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传统村落_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第32卷2017年第1期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一)

主持人:孙九霞中山大学教授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它既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存续,也关乎乡村地区重构与建设的成败,进而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均衡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村落由于快速城市化、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目前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尽管已经积累了多年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是学界与政府仍难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利用指导理论和实践方案。本期笔谈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支撑,以“跨学科沙龙: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存续”的学者为核心群体,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度的、跨学科的探讨,以期开启更加多元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

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275)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01

一、我国传统村落面临严峻的存续危机

伴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地区的传统村落陷入了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一方面,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位居相对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以来的人口外流和空间荒废导致大量村落出现“空心化”与“自然衰退”,村落发展主体缺失,造成村落的“文化失落”。另一方面,不科学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开发导致“建设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不恰当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导致农村土地被强行分割、农村民居拆迁、自行无序建房,使得乡村格局改变、村落特色丧失。而GDP导向的政绩观引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导致一些村落的旅游开发过度或不当,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建筑与整体和谐的人居环境。此外,保护制度与法规体系不完善造成“政策缺失”与“控制乏力”。传统村落的价值长期未得到充分认识,缺乏有针对性的、严格的保护政策。

因此,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建筑与人居环境等物质文化破坏、村落的非物质文化衰落、社区治理与制度建设缺位、可持续发展受阻、保护与利用冲突等多重问题。外在因素的负面影响和内在主体性的破坏共同侵蚀着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由此,深化传统村落的理论思考和保护工作的实施路径就显得迫在眉睫。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内涵与理论进展

1.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

从地理的概念上来说,村落是人类分散的或集中的,长期生活、繁衍在一个边界清楚的固定区域,是农业社会从事生产的人群组成的单元空间。费孝通先生认为村落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单位”。在此之前,人们习惯于把历史遗留下来的村庄叫作“古村落”。作为“聚落”的一种形式,它主要体现村落的古老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古村落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政府和学术界长时间以来未曾对其统一定义。但“古村落”的名称广泛用在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得到了普遍认同。2011年,中央四部委在征求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将判断传统村落的重点放在其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方面,将“古村落”的概念延展为“传统村落”,并明确提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这一界定是作为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调查、遴选、评价、界定、登录和制定保护发展措施的基本依据,是一个新的概念。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在现存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方面。与古村落的概念相比,传统村落的概念更能体现村落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整体传承性,在体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上更贴切、深刻。“传统”一词在汉语语境中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

旅游学刊第32卷2017年第1期Tourism Tribune V ol.32No.12017

及行为方式,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①。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用“传统”一词修饰村落更能反映村落的历史延续性和农业文明的特性。

2.不同学科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研究

村落一直以来都是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比较而言,民族学和人类学较为注重对具有典型性的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关注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村落组织、村际之间关系、宗教信仰等,积累了丰富而深入的案例、方法论与理论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注意到,细致而微观的村落个案研究难以形成中观和宏观的社会理论,努力方向将是在“地方性知识”和“整体社会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建立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地理学对村落与民居的研究最初属于乡村聚落地理的范畴,偏重于地理环境对村落与民居的影响。之后的研究中对于村落的历史过程分析、空间状态之外的人文状态,即人地关系的关注尤其深入。近年来,随着国内对传统村落的重视和传统村落的评选,国内学者开始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从宏观视角探讨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但已有研究缺乏微观的解释。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对传统村落的研究缘起于传统民居,经历了从民居建筑研究到村落整体研究的转向,研究视角主要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从单体民居到整体村落的物质技术层面的研究,其关注的核心最终仍是落在“建筑”的意义上,对传统建筑要素与人居环境的系统性分析十分深入。

旅游研究领域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另外,国内外旅游研究者对于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涉及利益分配、能力建设、参与模式等多方面,为传统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仅是旅游影响研究的分支,传统村落的社区参与也仅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部分,相关研究并未强调传统村落的特殊性,即对于村落的整体性、系统性探讨不够。

综上所述,不同学科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多面向的研究,在传统村落的价值、形态、演化、保护与利用等重要问题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案例素材和理论成果,并逐步成为一个问题导向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但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现有传统村落研究大多囿于单一学科视角,各学科提出的研究成果受限

于自身的学科语言、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学科间研究成果对话不足,学科间亟待进行知识整合;同时,地域研究不平衡,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尤其是未开发村落仍需关注。

三、跨学科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路径

西方国家对传统村落的重视早于国内,而其对历史地区及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有一个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同样伴随着对城市化进程中诸多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认识的逐步加深。1980年后,国内开始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予以关注,经历了从民间呼吁到学术界重视,再到政府相关保护组织机构的成立,传统村落的保护逐渐成为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2012年年底,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就“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原则,即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整体保护、兼顾发展,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进入名录的村落数量已达到4157个。尽管已推出传统村落名录,但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仍刻不容缓。

学界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模式进行了多种研究视角的探索尝试。首先,社区保护理论视角,多是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从社区整体研究的层面来探讨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比如生态博物馆、社区营造等,为村落保护带来了新思路。其次,乡村建筑与景观保护视角,如有学者通过提出乡村建筑设计模型,讨论如何在传统村落中使新建筑与景观环境全面融合,诠释如何在少改变的情况下,适应不同的需求;再者,旅游开发视角,学者们对于旅游开发之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意义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适度的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传统村落民居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更新,促进传统文化、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与发展,同时促使村落主体“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但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合理的、适度的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才是正确的路径,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重视地方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作用。此外,旅游开发并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唯一路径,过度依赖旅游开发反而忽视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尽管保护与利用是不同学科在研究传统村落时均有所讨论的话题,然而不同学科在讨论同一问

①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第32卷2017年第1期

题时缺乏理论与方法的对话,因此相关成果也相对片面,缺乏跨学科视角下的理论与模式建构,往往出现“有视角而无模式”。如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应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挑战?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主体是谁?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双赢?如何在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如此诸多问题都需要从跨学科的系统性视角,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旅游学、建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展开讨论,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中的重大实践难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构建起合理有效的、多类型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如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型、艺术推动型、第三方介入(如志愿者组织、NGO)等,从而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寻找传统村落保护与全球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的平衡点。

同时需要看到,已有研究对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主体关注不足,发展的逻辑往往因为背离生活的逻辑而使传统村落主体被搁置,学者的保护意愿大于村落主体的自我诉求,认识的错位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存在来自内部的障碍,保护理念难以落实。进一步研究需要强化对村落文化主体诉求的关注,在寻求二者的平衡中寻求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出路,从而构建具有地域和文化针对性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

(作者为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6-11-30)

人类学观照里的“乡村”存续

范可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7.01.002

谈及人类学的观照(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必然涉及整体观。人类学上的整体观与马赫主义(Machism)有关系。该说主张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各部分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功能关系。另一个来源是英法社会学上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其创始人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和涂尔干(Emile Durkheim)。斯宾塞将社会比喻为生物有机体。社会各部门如生物体内的器官和系统,互相关联。涂尔干在他的社会分工讨论中,提出“有机社会”(organic solidarity)的概念。整体观在他们两人的思想里实为不言而喻之预设。

这种整体性观照的后果之一,便是民族志实践

中的全方位描述。但在今天看来,民族志整体观的基本预设时下是否有效是个问题。整体论的视野里,一个社会,或者社区,或者文化被视为一种有着边界的实体(bounded entity),或为整合的整体(an integrated whole)。它暗示与外界相对或者绝对的隔离,相互之间没有多少互动,预设着停滞和去历史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批评人类学的美国历史学派实际上是反历史的。从实践理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只见结构不见“能动性”(agency)的取向。如果从这样的观照来看问题,当下语境中我们社会的“乡村”话语里的“乡村”就是这样一种“聚落”:“乡村”无疑是僵滞而非流动的。在此,流动应当被理解为物理性和观念性两个方面。前者或为人个体的流动,后者则是观念上的。在前工业化社会,个人的流动的范围非常小。一位法国历史学家曾说,地方史涵盖的区域应当是一个人朝任何方向靠双腿行走两天之内的距离。他认为,前资本主义时代法国农夫基本终生生活在这样的方圆里。

观念性的流动指的是一个人是否易于接受外来事物,尤其是那些不同的观念、价值、思想等。一个物理性流动缺乏的地方,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较为保守,观念的流动性不太可能存在。人类学上关于性别不平等(gender inequality)起源的假设中,有男女不平等乃因两性分工限制了女性的移动性,造成了女性缺乏视野和外在知识。而见识多广是持续不断的部落战争所需要的,与男性相比,女性也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只是一种假设,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观念流动性的价值。

僵滞与流动一起成为话题应当是工业化之后的事。费孝通称传统中国社会为“乡土社会”。所谓乡土是文化上的概念,它源自农耕社会(agrarian society)。举凡我们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社会网络等,都带有很强的农耕社会之社区生活的痕迹。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不变是常态,而且在社会取向上有种对变的遏制。“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这种遏制的体现。前工业化社会都是阿波罗式的社会。工业革命和商业经济使这样的社会不再平静,“动”与“流动”遂渐为社会常态,农民(peasant)和有关农民的一切(peasantry)在这样的语境里成为了问题与课题。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研究农民成为了一门学问。

这一学问的主体与从启蒙思想孕育出来的现代主义农民观有所不同。后者把农民视为传统的代表。而传统在现代主义者的眼里象征着未经祛魅之迷信与落后的“过去”。孔麦隆(Myron Cohen)

2018尔雅国内外传统文化理论

【单选题】文化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A人的主观活动 ?B主客观活动的统一 ?C实践的结果 ?D外部环境的影响 2 【单选题】国外关于传统的代表性著作《论传统》是()的著作。 ?A巴特勒 ?B希尔斯 ?C庞德 ?D弗罗斯 3 【单选题】中体西用是()的观点。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 ?C洋务派 ?D五四运动 4 【单选题】传统是动态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 ?A总和 ?B一部分 ?C对立面 ?D提炼

【判断题】传统拥有强大的力量,是不可变的,不可被选择的。(错) 【单选题】关于典籍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典籍文化是发扬古代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B、典籍文化等同于传统 ?C、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整理典籍 ?D、典籍文化包含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2 【单选题】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 ?A、对传统有个清醒的认识,要对这一传统作出价值的判断 ?B、破除、发扬、转换传统的条件、环境、步骤,避免空谈对某一传统的取舍 ?C、在选择传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传统的相互制约,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D、注意各个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 【单选题】要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有一个()的态度。 ?A、辨证 ?B、客观 ?C、主观 ?D、谦虚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单选题】关于人与传统的关系具有()。 ?A、两重性 ?B、三重性 ?C、四重性 ?D、五重性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判断题】吴相洲认为《曾国藩家书》不属于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单选题】()的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的精神支撑。 ?A、李白 ?B、孟浩然 ?C、杜甫 ?D、李商隐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主因素不包()。 ?A、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革命的文化传统 ?C、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D、国外的文化传统 我的答案:D得分:0.0分 3 【单选题】李约瑟在()中提出,现在我们几乎每一项发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渊源。?A、《中国科技史》 ?B、《中国传统文化》 ?C、《世界发明与传统》 ?D、《中国与世界》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要想充分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必须对其进行新的阐释。()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鲁迅认为,不能革新的民族也是不能保古的。()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管理学经典韦伯的组织理论

管理学经典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与泰勒、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有人甚至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 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范作军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为了消除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恐慌,从而为自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对我国国际战略做的新概括。它是对我国原油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条在社会注意条件下既通过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区维护世界和平,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白皮书 1、2005年《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①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回顾历史,阐述和中国平发展道路必要性 ②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数据 ③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坚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如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④实现与各国的护理共赢和共同发展 ⑤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 2、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①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19世纪中叶~1911年辛亥~1949年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探索,成功。 和平发展道路归结起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特征:科学、自主、开放、和平、合作、共同。数据 ②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三步走,2020全面小康、十二五规划、经济转变方式:坚持扩大国内 需求,又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像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 ④中国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⑤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三、十八大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十七大和十八大变化,三个国际战略取向: 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潮流,根本利益,宣传,不通过掠夺方式。安倍。 ②积极推进,推动建设一个持续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解决矛盾方式:两种,美国多样性 ③始终不移的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新情况,新背景,新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1911年 韦伯的组织理论

1911年韦伯的组织理论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与泰勒、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有人甚至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 *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 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 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 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 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 (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

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功探索 《求是》2012/20裘援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准确判断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认真汲取其他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书写出中国特色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一、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中国快速发展牵动全球、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刻变化的时 代背景和历史变局中形成的 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社会信息化逐步扩大,科技革命孕育着新突破,国际体系变革取得新进展。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战争硝烟弥漫,金融危机阴霾翻涌,诸多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悬而未决,西亚北非局势动荡,亚太地区战略博弈激烈,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增多,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各国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日益加深,世界愈益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性问题和共同挑战需各国携手应对,以非和平手段谋求发展是死路一条,同舟共济、互利合作才是唯一通途,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求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进入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增强。中国全面参

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成为国际体系重要贡献者和建设者,成为牵动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动重要因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如此紧密,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从来没有如此强烈。 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引起外界高度关注和各种反应。有关中国的“机遇论”、“威胁论”、“责任论”等论调,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向何处去、将如何运用不断增长的国力、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等问题。中国自身也处在将强还弱、发展转型重要阶段,需要清醒认识基本国情和国际处境,正确制定对外战略和政策。 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内外形势,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着眼,科学制定外交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006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党和国家对外战略立足点,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战略思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载入报告。2006年和2011年,中国政府两次发表白皮书,阐释和平发展道路。党和国家重要文件进一步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战略规划和大政方针。 二、围绕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外交理论和国际战略思想,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树立起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新的里程碑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96773765.html,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作者:丁勇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传统古村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上九山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控制、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古村整体格局、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九山村 1上九山村基本概况 上九山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离邹城市中心城区24公里,地处邹、滕、鱼三县市交界处,至今尚有清康熙年间三县界碑矗立于此,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201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1历史起源 上九山村,一座自然生成的石头村,建于明初,后几经变迁延续至今。因周边9座山头而得名“九山”,不久后,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故取名“上九山村”。民国后,居民逐步迁居山下建新村,形成了今日的上九山古村。 1.2村落特色 1.2.1象法易学、选址天人合一的佳作 古村坐落于凫山山系的南部,处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四周山丘环绕,其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独取乾位(天),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且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型,有天、地、人三合之寓意。 1.2.2因势而建、格局完整的鲁西南民居标本 古村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走势,依势造房,房屋错落有致,整体风格较统一,432栋建筑物中400栋为传统风貌类建筑,是山东省内整体格局保存最完好、最集中、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细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 1.2.3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村落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_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_的理论探讨_左康华

学术动态 由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东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广州市花都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19日在花都区举行。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对如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及价值尺度的审视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菁芜并存,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对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进行确认。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其内容和范围而言,主要是指思想文化;就其历史发展阶段而言,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化,兼及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文化。广州大学程潮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尺度的具体讨论中,李宗桂教授主张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评判限定在“传承”层面,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角度而言的优秀。这要求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具备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其次具备断裂和创新的特质,能够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消极的观点决裂,并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创新。他认为对于某种文化优秀与否的评判应当从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三元合一的融合视角进行,同时综合考虑其理论价值与社会作用,避免简单结论。程潮教授通过阐发“显学”和“绝学”、“正学”和“异端”在具体时期的对立关系和在历史长河中的转换关系,指出要以历史的眼光而不是以某一时期的价值取向断定文化优秀与否。南昌航空大学平飞副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有许多精华与糟粕共存的部分,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对优秀文化的标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优秀标准不仅取决于优秀文化本身,也取决于文化主题的实践与需要及其时代发展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当代创造、当代社会、当代问题、当代实践四个方面去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具体考察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具体阐释方面,会议成果颇多。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提出,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只要心存文化守成情怀,就有可能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孟子在“尚诗书”的文本解读方法“友”、“取”、“得”与20世纪思想家护守中华传统人文的方法论智慧“同情地理解”、“抽象地继承”、“综合地创新”的一致性,赋予当代研究者面对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的方法论启示和借鉴。华侨大学王四达教授讨论了道、法家政治思想对传统治道的超越及局限,认为其“治在道,不在圣”的政治理念实现了对旧有治道的框架的超越,把中国政治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高度。谢宝笙博士探讨了《道德经》和《易经》的智慧,认为“波浪哲学”是两者的原始核心理念,是用于描述客观历史规律和主观策略应有之变易。我们要通过主观努力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合理看待人生起伏, 积极主导人生方 2013年第1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 * 左康华朱林锋*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12JZD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左康华,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朱林锋,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助理(广东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3)01-0155-02 155--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读书笔记 一: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作者:周建明 传统村落既是世界各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又是文化过程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历史上形成的村落,作为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的第二大创造,成为其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和世世代代人民的集体记忆。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成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绊脚石。在房地产开发时,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村落,经过一场脱胎换骨的打造,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变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都市空间。今天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环境危机,特色危机、文化危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的文物古迹、近代建筑、历史街区、文化名城遭遇到了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假古董泛滥成灾、欧陆风盛行不衰,人造景观蔓延各地;大广场,大草坪,形象工程、献礼工程成为少数领导者与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等等。这一切都告诉人们,需要反思我们的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计手法,城市管理目标,传统村落保护政策。 本书的写作即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在对中国传统保护规划理论进行多年研究,以及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对国外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为中心,试图全面论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保护的含义与意义,并以历史城市保护为核心,阐述整体性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法。 我认为全书可以是分为四部分来阐述的。分别是 ①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②传统村落的保护 ③传统村落的发展 对全书进行概述和总结如下: 二:传统村落的概念和类型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村落正是中 国几千年文明历程,尤其是农耕文明历程的最佳见 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和传承地,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的历 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通过不断的经验 积累和创造性的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 些民居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文化以及周边环境的独 特优势,并围绕其独特的功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同时,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选址、布局业务不显示出高超的技术和智慧。传统村落正是我国传统营造文化最重要得载体。 1.传统村落基本概念

2018尔雅国内外传统文化理论

2018尔雅国内外传统文化理论

【单选题】文化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A人的主观活动 ?B主客观活动的统一 ?C实践的结果 ?D外部环境的影响 2 【单选题】国外关于传统的代表性著作《论传统》是()的著作。 ?A巴特勒 ?B希尔斯 ?C庞德 ?D弗罗斯 3 【单选题】中体西用是()的观点。 ?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 ?C洋务派 ?D五四运动 4 【单选题】传统是动态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 ?A总和

?B一部分 ?C对立面 ?D提炼 5 【判断题】传统拥有强大的力量,是不可变的,不可被选择的。(错) 【单选题】关于典籍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典籍文化是发扬古代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B、典籍文化等同于传统 ?C、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整理典籍 ?D、典籍文化包含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2 【单选题】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 ?A、对传统有个清醒的认识,要对这一传统作出价值的判断 ?B、破除、发扬、转换传统的条件、环境、步骤,避免空谈对某一传统的取舍 ?C、在选择传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传统的相互制约,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D、注意各个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3

【单选题】要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有一个()的态度。 ?A、辨证 ?B、客观 ?C、主观 ?D、谦虚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单选题】关于人与传统的关系具有()。 ?A、两重性 ?B、三重性 ?C、四重性 ?D、五重性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5 【判断题】吴相洲认为《曾国藩家书》不属于传统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单选题】()的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的精神支撑。 ?A、李白 ?B、孟浩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