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一、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约在50岁左右。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二、1.在中年期,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2.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3.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三、1.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⑴内省日趋明显⑵性别角色日趋整合⑶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⑷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2.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⑴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⑵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3章 发展心理学第4节 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心理学(全文阅读)

第3章发展心理学第4节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 展-心理学(全文阅读)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人在一生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课题,即由一个时期过渡到另 一个时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或训练。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发展课题。学者指出,人生的 发展课题是“个体所必须学习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它“在人的一生 中的各个时期产生,如 果此一课题能得以圆满实现的话,不仅给个人带来幸福,也为下一课题的成功奠定基础, 倘若失败,不仅造成个人不幸,社会也不认可,更为以后的课题实现带来困难。”(张日异, 1993) 5.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我国学者(张日异)1993年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 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第一,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第二,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第三,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第四,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第五,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 第六,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第七,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八,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第十,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 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 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 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人成人 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 发展里程。 第四节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资料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

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教案

中学生性教育教案(2011年秋学期) 教案一: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点,从而做好心理准备,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将来的事业发展、知识储备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 活动一:回顾自己及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若干年来的变化,并试图了解产生该变化的原因。 学生给出的调查结论可能有:身高增加了,体重增加了,喉结有了,长了小胡子,变声了…… 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引出青春期的概念,并探究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活动二:归纳总结青春期的年龄阶段:12-23岁。 活动三:归纳总结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1、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原因: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促使骨骼尤其是下肢骨细胞分裂生长速度加快,同时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的重量增加,故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2、心输出量、肺活量、脑容量增大。 3、性器官迅速发育:女:月经;男:遗精。 4、第二性征出现。它的出现是靠性器官分泌的性激素。 男:喉结突起,嗓音变粗,发音低气,固声带长而宽,出现小胡须,阴毛、腋毛相继出现。 女:嗓音高而尖,声带比男孩长,乳腺发育,骨盆宽大,臂部增宽变圆。 小结:青春期是生理发育突飞猛进的阶段,是性成熟期,是决定一生的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身体上的变化,我们不要大惊小怪,在思想上要充分准备,迎接人生的这个重要阶段。 教案二:初潮的心理特性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生理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初潮是怎样来临的月经期内应注意哪

些方面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心理卫生知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先在班级进行调查,女生中来月经的比例是多少,在第一次来月经时你的感受如何?从而引入初潮的话题。 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意味着青春期的开始,有的国家各民族甚至还要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如日本吃红豆饭,非洲许多部落中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 活动二: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生理卫生知识中月经的形成及大概过程,再详细分析初潮的形成。 胎儿期:原始卵泡(数万个) ↓ 青春期:开始成熟 ↓ 成熟卵泡(每月成熟一个) 成熟卵泡开始旺盛地分泌激素,在其作用下,子宫内膜渐渐增厚,卵子成熟后,从卵泡中分离出来,叫排卵,排卵后卵巢又分泌一种黄体孕激素,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孕激素减少,子宫内膜开始萎缩破裂、脱落,内膜上大量的毛细血管在内膜脱落时破裂而少量出血,血和内膜碎片从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它标志着女性卵巢功能开始成熟,因营养、精神状态、体质、遗传环境因素的影响年龄会有所不同。前后两次月经之间间隔时间叫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最长30-34天,最短21天,每次大约3-7天干净,经血呈暗红色,初潮后又能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 活动三、引导学生注意初潮的心理卫生及心理调节。初潮心理特点:情绪波动较大,易怒,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对周围的人要求过高,极易与人发生争吵。教后记:月经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现象,如何度过这一时期是每人都必须面对的,故应多交流 探讨,做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于未然。 中学生性教育教案(2012年春学期)

第七节中年期心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35-60岁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更年期 1、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2、女性更年期:指妇女性腺功能开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时期,也就是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由生理内分泌改变因素引起,同时又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3、男性更年期:性器官开始萎缩,性功能由旺盛到衰减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 ①性功能降低;②伴有植物神经性循环机能障碍;③精神状态和情绪时常变化。 第二单元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岁60岁划分为中年期。在中年转换期,个体开始评价自己的生活,如果发现在自己的希望无法实现时,便会对工作、婚姻、信仰和理想进行修正,以获得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平衡。经历转折后,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这时期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个人优势。 二、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 中年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哈维格期特)。中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要求最多、最大的时期。 在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是培育子女,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和幸福的人;维持好与配偶的和谐关系。在工作中,面对工作压力必须达到保持职业活动的满意水平。在社会中,必须接受和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三、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古德尔基于临床的观察,从个体和家庭关系的角度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他认为中年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教育青少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维护家庭和谐。 四、中年期是充满挑战的人生阶段:中年期面临家庭、工作和社会的压力。 第三单元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人到中年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

人到中年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调节 中国食疗网发布时间:2007-03-12 1.中年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中年是人生这班车开得最快的时候,那车窗外一路的好风景,中年人却无暇顾及……。 人到中年,诸事劳形,万事累心、工作、事业、家庭,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让中年人感到身心交瘁,不胜重压…… (1)来自家庭的压力 中年人是家庭中的主心骨,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还要扮演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多重角色的转换常使他们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应。繁杂的家务,子女的教育,婆媳关系,家计的安排则使他们疲惫不堪。人到中年,往往容易对婚姻生活产生“厌倦心理。”夫妻双方从往日的罗曼蒂克到婚后的锅碗瓢盆,需要极强的适应能力,稍不留神,夫妻关系便会出现危机,矛盾丛生,家庭内部无休止的争吵与冲突会对中年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2)来自自身的压力 人几乎是出于本能地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在许多人眼里,好象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正果都应该在中年时期修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权,于是不断地给自己加鞭加压,不停地攀登追求,似乎稍有松驰,便会日过午头,以至弄得身心交瘁,疲惫不堪。 自身的状况也常给中年人带来不尽的心理压力。医学界称中年为“危险期年龄阶段”,发病率较高。人到中年,生理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身体各部件渐次磨损了,于是诸疾百患极易潜然而生。此时,若注意身心的各种锻炼,便能安然度过危险期,但许多中年人不能正视身体的各种变化,往往将身退的某些征象看成是大难临头的象征,成天为此忧心忡忡,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继而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3)来自工作的压力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9小题.每题1.0分,共19.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是在( )。 A 30岁以后 B 40岁以后 C 50岁以后 D 60岁以后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 第2题 “男女同化”(androgyny)人格是指( )。 A 一种变态的人格 B 男性更加“男性化”,女性更加“女性化” C 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 D 一种不成熟的人格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中年男性在原先男性人格的基础上逐渐表现出温柔、敏感、体贴等女性特点,而中年女性则逐渐表现出果断、大度、主动等男性特点。即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这种“男女同化”(androgyny)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Androgyny由希腊文中“男人”与“女人”这两词合并而成。 第3题

中国文化中的“不惑之年”是指( )。 A 青年晚期 B 成年早期 C 成年中期 D 成年晚期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成年期可分为成年早期(24~35岁);成年中期(35~60岁)和成年晚期(60岁以后)。中国文化中有“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处于成年中期。 第4题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 )。 A 表现出消极的变化 B 与青年期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C 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D 因人而异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虽然中年期的个体差异最大,但多数人到了中年阶段,工作已经稳定,在单位里已有一定资历,孩子已长大,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减轻,所以,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 第5题 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达到最高峰是在( )。 A 青春期 B 青年期 C 中年期 D 老年期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春期是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之间的那段时期 1、青春期的界定 青春期在西方社会指12-13岁到20岁出头的那段时间。西方文明极重视生命的这段时期,认为至此人生发展到了最新阶段,是最重要的转折。 青春期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在以往的文明中,人们在早年就承担了成人的责任,知道自己的未来。而今天的年轻人虽然生理成熟相对以往较早,但接受教育的时间更长,对父母的依赖更久,心理的成熟可能要更晚一些。 青春期是生理的和文化的因素的结合,其界限并不很分明,需要从体格、智力、社会、法律、心理等多种因素加以界定。青春期的开始可以以身体的发育(发体)为标志,而青春期的结束需要参考下面的因素: 从体格而言,当身体发育成熟,性的成熟即可视为青春期结束,进入成人期;从智力而言,当能进行抽象思维便达到了认知的成熟;从社会学角度看,当生活能自给,或选定一种职业,或建立家庭,可以认为进入成人期;从司法角度看,有选举权(18岁),可以结婚(到婚龄),可以参军(18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那是进入成人期了;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不依赖父母能自立、形成自己的价值概念体系、能建立成熟的互相依赖的友谊和爱情的关系,这时这人是真正的成人了。当然如果依这个标准,有些实际年龄很大的人可能也并不能算成人。所以到达成年期的标准如此难确定,青春期的界限也就有些模糊不清了。本文所指青春期限定为大致包括小学晚期、中学、大学早期这段时间。2、青春期的任务 青春期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期,青少年要完成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

心理学家曾提出一个非常经典的青少年发展任务表,认为青少年有以下9个发展任务:1)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 2)建立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3)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4)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5)选择职业并为其作准备。 6)发展合格公民所要求的智力技能和概念。7)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8)为婚姻和家庭生活作准备。 9)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 也有更简练的提法:认为青少年需要完成三方面主要的发展任务:A、寻找和澄清自我形象(可与上1、7、9参照); B、认识和处理原始的性欲,肯定一己性别认同,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可与上 2、8参照); C、与父母分离,不再依赖父母,独立生活(可与上3、4、5、6参照)。心理课的内容都将围绕以上的青春期任务而展开讨论、分享、提升、成长。3、关于青春期的理论观点 斯坦利.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60岁时出版著作《青春期》(1904)。他将青春期界定为14、15岁到25岁之间的时期。他认为,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心理反应,认为青春期是人的一个动荡的过渡阶段。“大动荡”阶段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相互矛盾情绪的阶段,这些是不可避免和完全正常的。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小学教育孔亚茹y190521026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世界卫生组(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 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明白: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因此又称为“叛逆期”、“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成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容易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由此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特殊的变化。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成人感”促使孩子们有了独立意识 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快速成长,性机能快速成熟,这就使他们从心理上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有了「成人感」,希望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家长的约束,认为自己应该有独立的决定权。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尤其是不向父母袒露,认为爸妈不理解他们,从而对父母产生不满和不信任。然而孩子们还是有许多苦恼的,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需要得到家长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有时孩子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与可信任的成年人交流、沟通。一旦获得他人的理解,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感和成就感。相反,一旦遇到失利或失败时,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两个极端比较明显。 ?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个时期孩子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在团队中的位置,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情绪变化特点一青春期躁动 就是孩子不能自我控制情绪波动,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低沉沮丧,变化无常。?叛逆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正常现象) 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反抗迁移:迁怒于其他人,特别是家长成了孩子们情绪发泄的对象。 ?人际关系的发展 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他们相处的对象就会从父母转向同学,与能理解自己的人关系特别亲密,但是他们的经验又让孩子们不能很好地自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容易出现冲突,导致孩子精神上产生焦虑、封闭自己、或者早恋,因为有了恋人就是找到了能理解自己,倾听自己心里话的人。 --这个阶段孩子们各种人际关系的特点是: 「同伴关系」:是指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 「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就是从以父母为榜样,转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与老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就是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并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 青春期孩子对自己成长的认识超前,家长对他们的成长认识则是滞后,由此产生了矛盾。在这个时期家长无法再把子女作为支配的对象,子女也不可能再依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

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 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地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 思维是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地、立体地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

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青年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情绪体验来得快而强烈,但他们有一定的调节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使情绪表现具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但较之成人还显得动荡多变,具有不稳定性,既想控制隐藏自己的情绪,又很难控制情绪高昂时的外部表现。随着年龄增加,担忧及种种想象中的恐惧增多,主要是事业、前途、经济、人事关系、婚姻、恋爱等。忧虑过甚会变成焦虑,焦虑过度可以变为极度紧张与神经质,对什么事都过度反应,也可变为极度淡漠,对什么事都不作反应。所以此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应当引起注意。 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不平衡性 青春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青春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 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理过程的种种

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意志品质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说,青少年既不是一切显露无遗、明明白白的“白箱”,也不是一切不可知、看不见内部结构的“黑箱”,而是一个以模糊不定、动荡多变为主要特征的“灰箱”。 3、自主性 青春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即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进取性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下面就介绍一下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可以用“六月天孩子脸”来形容,父母在碰到这种情境时,千万要冷静,否则很容易发生冲突。 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些举止往往令家长很难理解,而这恰恰是典型的心理断乳表现,只是发生得太快,家长没有心理准备,如果此时的家长愈加束缚,他们离家长愈远,有的甚至逃离家庭去投奔同学。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恋爱,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就这样,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包括青春期的思维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女性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对于女性,青春期是指从月经来潮到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一般从13岁到18岁左右。 这个时期的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①全身发育: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全身成长迅速,逐步向成熟过度。②生殖器官的发育:随着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的逐步增加,生殖器各部也有明显的变化,称为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的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大纲(DOC)

第二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7.潜意识 (1)无意识是人格最深层的部分。它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但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仍然活动着,以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能量大,活跃,易变换 (2)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3)来源:梦、口误、笔误、记忆错误、压抑的遗忘、祖先的经验等 8.结构模型 后期,弗洛依德对自己的人格理论提出的较大的修改,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说。 (1)本我(本能我) 位于人格的核心且个体完全意识不到的心理领域,是唯一天生的成份,由先天的本能和原始的欲望组成;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本我中具有的精神能量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基本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本我的特征:不现实,与现实没有联系,它经常通过追求本能欲望来满足快乐原则;不合逻辑,可以让互不相容的观念同时并存;缺乏道德观。 (2)自我(现实我)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为了解决本我和现实的矛盾,分化出一个新的机构——自我。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自我是人格的决策和执行部门。自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自我的调节功能: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3)超我(道德我) 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儿童5岁时,超我发展起来。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由父母传递给他们。 超我有两个方面:良知和自我理想。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的主要功能: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为,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说服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 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现出来。在一个健康的人格当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自我得应付并协调来自三方面的要求,“一仆三主”。 在弗洛伊德看来,如果这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病和人格异常。 三我结构的比较 9.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理论。根据里比多的发展将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 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12—15岁),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着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逐渐出现成熟化的表现,但初一学生毕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如他们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向上性与盲目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在学习和纪律方面会认真努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比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坏事都有从众心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着,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

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新鲜感与紧张感的统一 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尤其是新的学科,如生物、地理、历史等,内容丰富多彩,是他们小学时未曾接触到的,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使他们对初中生活充满好奇和憧憬,渴望马上融进新的生活中。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小学的朋友因“时过境迁”而逐渐疏远,中学的老师不再像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尤其是学科增多、复杂性增强、课时延长、考试增多、教法和学法与小学相比大为不同。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因此,他们特别留恋小学轻松自在的生活,他们在作文、日记和交谈中反复地倾诉小学生活的美好。 面对初一学生心理特点,应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初一年级的学生,地处环境、教学方式、人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互对比竞争,一旦遇到不理想的现实,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发生冲突,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自卑与孤独,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 初中生心理现状分析 1、适应性反应。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

发展心理学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人在一生发展的进程中,各个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课题,即由一个时期过渡到另 一个时期所必须完成的学习或训练。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发展课题。学者指出,人生的 发展课题是“个体所必须学习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它“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时期产生,如 果此一课题能得以圆满实现的话,不仅给个人带来幸福,也为下一课题的成功奠定基础, 倘若失败,不仅造成个人不幸,社会也不认可,更为以后的课题实现带来困难。”(张日异,1993) 5.青年期的发展课题 我国学者(张日异)1993年以多年研究成果为依据,并参考已有的发展课题,提出如 下十项青年发展课题: 第一,对身体的发育及其变化予以理解和适应。 第二,从精神上脱离家庭或成人而自立。 第三,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完善作为男性或女性的性别角色 第四,对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异性关系的适应。 第五,学习如何认识自我和理解自我。 第六,学习如何认识社会和对待社会。 第七,学习并确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八,学习并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做选择职业和工作的准备。 第十,做结婚和过家庭生活的准备。 在设定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时,要以生理发育、社会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在 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来。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 年的综合要求,也反映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青年在解决和实现所面临的各种发展课题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 难。他们也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理解自我,理解成人并步人成人 社会,从而结束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极为重要的发展任务,同时也就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 发展里程。 第四节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一单元中年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中年期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一般指35---60岁年龄区间。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又是从青年期向老年期转化的过渡时期。“中年实际并无显着的生理界限,且 各人之身心状态不同,个别差异颇大”,“本期之成人,多已成家立业,生活较为安定,且能脚踏实地;虽其体力与精力已不如壮年期之充沛,但身心相当健康而稳定,刃岁以后,始略有衰弱之感”(吕俊甫,1982)。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能体现出乎稳性,又表现出过渡期的变化性。中年期是长达25年之久的漫长的人生路程,其前期,多以成熟和旺盛为主,同时伴有新 的变化特征,后期往往以变化为主,同时还维持某些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平稳的特征。 一、中年期的生理变化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161 中年期的生理发展介于青年期和老年期之间,青年期是生理发展达到成熟的时期,是 生理功能旺盛的时期,老年期是生理组织和器官的老化期和生理功能的退行期,中年期则 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 . (1)身体变化 中年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并变得稀疏,面部、颈 部、手臂等处的皮肤也渐粗糙。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脑和内脏器官也逐 步走向退化。各种感觉器官及其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2)更年期 在发展心理学上所说的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 明显改变的时期。更年期的年龄在50岁左右,有女性更年期和男性更年期,女性更年期的 年龄早于男性。更年期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与家长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常见心理问答

与家长谈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 不少家长有一个困惑,20年前自己还是青少年的时候,好像自己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现在为什么这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了?这个是怎么造成的? 青年和少年是两个不同的心理阶段,我们搁在一块儿谈了,跨度比较大。少年从12、13岁开始,青年也跨度到20岁,按国际分类就到25岁了,跨度很大,所以他(她)们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问题都是不尽相同的。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突出了、提前了?这是什么现象?怎么解释呢?我个人认为可以用“长 效效应”这个现象解释,“长效效应”是指子辈都比父辈在生理上、心理上发育提前了。“长效效应”最早是从欧美国家开始的,后来传到亚洲的日本,从日本又到中国的沿海,现在在中国比较普遍。简单说:女儿比母亲长得高,青春期提前;儿子比父亲长得高,青春期来得早。这是社会经济、工业化、包括营养、医学、科学知识、社会教育等等社会进步的结果。我们国家现在统计,最早青春期的女孩儿是9岁,男孩儿是11岁,如果在80年代以前,这种现象就比较少,如果在50年代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就觉得可笑了,会觉得9岁进入青春期肯定有什么毛病了,吃什么激素了。而现在不是这样,以前看日本人,日本人个子都是比较矮的,可现在看起来日本的子辈比父辈无论在各方面发育都是好的,他(她)们跟世界其他民族比起来也是如此。这就是“长效效应”,是心理问题提前的一个原因。可以说,孩子们心理问题

的出现还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青少年到了青春期,他(她)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呢? 青春期到来伴随着明显的体征方面的变化,但还有一些直接观察不明显的现象,最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的一些变化。随着身体特征方面的变化,很多孩子都觉察到了自己的变化,自我在心理上、行为上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另外随着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出现了各种第二性征,他(她)在身体发育、学习知识方面也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积累和变化,这个时候他(她)们在要求独立、有自己的判断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我想一方面是适应自己身体方面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是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一些思想和看法,这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于低年级孩子的一些特点。 我想很多家长家里如果有十二三岁或者再大一点的孩子的话,经常体会很深的是孩子的一种逆反。这是非常明显的,平常很乖的孩子,你让他(她)做作业、不要看电视都很顺从,但是到了这个年龄阶段,开始有了变化,在行为上可能是不再理睬父母的指导和要求,或者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摔门、摔东西、或者是大喊大叫,不过不同的孩子可能表现形式多少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相同的……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比他(她)小的孩子好多事情还没有出现,比他 (她)大的好多事情都已经解决了,所以这个时候困惑最大,各方面的压力也比较大,而他(她)自己的能力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