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江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西江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西江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西江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目录

一、引言 (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

(二)研究思路 (3)

二、金融深化相关理论及评价指标 (3)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 (3)

(二)休.帕特里克的理论 (4)

(三)戈德史密斯的理论 (4)

(四)金融深化评价指标 (4)

三、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现状和指标分析 (5)

(一)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现状 (5)

(二)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指标分析 (5)

四、西江经济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9)

(一)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发展现状 (9)

(二)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的差异分析 (10)

(三)结果分析 (13)

五、政策与建议 (14)

(一)建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的机制 (14)

(二)进一步强化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为研究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本文首先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然后整理金融深化相关理论,提炼评价地区金融深化程度的指标体系,接着整体分析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发展情况,并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分别分析,接着对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政策建议,即建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的机制,进一步强化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水平。

[关键词]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

[Abstrac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of financial deepening, this paper first propos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ideas. Then this paper makes the relevant theory of financial deepening, refine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epening degree, the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the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of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selecting different indexes were respectively analysed, then the Xijiang River seven cities in the economic belt of the degree of financial deepening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policy suggestions,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advanced learning mechanism, exchange of experience,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level of Xi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Key Words] The West River economic belt, Financial

deepening, Developmen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金融深化理论原本为麦金龙和肖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抑制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一经提出,受到广泛的关注。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为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要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就十分有必要对其金融深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西江经济带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上接云南,纵贯广西和广东,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西江经济带将打造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和中国向南开

放合作的前沿基地等区域重大战略定位。但是西江经济带的各地市之间,其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相同,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利用金融深化的理论,来研究西江经济带各地市之间金融深化的差异。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更加全面的总结和梳理,丰富的金融深化的理论研究,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研究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地域差异,有助于解决该经济带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能提出现实性的政策建议帮助管理当局解决这一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为研究在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这一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为金融深化相关理论及评价指标研究。一方面整理文献研究前人在金融深化理论成果,另一方面研究评价金融深化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

第三部分为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现状和指标分析。首先总体分析了西江经济带的金融深化发展现状,然后从不同的指标进行分别分析该经济带的金融深化情况。

第四部分为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研究。首先分析各地市的金融深化的各指标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各地市的金融深化发展程度进行比较。

第五部分为政策与建议部分。

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

二、金融深化相关理论及评价指标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

金融深化理论起源于美国,1973年麦金龙和肖最先提出该理论。他们在金融深化理论中指出经济和金融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体系。一方面,自由的金融体系能够通过调节市场影响利率和汇率,使居民将闲置资金存到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把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取得稳定发展,能够为金融发展创造更好的氛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正因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旦金融体系出现危机,这种危机也必然会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其著作中提到,发展中国家不能效仿发达国家那样,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金融受到抵制,实行低利率政策,会降低居民的储蓄意愿,从而使社会缺乏投资资本,使经济不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进行金融深化来促进其经济高速发展[1][2]。

(二)休·帕特里克的理论

休·帕特里克在其著作中指出,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来分别研究经济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相互关系。当以需求为考虑因素的时候,企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意味着金融体系需要完备和健全的市场功能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因此该思路认为企业的需求要求市场进步,市场在进行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金融系统会逐渐地完善,即需求促进了金融深化。另外一种思路可以以供给为线索来探讨经济与金融的关系。与前一思路相反,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主动想要为企业或生产者提供产品和报务,而且是超出企业目前的需求,也就金融行业在挖掘或试图满足企业的潜在需求。该思路认为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金融机构在推动着企业,在提前满足和提前供给;当经济逐渐进步以后,才会变成第一种思路那样,企业向金融机构提出需求。

休·帕特里克进一步分析金融深化对经济的影响,他提出金融体系对社会资金会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提升社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提升新入资本的运用效率,三是提升存款转换为投资的效率[3]。

(三)戈德史密斯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于1969年在其《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著作中提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新概念,认为金融结构就是一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4]。在初步提出金融结构理论基础上,戈德史密斯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本质是金融结构的进步,因此他引入了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指标,以此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该指标主要由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构成。

(四)金融深化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同金融深化理论,但对于金融深化评价指标却有不

同观点。吴元作(1998)提出以下DEPTH、BANK、PRIVATE和)PRIVY四个金融深化评价指标,其中,DEPTH表示国家金融体系规模,以总金融流动负债值除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示;BANK表示商业银行在国内信贷中所占的比重,指标以银行信贷总额除以银行信贷总额与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之和衡量;PRIVATE计量私人部门获得的信贷在国内信贷总额中所占的比重;PRIVY,等于私人部门获得的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5]。潘静毅和金海军(2005)在提出以货币化比率(M2/GDP)和金融相关率(FIR)作为评价金融深化的标准[6]。席增雷和范艳华建立了四维的金融深化水平指标,分布为经济货币化指标、经济金融化指标、资本市场发育程度指标和金融资源利用效率指标来衡量[7]。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江经济带,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选取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三大指标货币化比率(M2/GDP)、金融相关率(FIR)、存贷比,作为本文评价区域金融深化的衡量标准。

三、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现状和指标分析

(一)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发展现状

西江经济带作为珠江主干流的西江上接云南,纵贯广西和广东,通江达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西南和华南的“黄金水道”。 2008年10月,广西提出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大战略,囊括广西柳州、桂林、梧州、贵港、玉林、贺州和来宾七市,2010年4月广西公布了《广西西江黄金水道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内河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以上,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形成西江经济带。2010年上半年,西江黄金水道交通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1.62亿元,超额完成计划,内河完成吞吐量2813万吨,增长24.9%,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也已批准设立。从“十二五”规划开始,把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成为大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段,成为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成为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成为中国向南开放合作的前沿基地。作为大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段,西江经济带将打造为南方重要的开发轴带、大珠三角功能辐射的承接地、大西南开发的先导地区和中国向南开放合作的前沿基地等区域重大战略定位。

(二)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指标分析

为分析西江经济带的金融深化现状,本文基于前文的理论研究,从其GDP、

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三个指标来分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4年-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的统计年鉴。

1、西江经济带GDP分析

从下表和图可知,西江经济带的GDP发展势头较好,从2004-2013年逐年快速增长。2004年其GDP总量仅为1894.71亿元,发展至2013年其GDP总量为7539.55亿元。

从各地市GDP发展情况来看,从2004年-2013年其总量排名无特别大的调整。柳州市的各年的GDP总量排名最高,其次为桂林市,GDP总量最小的为贺州市。

表3.1 西江经济带GDP状况分析单位:亿元

图3.1 西江经济带状况GDP分析

2、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存款分析

从下表和图可知,西江经济带的金融机构存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9年为第一阶段,增长速度较慢,从2004年1763.8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206.026亿元;2009-2010年为缓慢增长阶段,金融机构贷款从4206.026亿元增长到4366.55亿元; 2010-201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从4366.55亿元增长到8038.52亿元。

从各地市金融机构存款发展情况来看,从2004年-2013年其总量排名无特别大的调整。柳州市和桂林市的各年的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相差不大,排名较高,其次为桂林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较小的为贺州市和来宾市。

表3.2 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存款状况分析单位:亿元

图3.2 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存款分析

3、金融机构贷款

从下表和图可知,西江经济带的金融机构贷款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004-2008年为第一阶段,增长较为平缓,从2004年1027.5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43.179亿元;2008-2010年为快速增长阶段,金融机构贷款从1743.179亿元增长到5200亿元;2010到2011为第三阶段,金融机构贷款出现下降,下降到3793.17亿元;2011-2013年为较快增长阶段,从3793.17亿元增长到5603.91亿元。

从各地市金融机构贷款发展情况来看,从2004年-2013年其总量排名无特别大的调整。柳州市的各年的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排名最高,其次为桂林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最小的为贺州市。

表3.3 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贷款状况分析单位:亿元

图3.3 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贷款分析

四、西江经济金融深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发展现状

根据前文的理论研究,本文选取三大指标货币化比率(M2/GDP)、金融相关率(FIR)、存贷比,作为本文评价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衡量标准。金融相关比率(FIR)为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存贷比为存款与贷款的比值。

在货币化比率(M2/GDP)方面,2004-2008年为一条较平直的曲线,变化不大;2008-2009年陡然增长后于2010年又陡然下降,其可能在很大程度受2008年的政策影响;2010至2013年,M2/GDP的平稳上升,说明西江经济带的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当地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货币的应用效率并不高。

在(FIR)金融机构存款与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方面,在前半段其与货币化比率的一样,2004-2008年为一条较平直的曲线,变化不大;2008-2010年陡然增长后于2011年又陡然下降,其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2008年的政策影响;2011年至2013年处于平衡上升阶段。同样说明西江经济带在这段时期,其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是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存贷款的运用效率并不高。

在存贷比方面,在前半段其与货币化比率的一样,2004-2009年为一条较平直的曲线,变化不大;2009-2010年陡然增长后于2011年又陡然下降,其可能在很大程度受2008年的政策影响;其后,2012年较前年有所下降,2013年较2012年又有所增长。说明西江经济带的存款利用效率并不高。

表4.1 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状况分析

图4.1 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总体情况

(二)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的差异分析

根据前文的理论研究,本文选取三大指标货币化比率(M2/GDP)、金融相关率(FIR)、存贷比,来比较西江经济带七地市的金融深化的差异。对于三大指标的计算公式上文已作描述。

1、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m2/GDP差异分析

从下表和图可知,2006年以前,柳州市的货币化比率在七地市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桂林市,贵港市,玉林市,梧州市,贺州市,来滨市;2006-2009年这阶段,除桂林市超越柳州市排名越居第一以后,其余各城市的排名并无变化;2009-2010年来滨市的货币化比率陡然上升,排名从西江经济带七地市中最后一名窜升到仅次于桂林市的第二名,除此之外,其余各地市的排名相对无变化;2010-2012年除来滨市从七地市中第二名陡然下滑到最后一名外,其余各地市的货币化比率排名相对无变化;2013年除来滨市的货币化比率超越梧州市排名倒数第二以外,其余各地市的排名相对无变化。

总起来讲,目前桂林市的货币化比率高于其它各地市,说明桂林市的货币运用效率较高;仅次于桂林市的柳州市,其货币运用效率比较稳定,在西江经济带中也相对较好;而来滨市的货币运用效率起伏较大,但整体效率相对较低,其余各地市的货币运用效率均在稳定增长,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图4.2 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m2/GDP差异分析

2、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FIR差异分析

从下表和图可知,在2009年以前,西江经济带七地市中FIR最高的为柳州市,其次为桂林市,但是在2009年以后,桂林市超越了柳州市成为该经济带中FIR值最高的地级市,并且其排名一直保持到了2013年,说明桂林和柳州这两个地市的金融机构存贷款的运行效率很好。贵港市自2005-2012年,其FIR值在七地市中排名一直处于第三名的较好位置,说明其存货款的利用效率较好。玉林市的FIR值一直在震荡调整,但是其于2013年窜升到第三名的位置,说明其存货款的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机会。而梧州市、贺州市和来滨市其FIR值一直在低位徘徊,说明其存贷的利用效率较低。

表4.3 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FIR差异分析

图4.3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FIR差异分析

3、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存货比差异分析

从下表和图可知,2009-2011年西江经济带七地市都经历了陡然上升然后又陡然下降的阶段。其原因可能是2008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引起的。柳州市的存贷比从2004-2012一直处于七地市中的领先者,并且其存货比除2010年超过国家规定的75%的标准线以外,其余各年份均在标准线以下,说明柳州市的的贷款运用效率是最高的,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梧州市的存贷比自2004-1012年其存贷比值仅次于柳州,说明其贷款运用效率也较好。来滨市的存贷比从2005年七地市中最差的一位窜升到第三名,说明其贷款运用效率虽然不是特别高,但是其在逐年进行改善。贵港市和贺州市的存贷比一直在中间位置徘徊,没有较大的起伏,说明这两个地市的贷款运用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林市自2006年排名最后,窜升到2013的第一名,但是其存贷比超标,存在不合规的地方,不值得借鉴。

表4.4 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存货比差异分析

图4.3 西江经济带各地市的存货比差异分析

(三)结果分析

通过前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在货币的运用效率方面,运用效率较高的地市为柳州市和桂林市,运用效率较低的为贺州市和梧州市;

2)在存贷款运用效率方面,运用效率较高的地市为柳州市和桂林市,运用效率较低的为来滨市和梧州市;

3)在贷款运用效率方面,运用效率较高的地市为柳州市和梧州市,运用效率较低的为贺州市和贵港市;

4)综合起来看,西江经济带中表现较为优异的为柳州市和桂林市,表现较州的为贺州市。

五、政策与建议

(一)建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的机制

从前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有些地市在货币的运用效率,存贷款运用效率和贷款运用效率方面均表现特别好。而有些地市在三个方面均表现得较差。为实现整个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共同进步,应建立学习先进,交流经验的机制。以使金融深化较为落后的地市向金融深化较为成功的地市学习,促进其金融深化,从而进一步带动其经济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西江经济带管理当局应从实际出发,分析金融深化突出的地市哪些方面可以学习,督促其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而对于那些金融深化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地市,管理当局应该督促其向表现优异的地市学习,并形成考核机制和制定硬性指标。只有这些才能实现整个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的共同进步和联动发展,以促进该地带的经济高速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西江经济带金融深化水平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西江经济带的整体货币运用效率和存贷款的运用效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说明其金融深化程度还不够,不利于该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西江经济带有必要增设相关的金融机构,或者拓宽已有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以提高金融机构的货币运用效率和存贷款的运用效率。金融机构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管理当局有必要与西江经济带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者给予其直接的政策指导和政策倾斜,以帮助这些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企业,提振当地的经济。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2]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 王飞,熊鹏.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当代经济管理,2006(6):93-96.

[4]戴世昌.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5]吴元作.金融深化过度一泰国金融危机成因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8年第2期,第26—29页。

[6]潘静毅,全海军.中国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5年第9期,第24页。

[7] 席增雷, 范艳华. 区域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基于河北的实证分析[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7):77-80.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

学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院:金融学院 专业:国际金融 作者:付家琦 导师:周华 学号:33 班级:07级国际金融(2)班我国金融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提要 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阐述本人对金融风险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金融风险的定义进行介绍,从三个方面介绍金融风险的特质,并分六点分析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二部分,进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策略探究。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分析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别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管理策略,进而具体阐述了如何加强和促进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并推广到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三部分,进行国家金融风险管理策略探究。根据所学知识,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主要由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充足、改制以及部分企业缺少信用等原因,使得银行难以收回贷款。在随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银行为了避免这样的信用风险,转向大量购买国债。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部门持有的国债高达万亿元人民币以上。2004年,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以及预期利率上升使得国债价格下降,银行蒙受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金融风险几乎是作为这个时代的烙印,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正文

一、对金融风险的理解 1. 金融风险的相关概念 金融风险是与金融活动相伴随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受放松管制与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与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下降,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居民甚至国家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严重。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把握机遇、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使金融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金融风险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金融风险的文献可谓不少,但对金融风险的解释却不尽相同。美国经济学家克罗凯特将金融风险定义为:由于价格的不正常波动或大量的背负巨额债务及其结构恶化,使得它们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地影响到的正常运行。而数理家和金融学家对金融风险的定义是不同的,后者从统计学的的角度分析,认为金融的就是金融风险。“不确定性”包括盈余的不确定性和亏损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内容,否则金融风险在统计学是无法计算的。为便于研究,我们在这里给出金融风险的定义如下: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 金融风险的特质 仅限于的融通与经营领域。由于金融风险是的一种特例,因而它只和于特定的领域。 其次,金融风险具有双重性。这是指金融风险既有可能给从事金融的主体带来的机会,也有可能给主体带来损失的机会。因此,它具有动态性和投机性。

_“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收稿日期:2015-0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都市圈内中小城市功能提升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3AJL014)作者简介:安树伟(1969—),男,山西沁县人, 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格局重塑 安树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70) 摘 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东快西慢格局仍然未变;受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和国际经济周期性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总体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从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格局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5)04-0001-04 “十二五”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 对均衡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效显著。2010 2013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2.1%下降到49.2%;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由20.5%和18.5%上升到21.6%和20.3%,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进入相对均衡时期。但是,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仍未有改观;与此同时,由于受传统增长方式的制约和传统出口市场不景气因素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乏力。 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活力,并有效熨平传统出口市场的波动,中国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在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在实现东西互动过程中促进中部心脏地带的崛起,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高虎城,2014)。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来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在短期内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中国消化过剩产能,其中1单位的基建投资将拉动上游相关产业1.89单位的生产扩张;在较 长时期内,“一带一路”则有助于我国外储投资方向多元化,并会助力亚太经济一体化(俞平康,2014),从而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更趋平衡和中国在亚太地区 的影响力更加深入。为此, 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以及国内 相关区域的基建、能源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 (一)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将更加开放 “十二五”以来,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以当年价格计算,以下同),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地区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明显下降;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在工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同时,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个百分点,成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主要原动力。 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加强了与东盟的 经贸往来,并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 DOI:10.16011/https://www.doczj.com/doc/f78301179.html,ki.jjwt.2015.04.001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我国区域 经济政策 浅谈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 优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发展 过程中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吸引更多 的资金流入;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 于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增强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优质的金融服务。 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在金融生态建设中,由于存 在多方认识不足、征信体系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金融生态链 缺位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严重阻碍了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深化,这些“壁垒”急待消化。 一、当前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诚信意识淡薄,社会信 用体系不健全。一是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 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任意改变 贷款用途。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造假账,甚至违法行为在有 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 等无法正常进行。 2、政府、银行、企业之间关系淡化。一是现阶段金融机构自上 而下自成系统和资金经营权上收的管理模式,减少了金融部门对当 地经济的融资力度,支持地方的资金少了,发挥的作用就减弱,沟 通的机会也相对减少,地方对金融部门的看法也随之改变,这样逐 渐淡化了政府、银企之间联系。二是随着人行改革的深入,特别是 监管分离后,基层央行调控引导职能明显不足,只能通过利率管理、窗口指导、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和手段进行调控引导,对辖内金 融机构的贷款投向和投量也只能是出台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或搭

金融论文: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进展趋势及我国参与策略 内容提要:当前,亚洲区域金融合作除在区域危机救助方面有所进展外,在亚洲债券市场、汇率机制和货币合作等方面步履维艰。由于亚洲对外贸易的最终需求主要靠欧美市场,投资也不具备明显的“本地偏好”特点,加之亚洲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结构,使亚洲储蓄剩余不是在区内循环并转化成投资。既然区域金融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抵消参与国的政策外溢,在亚洲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相对较弱,而且区域金融资源在区外循环的情况下,区域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也大打折扣。 关键词:亚洲金融对外贸易区域合作发展趋势 尽管建立亚洲区域货币有助于打破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促进亚洲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但基于亚洲“全球化”趋势强于“区域化”的特点以及亚洲经济缺少“领头羊”的现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建立汇率联动机制甚至单一货币区等较深层次的区域金融合作的难度较高,现实意义也不大。围绕区域核心货币的竞争仍是主流,真正的货币合作恐怕要在鼎立之势打破之后。

未来10年内,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应以完善政策对话、危机救助、监管合作等机制为主,同时培育发展区域金融市场。通过区域金融合作和各国的金融深化,改善亚洲金融体系结构,为亚洲贸易投资模式的转变和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创造条件。中国则应着力为扩大人民币的区域使用创造经济和制度条件,把人民币打造成区域核心货币。 一、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区域金融论坛形式为主的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启动。目前,虽然在清迈倡议下的区域流动性救助安排、区域金融市场以及政策对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迄今为止,亚洲区域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清迈倡议”实现了多边化,区域流动性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0年5月,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东盟+3)的财长们决定在东盟+3的框架内设立一个区域金融合作协议,这就是清迈倡议。财长们决定,通过清迈倡议在四个重要领域展开合作: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建立资本流动监测机制,建立区域政策对话和经济监控机制,进行人员培训。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具有准机构性质的流动性救助机制,清迈倡议对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一、文献回顾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金融理论是我国学者推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而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是区域金融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范方志、张立军(2003)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水平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的结论。支大林、祝晓波(2004)拓展了范方志、张立军(2003)的研究,提出了开放条件下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的理论模型。叶耀明、纪翠玲(2004)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的金融发展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刘赣州(2005)承接前人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惠晓峰、沈静(2006)将东北三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东北三省各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马智利、周翔宇(2008)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得出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金融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反之却不成立。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一些学者在我国整体或大经济区域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而进一步深入到地区层面的研究却很少,因此,省域、市域和县域金融发展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将是区域金融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宁波为例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金融发展指标。戈德史密斯1969年提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它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由于缺乏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国内学术界在计算金融相关比率时,一般采用存贷款额/实际GDP的比值。本文以宁波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反映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的比值表示金融体系提高储蓄对产业产值的影响作用。 2.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本文采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来表示产业结构升级。 3.数据来源。本文收集了1978-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以及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贷款余额/当地实际GDP、存款余额/当地实际GDP、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指标。本文所有实证分析数据来自《宁波统计年鉴》(1978-2007年)。 (二)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 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为被解释变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GDP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为解释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建立回归方程: lnY i =i1lnF1 +,其中Y i表示第i产业各年的产值,F 1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2表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GDP 的比重,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论文 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

dy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现状(整理)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经济“四大板块”: 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 1、辽宁中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1 2 、陕西关中地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的理想地区。 1 3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在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有重要地位。 1 4 、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是东部地区石油加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 5 、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 6 、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主要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金融发展论文:论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 与影响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通过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 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

区域金融合作

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紧紧围绕推进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促进环渤海地区金融合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强大动力。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授予了天津滨海新区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政策。人行营业管理部积极响应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政策精神,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创新,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支点,以政策、培训、产品、机制四项服务为杠杆,增强首都科技金融服务内涵。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首都科技金融建设工作方案,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关村科技企业发展,大大增强了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是不断发展的区域经济为金融合作增强了实力。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0%。同时,环渤海区域承接整体产业链转移的功能日益增强,区域装备制造业、航运物流、电子信息、金融等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的兴起,更是开辟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企业通过将其总部设在具有管理、信息、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业基地布局在具有生产成本和交通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既对金融合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增强了金融合作的实力。 三是日益活跃的金融创新为区域金融合作增添活力。在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鼓励支持下,环渤海地区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以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为例,通过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探索科技金融模式,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目前已形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体,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境内外上市、代办股份转让、企业债券、信托计划等融资工具为支撑,以信用保险、融资担保、征信管理、技术产权交易、并购重组等为手段,以金融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为动力的“一主三辅”的科技金融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区域金融合作呈现崭新面貌。 当前,随着环渤海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合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在总结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更上一层楼。 一是以“金融先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环渤海区域多元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金融合作必将有力促进其他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成为环渤海统一规划的先导力量,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经验,进一步完善金融合作机制,加强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切实可行的金融支持。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区域金融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由区域金融比较优势和金融竞争优势所决定。具体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应从金融生态环境、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能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最终表现为市场力(金融市场化)、资源力(金融资源配置力)、增长力(金融业盈利能力)和开放力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同时,这些因素又受金融政策、经济基础、人才政策、教育环境等间接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讨论区域金融竞争力,可以说明区域金融竞争能力的差异,以及金融因素在提升省域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和途径。依据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剖析和分解影响金融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根据影响因素构建分层次的区域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一、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竞争力分析是建立在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竞争力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金碚,20XX)。它是以区域作为考察基本单位,以资源禀赋、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为假定前提,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科学。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金碚,20XX)。金碚还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制,认为一个区域的竞争力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因素。 一个区域的竞争力是各种竞争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产业竞争力、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等。其中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具有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这些都离不开金融提供的资金或资本支持。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融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区域金融竞争力内涵 相对于区域竞争力比较成熟且已经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而言,区域金融竞争力还是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课题,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内涵。有关区域金融竞争力的概念在现有文献中大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出定义。许涤龙(20XX)将金融竞争力按照竞争主体的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金融竞争力。宏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金融体系竞争力;中观层次的金融竞争力是指区域或

区域金融风险评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8301179.html, 区域金融风险评级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作者:廖萱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30期 摘要:在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学习整理基础上,从区域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入手,首先对 区域金融风险的内涵界定,遴选评价指标,构建出区域风险评级模型,将金融风险程度量化为等级区间。其次以我国区域性的经济金融中心六大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0—2011年时间内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金融风险差异性。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081-02 引言 自金融从实体经济中产生以来,不论经历怎样的发展和改革,金融风险可谓如影随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金融风险被放大,甚至是失控,从而爆发的金融危机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对各国各行业的经济体造成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区域性金融风险已经会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因而,在了解区域金融风险的产生、存在程度等各方面问题后,才能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对各国金融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内容 (一)区域金融风险 一般认为,金融风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个体性金融风险、区域性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由内部个别或部分机构的金融活动风波导致金融风险在区域内扩散,或者是与之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其他区域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从而诱发金融危机导致金融震荡的金融风险。具有区域差异性、成因更复杂、可控性更强等特征。 (二)金融风险预警研究的文献综述 金融风险预警是防范金融危机最为有效的手段。刘传哲、张丽哲(1999)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FA)遴选出11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求出综合指数。陈守东、杨莹、马辉(2006)通过因子分析法和Logit模型对分别建立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谭中明(2010)首先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求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和指标评价区间。最后利用2007年我国和江苏省的数据得出综合指数和单个指标的预警值,进行分析。楼文高、乔龙(2011)首先选取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单指标评价区间值。其次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的NN模型和BPNN模型,然后运用我国1994—2010年指标数据值实证判定该时间段内我国金融风险水平。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突出两大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上述两方面的发展正在并将继续对全球,以及全球各国与各经济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经济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一国的经济活动日益融入全球,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而什么是经济金融化呢?所谓经济金融化是指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渗透融合及社会财富或资产日益金融资产化,并由此带来了经济活动对金融的依赖日益提高。 一、金融的一般概念 1、金融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简而言之,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提供资金融通的场所就是金融市场。 ——金融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由于金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金融概念本身也在动态发展,从而有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之分。传统金融是指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体系,而现代金融则不仅包括货币市场,而且包括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是一个大金融的概念。 ——金融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市场是以“货币”为交易对象,通过买卖各种信用工具融通资金的市场。它主要包括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交易,如货币的借贷、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广义的金融市场除包括银行业务外,还包括有价证券买卖、保险业务、信托业务、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业务,以及其他各类金融衍生业务。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中,我们按金融活动类型将金融市场可以细分为三大市场:以银行为主的货币市场,以证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其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市场又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金融通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所谓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需双方直接发生的关系,最后放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结合起来的融资方式,也就是以证券市场融资为主的融资方式,这种直接融资的结果是产生了债权或股权;另一种是间接融资方式,

区域金融理论及实践

区域金融理论及其实践 摘要:区域金融作为独立的研究课题,其研究价值近几年刚刚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对区域金融理论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相当滞后。作者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区域金融的系统分析和深层研究,对主要的金融理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浅析区域金融理论的实践性。 关键字:区域金融理论金融发展评价实践性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区域金融理论,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金融发展的一般理论和分析方法构成了区域金融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研究区域金融问题的理论根基。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又可以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区域经济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该理论在区域问题上的特有研究视角,对区域金融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一、主要的区域金融理论 1、区域金融结构理论。广义金融结构概念,用金融结构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宏观经济设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因素,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由此,总结出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主导原则。 2、区域金融深化理论。在金融深化与区域发展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区域金融深化理论考察了区域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构建金融深化影响区域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3、区域金融约束理论。区域金融约束是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中所出现的金融约束经济发展的理论。这种约束与金融管制密切相关。在区域金融约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快速发展要求解除这种金融约束。否则,区域经济是不能快速发展的。 4、区域金融内生理论。区域金融内生理论是内生增长理论在区域金融发展的表现。在区域金融内生理论看来,一个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在于其内生增长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是自身造血功能强大的结果。 5、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肯定金融发展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弥补金融发展理论在新兴市场经济和转轨经济中应用的不足,进而提出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6、其他区域金融理论。区域金融合作理论、区域金融政策理论、区域资金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外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摘要: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经济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增长。正是在这一宏大背景下,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业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区域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现状,从而促使金融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推动全球金融的一体化。 关键词:区域金融创新;金融理论;金融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蓬勃发展。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再加上科学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金融业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客户融资 的要求,从而推动着金融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金融领域的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进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为了从理论上阐述区域金融创新,西方经济学家陆续提出不少不同的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当代区域金融创新理论流派。

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欧美国家有大量的学者研究了区域金融问题,根据Sheila C.DOW、Carlos 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 主要是从宏观货币经济学展开的,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货币主义模型和凯恩斯主义模型)、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域影响、区域货币乘数、区域金融市场(区域利率差异、区域信贷市场),此外,一体化金融市场内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LuigiGuiso、Paola Sapienza和 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西尔柏(W.L.Silber)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最积 极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西尔柏从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分析框架中推出的金融创新理论对于从供给角度研究金融创 新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 凯恩(E.J.Kane)提出了“规避”的金融创新理论。所谓“规避”,就是指对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性措施实行回避。“规避创新”,则是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管理行为。它意味着,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回避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时就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为例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 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1978~2007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发展金融相关比率Granger因果检验 一、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9年,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一书,从比较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各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同步发展的关系。 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关系方面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Ronald I·Mckinnon和Edward S·Shaw。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或“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自由化”或“金融深化”理论。在Ronald I·Mckinnon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Edward S·Shaw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他们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对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性,许多文献都作了广泛研究。其中,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Goldsmith,1969;Shaw,1973),这便是Patrick(1966)所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供给主导”(supply-leading)作用。金融发展在动员储蓄、管理风险、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对于金融发展究竟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却存在许多争论。以Goldsmith (1969)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认为,金融发展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直接增加储蓄,从而促进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Sinai和Stokers(1972)以及Wallick(1969)的有关文献均对这一假说提供了经验支持。而另一方面,以Mckinnon(1973)与Shaw(1973)为代表的金融压抑主义者却认为,现金余额的实际收益率是资本形成及由此取得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根据这一观点,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金融发展绩效取决于利率的发展绩效。因此金融压抑主义者认为,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利率管制最为重要。运用传统的总储蓄方程,Fry(1988)基于亚洲不发达国家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利率对总储蓄函数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尽管这种明显的积极效果对其它多数国家很小;但其它的许多经验研究并没有发现实际利率与国内储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财经界》January,2008 金融财务 69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述评 张 璟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81(2008)01—0069—02 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国外的研究对一个区域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差距巨大的大国经济体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关注还十分欠缺。因此,基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深入到区域层面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义的。本文将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和金融资金流动三个方面对相关的文献进行评述。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深入到区域层面研究我国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各项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各地区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什么?”以及“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行是否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增长?”等问题。由于各项研究采用的数据和计量方法的差别,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首先,对各地区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200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指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提高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将对其长期的经济增长十分有利;而沈坤荣、张成(2004)对29个省区从1978-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聚合回归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艾洪德等(2004)则将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东、中、西部的分区域研究。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全国和东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关系,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其次,各项研究对金融市场化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看法存在差异。周立、王子明(2002)认为,金融市场化水平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十分显著。因此,进一步推行金融市场化能带来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艾洪德、徐明圣、郭凯(2004)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各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正方向变动,而中西部的金融市场化比率与经济增长成相反的方向变动。因此,他们认为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可能不利。 二、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 除了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之外, 不同学者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和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争议。张杰(1994)认为,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似,我国金融成长的进程应符合威廉姆森“倒U ”曲线过程。他在对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取向。研究发现,中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均齐,从而使金融失去空间成长的区间。由于一国金融成长的水平并不取决于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简单扩张,而应该取决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形成水平,因此,我国区域金融组织结构必须从“互挤”向“互补”转换。该转换的完成则需要通过解除现存的条块分割金融体系,构建新的区域结合型金融组织框架,形成若干各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极”,打破金融资源流动的地区壁垒,弥合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从而促使金融资源空间流动和配置机制的形成,引导总体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与张杰(1994)得出的结论相反,周立(2003)在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研究中则发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正U ”曲线形态特征。并且,我国区域金融差距已经超过了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金雪军和田霖(2004)则根据1978-2003年的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的金融成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计量检验。该项研究指出,在此期间并不存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倒U ”曲线发展形态,而是呈现三次曲线的变动趋势。从更长的时期看,“倒U ”曲线是否形成还未有定论,还需要多方面指标的比较和未来时间的检验。但是,金融成长的差异是长期存在的,并且该差异在不断地波动和变化;除此之外, 陆文喜、李国平(2004)还运用了测算区 域经济增长收敛的β收敛方法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 敛性进行了测量。其研究指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是存在收敛性的,同时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还具备阶段性和东中西部的区域“俱乐部收敛”特征,且各省之间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速度在20世纪90年代都有所上升。 三、各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 国内对区域间资金流动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区域间资金的流向以及区域间资金流动对区域间差距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讨论上。值得注意的是,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和流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区域间资金的“流动性”是指资金在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程度和难度;而区域间资金流动的“流向”则是指资金是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还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具体到我国而言,对于资金流向的研究主要

金融强省视角下的浙江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_浙江省重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课

焦点时空FinancialFoucs “十一五”期间,浙江将从“金融大省”大步迈向“金融强省”。根据《浙江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0年,浙江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年平均增长18%,占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6.5%和14%,金融产业对浙江省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将基本形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具有多种融资平台、具备各种金融交易工具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浙江省将建设成为“金融改革的先行区、金融发展的繁荣区、金融生态的优质区、金融运行的安全区”,以此初步确立“金融强省”的地位。 浙江省内的一些学者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打造浙江金融强省的口号(如周建松,2005),并提出了浙江金融强省建设的一系列对策性建议。金融强省建设离不开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强省建设必须同时做好“保障、创新、防范”这“三篇文章”。既要保障金融增长,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又要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把浙江建设成金融运行的安全区。实际上,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金融创新活跃的地区,金融活动所内涵的风险就越多,金融风险所引发的问题或危害就越大。从周期性角度来看,当经济过热而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从紧时期,就会将之前经济高速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风险进行释放,极易产生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的重大金融风险。因此,在金融强省建设战略和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十分有必要来研究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监控,实现金融风险防范的经常化、制度化和有序化。 一、浙江省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内涵的风险 (一)浙江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1.金融业务总量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本要素保障。近几年来浙江金融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金融总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浙金融机构实现全面盈利,“高品质银行现象”已成为业内的共识。2007年,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891.2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98%。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675.46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1.15%。与全国及沿海主要省市相比,浙江仍是今年以来存贷款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证券期货业在调整中发展,证券期货交易活跃。2007年,浙江各证券经营机构累计代理股票交易额7.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8%,比去年同期增长7.5倍,在全国各省、直辖市中列第三位。浙江各期货经营机构累计代理交易额5.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约占全国的20%。浙江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50家,累计筹资997.68亿元。A、B股上市公司118家,累计筹资581.12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41家,占全国188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的21.8%,全国排名第一;境外上市公司32家,累计募集合计人民币416.56亿元。 保险业务收入稳步上升。2007年,浙江共实现保费收入338.9亿元,同比增长23.44%,居全国第6位。 2.金融调控经济的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产业整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在浙各金融机构把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和实现自身发展有机结合,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资金效用,确保重点工程、技术创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外向型经济等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三农”的信贷品种和保险产品,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金融在调节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经济的繁荣又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经济金融双赢的发展格局。浙江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质量全国领先。2007年,浙江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0.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3%。全部银行业机构税前利润624.89亿元,同比增加209.98亿元,资产质量及经营效益居全国各省区前列。浙江证券业扭亏为盈,2007年,浙江4家法人证券机构实现净利润35.2亿元,196家证券营业部累计佣金收入143.8亿元,实现税前利润96.6亿元。 3.金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体系。浙江作为金融改革先行试点省份,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通过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增资扩股,通过股份制改造深化产权改革,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化解历史包袱,为金融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推进浙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较早形成国资、民资、外资入股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民营投资为主的金融机构在浙江率先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既消化了历史包袱,又稳妥地推进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证券公司的增资重组已经完成,从扭亏为盈转变到稳步发展壮大。上市公司股改基本完成,“浙江板块”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保险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保险公司在浙总部零的突破,形成了商业保险和政策性保险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著名外资金融机构分至沓来。浙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财务公司、信用社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浙江是个体经济、中小企业发达的省份,是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省份,是民间金融活跃的省份,浙江金融业的发展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显示出明显的浙江金融业运行特征,主要有:①浙江个体经济、中小企业发达,面向个体经济、中小企业的正规金融活动受宏观调控周期性影响大。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从紧的情况下,个体经济、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首先表现出来,可能会引发区域性、行业性金融风险;②浙江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明显,经济活动受外汇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汇率风险隐患大;③浙江是高存贷比省份,2007年全省本外币的存贷比达85.4%。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从紧形势下,高存贷比将面临极大的紧缩性政策风险;④浙江地方金融业数量多,但单个金融机构的实力单薄,抗风险能力弱;⑤浙江银行业发达,但证券业、保险业、依托业、金融租赁业等其它金融产业相对偏弱,有些金融产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达不到中等水平,金融业之间非均衡性发展,不利于浙江金融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也不利于风险的分散;⑥浙江民间金融活跃,民间融资一方面促进了浙江经济金融的 金融强省视角下的浙江区域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浙江省重大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研究课题组 “打造金融强省”专栏 8 浙江金融ZHEJIANGFINANCE/2008.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