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虚词整理

文言文虚词整理

文言文虚词整理
文言文虚词整理

必修一文言文虚词整理

《劝学》

1?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君子博学丽日参省乎已(表递进)

锲而舍之(表承接)

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吾尝终日丽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

3.者

有蒋氏者(表停顿,无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_以有先生也(,,的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表判断)

《师说》

1 .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童子)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郯子之徒(这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

久之,目似瞑(用在时间词后,无义)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末语气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末语气词)

3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嗟”组成固定结构,表示感叹)圣A乡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句末语气词,表示推测)

4.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代指“众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中语气词,表揣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代词,他/他们)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代“书”)其可怪也欤(指示代词,“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代词,指前文的“君子”,即“士大夫”)

5.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

,,而耻学于师(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比)

不拘于时(被)

其皆出于此乎(从)

6.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啊”或不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用于一般陈述句或语气轻微的感叹句句末,表示认定,“啊”)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用于句末,与疑问代词“何”呼应,表示反问,“呢”)7.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帮助表示判断,“就是”)

8.所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赤壁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竟,简直,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曾不知老之将至(副词,用来加强语气。竞,简直,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2.苟

苟非吾之所有(如果)

欲苟顺私情(姑且)

3.虽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4.卒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终于)

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戍卒叫,函谷举(士卒)

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在仓卒之际,强弱未分(同“猝”)

《始得西山宴游记》

1.为

自余为俘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写)

2.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吗” “呢”)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用于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3.而

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译为“就”“然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译为“地”“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承接;表因果,译为“因而” “所以”)

必修二文言文虚词整理

《六国论》

1.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凭借)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连词,才)举以予人(连词,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介词,用)至丹以荆卿为计(介词,用)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连词,表结果,以致)苟以天下之大(介词,凭借)

2.之

较秦之所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秦之所大欲(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以有尺寸之地(的)

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代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代指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说的道理)3.而.

赂秦的各国)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阿房宫赋》

1 .之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到)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代词,代珠宝)

2.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表转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承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表转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

必修三文言文虚词整理

《指南录后序》

1?以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用)以资政殿学士行(凭,,身份)夜则以兵围所寓舍(用,率领)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凭,,身份)然而隐忍以行(相当于“而”,表修饰)莆人云:“将以有为也。”(凭)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把)约以连兵大举(用,拿)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从而)挟匕首以备不测(来)?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因为)以小舟涉鲸波出(用,乘)间以诗记所遭(用)以父母之遗体行殆(用,拿)生无以救国难(用来)死犹为厉鬼以击贼(来)

2.而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顺承)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因而)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然而,却)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第一个“而”,就;第二个“而”,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即使,如果)

3.于

)以父母之遗萃于左丞相府(在)从王于师(到)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在)予

之及于死者(跟,与)将藏之于家(在)将请罪于君,君不许(向)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在)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在)

4.之而死固付之度外矣(代词,死)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为

将以有为也(作为)为巡船所物色(被)而幸生也何为(为了)

所求乎为臣(做)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是)

《五人墓碑记》

1 .之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代词,他们)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凡富贵之子(的,结构助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的,结构助词)

发其志士之悲哉(的,结构助词)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的,结构助词)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的,结构助词)

为之声义(他,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协调音节,助词)

四海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

佯狂不知所之者(往,去,动词)

2.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他们,代词)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此,兼词)

3.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表承接,连词)

疾病而死(表修饰,连词)

4.以

以旌其所为(用来,连词)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因,介词)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来,表承接,连词)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地,表修饰,连词)

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而,并且,连词)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才,表承接,连词)敛赀财以送其行(来,表承接,连词)以大中丞抚吴者(凭,,身份,介词)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介词)谈笑以死(表修饰,连词)

人皆得以隶使之(能够,动词)

5.且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并且,连词)且矫诏纷出(况且,连词)

过而拜且泣者(又,连词)

6.于

激于义(被,介词)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在,介词)

至于今(到,动词)

请于当道(向,介词)

重于社稷(对,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1 .之

惟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代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语助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之,,也”译为,的时候”,助词)

辍耕之垄上(往,到)

是寡人之过也(的)

2?其

君知其难也(它的,代词)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的副词)

以其无礼于晋(代郑国,代词)

又欲肆其西封(它,代晋国)

失其所与(自己的)

3.以

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以乱易整(用,介词)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越国以鄙远(表承接,相当于“而”)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阙秦以利晋(表转折)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怎么)

将焉取之(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