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6.孔子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忠恕原则,是最基本的宗旨,人际交往准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孝”“悌”。最高准则是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金规则)。一个人要懂得爱护别人,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对父要孝,父对子要慈,弟对兄长要悌,对朋友要信,君对臣要礼,臣对君要忠,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要爱,要泛爱众,要恭,宽,信,敏,慧。

7.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人性:一是生命的内核与本质,二是生命的可能。对人性持什么态度关系到对人与社会的基本看法,所以人性问题就成了中国思想史的核心问题。。

8.孟子“仁政”的内容:第一:“不忍人之心”与“推恩”。政治领袖的不忍人之心是仁政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和他的性善论相联系。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都不忍心看到别人受危难困苦,所以就能“推恩”于人。第二:养心,寡欲。第三:反求诸己。仁政必须从当政者做起。第四:明人伦。孟子推崇仁义的价值,声称仁是人们最安全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

9.论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实际是一个封闭型的小型社区,整个社区规模不大,人口不多但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稳富足,人们文化不高生活简单,既用不着机械也用不着文字,他们不知不识全听自然的支配,社区内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完全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10.墨子认为制定政策应遵循的原则步骤:1,必须体察下情,这是社会治乱的根本。治理者要准确获取社会舆论。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要有一定的步骤:A考察历史上管理社会的经验教训B分析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C 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管理社会的方案。3.要制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4.要鼓励人们自由竞争,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社会的贤者。认为宣扬“天命”是欺骗老实人的伎俩。5.必须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只有“爱人利人”才能使自己和别人都能得到利益,人类的共同生活才能上期维持并得到发展。11.墨子认为控制社会的方法:第一政治形式,主要靠奖与惩来完成,以管理社会的贤者能者制定社会行为规范为标准,对于严格实行这些规范的人进行褒

扬,称为善行。对不尊重这些规范的进行批评和惩罚,对严重越轨的制定法律进行制裁。第二宗教的形式,提倡尊天事鬼。以人类的力量控制人类的行为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借助“天”“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上尊天,中是鬼神,下爱人。

12.杨朱“为我”的社会功能:第一:认为只要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主张对生命和物质利益采取达观开放的态度。第二,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就不会去做有害于自己的事,就会节制不利于己的欲望。第三,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摆脱现实社会的价值标准,重视生命的自由,把自己的生死和一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3.荀子欲望论的主要内容解决方法:一,承认欲望的合理性,基本命题是人生而有欲。二,荀子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一方面人总是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另一方面,当即便欲望得到满足后,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欲望和需求。荀子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所谓“求”就是人们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节“求”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理”和“道”节求,二,以权衡欲与恶,利与害节“求”。

14.荀子认为人的社会化途径:第一,教育。(有上好的素质还必须通过社会教育才能成为对社会群体有用的人)第二,社会环境。(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除师长教导之外,还有社会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积靡”。人们要抑制本性,学得社会所需的礼义等规范,模仿是极重要的方法之一。第四,“注错习俗”。环境的选择与习俗的熏染,荀子所谓的注错,是按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而有选择的对社会提供各种典范的模仿行为。第五,规定社会角色的行为标准。

15.《白虎通义》的社会关系模式:即“三纲六纪”。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是对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等六种重要社会关系的总和。

16.体现汉代儒学的典籍:《礼记》《白虎通义》《乐记》体现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

17.《白虎通义》的成就:囊括了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全部内容,具有“国宪”的特质。主要成就:A.把君臣关系,家庭内部关系,宗族社区关系及其亲缘社区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三纲六纪”并从伦理上进行了全面充分的道德化论证。B.系统的提出了中原王朝作为一个大型群体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社会成员的地位,角色和成员之间的具体关系,提高了社会组织程度,民族凝聚力和文明程度,为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优势奠定了基础,成为民族精神的结晶,社会团结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18.葛洪的社会控制思想:一,发挥儒家“礼”的社会控制功能。把礼视为控制社会的最好方法,提倡用礼定亲疏,别尊卑,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主张时异时变,那些不合时宜的繁琐礼义应删除。二、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发挥法制的控制作用是时代的召唤。三、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19.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是在魏晋时期地主阶级中寒门庶族与门阀士族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学术思潮,通过许多抽象议题的辩论儒道兼综,以“有无本末”为辩论中心,构建一套新的思辨哲学体系,为门阀上族专政下新的封建等级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20.嵇康的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要整合社会就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就是要把儒家学说的体系中的六经,仁义,文籍,章服,礼典都视为不朽,统统抛弃,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规范。名教:封建社会政治理论制度和伦理道德等封建文化的总称。自然:魏晋时期玄学所讲的总规律。1.该派主张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是道派生出来的自然产物,是道的体现,即名教出于自然。

2.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整合方案,即对社会现实顺其自然,无所作为的社会就能自然治理。解释:越名教而任自然:1.指超出名教的束缚,不尚虚荣,摆脱物质享受等欲望,不去为了追求富贵而胡作非为,求的精神上的自由。2.反映社会思想上就是要把儒家学说的体系中的六经,仁义,文籍,章服,礼典都视为不朽,统统抛弃,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规范。

3.这种新的

社会规范符合人的自然天性,通过调和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达到满足来整合社会的。

21.佛教“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五阴盛。

禅宗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2.谭峭论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他把产生社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统治阶级贪心不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民衣食不足问题。由此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欺罔,鞭挞,盗窃,杀害以致刑戮。要解决这些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减少个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掠夺着手做起。

23.韩愈论人的性情:首先他区分了性和情,认为性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情则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才产生的。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些三品之性是由仁,义,信,智五个道德和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与行为质量所决定的。他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由喜怒哀思爱恶欲七方面所决定。

24.李觏论礼的社会功能:第一关于礼的范畴。是包括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在内的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第二,关于礼的起源及功能。正是在这些整合中,才形成了礼,而礼在形成之后,又能更自觉的有目的的规范社会,管理社会,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这就是礼的社会功能。礼是来源于社会管理的需要,又用之于社会管理的。第三,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仁义礼信是实用是“礼之四名”。第四,论作为行为规范的礼。把作为行为规范的礼称作“法制”使社会秩序打到大和的社会程度。核心是礼,乐,政,刑是“礼之三支”。第五,论“礼”及其“三支”“四名”的关系:社会是先有了道德伦理规范,然后才有行为规范的。作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礼”对社会进行了初次整合,使社会秩序打到协调一致,后来又出现了失控,才产生了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去进行再次整合。

25.陈亮社会功利论:他认为学问的根本是培养人在社会各项工作中都能讲求实效(功效,功利),在具体事业中发挥作用,社会才能安定和进步。第一,即使孔子也同样是讲求功利的。第二,朱熹等人推崇的“道”实际上是离不开人事和功利的。第三,从社会历史发展历程看,也足以证明讲求功利的意义和必要性。评价:陈亮的功利社会思想,是与他的社会责任感密切不分的。陈亮的表里如一,“一根筋”敢于揭去“道”“义”等“高雅”面纱,注重实效,讲求功利的精神是可贵的。

26.叶适的功利论:第一,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加以批判。第二,主张社会性功利,而非个人私功私利。第三,圣贤(社会领袖)都是善理财而重功利。

27.张载的论人性: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一),关于“气质之性”特点:A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B 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C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二)A天地之性是永恒的,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B天地之性是至善的。C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三)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人人都具有双重人性。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又具有“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变化为天地之性,给人们指出了超凡入圣的道路,对于统治阶级治理社会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28.如何评价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一、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需要有所谓而后能治的时代,其大讲无为而治,本身就是消极的。二、其实际意义就在于使皇帝无所作为,而大臣得以专政。三、另一个目的在于愚民,并为贵族的放荡生活制造理论依据。四、他们社会整合方案是站在豪强贵族的立场上为其阶级服务的。

29.洪仁玕的近代社会福利观(中国福利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第一,提出太平天国应该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举办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第二,与《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

的“寡孤独废疾者”都由国库抚恤养助不同,他认为社会福利事业不是考国家出钱来办,而是靠私人捐献施舍来兴办。第三,介绍了西方负责监督社会福利执事执行情况的机构——“士民公会的职能”。第四,特别强调社会教化在国家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此为,他还认为,“设学馆”也是改革旧观念和旧习俗,革新思想的根本途径。

30.陈独秀认为的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六种人格特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要求男女新青年“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新青年在人生幸福上的观念之一应为“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

31.康有为的社会变迁论:a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b他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进化的动力。C还从人性角度阐述解释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D,根据变易进化的观点分析观察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历程形成“公羊三世说”。

32.唐甄的论富民的社会功能:第一,人们富庶是立国的基础。第二,富民是人们遵循礼义等社会规范的前提。第三,能否富民是衡量政治得失的最基本尺度。如何让富民:富民在于养民。

33.顾炎武理想社会构想:一,他把人民的日用饮食的满足放在重要位置,并强调君主“与天下同利”,而不是一般的向往家给自主。二,强调分权而治,给地方观以更多的自主权,甚至要“寓封建于郡县之中”三,强调民众对政教风俗的舆论监督,而不是只满足于那种人民安其居,乐其俗,只享受理想社会的幸福,而不去监督和改善生活环境的社会。但总的来说,他的社会思想史进步的,其理想社会构想带有浓重的时代气息,反映出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社会思想正在不断冲破旧的格局而不断觉醒和向着近代民主主义进步的趋势。

34.明清时期平民儒学:第一,在形式上由神圣向世俗化转化。第二,在文化内容上由“圣人之道”向“百姓日用”转化。第三,在文化功能上由“得君经世”向“民间经世”转向。

35.王艮的格物思想内容:一,其相对社会而言,个人具有优先性。二,提倡社会责任,凸显文化传统。三,改造现代社会以保障个人利益。

36.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的方案:一,求仁而灭欲二,复礼以灭欲。“克己复礼”克就是胜的意思,己就是个人的私欲,复就是返回,理就是天理的教条化。三,持敬以灭欲。四,加强内心修养以去欲。

37.朱熹,理一分殊论:关于理的意义,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之根”。理生气,气生物,物生理,这是朱熹学说的总体逻辑结构。他的这个理论表现于社会,这个“理”就是三纲纲常的绝对法则,“分殊”就是各种社会现象。理在社会中体现为三纲五常,这是他思想的关键论题之一,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重要的位置。理一分殊思想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旨在说明现实社会规范都是天理的体现,它是先于社会先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与行为规范的。人们遵循社会规范或“天分”,都是天理人伦之极。

38.朱熹的如何进行自我修养:一,在日常生活中体察自己的道德,自觉做到至道至德。二,以“诚意”防止自欺欺人的心理与行为。三、以“敬义夹持”而达到“中和”。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家设计的让人们体认天理的功夫,也就是个人修养的方法,其目的旨在去欲。格物本是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道理。一定要把自己与某个现象之间的所以关系搞明白,明确自己的行为规范,才算是格物成功。格物能达到这种程度也就是致知了。朱熹的致知就是极力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39.中庸的本意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之意有二,一是不偏不倚,这是未发之中,一是无过不及,就是随时之中,所谓庸就是平常。中庸即是在行事之前即社会规范为准则而保持平正。

40.王守仁“良知”内容:其一,良知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知是知非的能力,其二良知的内容是天理和道其三良知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其四,良知不分圣愚,人人共有。其五,至良知的途径在于格物。所以王守仁的格物就是使人们的理念

与天理一致。

41.王守仁思想控制的社会功能:其一,心在理先,心外无理,心即天理。其二,仁,义,礼,智等道德与行为规范,只是人们思想理念的表象。其三,人们的思想史行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42.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第一:王守仁的社会组织与社区管理思想体现在其颇具特色的“十家牌法的实行之中。(十家牌法的社会管理功能:首先,便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情况的功能。其次,维护本社区治安和防御盗贼的功能。再次,调适社会秩序及教化的功能。最后,以“十家牌法”之社区组织为基础而稍加改造,就会具有均赋役,御外侮,淳风俗,兴礼乐等社区管理功能。)第二,为加强社区管理,他还采取了制定乡约的方式,并由他亲手起草制定了《南赣乡约》,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把人民组织起来。

43.何心隐关于会的论述:第一,组成一种超乎身家乃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上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叫“会”。第二,这个社会组织中有领导者,但不属一家一姓,领导者的职能是使这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能群、能均。第三,这个社会组织之间的成员之间横向的联系应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纵向的联系为师生式的关系。第四,有了这个组织之后原有的整个社会关系与组织系统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44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利用于社会伦理规范方面,就是“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但完成于朱熹。“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纲”,朱熹释为“网上大绳”三纲之中,朱熹认为“父为子纲”是基础,而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就是孝敬。三纲与之相适应的是“孝悌”“忠恕”“节烈”。五常:以之作为调适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内在的爱心。

45.民生的含义: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就是人们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即是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解决人们的穿衣,吃饭和其他生活的需要。民生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中心。

46.汉代官方儒学的社会思想史什么: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时期,更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黄老之学不可长用,汉武帝便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自私学一跃成为官学,儒家典籍成为学者谋取功名利禄的资本,《礼记》《春秋》等经典中的社会生活规范也成为西汉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7.王安石提出的社会风气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奢侈问题。方案:1.正京师之风俗,以为天下之表率。京师是风俗变迁的枢纽是各方面模仿的对象,从京师做起才能事半功倍。2.重本抑末,民归田亩。采用加中税收、租金的方法,抬高工商业者的从业成本,提高进入工商业的门槛,使人们转归农业。3.对仍然从事工商末业者实行商品检查,发现有造作奇技淫巧者,则予以严厉惩罚。同时政府要对各种产品,物器等制定颁布相关生产标准,规范工匠生产制作,杜绝奢侈品生产渠道。二、士无廉耻问题。方案:1.增加官员俸禄。他认为在官僚队伍中绝大多数人都是穷则为小人,富则为君子的“中人”性情,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而能廉洁自律是具有中品性情的人也无法做到的。要尊重他的合理欲求,因势利导,使中人能够遵从社会角色。2.制定规范或制度约束官吏的行为。对官吏行为方式和生活用品都制定相关标准,以控制社会上奢侈之风对官吏阶层的影响。3.民法度。对官吏要先进行教化,然后对不服教化的予以处惩,使他们努力完成职能,发挥社会政治组织的正常社会功能。三、财政困乏问题。方案:王安石指出,以前的治世理财都是鼓励民力投入生产,积累财富维持国家安全、政府运转等事项,所以没有因为财政困乏造成社会问题。

48.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新主张:第一,自由独立的人格为健全个人主义的真精神。他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个人个性的发展,一方面使人具有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又具备负责人的观念,这样才能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合理关系。第二,社会的不朽:小我对大我的责任。小我的一切是非功过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我的品质。所以,如何完善小我十分关键社会责任十分重大。第三,基于

个人主义的个人与国家的统一。只有个人有自主权有责任感,才会使国家社会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否则社会国家绝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始终是以个人的健全与发展为前提的。第四,反独善的个人主义。总之,胡适的个人与社会观是一种基于健全个人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观,这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在近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9.孟子的性善论是社会学意义:a:孟子的性善论的进步之处体现在区分了人性的”自然之性和社会之性,其重点在于论述了人性的社会性。b:为阐明封建的伦理观念服务,人性善恶问题的实质是:人生来是否具有统治阶级要求的那些道德品质,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封建道德,就像人生来具有四肢一样,具有这四善端。而仁义礼智的本性具体表现在人们服从现实社会的君,臣,父,子等这些社会伦理等行为都发自人的内心,不是外力强加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这就论证了剥削制度的道德的合理性。C:是其仁政理想的理论依据,“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d: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几乎成为统治阶级共同遵奉的正统法定的人性论他把统治阶级强加给人们的道德教条说成不是外来强制,是天生的,其实质在于维护上层阶级的统治,便于欺骗人民

50.《礼记》中礼的社会功能:第一,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第二,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第三,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第四,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方面,礼可节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情。第五,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第六,表现在对人的教化方面,礼有潜移默化,防微杜渐之功。

50.魏源的中西文化观:第一,魏源抨击清政府飞闭关政策,揭示了西方东侵的严峻形势,意识到世界的文明中心已由东方开始向西方转移。实际上已经隐约意识到人类文明由分散走向一体化。其思想深层蕴藏着“中国文化优越论”已经开始动摇,其文化价值观已经开始变异。第二,魏源描绘了立体实证的世界文明全图,为近代中国人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提供了翔实完备的资料。第三,魏源打破了“中学独尊”观念,在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还特别驳斥了两种排场西方的观点:一是封建顽固派攻击西方的长技是坏人心术的奇技淫巧,长技是有用之物,对国民生计大有益处。二是一些把外国长技视为“奇造化,通神明”的玄妙之术,不能学。此外,他的思想已经打破古代华夷分界的文化世界观,开始承认西方文化在“器物”层面的价值,并主张大力学习摄取。他的师夷主张也冲击了中国轻视科技的传统观念,促进了传统科技观念的变化。虽然在中国近代史上率先提出学习西洋“长技”打破了“中学独尊”的传统格局,但就其整个思想体系而言,西学所占比例还是微乎其微,西学的价值还只是体现在制夷上,不过是捍卫中学的一种手段。他仍然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出发点来看待西学,评价西学的,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观的局限性所在。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 B1、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仁 C、礼 D、信 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申不害 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贾谊 C、张良 D、陆贾 B6、我国古代确定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 A、性恶论 B、性不善不恶论 C、性善论 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葛洪 B、嵇康 C、郭象 D、阮籍 B11、宋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王莽 C、王充 D、桓谭 C14、在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龚自珍 D15、在宋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 A、王安石 B、朱熹 C、张载 D、范仲淹 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7、明代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B18、在清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 A、《仁学》 B、《海国图志》 C、《革命军》 D、《大同书》 D20、在清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左宗棠 D、曾国藩 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E、进取之心 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 A、老子 B、庄子 C、杨朱 D、列子 E、荀子 F、韩非子 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 A、儒家 B、墨家 C、道教 D、法家 E、兵家 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 A、逍遥 B、游世 C、在宥 D、天放 E、非攻 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王田令 B、五均赊货 C、六筦令 D、改革币制 E、保甲法 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 A、兼相爱 B、非攻 C、节用 D、节葬 E、非乐 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E、兵家思想 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A卷 中国社会思想史2008-2009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 姓名: 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含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 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背景: 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 “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 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 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6—07下A)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 8、理 9、命;赏罚 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 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 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 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 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 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1)“礼治” 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 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孔子对“正名”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要名实相符。这个名就是名分(社会角色),这个实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11.1 复习笔记 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 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 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 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1)社会交往 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③在当时社会,人是不可能脱离交换关系而存在的,这是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就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因此这种交换关系是有成本的。 (2)“三累”、“三害” 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著作:《道德经》 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 著作:《国语·齐语》、《管子》 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468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 著作:《墨子》 主要思想:1、节用,主张“去无用之费”。反对浪费。主张节葬,反对厚葬。反对繁琐礼制,主张非乐。2、反对天命,主张非命、顺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取实予名”。 3、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有等级的爱,倡导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4、提出义的思想, 尚贤、尚同,举荐贤者治理国,家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5、宣扬天志鬼神 评价: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12.1 复习笔记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一、道教《太平经》的社会思想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书的全部思想内容是很庞杂的,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1)《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 ①“两大急”是指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 a.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 b.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必须保证男女两性的结合,天下无人,也就没有了夫妇、父子、君臣、师徒等种种社会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所以保证男女婚配是人类的第二急务。 ②“一小急”是指“衣”。 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体的伤害,人类的生存也会受

到影响,但这和饮食、男女的重要性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一些,因而又称之为“半急”。 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2)评价 ①《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急”。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重。 ②“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门阀穷奢极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虽然其表述的只是一个朴素的问题,而在当时是具有战斗意义的。 2.社会平等思想 (1)社会平等思想 由于门第的形成,上层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意识,而早期道教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平等。《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①男女要平等,不能歧视和虐待女性; ②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2)社会平等的含义及思想实质 ①含义 a.《太平经》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 b.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人的地位。 ②思想实质 主张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按各自的能力予以重新安排,而且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得以安定和治理。 (3)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