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今公共政策环境存在什么问题

现今公共政策环境存在什么问题

现今公共政策环境存在什么问题
现今公共政策环境存在什么问题

现今公共政策环境存在什么问题?改进和优化的途径和保障有哪些?

答:我国的公共政策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对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如何避

免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角度出发提出了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并从对公共政策目标认识不足和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保障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从政策的制定、实施、执行和评估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生活的政治成果之一,是公共意志和理性选择的产出。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理性和公意选择,是规范、引导社会公众和社群的行动指南或行为准则,是由特定的机构制定并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政策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公众参与问题、执行力问题和公信力问题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公共政策失误是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职能主要依赖公共政策来实现,因而公共政策触角也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公共政策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

一、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对公共政策这一行政工具的重视,公共政策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除公共性偏离问题、公众参与问题和监督管理问题外,还有政策对环境影响考虑不周的问题。

(一)政治政策往往忽视其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政治政策就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为调节、处理人们政治关系所产生的问题而设立的种种原则、准则和法规的总称。我国制定和实施各项政治政策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世界的和平、维护和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民主和法治。宏观来看,政治政策似乎与环境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政治政策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导向和保障的作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都要受这一时期的政治政策的制约,如果政治政策忽略了环境因素,则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并最终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工程可能引发枯水期长江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政治政策制定时会考虑政治因素,应对金融危机,关注民生,但是环境与民生有着深层次的关系,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在政策制定时却没有考虑到。

(二)经济政策忽视了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我国现阶段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经济增长、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通常主要考虑经济因素,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而忽略了环境因素,最后经济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和恢复,得不偿失。政府近年来关注“三农”问题,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实施了化肥补贴政策,然而在具体执行的时候,却把补贴用在了化肥的生产和销售阶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肥的销售价格,但是产生的结果却是农民大量地施用化肥。

虽然价格比补贴前低,但是施用量却增加了,并没有减少施用化肥的费用,却产生了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三)社会政策忽视了政策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社会政策是国家在一定社会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行政计划、干预和立法,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生活环境和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和谐。环境政策也是社会政策的一种,但是除了环境政策以外的社会政策却忽视了政策实施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例如,我国的医疗保险就是典型的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政策,医疗保险的确实现了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但是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却产生了“小病当成大病看”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在政策制定时,就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就会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设法避免这种结果的产生。

(四)文化政策忽视了其对环境的双重作用

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解决社会科教文卫中存在的问题,引导科教文卫事业正常发展的各种原则、规范和指导意见。文化政策顾名思义就是促进文化、教育、出版、体育、卫生和科技发展的政策,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环境的急速恶化是随着科技革命而到来的,科技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要首先考虑到新技术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我国现阶段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要研发一些保护环境的新技术,却没有将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普遍运用于文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导致了科技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仍在继续并不断恶化。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集体采访会上,对记者提出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疑问作出回应:“转基因技术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农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潜在生态风险早在1992年公布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条款中就已明确提出来,既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也要考虑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见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导致我国公共政策出现问题的成因

(一)对公共政策的目标及其特点认识不足

公共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点,在具备其自身原有的目标的同时也可以兼顾保护环境的目标。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效率和发展等方面。效率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产品或行动的最小消耗、最小浪费和最小活动量,它谋求的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产品供给和服务提供的成本最小化。不少人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发展,而把经济发展又简单等同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事实上,发展不是单一角度的概念,而是一个生态的、经济的、政治的综合性概念,即可持续发展观,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从公共政策的效率和发展这两个基本目标可以看出,公共政策是应该具有保护环境的作用的,但是,因为对公共政策目标的认识不足,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对环境因素考虑不足,从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公共政策的作用本应该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对公共政策的目标及其特点认识不足,造成了一些政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环境问题,需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评估过程中对环境因素加以充分考虑。

(二)缺乏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保障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级制度还仅限于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还没有针对公共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但是由于公共政策的失误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例如,前面提到的南水北调、化肥补贴、医疗保险和转基因技术等等,对公共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势在必行。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

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对公共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预防或者减轻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具体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减少或者避免较大的环境危害的发生。

三、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要解决问题就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其多重性的特点。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包含了保护环境的内容,而且目标的多重性特点也使其具备了这种可能,而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从政策的制定、实施、执行和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去调整解决。

(一)制定公共政策要以环境保护为原则

根据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特征,各项政策在各自的领域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具备保护环境的功能。在各类公共政策制定时,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在政策制定的程序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政策出台前,首先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其绿色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公共政策实施要兼顾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和目标多重性

要实现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功能,就要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能只看到经济政策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政策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在恢复的时候所需的费用,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注重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果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的制定而忽略了政策的实际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变通原则,就是在坚持政策执行的原则性的基础上,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政策的执行不仅使原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完善,而且是新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也要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有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政策执行要及时调整。(四)要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在公共政策评估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然而目前仅仅将环境因素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普通标准,对环境标准没有细化,更没有将环境影响评估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来展开研究。因此,需要把环境因素引入到公共政策的评估程序、评估等级、评估内容、评估主体、公众参与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中来,必要的时候可以实行环境影响一票否决制。

随着公共政策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公共政策理论发展和公共政策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把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三、改进和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途径和保障

(一)主体角度

1、意识改革

其中包括民主意识,科学意识,责任意识,妥协意识,参与意识。

民主意识。民主意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民主权利的客观反映。

加强的民主意识主要包括:人民主权意识、公民意识和公仆意识。人民主权意识即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公民意识指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的意识。公仆意识是指所有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执政意识。

科学意识或科学精神是指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不盲从、不迷信、不崇拜权威的精神。它是体现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科学精神是科

学的本质和灵魂,是人们思想、行为正确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加强科学意识,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科学决策、执行能力与水平,是政府管理现代化、实现高效运转的基础。

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妥协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好办法,是解决纷争的好路子。“妥”意为“安定、安稳”。“协”意为“协同合作”,引申为“彼此和谐”。“妥协”大意是指“通过协作”来实现彼此的和谐、稳定。人类社会在漫长的“斗争”史中,认识到妥协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妥协的一些规律和办法,如法律、制度、规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妥协就没有人类的今天。

这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参与意识的长处在以它能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事物,缺乏思考的人有时与会盲目地参与。培养参与意识,教育者要因势利导,使受教育者总是以主人的身份清醒的参加各种食物活动,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教育者自身也应成为具有现代参与意识的人。

2、体制改革,政策改革

各种体制的改革,还有利民利国政策的改善,这些都需要政府以及人民的互相配合和互相参与的重要环节。

3、提高公务员的综合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工作有了很大改进,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也有了普遍提高。但是,在近几年政府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工作效率低、不良事故和违法案件,反映出公务员队伍缺乏现代意识的问题。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存在和社会现代化实践的产物,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思想、知识、道德、文化、心理和个性等方面素养的总称,是体现着现代精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现代意识内容很丰富,我认为当前公务员必备和急需加强的现代意识主要是: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4、建立健全的服务系统

医疗,养老,各种活动设施等各种服务系统都需要改善的。只用健全的服务系统才可以使公共政策的问题减少,使公共系统更加完善及安全。其中包咨询系统和沟通系统也很重要。

(二)客体角度

1、意识改革

其中包括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妥协意识。

内容与主体一样,但是要从客体本身的性质的角度考虑。

2能力改革

随着上个世纪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改革在中国踏入21世纪的门槛之后终于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社会改革的具体内容究竟包括哪些,以及改革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对此人们可能会有争议,但社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清晰和明确的:基于宪法赋予公民权利平等的精神,在户籍、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进行改革,努力实现公民从迁移、教育、医疗、居住、社会保障的权利均等化,以保障公民及其后代参与竞争的平等机会。

有两方面的事实可以印证这一社会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方面,那些属于公民社会性的权利(如工作权利、基本生活水准权利、社会保障权利、健康权利、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环境权利等)在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 》中被置于优先性的重要地位,国家权威机关以此表达了落实公民社会权利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各种民生问题在各级政府的日常运作和改革议程中日益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而所谓民

生问题实质上是民权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公民的社会权利问题。因此,尽管中国的社会改革才刚刚起步,未来还要跨越大江大海、走很长的路,但落实共和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社会权利已是不可动摇的基本方向。所以公民的能力意识改革渐渐得到改善。

3、组织建设

分基层组织建设,团体组织建设,企业组织建设等。抓好各种组织建设可以使公共政策环境基础更加牢固。

(三)发挥中间组织作用

其中包括监督作用,舆论管理作用,促进领导作用,推动政策的作用,其为另一种表达渠道的作用。

四、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对策

针对我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要解决问题就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及其多重性的特点。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包含了保护环境的内容,而且目标的多重性特点也使其具备了这种可能,而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可以从政策的制定、实施、执行和评估等一系列环节去调整解决。

(一)制定公共政策要以环境保护为原则

根据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特征,各项政策在各自的领域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具备保护环境的功能。在各类公共政策制定时,要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在政策制定的程序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政策出台前,首先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保证其绿色化,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二)公共政策实施要兼顾公共政策的多功能性和目标多重性

要实现经济政策保护环境的目标和功能,就要密切关注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能只看到经济政策实施后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政策实施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在恢复的时候所需的费用,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注重公共政策的执行结果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策的制定而忽略了政策的实际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有变通原则,就是在坚持政策执行的原则性的基础上,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政策的执行不仅使原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完善,而且是新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公共政策的执行阶段也要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有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政策执行要及时调整。(四)要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在公共政策评估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然而目前仅仅将环境因素作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普通标准,对环境标准没有细化,更没有将环境影响评估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来展开研究。因此,需要把环境因素引入到公共政策的评估程序、评估等级、评估内容、评估主体、公众参与机制和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中来,必要的时候可以实行环境影响一票否决制。

随着公共政策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公共政策对环境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公共政策理论发展和公共政策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清晰地认识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把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融入到公共政策的各个方面。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因素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可以把公共政策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影响政策的除决策制度、决策方法外,还有其直接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广阔的如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一般环境。 一、政治制度与决策制度 政治制度一般指统治阶级用以统治国家的方式和方法,如政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官吏制度、决策体制与程序等。而决策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令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涉及到最高决策权是什么,最高决策者是谁、决策需经过什么样的合法程度、需要遵循什么原则等。它们都对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说,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决策制度对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谁是最高决策者、什么是最高决策权体现出来的。并且,由于决策制度还涉及到决策程序和原则的问题,而决策程序和原则又决定了所采用的决策形式和决策方法,因而政治和决策制度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传递作用影响到所制定政策的质量,即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直接决策者 直接决策者是指依据法律或传统在决策机关中占有决策职位因而直接参与决策的人,一般包括执政党组织、各级政府中有关的立法、行政、司法人员等。正是由于直接决策者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对政策具有最为重要和明显的影响。作为个人,不同的决策者其眼界、主张,以及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必然会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产生很大影响。 三、人民大众 从根本上说,人民大众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在现代民主国家它表现得更为明显。首先,人民可以通过选择直接决策者而间接地影响政策。其次,人民大众可以通过对政策的接受与否来影响政策。第三,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向政府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从而影响政策。第四,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参与政策的制定。第五,人民大众有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之,人民大众作为间接决策者,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对政策发生着重大影响。 四、利益集团与政党 政党作为一种层次更高、组织更严密更正规、肩负的责任更大也更有影响力的政治组织,是最重要、对政策的影响最大的代表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根本利益的团体。 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方式,首要的是通过代表本集团利益的直接参与决策的人员提供政策备选方案、支持或反对某个政策方案等途径直接影响政策;其次是影响公众舆论,利用大众传媒宣传鼓动民众支持自己的主张;第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通过形成"压力集团",通过游说等方式说服直接决策者或对他们施加压力,以影响公共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因而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那种相互争权夺利的利益集团。但现阶段我国也存在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也还有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因而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客观上也存在不同?quot;利益集团"。他们也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同样也会对公共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也具有重大影响 。 五、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可以促使大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及时进入政策议程,它表达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对政策制定起到一种中介推动作用,因而对政策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社会舆论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才能形成。这些信息载体,潜在的却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而也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选择,影响着社会舆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动。 大众传播媒介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直接决策者和间接决策者的影响来实现的。 六、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定着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的形式,规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经济制度通过作用于政治制度和决策制度对政策发

公共政策分析简答题

简答题(50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社会等社会公共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和措施等。 基本特征: 1、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政治倾向和利益追求 2、目标性:为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3、强制性:具有约束性和强制力 4、相对稳定性:一定的稳定性,相应的政策调整 2、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社会资源。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2、规范社会行为。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 3、解决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 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的学问 (2)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 (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必须建立动态模型 4、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 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 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主义”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

基层反映:“限塑令”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1

基层反映:“限塑令”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建议 2008年,国务院发布“限塑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然而,已施行九年的“限塑令”效果不佳。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免费塑料袋仍在普遍使用。以个体商家为主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仍在普遍使用免费塑料袋,在一些生鲜市场和小型超市,“限塑令”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也在广泛使用。 (二)收费对需求的调节作用弱化。塑料袋收费太低,导致价格对供需的调节作用不够明显。各地大型超市大都能严格落实“限塑令”,执行塑料袋收费政策。虽然收费能够减少使用量,但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塑料袋的价格并不敏感。 (三)新兴消费方式成“限塑令”新盲区。近年来,外卖业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商家在外卖配送时通常会使用超薄塑料袋包装,塑料袋的消耗也成了一个天文数字。“互联网+”的消费场景往往是商家与消费者直接“点对点”,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这给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快递业也是消耗塑料袋的“大户”。2016年度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快递业共消耗了82.6亿个塑料袋。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政策效能不足,处罚威慑低。“限塑令”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如何引导民众、监管市场并促进良好消费和循环系统的形成,需更详细地分解任务,将激励和制裁措施真正运用下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涉及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质监、工商、环卫、环保、科技、财政、税务等,然而不少基层部门对本部门是否负有相关监管职责并不清楚。不同地区之间监管力度不均衡并缺乏监管协作机制,刺激超薄塑料购物袋、非环保塑料袋在一些监管较松的地区生产,再流向生产环节监管严格的地区使用,对后者的监管工作造成冲击。 (二)垃圾分类“肠梗阻”致塑料袋难降解、难资源化。因价格、技术等原因,能实现全降解的环保新材料塑料袋市场拓展困难。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体系尚待建立的现状,导致不可降解塑料袋难以资源化利用,而全降解塑料袋也难降解。 三、对策建议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2005年3月21日, 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到圆明园游玩时偶然发现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随即于3月24日向《人民日报》记者打电话告急。经过《人民日报》的披露,其他媒体纷纷跟进, 国家环保局于3月1日叫停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 并要求立即补办环境评价审批手续。至此一系列的事件开始浮现在公众面前,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公布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听证会、环保总局首次点名批评不负责任的环评机构、首次公开敏感项目的环评报告等。在此事件中, 媒体为政府依法公开行政与公众理性参与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官民良性互动的样板。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公共事件,更加信任政府,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行政的效率和人民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而且在圆明园事件中又体现了多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复杂化关系及矛盾,即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环保、水利、文物、园林之间, 代表不同利益和价值观的公众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 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 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 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 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 、电子杂志等。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 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娱乐功能, 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 公共政策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是公共管理的手段, 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 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 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即政府过程,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 再提升到政府议程, 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即政策制定阶段为:公共问题的产生; 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议程的建立; 政策规划; 政策合法化。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利用媒体,使其对公共政策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媒体的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热情 二、媒体的多元性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兼顾各方利益平衡 三、媒体的开放性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大作业

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6秋季学期远程学历教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大作业踏实学习、弘扬正气、诚信做人、诚实考试、作弊可耻、后果自负 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学号 期末大作业提交说明:主观题请以附件形式上传作业文档,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实践性课程制作实物作业的,请按要求拍照,以压缩包形式上传平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 1.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 C ) A.公共事务 B.社会事务 C.社会公共事务 D.公共活动 2.下列是正外部效益的是( C )。 A.环境污染 B.私人采矿导致资源浪费 C.种花花香扑鼻 D.排污水 3. 除( D )以外,其他的都是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方法 A.期望值法 B.最大可能法 C.等概率法 D.小中取大法 4. 从总体上讨论需要优先解决的政策项目是指政府议程的哪个阶段( B ) A.议价阶段 B.规划阶段 C.循环阶段 D.界定阶段 5. 以下哪项不是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D )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政府体系的封闭 C.价值体系的排斥 D.社会问题自身的原因 6. 以下选项错误的是(D ) A.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公正无偏原则 B.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个人受益原则 C.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人民自主原则

D.政策方案规划应遵循间断进行原则 7. 下列导致不是公共政策终止的主要因素(D ) 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B.政策环境 C.政策资源 D.政策功能 8. 下列哪项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D ) A.政策目的 B.政策形象 C.政策执行 D.政策效果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策执行手段的是:(C ) A.经济手段 B.行政手段 C.政治手段 D.法律手段 10. 以下不属于影响执行者偏好的是:(A ) A.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B. 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方向 C.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反应强度 D. 执行人员对政策的执行偏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客观题请直接在平台内答题区直接勾选答案。 11.公共政策的三个基本功能是 ( ABC ) A.导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分配功能 D.约束功能 12.政策分析的三种主要形式 ( ABC ) A.预测分析 B.回溯分析 C.综合集成分析 D.客观分析 13.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方法是什么?(ABCD ) A.问题搜索 B.问题界定 C.问题表述 D.问题感知。 14. 下列属于正式部门的是(ACD ) A.政府 B.社区 C.市场 D.第三部门 15. 以下几种抽样方法中,哪种是任意抽样常见的方法:(ABC ) A.机械随机抽样 B.单纯随机抽样 C.复杂随机抽样 D.分层随机抽样 16. 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公共政策学中的多角度分析:( ACD ) A.技术角度 B.整体角度 C.个人角度 D.组织角度 E.科学角度 17. 系统分析包括哪些主要作业:(ABC ) A.系统模型化 B.最优化分析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 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简答题:D: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39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2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49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53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57 G:公共政策:基本特征27、主要功能28、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9、 问题构建的步骤53、 终止的影响因素、可能遇到的障碍、策略 73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45 公共利益区别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74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50 L:利益的特点74 N: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9 R: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43 如何理解全球化46 S: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障碍54 W: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27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39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X: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39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4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45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53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方式59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74 Y: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去向的因素有哪些43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50 Z: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40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40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42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45 政策工具的作用、特征49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58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59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64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64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65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65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65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72 政策评估研究演进的划分阶段72 论述题:

关于公司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公司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山西亚鑫煤焦化有限公司 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被世界企业界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曾说:企业经营管理的致命伤在于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管理体制一定会使公司遭到时代的淘汰。任何一种管理体制和方法只要它与当时的生产规模水平不相适应,就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寻求变革,只有改掉原体制中的弊端后,企业才能正常经营、飞速发展,假如一个企业不能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因时而变,及时调整运行机制,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必然会陷入被动,导致企业经营的举步维艰。我们公司的40万吨/年焦化技改项目自2002年2月动工以,在我厂全体员工和各大工队的共同努力下建设速度很快,到今年5月1日已顺利投产,我们公司也由原几十人的小土焦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千名职工的大型现代化机焦企业,生产规模扩张了,生产机构也扩张了,但管理还停留在原的水平,停止不前。现就我们公司当前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项目工程建设艰辛,但浪费严重。 虽然我们的技改项目工程建设快,投产快,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管理水平有多高,事实上我们的工程管理中存在

着很多显性的和隐性的问题。比如,工地上施工材料到处乱扔,造成了财产的浪费;设计中有些没有必要建的设施建了,造成了不必要的投资;建设中该监督检查的没有检查到,造成了劳民伤财的返工,其中1#焦炉推焦车轨道的返工就是最大的教训。不可否认,所有这些对我们一个刚刚起步、资金紧张的企业说,造成的浪费是非常惊人的。 二、生产系统努力生产,但职工管理松散。 同其它同类厂家相比我们厂的生产可以说是投产快、达产早、问题少,在试产期间生产系统的干部职工确实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成绩是可以看见的,但同时也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弊端,生产工人普遍工作作风散漫,劳动纪律执行意识差,屡次出现打架斗殴甚至偷盗的现象。我们的企业化建设滞后,职工没有自豪感,企业尚未形成凝聚力。 三、制度建设亦步亦趋,但尚不健全。 现在我们有些制度还没有,有些制度虽然出台了但还不够健全,所以一方面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奖罚不明的情况也客观存在,一些部门的主管领导忽视了对公司件精神的传达,忽视了对职工的遵规守纪教育,导致了职工对公司的制度不了解,执行起变了样,国有国法,厂有厂规,淡化了制度的约束,就会种下事故的隐患,我们的企业刚刚起步,可塑性很大,如果不及时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式,将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照现状发展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一、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如果单纯从公共与政策的概念上来看,公共政策本应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现,不应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然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政党和政府都是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其一切所为本质上都要服从阶级利益的需要。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如人口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等,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尽管有违统治阶级意愿的政策结果在社会生活中并不鲜见,但那只是因为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缺少经验致使措施不当造成的,根本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来的意愿。由此可见,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毫无疑问,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体系对公共政策的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策制定必然涉及价值判断,例如,在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回答“应当怎样做”、“怎样做才有意义”等问题,这就是在作价值判断。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当然,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绝非简单的概念,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把所有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素统称为价值观体系。一些人极力推崇所谓价值中立的理性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难以实现的。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标准 决策是有意识的选择活动,其影响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如政治压力、社会压力、资金压力、时间压力、社会经济环境、决策程序的限制,等等,然而,在关注这些要素时,我们不应忽视决策者本人价值观的作用。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些价值观难以确定且无法辨别,只能通过决策者的行为加以揣测。 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观:决策者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受其所在政党或政治团体及其服务对象的影响。政策常被视为发展和实现政党或利益团体目标的手段,政治上有利是决策的基础原则,政策分析家也往往是从这一方面研究和评价政策的制定过程。比如,工会组织的成员、农业联盟的成员和某一政党的成员常常会得益于某项特定的政策。以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前国会辩论的情况为例,当时国会中的许多民主党议员强烈要求进行竞选资助的改革(包括开支的限制),他们的做法就代有这种色彩,因为在筹集竞选资金方面民主党的困难要比共和党大得多。 二、组织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包括政府部门)都试图运用奖惩手段使成员接受其确定的价值观并照此行事。一般而言,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总会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此种方案对本组织的生存、发展和扩大是否有利?对本组织的一般计划和日常行动是否会有影响?怎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

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的分析 HHY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置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三是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四是“阳奉阴违”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置,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公共政策知识点知识讲解

公共政策知识点

1.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内涵:1)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 2)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 3)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 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4)三大要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公共利益 5)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3.公共政策产生的条件: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 构的出现 4.现代的公共政策的表现: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 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和政府越来越注重执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目的不仅在 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 发展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统治者个人,而现代的公共政策的 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分:1)元政策(总政策、总方针)、基本政策(基本 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 策)、部门政策(具体政策、方面政策)

2)战略(宏观决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言 兴邦,一言丧邦)、策略(中观决策)、 战术(微观决策) 6.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管制,引导,调控,引导 7.现代公共政策的规定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 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 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强制性 2)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3)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4)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9.政策工具的类型:1)一至八至更多 2)三分法:政策工具光谱依强制的有无、强弱划分为:自 愿性(非强制性)、混合性、强 制性 10.公共政策主体:1)直接主体:国家的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某 些政治体制内的政党和军队领导人 2)间接主体:①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 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会政治运动、公共舆 论) ②跨国政策行为者(跨国公司、联盟)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篇一: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5个主要的公共管理问题 1、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以房养老”即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一养老模式的推行出现困局。如何健全养老 服务政策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难题。数据显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 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到20XX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 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面临的养老压力 空前沉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我国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完善。 此外,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也成为养老服务业快 速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 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

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 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有选择性的以房养老 交了养老保险金,为什么还要以房养老? 其他配套设施跟不上 (4)农村没有房子的如何应对 首先,“以房养老”尚需相关制度支撑。“以房养老”能够在欧美国家发展 起来,主要因为这些国家以完备的法律法规,规范“以房养老”交易行为,保障 金融机构与养老主体的合法利益,激发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 而中国尚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因此这种市场交易还存在许多不 确定性。无论金融机构还是老人都不敢轻易参与进来。 其次,“以房养老”还需完善资源配置。“以房养老”的一个前提是,养老 主体将住房抵押给银行后,可以凭借交易资金享受到较好的养老服务。但是,目

政策在企业的具体落实情况,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完善

附件2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企业调查问卷 各有关企业: 为跟踪调研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在企业的具体落实情况,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完善相关政策及操作办法,方便企业更好、更便捷地享受到政策优惠,我们特设计了本问卷。 请认真、客观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我们将妥善使用贵单位提供的宝贵信息,并保证不向任何无关机构或个人透漏。问卷采用网上填报方式,请于2013年11月15日前登陆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810484225.html,)填写和提交。为保证问卷质量,税收政策部分(前两项政策)建议由贵单位分管财务和科研工作的人员共同填写。 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1—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 2013年10月◆填写说明:选择题部分,除有特别说明外,均为单选。 一、基本信息 1.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 2. 企业代码(组织机构代码):_____________ 3. 企业所在技术领域:_____________ 4.企业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_________ 5.企业的性质: □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 □港澳台企业□其他(请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 6.贵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 □是□否 7.贵企业是否为经有关政府部门认定的创新型(试点)企业: □是□否 如是,属于以下哪类: —2—

□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省(区、市)级创新型企业□省(区、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8.贵企业按规模分类为: □大型企业(从业人数≧1000人,年营业收入≧40000万元) □中型企业(300≦从业人数<1000人,2000万元≦年营业收入<40000万元)□小型企业(20≦从业人数<300人,300万元≦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 □微型企业(从业人数<20人,年营业收入<300万元) 9.贵企业2008年以来是否曾获得中央或本地区财政性资金支持:□是□否 10.贵企业2008年以来是否从事了以下创新活动(可多选): □由本企业自行承担进行的研发活动 □由本企业出资委托其他企业(包括集团内其他企业)、研究机构或高等学 校进行的研发活动 □为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购买或自制机器设备、软件及其他资本品 □为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从其他企业(包括集团内其他企业)、研究机构或高等学校获取专利、非专利发明、版权、技术诀窍和其他类型的技术 □为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进行人员培训 □将新产品推向市场时进行的活动,包括市场调研和广告宣传等 □对新产品进行外观设计 □与实现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有关的可行性研究、测试、工装准备等其他活动 —3—

公共政策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 信息。 5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 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 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 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 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 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6.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 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 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 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主要有: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 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 主体能力。(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 力的提升。 8.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1)公共政 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2)改善和优化政策 的外部环境。 9.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公共政策系统 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 统构成。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 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 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10.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层级结构 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 体决策模式。 11.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信息系统的职责主 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 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 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 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 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 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 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 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 时向决策者反馈。 12.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 的地位和作用?(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 持或撤消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 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 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 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 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 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 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13.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 位和作用?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 政管理机关。①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 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 导全国行政事务。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 范围。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 长负责制。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 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 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②我国地方 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 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 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 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 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 权力。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 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 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 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 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 1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 用?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 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 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 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 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 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 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 的。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 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 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 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 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 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 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 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 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 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 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党对议会党 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 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 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 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 比较突出。 15.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 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 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 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公共决策 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 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 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 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 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 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 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 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 国家意志。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 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包括省(自 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 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 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 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 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我国实行的是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 制度中,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 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合 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 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 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 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 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 机制。 16.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 影响?(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 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 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 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