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课程建设概况 (1)

第一部分总论 (1)

一、课程定位 (1)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3)

一、选择方案 (3)

二、课程内容标准 (11)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14

一、教与学的建议 (14)

二、实训实习建议 (16)

三、学习评价建议 (16)

《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建设概况:

课程建设团队:

本课程团队教师:罗治安、陈卓颐、罗洪英、张长杰、许衡、刘汉良、兰纯娜、李福胜、张晓霞、王丹、曾德昕、彭松波,团队成员共12人,分别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华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6所高校;有4名行业兼职教师;高级职称占到6人,中级职称为4人,初级职称为2人;团队教师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研究生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6.67%,其中博士学位1名,在读博士1名,专职教师中研究生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2.5%,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达到100%;“双师”素质教师达100%,有行业机构工

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占到66.67%。

实践教学条件:

校外实习见习基地:湖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湘雅一医

院、湖南省儿童医院、马王堆疗养院、深圳儿童年医院、广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

校内实训基地:运动治疗室、康复评定室。

适应专业: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专业。

课程学分与学时:4学分,72学时。

第一部分总论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运动疗法技术是临床康复治疗中运用最多、最普遍的技术,

是促进人体运动功能提高和恢复的主要技术。《运动疗法技术》课程是康复治疗

专业和社区康复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也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考取康复治

疗师资格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因此,

是本专业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作用:本课程基于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着力培

养本专业学生在运动治疗技术岗位所需的运动功能评定、运动疗法方案和计划制

运动疗法专业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脊柱 ?注意主动和被动ROM的差异 肌力评定 ?目的: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肌力下降的程度与范围 ?器械检查:握力计,捏力计,拉力计,等速测力计 ?手法肌力检查(manual muscle test,MMT) 定义:系根据受损肌肉或肌群功能,使病人处在不同受检位置,让其做一定动作,对动作分别给予助力和阻

特种加工技术论文.(优选)

特种加工技术概论 摘要:特种加工技术是直接借助电能、热能等各种能量进行材料加工的重要工艺方法。本文简介了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各种不同的特种加工技术,并介绍了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趋势。 关键词: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离子束加工超声波加工快速成形 一.前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高度、高韧性、高强度和高脆性等难切削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制造精密细小、形状复杂和结构特殊工件的求也在日益增加。社会需求与技术进步的结合促使特种加工技术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所谓特种加工,是一种利用化学能、电能、声能、机械能以及光能和热能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其工作原理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切削方法,即加工过程中工件与所用工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切削力,工具材料的硬度也可低于工件材料的硬度。特种加工技术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特殊材料或特殊结构工件的加工工艺性发生了根本变化,解决了传统加工方法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工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加工手段和关键制造技术。 二.特种加工的特点 特种加工与一般机械切削加工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在某种场合上,它是一般机械切削加工的补充,扩大了机械加工的领域。它具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1)不用机械能,与加工对象的机械性能无关,有些加工方法,如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等离子弧加工、电化学加工等,是利用热能、化学能、电化学能等,这些加工方法与工件的硬度强度等机械性能无关,故可加工各种硬、软、脆、热敏、耐腐蚀、高熔点、高强度、特殊性能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2)非接触加工,不一定需要工具,有的虽使用工具,但与工件不接触,因此,工件不承受大的作用力,工具硬度可低于工件硬度,故使刚性极低元件及弹性元件得以加工。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jc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 [课程代码]:0812010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开设时间]:大二下学期 [开课学时]: 72课时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主要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模具制造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所必须具备的工艺知识,具有常用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并具有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生产管理的能力,提高合理设计模具的能力。 1.2设计思路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之一。模具制造及使用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工艺施工和生产管理的技术人才,因而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模具生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课程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掌握模具制造加工工艺的编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编制出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初步能进行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工艺设计,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管理,依据模具加工工艺来指导生产,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因此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即紧紧围绕模具加工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更为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

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工作任务的相关性。 模具加工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模具加工方法也不尽相同。按工序性质的不同主要有普通加工,包括车、铣、刨、磨等;还有数控加工;以及特种加工等加工方法。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而系统的分析,其中最基本的、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因而,模具加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主要设置机械加工,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等三大模块。在整门课程的内容编排上,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的安排课程内容,实现能力的递进。 2.课程培养目标 2.1 知识目标 1)了解模具加工的基本原理; 2)了解各种模具加工材料及其性能; 3)掌握模具加工工艺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其工艺规程的编制; 4)熟悉典型的模具加工工艺结构; 5)掌握模具加工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加工流程 6)学会搜集和查询相关参考资料 7)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和环保意识 2.2能力目标 1)能根据零件图纸,准确的进行加工工艺性分析,确定最好的加工工艺方案;2)能够针对加工工艺方案,确定模具加工的结构形式; 3)熟练掌握各种加工工艺计算; 4)能运用模具加工的相关知识,确定主要零部件结构、尺寸、材料的选择及热处理; 5)熟练运用以前所学的机械制图知识,看懂模具的总装图和零件图; 6)能应用相关模具加工设备进行简单的模具加工 3 课程内容和要求

《普通车床加工技术》课程标准规定

《普通车床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普通车床加工技术 二、对象:三年制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 三、课时:168+ *18 四、学分:12 五、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技术核心技术课,课程要求结合企业车工岗位的生产实际及技能需求,突出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兼顾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各训练项目,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最终达到国家普通车工职业资格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职业能力目标: ●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质量法律意识 ●能熟练操作普通车床,并能对普通车床进行日常维护与保护 ●能熟练使用车床通用夹具进行零件装夹与定位 ●能正确使用车床加工的各种工、量具,并能独立刃磨一些通用刀具 ●能熟练阅读车工工艺文件,加工带有阶台、沟槽、锥体及孔的轴类零件 ●能熟练车削各类成形面及三角形螺纹 ●能用三爪卡盘加工简易偏心件*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贯彻“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注重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同时,课程中增加了知识拓展内容,使课程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

提高了学生对车工技能的适应性。 七、内容要求 项目一普通车床的操作8课时 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独立操作普通车床 促成目标: 1.能识别普通车床各部位,了解各部位的功用,分析普通车床的传动路线2.能阅读车床各铭牌表并通过手柄变换调整加工参数 3.能操作普通车床 4.能对车床进行日常保养并按规范化管理要求摆放各类工、量具 模块一:熟悉普车床 (一)工作任务 1.识别普通车床各部位,了解各部位的功用,会分析普通车床的传动路线(二)实践知识 1.观察机床外形特征,并结合任务指导书要求,认识各部分名称; 2.根据机床部件的位置,理解各部分的功能、切削加工及动力的传动路线;(三)理论知识 1.普通车床的加工范围 2.车床结构与传动系统 3.车加工进给运动 模块二:操作普通车床 (一)工作任务 1.会操作普通车床、调整切削参数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大纲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康复概论》、《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临床康复学》、《神经康复学》等,很多内容需要结合实践方能更好的掌握,因此在学习中,需要边学习,边操作,方能更好的掌握,以获得更确实的临床康复经验。 第一章康复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康复的概念 2、掌握康复的工作内容 3、掌握康复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 1、康复的内容 2、康复的治疗过程 3、康复的发展史 第二章物理治疗学 第一节运动疗法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 2、了解运动疗法的分类 3、熟悉运动疗法的内容 4、熟悉运动解剖学基础 5、熟悉运动生理学基础 6、掌握肌肉收缩的不同方式 7、熟悉运动代谢基础 8、掌握运动疗法的常用运动方式 9、熟悉运动疗法的生理作用 10、掌握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11、熟悉运动疗法应注意的事项 12、熟悉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13、熟悉运动处方的项目 14、熟悉运动量控制的内容 15、熟悉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 教学大纲 一、运动疗法的定义 1、运动疗法的定义 2、运动疗法的分类 二、运动疗法的内容和分类 1、常规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 3、运动再学习 三、运动疗法的基础

1、运动学基础:运动解剖学基础、运动力学基础 2、运动生理学基础:肌肉的理化特性、肌肉的收缩形式、肌肉的协同作用 3、运动的代谢基础:肌肉收缩的能量供给、运动中气体交换的两个重要指标、对训练的代谢反应 四、运动中常用的运动方式 1、被动运动 2、主动运动:随意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抗阻运动 3、牵引 五、运动中的生理及治疗作用 1、生理作用:心脏、骨骼肌、骨和关节、血压、肺、血脂质、其他 2、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六、运动疗法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禁忌 1、临床应用 2、运动疗法中应注意的事项 3、运动疗法的禁忌 七、运动处方 1、运动治疗项目:耐力性项目、力量性项目、放松性项目、矫正性项目 2、运动治疗量:运动治疗强度、治疗频率、治疗持续时间、 3、注意事项 第二节常规的运动疗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关节活动基础 2、掌握主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的具体方法 3、掌握被动运动具体训练方法 4、掌握不同关节的关节活动具体方法 5、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概念 6、了解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 7、掌握关节松动术的基本手法 8、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手法分级标准 9、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应用的选择 10、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 11、掌握关节松动术的操作程序 12、掌握人体主要关节的关节松动术的具体操作 13、掌握软组织牵伸的概念 14、掌握被动牵伸的种类及操作 15、掌握主动抑制的概念和方式 16、掌握肌肉牵伸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7、掌握肌肉牵伸的程序 18、了解牵伸的局部放松技术 19、掌握人体主要肌群的牵伸技术 20、掌握肌力的概念 21、熟悉影响肌力的因素

特种加工论文

特种加工技术的现代应用及其发展研究 摘要:特种加工技术是直接借助电能、热能、声能、光化学能或者复合能实现材料切削的加工方法,是难切削材料、复杂型面、低刚度零件及模具加工中的重要工艺方法。本文介绍了概念、特点、分类以及近些年应用于特种加工的一些新方法、新工艺。 关键词:特种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高能束流加工超声波加工复合加工 1、特种加工技术的特点 现代特种加工(SP,SpciaI Machining)技术是直接借助电能、热能、声能、光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及特殊机械能等多种能量或其复合以实现材料切除的加工方法。与常规机械加工方法相比它具有许多独到之处。 1.1以柔克刚。因为工具与工件不直接接触,加工时无明显的强大机械作用力,故加工脆性材料和精密微细零件、薄壁零件、弹性元件时,工具硬度可低于被加工材料的硬度。 1.2用简单运动加工复杂型面。特种加工技术只需简单的进给运动即可加工出三维复杂型面。特种加工技术已成为复杂型面的主要加工手段。 1.3不受材料硬度限制。因为特种加工技术主要不依靠机械力和机械能切除材料,而是直接用电、热、声、光、化学和电化学能去除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它们瞬时能量密度高,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各种能量,造成瞬时或局部熔化,以强力、高速爆炸、冲击去除材料。其加工性能与工件材料的强度或硬度力学性能无关,故可以加工各种超硬超强材料、高脆性和热敏材料以及特殊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因此,特别适用于航空产品结构材料的加工。 1.4可以获得优异的表面质量。由于在特种加工过程中,工件表面不产生强烈的弹、塑性变形,故有些特种加工方法可获得良好的表面粗糙度。热应力、残余应力、冷作硬化、热影响区及毛刺等表面缺陷均比机械切削表面小。 各种加工方法可以任意复合,扬长避短,形成新的工艺方法,更突出其优越性,便于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特种加工技术具有其它常规加工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在现代加工技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现代技术装备,特别是航空航天高技术产品的一些结构件,如工程陶瓷、涡轮叶片、燃烧室的三维型腔、型孔的加工和航空陀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运动康复治疗学复习重点 概述 1.运动(移动)的类型:①平移运动(transl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在水平面上,肢体任何部位运动的距离相同。)②旋转运动(rotatory motion:肢体的运动围绕固定轴(旋转轴心)在弯曲的轨道上活动,越靠近圆心的部位移动距离越小,同一部位在不同角度时与圆心距离相同。) 2.力臂与阻力臂的分析 3.组织修复过程与特点: (1)炎症反应期(inflammation phase):特点为出血逐渐停止,局部红、肿、热、痛(特点:夜间痛、静息痛、持续性疼痛)等炎性表现明显,组织修复开始启动,局部抗机械应力能力差。吸烟、高血压和过多负荷是不利因素。 (2)组织机化期(proliferation phase):特点为炎症反应减少,已有组织初步愈合,强度仅为正常组织的20~30%,抗机械应力仍弱,因此不能介入力量训练。而且过多的乳酸易引起局部纤维组织错构,不利于组织愈合。 (3)功能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特点是组织有较好的恢复,强度可达60%左右,适度的应力有助于组织的功能重塑,可介入所有康复内容。 4.过度炎症(定义、表现、评定标准) 定义: 表现: 评定标准:①温度过高(双侧对比>2°;或身体负荷后双侧对比>1°); ②持续性疼痛、休息状态下或者夜间疼痛症状没有减轻。 炎症性疼痛特点: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及夜间痛; 机械性疼痛:活动开始、过程中或者活动后出现疼痛 5.人体常见组织机化时间:①肌肉3周②韧带3-6周③纤维环3-6周④肌腱6-10周⑤半月板约10周⑥骨软骨约12周(故损伤后较难恢复) 6.生物适应原理: (1)SAID原则:人体会对所施加的负荷产生特定的适应性。 (2)Davis原则:软组织会沿着施加刺激的作用力线产生反应。 (3)Wolf原则:骨组织会随着其承载的压力而发生改变。骨骼在需要处多生长,在不需要处多吸收。 肩关节 1.肩复合体:①盂肱关节②肩锁关节③胸锁关节④肩峰肱骨关节(肩峰下间隙) ⑤肩胛胸壁关节(⑥第一胸肋关节⑦第一横肋关节) 各个关节评估均按照视触动量进行,但关节不同具体的评估内容不同 2.肩关节评估: (1)视诊:①姿势(有无头前倾)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拓展课程 适用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授课单位: 课程教学学时: 52 学分:4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7-4-29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先进制造技术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末期提出的新概念,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门技术。这门课程近年来也成为高职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是各种现代制造技术的总称,主要特征是强调实用性,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为目的。随着生产类型的转变,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手段的更新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学生必须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关键技术。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高多学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和技术在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成为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技术成就,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当前不断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培养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市场需求、组织管理的基本素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制造业和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与发展、现代设计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等;重点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和工业4.0。 1.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以落实学院“成人成才”教育的要求为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三去一降一补”、“一带一路”等了解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通过网络调研分析现代制造企业在市场需求、产品开发和定位、新技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解读企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要求,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体系标准;重点提升学生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质量和环保意识等。课程包括新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制造技术,产品管理理念等。课程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及体系结构、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的学习,使学生对制造技术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目录 1、《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标准 (1) 2、《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拆装》课程标准 (9) 3、《机械零件的普通切削加工》课程标准 (16) 4、《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课程标准 (23) 5、《机械基础》课程标准………………………………………………………………30 6、《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 (36) 7、《产品加工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42) 8、《电工基础》课程标准………………………………………………………………48

《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 (NZZB/K1101-2013) 一、概述 本课程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1、课程类别:专业基本能力课程 2、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程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3、学时: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128学时。 4、建议开课学期: 第一、二、三学期。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关于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从学习文化基础课转向专业课学习的奠基石。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运用各种作图手段来构思、分析和表达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中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 2、相关课程 本课程以初中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基础为前导,直接相关的后续课程包括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间接后续课程包括机械零部件的手工制作与装配、机械零件的普通切削加工、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等专业课程。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绘图和手工实际绘图的技能。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图纸图幅、字体、图线、比例、尺寸标注等相关

特种加工论文

题目:浅谈特种加工发展及改进方向姓名: 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班级: 学号:

浅谈特种加工发展及改进方向 摘要: 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对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制造业蓬勃发展,并随着新材料,新结构不断出现,情况将会改变,现代机械制造业呼吁了特种加工技术的诞生,随着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特种加工技术逐渐走向寻常中国人的面前。新型加工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加工业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介绍各类特种加工,分析其特性及优缺点,浅谈特种加工的现代产业中的定位以及其发展前期。 关键词: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离子束加工特种加工的发展前景 引言: 传统加工技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曾经长期主导着机械加工工业,并对于人类的生存及发展生活水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工业发展有着长期的支撑作用,在现代加工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43年,前苏联拉扎连科夫妇发明了利用电能和热能去除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这一个创举,开创了人类利用多种能量的特种加工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工程材料不断涌现、被采用工件形状的复杂程度,以及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由于受到刀具材料性能、结构、设备加工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完成对高硬度、高强、高韧性、高脆性、耐高温和磁性等新材料,以及精密复杂或难以处理的形状的加工,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实验的需要,很多工业部门,尤其是国防工业部门要求尖端科学技术产品向高精度、高速度、高温、高压、大功率、小型化等方向发展,它们所使用的材料愈来愈难加工,零件形状愈来愈复杂,表面精度、粗糙度和某些特殊要求也愈来愈高,传统加工技术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 科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借助于多种能量形式,探求新的工艺途径,冲破传统加工方法的束缚,不断探索、寻求新的加工方法,于是许多本质上区别于传统加工的特种加工方式便应运而生。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非传统车削加工的各式特种加工,开始出现在机械加工工业之中,并且对于机械制造行业逐渐有了一定深度的改变。现在,特种加工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国内外开发的特种加工种类已有十数种,对于现代工业隐隐有重大改造的趋势。 特种加工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各种难切削材料的加工、各种特殊复杂表面加工、各种超精、光整或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加工,这三个困扰机械加工企业的难题。随着各类特种加工技术出现,现代工业即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特种加工技术概念及特点 特种加工的定义: 特种加工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类有别于传统切削与磨削加工方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运动疗法技术学重点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应用力、电、光、声、水、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 物理因子治疗(理疗)的功效: 运动疗法: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 运动疗法分类:常规运动疗法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肌力训练技术(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平衡训练技术心肺功能训练),神经生理学疗法,运动再学习法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营养不良,体育外伤后功能障碍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运动疗法禁忌症 ?绝对禁忌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持续发作的冠心病 ?安静时舒张压在 120mmHg以上者及收缩 压在180mmHg以上 ?重症的心律不齐 ?动脉瘤 –体位性低血压 –高热 –剧痛?相对禁忌 –运动时血压急剧升高者。 –心室室壁瘤 –心传导异常 –严重骨质疏松 常用运动方法 ?1.被动活动:由治疗师实施,多用于肢体肌肉瘫痪

或肌力极弱时,能够预防挛缩和粘连,刺激本体感受器。 ?2.主动辅助活动(助力活动):在治疗师帮助或借助器械的情况下,患者自己主动的肌肉收缩,适用于肌肉能够收缩但不足以对抗重力时,可增强肌力和改善肢体功能。 ?3.主动活动:在既不施加外来辅助,又不给予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完成的动作,能够增强肌力,改善肢体功能,达到改善心肺功能和全身状况的目的。 ?4.抗阻活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患者主动地进行对抗阻力的活动。 ?5.牵张运动:用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对身体局部进行强力牵拉的活动,适用于软组织病变所致关节挛缩,可恢复或缓解肢体活动范围受限,减轻对局部组织的压迫。 ☆关节活动度评定 ?ROM: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 ?测量工具:量角器,方盘测角计 ?肩关节、肘关节、桡尺关节、腕关节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腕掌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普通车床》课程标准

普通车床实训课程标准 (适用三年制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制定人:XX 审定人:XXX 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依据机械加工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普通车床实训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主要用于指导普通车床实训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本课程针对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贯彻“工作过程导向”的设计思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理实一体化的原则,注重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岗位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同时,课程中增加了知识拓展内容,使课程的教学更加方便、灵活,提高了学生对车工技能的适应性。 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普通车床是数控技术、机械设计、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主干必修课程。本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专业通用课,课程要求结合企业车工岗位的生产实际及技能需求,突出车削加工基本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兼顾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融入各训练项目,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通过操作训练,达到国家普通车工初级职业资格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序号前期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 机械零部件识图与绘制识图、绘图及建模能力;基本测绘能力 2 机械基础机械零部件性能识别及使用;能力机械设计设计能力 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合理选用公差配合间隙能力 4 金属材料与热加工基础选择产品材料、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5 AutoCAD应用与实训二维绘图软件使用能力

6 钳工实训普通钳工基本技能 7 专业英语简单外文说明书的阅读能力 8 平行课程名称共同培养能力 模具数控加工工艺编制能力;数控机床操作能力。 9 数车数铣特种加工实训 模具特种加工工艺编制能力;特种加工机床操作能力 产品设计与造型能力;三维软件在冲压模具设计中的 10 工业产品造型Pro/E实训 应用能力 11 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支撑的主要能力 12 材料成型设备基础冲压设备的选用、维护保养及操作能力 13 顶岗实习冷冲压工艺编制与模具结构设计能力 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1.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质量意识 2.能熟练操作普通车床,并能对普通车床进行日常维护与保养 3.能熟练使用车床通用夹具进行零件装夹与定位 4.能正确使用车削加工的各种工、量具,并能独立刃磨一些通用刀具 5.能熟练阅读车削加工工艺文件,加工带有阶台、沟槽、锥体及孔的轴类零件 6.能熟练车削各类成形面及三角形螺纹 7.能加工偏心工件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序号学习内容学时建议教学形式备注 1 车削加工的认识 1 讲授 2 安全规程指导 1 讲授 基本操作 4 实际操作 典型零件加工26 实际操作 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新)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机械加工技术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事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员、产品质量检验员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其功能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认知,掌握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零件的手工制作、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制作等技能,具备从事机械加工相关技术工作的基本职业能力。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数控技术专业相关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的项目课程。 课程结构以机械加工技术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零件的手工制作、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制作等几个学习项目。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确定充分考虑了机械加工技术人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为了充分体现技能为核心、知识为支撑和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的课程思想,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出相关专业知识,渗透职业素养的积累,以典型的零件机械加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由易而难,多采用学习小组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师生研讨、指导实施等师生互动的课内外活动形式,予师生以广阔的创新空间。本课程要求充分运用现代职教理念与技术,引导学生在学做一体的活动中学会学习,培养兴趣,锻炼技能,修炼素养;培养学生崇尚实践,崇尚技能,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与身边的老师、同学共同讨论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形成基本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本门课程的建议学时数为234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整体认识机械加工过程,掌握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零件的手工制作、使用普通机床的零件制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沟通、合作、务实、严谨等基本职业素养;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处理的相关知识; 能对结构不同的零件采取合理的表达方法并绘制该零件的零件图,标注完整的尺寸与技术要求; 能正确识读机械零件图样,能读懂简单的装配图;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

教学内容。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分配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 教学要求 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教学要求 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与实训练习相结合。

特种加工结课论文

工作液在线切割加工中的应用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专用工作液伴随着线切割机床的发展至今在我国已有近50 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性能的提高、功能设计及技术进步的演变,为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经过几代技术人员的艰辛努力,线切割机床专用工作液从早期单一油剂型产品发展到今天的多品种多种类。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是电火花加工中的一种,是用移动着的金属丝(钼丝或钨丝)作工具电极,按预定的轨迹作进给运动电火花放电是在电极丝进给方向的周边与工件之间进行,当两者按照规定的轨迹作进给运动时,便形成了成形切割放电部位的电极丝必须用流动的工作液充分包围起来,将电极上的热量和电腐蚀物随电极丝的移动和工作液的流动被带出放电部位。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是模具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模具制造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对模具加工质量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深入了解合理选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液, 对提高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质量和加工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1 工作液的作用与特点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大致分为4个阶段:极间介质的电离、击穿; 电极材料的熔化、气化膨胀; 电极材料的抛出; 极间介质的消电离。由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原理可知道,工作液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充当着放电介质的作用, 同时还有冷却和洗涤的作用。在实际的加工生产中, 工作液对加工工艺指标影响很大, 如切割速度、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等。快走丝电火花线切割使用的工作液一般是专用的乳化液( 目前市面上供应的乳化液有多种, 各有特点) 。根据线切割的加工工艺特点, 它们都应该具有以下性能。 1 . 1 一定的绝缘性能 火花放电必须在具有一定的绝缘性能的液体介质中进行。工作液的绝缘性能可使击穿后的放电通道压缩, 从而局限在较小的通道半径内火花放电, 形成瞬时和局部高温来熔化并气化金属, 放电结束后又迅速恢复放电间隙成为绝缘状态。绝缘性能要适中, 绝缘性能太低, 则工作液成了导电体, 而不能形成火花放电; 绝缘性能太高, 则放电间隙小, 排屑难,切割速度降低。 1 . 2 较好的冷却性能 电火花放电的局部瞬时温度极高, 为防止电极丝烧断和工件表面局部退火, 必须使切削部位充分冷却, 以带走火花放电时产生的热量。 1 . 3 较好的洗涤性能 洗涤性能好的工作液, 切割时的排屑效果好, 切削速度高, 切削后表面光亮清洁,

运动疗法题库.

运动疗法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 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 (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 (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特种加工技术课程代码:0110039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训练课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课)/C类(纯实践课)是否为精品课程: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院内一般课程 总学时:××(理论学时数:××,实践学时数:××)学分:××分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了解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以及化学加工、磨料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本课程以《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与《CAD/CAM 技术》和《逆向工程技术》两门课程相衔接。学好本课程也可为学生提供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等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训学生的加工机床操作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职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熟练的使用机床的全部功能完成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初步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工艺及程序问题的能力。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依据,分析特种加工技术的生产过程,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突出工学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将职业道德渗透到课程,按照职业活动选择教学内容,按照行动体系序化教学内容。深入调查相关岗位人员工作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具体技术和技能要求,将相关专业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对应程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中。并将相关联的知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标准(知识学习)

《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现代制造技术 学时:36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先修课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 教材:隋秀凛夏晓峰现代制造技术(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现代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制造模式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等知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从专业培养目标及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当今国内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理论,全面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在走上社会进入企业之前,先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系统概念,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 课程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最新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当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知识为依托,全面展开讲述先进制造技术的内容,拓展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把现代制造知识引入到生产实际中,注重培养了解实际、重视实际、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解决专业学生与生产实际一些制造技术脱节的问题。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了理论重心,删除繁冗计算;本课程在内容组织形式上分门别类,每个章节都井然有序,层层剖解,每讲到理论知识的时候,均以具体实施案例为背景,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客观实际作为事实来说话。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且有些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并不遥远,很普遍地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培

4、《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模具制造工艺学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选修课 学分:2 计划学时:32 适用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一)前言 1.课程定位 根据川电机2016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之一,要求开设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模具设计,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之后。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B类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编制模具普通要求的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以达到模具零件制造的工艺人员和中高级制造人员岗位对工艺编制能力的要求。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突破学科体系的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即将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和模具装配工艺的内容按项目进行综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现场教学。

本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不仅强调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强调学生个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各项目的教学,其总的目标是学生能够编制出模具加工的工艺过程并能胜任本专业的工作,这是本课程在校期间的阶段目标。从长期目标来看,本课程还要为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有哪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并且有些先进制造技术其实并不遥远,已经普遍地被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定的判断力、想象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熟悉模具技术的发展;模具的生产的特点;模具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2)掌握模具的生产过程;模具加工工艺工艺参数;模具加工工艺工艺规程制订。定位原理等。 (3)能熟悉外圆柱面的加工方法;平面的加工方法;孔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