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调查1

缺铁性贫血调查1

附件1:2013年省卫生厅第二批科研计划项目(妇儿课题)表

引起贫血的原因

引起贫血的原因 贫血原因有5个 1、缺铁、饮食不当 针对较为常见的“缺铁性贫血”,张帝开表示,首先贫血与饮食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气候变化譬如现在的梅雨天气及生理状况等因素,部分人会食欲不佳,或较为偏重于某些合自己胃口的食物。虽然说目前国人的饮食结构越来越西化,但仍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含有的一些物质如多酚等会强烈抑制铁的生物吸收和利用。长此以往必然会因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少而导致缺铁。 2、经期慢性失血 他着重指出,最新研究表示,月经过多是导致贫血缺铁的重要原因,往往使得女性的血“入不敷出”。正常月经24~35天为一轮回,经期持续2~7 天,平均经血量20~60毫升。在医学上来说,当每次经血量多于80毫升,流血时间超过7天,就算是月经过多了。当然如消化道出血、痔疮等问题也会导致血液中的铁不断流失而引发贫血。

3、怀孕时供铁不足 “孕期的女性对铁的需求比怀孕前增加近4倍。而孕妇因恶心、呕吐或偏食、厌食等,常食用含铁低或不含铁的食物;再加上妊娠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酸缺乏,也会影响铁吸收。长时间的铁摄入不足,使孕妇体内的游离铁和铁储备有所减少。女人10月怀胎,不但自身需要充足的血液来滋养,胎儿更需要依靠母亲的血来供养,否则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宝宝。 4、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操作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再生障碍性健身患者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住房要通风。忌服氯霉素、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抑制骨髓的药物。 5、出血性贫血 包括急性出血性贫血和慢性出血性贫血两种。急性出血性贫血,由于外伤或手术引起内脏器官(如肝、脾、腔动脉及腔静脉等)及躯体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使机血容量突然降低。慢性出血性贫血,主要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一、前言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和全球性健康问题,据估计世界1/3人口缺铁。由于健康教育和广泛采用铁强化食品等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ficiency anemia,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据美国1999—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l~2岁儿童ID和IDA患病率分别为7%和2%,其中西班牙裔儿童ID患病率仍高达17%o。发展中国家儿童铁缺乏症情况更为严峻。据WHO资料,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和5~1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和48%,其中半数以上为IDA,而ID患病率至少为IDA患病率的2倍。 我国儿童I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16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个月一7岁儿童营养性贫血总患病率高达43%,其中多数为IDA。2000一2001年“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个月一7岁儿童ID总患病率4 0.3%,IDA患病率7.8%。尽管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但缺铁(不伴贫血的ID)仍很严重,其中婴儿缺铁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4.7%和20.5%,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而农村儿童IDA总患病率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5.6%)。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因此,ID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建议参考了国外有关防治指南,由《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共同组织起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修订完成,希望能对我国儿童ID及IDA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二、基本概念和定义 ID是指机体总铁含量(total body iron,TBI)降低的状态,包括铁减少期(iron deplet ion,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和IDA 3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铁代谢特点。 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最终导致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类贫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具有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等铁代谢异常的特点,是ID发展最为严重的阶段。 铁减少期仅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但红细胞造血并不受到影响,临床上无贫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由于储存铁进一步降低或耗竭,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参与Hb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orin,FEP)水平增高,但临床仍无贫血。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因此也被统称为“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without anemia)。为简便起见,本防治建议将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统一命名为“缺铁”。 三、ID病因和高危人群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铁缺乏症包括以下3个阶段,即储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三者总称铁缺乏症。国内诊断标准如下: 1.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μmol/L(60μg/L),总铁结合力>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μmol/L (60μg/dl)(全血)或FEP/Hb>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同时具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缺铁性贫血治疗: 口服铁剂治疗:应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多种亚铁制剂可供选择,如硫酸亚铁、富马亚铁、乳酸亚铁、葡萄糖亚铁等,应根据供应等情况决定采用何种制剂,相对来说,含有阿胶、蛋白质、乳酸亚铁成分的铁之缘片是比较好的选择,容易吸收又不伤肠胃,但应按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即每日补充元素铁4-6mg/kg,每日分2-3次于两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应在Hb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必要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维生素B12。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日期: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贫血疾病,根据亚洲区的缺铁性贫血调查显示,中国是缺铁性贫血大国,不少女性和儿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铁性贫血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缺铁性贫血形成的原因吗?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1.铁元素摄入不足 这是最直观的原因,生长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小孩和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对铁元素的需求量都比普通人要多,如果没有注意特别补充摄入,就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 2.铁元素大量流失 人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由于消化道溃疡等引起的胃肠道少量长期出血、多年肛肠出血、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都可导致铁元素的大量流失,进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3.铁吸收障碍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4.叶酸摄入不足 叶酸是造血原料之一,叶酸的缺乏也会造成贫血。它不能在人体内合成,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常不食蔬菜水果和动物内脏的人,容易造成叶酸摄入不足。 如何改善缺铁性贫血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补充身体缺失的铁,首先饮食上多吃补铁的食物,动物食物中的铁的吸收率比较高,比如动物血为25%,肉类及肝脏为20%至22%,鱼肉约11%,而且不易受到其他膳食因素的干扰。而红枣、枸杞等植物铁吸收率较低,只有3%至5%。 同样,猪肝汤、浓肉汁也是民间流传的补血方法,可是猪肝和肉中的铁基本上是不溶于汤中的,所以如果只喝汤汁不吃渣补血意义不大。要想真正发挥这些食物的作用,最好是连汤带渣一起吃或者干脆炒猪肝或肉片来吃。 如果贫血严重,单纯食补并无明显效果,必要时可以口服铁剂铁之缘片,调理三个月贫血会改善好转。可配合含维生素C一起促进铁吸收,平时不宜喝浓茶、咖啡、咸菜等食物。 新稀宝:专注营养保健品20年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注意休息,适量活动,贫血程度轻的患儿可参加日常活动,勿需卧床休息。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营养失调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物同时应用。 (3)服用铁剂的护理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可与维生素C 同服,以利吸收;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4d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注射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介绍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1.营养失调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血红蛋白减少、组织缺氧有关。 3.口腔黏膜改变与缺铁时口腔黏膜异常角化,易发生口炎、舌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护理要点: 1.加强营养,供给铁剂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瘦肉、肝、蛋黄等。服用铁剂,按医嘱服用硫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三价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不能口服者可选用右旋糖苷铁、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物,深部肌肉注射。注射用铁剂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服药时间应在两餐之间,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最好与稀盐酸合剂、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铁剂不宜与牛奶、茶水、钙片等同服。 2.注意休息,适量运动病室应安静清洁,宽敞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对轻、中度贫血的病儿不必限/制活动,重度贫血的患儿应注意休息,特别是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的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 3.防止口腔黏膜损伤缺铁时易发生口炎,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口腔护理每日2次。服用铁剂药液时,可用吸管直接送到舌根部,避免与牙齿舌面接触,服药后多饮水。 4.预防感染因贫血患儿免疫力较差,易并发感染,应注意保护,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空气消毒1至2次,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护患儿,不到公共场所去,避免感染。 2.纠正偏食习惯,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1.妥善安排患儿饮食,增强含铁食物摄入,坚持用药。 2.向家长及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本病,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3.注意休息,减少体能消耗。 4.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2-3个月。 5.定期复查血象。 10.先天性心脏病的出院指导 1.喂养耐心,给予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勿食过饱。 2.让患儿注意休息,勿剧烈活动,有蹲跪时,让患儿自己蹲下,自己起立。 3.预防感染: (1)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2)少去公共场所。 (3)做小手术时,如拔牙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缺铁性贫血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一、常用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口服铁剂后5~1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待血红蛋白正常后,需继续服药3-6个月,补足体内铁贮备。 二、常用注射用铁剂为右旋糖酐铁,其指征为:①因严重消化道反应而无法耐受口服铁剂治疗;②消化道吸收障碍;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 三、病因治疗:纠正饮食习惯,治疗慢性失血,治疗胃肠道疾患等。 注意补充含铁食物食物中的铁有两种来源,即肉类中的血红蛋白铁和蔬菜中的离子铁,即非血红蛋白铁。肉类、鱼类、家禽中的铁40%能被吸收;蛋类、谷类、硬果类、豆类和其他蔬菜中的铁能被人体吸收的不到10%,而菠菜中的铁只能吸收2%左右。因此,补铁应以富含血红蛋白铁的肉类、鸡肉、鱼类等动物性食品;并应注意如何提高铁的吸收率,如注意荤素食品的搭配可提高铁的吸收率; 经过发酵的粮食也能提高铁的吸收率,如馒头、发糕等。 增加维生素C摄入维生素C能促进蔬菜中非血红蛋白铁的吸收。若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柠檬汁、橘子汁和富含铁的蔬菜,就能使人体对蔬菜中铁的吸收率增加2~3倍。 如果同时补充铁制剂,也应和维生素C同时服用。

注意选用富含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食物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叶酸含量高,补充叶酸可以纠正叶酸缺乏性贫血,如青菜、香菜等。还有动物肝脏、肾脏,蛋类,大白菜,菠菜,菜花,芹菜,莴苣,甜菜,蚕豆,硬壳果类,大豆类,梨等。 供给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一方面可促进铁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需的物质。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对长期偏食和素食的人,要进行纠正,使其改变饮食习惯,以保证铁和各种营养的供给。 不宜饮茶和咖啡限制含鞣酸高的食物,如咖啡中的咖啡因,均能减少食物中铁的吸收。茶叶中的磷酸盐和鞣酸也能与铁结合成不易溶解的复合物,使铁的吸收明显减少。因此,在饮食中,特别是在食用补铁饮食时,不宜饮茶和咖啡,更不能饮浓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三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在小儿贫血中最常见。 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概述:胎儿在孕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足够其生后4~5个月造血所需。 病因:铁摄入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1)一般贫血表现:皮肤粘膜苍白 (2)骨髓外造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 (3)非造血系统表现:反甲 3、实验室检查: 血象:末梢血中血红蛋白量较红细胞数减少更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二、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营养失调: 2、活动无耐力 3、有感染的危险 4、潜在并发症 三、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补充含铁食物 提倡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2、按医嘱应用铁剂 1)制剂常用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 2)用量口服元素铁剂量为每日4~6mg/kg,分2~3次口服3、注意休息,适量运动 (1)轻、中度贫血患儿 安排喜欢且力所能及的活动,适当休息 (2)对烦躁、激动患儿 耐心看护,陪伴,避免激惹 (3)对严重贫血患儿 半卧位卧床休息,酌情吸氧 4、预防感染 (1)保护性隔离 (2)做好口腔护理 一般每日2次,鼓励患儿多饮水 (3)保持皮肤清洁 应勤洗澡,更换内衣,重症勤翻身,防止发生压疮 5、观察病情 (1)观察病情变化 (2)预防心衰的发生 (3)输血时观察与护理 6、健康指导 (1)适度活动注意休息 (2)指导用药注意副作用 (3)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4)关心患儿重视心理疏导

三个原因导致缺铁性贫血

三个原因导致缺铁性贫血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血液中如果缺少铁元素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三个原因导致缺铁性贫血 1、铁吸收障碍 饮食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变化颇大。除血红素铁外,其他铁形式均需转变为亚铁形式才能被吸收。铁的转变和吸收受诸多因素如肠道环境、饮食内容和还原物质的影响。 专家表示,胃酸有助于二价铁和食物铁的吸收。胃酸缺乏、胃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可造成铁吸收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失血1ml丢失铁0.5mg。慢性失血的原因众多,包括消化道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频繁献血、出血性疾病等。消化道是慢性失血的

好发部位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恶性肿瘤、胃肠道憩室、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及钩虫病等。 消化道慢性失血有时表现隐匿或部位难以确定,应尽力查找。慢性或反复的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人造心脏瓣膜和疟疾时,铁随血红蛋白尿排出,从而造成缺铁。 3、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的含铁量大致与其所含的热量相关。以混合饮食为例,维持铁平衡,成年男性应含5~10mg铁,女性应含7~20mg铁。如无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饮食因素并非是缺铁的主要原因。 育龄妇女因月经丢失、妊娠及哺乳铁需求量增加,每次月经约丢失20~40mg的铁,胎儿体重每增加1000g需母体供给80mg的铁,哺乳期每日约丢失0.5~1.0mg的铁,如饮食供给不足,则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生长迅速而铁储备量较少,作为主食的各种乳汁均又含铁甚少,如喂养不合理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以上就是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三大原因,大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含铁食品,预防贫血。 新稀宝:专注营养保健品20年

为什么缺铁性贫血

为什么缺铁性贫血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为什么缺铁性贫血》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孕期,准妈妈和胎儿都需要各种的营养元素,铁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如果孕妇缺铁就会危害到母体健康和胎儿发育,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在孕期,准妈妈和胎儿都需要各种的营养元素,铁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如果孕妇缺铁就会危害到母体健康和胎儿发育,你知道吗?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铁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生成的重要原材料,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值得注意的是,缺铁性贫血是某一种疾病的一个表现,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它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疾病引起重视或是引导病人去医院看病的首发表现。 到了怀孕和哺乳期,生理性铁需求量增加,妊娠期为供应胎儿所需及分娩时失血所丢失的铁,哺乳期供应婴儿所需增加而铁的补充没跟上,都是导致缺铁的原因。更年期女性如果贫血,尤其要关注月经情况,宫内节育环、子宫肌瘤、月经失调引起的月经量过多都是导致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另外,也有部分是因为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怎么治疗 1、膳食补血:多吃红肉、鱼类等,少喝茶和咖啡

孕期贫血,要科学补血,首先要弄清孕妇是缺铁性贫血还是地中海贫血。如果是缺铁性贫血,是可以通过饮食及服用补铁药物来改善的。含血红素铁高的食物主要有红色肉类、鱼类及禽类等,这些食物可适量补充。 此外,蔬菜、水果所拥有的维生素C,是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量的最佳小助手。其中葡萄、苹果、樱桃、草莓、西瓜、柑橘等紫色和红色的水果效果会更好些。 但选择蔬菜时要稍加考虑,除了深颜色的蔬菜外,菠菜、油菜等本身含铁量丰富的蔬菜,它们中草酸等各种酸的含量也相对高些,所以在烹饪上,一定要将它们彻底煮熟,以便保证彻底破坏了草酸的结构。在烹饪过程中,建议使用铁锅铁铲,并使用一些高铁含量的酱油和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也有部分食物会抑制铁的吸收,包括高精面粉、豆类、坚果、茶、咖啡、可可等。 2、药物补血:极重度贫血首选输注浓缩红细胞 在产检时查血常规,没有发现贫血的孕妇,只需通过饮食调整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额外补充铁剂。但对于铁缺乏和轻、中度贫血者而言,建议以口服铁剂治疗为主,并辅以改善饮食,常见的补充营养制剂为叶酸和口服铁剂。 重度贫血的孕妇,需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治疗,还可以少量多次地输注浓缩红细胞。极重度贫血的孕妇则首选输注浓缩红细胞,等血红蛋白浓度达到70g/L、症状改善以后,可改为口服铁剂或注射铁剂治疗。治疗至血红蛋白浓度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口服铁剂3-6个月或至产后3个月。

缺铁性贫血诊疗规范

缺铁性贫血的诊疗规范 一、概述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体内铁摄入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和丢失过多所致。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该种贫血在生育期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生率最高。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代谢维持动态平衡。体内铁呈封闭式的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成人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失血。 二、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由贫血、组织缺铁及发生缺铁的基础疾病组成。 1、贫血相关症状:头昏、头痛、面色苍白、法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促、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眼花及耳鸣等。 2、组织缺铁的表现: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以怒,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反应力差,体力、耐力下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上皮组织改变:如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胃粘膜呈浅表性炎症,亦可呈重度萎缩,胃酸减少,皮肤干燥,指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甚至变平呈勺状,可有萎缩性鼻炎,少数可出现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 3、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 三、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贫血性心脏病。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 男性<120g/L,女性<11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MCV<70fl者除了地中海贫血外大多数为IDA),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 HC)<310g/L;血涂片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Ret)

缺铁性贫血病因及治疗

缺铁性贫血病因及治疗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参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当体内贮存铁(包括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内)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人体的需要就会发生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很高。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约2/3的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 正常人每天需要铁约20~25mg,大部分来自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mg的铁即可维持体内铁的平衡(孕妇和哺乳的妇女需要量为2~4mg)。多数食物都含有铁,以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以及动物的肝、肉、血中铁的含量丰富。 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铁缺乏。其中包括: 1、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 2、某些药物、长期大量饮浓茶或胃、十二指肠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 3、消化道慢性失血、妇女月经过多造成缺铁。 贫血一般发生较为缓慢,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很轻。常见的症状为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

耳鸣等。患者常可见皮肤粘膜苍白,此外还可能出现毛发干燥,指甲扁平、失光泽、易破裂,部分患者呈勺状甲。在儿童、青少年可出现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异食癖等。 通过外周血常规以及铁代谢检测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骨髓检查。在确诊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查找铁缺乏的原因,以便尽可能除去导致缺铁的原因,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应进行铁剂补充。口服铁剂为首选。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餐后服用药物,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忌与茶同时服用,否则不易被吸收。 3、在血红蛋白完全正常后,仍需继续补充铁剂3~6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4、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多为肌肉注射铁剂。 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彻底治疗。治疗原发病或纠正饮食的偏食习惯及制止出血后,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的恢复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项目方案】 1 立项依据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 1缺铁原发病表现 如妇女月经量多、消化道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腹痛/大便性状改变、肿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管内溶血的血红蛋白尿等。 2.贫血表现 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苍白、心率增快。 3.组织缺铁表现 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 1.治疗原则 治疗IDA的原则是:①根除病因;②补足贮铁。 2.病因治疗 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月经多引起的IDA应看妇科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应手术或放、化疗;上消化道溃疡,应抑酸治疗等。 3.补铁治疗 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无机铁剂的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进食谷类、乳类和茶抑制铁剂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吸收。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持续2~3个月,待铁蛋白正常后停药。

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MCV<80fl,MCH<26pg,MCHC<0.31;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3)血清(血浆)铁<10.7μmol/L(60μg/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幼粒细胞<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Hb。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2~8条中任何2条以上者可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2.储存铁缺乏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血清铁蛋白<14μg/L。 (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色铁消失。 3.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同时具有以下任何1条即可诊断: (1)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游离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FEP/Hb>4.5μg/gHb。 (3)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血片显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g/L。网织红细胞多为正常,也可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一般正常,血小板在有出血者可偏高。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幼红细胞体积偏小,胞浆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粒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铁染色铁幼粒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测定<14ng/L作为缺铁的依据,炎症、肿瘤及肝病时可以升高,应结合骨髓铁染色和临床表现分析。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0.9μmol/L(50μg/dl)或>4.5μg/gHb时,表示血红素合成障碍,此为反应缺铁较敏感的方法,但在一些非缺铁的情况下,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FEP也可升高,临床应注意鉴别。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一、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叶酸不足。叶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富含叶酸的食物主要有绿色蔬菜,水果。动物肝肾。经常不食蔬菜水果、也不吃动物内脏的人,容易造成叶酸摄入不足。叶酸是造血原料之一,叶酸的缺乏也会造成贫血。 2、铁供不应求。人体对铁的需求量比一般情况下的多,比如生长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小孩和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都是需铁量很大的人群,特殊时期对铁质的需求大,但是供铁量不足,就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 3、维生素b12不足。人体的维生素b12也主要由食物供给,动物性食品中富含维生素b12,如肝、肉类、肾。蛋类、奶类次之,蔬菜中含量甚小,所以不吃动物类食品,只食蔬菜,也会造成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的生存时间有中度缩短,骨髓内虽然各阶段的巨幼细胞增多,会导致nda合成缺陷,血红素合成也会有障碍,这样就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4、铁流失过多。游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胃大部切除、萎缩性胃炎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5、铁消耗过多。由于体内一半以上的铁存在于红细胞内,因

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肠胃出血,月经量多,妊娠期失血过多,都会造成铁消耗过多,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二、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ida的原则是:①根除病因;②补足贮铁。 2、病因治疗 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足引起的ida,应改善饮食。月经多引起的ida应看妇科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应驱虫治疗。恶性肿瘤,应手术或放、化疗;上消化道溃疡,应抑酸治疗等。 3、补铁治疗 治疗性铁剂有无机铁和有机铁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则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等。无机铁剂的副反应较有机铁剂明显。 首选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进食谷类、乳类和茶抑制铁剂吸收,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吸收。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高峰在开始服药后5~10天,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4~6个月,待贮铁指标正常后停药。 若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正常解剖部位发生改变而影响铁的吸收,可用铁剂肌肉注射。 三、缺铁性贫血应该吃什么食物 【牛肉】牛肉的营养价值极其丰富,每100克的牛肉中含有3.2毫克的铁质,同时还有20.1毫克的蛋白质。经常食用牛肉还

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与小细胞性贫血鉴别 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或不明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性 贫血,但血清铁蛋白浓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颗粒增多、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血清铁和铁饱和度增高,总铁结合力不低 2.海洋性贫血:有家族史,有溶血表现。血涂片中可见多量靶形红细胞,并有珠蛋白肽链 合成数量异常的证据。血清铁蛋白、骨髓可染铁、血清铁和铁饱和度不低且增高 3.慢性病性贫血:慢性炎症、感染或肿瘤引起的铁代谢异常性贫血。小细胞性,血清铁、 血清铁饱和度、总铁结合力减低 4.转铁蛋白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或严重肝病、肿瘤继发(获得性),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可有溶血、脾脏肿大, 尿液颜色加深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MDS的难治性贫血有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时不 高甚至降低,骨髓也可低增生。但有病态造血现象 3.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征和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前者可 测及外周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后者可测及骨髓未成熟血细胞的自身抗体 4.急性白血病(AL):特别是白细胞减少和低增生性AL,早期肝、脾、淋巴结不肿大,外 周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仔细观察血象及多部位骨髓可发现原始粒、单、或原(幼)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5.恶性组织细胞病:常有非感染性高热,进行性衰竭,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出血 较重,全血细胞减少。多部位骨髓检查可找到异常组织细胞 反应缺铁最敏感的指标是:血清铁蛋白 缺铁首先表现为骨髓幼红细胞外铁消失 缺铁性贫血治疗目标是血清铁蛋白恢复正常,即有正常的铁储备 首选脾切除治疗的溶血性贫血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出血倾向最明显的急性白血病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缺铁性贫血的诊疗常规

一、概述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ron depletion,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IDA指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中的一种。 二、分期 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铁摄入不足、供不应求、吸收不良、转运障碍、丢失过多及利用障碍等类型。 三、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由贫血、组织缺铁及发生缺铁的基础疾病组成。 1、贫血表现:头昏、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促、纳差、眼花及耳鸣等。 2、组织缺铁的表现:包括精神行为异常:如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上皮组织改变:如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皲裂,吞咽困难,毛发干枯,脱落,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3、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或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或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腹痛或大便性状改变,妇女月经过多,肿瘤性疾病的消瘦等。 四、辅助检查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 男性<120g/L,女性<110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血涂片见红细胞体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Ret)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少、边缘不整齐,有红细胞形成不良的表现,即所谓的“核老浆幼”现象。 3、铁代谢:血清铁(SI)<8.95umol/L,总铁结合力(TIBC)>64.44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sTfR浓度超过8mg/L,血清铁蛋白(SF)<12ug/L。骨髓涂片用亚铁氰化钾(普鲁士蓝反应)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 4、红细胞内朴啉代谢:红细胞游离原朴啉(FEP)>0.9umol/l(全血),或者血液锌原扑啉(ZPP)>0.96umol/l(全血),或者FEP/Hb>4.5ug/Hb 5、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测定是迄今反应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最佳指标,一般sTfR浓度>26.5mmol/L(2.25ug/L)可诊断缺铁。 五、诊断标准 1、ID ①血清铁蛋白﹤12ug/L ②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③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 2、IDE ①ID的①+②②转铁蛋白饱和度(TS)<15% ③FEP/Hb>4.5ug/gHb ④血红蛋白尚正常 3、IDA ①IDE的①+②+③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Hb﹤120g/L ,女性Hb ﹤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32%. 4 病因诊断只有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的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胃癌所致的IDA,应多次检查大便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镜检查;月经过多的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诊断治疗指南 缺铁性贫血(IDA)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形态学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病史、临床表现 1 病史追问:注意 ⑴饮食习惯:是否有偏食、膳食结构不合理、生长发育迅速而补铁不足或异食癖。 ⑵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痣、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钩虫病;是否做过胃肠手术等;男性及绝经妇女应考虑是否为胃肠道肿瘤的首发症状。 ⑶女性是否有月经过多。 2 临床症状 ⑴贫血的一般表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心悸、活动后气短、眼花及耳鸣等。症状和贫血严重程度相关。 ⑵组织缺铁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易感染。

⑶原发病表现:如黑便、腹痛、消瘦、血红蛋白尿等 3体征 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病人)。口腔炎、舌炎。 二、辅助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有轻度增多,RDW>0.1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2)骨髓象:呈现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常为正常。核分裂细胞多见。骨髓涂片作铁染色后,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亦缺少。 (3)生化检查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以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改变明显,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的增高表示血红素的合成有障碍,缺铁或铁利用障碍时,FEP都会增高。 三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1.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男性Hb<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小于27皮克(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32%。红细胞形态可有低色素表现。

老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老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存在,而老年缺铁性贫血也是许多老年人常得的一种疾病,它和缺钙一样在老年人身上普遍存在,那么引起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每日摄取铁的含量少。成年人每日应当摄取铁的含量为1mg 或2mg,随着年龄的增加,对铁的需求也会日益增高,所以老年人每日的饮食中铁元素不足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部分老年人因多年患痔疮或钩虫病等引起长期慢性失血而 造成贫血;某些处于绝经期的老年妇女,会因子宫肌瘤或子宫功能性出血而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另外,老年人患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肠息肉及癌瘤等的隐匿性慢性出血也可引起贫血。 一些常用的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造血功能的副作用,如抗菌药氯霉素,解热镇痛药,抗糖尿病、抗甲状腺病及抗肿瘤制剂等。

老年人患有贫血,首先要到医院查明贫血原因,然后针对病因用药治疗。一般情况下多数是缺铁性贫血,补充体恒健牌铁之缘片就能改善了。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养,在饮食上应重视以下几点: 多吃含铁的高蛋白饮食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蛋白质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富含铁的高蛋白饮食,可提供充足的制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原料,如动物肝肾、瘦肉、动物血制品、大豆制品、鱼虾禽肉、木耳、乳品(酸奶、牛奶、奶酪)、芝麻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动物血制品,猪血、鸭血等, 容易消化吸收,被认为是防治贫血的最理想的食品。 另外,现代科学证明,酸味更有利于老年人对铁元素的吸收,抑制铁吸收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年纪不断增长,肠胃中缺乏胃酸,因此,吃点酸性食物更有利于老人年人对铁的充分吸收,因此在平时饮食中可适当吃点醋、橘子、苹果、山楂、柠檬水等。

缺铁性贫血病因和表现及饮食指导

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病因和表现及饮食指导在老年人中贫血的发生率是很高的,尤其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铁和蛋白质的不足而植物性食物摄入较多,是贫血发生的重要原因。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最低值,以血红蛋白浓度较为重要。在我国以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 / L ,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其红细胞压积最低值分别为40.0%、35.0%和30.0%, 均可诊断为贫血。 贫血常常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性疾病,各系统疾病均可引起贫血,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感染、恶性肿瘤、失血等:由于人体膳食中营养素供给不足也可导致贫血,临床上以铁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较为常见。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素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它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各国各民族均有发生。 缺铁性贫血病因和表现 人体内铁65 %组成血红蛋白,5 %左右分布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及各种酶中,约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于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体内铁代谢处于动态平衡中。每天排出的铁量从摄入的食物中得以补充。 造成体内铁不足的原因有:(1)机体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膳食中铁含量低及吸收率差,或由于食物相互作用抑制铁的吸收以及

由于机体患有胃肠疾病而影响铁吸收,从而造成体内铁缺乏。(2)老人在急性腹泻、慢性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时可使铁丢失增加,患有肾病综合征时由于运铁蛋白自尿漏出,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小儿(6个月-2 岁)、哺乳期及妊娠妇女、老年人多见,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病人常表现为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气短等症状。常见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低下,体重减轻,可有异食癖,爱吃泥土、粉笔等,大便隐血阳性,胃酸可减低,严重腹泻伴多种营养缺乏症,萎缩性舌炎、胃炎等。病人皮肤干燥、角化甚至萎缩,可见指(趾)甲无光、扁平、反甲等。较严重的贫血,血红蛋白在70g / L 以下时,可有心律加快,心脏扩大及收缩期杂音,肝脾肿大。此外,还可有免疫指标——淋巴细胞转化率、中性粒细胞杀菌力降低等改变。贫血可导致机体组织缺氧,表现出活动后心慌气短、无力:易发生感染,这与缺铁导致细胞免疫力功能损害有关。 中老年人缺铁性贫血的饮食指导 1、增加机体铁的摄入。老人应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保证每天铁摄入达到供给量标准以上,如动物性食品中,畜禽类的肝脏、猪、牛、羊肾脏、驴肉、鱼翅、蛤蜊、海哲、河螃蟹、蛋黄等,铁含量较高;在植物性食品中铁含量较高的有:豆类、小米、糯米、芝麻、黑木耳、海带、紫菜、香菇、芹菜、干枣、葵花籽等。另一方面,要保证机体对铁的吸收,增加血红素铁、蛋白质、“肉因子”及维生素C 的摄入量,每日膳食中应保证畜、禽、鱼肉类的数量在200 克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