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基础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基础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基础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基础重点复习资料整理

马克思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二、实践形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怎样处理好主管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基本原理)

答: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6、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几点?

答: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答:以、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就,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依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属于物质性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着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根本对立的,是与二元论对立的,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9、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要素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0、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

答:一、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引起与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二、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

三、内容与形式,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

五、现实性与可能性,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

11、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为什么?

答: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答: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体中的发展。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答: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答: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过程各有不同特点。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变。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的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包括?

答: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旧事物产生新事物孕育,否定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起,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第二章、认识本质及发展规律

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4、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答: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科学发现和科技发展,推动思想进步和思想创新。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感性认识又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6、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7、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9、实践为什么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0、价值的特性主要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1、价值评价的三个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为什么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事物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二者是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反作用的表现。

答: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答: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率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什么?

答: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

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6、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答: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应用。再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答: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键。

8、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9、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10、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11、为什么说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2、为什么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

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说明经济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一是在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答: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二重性:使用价值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会存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3、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答: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映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嗯,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

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什么叫商品价值量?

答: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6、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五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7、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8、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答: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是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0、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一、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1、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一、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1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答: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

须的物质条件。

13、劳动价值的三个部分

答: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14、什么是剩余价值规律?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

15、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

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16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的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安咯的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1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基本积

18、产业资本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

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存并于伙伴资本、生产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实践上继起,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9、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又许多,关键的因素有哪两个?

答: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上次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质变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生产无线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二,跟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开卷资料必考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阶级性,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一个立场) 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14个基本观点) 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个基本方法) 4.(联系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③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物质与运动、静止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载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必考)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2018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汇总

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 E、马克思主义法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法国启蒙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E)。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阶级斗争学说 E、剩余价值学说采集者退散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好方法论 B、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E、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5、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AD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E、唯一特性 6、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意识的本质是(AD)。 A、人脑的机能 B、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C、“绝对观念”的产物 D、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E、人脑中进行的各种生理过程 8、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ABE)。 A、心静自然凉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E、运筹帷握 9、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B )。 A、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E、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10、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1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1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2019-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及答案-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及答案 论述题是毛概考试常见的题目,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关于毛概开卷考试的论述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⑴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⑵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⑷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⑸改革开放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在A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B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D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4.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正确的有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B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5.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6.下列各项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7.下列各项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有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掌握认识世界和发行世界的伟大工具C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8.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D物质世界能否被人的思维认识的问题 9.下列选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感觉的集合C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 10.下列各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D物是感觉的复合 11.下列各项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B古代的相互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2.下列各项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的有A客观唯心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 13.下列各项属于古代相互唯物主义观点的有A认为不是万物的本原B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C认为天地万物由土、金、水、火一种基本物质构成D认为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14.下列各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的有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 15.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C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D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16.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运动的含义的有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是我的的根本属性D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1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静止是指B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D物质运动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18.下列各项正确说明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D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9.下列各项说明或体现时间一维性的有A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B失落黄金有份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0.下列各项正确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有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C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必看必考判断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服务的】有些资本家不信马克思主义自然不为其服务。 3.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决定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决定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者中有可知论者,也有不可知论者,所以并不一定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4.世界统一于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而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30 5.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此处删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也包含了朴素唯物主义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他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3对立统一,,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8.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只有改变 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 就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以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46 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一刀两断”(×)【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 10.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根本上说,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中的运用和体现,因而他们有相互联系。】 1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主体不等同于主观,人即作为主体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而主观则不包括物质现象,是第二性的东西。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1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真理是客观的。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对某一事物的反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结果。】【强调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的客观事物的最后判定,并不是说否定了客观真理。】 1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上的作用,还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1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1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6.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马克思期末做客多项选择题复习题.doc

多项选择题 (共74个) 绪论:(共5个)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 A.德国古典哲学 B.剩余价值学说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理论前提是() A.唯物史观的创立 B.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4.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B.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C.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D.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共18个)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普遍状态 C.主观形式 D.存在方式 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4、下列哪些说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5.联系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多样性 C.斗争性 D.普遍性 6.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合而为一” C.“有无相生”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可能会转化为现实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9.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马克思开卷答案归纳

1.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是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个方面,两种特性,因而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绝对真理如果离开了一个一个这样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那它是无法存在的。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不断地发现相对中的绝对和绝对中的相对,使真理的绝对性不断拓展和深化。 总而言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唯物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什么指导意义 【要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总是暂时存在的,有生有灭的,所以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过程即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2)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把变革和稳定统一起来,既要注意变革以推动事物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保证变革的正常进行并巩固变革的成果。只求变革,不注意稳定,变革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只求稳定,不求变革,事物就不能发展,也不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马克思主义必背

一.基本概念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4.形而上学:凡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原因的哲学派别。 5.物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6.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7.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9.生产关系系统: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既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规程等。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它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发展规律。 1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3.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凭借对象性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思维定式,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规则、程序和方式。 1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15.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19.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0.资本周转:为了不断增殖资本的价值,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就是资本的周转。 21.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地说,技术构成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反过来,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反映了技术构成的变化。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这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2.广义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学说;共产主义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人们最理想、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一种实现人类解放、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绪论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B.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列宁主义思想 C.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包括( )。 A.从创始者的认识成果讲,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D.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C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科学理论 D.从主要构成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 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 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5.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 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昂利·圣西门D.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1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11.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 )。 A.人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考必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 B、奥地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