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王晓锋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44)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全过程结合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将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和国家及地方发展的综合决策切实关联。“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尤其在三峡建设背景下形成了大面积的人工

湿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

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

足与分析当前发展过程,把握湿地资源现状和开发策略以及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提

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途径、目标和重大举措,以期为国家和

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湿地,气候变化,开发利用

1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在供水、储水、净水、以及保持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1]。

我国是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hm2,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3%,居世界第4 位、亚洲第1位[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77%[1]。自1992年中国加入全球《湿地公约》之后,我国的湿地生态功能研究逐步走向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成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加剧,湿地资源的破坏和消失使多数生态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心痛,给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敲响了警钟,合理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方向。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其实质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及保护利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和行政尺度内已经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顺利实施和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

者从生态文明的概念[3-4]、特征[5]以及地位[6-7]出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理解和把握,但往往忽略了特殊区域尺度上的特殊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综合管理、保护和利用的战略目标和举措。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湿地资源的分布现状和资源保护措施,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出发提出未来湿地资源保护研究和发展利用的特征和趋势,为国家、地方以及研究单位提供一定参考。

2 中国湿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功能多样性

《湿地公约》指出,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常年或季节性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海域。湿地具有保护物种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降解污染及美化环境等功能。湿地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能量来源,被誉为“地球之肾”。

2.1 湿地类型及区域分布

中国湿地面积广袤,约65.94×106 km2,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贯穿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带,东西横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气候带,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中国湿地类型全,生物多样性高,重要湿地多。中国湿地主要分为 5 种类型:(1)湖泊湿地;(2)沼泽湿地;(3)滨海湿地;(4)河流湿地与(5)人工湿地。目前已经统计在案的湿地总面积为3848.55×104 hm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05×104 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77 %,包括滨海湿地594.17×104 hm2,河流湿地820.7×104hm2,湖泊湿地835.15×104 hm2,沼泽湿地1370. 03×104 hm2。人工湿地仅调查了库塘湿地,面积为228.5×104 hm2 [8]。

根据中国的地理差异和湿地类型差异,可将中国湿地区域大致划分为 6 个区域:东北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北滨海湿地、云贵高原湿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湿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其中,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分布有沼泽湿地,其中黑龙江、内蒙古、青海、西藏的沼泽湿地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国沼泽湿地总面积的24.2 %、26.6 %、20.1 %和17.9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有湖泊湿地,其中西藏、青海、新疆、江苏的湖泊湿地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国湖泊湿地总面积的30.4 %、14.7 %、8.3 %和7.2 %。因受地形、气候影响,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河流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湖南、内蒙古、吉林、四川的

河流湿地面积最大。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2个省(区、市) 。

库塘湿地属于人工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广东省等。2002年三峡大坝开始正式蓄水后,形成了大面积的消落带湿地,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湿地,同时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为生态环境更替。

2.2 湿地资源的多样性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从资源学的角度,湿地由于拥有众多的资源类型(既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等类型,又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 m 的海域地带),其资源特征十分明显。

首先,湿地资源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据调查统计,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5 科815 属2 276 种(亚种)[8],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 %、25.6 %和7.7 %。另外我国共有湿地陆生野生动物25目、75 科、724 种,其中湿地兽类7 目12 科31 种;鸟类12 目32 科271 种;爬行类3 目13 科122 种;两栖类3 目11 科300 种,尤其在亚洲57 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 %[9]。

其次,湿地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直接利用的资源[10]:水资源,湖泊、河流、水库等湿地类型水资源丰富,在农业灌溉、养殖、发电和航运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和土地资源,湿地土壤资源类型多,分布广泛,蕴藏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和有机质,是土地开发的重要资源;泥炭资源,湿地中蕴藏丰富的泥炭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功能;旅游资源, 湿地类型的多样性使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潜力, 在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环境教育和美化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再次,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分布、形态及功能多样性对适应和调剂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自然规律为准则,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必须从自然界寻找出路,湿地的广域分布和形态功能多样性为改善全球变化的形式提供了可能。主要的研究针对湿地碳循环过程和温室气体排放等,利用湿地的C汇作用可以有效的封存大气C源,减缓温室效应[11]。。

最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模式,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湿地资源及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

关,对区域生态平衡、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对调节人与自然矛盾、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已破坏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湿地资源的问题与挑战

3.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湿地资源的问题

由于人类的不当开发、过度利用、环境污染以及水资源浪费等原因,导致湿地资源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和破坏。同时中国湿地资源面积大,区域性强,类型多,所以修复治理以及管理维护困难。

3.1.1 中国湿地资源污染严重

湿地环境污染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部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湿地资源污染严重,污染面积达到417.22×104 hm2,占全部湿地面积的26. 1 %[8]。随着工农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大量工业(生活)废水、废渣及建筑垃圾、农药与化肥等排入湿地使湿地遭受污染。据统计,每年有10.4×108t 工业废水排入鄱阳湖湿地,使湖内生物大量死亡。例外,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中国有60%的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有10%的湖泊严重富营养化[12]。湿地严重污染导致湿地生物锐减,湿地多样性减少,导致原来生存在湿地的鱼类、水禽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沿岸植被也因土壤污染而受破坏,人类可用水量减少,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湿地资源污染不仅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之目标,同时其污染治理难度之大也给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1.2中国湿地面积急剧减少

由于人类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近20年间,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了11.46%,由1990年的36.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8年的32.4万平方公里;当前的湿地面积中,只有21万余平方公里是相对恒定的,其余多为冰川积雪和冻土融化等形成的临时湿地。黑龙江和内蒙古减少的湿地面积均超过1万平方公里,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已不到新中国成立时的1/3。

开垦围垦、分歧理开发等人为因素致湿地“旱化”。以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湿地为例,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人马均会深陷池沼,难以前行。解放后,人们挖沟排水放牧,却使湿地一直“旱化”。近年来,在湿地里无处居住的老鼠开端猖狂滋生,遍地打洞,啃咬动物根部,导致植被萎缩,土地沙化。

中国湿地类型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湿地恢复

需求,近年来人工湿地增加迅速,仅西藏湿地面积增加了7000余平方公里。我国人工湿地面积从1990年的23115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008年38656平方公里,增幅为67.23%,而同期天然湿地减少了16.76%[13]。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自然湿地面积的骤减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而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是人类恢复湿地生态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1.3中国湿地资源受多种生物入侵威胁

生物入侵的驱逐效应使当地土著种的生存空间萎缩及至消失,群落区系单一化,结构简单化,生态系统或景观破碎化。对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是引种失败的外来水生生物,以及混迹于轮船压舱水中的外来藻类(甲藻和齐雨藻等)。目前为止,中国受到诸如水葫芦、互花米草等10于种外来生物入侵,尤其水葫芦已经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湿地,导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中国湿地资源整体受到多种生物入侵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合理的治理和利用入侵生物物种,恢复原始的生物多样性成为保护自然和人工湿地的重要挑战。

3.1.4 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要要求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据统计,湖北洪湖地区围湖造田导致约70中鱼类绝迹,大量鸟类因失去栖息地是消失,鸟类种类数量大幅度下降[15]。目前,很多湿地高等生物的自然种群有限,更常见的是人类养殖的生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湿地保护对于恢复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3.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湿地资源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其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那么在我国湿地资源面临如此众多问题的基础上,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面临极大的挑战。

1)中国湿地面积大,涉及区域广,管理难度大;

2)中国湿地资源污染严重,修复困难;

3)生物入侵加剧,环境承载能力降低,治理困难;

4)生物多样性资源锐减,保护只能维持现状,而无法恢复;

5)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规律改变,新的规律尚不清楚,科研难度大;

6)湿地资源由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其生态服务功能多样化,自然效

益调查困难;

7)群众湿地保护意识薄弱,仍然存在极大的自然湿地破坏;

8)湿地资源合理开发模式少,不同类型湿地适应模式不同,探索新的开发利用模式难度大。

4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4.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观的新跨越。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资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世界强音。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2012 年11 月8 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路航标[14]。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自然)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不是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4.2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湿地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人与湿地关系的系统集成,湿地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湿地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对湿地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人湿地关系,建设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因保护湿地环境、维护湿地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法律

制度、文化形态,以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

湿地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

4.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保护策略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不仅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开展湿地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湿地保护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实现新的突破。保护好湿地,发挥其良好的生态、产业和文化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湿地保护工作的本质要求。

(一)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要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和“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中,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的宣传内容,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要从科学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与人类的关系,特别要加大警示宣传的力度。使湿地保护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全社会支持湿地保护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实现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当前由于全国和我省均缺乏湿地保护的专项法规,无法可依是制约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据我省湿地保护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调研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加强我省湿地保护的意见或规定,就湿地保护职责、范围、要求、湿地合理利用审批程序、执法与处罚、机构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明确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协调行动,使我省湿地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重点湿地保护管理力度。实践证明,建设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要依照《湿地保护总体规划》的总体布局,统盘考虑、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当前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确定湿地保护的优先领域和重点地区,特别对全省典型独特的湿地类型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要抢救性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制定好淮河流域重点湿地保护工程项目计划,争取早日列入国湿地保护计划。坚决依法制止、打击各种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全省湿地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是认识和了解湿地的主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的

保证。近年来我省在湿地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十分薄弱,仅有相关部门开展了湿地水文、水质、养殖、水土流失控制等方面的单项研究,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要对中国湿地的特征、功能、价值、动态变化等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必须要充分发挥我省科研、教学单位的优势,集中力量,共同攻关,确保湿地保护工作科学、健康、顺利开展。

(五)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湿地保护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做好湿地保护工作是政府的职能。各地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落实领导湿地保护责任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抓湿地保护示范点,及时研究解决湿地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同时,在积极争取国家湿地项目工程建设外,还要多方筹措湿地建设资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际合作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建设。要按照“谁保护、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和个人积极投资湿地保护。

(六)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的法规制度体系。积极确立了湿地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法律程序和处罚标准。在全国37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使中国湿地保护立法工作进入全球前列。我国在全球率先实施了全国连续16年全面禁猎,湿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明显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湿地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了湿地及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使湿地保护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4.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利用策略

中国湿地开发利用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对湖泊的围垦开发,出现了许多科学利用湿地资源的成功范例。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的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大约三百万亩农田得了到灌溉,使原来旱、涝多灾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是中国古代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代表。湿地资源最直接的产出是水。中国属世界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但可利用的量只有40%~50%,人均水量是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16]。目前,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约70%左右的大中型湖泊已由原来的天然状态转变为水库型湖泊,湖泊蓄泄已受人工控制,在防洪、调蓄、灌溉、工业和居民供水、养殖、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17]。

在着力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湿地资源普查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工作。对功能退化萎缩严重的湿地,积极采取退耕还湿、引水保湿、生态移民、污染防治、退耕还湖、平垸行洪、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等综合措施,进行科学修复,努力恢复或增加湿地功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利用如“湿地基塘工程”、“林则工程”、“鸟类生境再造工程”、“鱼类适时补养工程”

等释放工程,迅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并合理的开发利用以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

湿地资源的农业开发。首先,对湿地的围垦、改造,直接为种植业、畜牧业提供了大量肥沃的土地,为增产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发挥了重大效益;其次,对湿地的水资源储备进行了开发利用;第三,中国各地对稻田等人工湿地开发利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根基,开展湿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刘红玉, 林振山, 王文卿. 湿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12):

2204-2212.

[2] 孙志高, 刘景双, 李彬. 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 干旱区资源与

环境, 2006, (2): 83-88.

[3] 王治河. 中国和谐主义与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建构[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6): 46-50.

[4] 夏光. 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N]. 中国环境报, 2007, 11-26.

[5] 张明国.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10): 40-45.

[6] 欧阳志远. 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位问题[N]. 光明日报, 2008, 01-29.

[7] 张云飞. 试论生态文明在文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 教学与研究, 2006, (5): 25-30.

[8] 雷昆, 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3(2): 81-86.

[9]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Z].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10] 崔保山, 杨志峰. 湿地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33-174.

[11] 傅国斌, 李克让. 全球变暖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J] . 地理研究, 2001, 20(1) :

120-128.

[12] 石园, 周青. 中国湿地的生态问题及保护对策[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6): 337-340.

[13] 朱江,王利民,雷刚,等.重建江湖联系保护涨渡湖湿地[J].人民长江, 2005, 36(11):60-62.

[14] 詹卫华, 邵志忠, 汪升华.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水利, 2013,

4:7-9.

[15] 韩大勇, 杨永兴, 杨杨, 李珂. 湿地退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2, 32(4): 1293-1307.

[16]马振. 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J]. 中国水利, 2013,

15:73-75.

[17] 侯西勇, 王毅.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2): 255-263.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学案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学习目标: 1.结合三江平原等地区区域特征分析湿地的形成条件。(区域认知) 2.通过图片资料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利用洞庭湖、咸海面积的变化探究湿地减少的原因。(综合思维) 3.针对湿地破坏的原因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人地协调) 学习过程: 板块一:湿地的概念及类型 1.读图,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 课堂检测1: 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A、三峡水库 B、海南岛红树林 C、水稻田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 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 D、②④⑤ 板块二: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读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描述我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3.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沼泽湿地形成的自然因素?(合作探究) 三江平原沼泽: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课堂检测2: (2014新课标2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 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 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

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板块三:湿地的重要价值 4.结合图片资料,说出湿地的主要作用,并归类。 课堂检测3:(2018新课标2)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芦苇.分布广泛.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6分) 板块四:湿地减少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合作探究) 材料1 洞庭湖的萎缩 洞庭湖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长江中上游的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使得长江含沙量大增而导致湖泊的淤积;另一方面,湖区围垦严重,1896年至1980年面积减小了57%,储水量减少了46%。湖泊形态支离破碎,现已分割为几部分,被人戏称为“洞庭河”。洞庭湖的调蓄功能下降,加重了近年来长江中游“小水大灾”现象。如1998年大洪水,其最大洪峰流量较1954年小,水位也低,但洪水泛滥程度却远大于1954年。 2000-2006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大大减少,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平均渔获量为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湖区内造纸厂、化工厂污水大量排放,渔业污染事故频发,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严重影响洞庭湖水质。 材料2 咸海变“死海” 咸海,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主要由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注入。历史上咸海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面积68,0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水大量用于农业和工业,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持续干旱,导致湖 20世纪中期洞庭湖水系图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 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了解湿地的分布及其生态效益。 2.理解湿地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 ?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 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2019版第10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湿地资源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识记—基础梳理] 1.定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 (1)自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共同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理解—要点突破] 1.形成条件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2.举例 (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运用—考向通关]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以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沼泽的形成原因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四个方面分析。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往往排水不畅,汛期河水易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纬度较高的地区,气温低而蒸发弱,且易形成地下冻土层,导致地表积水形成沼泽;有凌汛现象的河流在凌汛发生时河水泛滥,溢出两岸形成沼泽。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解析]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面。 [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考点二| 湿地资源的功能 (对应学生用书第174页)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知识点三湿地的治理措施 拓展: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保护(1) 森林资源的作用和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2) 森林的保护措施 (一)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二)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三)提倡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使用木材,鼓励开发、利用木材代用品; (四)征收育林费,专门用于造林育林; (五)煤炭、造纸等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 (六)建立林业基金制度。 拓展.2.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1)草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和干旱频繁发生等。 ②人为原因:是最主要原因,包括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规划利用管理不当、乱采滥挖等,在我国,鼠害和虫害也是重要原因。 (2)危害: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3)保护草地 ①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②我国保护牧场的措施。 拓展.3.生物多样性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2019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和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我国湿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湿地分布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观看视频】抢答洞庭湖湿地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承转】湿地还具有哪些作用呢? 【畅所欲言】学生探究湿地的其他作用 1、假如我国没有长江、黄河、珠江、湘江等大江、大河,我国将会怎样? 2、假如继续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结果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 【学生小结】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师强调】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出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并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教师板书】二、湿地的作用 【学生活动】将湿地的作用补上相应的美称 【教师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近20年来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11.46%),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板书】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学生阅读】“萎缩的洞庭湖”及教材相关内容,探讨洞庭湖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幻灯显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滥捕滥杀”、“水污染”等图片 【学生回答】洞庭源湿地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面积萎缩、物种锐减、水质污染。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讨以上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成果展示】召开新闻发布会:让部分同学充当记者采访对三个问题探讨比较有成就的专家们(学生中的佼佼者)。 【师生小结】 1、面积萎缩 原因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自然原因泥沙淤积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围湖造田人为原因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危害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 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参考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了解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湿地的定义、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视频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和对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归纳,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二、三)这些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它们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共同点?那么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目前我国的湿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怎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一、湿地的概况 【阅读分析】阅读41页第一段,了解湿地的定义及类型。 【学生回答】1、湿地的定义 2、湿地的类型 【读图思考】读“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思考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点拨】1.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

原都有湿地的分布。2.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二、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湿地的作用”,总结湿地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天堂。 【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谈一谈,你对洞庭湖区是天然生物基因库的理解。 【点拨】洞庭湖区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分布着多种湿地植被类型,多种鸟类和水生动物,生物种类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三、湿地资源的利用 观看“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的视频 思考:建国以后,洞庭湖区为什么洪灾频繁发生? 【分组讨论】阅读43页“萎缩的洞庭湖”讨论: 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 2、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洞庭湖面积减小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洞庭湖继续萎缩? 【点拨】1、洞庭湖面积减小的自然原因有:全球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变大;和常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有:围湖造田,和流域内的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及支流含沙量增大,加速湖泊泥沙淤积。 2、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人地矛盾加剧,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有利:围湖造田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对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好处(增加口粮、经济收入等) 不利: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3、针对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洞庭湖。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 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四、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导入新课] 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 生:…… 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浏览地图册图/其他湿地地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一、湿地含义及价值 (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 1. 什么是湿地? 2. 湿地有哪些种类? 3. 湿地的特点? (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 1、湿地的定义 (1)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分类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 根据湿地的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浅海区等 形成原因分类 人工湿地:水库、水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承转)湿地的种类有这么多,那它的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4、湿地的分布 (展示世界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承转)我国的湿地分布也是相当的广泛。 (展示我国湿地分布示意图) 我国湿地分布总的状况是: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5、我国的湿地资源 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 (1)沼泽湿地 (2)湖泊湿地 (3)河流湿地 (4)浅海、滩涂湿地 (5)人工湿地 (展示我国类湿地分布的示意图) (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到底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呢?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作用

湿地地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一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说课稿 单位:沁阳市第一中学 姓名:屈全胜 时间: 2015.10 联系方式: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必修三第二章的第二节,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必修三贯穿始终的主体和目标,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节以洞庭湖的开发与保护为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湿地开发的一般方法和过程,不仅对我国各大湿地问题的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解读课标:因为各个区域的地理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其开发、保护治理的对策措施也必然不同,因此,课标要求的重点并不是某区域开发建设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治理的具体措施,而在于研究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湿地的基础知识,高一高二学生对区域湿地条件的分析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比较陌生,在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方面存在欠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补充感性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湿地开发的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和重要价值; 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湿地在治理保护中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分析、表达、交流、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价值、利用与保护 难点:探究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主张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学习。因而结合本课内容,我遵照启发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选择了案例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 学法:根据学生情况,贯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学习主人的原则,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既达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河流、湖泊、沼泽等

高中地理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 ——以洞庭湖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的分布状况。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理解湿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4. 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发展要求: 了解湿地形成的地理背景;理解湿地保护与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说明: 不妨多介绍其他湿地类型的利用状况,但不作为考核范围。 四、会考要求: 1. 湿地的概念 2. 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 3. 湿地的重要价值 4.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取“平湖地区的湿地”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整理)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课标要求:分析湿地开发利用中存有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观察地图说出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状况。 2、通过阅读文本归纳湿地的作用、开发与利用湿地带来的环境问题和危害。 3、提出对湿地的治理、开发、保护的见解。 【知识填空】 一、湿地的含义 1.定义:指水位经常__________或为________覆盖的土地。 2.类型:、、低潮时水深不超过米的前海区;也包 括、、、等 3.特点:地表______或______有水,属于______________之间的过渡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 提供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_________等。2.湿地的别称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________________、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____________、航运和____________等。 三、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____________。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持续减少,________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得不到有效发挥,______________的水平明显降低。 四、保护湿地 1.湿地破坏的危害:严重威胁居民的______环境和区域的____________。 2.保护湿地的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______效益,提供更好的______环境。 3.洞庭湖“变”大了的原因:退耕还林、__________、退田还湖、__________、以工代赈、______________、加固干堤、__________等。 【探究案】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III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课标 本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标解读:1、就本节内容而言,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方法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基础上;通过结合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体现了教材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编写思想。对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对课标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分析,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使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湿地的资料,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价值及利用与保护。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所以结合这条标准及教

浅谈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作者:李子军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0期 摘要:文章对湿地的定义、功能、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做了简要概述,介绍了我国的湿地状况和湿地保护对策,举例说明我国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湿地湿地保护湿地保护对策 什么是湿地? 于1971 年在伊朗的拉姆萨正式通过的国际《湿地公约》为湿地制定了一个广义的定义,通俗来讲,就是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m 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m 的沿海地区,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泥炭地、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海积平原、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 一般将湿地简化分为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自然湿地包括:(1)河流湿地(2)河口湿地(3)湖泊湿地(4)沼泽湿地(5)草甸湿地(6)疏林湿地(7)灌丛湿地(8)海滨湿地(9)地热湿地等。人工湿地包括:(1)水库与水工建筑——水渠水库池塘(2)人工盐泽——鱼虾蟹池盐池(3)稻田湿地——水稻田。 一、湿地的功能 森林是“生命之本”,湿地是“生命之源”、“自然之肾”。在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 中,尽管湿地系统面积最小,但其巨大的蓄水、防旱、控蚀、促淤、造陆、降污等功能为人类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湿地还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不仅如此,湿地向人类提供大量的粮食、果品、蔬菜、肉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具体来讲,湿地有如下的功能和效益。 1.水资源 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的源头。溪流、河流、池塘、湖泊、水库都有直接利用的水。当水从湿地流入到地下蓄水系统时,蓄水层的水就得到了补充,成为深层的水资源。据估算,仅全国湖泊淡水贮量即达225 亿m3 ,占淡水总贮量的8 %。 2.防止盐水侵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下层基底是可渗透的。淡水楔一般位于较深咸水层上面,通常由沿海淡水湿地来保持。淡水楔的减弱或消失,会导致深层咸水向地表上移,出现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从河流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然而,随着淡水流量的减少(由于过多地抽取或排干周围的湿地) ,海水可沿上游进一步回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1.湿地的含义 (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 ?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3)湿地的特点

①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2.“地球之肾” (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 “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 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示 (1)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 统,其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2)湿地除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等,被称为“资源的宝库”;同时又可提供航运和旅游场所。 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 (2)洞庭湖萎缩???? ? 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 4.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举例如下: 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政治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王晓锋 (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0044)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建设全过程结合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将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和国家及地方发展的综合决策切实关联。“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尤其在三峡建设背景下形成了大面积的人工 湿地的开发利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 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立 足与分析当前发展过程,把握湿地资源现状和开发策略以及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提 出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途径、目标和重大举措,以期为国家和 地方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湿地,气候变化,开发利用 1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之一,在供水、储水、净水、以及保持小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湿地资源、维持湿地基本生态过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受到重视,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1]。 我国是湿地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全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hm2,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3%,居世界第4 位、亚洲第1位[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为362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77%[1]。自1992年中国加入全球《湿地公约》之后,我国的湿地生态功能研究逐步走向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向。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成熟,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气候变化加剧,湿地资源的破坏和消失使多数生态学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感到心痛,给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性敲响了警钟,合理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方向。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其实质是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湿地资源的现状特征及保护利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和行政尺度内已经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顺利实施和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堂教学设计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课堂教学设计精品教学教案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 一、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 [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