料的方式,了解中外著名美术家及

流派。

通过观摩和讨论,分析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

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制作方式与特点。

欣赏中外优秀的建筑作品,并结合当地的建筑与环境,

进行评谜,体会建筑、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

欣赏书法与篆刻作品,感受其特征。

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了解科技发展与美术创作的

关系。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及相关图片报道,进行

简单的解读、分析和评谜。

3.评价要点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对美术作品进行欣

赏与评述。

识别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如中国画、水彩画、油画、

版画、雕塑、动漫等。

了解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珍

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代表性美术家及其作品,

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的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

以上的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

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利用互联阿、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美术

史中的重要美术家及流派。

(四)“综合一探索”学习领域

1.目标

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

材、方祛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揎与展示、了

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

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2.学习活动建议

结合音乐、语文、外语、厨史、社会等学科内容,创

作插图、年表,或编写剧本,设计板报,制作道具,布置

场景,并进行创造。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创作图表、

根据科学原理,设计、制作作品,并进行展示,或装饰自

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结合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回,开展专题研究,用美术的方

式表达研究成果,布置专题展览或举办研讨会。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依据城镇或乡村

的特征,考虑环保、居住、体田、健身和景观等功能,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向社区展示,并接受公众的评估。

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收集班级的各种信息,设计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3.评价要点

在生活中发现与美术相关的问题,与同学合作确定研究课题。

以美术知识结合其他学科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

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个人或与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展示。

以创作与展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一)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现

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宣,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三)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原型启发,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等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

考,发现问题,形成创意,并运用美术语言和多种媒材创

造性地加以表达,解决问题。

(四)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

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

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

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充分

发表感受与认识,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判断能

力。

(五)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通过观察、体验、构思、描绘、塑造、设计和制作等

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

学生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关受生命的情感态度与行为习

惯,逐渐形成他们的环境意识、社会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

学习方法,并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有救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发

展视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和表现能力以及对美术的综合运

用能力。

(七)探索各种生动有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

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影像、范画以及故事、游戏、音乐、参观、

访问、旅辩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

力,辙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

上的进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

教学,鼓励他们主动检索美术信息,利用数码相机和计算

机创作美术作品,互动交流。

(八)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乐

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

美术学习、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渐形成关心集体、爱

护环境和公共财物等良好行为习惯。

二、评价建议

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

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

和自我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

更要重视美术学习能力、学习志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

的评价。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进行评价

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

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

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同时,通过评价

获得准确的信息反馈,帮助美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二)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

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

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

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

式,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或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并以适当的

方式向学生反馈评价的结果,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美术作业

鼓励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及座谈等方式对

学生的美术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是分数、等毁或

评语,也可以是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美术作

业的评价可以从创作构思、表现方式及技能等方面进行,

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要使学生明确需要克

服的弱点并找到发展的方向。

(四)鼓励运用美术学习档案袋、展示和傈堂讨论等质性评价方法

美术学习档案袋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学生在档案袋中汇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创作过程的说明、自我反思(如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与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改进的设想)、他人(如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

适时举办以评价为目的的展示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与教师共同完成对美术学习的评价。

三、教材编写建议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参考用书。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教材的缩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

(二)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美术教科书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在缩写教科书时,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内容组织的合理性与综合性、注意教科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选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

色,也要包含经典的外国美术作品,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

力对现代艺术进行介绍,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志度。

(四)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

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以形成

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

的多样化。出版部门要积极探索,缩写与出版有特色的美

术教材。同时鼓励各地积极开发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

源和网络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

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一)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

在美术学习中,必备的美术学习工具和材料包括绘画

工具、材料和泥工工具、材料。1~9年级的学生必备画笔、

颜料和美术专用纸张。

(二)完善美术教学的基本材料和设置

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

水彩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

工具、材料、美术专用教室,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

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可供美术课使用的计算

机软件等。

(三)丰富美术教学的图书和影像资源

学校图书馆中的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学生

参考书、教师参考书、美术书籍和杂志、美术教育书籍和

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可供教师备课和上课、学生收集、

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四)拓展核外美术教学的资源

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

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

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五)开发和利用网络美术教学资源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

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

新的教学方法,并”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

国际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美术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

络,引进优质美术教学资源,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六)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

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

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

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

(七)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

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

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缩写校本课程与教

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及大纲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二、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一、内容说明 二、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初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四个学习领域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3、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4、美术课程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5、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6、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7、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8、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9、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0、美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方式有( ABCD ) A.学生自评 B.小组互评 C.教师评价 D.座谈交流 2、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 AD ) A. 教科书 B.美术学习档案袋 C. 美术学习工具 D.教师参考用书 3、“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分为三个层次( ABD ) A.融美术各学习域 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C.美术教学 D.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4、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 ABCD )的现代公民。 A.人文精神 B.创新能力 C.审美品位 D.美术素养 5、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 AD )两类。 A.创作 B.工具 C.媒材 D.欣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要说明“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2、美术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在艺术学习领域中,美术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小学美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视觉性 美术学习中的欣赏与创造活动都通过视觉来实现。美术课程通过各种图形、视觉图像的刻画、暗示、诱导,使学生产生艺术的体验和联想,完成感受、理解、表现等美术活动,表达思想情感,进行情感沟通。 (2)审美性 美术学习的核心是体验和感悟视觉形象中美的因素。美术课程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感官的愉悦与情操的陶冶相互浸润,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能力。 (3)创造性 美术学习重视运用形象、空间、直觉、想象、情感等进行创造活动。美术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4)实践性 美术学习重视眼、脑、手协调并用的艺术实践活动。美术课程通过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构建新的实践能力结构。 2.课程理念 (1)陶冶学生审美情操,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要重视培养学生观赏美术作品的爱好和习惯,指导学生欣赏传统和现代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美化生活和保护自然的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2)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注重选择,多元发展 美术课程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赏”、“练习”、“评述”等各种美术活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造型方法和实践途径学习美术。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需要,支持学生联系各自特点和兴趣开展学习,从有利于自主选择来设计课程,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3)拓展视野,在文化情景中认识和学习美术

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常规

滇源二小小学美术课课堂教学常规 一、课前准备 1、美术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 2、美术教师必须按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场地、用品,并通知学生带好所需的美术学习用品。 二、上课常规 1、上课铃响时,教师应准时到岗,并仪表端正。上课有礼节,师生相互致礼问好。迟到的学生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方可入座。 2、工艺制作内容的课,因携带剪刀、美术刀等尖利物品,须讲清使用注意事项,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教学目标掌握适当,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恰当,重视双基教学和情感、价值观、态度、兴趣等的正确培养。 4、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守纪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教学评价。严格要求与教育疏导相结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6、课结束前,教师要安排好教室卫生的清理工作(如剪纸等课),布置必要的课外作业。 7、下课时,教师应与学生行下课礼,教师宣布“下课”学生方可按序走出教室。 三、课后常规 1、课后教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意见,及时填写课后反思。 2、教师对缺课的学生做进一步的了解,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四、学习评价 1、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学习评价工作,通过预先评价和终结评价,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评价方法可包括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及时让学生了解评价结果,评价要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向上的作用。 2011年11月8日

美术课程标准(三年高职)

《美术》课程标准 一、实践教学任务、性质 本课程是职业技能课程,是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培养学生美术素质与综合素质、以及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素质教育课程。 二、实践教学目的、要求 该课程在教育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主要课程;该课程是侧重于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培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为培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的、具备较强美术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优秀教师打下良好的美术基础。 三、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表 美术课程 学期理论学时实训课时考核方式内容周学时第一学期16周32查书法2 第二学期18周36查简笔画、手工制作、 美术字设计 2 第三学期18周36查色彩画、素描2第四学期18周32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第五学期18周 实训第六学期18周 实训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一)课堂教学具体环节如下 1、教师讲授、示范动作5分钟 2、分解、演示20分钟 3、课堂练习20分钟(二)作业环节 作业以实践训练要求为标准,旨在通过练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开展课堂演练和指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巩固。 五、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美术》课程与《书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基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等课程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教学中应注意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对幼儿认识事物特点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幼儿教育工作的规律,促进儿童的发展,从整体上去认识美术教学活动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只有学好美术课,掌握好美术技巧和方法,对美术有教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上好美术课。实践教学中通过讲授法、演示法与练习法相结合,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练习,多参加一些实践,如:实习,上校内实训课时多上讲台进行讲授等,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 六、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践课的考核方式:以实际绘写技能进行考核。 实践课的考核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作业、测试、提问、课内实验等)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评定中对专业技能较强的课程应加大并确定技能考核的比例。

(完整word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前的美术课程比较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临摹,老师在上面画什么,学生在下面就画什么,几十个孩子都画得一样,大家也总是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像就好,不像就差。其实这只是进行了造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美术课程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习、发展美术素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美术教材选择了更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现在的美术课程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现在的课程,每一册的内容都非常的丰富。除了绘画,还有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的手工制作。如,彩色纸、挂历纸等的粘贴;废旧材料的利用;橡皮泥、泥巴的、纸等的雕塑……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创作,比如《圆的世界》这一课,就可以用画、粘贴、捏橡皮泥等形式来表现圆形的物体。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大多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来教学,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也不局限于教室;孩子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教材中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比如《多彩的拉花》这一课,就是让学生创作出作品装饰自己、装饰教室。

小学美术课堂常规

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 摘要 探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从美术学科常规教育着手,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有序变化,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准备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学常规教育习惯养成 上海二期课改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位为: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体验感悟为途径,审美教育为核心,美术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陶冶学生的情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就小学美术学科常规教育中学习准备、上课、作业三个主要方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一些探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一——学习准备习惯 一、学习准备的概念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参加某一新学习活动之前,引导学生进行的相关学习的一组教和学的、有序变化的准备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关的旧知识将变得清晰、稳定和可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新学习所需要的旧技能得到复练,变得熟练准确,有利于开展实践性、探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新材料的了解而产生的兴趣和疑问组成了强烈的学习心向,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算学好。 二、学习准备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1、学习工具的准备 美术课的学习是一定要借助于工具的,“赤手空拳”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且根据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课前所准备的工具也不尽然。因此在每个新学期初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本学期美术课使用的学习工具,如:包装好的书本、笔(HB铅笔、黑色勾线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用品放置的位置,要求听到预备铃声,及时放好用品,并在唱歌声中,调节心情,等候上课。 2、“双基”学习的准备 (1)根据美术课程创造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学生策划、设计、制作以及对多种工具、材料的感知、应用,使学生了解新材料,知道将要学什么,如何学,怎样算学好。因此很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如:《拆开的纸盒》一课就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废旧的纸盒进行重新装饰,既复练了相关的剪、裁、粘等美术技能,又让学生感悟美,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造热情。 (2)引导学生自觉查寻与美术课内容相关的信息材料,可以通过上网查寻或到图书馆查阅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多角度收集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信息,美术作品的的欣赏信息,并与已知的美术知识作比较而产生联想,使原有的美术知识更清晰、稳定和可利用。教师要在美术课上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同时了解学生认知准备情况,调整教学设计。 本文得到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张汉涛老师多次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小学美术常规教育之二——上课习惯

小学美术教学常规

小学美术教学常规

颜安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修订稿) 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基础课程。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通过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同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和开发课程,形成美术教学特色。 一、备课 1、认真学习《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小学美术教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了解小学美术学科的科学体系以及教学要求。对照标准和大纲,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知识结构体系和各单元教学内容及要求。 2、制定教学计划:以课程标准和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3、深入钻研教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结构,领会编者的意图,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教学内容和学校现有教学条件,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适合美术学科特点。 4、全面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等,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5、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科学预设,主要应把好三个环节——确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

案即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的书面表现形式。教师要按课时写好教案。教案一般要包括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分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具(课件)和学具的准备、教学过程、反馈(练习)设计、作业布置、展示评价、课后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其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是教案设计的重点。 二、上课 学校要依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及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确实做到“开齐、开足、上好”;教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落实“两纲”教育。 1、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包括教具、学具,必须准时进教室。 2、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美术是视觉艺术,直观化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此外,还可以节省时间,加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3、正确使用教材,教科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科书,并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要做到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效率。 4、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改革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展示的平台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空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改进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 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 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 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小学美术课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价值 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基本理念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设计思路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四、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

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阶段目标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第一学段(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已的感受。▲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3~4年级)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中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空2分,共10分)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的灯具,利用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佳作。 A.树形灯 B.银错铜牛灯 C.铜雀灯 D.长信宫灯 2、在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身受重刑,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演员采用跪步前行连带(),把林冲承受着的钻心的疼痛,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A.甩水发 B.抖水袖 C.吹髯口 D.撩褶子 3、唐三彩常用的颜色主要是()。 A、红、黄、蓝 B、红、绿、白 C、绿、黄、紫 D、黄、绿、白 4、古代阴阳五行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象征神,青龙为()之神。 A、北方 B、东方 C、西方 D、南方 5、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 A、隶书 B、行书 C、篆书 D、楷书 6、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描写的是()。 A、青蛙 B、牛蛙 C、蝌蚪 D、树蛙 7、浮世绘是日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的形式表现出来。 A、水彩画 B、工笔画 C、版画 D、油画 8、2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 A、法国贝尼尼 B、意大利多纳太罗 C、法国罗丹 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明清历代皇帝办x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 要庆典的场所,为主的三大殿是()。 A、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 B、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C、中和殿、武英殿、保和殿 1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作者 是()。 A、苏东坡 B、金农 C、王冕 D、齐白石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某美术教师有一手“剪纸“绝活,在常规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的技能训练,其他内容一概少讲或不讲,这种做法是()。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9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改进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征求意见稿) 美术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市中小学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促使美术课堂教学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落实素质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思想,按照《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要求,将上海市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一步改进中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依据课程标准。切实贯彻“两纲”精神,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均衡性、人文性与发展性。美术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两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整体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发挥美术教学中思想品德与民族文化等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人格得到逐步完善。同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情况,落实分阶段的目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能运用简单的美术工具开展造型游戏等,中高年级要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基本能力与表现方法的培养,初中阶段要重视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情感与能力,学会初步的美术设计与创作。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明确美术教学目的和任务,掌握各年级教学要求,弄清各年段之间、中小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和安排好教学进度。 要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统整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恰当,突出学科特点,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两纲”的层次性。教师要注意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实施目标,要关注全体学生对提高美术素养的共同需要,在不同的单元中都要注意突出重点目标和落实基础目标。还要注意适应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不同基础、爱好和个性

2011版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 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

1 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美术学科教学常规 一、备课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两项内容。 ㈠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以部颁《美术课程标准》为理论和实践指南,认真研读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通读各年级美术课本,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各册教材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校、班级、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情况分析。包括学校现况和学情分析如:学校教学环境、班级人数、学生的学习纪律、品德行为、预期知识、作业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 2.目标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本学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个学习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 3.教学进度。包括学期、单元、周课时的教学安排,要体现日期、课题、课时数、教学内容、作业要求、教具与学具准备等项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最好由学校统一设计)。 4.课外活动安排。包括全校性和班级的课外美术活动。 5.完成计划的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方法、措施和必要的物质保证。 ㈡课时计划 小学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教学形式多样,教具准备复杂,因此,必须提前备课。备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1.钻研教材 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涉及的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符合课程理念和本课教学要求。 ②重点突出,难点抓准,解决得法。 ③教学内容要落实本课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技能实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2.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 ⑴根据课时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要求: ①教学层次清晰,衔接自然。各环节时间分配得当。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 ②深入浅出,寓教于乐。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思考如何突出重点,分解、突破难点,预计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 ③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⑵教具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或制作范画、范样、步骤图等,有计算机等电化教学媒体的要充分予以利用。教具设计要尽可能做到符合审美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和直观性的教学要求。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或制作直观、实用、有效的教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⑶学具设计

2011版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1]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 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艇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 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阿题。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