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目录独木舟

木筏

竹筏

木板船

桨船

木帆船

蒸汽轮船

现代水上交通工具概念水上交通工具

独木舟

独木舟,又称独木船,是用一根木头制成的船,是船舶的"先祖",是最早的船舶,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初的独木舟。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发现,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它会翻滚,人在上面坐立不稳,人们根本无法在这种圆柱形树干上面活动。

就这样,人们就用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后来,发现用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人们将树干上不

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独木舟就是这样制造成功的。

在中国古籍《易经—系辞》中有“刳木为舟”的记载,就是说独木舟是刳木而成的。

独木舟的类型

中国古代独木舟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平底独木舟,底是平的,或接近平底;,头尾呈方形,没有起翘.

第二种是尖头方尾独木舟,它的头部尖尖的,向上翘起,尾部是方的。它的底也是平的。如1965年在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的独木舟,尖头敞尾,尖头微上翘,舟尾敞开宽而平,属于尖头方尾独木舟一类。其中一条长4.22米、舱上口宽0。32米、深0.45米,尾舱宽0.69米。系用楠木制成。

第三种是尖头尖尾独木舟,舟头翘起,尾部也起翘。如1958年在江苏武进淹城出土的一条独木舟,舟形如梭,两端小而失,尖角上翘,属于尖头尖尾独木舟一类。舟舱中间宽,全长11米、舱上口宽0.9米、深0.45米,系用整段楠木挖空制成。外壁光滑木纹依旧,内壁布满焦炭和斧凿斑斑痕迹,这是古代先民经过数十次用火烤焦后不断用斧凿制加工成的。经碳14测定,这

舟距今已有2800年历史,当属西周时期遗物。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完整的独木舟,号称“天下第一舟”。

现在的舰船是从以上三种类型独木舟演变过来的。

世界各地的独木舟

独木舟不是中国独有,国外一些地区也发现了不少得木舟。在苏格兰境内佩斯地方的湖层里,发现独木舟.

在瑞士和其邻近地区,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除此之外,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和波利尼希人的双体独木舟也较有名。印度有种独木舟,其船侧装有可以放置货物的横木板。新几内亚的独木舟可以几条横排在一起,上面用横梁固定,横梁上铺坐席,还装有风帆,可以航海。

在英国约克郡一个沼泽里,发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桨。这支桨一定是用来划一种中间掏空的独木舟的。在荷兰发现了一只这样的独木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6300年。在英国发现的一只独木舟,长达16米,宽1.5米。

后来,我们的祖先发现把几根树木捆扎在一起,也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这样,就有人制成了木筏。

木筏

用藤条、绳子将几根树干或竹子绑扎成片状的漂浮物,就叫筏。

它是用简单的石头工具加工制造的,使用的时间也最长,至今仍

然到处可见。

比起独木舟来,木筏的使用面积大,制作起来更容易一些。有了木筏,人们往返河流的两岸,在水中运行,再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

受到木筏的启发,人们想到了自己身边其他能够做成筏的东西。只要能浮在水面上,并且能结扎在一起的东西,他们都要拿来试一试。于是,人们又制成了竹筏、草筏和羊皮筏等。特别是其中的竹筏,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竹筏

竹子这种材料,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水长时间浸泡,用它制作成竹筏,又方便又耐用。把几只竹筏串成一排能运大量的东西。竹筏是由多很竹竿捆扎而成的竹排,可以用桨、橹、篙来推进。

原始社会出现的独木舟和筏,使人类在征服江河的斗争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独木舟和筏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始人类的渡水问题,但并不是很理想的交通工具。独木舟是一根树干制成的,不可能做得很大,装载货物不多。筏浮在水面上,本身已经浸在水里,再装一些货物,就可能会全都浸没。正因为这些情况引起了人类的思考

。到了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木板船出现以后,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也为船舶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造奠定了基础。

木板船

独木舟两侧加上舷板,舟内增加横档支撑,便成了木板船。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努力寻求着变革水上交通工具的办法。我们的祖先在实践过程中对独木舟和筏不断加以改进,开始在独木舟的四周加上木板以增大容量,原来的独木舟就变成船底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圆底独木舟逐步变成了船底的中间部分,通连首尾的主要纵向的木材就变成“龙骨”了。这样就变成尖底或圆底的木板船,而原来平底的独木舟也就逐渐演变成平底木板船底中心线上的一块板了。在这过程中,人们对筏也进行了改造,在筏的四周安上木板,逐步演变成另一种木板船。这时事物起了质变,完全不同于独木舟和筏的新船——木板船就出现了。据考证,木板船的发明可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至少不能晚于夏朝。从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夏朝的铸铜和冶炼作坊,以及铜锛、凿等金属工具来看,夏代的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再加上当时已有了规、矩、准绳等木工生产工具,建造木板船的各种条件已经充分具备。到了商朝,生产力又有了提高,人们开始较普遍的使用金属工具建造木板船,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了。应该说,由独木舟和筏发展到木板船,这是造船史上的飞跃。它开辟了航海及河运史上的新时期。

船舶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出现的木板船叫舢板,原名“三板”。顾名思义,可以推测它最初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就

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合而成。几千年来,人们在实用中不断对三板船加以改进,逐步使它完善,并且不断有所创新,导致了千姿百态、性能优良的各种船舶的产生。除了舢板这种单体木板船外,当时人们还受木筏制造原理的启发,造出了舫([fǎng访],《说文》:“舫,并舟也。”),把两艘以上的船体并列连接起来,增加了船的宽度,提高了船的稳定性和装载量。“舫”也称“方”、“枋”、“方舟”、“方船”、“枋船”,有时也写作“航”。它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绳索把两只船捆在一起。后来,又演进用木板或木梁放置在两只船上,用木钉、竹钉或铁钉钉在一起,两船之间也保留一定间隔,而不一定要船舷跟船舷紧靠在一起了。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候的专用船。周代对乘船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天子乘坐“造舟”,诸侯乘坐“维舟”,高级官员乘坐“方舟”,一般官吏乘坐“特舟”,普通百姓只能乘用“桴”。“造舟”由多只船体构成,“维舟”由四条船构成,“方舟”由两条船并成,“特舟”是单体船,“桴”就是木筏和竹筏。

随着木的运用,桨得到灵活运用!

桨船

续木板船的出现,人类发明了桨,这是人类的手臂的延长。有了桨,人就可以坐在船上划水前进。如果要增加船只的推进速度,就要增加桨的数目。于是,一种划桨船在地中海海域周围首先发展起来了。

桨船种类

桨船有多种类型,按照桨的多少,有单桨船、双桨船、多桨船。按照桨的长短,有短桨桨船、长桨桨船,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埃及法老齐阿普斯的金字塔墓里,有作为法老殉墓品的墓葬船,它就是一种配置长桨的划桨船。

按照桨配置有单层桨船、双层桨船和多层桨船。在双层桨船和多层桨船上,划桨手坐在各层水平甲板的长条凳上划桨。在爱琴海区,克里特人也是最早的航海民族之一,他们的划桨船可能吸收了埃及和腓尼基的造船技术。克里特人的战船上配置有44名划桨手,划桨手坐在上层水平甲板的长条凳上划桨。腓尼基人最早将商船与战船的建造分离开来,而且根据航行区域的不同和航程的远近,建造了用途各异的船舶。而且腓尼基战船的桨是双层设置的。后来又发展起来了更多层的划桨船。

桨船特点

桨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船身细长,前部尖利,这样,前部破浪效果好。二是桨船上可以装备其他推进工具,例如,桨船上可以装备风帆,成为桨帆船。一般桨帆船上装备的是三角帆,以满足在逆风时也能获得良好速度。

到了唐代就出现了“初级”轮船——“桨轮船”。“桨轮船”是唐代李皋发明的。李皋对当时的船的动力进行了改革,他在船的舷侧

或尾部装上大型的带叶轮将,转轮外装有呈放射状的拨水板,依靠人力踩动浆轮轴,带动轮轴上的浆叶拨水推动船身前进。经过这种改造的新型船只的桨轮的下半部浸没在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它被称作“明轮船”或“轮船”,以区别那些人工划桨的木船和依靠风力推行的帆船。随着蒸汽,煤油灯动力船的出现和“明轮船”的消失,“轮”已不复存在,但人们任然习惯性的吧机动船称为“轮船”

木板船航行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的抗风能力较差。只有当抗风浪能力较强并能借助大自然风力进行远距离航行的木帆船出现后,人类的航海活动才能更为主动。关于帆的发明,传说是大禹受到一种叫鲎[hòu后]鱼的启发。鲎鱼的形状很奇特,身体扁而宽,眼睛长在背上,嘴长在肚腹之下,而背上生有高七八尺的鳍[qí齐]。每当有风吹来的时候,它的鳍就收拢起来了。不论自然界是否有这种鲎鱼,但是帆的发明,很有可能是人们受到自然界某种东西的启发。后来,人们在长期航行的实践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船──木帆船。

木帆船

木帆船是继木板船之后,舟船发展的重要阶段。

帆船即利用风力前进的船。

15世纪时,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在帆船设计方面有一项划时代的进展,就是三桅船。它基本上集中了各种船的优点,装有艉柱绞链

舵,方帆与三角帆并用,能利用各个方向的风,并把帆分悬在三到四根桅杆上,操纵更加灵活,主桅及前桅上有二至三张方帆。帆面积增大,船速就加快,船的体积也可增大。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手段,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它包括“艅艎

[yúhuáng余皇]”、“三翼”、“突冒”、“楼船”、“桥舡[chuán 船]”等多种舰艇。艅艎又写作“余皇”,是王侯乘坐的大型战船,战时作为指挥旗舰。据古书记载,艅艎船首绘有鹢[yì益]鸟的图案,有优良的航行性能。水军的主要战舰是三翼,即大翼、中翼和小翼。其中大翼长10丈,阔1.5丈,可以载士卒90多人,有较高的航行速度。吴国就是凭借这些战船先后在汉水和太湖大败楚、越两国的。后来勾践卧薪尝胆,越国灭吴时的战船已经发展到300艘之多。

我国的帆船,在世界上是相当有名的。早在秦代我国就能造出长达三十米、宽六至八米,能载重6万公斤的漂洋过海的大帆船──海船。到了汉代,就能制造百尺楼船。到宋代,已可制造载重20万公斤以上的大船。明代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

自从人类创造了帆船以后,帆船运载着人们在世界的海洋上来往,直到十九世纪,世界上一些大型的船还是帆船,有的帆船,桅杆高达30米,挂帆30多面。

使用较为普遍且时间较长的木帆船,当数白底船。白底船属中型船,长约10余米,靠风力和人力摇橹来推进。它与别的船型显著不同处,在于船的通体刷成雪白,只在船的首尾各涂一片红色。有一首闽南语民谣,说的就是这种船:

新造白底头尾红,

摇橹驾桨驶布篷。

三日没到大岙港,

家内吃用靠啥人!

闽南语中,红、篷、港、人这四个字的韵母均为ang,很押韵。民谣道出了白底船的特征,也诉说了渔业生产的辛劳和渔民生活的贫苦。

白底船之所以要刷白,是因为木船长时间浸在海水中,船底会长苔藻、贝类,滋生船蛆虫,不但影响航速,船板还容易腐烂,刷上白蛎灰,状况就好多了。还有,过去的渔场在近海,海水相对不太深,刷白了的船身在水中不会形成明显的倒影,不至于惊吓鱼群。

白底船为单船作业,主要从事钓业生产,钓带鱼,也钓鳗鱼。一条白底船一般用五六个船员,带有绲线和钓钩。到了渔场,众人分工合作,切鱼饵、搭钩钓、放绲线,约摸两个小时之后,再把放下海的绲线逐一拉起,上了钩的鱼被剥离入舱。有首民谣对此描绘得很形象:

头前拈绲快如梭,后面摇橹嗨呀嗬,

一船六人分又合,钓来龙王子孙多。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围网作业在洞头推广,开始使用比白底船大的蟹背船。蟹背船也靠风力和人力推进,进行的是对船作业。它的得名,一来自它的外形:船后舱顶部的形状如梭子蟹的外壳;二来自它的功能:船上能背负小船,单背船能背负两艘小船,双背船能载4艘,到渔场后卸下小船,以母子式作业围捕鱼群。

白底船挂一张风帆,蟹背挂两张帆,洞头渔场还出现过挂三张网的木帆船,海岛的生产力逐步得到发展。

帆船是人类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一个见证,帆船历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帆船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1900多年以前古罗马诗人味吉尔的作品中。到了13世纪,威尼斯开始定期举行帆船比赛,当时比赛船只没有统一的规格和级别。帆船运动起源于荷兰。古代的荷兰,地势很低,所以开凿了很多运河,人们普遍使用小帆船运输或捕鱼。

初期的帆不能转动,只有风顺时才能使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桨。后来人们在航行的实践中逐步发现,即使不顺风,只要使帆与风向成一定的角度,帆上还是能受到推船前进的风力,于是人们又创造了转动帆,在逆风的情况下,船也能前进。

15世纪初期,中国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7次出海,到达亚洲和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现代帆船始于荷兰。1660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长将一条名为"玛丽"的帆船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1870年美国和英国首次举行横渡大西洋的美洲杯帆船赛。帆船分稳向板帆艇和龙骨帆艇两类。稳向板帆艇轻快灵活,可在浅水中行驶,

公元13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开始建造一种名叫“caravel”轻帆船,起初主要用作渔船(fishingvessels),由于性能良好,不久就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迪亚斯(BartholomeuDias)1488年发现好望角(CapeofGoodHope),哥伦布(ChristopherColumbus)1492年发现新大陆,达·伽马(VascodaGama)1498年穿过印度洋到达亚洲,麦哲伦(FerdinandMagellan)1519-1522年间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用的都是这种船。不应该忘记的是,欧洲人能够造出这样的船,与他们学了许多源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长技”有关。

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第一件“长技”,是阿拉伯水手的“三角帆”(triangularsail)。欧洲人原来使用的一直都是“横帆”(squaresail),即横向安置的方形帆。一千多年以后(公元6

世纪),由于受到印度洋、红海和波斯湾地区阿拉伯人“独桅三角帆船”(dhows)的影响,地中海地区的水手逐渐改用这种比较容易操纵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到公元9世纪,这一地区已经几乎见不到横帆的身影。附带说说,尽管这种帆的发明权理应属于阿拉伯人,但在欧洲它却被叫做“Latinsail”(拉丁帆)或者“lateensail”(大三角帆)。

欧洲人学去的第二件“长技”是“纵帆”(foreandaftsail),中国人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就已经使用这种帆了,但直到13世纪才被欧洲人学去。此前他们从阿拉伯水手那里学去的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纵,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monsoon)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只有“当头风”不可行驶。不过到16世纪,由于想出了“调戗使斗风”的办法,逆风也能行船了。所谓“调戗”,指的是调整船头方向,把当头逆风转变成侧斜风,这样它就也能推动船只呈之字形前进。

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在中国,那是通过使用安置在船尾的“舵”(rudder,全称sternrudder,尾舵)来实现的。现在成语词典收有“见风使舵”(或作“看风使舵”),那是一条来自“俗语”(vulgartongue)而非来自“典故”(literaryquotation)的成语,讲的正是按照风向操纵舵来调整航向。它本无贬义,不幸的是现在往往被用指不讲原则,随

风倒的圆滑、世故做法。古时舵字也作柂、柁、杕,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船”字说:“其尾曰柂。”南北朝《玉篇》(公元543年)说:“舵,正船木也。”,又说:“杕,船尾小梢也。”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舵,而考古发掘得到的用舵证据就更早了,广东、湖北等地的西汉墓都出土过木船模型,其船尾都安置有舵。但是舵传到欧洲却相当晚,大约是公元12世纪的事。此前欧洲人一直用侧桨来控制方向,那远不如使用舵。舵可以说是欧洲人学去的第三件“长技”。

学会使用三角帆、纵帆和舵以后,水手就能更加放手地利用风力了,这就导致桅与帆数目的增加,尤其是风帆数目的增加,因为使用多个比较小的帆,比使用单个大帆操作起来容易。“caravel”正是一种轻型多桅帆船,它通常有三根桅杆,前桅(fore鄄mast)和主桅(main)挂横帆,后桅(mizzen)挂三角纵帆。有的还立了第四根桅杆,也挂三角帆。还有一些船从船头向前伸出一根斜桅(bowsprit),上面挂一张小帆,并在主帆和前帆之上各加一面顶帆(top鄄sails)。这样就既能充分利用风力,有速度,又比较灵活,便于操纵,可以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行驶。应该注意,吹在风帆上部的风,除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以外,还产生向上的升力。升力比较小的时候有利于船只航行,但如果升力过大,就有可能使船只倾覆。使用三角帆和顶帆,可以减小升力,有助于船只稳定航行。

欧洲人开始建造比较大的船,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并在那里掠夺大量财富之后。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组织了庞大的船队,每年两次往返于大西洋东西海岸之间,从美洲殖民地运回掠夺的财宝。根据官方统计,在1600年以前的大约一个半世纪里,上了税运回西班牙的白银超过18,600吨,黄金200吨;走私的数额有多少,就不大好估计了。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船只在中途或因风暴、或因海盗袭击而沉没,随之葬身海底的金银当也不在少数。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世界各国寻宝人与打捞公司搜寻的重要目标。后来,随着新大陆甘蔗、棉花、烟草种植园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货物运输量大增,大西洋上的船队运输就更繁忙了,这里面当然还不应该忘记与之相关的黑奴贩运。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从15世纪开始有这项罪恶贸易到19世纪欧美各国正式宣布废除,在西非海岸被装上贩奴船的黑人总数达1200万,途中死亡了大约六分之一,登上新大陆的约有1000万,由此不难看出其运输量是相当大的。

为了保护运输船队免受海盗及其他国家船只的袭扰,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on”的战船,它实际上是在“caravel”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多桅帆船。从1650年起,大西洋进入一个海战频繁的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欧洲殖民国家以及“占岛为王”的海盗(最著名的也许就是“加勒比海盗”),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大战场。这就大大刺激了战船的发展,起初最大的战船吃水量约为1500吨,但到1750年,2000

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00年更有超过2500吨的。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oakplanks)制造,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46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例如,建造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HoratioNelson,17581805)所乘旗舰“(皇家海军)胜利号”(HMSVictory),所耗费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树才能得到。后来同样的技术也用于建造民用船,例如英国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号”(Mayflower),就属于这种类型。在以蒸汽机为动力、螺旋桨为推进器的轮船出现以前,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欧洲商船和战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学会用帆(三角帆、纵帆)和舵都属于集体行为,很难确定是在什么时候、具体是谁从东方学到的,只有第四件“长技”(水密隔舱,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确定具体的引进者,那就是1795年受命为英国皇家海军造船的萨缪尔·边沁(SamuelBentham,1757-1831)。使用水密隔舱不但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更重要的是不至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难以封堵。有了水密隔舱,欧洲船舶可以说已经达到帆船时代的最高水平。

欧洲人从我们这里学去第五件“长技”,时间就更晚了,已经到鸦片战争之后。原来,在船型设计上虽然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利用了仿生学(bionics)原理,把船体设计成流线型,但模仿的对象不同;欧洲人模仿的是鱼,而中国人模仿的是水鸟。这样他们船体的最宽处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而中国船体的最宽处却在

中部靠后。后来的流体力学研究证明,中国人的做法更科学,因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鱼那样在水里游,而是像水鸟(例如鸭和鹅)那样在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间划行的。认识到这一点以后,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国的船那样,把最宽处放在中部靠后的位置了。

在中国古代造船技术里,欧洲人没有学去的大概只有橹(scull)。中国早在西汉(约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用橹了,划桨需要把桨提出水面,既做虚功又浪费时间,而橹是连续划水的,用的是鱼摇动尾巴前进的原理,所以有“一橹三桨”之说。

欧洲人很晚才开始考虑以中国的橹来代替他们的桨,但由于不久后发明了推进效能更好的轮桨(paddlewheel),就没再考虑用橹的事。不过要指出,轮桨的真正发明者也是中国人,时间比富尔顿早了一千多年。《旧唐书·李皋传》载:“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可见唐代(公元8世纪)已经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轮桨来代替用手划动的桨。轮船在中国古代叫“车船”,根据现有记载,宋代岳飞与杨幺的水战(12世纪),便是一次车船大战。

总之,除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罗盘之外,我们对造船与航海技术还有许多重要贡献。欧洲人从东方学去的五项技术里,四项都源于中国,而这些技术对他们帆船时代的造船与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是“后帆船时代”,除体育运动外,已经基本上见不到帆船的身影,但舵、水密隔舱、船体

形状这三项技术仍在继续应用,而且毫无疑问还将一直应用下去。

关于帆船

利用风力的基本动力在水上行驶,并由人来操控改变方向前进。

一、八千年前,古埃及尼罗河上,即有用芦草束成的船筏,是现代帆船的前身。

二、公元二世纪,地中海各国因军事需要,制造出以奴隶摇桨吆喝,并配合小风力前进的战舰。

三、公元八世纪以后,海上贸易发达,侧风航行的罗马商船应运而生。

四、十五世纪-◆中国帆船为使航行时有较高的效率,已用帆骨及支骨来支撑帆面。

◆欧洲为拓展贸易,海上成队商船日趋活跃,而帆船的性能研究也从而开始。

五、1660年英国人民呈献一艘狩猎船"YACHT"给查尔斯二世做为继承王位的贺礼,自此游乐帆船诞生。

六、十八世纪,欧洲各国王公、富豪以帆船夸耀自我,帆船运动逐渐蓬勃。

七、1896年,第一次列入奥运比赛。

八、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太湖隐居时将战船改为七桅的渔船,取其速度较快,以利捕鱼。

交通工具的演变教案

《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体会交通工具演变的原因。 2.能够通过收集、计算、对比等方法比较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3.感受人类的智慧,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分清楚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有关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 2.学生课前收集交通工具演变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图片。 3.查找中国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朋友,相信大家一定熟悉。课件出示孙悟空、哪吒、阿拉伯飞毯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是谁?有什么本领或是讲他们的故事。(重点突出飞得快)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古时候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当时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只能把这种梦想寄托在神话故事里。(书本40页)2.师:除此之外,,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日行千里”的传奇故事呢?(引导学生讲《夸父追日》的故事) 3、除了神话故事中体现了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现实中也有人想一飞冲天。(请人讲讲万户的故事) 4.这些故事,都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但是这些在当时都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可现在“日行千里”再也不是梦了。这都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演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演变。(板书课题:交通工具的演变)活动二: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1、师:老师想知道,你们平时和父母一起到哪里旅游过,选择的什么交通工具?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船、汽车、火车、飞机。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2、分组交流交通工具的演变。(交流书41页的资料) 3、学生汇报。 4、教师以船的演变为例重点讲述。 5.小结:水上交通(轮船)独木舟——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

交通工具的演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个主题《日行千里不是梦》的第一课时《交通工具的演变》。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学生从呱呱落地时就进入了交通生活领域,对各种交通工具都有一定的认知。交通是学生步入社会、接触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他们能通过自我学习、观察、比较,了解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及作用,感知交通工具带来便利,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状况,知道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对轮渡、轻轨、地铁、飞机等交通工具较陌生,多缺乏对现代交通工具切实的生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多地去引导他们认识并了解这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设计思路 本主题是落实《课程标准》中“了解交通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教师应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收集、计算、对比资料等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交通运输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交通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目前我国动车、高铁、航天事业的了解,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日行千里”的神话故事。 活动二: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活动三:比一比,算一算。 活动四:知晓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神舟飞船飞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收集、计算、对比资料等方法知道交通发展的方向,比较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体会交通工具演变的原因。

交通工具发展史

交通工具发展史 交通工具 ●车 ●马 ●轿 ●船 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 ●根据文献推测,车子在夏代已相当普遍,但由于没有见到实物,因此关于车 的发展阶段从商代开始讲起。 ●商代至秦,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一个时期。 ●晚商的车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形象和实物均属商代晚期,即公元前14世纪左右。 ●在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有关于“车”的象形字。 ●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发现了十八辆车的实物。 ●车子一般是独輈车,车厢面积较小,可以立乘二或三人,一般用两马驾车。 ●商代车已基本具备了汉以前独輈车结构的大致轮廓。 ●以后一千多年,独輈车虽有很多改进和发展,从总体结构上讲没有突破商代 独輈车的形制。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从形制上看有所改进,改直辕变曲辕,直衡改曲衡, 车厢上安车较和车盖。 ●车马配件也更加完备,增加了许多商车上所没有的零部件。为了追求坚固, 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 ●驾车的马由二匹增加到三匹(骖)、四匹(驷),甚至六匹,一般讲以驾四匹 马为常规,驷因此成为计数车辆的单位。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古代独輈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车的形制 总的来讲达到了完美阶段。 ●构造和装饰坚固豪华,主要构件有衡、轭、舆、轴、轮。 ●这些构件除部分采用榫卯结构外,大多数零部件采用兽皮革带固定缚扎。 ●在当时,制造一辆车需要多工种的合作,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因此制车业成为当时集大成的综合性手工业生产部门,制车水平也是当时生 产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集中反映。 ●在周代,马车不仅是王公显贵的代步工具,而且也是战争中的攻守之具。 ●当时各国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军事编制是以战车为主,攻守的主要手段也 是战车。因此,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志。 ●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各国都把先进的制造技术运用到制造战车上。 ●于是各类战车应运而生,按用途不同可以分好几个种类。 ●战车均立乘,一车三人。 ●车长叫甲首,又叫车左,职责是持弓主射,指挥步兵和战车。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简史

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简史 作者:小鼓槌 来源:《视野》2010年第22期 远古时代(双腿) 类人猿甲:TMD,为什么进化到直立行走的担子要落在我们肩上,就这一个早上,我已经摔了18跤了。 类人猿乙:听说是为了把上面的两肢腾出来打字。直立行走倒也罢了,只是非要让人穿上衣服就比较无耻了,我的屁股上已经被扎了好多洞了。 奴隶社会(人) 奴隶甲:大家都是奴隶,你就不知道为我想想? 奴隶乙:我怎么不为你着想了?我的心、我的人不都已经给了你了么?你还想怎么样? 奴隶甲:你也知道我是万恶的奴隶主的坐骑了,你还把他的伙食提供得那么好,把他喂得那么胖。扛着一头猪走路,是很辛苦的啊……呶,这是一包泻药,当盐巴一样给他当调料。 奴隶乙:唔……好吧! 封建社会(鲁班制造的交通工具) 历史资料:巧工为母作木马车,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 译文:鲁班见自己的母亲走路辛苦,于是经过一番研究和努力为自己亲爱的母亲制造了一辆木头马拉的车,由木头人驾驶。第一次试车的时候,这辆马车拉着他母亲跑了,再也没有回来。 清朝末年(汽车) 慈禧太后:这怎么了得?那个司机竟然坐在最前面的最尊贵的位子上…… 大臣:司机同志,你觉得有没有可能让太后坐得比你更前? 司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太后坐在前面的发动机盖上。 若干天之后,司机从国外拉来了一辆运送砂土的前面带斗的那种翻斗车,把慈禧太后放了进去,并加上了一个玻璃天窗,慈禧太后很开心地坐了进去。

现代(飞机) 空姐广播:因为最近全球航空燃油大幅涨价,我们飞机采用了普通拖拉机使用的煤油,但是排气系统的研发没有跟上,所以我们给大家配发了防毒面具,请大家按照座位下面的说明佩戴…… (李梅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鸡鸡歪歪》)

交通工具的演变

《日行千里不是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体会交通工具演变的原因。 2.能够通过收集、计算、对比等方法比较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3.感受人类的智慧,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分清楚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有关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 2.学生课前收集交通工具演变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图片。 3.查找中国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师自我介绍,然后说: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同学们可能对老师还是不熟悉,不过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朋友,相信大家一定熟悉。课件出示孙悟空、哪吒、阿拉丁飞毯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是谁?有什么本领或是讲他们的故事。(重点突出飞得快)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古时候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当时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只能把这种梦想寄托在神话故事里。 2.师:除此之外,,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日行千里”的传奇故事呢?(引导学生讲《夸父追日》的故事) 3、除了神话故事中体现了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现实中也有人想一飞冲天。(请人讲讲万户的故事) 4.这些故事,都寄托了人类美丽的愿望,但是这些在当时都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然后教师通过自己从杨集到京山走了多少里,用了多少时间,用的什么交通工具,让学生算一算,老师一天可以走多少里?)师小结:看,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老师现在一天可以行这么多路程,可见现在日行千里再也不是梦了。这都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演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演变。(板书课题:交通工具的演变) 活动二: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1、师:老师想知道,平时和父母一起到哪里旅游过,选择的什么交通工具?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船、汽车、火车、飞机。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2、分组交流交通工具的演变。(交流课前准备的交通工具的演变资料)

《交通工具的变化》教案设计

《交通工具的变化》教案设计 一、知识能力: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说说交通工具的变迁。通过比较认识不同的交通工具的优点,对交通工具的性能和用途有一定了解。 2、能给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类交通工具发生的变化。 3、了解交通工具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并有自己的感悟,对未来的交通工具尝试大胆设想。 二、方法与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策划“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讨论等基本的方法尝试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收集到的信息能做出大胆的猜测,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在课堂内外围绕交通工具进行的活动,引起学生关注这个领域,激发对交通工具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班级和小组的活动,主动完成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2、在讨论交通工具的变迁和小组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的活动中能做到互相倾听,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尊重他人,培养乐于与他人分享资源的态度和培养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交通工具的变化 1、确立主题 这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由我们自己确定,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提出了多个方向:早餐问题,有趣的节日,交通工具…… 最后全班举手表决通过选定交通工具这方面。 2、商讨研究方向 本主题活动具体实施可以分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 认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策划“介绍一类交通工具的变化”; 讨论交通工具正朝什么方向发展; 尝试设计一个新型的交通工具。 3、形成活动小组 全班共同制定班级公约,选出各组的组长及成员。 4、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 第二阶段交通工具分类,分组研究 1、引导孩子一起交流讨论交通工具的总体变迁,对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 2、对这些交通工具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简介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

科技——交通工具变化的源动力 五(3)班钟文 交通行业是科技成果集中体现的领域之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由于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速度、运载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交通运输范围日益扩大。 3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运用,不断转化为现实的交通生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交通工具性能的提高和增强,促进交通方式的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化、交通管理效能提高以及交通管理体制的变化和交通从业人员素质的增强。 新工具新方式产生,通运输效率提高 今年年初在抗击冰雪灾害的战役中,我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80吨级重载货车等新型铁路重载运输装备不负众望,成为大运量、高效率电煤运输的主力军。自2月份以来,山西省煤炭铁路日发车量达2.1万车以上,大秦铁路日发运煤炭均在100万吨以上,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史上的新纪录,而国产新型重载运输装备则表现得非常抢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特种车辆、船舶、专用车辆、现代化装卸机械和检测保修设备应运而生,使中国的运输方式逐渐增多,运输规模从小到大,运输工具从落后到先进,运输效率从低到高,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运输质量的需求。 在海上,在现代海运技术中,涡轮增压技术和水上喷汽发动机的应用也大大提高船舶的航行速度,促进海上快速货运业的发展。在陆地上,4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正在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已经体现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可以说,各种运输方式都在不断采用新技术。 我国集装箱运输已经实现了装卸、运送的全盘机械化。集装箱运输使运输能力增大,运输数量增多;集装箱运输不仅提高了装卸效率,加快了运输工具周转,还减少了货损货差。 国际海事研究机构新近发表的调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中国生产的集装箱的市场占有率高达70%,居世界第一位。据英国远洋航运顾问公司预测,未来15年内,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跃居亚洲首位。 电子化智能化应用,通管理效能增强 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效、低公害的目标,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交通运输管理的难度与水平、要求及其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中国的交通管理模式早已从人力管制转为电子化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各类道路交通流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道路的实际交通负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优化;并能够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的分布特点,加强区控道路的交通渠化研究和实施,提高渠化路口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优化交通秩序,使得道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交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而电视系统的使用,使交通信息的获取更快捷,管理更直观、方便。据北京某交警支队负责人说,“电视监管系统应用后,工作人员可以从容应对交通流量及道路状况,及时得到交通阻滞状况及原因。”信号显示终端的直观确认,是作为计算机确认信号的辅助手段;而交通流量调查,为计算机考察、试验、调整各交通方案提供了依据;地图板的辅导显示,提高了交通指挥中心的应变能力。对特种车辆的监视,更能保证其安全畅通。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主题综合活动课方案: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一、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 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 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分析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 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 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 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 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方式:调查、统计、讨论、交流、设计、评议。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㈡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㈢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班组汇报交流、确定出主题。 3、分各活动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 4、班内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指导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第二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去调查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情况。 ㈡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记录统计。 ㈢活动步骤: ⒈调查前的准备: ⒉调查、访问、记录: ⑴统计自己家的家庭人口,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及人均拥有 交通工具的数量。 ⑵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⑶去向有关交通部门调查关于儿童(未成年)骑车上路的有 关规则。 ⑷向环保部门调查对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各项环保要求。 ⒊分组去调查、统计、记录。 ⒋去商场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访问家长各种车的价格 变化情况。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主题综合活动课方案: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一、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庭中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分析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与变迁过程,并且自己畅想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图。同时向全市人民提出环保的倡议进行总结评价。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分析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热情。 2、学生畅想未来的交通工具、设计未来的交通线路图、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与实践能力。 3、学生主动发出倡议,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知道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做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三、活动方式:调查、统计、讨论、交流、设计、评议。 四、活动时间:本次活动共分五次进行。 五、活动过程: 第一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㈡活动方式:谈话、讨论。 ㈢活动步骤: 1、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班组汇报交流、确定出主题。 3、分各活动小组,组长带领组员设计活动方案。 4、班内交流、互相补充。 5、教师指导设计出本次活动的可行方案。 第二次活动 ㈠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去调查家庭交通工具变迁的情况。 ㈡活动方式:分组调查、记录统计。 ㈢活动步骤: ⒈调查前的准备: ⒉调查、访问、记录: ⑴统计自己家的家庭人口,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及人均拥有交通工具的数量。 ⑵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⑶去向有关交通部门调查关于儿童(未成年)骑车上路的有关规则。 ⑷向环保部门调查对助力车、摩托车、汽车的各项环保要求。 ⒊分组去调查、统计、记录。 ⒋去商场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价格,访问家长各种车的价格变化情况。

交通工具的演变

交通工具的演变 《日行千里不是梦》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各种交通工具的演变,体会交通工具演变的原因。 1 2(能够通过收集、计算、对比等方法比较交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3(感受人类的智慧,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分清楚水、陆、空三种交通工具;通过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体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有关人类飞天梦想的故事。 2(学生课前收集交通工具演变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图片。 3(查找中国现代航天事业发展的信息 教学过程 活动一:激趣导入 1(师自我介绍,然后说: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同学们可能对老师还是不熟悉,不过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朋友,相信大家一定熟悉。课件出示孙悟空、哪吒、阿拉丁飞毯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是谁,有什么本领或是讲他们的故事。(重点突出飞得快)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古时候就有“日行千里”的梦想,但当时的交通工具不发达,只能把这种梦想寄托在神话故事里。 2(师:除此之外,,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日行千里”的传奇故事呢, (引导学生讲《夸父追日》的故事)

3、除了神话故事中体现了人们日行千里的梦想,现实中也有人想一飞冲天。(请人讲讲万户的故事) 4(这些故事,都寄托了人类美丽的愿望,但是这些在当时都只是人们的一种梦想。(然后教师通过自己从杨集到京山走了多少里,用了多少时间,用的什么交通工具,让学生算一算,老师一天可以走多少里,)师小结:看,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老师现在一天可以行这么多路程,可见现在日行千里再也不是梦了。这都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演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交通工具的演变。(板书课题:交通工具的演变) 活动二:了解交通工具的演变 1、师:老师想知道,平时和父母一起到哪里旅游过,选择的什么交通工具,通过学生的回答板书船、汽车、火车、飞机。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吗, 2、分组交流交通工具的演变。(交流课前准备的交通工具的演变资料) 3、代表陈述。教师板书,并出示幻灯片。 水(轮船)独木舟——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 陆(汽车)独轮车——马车——蒸汽汽车——汽车 内燃机火车 (火车) 蒸汽火车—电力火车 磁悬浮列车 空(飞机)风筝——螺旋桨式飞机——喷气式飞机 活动三: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方向 1、师:交通工具为什么会这样演变呢,我们以船的演变为例来看看。教师出示船的演变的幻灯片,图文结合让学生充分体会船的演变是安全、舒适、运输量、速度的需要。

交通工具发展史

交通工具发展简史 人类的智慧真是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明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一次又一次的发明改良了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们出行时间,减轻了旅途的疲惫,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以下便是各种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 陆地:徒步-马-马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 水上:人力板船-风力帆船-汽船.轮船 空中:滑翔机-飞机-火箭-宇宙飞船 汽车发展简史 汽车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705年,出现了靠机械来作功的实用化蒸汽机。 由于蒸汽汽车又笨又重,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内燃机。 德国人戴姆勒(Daimler)于1886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无马之车”,世界上第一辆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就此诞生了。所以,人们一般都把1886年作为汽车元年,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 进入20世纪以后,福特采用流水作业生产汽车,使汽车价格低廉,开始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商品。 当前世界碰到了石油危机,各大汽车公司又开始研制生产混合动力或纯电动汽车,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节能环保的汽车将会得到普及。

轮船发展简史 "轮船"一词始于我国唐代,它的出现与船的动力改革有关。这就是我国唐代李皋发明了"桨轮船"。 最早建造蒸汽轮船的是法国发明家乔弗菜,他在1769年就建造了世界第一艘蒸汽轮船“皮罗斯卡菲”号,用蒸汽机启动。 后来螺旋桨推进器取代了桨轮,这种“明轮船”被淘汰了。 早期轮船发展的标志是客邮船和各类军舰的发展。19世纪末,人们不仅对轮船的性能、构造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火炮、装甲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发明了汽轮机和鱼雷,出现了鱼雷艇和与之对抗的驱逐舰。 20世纪是轮船的完善时代。特别是柴油机的发明,很快地,它就几乎取代了蒸汽机和汽轮机,而成为轮船的主要推进动力机械。 飞机发展史 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 本世纪初美国莱特兄弟对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1939年奥安使用他的发动机制成喷气式飞机。 喷气发动机研制出之后,科学家们就进一步让飞机进行突破音速的飞行,经过10多年之后这项工作终于被美国人完成了。1947贝尔公司试飞超音速飞机。 飞机的发明,使人们在普遍受益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不满足。飞机起飞需要滑跑,需要修建相应的跑道和机场。于是有人开始研究直升机。1939年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直升机诞生,它是美国工程师西科斯基研制成功的。 错综复杂的空中航线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为人们提供了既方便又迅速的客运和货运。早在本世纪20年代,航空运输就开设了定期航班,运送旅客以及物资。 飞机也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人们使用装备了照相机等电子设备的飞机,迅速而准确地对广大地区进行测绘。 当然,飞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更为惊人。不仅可以用于侦察、轰炸,而且在预警、反潜、扫雷等方面也极为出色。在20世纪90年代初爆发的海湾战争中,飞机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当然,飞机在军事上的应用给人类也带来了惨重灾维,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毁灭性破坏。但是和平利用飞机,才是人类发明飞机的初衷。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 从交通工具变化看社会变迁交通运输是联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纽带,是 沟通城乡,联系各地区以至国内外的重要环节,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现代的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布局.1.最早的运输工具可说是木棒:棒的一端缚重 物,由一人背负;或将重物放在中间,由两人抬行。人类早期发明的另一个运输工 2.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 畜又被用於挽拉车辆 3(建国初期 当时的交通已经开始有些步入“轨道”,可是会发现当时的交通工具是有牲畜拉车,类如骡车、马车、牛车……但这些所谓的交通工具可能是在当时不错的了, 据了解当时的这些交通工具也需要 “行车驾照”,可见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是不怎么发达的

4(70年代 在70年代,自行车看来已经很普遍了,街头车流很多,摩托车、汽车……也都陆续出现了,这说明从70年代开始我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有所进步,像这些“洋货”在大马路上开始成为平常事,这说明中国的交通已经开始迈向新的曙光,迎接新的开始。 5(90年代 90年代,火车之类的新交通工具也逐渐在我国遍地开花,从建国到70年代来看,90年代的交通已经相对算比较先进了,这也同样说明中国的交通发展前途是无限的,在90年代的人们生活也慢慢步入轨道,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6(现在的交通可谓是鼎盛时期随着经济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已不再局限与快捷方便,而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环保实用的部分,对出行工具选择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交通工具也逐渐向清洁性发展。 通过上述材料的了解,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我记得我是出身在农 村的,当我记事起我们那里要买东西的话还要步行2里多的山路去买,交通十分的不变。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村里开始修了一条油路,从那时起人们去买东西大多都是骑自行车去买方便了很多。而到了上初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骑摩托车,到了现在村里面的一些人家都已经开上了小车。而且现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以农村来我国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不能说是交通改变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说交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交通工具见证了我们社会的发展,从刚开始的人力推车到蒸汽时代,从蒸汽时代到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学。我们的交通变得更加的先进更加便捷,在看我们的社会

交通工具的变迁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福建巡抚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2)通过对身边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归纳各个时期交通和通讯工具变化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各种交通方式的优缺点。 2、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搜集有关宜万铁路与宜万高速公路的相关资料,从资料中生成相应的问题并尽力加以解决,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3)通过实例分析,体会到我们所享受的现代社会生活,是科技进步的结果。科技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态度,形成历史观和历史态度。 (2)放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让他们尽情遨游。通过学习,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操,增强国际意识,为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做好准备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杜牧的诗句导入: 《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西安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各位同学: 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首先,我先提几个问题考考大家:(PPT) 1)你坐过哪些交通工具?(抽同学) 2)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抽同学) 3)他们有哪些特点?(抽同学) 不错,大家对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一定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交通工具的演变。 最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什么?(PPT)你们知道么?(抽同学)对了,是人的双脚,古时候,在没有发明外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自己的双脚就是最原始的交通工具! 后来(PPT),人类就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如:马车)。 与此同时(PPT),轿子和以风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 但是,这些交通工具都是以人力、畜力或是风力等为动力,都属于比较原始、落后的交通工具。 有没有同学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机械动力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抽同学)答案是蒸汽火车!! 直至蒸汽机的出现(PPT),人类的交通工具开始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为蒸气火车、蒸气轮船等… 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道路沿线设置加煤和加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又发明了效率更高的内燃机(PPT),使用汽油或柴油做燃料,慢慢的开始有了为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 不过,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内燃机也终将淡出历史。人们又开始研究电力交通工具(PPT),各种电动车成为上述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 到现在(PPT),交通工具变得多种多样,陆地上(PPT),我们有载人、载物和特殊用途的各种车辆,天空中(PPT),有飞机,滑翔机,火箭,太空船等等,海洋里(PPT),有游艇、快艇、军舰、潜水艇等等,这些各领域的交通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感觉越来越舒适! 未来(PPT),我们还将发明更快捷、更方便、更经济的交通工具,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同学们去发明,去创造。 现在(PPT),让我们一起来畅想一下,我们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什么样的?(抽同学)谢谢大家,我的讲解完毕,接下来有请同学继续为大家介绍!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交通运输)水上交通工具的设计发展史和演变

目录独木舟 木筏 竹筏 木板船 桨船 木帆船 蒸汽轮船 现代水上交通工具概念水上交通工具

独木舟 独木舟,又称独木船,是用一根木头制成的船,是船舶的"先祖",是最早的船舶,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还处于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时期,他们活动的场所是森林、草原、江河、湖泊。由于没有水上工具,深水的鱼群,可望而不可得;河对岸的野兽,可见而不可猎;洪水袭来,来不及逃避就得被淹死。他们在与天斗、与洪水猛兽斗的长期斗争中增长了才干,增添了智慧。自然现象使他们受到了各种有益的启发。“古观落叶以为舟”,就反映了我们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然现象,才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一根圆木上,就可以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行。如果把那根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并能随身携带上自己的物品。这就是人们创造的最初的独木舟。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发现,圆柱形的树干在水里不稳定,它会翻滚,人在上面坐立不稳,人们根本无法在这种圆柱形树干上面活动。 就这样,人们就用石斧、石锛、锸等工具,将圆圆的树干削平。后来,发现用火比石斧加工木材更为方便。人们将树干上不

需要挖掉的地方都涂上厚厚的湿泥巴,然后用火烧掉要挖去的部分。这样被烧的部分就被烧成一层炭,再用石斧砍,就比较容易了。独木舟就是这样制造成功的。 在中国古籍《易经—系辞》中有“刳木为舟”的记载,就是说独木舟是刳木而成的。 独木舟的类型 中国古代独木舟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平底独木舟,底是平的,或接近平底;,头尾呈方形,没有起翘. 第二种是尖头方尾独木舟,它的头部尖尖的,向上翘起,尾部是方的。它的底也是平的。如1965年在江苏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的独木舟,尖头敞尾,尖头微上翘,舟尾敞开宽而平,属于尖头方尾独木舟一类。其中一条长4.22米、舱上口宽0。32米、深0.45米,尾舱宽0.69米。系用楠木制成。 第三种是尖头尖尾独木舟,舟头翘起,尾部也起翘。如1958年在江苏武进淹城出土的一条独木舟,舟形如梭,两端小而失,尖角上翘,属于尖头尖尾独木舟一类。舟舱中间宽,全长11米、舱上口宽0.9米、深0.45米,系用整段楠木挖空制成。外壁光滑木纹依旧,内壁布满焦炭和斧凿斑斑痕迹,这是古代先民经过数十次用火烤焦后不断用斧凿制加工成的。经碳14测定,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