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2)报道单元的容量较小、通常不可再延展;

(二)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逻辑结构

1.以层次化信息构成报道单元

逻辑关系:

“事实+背景+影响”

“当前事实+起因+进展过程”

“当前事实+相关事实+共同影响”

2.用不同报道角度的稿件构成报道单元

(1)分解成若干小稿件;

(2)组成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稿件组合;

3. 以时间为线索整合报道单元

二、社会化媒体及主要特征

1、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和技术。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

概念:指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共等活动。

2、特点:

(1)更多地借助网民力量(网民是web2.0时代的主人)

网民是企业营销的参与者、正面口碑的传播者

A. 极高的用户体验

B.便利的媒体平台入口(“分享到微博”、“用户点评”)

C.用户的参与热情

需要企业人为地制造发生体验的事件(新车媒体试驾)、活动(免费试吃)、广告(优惠)等。(2)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到达和个性化满足

LBS 功能(大众点评网);用户数据挖掘

(3)实现企业与用户间的零距离接触

需要企业持续的形象塑造和关系维护企业官方微博的维护、更新与营销推广

(例1:诺基亚N8手机新品发布会微博实时直播2:中国微博营销第1案)

(4)是企业与用户间的对话

两类危害倾向:A. 企业用机械的、程式化的方式,去应对差异化的用户;

B. 伪装成用户的“水军”方式;

(5)依赖企业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

生产者、管理者、营销者等多个部门影响企业形象与口碑

三、媒介融合5个层面: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和产品的融合。媒介融合既是未来网络

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它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融合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机构融合;

1、技术融合:指各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实现统一。

2、业务融合:三个方面①融合性新闻的发展②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加强③融合性产品的出现。(数字报纸、手机报纸、IPTV、手机电视)

3 平台融合:平台“先合后分”,各种媒介的产品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再分散到不

同接收终端中。

4 市场融合: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汇聚成一个大市场。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不再清晰。(rss

个性化订阅)

5 机构融合: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传媒业(三网融合)、电信业、IT业(互联网通讯产品)

之间的融合。互联网是媒介融合的中枢。(它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它既意味着某一传媒集团的部机构的重组,也意味着各个传媒集团的之间的合作甚至融合。)

四、图表新闻的选题策划的要素1.展现独特视角; 2.进行横纵向比较统计;

这能反映一个事物的重要程度,或一个事物的演变过程与长期规律。 3. 挖掘和揭示潜在规律或趋势(网民的兴趣、当下的社会热点)

五、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

1、网络媒体的容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这为信息的结构化整合提供了物理空间。网络的超等手段,也为结构化整合提供了一种技术性支持。

2、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整合;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

(1)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见上。

(2)网络新闻专题不仅是新闻整合的手段,也是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的报道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多种视野展开立体化的报道,它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一个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信息需求。

六、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

网络论坛管理

管理形式划分:

(1)有限制式:有明确ID才能发言,言论需谨慎

(2)半限制式:允许游客发言,易造成意见表达的混乱;

(3)无限制式:完全匿名发言,意见表达灵活且复杂化;

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

1.弛有道、松紧适当;

对于一些枝节性问题可以放宽,而对于原则性问题则应该相对较严。“松”“紧”无明确标准;

2.审时度势、灵活把握;对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与判断;

3.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与网民进行真诚沟通,不做删帖器;

网络论坛管理的具体任务

(一)论坛成员的管理机制

1.进入机制:注册、浏览;

2.保护机制:利益共享(下载资源)与开放性;

3.激励机制:积分与奖励;

4.惩戒机制:删帖、封杀ID;

5.关系协调机制:维持成员关系间的协调与稳定;

6.成员资料分析机制:建立数据库分析管理制;

7.成员发展机制:吸引新成员加入;

8.活动机制:线上线下活动(豆瓣小组活动)

(二)论坛的容管理

1.容审查:

2.容提升:排行榜、置顶、加精、容分级(深水区、浅水区)

3.容整合:

(1)设立专门的论坛容整合专题、整合频道;

(2)将论坛容与媒体容整合

论述题

一、记者微博与媒体微博的平衡问题

(备用)可能考点一:

记者微博的特定背景,人们很难完全将记者微博中的信息和言论与其所在的媒体完全分割开来。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媒体?为个人行为负责还是为媒体声誉负责?这成为记者微博把握的一种特殊的平衡。

1、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要遵循准确、不偏袒、完整的原则。

2、三思而后发帖。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控制负气回帖的冲动,同时还要确

保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关于那些信息适合在社会化媒体上透露,做决定时要十分小心。

3、透明。在个人博客和个人社交网络中,要声明自己虽然是记者,但表达的仅仅是个人观点。发表评论时要使用真名。

4、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分开。

(备用)可能考点二:

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

(一)专业媒体运用微博的两个层面

1.微博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作用

(1)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设置合理的关注对象,尤其是与媒体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及其他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媒体微博

(2)利用微博核实新闻

媒体不可盲目轻信,需冷静核实,避免恶意炒作;

(3)利用微博拓展报道

拓宽媒体的报道思维,评论及补充信息可称为背景素材;

(4)利用微博扩大报道影响

网媒需平日深耕细作,沟通和积累人脉关系;

2. 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作用

1)利用微博塑造媒体品牌

2)利用微博开辟新的传播平台

3.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

媒体微博的“三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服务;

1.形象塑造策略

(1)微博是社交性传播渠道,其底层网络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2)修复和改善其形象(传统媒体过于庄重、严肃);

(3)拟人化操作,保持“人”的温度;

2.关系建设策略

(1)设定合适的关系圈:关注与被关注

A. 作为自己的信息源;

B.帮助自己发展社会关系;

C. 通过与粉丝积极互动来发展“强关系”,形成“黏性”;

(2)认真经营关系深耕细作;评论、转发、呼叫等

3. 信息推送策略

(1)善于利用“微博体

A. 简洁、明晰、准确;

B. 注意运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词

2)把握信息的发布节奏

A. 让信息踩在点上(“漂流瓶”应用);

B. 时效信息需第一时间发布;

C. 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

4. 意见领袖策略

(1)媒体自己要发展成为意见领袖;

(2)借助于已有的意见领袖;

5.事件营销策略

(1)利用现成事件;

(2)策划相关事件

记者微博

一)记者微博的功能

1.新闻的直播平

2.新闻线索的集散地

3.新闻的延展空间不能再媒体中呈现的新闻背景、采访花絮、记者感受、评论延伸等;

4. 新闻真伪的检验员

微博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记者在转发消息时,应该有把关、验证和过滤;

5. 信息流量与流向的调节阀

粉丝众多+意见领袖=扩大了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影响。

二、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动作用1、对传统媒体议题的放大作用

如果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能引起网民的关注,那么,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会充当“放大器”,用“病毒式”的传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传播相关话题,扩大其影响。2、对传统媒体议题的削弱作用

有些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在网络中遭到冷遇。网民的兴趣,网络对于这些议题的传播方式等,都可能是议题传播受阻的原因。3、对传统媒体议题的重构作用

有时候,虽然网络可以将传统媒体的议题变成网络的热点议题,但是网民对相关事物的判断也许与传统媒体的意见相左。也就是说,这时网络虽然影响了人们想什么,却没有影响人们怎么想。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初衷或重构了议题。

知识点补充:(可以不看)

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制

个别议程设置(短期焦点)的作用过程是网络议程设置发生作用(中长期议程)的基础机制。一)议题的形成——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点

1. 议题设置只是媒介的一种主观愿望,是影响公众议题的基本方法;

2.在网络中,议题起源于专业媒体或公众;

3.在传统大众传播中,公众议题(私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是受媒体议题影响的,但不同媒体对不同类型议题的影响能力不同;

4.在网络环境中,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的关系变化

5. 网络媒体议程设置所依托的议题,多是由媒体和公众共同提供的,且网络对公众议题的影响越来越大

6.网络使公共性议题在形成中对于大众媒体的依赖性在降低,而对于人际传播或其他媒体的依赖性在增强。

二)信息与意见的传播——网络议程设置的实施

1.信息传播机制

2.意见传播机制

三.公民新闻对专业媒体的冲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

3、用户的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也就是说,将每一个接触到信息的人“拉入”到新闻里面,令其感同身受,这无疑会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

4、公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的“把关人”地位。

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评论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

公民新闻生产方式:

①原创性生产

②启动性生产

③资源性生产

④增值性生产

⑤互动性生产

⑥整合性生产

公民新闻对传统格局的影响

1、公民新闻成为专业媒体的参照系

2、公民新闻的“伴随性传播”形成“正反馈”效应

3、公民新闻力量的取舍方向成为专业媒体角力中的砝码

4、公民新闻影响平台提供者的力量对比

四.应用的特点

1.简化了获取信息的路径;

2. 强化了专业化服务;

3. 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比,甚至更大。)

4. 有助于固化用户的习惯;

5. 推动了数字媒体的收费模式;

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 表)。(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 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 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 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 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 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1 信息焦虑: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找却不能对其访问时都会产生焦虑,这就是信息焦虑。 2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3 网络媒体:借助于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移动电话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 广义:借助于互联网发布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站点。 狭义:我们认为只有在互联网上主要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登载,和链接等信息服务的专业网站才能被认为是网络媒体。 5 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指大众传媒以组织者、行动者的身份参与社区事物,倾听市民心声,寻找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发起的讨论,以各种形式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地报道,争取对社会各界产生最大程度的影响,以实现某个良好愿望或解决某个社会问题的媒体行为。 6网络广告:从广义上讲,一切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信息方法与过程都是网络广告。从狭义上讲,网络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操作,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的电子广告。 7虚拟社区:又称网络社区,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组成,成员可以分布于各地,以知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核心功能: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通讯等)8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的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V)撰写博客文章的行为,其他人可以感受到博客门的行为价值。 (N)具有博客行为的人群,他们将其生活与网络相结合,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生活,并通过网络社区实现其价值。 9、网络隐私: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0、网络伦理: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显示出得新型道德关系,表现为社会意识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对人和多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13、中国网络媒体: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和认定,在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1、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了亿,居世界第一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3、“信息爆炸”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 4、1883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采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创造了一种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点、划两种信 号的信技术 5、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莱特香农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被认为的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6、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知后的再现 7、信息的主要特性: ①客观性;②可处理性;③可识别性;④可存储性;⑤可传输性;⑥时效性;⑦共享性 8、①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②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章符号的产生和运用;③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④第四次信 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这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9、“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日本著名学者梅田中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情报产业论》。第 二年,《朝日放送》杂志又刊登了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岛的论文《论情报社会的社会学》,第一次使用了“情报社会”这一概念 10、早在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 11、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 12、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员”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大具有上几节历史意义的时间,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端 13、从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来看,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②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③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④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14、信息技术又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和基本力量 15、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①微波通信;②卫星通信;③光纤通信;④移动通信 16、根据美国政府的NII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要点为: ①铺设覆盖美国的光纤网络 ' ②用光纤网络联结所有的通信系统、数据库和电信消费设施 ③让光纤网络能够传输视频、声频、数字、图像等多种媒体 17、第一个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威廉斯卡德,1623年他制造了第一台计算器,并称之为“计算器” 18、目前公认的第一条使用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与1623年制造的 19、巴贝奇的设计已经于现代计算机十分接近了,因而她被后人尊为“使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遇见自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在日本广岛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 计算,就是由Mark-I完成的 21、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8——1958);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③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④第四代大规 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22、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23、任何一个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②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 通道;③一些保证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规则 : 24、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一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为应用组,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名词解释: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社会化媒体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社交的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它也在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社会化媒体也促进了公民新闻和自媒体的繁荣,对专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与传播格局带来了重大打击。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1、中国的网民人数超过了2.21亿,居世界第一 2、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3、“信息爆炸”是信息社会的特征之一 4、1883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采用点和划的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创造了一种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点、划两种信 号的信技术 5、1948年,美国数学家克莱特香农发表了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这篇论文被认为的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6、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现;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知后的再现 7、信息的主要特性: ①客观性;②可处理性;③可识别性;④可存储性;⑤可传输性;⑥时效性;⑦共享性 8、①第一次信息传播革命是语言的形成;②第二次信息传播革命是文章符号的产生和运用;③第三次信息传播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④第四次信 息传播革命是电磁波的利用;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这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9、“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日本著名学者梅田中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了论文《情报产业论》。第 二年,《朝日放送》杂志又刊登了日本立教大学教授上岛的论文《论情报社会的社会学》,第一次使用了“情报社会”这一概念 10、早在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11、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互相联系的不同阶段 12、1956年,美国的“白领人员”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两大具有上几节历史意义 的时间,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端 13、从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来看,信息社会已经并且正在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主要力量 ②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产业主体 ③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④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巨大改变 14、信息技术又是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和基本力量 15、现代通信的手段包括:①微波通信;②卫星通信;③光纤通信;④移动通信 16、根据美国政府的NII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要点为: ①铺设覆盖美国的光纤网络 ②用光纤网络联结所有的通信系统、数据库和电信消费设施 ③让光纤网络能够传输视频、声频、数字、图像等多种媒体 17、第一个将这一设想付诸实施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威廉斯卡德,1623年他制造了第一台计算器,并称之为“计算器” 18、目前公认的第一条使用计算器是由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雷斯帕斯卡与1623年制造的 19、巴贝奇的设计已经于现代计算机十分接近了,因而她被后人尊为“使计算机之父” 第一个采用电子遇见自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康拉德朱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造的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其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在日本广岛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的计 算,就是由Mark-I完成的 21、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四代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8——1958);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③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④第四代大规 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 22、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23、任何一个网络必须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①至少两台分离的计算机,在它们之间有一些需要共享的东西;②一种能保持计算机之间进行接触的 通道;③一些保证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规则 24、OSL模型分为两组共七层,即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一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为应用组, 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为数据传输组 25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型结构 26、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在信息交流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网络传播概论重点概念

网络传播概论 主要概念: 1、计算机网络:若干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且固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相互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被称为一个节点。 2、www:伯纳斯李在1989检提出的技术构想。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功能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即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 3、物联网:1999年提出,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测、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也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4、P2P技术:也称对等网络技术,是一种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整个网络结构中不存在中心节点,每一个节点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信息通信等三面功能。其中每一个节点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对等的。 5、云计算:将庞大的计算粗粒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利用此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极为复杂的信息处理,实现和超级计算机同

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

6、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社交平台以及内容生产与交换的平台。主要两个特征:一是内容生产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关系与内容生产两者间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反过来这些平台上的内容也成为连接人们彼此关系的纽带。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可以很快从无数信息碎片中将有公共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二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7、公民新闻: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从事的新闻信息和评论的发布、传播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从总体来看,人们对公民新闻的两点共识是,一是强调公众在新闻报道活动中的参与,二是强调新技术对于公民新闻发展的作用。对于公民新闻活动的认识应该把公民的各种新闻信息生产行为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包括新闻采集、发布、整合、传播以及相关的评论和其他活动。 8、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浦尔教授提出。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体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构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模糊、功能交叉与产品的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9、流媒体技术:流式传输,将声音、影像或动画经服务器向用户计算机进行接续、不间断的传送,用户不必等到整合文件全部下载完毕,而是只需经过几秒或者十几秒的启动延时即可进行观看。用户在播放时,文件的剩余部分还会通过服务器继续下载。流式传输技术两种:一是顺序流式传输,另一种是实时流式传输。

网络传播概论期末试题与答案

绝密★启用前 网络传播试题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目前网络广告中最常见的形式有:()。 A、弹出式窗口 B、文字链接 C、电子邮件 D、网上购物 E、专栏赞助 2、网络新闻正文的写作要点是()。 A、文章宜短 B、段落宜短 C、句子宜短 D、文字朴实直白 E、具有“可扫描性” 3、网络中三个层面的“把关人”有()。 A、政府把关 B、网站把关 C、网民自我把关 D、意见领袖把关 E、学生把关 4、网络新闻专题的类型有()。 A、采访型专题与编辑型专题 B、网民专题 C、全面集纳型专题与结构化解读型专题 D、动态型专题与静态型专题 E、事件性专题与非事件性专题 5、网络传播的特性有()。 A、传播更新速度慢 B、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C、全球性和跨文化性 D、检索便捷 E、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网络中的组织传播方式的是内联网、。 2、超文本结构的网络新闻写作建立在核心技术思想之上。 3、电脑游戏是网络传播中的形式。 4、是互联网的雏形,1969诞生于美国。 5、所谓4P’S策略,即产品、价格、渠道和。 6、网络社区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两类:“圈”式结构和。 7、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分别是:传统媒体网站、、网民。 8、网络舆论的主要作用:意愿声张、、行为导向、社会监督、情绪宣泄。 9、组织子域名:com是商业机构 , 是教育机构。 10、网络受众的总特征有: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参与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 2、搜索引擎: 3、微博: 4、大众传播: 5、匿名心理: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哪几部分? 2、网站传播特点是什么?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什么? 4、记者微博的功能有哪些? 5、中国网络媒体的构成有三大要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网络受众调查的意义及局限。 2、试比较网络传播与传统传播区别与联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DE 2、ABCDE 3、ABC 4、ACDE 5、BCDE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互联网 2、www 3、大众文化 4、阿帕网 5、促销 6、“链”式结构 7、商业新闻网站 8、意见整合 9、edu 10、社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网络公关:网络共关是指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借助互联网等数字交互式媒体等传播、沟通手段,实现公关目标、影响公众的行为。 2、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3、微博: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博的方式,也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发布形式,个体可以利用它向公共空间发布信息,并获得自己关注对象发布的信息。 4、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匿名心理:在社会心理学中住的是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人可能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 四、简答题(第1、4题5分,第2、3题8分,第5题4分,共30分) 1、通常网络新闻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包括: 层次一:标题 层次二:内容提要 层次三:新闻正文 层次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 层次五:相关文章的延伸性阅读 2、网站传播特点: 技术上相对复杂性;特定网站中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和高控制权;传播受众的相对不确定性;可互动性。 3、网络论坛的功能是:1)它是民意表达的主要渠道2)它是维持网民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3)它 是维系网民与网站间关系的重要方式4)它是网站了解自己的网民构成,确立自己的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5)它是形成网站品牌的一种重要方式6)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传播渠道7)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反馈渠道8)它是网民评论的一个形成空间。 4、记者微博的功能是:记者利用微博,不仅可以吸收公民新闻,还可以将公民新闻的水准提升。主要体现在:1)新闻的直播平台2)新闻线索的集结地3)新闻的延展空间4)新闻真伪的检验员5)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2)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2) 第二节连接的演进 (3) 第三节自进化:网络媒体的演变 (5) 第四节大变局: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变革 (7) 第五节重定向互联网的未来走向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9)

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硬件A. 若干台计算机; B. 相关的通信设备; C. 有线或无线通信线路。 (2)软件 A. 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节点间的数据通信,是网络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B. 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用户与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接口,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系统。 C. 网络应用系统根据应用要求而开发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A. 局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公里以内,传输速率相对较高。主要用来构造单位的内部网。 B. 广域网通信范围在几十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几万公里。传输速率相对局域网来说较低。主要是公用数据通信网。 (2)有线网路和无线网络 A. 有线网络各个计算机之间必须用一定的介质来连接。 B. 无线网络采用视线介质(无线介质)进行数据传输。 3.网络协议 (1)协议(Protocol)是计算机网络中为实现实体(各种应用程序、文件传送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现在所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于定义设备连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通俗地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3)IP地址分为两类: A. 一类是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采用静态地址; B. 一类是动态地址,就是每一次登录后的地址都可能不一样,例如我们家庭中电脑上网,通常都是被分配动态地址。 4.网络互联技术 (1)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 (2)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衡量网络接入技术的一种重要指标就是带宽,即传输通道的传输能力。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1.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4.04亿,互联网 普及率28.9%,手机上网网民2.33亿,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为3.46亿,农村网民数10681万。 2.如何理解中国农村网民的增长: a. 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12月底,已经达到10681万人,但其增长速率放缓。.在导致农村互联网增速放缓的因素中,“农村地区网络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薄弱,公共上网资源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仍较高”是最重要的三大原因。 b. 农村网民结构偏向年轻化、低学历. c. 广大农民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交流、沟通信息,使网络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优化了农村地区的信息结构,缩短了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差距。但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双刃剑”特征以及农村上网环境、上网群体的特殊性,相对于城市“网吧”目前的集中式管理以及日趋严格、完备的制度,农村地区目前上网呈自由、管理呈空白状态,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互联网新技术关键词 核心技术:是服务器+客户端,基本思想是网络信息共享 IPv6: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目前的全球因特网所采用的协议族是TCP/IP协议族。IP是TCP/IP协议族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族的核心协议。IPv6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它在不久的将来将取代目前被广泛使用的IPv4。每个人将拥有更多IP地址。P2P:P2P是英文Peer-to-Peer(对等)的简称,又被称为“点对点”。“对等”技术,是一种网络新技术,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而不是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P2P还是英文Point to Point (点对点)的简称。它是下载术语,意思是在你自己下载的同时,自己的电脑还要继续做主机上传,这种下载方式,人越多速度越快但缺点是对硬盘损伤比较大(在写的同时还要读),还有对内存占用较多,影响整机速度。 语义网:语义网是Semantic Web的中文名称。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Web2.0: 定义:是一种技术,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平台,是一种趋势。一般来说We 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 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 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特征:1、多人参与2、人是中心3、可读可写互联网4、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九章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2)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2) 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2) 2.网络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 (3) 第二节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 (3) 1.“议程设置”与“议程融合”理论 (3) 2.网络中是否存在议程设置 (4) 3.网络议程设置的特点 (4) 4.网络“议程设置”的基础作用机 (5) 第三节网络传播与“沉默的螺旋” (6) 1.“沉默的螺旋”假说简介 (6) 2.网络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 (6) 3.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机制 (7)

第九章网络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网络传播效果的含义 1.网络传播效果的表现方式 (1)传播效应与作用效果 A.传播效应传播效应,衡量的是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与影响面。仅看单一传播对象时,网络传播的效应包括放大、削弱、催化和裂变等。 a)放大效应网络传播可能将一件小事或一个小话题的影响不断放大,最后在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b)削弱效应 有些对象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但网络可能对它产生一种削弱效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说明媒体的选择判断与网络受众的选择判断发生了偏离。 c)催化效应 在网络传播中,它不仅意味着广泛的传播面,同时意味着事物的属性在人们眼中会发生变化。 d)裂变效应一个话题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分解,衍生出大量新的话题,从而产生强大的传播能量。对于多个传播对象,网络传播的效应常常体现为两种,即聚变效应和正反馈效应。 a)聚变效应 网络传播可以将一些弱小的话题或声音聚集起来,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声音。通过这一过程,每一个弱小的声音的能量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b)正反馈效应当几个对象同时传播时,网络传播会产生一种使强者更强、使弱者更弱的正反馈效应。 B.作用效果 传播效应,只是反映了传播活动本身是否引起关注。作用效果,则是指所传播的事物在受众那端引起的反应。作用效果包括以下几种。 a)引起受众注意的程度在网络中,这种注意程度可以通过页面访问量、点击率、转发量等来衡量。 b)激发受众获取的程度。在网络中,受众的获取程度可以通过下载量、搜索量、评论量等来衡量。 c)影响受众态度的程度。受众态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意见表达渠道进行分析,但这种分析应该是动态的比较,而不是静态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各种调查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d)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 有些影响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这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于多数人的短期作用结果。但是,对 于个体行为的长期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2)微观效果与宏观效果 A.在单一传播活动中,受传者所产生的反应,是微观的。微观效果更多是从受众反应这个层面来反映这一传播活动的具体影响的。 B.有时某些传播活动由于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共同起作用,所以可能会产生宏观社会效果。另一方面,网络中的各种传播活动的累积、交叉作用,常常又会产生更宏观的效应。它们不仅仅作用于孤立的受众,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 (3)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 A.短期效果的表现是传播对象当时的影响面,以及当时受众所受到的影响、社会的即时反应。它更多地表现为人们的态度、意见和具体的行动等方面。 B.长期效果则表现为长期浸染于网络的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的变化,以及社会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 课程编号:9902064009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学生 课程总学时:30 学分数: 2 理论教学时数:18 实验(实践)教学时数:0 上机时数:12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该课程是传媒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做到: 1、了解网络传播的基本操作知识; 2、掌握网络新闻的制作; 3、理解和掌握网络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4、能够分析网络新闻现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重点放在网络新闻工作的原则、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以及网络传播的特性及原则的讲解。 2、本课程理论相对抽象,所以,教学中应注重实例分析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用实例应注意时新、时宜。 3、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应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注意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成绩和理论考试结合起来综合考评。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网站的基本结构与规划 包含内容有:网站规划和网页设计基础知识 第二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构成、专业新闻机构与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第三章网络新闻的写作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的分析与选择、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第三节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写作 第四章第网络新闻的编辑 包含内容有: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及编辑思想、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整合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受众

包含内容有:中国网络媒体的受众构成、网络受众的需求、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五、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针对传媒专业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原则与技巧。 通常该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相关课程之后开设,是对于传播理论在网络领域应用拓展教学。 六、推荐教材: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网络传播概论

?1、门户网站:指用户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站点,是大型综合性网站,提供新闻、网 站指南、天气、音乐等服务,如新浪、百度、搜狐等 ?2、网络广告: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后附有详细定义) ?3、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发布、传播的新闻 ?4、网络出版: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 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政协的在线传播行为。如超星图书馆、万方、维普等(网络出版的优势P327)?网络新闻的优势P10 ?1、实时性 ?2、信息的整合性 ?3、有利于深入报道 ?网络广告的优势P14 ?1、传播范围广 ?2、查阅自由方便 ?3、针对性强 ?4、形式多样 ?5、成本低 ?6、实时互动,不受时空限制 ?网络广告的定义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电子广告形式,英文称之为net AD ?网络广告的特点:1,广告传播网络化;2,广告信息数字化;3,实时交互性;4,广 告对象的广域性;网络广告与营销一体化。 ?传统媒体网络版 ?传统媒体网络版也叫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指在互联网上建 立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功能和优势,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采编的新闻报道、播放自己制作的节目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 ?特点: ?1、打破了时空限制 ?2、在网上发布新闻方面占主导地位 ?3、拥有强大的资料数据库 ?4、能同时满足大众和小众的需要 ?5、交互性强 ?6、可实现多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 ?7、有精良的记者团队 ?网络自生媒体:指某个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站、主页等网络工具定期制作和发布新闻 而形成的新的新闻传播媒体,如优酷、土豆、新浪等 ?网络自生媒体的特点: ?1、内容包括新闻,同时包括受众对新闻的评论及受众对新闻评论的反馈 ?2、更关注受众的需要 ?网络自生媒体的类型: ?1、新闻媒体:指有正式出版刊号、专门在互联网上创办的电子报刊、杂志,如《神 州学人》 ?2、非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 ?商业网站——不具备采访权,报道新闻的方式主要是整合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源 ?其发布新闻的特点;

网络传播概论(业务)

网络传播概论 绪论,总述。 第一单元(1-3章),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历史、传播原理、传播方式。 第二单元(4-7章),传播学原理。网络传播的特征、信息使用方法、受众心理、网络传播的革新意义。 第三单元(8-11章),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传播的政治、伦理、法律内涵。 第四单元(12-16章),应用。网络新闻、出版、广告、文娱、社区发展等。 绪论 第一节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 也称后工业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是一种社会环境,以创造信息和享受信息为主要特征。在这种环境下信息是核心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信息时代的基础是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的发生与发展,涉及光导纤维、电脑技术、电脑网络、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因特网等。网络在整合一系列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崛起,成为信息时代最重要、最具潜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系统。并迅速向第一、第二产业渗透。 ●互联网 英文Internet,在我国也称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网际网路等。 从互联网发展过程和信息传播的角度看,Internet是媒介。如相对传统媒介它是新媒介(new media);具有数字化传播特点称为数字媒介(digital media);因具有广义的媒介平台效应被称为泛媒介(pan media);因诞生晚于报广电三大大众传媒,被称为第四媒介。 1995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从技术的角度提出定义:Internet是全球信息系统。1是全球性的,网上每台主机都需要唯一的地址。2主机按共同规则连接,可以进行通讯。3在前述技术基础上,Internet可以为公众和私人提供信息服务。 ●WWW ·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简称web,是Internet的主干网。WWW将窗口技术、超文本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起来,通过统一的图形界面为用户提供文本、影像、声音等信息。 是网络信息服务中使用最广、功能最强的信息系统。 ·本质上WWW仅是Internet的一个系统。Internet的功能包括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远程登录服务、万维网服务。核心是万维网服务。但由于WWW最受欢迎、使用最广、功能最强,往往被认为是Internet的同义词。 ·WWW起源可追溯到1940年。有人提出使用线索(trails)提供相应链接,以共享信息的构想。 1965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1989提姆.本纳斯.李(tim burners-lee)提出WWW计划,推出世界首个所见即所得的超文本浏览器。1993美国伊利诺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CSA发明WWW浏览器Mosaic。这是第一个能够支持图形、超文本等的浏览器,标志着WWW浏览器发展的新阶段。之后网景公司推出navigator;微软推出Internet explorer 等。 ·WWW随着Internet的普及,WWW迅速被应用于广阔的传播领域;同时WWW所赋予传播者、受众的信息查询和互动沟通的功能也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网络传播概论教案

读未来 编号: 学院教案 2018 ~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分院(系): 教研室: 课程名称:网络传播概论 课程学分: 授课专业班级: 教师姓名: 职称: 使用教材:网络传播概论 作者及出版社: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院教务处制

说明:1、本表原则上以每章为单位填写。2、此表后面为本次安排的授课内容的教案正文。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 和时间分配 既然要学习网络传播概论这门课程,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网络传播,为什么要学习网络传播,以及如何学习网络传播。(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都接触过网络传播,那么同学们理解的网络传播是怎样的呢? 第一节网络基本知识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网络的服务内容包括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广域网和局域网 2、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 三、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交换时制定的相应规则。 四、网络互联技术 1、网络互联的目的 2、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 第二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互联网(Interne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可以说,它是一个网上网,即由大大小小的成千上万个网络连接而成。 一、互联网的诞生 互联网的雏形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它是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的一个实验性网络。 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1974年,文顿·瑟夫和鲍勃·坎提出了TCP协议和IP协议。在TCP/IP 9协议提出10年之后的1983年,TCP/IP协议才被指定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为所有的网络采纳,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三、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 (一)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 (二)Web 2.0 (三)三维技术 四、媒介融合的趋势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他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第三节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一、逐渐淘汰的应用技术 二、目前主要的应用技术 三、正在兴起的应用技术 本章小结导入新课新课讲授 总结归纳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纲要新版

《网络新闻传播》复习纲要 绪论部分: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于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了一种认识当今社会的观点。我们说,第三次浪潮就是网络的浪潮。 1995年,美国联邦网络委员会将Internet定义为全球信息系统。即用唯一的地址连结、用TCP/IP协议进行通讯、能提供多种信息服务。 网络传播的四大定律:摩尔定律、梅特卡夫法则、马太效应与达维多定律、吉尔德定律。 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共享的终极追求、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表现。 第一章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阿帕网正式面世。(ARPANET) 1974年,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核心技术网际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诞生,这使全球的电脑联为一体成为可能。 1990年,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概念提出,1991年8月6日万维网诞生。 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Internet提供资金,Internet从此完全走上商业化道路。在网络新闻发展史上,有一个被称为网络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事件,即“克林顿绯闻”案与德拉吉报道。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 1987年9月14日,由著名的网络专家、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之父”的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内容是: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开通了,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 第一个中国内地互联网上的BBS是建立在中国教育与科研网上的“水木清华”。 1997年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总体特征 网络传播活动的本体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 一、系统的开放性和全球性 二、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 三、传递方式的交互性 四、信息表现形式的多媒体综合性 五、媒介使用的富选择性和平台性 网络传播的边际特征:(论述题,自己填内容) 一、传受身份的双重性 二、传播对象的小众化与个人化 三、传播的去中心化 交互性(Interactive)就是交流与互动的特性,指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传播。从技术特征讲,它指人们在信息交流系统中发送、传播和接收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实时交互的操作方式。 多媒体(multimedia)在英语中由前缀“multi”(多)与词根“media”(媒体)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它是一种电脑技术和手段,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讯等各种表现形式组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网络传播概论》考研彭兰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第一章互联网的演进及对传媒业的影响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指若干台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线路和通信设备互相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见表1-1) 表1-1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见表1-2) 表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的含义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为达到实体(各种文件传送软件、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终端等)之间的通信所制定的规则的集合。 (2)通信体系结构 ①计算机网络通信通常采用结构化的设计与实现技术,即采用层次结构的协议集合来实现。采用这种技术实现通信功能的硬件和软件就是通信体系结构。 ②目前一般采用的一种参照基准是ISO的层次模型。 (3)ISO层次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是ISO,它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即OSI 模型。这个模型共分成七层,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传输层、网络层表示层、会话层、应用层等。现在的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4)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 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它是一套协议的集合,用来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①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障数据正确、安全地传送到目的地。 ②IP用于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目前,IP地址分为两类: a.静态地址,即电脑的IP地址是固定不变的,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一定要使用静态地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