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目录

中文摘要 (1)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2)

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

(一)快速发展动因分析 (2)

(二)外贸产品构成不断优化 (3)

(三)外贸方式的转变 (3)

(四)外贸依存度扶摇直上 (3)

(五)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3)

(六)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3)

三、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分析 (3)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4)

(二)我国外贸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 (4)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6)

(二)运用产业政策进行产品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7)

(三)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 (7)

(四)着眼东盟,加强交流与合作 (7)

参考文献 (9)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

中文摘要

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总额逐年增加,2004年我国外贸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我国的外贸地理结构和商品结构也呈现新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也从传统的主要国家发展到多区域、多国别的新态势。我国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但外贸依存度提高、贸易摩差加剧和技术壁垒等进口国“贸易保护措施”也让我国的外贸形势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商品结构的资料分析和认识,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最后对我国外贸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外贸现状; 地理区域; 结构分析; 结构优化

一、中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旧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新中国成立后,从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三是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四是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对外贸易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一是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规模每五年翻一番,对外贸易绝对值大幅增长。二是我国外贸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1978—2003年,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197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1978—2003年,世界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三是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不断提前,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已进入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

此外,2004年,我国外贸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出口总额达11547亿美元,超过日本,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世界第三位,我国出口贸易额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已经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6%左右,贸易大国的地位得到巩固。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全年出口12017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贸易顺差1961亿美元,超越德国成全球出口第一大国。在1980年—2009年期间贸易总额年均增长,进出口额年均增长都在15%左右,远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一)快速发展动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们把对外贸易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最初推动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经济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实际增长率为外贸发展创造了良好内部环境,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和投资政策的改革。我国在劳动力资源、市场规模和经济发展潜力上又具有比较优势。外资对我国增加出口,改善国际

贸易地位起了积极作用,外商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7%,进口占58%。

(二)外贸产品构成不断优化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契机我国外贸从初级产品出口转换为轻工纺织品的出口,再到机电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产业转移的机遇正向高科技制品为支撑点转变。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将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55%。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一直在进口总额中占80%左右,其中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工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进口稳定增长

(三)外贸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一般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加工贸易异军突起,超过一般贸易的增长,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1.1%,尤其是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尤为迅速。

(四)外贸依存度扶摇直上

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大幅度攀升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2007年外贸依存为66.2%,2008年60.2%,2009年69.5%。我国重要战略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同样很高,尤其是石油、铁矿石。

(五)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在我国出口数量、品种急剧扩大积累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我国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强度加大,花样翻新,领域不断延伸。主要有“两反两保”2007年,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2009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为历年之最,案件数目超百起、案值约一百二十亿美元,两者皆比2008年翻了一番近两年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居世界第一。

(六)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

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货物金额已超过25%,约为450亿~500亿美元。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成本,引发了贸易争端,造成地区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中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分析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二)我国外贸地理区域和商品结构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贸易伙伴国(地区)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对这三个市场的依赖程度一直很高,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东盟正逐渐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对外贸易伙伴。

1、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

(1)中欧贸易额。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略有变化。2001~2003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分别为我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超过日本和美国跃居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几年欧盟同我国贸易额的增速均在20%以上,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25.3%。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国,2005年我国与上述5国的贸易额占中欧双边贸易总额的72%左右。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额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

(2)中欧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达到30%以上,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主要增长点,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未来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但目前中国对欧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主要是中、低端的机电产品,贸易方式以欧盟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加工贸易为主。此外,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还包括纺织品和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鞋、箱包、玩具、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则以资本货物为主,其次是汽车零部件、钢材、机械设备、飞机、初级塑料、工业原料、运输设备等,我国每年也从欧盟大量进口机电产品及运输设备,以及纺织品和服装等。

中欧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相对比较发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中欧之间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产品的差异性,包括原料、规格、品牌等的差异等,而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大量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技术差异和产品质量的差异。虽然我国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数额较大,但缺乏自有品牌,产品档次较低,而欧盟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主要依赖的是品牌优势。

2、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

(1)中美贸易额。美国一直是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到2626.8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034.7亿美元,从美国进口592.1亿美元,美方逆差额1442.6亿美元,增长26.4%。中国仍为美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并超过墨西哥成为美国仅次于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中国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目前中美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对美国进出口商品中排在前两位的均是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这表明中美贸易存在产业内贸易。2006年,美国对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01.8亿美元,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649.1亿美元,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出口额较高,自美进口额较低。

第二,从出口产品的增幅情况来看,2006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长较快的是铜及其制品(增长96.4%)、铝及其制品(83.4%)、肉及食用杂碎(83.9%)、珠宝、贵金属及制品(148.3%)。美国对中国前30大类进口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钢铁制品(35.0%)、有机化学品(30.2%)、贱金属器具(78.6%)和印刷品(31.0%)。

第三,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部分商品竞争力不强,优势不明显。2006年,在我国出口美国的10大类商品中,游艺场所、桌上或室内游戏用品,其他玩具、娱乐用模型、各种智力玩具,衣箱、手提包及类似容器,橡、塑、皮革或再生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产品占据美国1/2以上的市场,且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其他产品如无线电话、电报、广播电视发送设备,摄像机、专门或主要用于8469至8472机器的零件、附件,坐具及其零件等产品的竞争力却明显不足,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我国出口美国的电视接收机包括视频监视器及视频摄像机的份额只占27.4%,而墨西哥占到51.2%。

3、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

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起,日本在我国对外

贸易中的地位退居第三位。

(1)中日贸易额。我国入世后,中日双边贸易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1019.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73.6亿美元,但双方贸易额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6年的11.8%。与此同时,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呈上升之势,2006年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240.8亿美元。

(2)中日进出口商品结构。现在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

中日双方进出口商品中占比重最大的两类产品均为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中日电机及电气产品和机械设备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为0.96和0.95,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1。这说明两国这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但中方在中日产业内贸易中处于较低层次,进口产品价格较高,出口产品价格较低,贸易利益较少。

4、贸易家族的明日之星——东盟

(1)中国——东盟贸易额。2010年1-5月贸易数据显示,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2010年前5个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值1774.9亿美元,增长37.4%。同期,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1386.8亿美元,增长28.2%。东盟以微弱优势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据统计,2010年前5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亿美元,增长57.5%。其中,我对东盟出口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591亿美元,增长69.1%;对东盟贸易逆差64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0.9亿美元。

(2)中国——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482.4亿美元,增长18.9%,占同期中国自东盟进口总值的61%;进口食用植物油、天然橡胶和各类矿砂分别为26.3亿美元、22.9亿美元和26.1亿美元,分别增长59.3%、3.3%和2.4倍;进口原油18.2亿美元,下降7.6%。大量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后有力缓解了国内资源能源紧张局面。机电产品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导地位,2007年前三季度共出口368.5亿美元,增长26.9%,占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总值的54.6%。

四、中国对外贸易区域和商品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高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起点。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

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二)运用产业政策进行产品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针对中国对外贸易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地位。比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实行出口配额增加资源型、高能耗型产品的出口成本,减少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对研发和实施节能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避免对外部资源进口的高度依赖。同时,转变中国目前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继续实施扩大出口政策,扩大出口规模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与东盟贸易中,中国应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实施超前支持未来产业出口。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价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三)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北部湾经济圈、西部大开发十年成就、长三角和珠三角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中国应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为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吸引外商的投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对外资使用的配套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地为外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延长产业链和附加价值,增强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四)着眼东盟,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经济依存度日益加深,各方通过合作达到了互利双赢。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特征。中国与东盟绝

大多数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出口商品在结构上的互补。自然资源是形成产业间互补的主要原因,东盟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出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正逐渐减少,有些资源由于地域关系也不是中国所长,刚好可以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可以和我们交流技术,互补不足。目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欢迎。单就产业结构而言,新加坡更希望与中国开展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尼西亚等处于工业初级阶段的东盟国家,更希望来自中国的投资;柬埔寨等欠发达东盟国家,更需要与中国合作进行资源开发,需要中国的先进技术。这种产业间的互补,为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提速提供了条件。

评析:如果按照学年论文的格式来说,你这篇文章没什么大的问题。但如果系上

要求的是交社会调查报告的话,你这篇文章就不符合要求了。调查报告主要以客

观的调查为主(也就是实证分析),你调查的对象是如何做的,实事求是写出来;

然后根据这个调查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最后可以提一点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算是规范分析吧),这部分的内容不要太多篇幅,简洁一点。调查报告其实相

当于我们写论文时的现状描述部分:调查对象怎么做的,存在的问题。我发一份

调查报告的模板给你看看吧,参照模板重新修改!内容无需大的改动,你主要根

据模板把你的内容融合进去就行了。

参考文献

[1]周承喜,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极具持续增长潜力[J].当代经济,1999,(1):12-15

[2]夏国志著.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浅析[M].中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王钰著.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51-329.

[4]柴庆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2008,(1):49—53.

[5]李雨时.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J].国际贸易合作,2007,(1):7-10.

[6]易刚,海闻著.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381.

国际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某年夏季,我国某公司出口一批沥青运往西非,租用了外国商船,沥青包装则采用5层牛皮纸袋。当商船沿印度洋穿过亚丁湾、曼德海峡进入红海后,沥青逐渐融化。红海位于干燥炎热的亚热带地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周围是干旱的荒漠,没有大河流入,主要靠从曼德海峡流经印度洋的海水补给,因此,海水的温度和盐度都很高,表层海水的最高温度可达32℃ ,含盐度一般都在4%以上,是世界上水温和含盐量最高的内海之一。由于红海气温高,沥青开始融化,并透过纸袋粘在货仓地板上。该商船顺序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大西洋后,沿途气温有所下降,使粘在货仓地板上的沥青又凝固起来。结果到目的港后,卸货十分困难,清理打扫船舱更困难,最后结算,卖沥青赚来的外汇用于洗舱费还不够。 问题:为什么我国公司会得不偿失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将如何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运输如果由你来运输沥青到西非,你将如何安排 要点解答: 显然,我国公司在安排此单运输时,忽略了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气候类型,以及对贸易运输和商品质量的影响。所以损失是必然的。 气候变化会影响对外贸易中商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例如,商品输往冬季气候寒冷的国家或地区,储存、包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而易腐烂、霉变的商品在输往气温高、降水多的国家时,则要注意防腐、防霉和防雨。 其实,此单运输中有三个关键要素要统筹考虑:气候变化、商品质量特性及包装、运输工具。考虑的沥青的质量特性,如果是在冬季运输,自然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在夏季运输,从我国通过传统海运运

往西非,那么就要首先设计好包装,最好使用桶装,而不应是纸袋包装;如果包装无法改变,就要选择好路线与运输工具,最好通过陆运运往西欧或南欧,再转海运运往西非。 第六章世界石油及大宗农矿原料贸易地理 【案例讨论要点解答】 我国加入WTO后,粮食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在立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也多了一种通过贸易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备选政策方案。那么,国际市场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的空间有多大,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近年来,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大致上是2亿吨或者更少些,这个数量基本上只是为了满足具有购买力的那些粮食进口国的有效需求,而不是为了解决世界的缺粮或饥饿问题。因为农场主明白:世界市场上粮价不景气的时候,多生产粮食是不合算的。换言之,现有粮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个供给充裕的国际市场条件,因为世界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贸易优势的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的矛盾及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人数多等方面。 世界粮食供应依靠少数发达国家是粮食安全的“巨大隐忧”。发达国家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的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的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的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的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 问题:我国应如何改革和完善现存的贸易政策、贸易方式及策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发展前景

摘要: ......................................................................................................................................... - 3 - 关键词:...................................................................................................................................... - 3 - 问题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特点及矛盾.................................................................................. - 3 -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特点...................................................................................... - 3 -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依然很大............................................................ - 3 - 2、外贸依存度快速增长............................................................................................ - 4 - 二、出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4 - 1、出口增长主要靠工业制成品来拉动,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尤 为迅速.......................................................................................................................... - 4 - 2、加工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方式,其中进料加工成为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形式 ... - 5 - 3、中间品出口中半成品和零部件增长迅速,资本品出口增长明显 ....................... - 5 - 三、进口结构的变化特点.................................................................................................. - 5 - 1、进口中短缺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上升,机械设备比重上升 ............ - 5 - 2、以中间品为主的格局未变,资本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 - 6 - 四、对外贸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6 - 1、出口商品结构档次及附加价值仍然呈现低级化.............................................. - 6 - 2、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3、进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合理.................................................................................... - 7 - 问题二:如何重建中国对外贸易.............................................................................................. - 7 - (一)通过政府宏观政策,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造成的影响应对美国次贷危 机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 8 - (二)及时了解金融危机动态。 ........................................................................................... - 8 - (三)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 - 9 - (四)创新出口方式,开拓新市场。 ................................................................................... - 9 - 参考文献:................................................................................................................................ - 10 -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成绩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结构分析 专业09届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国进出口贸易及商品结构分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文章通过对2002-2011年1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一、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6%,创出历史新高。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后,全年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 在外贸进出口增长的同时,进出口平衡也取得重要进展。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今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估计将比去年减少300多亿美元,贸易顺差占G D P的比重在2%左右,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 从结构上看,据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美元、775.6亿美元、720.5亿美元和414.5亿美元,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同时,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其中重庆、河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市的出口增速分别为1.8倍、78.4%、56.3%和68.1% 。

但是,寒流来袭,前高后低成定局。在海关总署官方网站的首页上,有两张外贸进出口走势图,清晰地勾勒出今年外贸进出口前高后低的走势。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不久前指出,今年9、10、11月份,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每个月均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12月份,外贸出口增幅将继续延续前几个月回落的趋势。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进出口主要呈现5个特点:一是一般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比重下降明显,顺差规模收窄;二是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快于整体,外资企业增速进一步放缓;三是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回落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四是对欧盟出口增长乏力,与新兴市场贸易快速发展;五是部分沿海省市出口放缓,西部地区出口快速增长。 二、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密集型产品仍是一大出口项目,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呈现出极大竞争劣势的态势 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虽逐步上升,却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3.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虽在上升,但产品技术含量及产品附加值仍然不高,表现为低竞争优势 4.加工贸易方式仍占有最大出口比例,加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加工程度低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Analysi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rade. 吴丹丹

我国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贸易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区分布与对外贸易结构是衡量已过进出口贸易状况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研究对一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的国民经济从封闭型逐渐向开放型进行转变,对外贸易额也在不断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分散国际市场风险,避免对少数国家的依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通过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中国外贸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在迅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我国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的同时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出口增长趋势,出口产品分类变化趋势,出口地区结构变化;与此同时,也对近年出口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出口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应对策略

Abstract Foreign trade by regions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untries’ research, which is important fo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Since 1978, Chinese reform has been opening expanding, Chinese domestic economy gradually be converted to open from closed, the foreign trade volume is also rising. The early 1990s, China put forward strategy of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t that time, the main purpose is to disperse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risks and avoid the dependence from a few countries.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by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es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in the marke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has made new progress. With China joined in WTO, the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rapidly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growing rapidl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untries which are most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 the world. China became the major processing base places in the world, while the share of services is also rising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otal exports, export growth trend, exports classified trends, the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tructure of export since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reasons for recent changes in export are analyzed on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facing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sponse measures. Key word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of export Solution strategy

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但在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单一,出口贸易渠道结构不畅,出口贸易经营主体失衡,贸易体制结构不完善等。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上述问题,我国应加大对农产品支持力度,加强政策指导;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战略;完善多元化市场格局;提高渠道效率;开展多样化经营等。本文运用数据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理论,并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的现状入手,阐述了应该如何解决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面临的严峻问题。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Abstract Since its accession to the WTO,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trade has grown,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such as the unreasonable product export structure, the single export market, the weak export trade channel, the imbalance export trade operating subject, the incomplete trade structure system, etc.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survival of material, a stabl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In the face of all these problems, China should give agricultural support,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adjust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strategy, perfect diversified market patter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hannel and establish various management. The paper uses data and cas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he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 structure and states how to solve the serious problems faced b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struc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rade Structure

国际贸易地理 复习重点

1、地理大发现和国际贸易的形成:新航路的发现(1487 迪亚士好望角;1497 达伽马 新航路) @新大路的发现(1492 哥伦布) @ 环境航行成功(麦哲伦 1519)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1扩大了世界市场2 促进了西欧各资本主义的 原始积累过程,促进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3 世界贸易航线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移向大西洋) 3、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变换活动,任何国家 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具体特定地理环境下进行的。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有 关的自然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自然资源等方面。2、人文地理环境 指由与世界结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文实务和条件在空间上的组合结构,包括人口与劳动力,民族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运输,国际政治与军事,国际经济与 联系等。 4、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6大洲,人口分布不均,其中亚洲人口最多。世界 人口最密集的地带:(1)亚洲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2)欧洲人口密集区,(3)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地区 5、世界上的种族与民族可分为:1、黄色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的印第安人 及太平洋一些岛屿上的居民2、黑种人也称尼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3、白种人也称欧罗巴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北亚洲西亚洲南部 4、棕色人种分 布在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克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 6、世界的国家类型(按政治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超级大国经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就其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最不发达国家 7、南美经济的特点: @南美关联的相互依赖更加密切 @发展中国家债务依然沉重 @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义愈演愈烈 @ 南美差距缩小多极化格局更趋清晰 8、南北联系主要表现在 1 南方国家群体组合出现大调整,引起北方国家群体利益分歧2一些南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向北方国家靠拢并与之联合争取政治经济利益,与另一些南方国家产生利益冲突。 3 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信任危机使之凝聚力削弱,影响力下降。 4 大多数南方国家和 北方国家共同构成主张世界和平,维护地区稳定促进互利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坚力量 9、南南关联的含义: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发展中国家为摆脱发达国家在经济、 贸易等方面的控制与掠夺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关联方向 10. 世界性经济组织(经济支柱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联合国贸易和 发展会议UNCTAD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 4)世界贸易组织WTO …………….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 国际贸易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为商业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 国际贸易地理属于社会经济科学范畴,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涉外商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建立国际贸易空间(地域)的概念和意识,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差异及全球格局的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掌握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概况,理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 2主要内容编辑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主要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区域结构和区域间差异;②以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产品的产销联系为对象,研究如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及尖端技术、高加工度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

形成的空间流动。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 3研究方向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一、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

国际贸易课研讨题目

国际贸易课研讨题目 1.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及改进对策 2.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 3.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及选择策略 4.为什么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西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国经济发展却没有产生相似的影响? 5.李嘉图比较优势论对于中国外贸经济的局限性,中国是否应该告别李嘉图? 6.全球经济一体化如何改变中国要素禀赋结构? 7.有人认为,“中国世界工厂”是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的同义语,你认为应如何界定“世界工厂”?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 8.试利用案例,说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什么是一个动态理论?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9.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心外围论对我国有何指导意义? 10.为创造国家竞争优势,我国应采取怎样的产业发展对策?从国家竞争优势理 论的创新机制角度,你认为如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11.说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 12.我国属于后起国家,超保护贸易论我们可否应用? 13.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为何会出现更多的贸易保护?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贸 易保护政策有哪些新特点?面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你认为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政策? 14. 分析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的关系及异同点,结合自由贸易理论和保 护贸易理论的相关论点,阐述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国应采取什么措施? 15.为什么外国的新闻纸又便宜又好,我们还要反倾销? 16.用案例说明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比较有哪些不同?应如何防范非关税壁垒 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如何应对? 17.按时间顺序,分年列举2009—2011中国遭受到的非关税壁垒,阐述其主要原 因,提出你认为应该采取的对策措施。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doc 10)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 【摘要】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之际,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在发展外贸过程中出现越来越多的结构不平衡问题。本文着重从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行业间以及各不同性质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情况来分析我国外贸结构的不平衡问题,且提出了一些的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措施。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利用外资 【Abstract】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when the foreign tra de is fa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time goes by, the im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different kinds of enterprises . Finally, this article offers some measurements solve the imbalance of the foreign trade st ructure. 【Key word】 The dependency of foreign trade degree The cargo trade Service trade Use foreign capital 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中国在2004年的对外贸易额自从2002年增长21.8%,

国际贸易必考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 如果要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该国各种商品的交换活动,则称为() A. 国际贸易 B. 总贸易 C. 对外贸易 D. 出口贸易 2. 至于计算世界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会()出口总额,是因为大多数国家统计出口额是以()价格计算的,统计进口额时是用()价格计算。 A. 高于;FOB;CIF B. 低于;FOB;CIF C. 高于;CIF;FOB D. 低于;CIF;FOB 3. 一国一定时期内某商品的进口量小于出口量称为()。 A. 贸易逆差 B.净出口 C. 净进口 D. 贸易顺差 4. 一国某一年的进、出口额分别是350亿美元和3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是1625亿美元,则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为()。 A. 18.4% B. 21.5% C. 30% D. 40% 5. 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的国际货物贸易统计方法是()。 A. 收入法 B. 支出法 C. 专门贸易体系 D. 总贸易体系 6. 一定时期内,若一国一定量的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的贸易条件()。 A. 恶化 B. 不利 C. 改善 D. 不变 7. 实物商品的进出口称之为()。 A. 有形贸易 B. 无形贸易 C. 直接贸易 D. 间接贸易 8. 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香港某公司,该香港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A. 净进口 B. 过境出口 C. 转口贸易 D. 总贸易 9. 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在它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也越大。 A. 初级产品 B. 工业制成品 C. 工业原料 D.都不是 10. ()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依据,()是以货物经过结关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A. 总贸易;专门贸易 B.专门贸易;总贸易 C. 转口贸易;过境贸易 D. 过境贸易;转口贸易 11. 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商品进出口额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 A. 对外贸易依存度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C. 对外贸易条件 D. 对外贸易地理结构 12. 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表明。 A. 对外贸易 B. 贸易顺差 C. 无形贸易 D. 贸易差额 13. 下列不属于专门进口的渠道是()。 A. 为国内消费和使用而直接进入的进口货物 B. 进入海关及从自由贸易区进口的货物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国际贸易地理

1、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苏伊士运河:是位于非洲东北部亚非两洲交界处,沟通红河和地中海,是亚非欧三洲往来海上交通要道 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西北宽约370公里,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要道 大陆桥运输:指以横贯大陆的铁路,公路为桥梁,把两端的海洋运输连接起来,海—路—海的集装箱运输方式。 集装箱:又称货柜货箱,是具有一定强度和强度,专供周转使用,并用机械装卸和专门车辆运送的大型箱形容器。 北美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不但为美加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而且多急流瀑布,水力资源丰富。 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主政后,为了改变日本经济落后和避免日本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大力开展自上而下的维新改革 汉江奇迹:韩国政府实行出口导向型开发经济战略,用20年时间把韩国建成中上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称汉江奇迹。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地理大发现: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航海家开启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统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美国和德国,是从冶金技术开始的,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和内燃机的发明,利用和新炼钢技术的产生。 绿色农业:在生产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体系。 石油输出组织:是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 美加工业带:是世界生产最为集中,最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加相邻的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沿岸。 二、单选题(共15小题,每题1分,共计15分) 1. 第一次与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在美国形成的工业集中区分布在(C)。 A.墨西哥湾沿岸 B.太平洋沿岸 C.五大湖区及大西洋沿岸北部 D.美国中西部 2.亚太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而位于南半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出口国是(D)。 A.新西兰 B.印尼 C.斐济 D.澳大利亚 3.以下盛产水稻的国家是(C)。 A.美国 B.法国 C.印度尼西亚 D.澳大利亚 4.我国近洋航线和远洋航线的分界点是(D)。 A.香港 B.新加坡 C.科伦坡 D.亚丁 5.亚太各国间建立的非紧密性区域经济贸易集团是(D)。 A.东盟 B.美加墨自由贸易区 C.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岸自由贸易协定 D.亚太经合组织

中国对外贸易总结概况

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制度,是一个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及体制和观念的相应调整。”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 技术创新 √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企业努力开发新 技术和新产品。 √通过国际技术的外溢,给各个国家和企业相互启 发的机会,诱发创新。 √国际贸易和技术的流动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 的科研成本。 √促进国际间的技术分工和技术发展的专业化 货物贸易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在国际贸易中其商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以有形产品表现的,贸易的商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产品。特点: 1、有形性 2、可储存性 3、贸易规模的统计 4、贸易壁垒 货物贸易的含义 货物贸易是指有形的、实物形态的、可以看见的,货物在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又称有形商品贸易 技术创新:以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以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形式。 技术外溢: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自己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不自觉地输出了技术。 技术外溢:√传染效应√竞争效应√干中学效应√演示和培训效应 技术引进、技术输出 一个国家从外国购买技术为技术引进 一个国家向外国出售技术为技术输出 国家之间的技术进出口活动称为技术转移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趋势: 传统上,国际贸易的结构分析往往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要 素密集度或技术密集度进行分析。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劳动密集或资源密集产品 占较大份额,而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产品占较小份额,则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 技术结构比较低。产品的要素密集信息来自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而世界各 国(或地区)一般只是给出产业分类的二位数水平的投入产出表,研发支出数据 也一般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得到,所以,这种方法只能在产业水平上实施,从而 只能粗略地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第二种方法是简单考察国际 贸易产品分类,例如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一位码下产品的出口份额。因为,SITC分类中的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第8类杂项制品等大类产品往往被认为 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前四类例如第0类食品及活动物、第1类饮料香烟类、第2类非食用原料等被认为是仅仅具有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所以,经济体 第7类或第8类产品的出口份额高,而前四类产品出口份额低,就被认为该经 济体出口贸易具有较高的技术结构。这些传统的贸易结构分析方法,在产业水 平或粗略的产品分类水平上分析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条件下是有效的,从而是迄今经 常被采用的方法(安德逊,2005;WTO,2005;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实践部门的 分析)。

但是,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的条件下,传统的产业水平上结构分析法就不再有效了。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类产品上进行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贸易产品之间的差异不在于花色品种等,而主要在于技术含量水平。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完全有可能集中在该产业中的低技术含量(或高技术含量)产品。这样,传统的产业水平上国际贸易分析方法,就可能严重高估(或低估)该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 实际上,近几十年来,世界生产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垂直专业化分工,而世界贸易的高速增长就源于这种垂直化分工(Feenstra,1998;Yi,2003;Grossman and Helpman,2002,200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增长也来源于这种贸易方式。1981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全国总出口的比例为4.82%,1990年上升为40.94%,而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55.28%,而加工贸易正是一种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高度一致的具体贸易形式。中国的总体垂直专业化程度已经高于韩国等OECD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Hummels and Yi,2001;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平新乔(2005)研究了中国出口中来自国内和国外生产的价值比重,结果表明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贸易的“来料加工”的价值比率从14%上升到21.8%,即上升了一半多:这说明有效测度一个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必须考虑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深入到产品水平上,或至少在更加详细的产品分类水平上。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总结

国际贸易地理期末总结 大一第一学期我们开设了国际贸易地里这门课程,让我系统的了解了国际贸易与地理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为我以后的路铺下了坚厚稳固的路基。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无论是从产业部门还是从收入水平、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不同层面来看,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因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而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各国经济间最为牢固的纽带。而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各国贸易的重要因素。 国际贸易地理这本书大概可分为两个方向: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主要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分布特点的分析,研究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区域结构和区域间差异;②以国际贸易中重要的原材料及加工产品的产销联系为对象,研究如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及尖端技术、高加工度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形成的空间流动。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大致可分为两部分(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与贸易政策的影响(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计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既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额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可以计算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学期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很生动,课堂气氛感觉也很好,我们也会努力学好这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以加强我们今后的竞争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